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tural gas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the Cambrian Lower Canglangpu Member in central Sichuan paleo-uplift,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YAN Wei LUO Bing +6 位作者 ZHOU Gang CHEN Youlian ZHONG Yuan LI Kunyu ZHOU Hongfei ZHAO Like HE 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2期337-353,共17页
Based on drilling data of JT1 and CS1,outcrop profiles and seismic data,the sedimentary pattern,space configuration of source-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paleouplift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brian Lower ... Based on drilling data of JT1 and CS1,outcrop profiles and seismic data,the sedimentary pattern,space configuration of source-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paleouplift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brian Lower Canglangpu Member in the central Sichuan paleouplif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zones.Controlled by Deyang-Anyue rift,the Lower Canglangpu Member features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from east to west in sedimentary framework.In the west side of the Deyang-Anyue rift,this member is composed of clastic sediments,while in the east side of the Deyang-Anyue rift,it is fresh water shelf sediments,with grain beaches occurring along edges of the depressions,shelf and lagoon.Among the beaches,the dolomitic on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depression edge and in the north of the lagoon.The beach sediments could become high quality reservoirs under the effect of karstification.Underlying the Lower Canglangpu Member is the widespread source rock of the Qiongzhusi Formation,so oil and gas generated by the Qiongzhusi Formation source rock can directly charge into the beach reservoirs.The sandy mudstone of the Upper Canglangpu Member can serve as the caprock of the Lower Canglangpu Member reservoir.The dolomitic beaches are located at the higher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during the main accumulation period,with goo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lements.Blocks PT1-CS1,HT1-GT2 and east GT2 are favorable exploration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central sichuan paleo-uplift CAMBRIAN Canglangpu Formation DOLOMIT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avorable zone
下载PDF
Intra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Constraints from imaging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Sichuan Basin
2
作者 Fan YANG Juan LI +3 位作者 Sidan CHEN Yun CHEN Long LI Yinshuang 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2340-2352,共13页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Sichuan Basin(SW-SCB)is adjacent to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Affected by the Indo-Eurasian collision and subsequent intrusion of the Indian plate into the Eurasian plate during the C...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Sichuan Basin(SW-SCB)is adjacent to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Affected by the Indo-Eurasian collision and subsequent intrusion of the Indian plate into the Eurasian plate during the Cenozoic,this region is ideal for the study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deep and shallow structures.In this study,we applied the receiver function technique to the data obtained from a recently deployed high-density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across the Sichuan Basin and Sichuan-Yunnan block(SCB-SYB).We conducted a multi-frequency and multi-model correction analysis to image the structure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is region.The results showed the660-km discontinuity gradually increasing in depth by 10-30 km beneath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Anninghe-Xiaojiang Fault,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thermal anomalies caused by the subducted Indian plate from west to east.At the junction of the SCBSYB,the 410-km discontinuity exhibited a slight uplift of 5-10 km,while the 660-km discontinuity showed a significant depression of~30 km over a lateral range of~150 km.Based on previous surface GPS observation and dyna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ies,we suggest that the sharp lateral small-scale topography of this 660-km discontinuity beneath the SW-SCB may have resulted from dripping delamination of the lithosphere