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bumin resuscitation protects against traumatic/hemorrhagic shock-induced lung apoptosis in rats 被引量:1
1
作者 Yun ZHANG Zhong-yan LIANG +4 位作者 Shao-yang ZHANG Fang-fang HUANG Wei WU Yuan GAO Zuo-bing CHE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71-878,共8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lbumin administration on lung injury and apoptosis in traumatic/hemorrhagic shock (T/HS) rats. Methods: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an in vivo model of spontaneously breathing ra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lbumin administration on lung injury and apoptosis in traumatic/hemorrhagic shock (T/HS) rats. Methods: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an in vivo model of spontaneously breathing rats with induced T/HS; the rats were subjected to femur fracture, ischemia for 30 min, and reperfusion for 20 min with Ringer's lactate solution (RS) or 5% (w/v) albumin (ALB), and the left lower lobes of the lungs were resected. Results: Albumin administered during reperfusion markedly attenuated injury of the lung and de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lactic acid and the number of in situ 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ling (TUNEL)-positive cells. Moreover, immunohistochemistry performed 24 h after reperfusion revealed increases in the level of nuclear factor κB (NF-κB), and phosphorylate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in the albumin-untreated group was down-regulated by albumin treatmen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sham rats. Conclusion: Resuscitation with albumin attenuates tissue injury and inhibits T/HS-induced apoptosis in the lung via the p38 MAPK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that functions to stimulate the activation of NF-κ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大出血休克 细胞分裂 蛋白激酶 白蛋白
下载PDF
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江曙光 张心怡 +1 位作者 庄慧捷 李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4期5-7,共3页
目的研究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医学研究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按照治疗路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目的研究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医学研究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按照治疗路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模式治疗,观察组给予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炎性因子以及抢救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PT、APTT、TT、FIB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TNF-α、IL-1、IL-6、CRP等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以及抢救总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升高抢救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院前急救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Protective effect of albumin on lung injury in traumatic/hemorrhagic shock in rats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晨彦 陈作兵 +4 位作者 郑树森 高原 张匀 赵雪红 倪玲美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5年第5期317-320,共4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albumin administration on lung injury in traumatic/hemorrhagic shock (T/HS) in rats. Methods: Forty-eight adul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andomly (n=16 i...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albumin administration on lung injury in traumatic/hemorrhagic shock (T/HS) in rats. Methods: Forty-eight adul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andomly (n=16 in each group): Group A, Group B, Group C. In Group A, rats underwent laparotomy without shock. In Group B, rats undergoing T/HS were resuscitated with their blood plus lactated Ringer’s (twice the volume of shed blood). In Group C, rats undergoing T/HS were resuscitated with their shed blood plus additional 3 ml of 5% human albumin. The expression of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CD18/CD11b in jugular vein blood was evaluated. The main lung injury indexes (the activity of myeloperoxidase and lung injury score) were measured.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expression of CD18/11b and the severity degree of lung injury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P< 0.05). The expression of CD18/CD11b and the main lung injury indexes in Group B and Goup C incre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Group A (P< 0.05).At the same time, the expression of CD18/CD11b and the main lung injury indexes in Group C decreased dramaticall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Group B (P< 0.05). Conclusions: The infusion of albumin during resuscitation period can protect lungs from injury and de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CD18/CD11b in T/HS r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机制 白蛋白 肺损伤 出血性休克 小鼠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白蛋白与血红蛋白/白蛋白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周浩 方熙 +2 位作者 康健 李华 李琳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593-599,共7页
目的探究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白蛋白(HB/ALB)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创伤绿色通道的90例THS患者数据,根据7 d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76)与死亡组... 目的探究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白蛋白(HB/ALB)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创伤绿色通道的90例THS患者数据,根据7 d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76)与死亡组(n=14)。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院前时间、GCS、生命体征、ISS、入院首次实验室结果、入院24 h内的补液输血情况、结局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确定各预测指标的截断值,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7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HB/ALB的截断值分组,绘制生存曲线,评估与各次要结局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90例THS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28例;年龄18~84岁,平均46.9岁;7 d内死亡14例(15.6%)。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年龄[(56.8±16.6)岁vs.(45.0±18.3)岁]、GCS(12分vs.15分)、ISS(29分vs.19分)、尿素氮[(8.0±2.6)mmol/L vs.(5.6±2.0)mmol/L]、肌酐(100.8 mol/L vs.61.3 mol/L)、ALB[(23.2±4.0)g/L vs.(30.2±6.6)g/L]、PT(15.7 s vs.13.6 s)、APTT(34.9 s vs.28.3 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ALB≤28.1 g/L(OR=112.791,95%CI:1.663~7647.721,P=0.028)、GCS≤13分(OR=18.293,95%CI:1.037~322.820,P=0.047)是7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7 d生存曲线发现HB/ALB>3.3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HB/ALB≤3.3患者,同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用机械通气以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概率明显升高。结论早期ALB水平能预测THS患者的预后情况,ALB≤28.1 g/L提示THS患者预后不佳。HB/ALB>3.3对THS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用机械通气以及入住ICU等次要预后也有不良影响,动态监测ALB与HB/ALB对于评估复苏情况、指导复苏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白蛋白 血红蛋白/白蛋白 液体复苏 预后
