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到达预测误差的短间距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兵 王海山 王艳丽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98,共8页
为提高公交竞争力,以消除公交车在交叉口的停车等候时间为目标,提出了一种面向短间距交叉口,考虑公交车到达停止线的时刻的预测误差,以对原配时方案调整幅度最小为准则,均衡分配各个相位间的绿灯损失和收益的主动优先方法,并基于仿真实... 为提高公交竞争力,以消除公交车在交叉口的停车等候时间为目标,提出了一种面向短间距交叉口,考虑公交车到达停止线的时刻的预测误差,以对原配时方案调整幅度最小为准则,均衡分配各个相位间的绿灯损失和收益的主动优先方法,并基于仿真实验分别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有效性实验中,此方法将公交车在交叉口的停车等候时间降低了90.8%,并使人均延误降低了31.0%,优于其他3种信号控制方法。适用性实验表明,此方法适用于饱和度不超过0.8的信号交叉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信号优先 交通仿真 人均延误 优先成功率
下载PDF
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效果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坤 杨萍芬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5期14-16,20,共4页
目的评价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院外接诊的实施院前急救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急救应用辅助呼吸设备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便携式呼吸机组和人工气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 目的评价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院外接诊的实施院前急救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急救应用辅助呼吸设备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便携式呼吸机组和人工气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入院时的生命体征状况、院内救治成功率。结果便携式呼吸机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为97.89%,高于人工气囊组患者的90.57%(χ^2=4.055;P<0.05),入院时收缩压为(106.24±5.33)mmHg,舒张压为(59.26±4.11)mmHg,心率为(79.38±4.58)次/min,血氧饱和度为(91.98±4.23)%,高于人工气囊组患者的(101.76±5.48)mmHg、(55.91±4.20)mmHg、(70.02±5.33)次/min、(85.45±4.90)%(t=4.684;t=4.552;t=10.867;t=8.224;P<0.05),呼吸为(19.11±2.52)次/min,低于人工气囊组患者的(24.63±2.49)次/min(t=12.375;P<0.05),院内救治成功率为77.42%,高于人工气囊组患者的60.42%(χ^2=5.504;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院前急救效果和入院时的生命体征,为患者后续抢救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改善患者整体预后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呼吸机 院前急救 转运成功率 生命体征 院内救治成功率
下载PDF
干线公交优先下的相位快速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树爱兵 刘明 刘小高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22年第1期98-107,共10页
针对干线系统中公交与社会车辆的冲突难以调和的问题,考虑兼顾社会车辆通行效益下的公交优先权,基于干线协调控制背景和公交优先策略设计了一种精细化的相位快速补偿机制。首先,优化公共周期、相位差、绿信比等参数,设计干线协调背景方... 针对干线系统中公交与社会车辆的冲突难以调和的问题,考虑兼顾社会车辆通行效益下的公交优先权,基于干线协调控制背景和公交优先策略设计了一种精细化的相位快速补偿机制。首先,优化公共周期、相位差、绿信比等参数,设计干线协调背景方案。然后,考虑基本绿波带和相位压缩机制,预测实现公交优先通行的有效绿灯区间和协调相位的移动量,同时,优化非协调相位的绿灯损失时间,建立绿灯延长与红灯早断策略下的相位快速补偿机制。与以往独立实施优先和补偿的控制方式不同,精细化的干线配时设计可以更大限度地均衡公交优先下各相位的绿信比。以杭州市海达南路干线为例,在VISSIM仿真平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实施干线相位快速补偿机制时,公交的优先成功率可达65%。与简单的绿灯补偿方式相比,社会车辆的车均延误由26.81 s降低至24.18 s,各个相位的平均变化量不超过1 s,验证了该方法对干线公交优先控制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干线协调 快速补偿机制 公交优先 优先成功率 车均延误
下载PDF
耳石复位与药物联合仰卧位摇头法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申会利 钱蔚颖 张芳君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6期548-552,共5页
目的:观察耳石复位与药物联合仰卧位摇头法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S-BPPV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联... 目的:观察耳石复位与药物联合仰卧位摇头法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S-BPPV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仰卧位摇头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首次治疗成功率、中转手术治疗率、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首次治疗成功率明显增高,中转手术治疗率与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共18例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彻底消失;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平均复发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晕、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走路不稳与情感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石复位与药物联合仰卧位摇头法治疗S-BPPV效果显著,可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复位 药物 仰卧位摇头法 首次治疗成功率 中转手术治疗率 复发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