within the strain localization area.Furthermore,the aggregation of delaminated lithospheric material at the base of the 660-km discontinuity determines the regional topography of mantle transition zone discontinuities.In this study,we provided 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challenging detection of small-scale intracontinental lithosphere dripping delamination.Moreover,it provides a new view for studying deep and shallow dynamic processes in intracontinental regions with stress concentration resulting from plate/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tle transition zone Receiver function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sichuan basin Dripping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sichuan-Yunnan block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川中—川西过渡带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林珂 刘四兵 +3 位作者 曾青高 周栋 唐大海 王锦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8,共18页
川中—川西过渡带沙溪庙组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是四川盆地近几年勘探的热点。目前,制约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问题较多,其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和综合预测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次研究通... 川中—川西过渡带沙溪庙组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是四川盆地近几年勘探的热点。目前,制约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问题较多,其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和综合预测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次研究通过系统的物性分析、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以及储层地球化学分析等,开展了研究区沙溪庙组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溪庙组致密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沙二段砂岩石英平均体积分数为35.27%,长石平均体积分数为35.37%,岩屑平均体积分数为29.36%,沙一段砂岩石英平均体积分数为37.79%,长石平均体积分数为24.01%,岩屑平均体积分数为38.20%,沙一段长石体积分数较高,沙二段岩屑体积分数较高。沙二段以变质岩岩屑为主(占岩屑体积分数的55%),沙一段则以岩浆岩岩屑为主(占岩屑体积分数的43%)。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为主,长石溶蚀孔为辅,沙一段具有相对更高比例的原生孔和裂隙孔。沙二段砂岩中38.00%的样品孔隙度大于12%,25.25%的样品渗透率大于1×10^(-3)μm^(2),沙一段砂岩仅3.09%的样品孔隙度大于12%,但41.22%的样品渗透率大于1×10^(-3)μm^(2)。总体表现为致密背景下发育一定的相对优质储层。其中沙二段储层孔隙度发育较好,而沙一段储层渗透性更佳,说明沙一段储层孔隙结构相对较好。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储层发育受控于岩矿组合-烃源体系-成岩系统。岩矿组合为成岩作用的演化提供物质基础,烃源体系决定溶蚀作用发育的强度,并为砂岩中主要自生矿物的沉淀提供必要的离子来源;成岩系统的开放程度则决定了体系内外离子的带进带出,进而影响了溶蚀作用和相应成岩产物的沉淀。沙二和沙一段砂岩岩矿组合的差异、沉积环境的不同、烃源体系以及成岩系统的开放程度是导致其成岩作用差异的主要原因。综上认为,高能沉积环境、早期保持性成岩作用(孔隙衬垫绿泥石)、多期次和多种类型的溶蚀作用以及局部微裂缝的发育改造,是研究区沙溪庙组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西过渡带 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 相对优质储层 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4
作者 白芹菲 王艳琪 +3 位作者 鲍玉海 贺秀斌 罗鹏 韦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6,共9页
[目的]为阐明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川中丘陵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及其稳定性指标。[结果... [目的]为阐明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川中丘陵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及其稳定性指标。[结果]消落带土壤>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与未淹水对照相比降低4.2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下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下降12.27%,人工恢复植被下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增加3.84%;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差异显著(p<0.05),人工恢复植被下土壤大团聚体含量(69.48%)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模式(43.20%);消落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随水位高程增加而升高,团聚体稳定性指标>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人工恢复模式下均大于自然恢复模式,团聚体分形维数(D)、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团聚体破坏率(PAD)人工恢复模式小于自然恢复模式,表明人工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抗蚀性高于自然恢复模式。[结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在淹水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但人工恢复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水库消落带 植被恢复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Paleo-temperature Evolution and Water Soluble Gas in Sinian Reservoir, Anpingdian-Gaoshiti Structural Zone, Central Sichuan Basin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海锋 徐国盛 +1 位作者 刘树根 王国芝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6期707-714,共8页
