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菱属(Trapa L.)植物分布格局及形态多样性 被引量:3
1
作者 薛建华 薛志青 +3 位作者 王日新 Rubtsova TA Pshennikova LM 郭玉民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6-520,共15页
菱属(Trapa L.)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分类系统。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揭示该流域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多样性,我们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从... 菱属(Trapa L.)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分类系统。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揭示该流域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多样性,我们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从该地区28个湖中共采集到菱属11个种及8个种内变异类型,表明它们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结合查阅菱属354份标本资料,共获得92个分布地点数据;采集到的11个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呈不均衡性,其中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czii Korsch.)分布最广,野菱(Trapa incisa Siebold et Zucc.)、兴凯菱(Trapa khankensis Pshennikova)和科热夫尼科夫菱(Trapa kozhevnikovirum Pshennikova)为狭域分布种;东部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可能是第四纪冰期避难所;菱属植物多数种间形态特性相对稳定,东北菱(Trapa manshurica Fler.)、耳菱(Trapa potaninii V.Vassil)、丘角菱(Trapa japonica Fler.)、西伯利亚菱(Trapa sibirica Fler.)和细果野菱共有8个种内形态变异类型;种群内多数分类性状稳定,种群间形态变异较明显;菱属植物分布格局不均衡和种内形态变异的形成可能与基因流的扩散限制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澄清菱属分类混乱问题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结合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系统演化关系将对揭示菱属的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属 冰期避难所 分布格局 形态多样性 基因流
下载PDF
江浙地区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LAF-seq分析
2
作者 袁晔 刘睿 +5 位作者 王凌云 沈盟 叶雪莲 权新华 王瑞森 姚祥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73-1781,共9页
利用SLAF-seq技术对江浙地区17个主要的栽培菱品种和1个野生菱种质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445594个SLAF标签,鉴定到多态性SLAF标签95931个。通过序列分析,获得269338个SNP标记,并基于这些SNP构建18份菱样品的遗传发育树及进行群体结构分析... 利用SLAF-seq技术对江浙地区17个主要的栽培菱品种和1个野生菱种质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445594个SLAF标签,鉴定到多态性SLAF标签95931个。通过序列分析,获得269338个SNP标记,并基于这些SNP构建18份菱样品的遗传发育树及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SLAF-seq技术能高效地开发出大量可用于群体遗传分析的SNP标记,基于SNP标记构建的进化树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类型的菱品种。该结果对开展菱种质资源鉴定和菱种质遗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菱属植物的DNA分子鉴别 被引量:13
3
作者 保曙琳 丁小余 +2 位作者 常俊 沈洁 唐凤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26-930,共5页
目的 对野生菱和栽培菱种rDNAITS片段进行分析 ,探讨该片段在两大群体中的系统学及鉴别研究意义。方法 对菱的rDNAITS区进行了PCR扩增、测序 ,运用Clustal、Mega2 0等软件对ITS区进行序列分析鉴别。结果 获得rDNAITS1、ITS2和 5 8S... 目的 对野生菱和栽培菱种rDNAITS片段进行分析 ,探讨该片段在两大群体中的系统学及鉴别研究意义。方法 对菱的rDNAITS区进行了PCR扩增、测序 ,运用Clustal、Mega2 0等软件对ITS区进行序列分析鉴别。结果 获得rDNAITS1、ITS2和 5 8SrDNA完整序列 ,10个居群菱的ITS1与ITS2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2 34~2 36bp和 2 2 0~ 2 2 1bp ,5 8S区均为 16 4bp ,不同居群的碱基差异为 0 2 2 %~ 2 94 %。变异位点数为 16个 ,信息位点数 6个。用NJ法根据ITS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生树。结论 尽管菱属各居群间rDNAITS的差异百分率较小 ,其亲缘关系较近 ,但根据ITS序列的特征可以很好地鉴别野生菱、栽培菱 ,菱属植物有可能都起源于同一种野生类居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属 RDNA ITS序列 种质鉴别 物种起源
下载PDF
国产菱属植物数量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仁勇 丁炳扬 +1 位作者 黄涛 郑朝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9-423,共5页
应用数量分类的方法 ,将采自国内 12个省的 37个居群用 31个性状进行 Q、R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PCA) ,探讨了国产菱属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同时对分类性状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国产菱属的37个居群可以划分成细果野菱和野菱两个种 ,栽... 应用数量分类的方法 ,将采自国内 12个省的 37个居群用 31个性状进行 Q、R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PCA) ,探讨了国产菱属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同时对分类性状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国产菱属的37个居群可以划分成细果野菱和野菱两个种 ,栽培类型由于受人为影响较大 ,不能作为种一级来处理 .31个性状中以果体大小的性状最为重要 ,可作为种的划分依据 ,而腰角的有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分类 居群 菱属 中国