下载PDF
不同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赵贤贤 崔健 《系统医学》 2024年第9期45-48,共4页
目的对不同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相关治疗的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输血方案,分为参照组(42例)及研究组(42例... 目的对不同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相关治疗的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输血方案,分为参照组(42例)及研究组(42例)。参照组使用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为1∶2的输血方案对干预治疗,研究组使用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为1∶1的输血方案对干预治疗。对比两组输血前及输血后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输血前、输血后的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参数水平。结果研究组输血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α角(68.55±5.38)°、MA(62.84±5.47)mm、K(2.63±0.61)min、R(4.37±1.33)min等TEG参数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85、9.005、5.407、3.774,P均<0.001)。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1:1的冰冻血浆:红细胞输血方案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不仅可强化患者凝血功能,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水平,对患者身体康复发挥着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冰冻血浆 红细胞 住院时间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6
作者 蔡海涛 王建强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9期745-751,共7页
目的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就诊的126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建模集用于模型构建,另外100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 目的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就诊的126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建模集用于模型构建,另外100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根据建模集患者院内疾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95)、死亡组(n=3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来评估模型预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和获益率。结果死亡组年龄≥60岁(83.87%vs.30.53%)、合并基础疾病(29.03%vs.10.53%)、合并颅内出血(38.71%vs.15.79%)、受伤至急诊时间>4 h(64.52%vs.33.68%)、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分:33.54±4.52 vs.29.89±3.42)、6 h乳酸值(mmol/L:5.21±0.22 vs.3.32±0.8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39.90±3.45 vs.36.42±2.94)、凝血酶时间(TT,s:17.21±2.87 vs.15.45±1.76)、凝血酶原时间(PT,s:16.98±2.19 vs.14.23±1.98)高于存活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4.53±0.98 vs.10.23±2.42)、纤维蛋白原(Fib,g/L:2.34±0.32 vs.3.87±0.33)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急诊时间(OR=3.898,95%CI 1.287~8.275)、GCS评分(OR=3.978,95%CI 1.814~7.989)、ISS评分(OR=2.342,95%CI 1.191~4.375)、6 h乳酸值(OR=2.881,95%CI 1.239~5.689)、Fib(OR=2.543,95%CI 1.198~5.389)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受伤至急诊时间(X_(1))、GCS评分(X_(2))、ISS评分(X_(3))、6 h乳酸值(X_(4))、Fib(X_(5))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集中预测模型的AUC为0.897(95%CI 0.723~0.923),验证集中预测模型的AUC为0.901(95%CI 0.786~0.955)。校准曲线发现,在两个数据集中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率接近。DCA分析发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远离净获益为0的参考线和所有样本均为阳性的参考线,提示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良好。结论受伤至急诊时间、GCS评分、ISS评分、6 h乳酸值、Fib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较高,能够为临床早期评估患者疾病转归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折 创伤失血性休克 疾病转归 列线图模型 乳酸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林萍清 闵军 +2 位作者 林成实 刁良彪 林金贵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1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福州市第二总医院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对症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基础上采... 目的探讨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福州市第二总医院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对症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床旁即时超声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状态[平均动脉压(MAP)、每小时尿量、心率(HR)]、血气指标[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BL)、剩余碱(BE)及血酸碱度(pH)]、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比较两组复苏24 h补液量及液体复苏治疗1周生存率。结果两组复苏前复苏状态、血气、凝血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观察组HR、PaCO_(2)、BL、BE、PT、APTT、TT低于对照组,观察组MAP、每小时尿量、pH、PaO_(2)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苏24 h补液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周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应用于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有利于患者状态恢复,能够改善血气指标、凝血功能,提高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 床旁血气分析 床旁即时超声 凝血功能
下载PDF
Opioid receptor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epression following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in rats
8
作者 刘良明 陈惠孙 +3 位作者 胡德耀 卢儒权 陈艳 但飞君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1999年第1期48-52,共5页
AResearchInstituteofSurgery,DapingHospital,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China(LiuLM,ChenH... AResearchInstituteofSurgery,DapingHospital,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China(LiuLM,ChenHS,HuDY,LuRQ,Ch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出血性休克 心血管阻抑 阿片受体
全文增补中
低压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9
作者 杨依稳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3期36-38,共3页
目的:分析低压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给予低压复苏... 目的:分析低压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给予低压复苏。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输液总量、血红蛋白、乳酸含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液总量、血红蛋白、乳酸含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压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急救治疗,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控制酸中毒,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效果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急救治疗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肝损伤大鼠NF-κB、TNF-α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胡嗣钦 张荣臻 +2 位作者 周小博 王兵 陈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肝损伤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情况及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对NF-κB、TNF-α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取100只Wistar雄性... [目的]观察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肝损伤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情况及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对NF-κB、TNF-α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取10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参附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做双侧股骨骨折合并休克实验制造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后0 h、2 h、4 h、6 h进行药物干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5 ml/kg、10 ml/kg、20 ml/kg剂量腹腔注射给药。实验过程中死亡大鼠立即进行解剖,切取肝脏标本。空白对照组大鼠直接活杀取相应组织及其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的NF-κB和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NF-κB和TNF-α在肝组织中迅速表达,伤后6 h左右达到含量的高峰,伤后8 h仍持续在相当高的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及参附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不同时间点(0.5 h、2 h、4 h、6 h、8 h)肝组织NF-κB、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参附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不同时间点肝组织NF-κB、TNF-α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附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比较,不同时间点肝组织NF-κB、TNF-α的下降水平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NF-κB和TNF-α的表达而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损伤,降低死亡率,进而发挥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肝损伤 NF-ΚB TNF-Α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7