The paleo-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Sinian reservoir of Anping (安平) 1 well was rebuilt by taking the method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d Easy%Ro model. The result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determines the accurate bu... The paleo-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Sinian reservoir of Anping (安平) 1 well was rebuilt by taking the method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d Easy%Ro model. The result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determines the accurate burial history and overcomes the flaw that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is taken as paleo-temperature indicator simply. The authors used the laser Raman technique to analyze the methane present in the calcite and quartz fluid inclusions of Sinian reservoir, finding that the methane is water soluble gas. The authors also simulated the paleo-pressure of fluid inclusion by using PVTsim software and finally worked out the methane solubility in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sichuan (四川) basin Anpingdian (安平店)-Gaoshiti (高石梯) structural zone paleo-temperature apatite fission track fluid inclusion water soluble gas
原文传递
New understandings on gas accumulation and major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s in subsalt Ma 4 Member of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Ordos Basin,NW China 被引量:3
6
作者 HE Haiqing GUO Xujie +6 位作者 ZHAO Zhenyu XI Shengli WANG Jufeng SONG Wei REN Junfeng WU Xingning BI 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489-501,共13页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gas accumulation in subsalt Ma 4 Member of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are examined based on large amounts of 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The new understan...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gas accumulation in subsalt Ma 4 Member of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are examined based on large amounts of 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The new understandings on the control of paleo-uplift over facies,reservoirs and accumulations are reached:(1)During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Majiagou Formation,the central paleo-uplift divided the North China Sea in central-eastern of the basin from the Qinqi Sea at southwest margin of the basin,and controlled the deposition of the thick hummocky grain beach facies dolomite on platform margin of Ma 4 Member.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paleo-uplift,the frame of two uplifts alternate with two sags was formed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dolomite of inner-platform beach facies developed in the underwater low-uplift zones,and marl developed in the low-lying areas between uplifts.(2)From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to the east margin of the basin,the dolomite in the Ma 4 Member gradually becomes thinner and turns into limestone.The lateral sealing of the limestone sedimentary facies transition zone gives rise to a large dolomite lithological trap.(3)During the late Caledonian,the basin was uplifted as a whole,and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was exposed and denuded to various degrees;high-quality Upper Paleozoic Carboniferous-Permian coal measures source rocks deposited on the paleo-uplift in an area of 60000 km^(2),providing large-scale hydrocarbon for the dolomite lithological traps in the underlying Ma 4 Member.(4)During the Indosinian-Yanshanian stage,the basin tilted westwards,and central paleo-uplift depressed into an efficient hydrocarbon supply window.The gas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source rock migrated through the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dolomite in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to and accumulated in the updip high part;meanwhile,the subsalt marine source rock supplied gas through the Caledonian faults and micro-fractures as a significant supplementar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bove new understandings,two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Ma 4 Member in the central-eastern basin were sorted out.Two risk exploration wells were deployed,both revealed thick gas-bearing layer in Ma 4 Member,and one of them tapped high production gas flow.The study has brought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in the gas exploration of subsalt Ma 4 Member of Ordovician,and opened up a new frontier of gas explor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ORDOVICIAN subsalt Majiagou Formation central paleo-uplift lithological transition zone gas accumulation Well Mitan1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系多期台缘带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雨 文龙 +1 位作者 陈聪 汪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纪时期位于稳定克拉通边缘,受到海西运动、东吴运动和峨眉地裂运动的共同作用,发生构造-沉积分异。