下载PDF
菱属植物的幼苗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丁炳扬 黄涛 +2 位作者 姜维梅 赵丽安 郑朝宗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92-98,共7页
本文对10种菱属植物幼苗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探讨了其系统学意义,结果表明:(1)菱属植物的双苗是返祖现象;(2)菱沉水茎上的须根状物既不是沉水叶也不是托叶,而是不定根;(3)菱茎第1节叶互生是返祖现象,而其余各节叶对生... 本文对10种菱属植物幼苗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探讨了其系统学意义,结果表明:(1)菱属植物的双苗是返祖现象;(2)菱沉水茎上的须根状物既不是沉水叶也不是托叶,而是不定根;(3)菱茎第1节叶互生是返祖现象,而其余各节叶对生则是前进性畸形现象;(4)子叶柄、茎节间等长度性状可塑性很大且主要受环境(水深)影响,是对环境的适应.而其粗度性状可塑性较小,可作为种类划分的参考依据;(5)菱属的幼苗具有独特性,建议作为一个新的类型——菱型(Trapa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形态 幼苗类型系统学 菱属植物
下载PDF
贮藏温度对菱角采后品质和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妍 章建浩 +2 位作者 宋雯雯 王亚 郁志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5-239,共5页
安徽芜湖四角菱分别贮藏于3±1℃和20±1℃温度下,研究温度对菱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1℃的低温环境可有效地降低菱角的呼吸强度、减少水分散失、延缓组织衰老、抑制POD活力、保持膜的稳定性、减少结合酚和游离酚的含... 安徽芜湖四角菱分别贮藏于3±1℃和20±1℃温度下,研究温度对菱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1℃的低温环境可有效地降低菱角的呼吸强度、减少水分散失、延缓组织衰老、抑制POD活力、保持膜的稳定性、减少结合酚和游离酚的含量、抑制褐变的发生,有利于保持菱角的品质和商品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角 贮藏 品质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浙东中新世菱属果实化石的数量分类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良 王兴 +7 位作者 李雪梅 李相传 贾慧 孙楠 梁嘉琪 王钦 李江啸 雍媛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123,共14页
在浙东天台晚中新世嵊县组发现大量菱属果实化石。该化石保存完好,特征丰富。由于其种类多、性状冗杂不明显,菱属植物的鉴定与分类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基于菱属果实化石性状特征多、便于测量记录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在浙东天台晚中新世嵊县组发现大量菱属果实化石。该化石保存完好,特征丰富。由于其种类多、性状冗杂不明显,菱属植物的鉴定与分类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基于菱属果实化石性状特征多、便于测量记录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数值统计方法对菱属果实进行鉴别、归类,寻找鉴定分类中的指导性性状。首先,利用上述方法对现生菱属果实进行数量分析,取得了较好结果。然后,采用同样方法对菱属果实化石进行研究,认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对化石种进行有效的鉴定分类,可以成功剔除冗余性状。最后,研究得出果体形状、是否有果冠、果冠是否外翻、顶部形态、肩角生长方向、腰角生长方向、腰角长度、瘤状退化腰角数目等特征是菱属果实化石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以上性状,嵊县组菱属果实化石可以分为两个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嵊县组 菱属植物 果实化石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浙江晚中新世菱角果实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兴 肖良 +2 位作者 李相传 梁嘉琪 王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1-92,共2页
中国浙江东部天台和宁海地区嵊县组分布广泛且大面积出露。该组特征为一套多旋回的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沉积岩的岩性主要为泥岩,赋存着众多的植物化石。无论是丰度还是类别都值得古植物学者进行详细的研究。第二沉积层为植物化石埋藏层... 中国浙江东部天台和宁海地区嵊县组分布广泛且大面积出露。该组特征为一套多旋回的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沉积岩的岩性主要为泥岩,赋存着众多的植物化石。无论是丰度还是类别都值得古植物学者进行详细的研究。第二沉积层为植物化石埋藏层,发现了众多属种的植物化石,埋藏类型上包括根、茎、叶、果实、花粉等,种类上有松科、柏科、木兰科、藜科、禾本科、葡萄科等不同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菱属植物 嵊县组 果实化石
下载PDF
菱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小芳 李娟 +3 位作者 徐博 唐敏 熊斯 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283-288,共6页