本文采用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成藏要素组合的研究思路,在川西地区开展新一轮研究工作,揭示了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 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纪时期位于稳定克拉通边缘,受到海西运动、东吴运动和峨眉地裂运动的共同作用,发生构造-沉积分异。本文采用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成藏要素组合的研究思路,在川西地区开展新一轮研究工作,揭示了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确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盆地二叠纪以拉张伸展背景为主,总体呈现“南部隆升、西部裂陷、北部拉张”的沉积格局。二叠纪多期构造运动共同导致了川西地区一系列台内裂陷的形成,叠加二叠纪时期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栖霞至长兴期的多期台缘发育。川西北地区发育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两组断裂体系控制该区岩相古地理格局,其中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控制了泥盆纪至二叠纪栖霞期沿上扬子台地西北缘发育台缘带,呈北东向展布。茅口至长兴期台缘带受克拉通边缘及台内裂陷共同控制,在川西地区呈北东向展布,梓潼—老关庙地区沿裂陷发育呈北西向展布,在剑阁一带,栖霞、茅口、吴家坪和长兴组多期台缘带叠置发育。川西地区二叠纪多期台缘控制了多层系优质滩相储层和礁储层叠置发育,是川西地区二叠系规模孔隙型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多期古裂陷、多期台缘带和成藏期大型古隆起三元素耦合有利于油气规模聚集成藏。川西多层系台缘带具有纵向叠置,平面呈北东向大面积展布的特征,具备万亿规模资源潜力,是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重要勘探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海西期 二叠系 台缘带 油气勘探潜力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西部区域性超压特征与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伟 谢武仁 王雪珂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共13页
四川盆地近20年来持续发现大型、超大型气田,其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成藏机理却众说纷纭,尤其是地层超压如何有效促进大气田形成的机理已经成为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为此,基于实测地层压力与钻井液密度等开展了地层压力系数与视地层压力... 四川盆地近20年来持续发现大型、超大型气田,其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成藏机理却众说纷纭,尤其是地层超压如何有效促进大气田形成的机理已经成为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为此,基于实测地层压力与钻井液密度等开展了地层压力系数与视地层压力系数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气藏发育规律,探讨了四川盆地中西部重点地区超压体系基本特征及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除山前破碎带、西南部地区喜马拉雅期隆升破裂带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超压现象,超压地层的厚度介于4000~8000 m;②超压普遍发育,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区域性直接盖层变得模糊与不重要,导致岩性气藏的大规模、大面积、多层系发育成为可能;③巨厚超压层及其内部断裂的发育,促进了气源充足、构造相对稳定区天然气多层系与多区带规模成藏。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构造相对稳定区巨厚层超压的形成,是现今天然气得以多层位与多区带大规模聚集的重要机制,巨厚超压层内部与其下部地层压力系数较低的区域是最有利于大型气田形成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西部 区域性超压 超压强度 超压层 超压封存 天然气大规模聚集
下载PDF
应用烃类分段捕获原理研究油气运移聚集过程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延钧 李其荣 +4 位作者 梁艳 杨坚 罗文军 袁续祖 蒲洪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1-34,共4页
根据烃类生成、构造活动和圈闭形成的阶段性,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存在分段捕获的原理,对川中—川南过渡带安岳—包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北部的安岳—通贤地区主要捕获了须家河组低演化系列... 根据烃类生成、构造活动和圈闭形成的阶段性,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存在分段捕获的原理,对川中—川南过渡带安岳—包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北部的安岳—通贤地区主要捕获了须家河组低演化系列煤成烃类,由于构造运动改变了油气运聚方向,未能进一步捕获后期较高演化阶段的烃类,具有分段捕获的特点;而该区南部的包界地区不仅捕获了低演化阶段的烃类,同时还捕获了成熟—高熟早期须家河组煤成烃类,具有连续累积捕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川南过渡带 烃类 分段 捕获 油气运聚 成藏 古构造带
下载PDF
川西盆地演化及盆地叠合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李忠权 应丹琳 +4 位作者 李洪奎 杨光 曾庆 郭晓玉 陈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362-2370,共9页
川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松潘甘孜构造带东缘龙门山前陆地带,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自震旦纪以来,川西盆地经历了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两个时期的演化,其中陆相盆地演化与松潘-甘孜构造带及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晚三叠世以来,川西盆地... 川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松潘甘孜构造带东缘龙门山前陆地带,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自震旦纪以来,川西盆地经历了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两个时期的演化,其中陆相盆地演化与松潘-甘孜构造带及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晚三叠世以来,川西盆地与松潘-甘孜构造带、龙门山构造带之间经历了盆岭耦合与盆山耦合两期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了结构复杂、多期演化的叠合盆地,其盆地性质、类型在不同地质时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川西盆地经历稳定克拉通海盆发展时期(震旦纪-中三叠世)、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发展时期(上三叠世须家河组一段-须家河组三段)、陆相坳陷盆地发展时期(须家河组四段-中侏罗纪世)、前陆盆地发展时期(晚侏罗世-现今),最终形成了4期单型盆地的有序叠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盆地 松潘甘孜构造带 盆岭耦合 盆山耦合 断陷盆地 坳陷盆地 前陆盆地 叠合盆地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56
11
作者 陈竹新 贾东 +2 位作者 魏国齐 李本亮 雷永良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72-481,共10页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盆地 中-新生代构造层 沉积迁移 构造转换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台内滩组合特征 被引量:33
12
作者 丁熊 陈景山 +3 位作者 谭秀成 罗冰 吴家杰 杜本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451,共8页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灰岩、残余鲕粒云岩,亮晶砂屑灰岩、残余砂屑云岩和亮晶砂屑云岩,亮晶生屑灰岩、残余生屑云岩及其过渡类型等,它们分别是构成鲕滩、砂屑滩、生屑滩的主要岩石类型。台内滩垂向上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包括滩基、滩核和滩盖3个沉积单元;横向上具有明显的3分性,可分为滩核、滩缘、灰质滩间海3个微相。海平面升降变化引起的海水深度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控制滩体的发育特征与叠置样式;隆坳分异的古地貌决定台内滩体的差异分布和横向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内滩 结构特征 主控因素 雷口坡组 川中—川南过渡带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 被引量:41
13
作者 刘树根 杨荣军 +2 位作者 吴熙纯 孙玮 陈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6-565,共10页
通过对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及其生物礁的分布特征、岩相特征、古生物特征和物源区等的研究,认为上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约束了马鞍塘组生物礁的发育范围和绝灭时间。川西海相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北面的秦岭地区,在时间上从... 通过对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及其生物礁的分布特征、岩相特征、古生物特征和物源区等的研究,认为上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约束了马鞍塘组生物礁的发育范围和绝灭时间。川西海相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北面的秦岭地区,在时间上从卡尼期开始到结束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碎屑注入过程,在空间上经历了从北向南的扩展过程。揭示出龙门山造山带的形成与崛起具有从北到南的递进过程,并受控于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这个转变过程是四川叠合盆地构造演化的一个关键点,它约束了马鞍塘组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和生物礁发育序列。近川中地区地腹中可能有马鞍塘组高能礁体发育,值得油气勘探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塘组 海相沉积转换 生物礁 油气勘探 晚三叠世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阳 王顺玉 +1 位作者 黄羚 钟家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30,共4页
川中—川南过渡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供勘探面积大,以此作为目的层的探井少,研究程度低。从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含量、干酪根显微组分特征、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镜质体反射率等方面着手,分析了研究区须家河组烃源岩... 川中—川南过渡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供勘探面积大,以此作为目的层的探井少,研究程度低。从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含量、干酪根显微组分特征、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镜质体反射率等方面着手,分析了研究区须家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并对研究区烃源岩进行了初步评价。分析认为该区须家河组烃源岩总体属于中等—较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腐殖型为主,煤及泥岩大多仍处于成熟阶段为主的生烃高峰期。总体上须家河组有一定的生烃物质基础,有望获得较好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川南过渡带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类型 热成熟度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雷口坡组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被引量:16
15
作者 辛勇光 郑兴平 +5 位作者 周进高 倪超 谷明峰 宫清顺 彭辉界 汪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共5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产气层段主要为雷一1、雷三2亚段及雷四3亚段,近年来在盆地中西部地区雷三3亚段发现一套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值得关注。为此,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分析化验结果,研究了雷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产气层段主要为雷一1、雷三2亚段及雷四3亚段,近年来在盆地中西部地区雷三3亚段发现一套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值得关注。为此,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分析化验结果,研究了雷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雷三3亚段储集岩类以(含膏)泥粉晶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为主,晶间、粒间、粒内溶孔是其主要孔隙空间,海平面下降时期发生的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和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②该套储层的发育和分布主要受海平面旋回和沉积相带控制,盆地西部、西北部台缘带储层最发育,中部台内浅滩及潮坪带储层较发育,中部台内洼地带储层不发育;③该套储层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并且在川中磨溪等地区油气显示较好,有可能成为雷口坡组新的产气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西部 中三叠世 白云岩储集层 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 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新的产气层段
下载PDF
川中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相组合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志杰 李伟 +2 位作者 杨家静 杨晓萍 李登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6-305,共10页
根据露头剖面、钻测井资料,分析和总结了川中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原称香溪群)的岩相组合、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评价。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可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7种岩相组合。川中广安地区在须家河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了湖泊沉... 根据露头剖面、钻测井资料,分析和总结了川中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原称香溪群)的岩相组合、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评价。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可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7种岩相组合。川中广安地区在须家河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了湖泊沉积体系和3个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砂体以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的正韵律砂体叠置发育为特征,三角洲体系中的主干河道叠置带明显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平面分布,三角洲平原-前缘的过渡区为最有利储层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广安 须家河组 岩相组合 沉积特征 有利储集相带