中国菱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菱角食药用历史悠久。菱属植物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萜类、甾醇、酚酸类及黄酮类等化合物,目前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比较深入,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菌和免疫调节等活性,已有初步研究的生物活性包括降低血... 中国菱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菱角食药用历史悠久。菱属植物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萜类、甾醇、酚酸类及黄酮类等化合物,目前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比较深入,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菌和免疫调节等活性,已有初步研究的生物活性包括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抑制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诱导He La细胞凋亡、镇痛、保肝、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驱虫。本文对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菱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属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降糖
下载PDF
菱角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月 徐文娟 +1 位作者 戚鹏 华大春 《长江蔬菜》 2012年第16期63-65,共3页
以菱角为试材,研究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菱角对富营养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3.51%、33.86%、67.52%,水中溶氧量(DO)从5.23 mg/L回升至15.42 mg/L,透明度由18 cm增至48 cm。由... 以菱角为试材,研究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菱角对富营养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3.51%、33.86%、67.52%,水中溶氧量(DO)从5.23 mg/L回升至15.42 mg/L,透明度由18 cm增至48 cm。由此可见,菱角能够有效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适合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角 富营养化水体 净化效果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酶协同超声提取四角菱角壳多酚工艺 被引量:1
11
作者 庞中好 李峰 +3 位作者 俞力超 徐秀泉 WANG Yanwei WANG Jin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355-357,I0001,共4页
目的:优化四角菱角壳中多酚的酶协同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酶协同超声提取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多酚提取量为应变量,以纤维素酶浓度、超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自变量,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优化四角菱角壳中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 目的:优化四角菱角壳中多酚的酶协同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酶协同超声提取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多酚提取量为应变量,以纤维素酶浓度、超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自变量,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优化四角菱角壳中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用pH 4.5的1.86%纤维素酶溶液30 m L·g-1预处理30 min后,在53℃下超声提取26 min,在此条件下多酚提取量为161.3 mg·g-1,与模型预测值(158.14 mg·g-1)相符,相对标准偏差2.00%。与乙醇超声提取和回流提取相比,酶协同超声提取多酚提取量显著提高。结论:响应面法优化四角菱角壳多酚的酶协同超声提取工艺方法简单、提取效率高、可预测性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菱角壳 多酚 酶协同超声提取 响应面设计
下载PDF
强风浪湖滨带菱的恢复方法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晓姣 朱金格 +1 位作者 徐伟伟 刘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33-36,共4页
该文在太湖强风浪湖滨带开展了菱的原位恢复试验,探讨了3种不同引种方式下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幼苗移栽的方式在确保萌发率和菱种扎根深度方面具有优势,种群重建效果较好,但对育苗、运输、栽种环节要求较高;撒播菱种的方式在风浪扰动... 该文在太湖强风浪湖滨带开展了菱的原位恢复试验,探讨了3种不同引种方式下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幼苗移栽的方式在确保萌发率和菱种扎根深度方面具有优势,种群重建效果较好,但对育苗、运输、栽种环节要求较高;撒播菱种的方式在风浪扰动强的湖滨带成活率低,未能成功恢复;配重袋种植的方式下,菱种的扎根率、扎根深度、覆盖度和生物量均大幅提高,实现了种群恢复,适用于大规模强风浪湖滨带菱种群的恢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生态恢复 浮叶植物 太湖
下载PDF
菱果实形态发育变异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双梅 柯卫东 +5 位作者 黄新芳 彭静 李明华 钟兰 王芸 王春丽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2期126-130,共5页
对两角菱(Trapa natans L.)和四角菱果实形态发育变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两角菱果实形态发育变异率达36.9%,其中肩角姿态变异率最高,为36.9%,锐尖果角数目变异率较低,为3.1%;四角菱果实形态发育变异率达45.1%,其中锐尖果角数目和... 对两角菱(Trapa natans L.)和四角菱果实形态发育变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两角菱果实形态发育变异率达36.9%,其中肩角姿态变异率最高,为36.9%,锐尖果角数目变异率较低,为3.1%;四角菱果实形态发育变异率达45.1%,其中锐尖果角数目和锐尖果角部位变异率最高,均为26.5%,其次为腰角姿态,变异率为18.7%,再次为肩角姿态,变异率仅为0.7%。②综合两角菱和四角菱,从菱的整体来看,果实形态发育变异率达41.0%,其中肩角姿态变异率最高,为18.8%,其次为四角菱腰角姿态变异率,为18.6%,锐尖果角数目和锐尖果角部位变异率最低,均为14.8%。无论是两角菱还是四角菱,果角数目均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trapa natans l.) 形态 发育 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