下载PDF
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四川复合前陆盆地初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曾庆 杨光 +4 位作者 罗寿兵 周建文 徐世琦 唐大海 宋明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33,124,共5页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点主要证据,即: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对前陆盆地的影响、"形"与"质"两方面的统一性、共同拥有同一个前陆隆起带。重点分析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原型盆地与主控造山带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前陆盆地经历了不同时期由不同造山带控制、沉积范围变化大、沉积中心频繁迁移的复杂演化过程,不同类型盆地的垂向叠置,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横向叠加,构成了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复合型前陆盆地。最后,对盆地构造区带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造山带后缘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前缘出露前锋逆掩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山前隐伏前锋构造带、前陆盆地中央坳陷带、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带、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区等6个一级构造带以及15个次级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前陆盆地 川西盆地 大巴山前陆盆地 多造山带控制 复合型前陆盆地 南秦岭构造带 广域前陆盆地 构造区带划分
下载PDF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常压页岩气勘探实践 被引量:38
18
作者 何希鹏 王运海 +4 位作者 王彦祺 张龙胜 汪凯明 高玉巧 刘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常压页岩气资源丰富,同时面临页岩品质变差、地层压力系数低、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异大等地质难点。为了实现常压页岩气高产稳产和效益开发,从基础地质研究、低成本工程工艺...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常压页岩气资源丰富,同时面临页岩品质变差、地层压力系数低、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异大等地质难点。为了实现常压页岩气高产稳产和效益开发,从基础地质研究、低成本工程工艺技术攻关、组织生产管理等方面入手,在南川—武隆地区持续开展常压页岩气勘探实践,探索形成了布好井、穿好层、压好缝、降好本、管好井的“五好工程”实践认识与做法。“五好工程”实践表明:深化保存条件、沉积微相、构造应力等关键要素研究,是选准甜点目标、优化甜点层位、完善压裂设计的基础,创新低成本优快钻完井、高效压裂工程工艺技术是实现效益开发的关键,创新“2+3”管理运行新模式是提质增效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 五峰组—龙马溪组 常压页岩气 勘探实践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64
19
作者 李伟 易海永 +2 位作者 胡望水 杨庚 熊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5,共8页
加里东古隆起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及下古生界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在该区连续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为厘清该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该古隆起自发育以来,经历了... 加里东古隆起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及下古生界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在该区连续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为厘清该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该古隆起自发育以来,经历了震旦纪晚期的整体掀斜与雏形发育、寒武纪—奥陶纪的同沉积隆升、志留纪的联合隆升、泥盆纪—石炭纪的长期隆升剥蚀、二叠纪的整体沉降沉积与区域盖层形成、三叠纪—侏罗纪的古隆起东段高点南迁、白垩纪—新近纪的古隆起西段强烈变形等7个主要演化阶段;②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油气聚集,经历了志留纪—三叠纪古油藏形成、侏罗纪—渐新世古气藏发育与中新世以来的气藏差异演化等3个主要时期;③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和古气藏主要发育于乐山—资阳—高石梯—龙女寺一带及其以北地区,尤其是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古隆起西段构造运动强烈,而古隆起东段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更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结论认为,高石梯—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及其北翼,不仅是下古生界构造圈闭型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而且也是寒武系与奥陶系顶部岩溶型岩性圈闭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后者将成为该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西部 加里东古隆起 构造演化 震旦纪 寒武纪 早古生代 油气聚集 气藏形成 勘探区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赵强 赵路子 +2 位作者 田景春 张翔 张长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4-81,共8页
川中、川南过渡带地区在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湖盆演化的各阶段沉积了不同成因类型的碎屑岩储积砂体,以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和六段最为发育,其成因类型主要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滨湖砂滩和浅... 川中、川南过渡带地区在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湖盆演化的各阶段沉积了不同成因类型的碎屑岩储积砂体,以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和六段最为发育,其成因类型主要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滨湖砂滩和浅湖砂坝砂体。通过野外剖面、岩芯、测井曲线以及样品的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对各成因类型砂体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对各类砂体的结构构造、物性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储集砂体 川中、川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