11
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9 位作者 北京急诊医学学会 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 中国女医师协会急诊医学专委会 陈翔宇 刘红升 向强 刘双庆 刘明华 赵晓东 于学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841-854,共14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的规范性仍有待提高,为此我们组织了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急诊专家,基于最新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证据,权衡患者获益程度,编写了适用于院前急救、院内救治...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的规范性仍有待提高,为此我们组织了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急诊专家,基于最新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证据,权衡患者获益程度,编写了适用于院前急救、院内救治等创伤失血性休克不同阶段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急诊医生规范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提供系统、全面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院前 院内 快速识别 评估 液体复苏 温度管理 疼痛管理 创伤性凝血病
下载PDF
乳酸及碱缺失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输血治疗的相关性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晓琳 苏双报 +1 位作者 施建设 吴耀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讨乳酸及碱缺失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无急诊输注红细胞需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126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有效救治(99例)病例根据入院24 h内有无输血结局分为未输血组(36例)与输血组(63例)... 目的探讨乳酸及碱缺失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无急诊输注红细胞需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126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有效救治(99例)病例根据入院24 h内有无输血结局分为未输血组(36例)与输血组(63例)。比较2组入院时乳酸(Lac)、碱缺失(BE)及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24 h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变化以及ICU住院天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入院时有无输血需求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危险因素单独及联合指标与有无输血需求的相关性。结果未输血组入院时Lac平均水平(2.90±1.82)低于输血组(5.80±2.83)(P<0.05),而BE、Hb、Hct(-1.76±3.24,120.78±20.83,35.76±6.11)均高于输血组(-5.91±4.69,101.32±29.68,29.97±8.48)(P<0.05);入院24 h后2组Hb、Hct平均水平(92.75±16.66,78.49±15.91)、(27.62±5.24,22.60±4.74),均较入院时低(P<0.05);二元Logistic统计分析确定Lac(OR=1.74,95%CI 1.493-2.927,P<0.01)、BE(OR=0.77,95%CI 0.676-0.883,P<0.01)、Hb(OR=0.97,95%CI 0.954-0.989,P<0.01)、Hct(OR=0.90,95%CI 0.844=0.96,P<0.0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无红细胞输注需求有指导意义,且血乳酸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与性别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Lac及BE预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无急诊输注红细胞需求AUG最大值分别为(0.875,0.766)明显优于Hb、Hct(0.692,0.682),Lac最佳阈值为3.6 mmol/L,Hb最佳阈值为106 g/L;联合四项检测指标获得AUG最大为0.910,较单独指标高。以Lac及Hb的最佳阈值作为输血指征比较预测价值,结果显示Lac预测价值优于Hb。结论Lac及BE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无急诊输注红细胞需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者联合Hb、Hct有助于更及时、更准确判断患者输血需求,优化急诊患者输血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失血性休克 乳酸 碱缺失 输血管理 急诊 血红蛋白 碱缺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3
作者 孙锋 刘佳佳 +2 位作者 薛建华 盛小明 杨洋 《交通医学》 2023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THS)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创伤中心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THS患者75例。按接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7例,观...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THS)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创伤中心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THS患者75例。按接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LFR)。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指标,统计治疗过程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7 d内死亡率。结果:复苏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两组PT、APTT均较复苏前延长,但观察组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复苏后IL-6、TNF-α水平均高于复苏前,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7 d内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FR可以改善多发性骨折合并THS患者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 凝血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志银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0期48-52,共5页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LFR)在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中的的应用效果及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湖北航天医院急...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LFR)在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中的的应用效果及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湖北航天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HTS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依照入院顺序编号,根据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分别施行常规液体复苏与LFR,对比组间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电解质水平[钾离子(K^(+))、氯离子(Cl^(-))、钠离子(Na^(+))和镁离子(Mg^(2+))]、循环功能[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A)、剩余碱(base excess,BE)]、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结果:复苏前,两组BLA、B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 h,两组BLA、BE水平优于复苏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前,两组APTT、TT与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 h,两组APTT、TT与PT较复苏前延长,但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前、复苏后2 h K^(+)、Na^(+)、Mg^(2+)与C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复苏后2 h K^(+)、Na^(+)、Mg^(2+)较复苏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液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LFR治疗,不仅能有效纠正HTS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紊乱,还能促进患者循环功能的恢复与稳定,使输液量与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减少,促进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创伤性凝血病 限制性液体复苏 循环功能
下载PDF
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在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抢救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正直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3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对其急诊抢救效果的临床影响。方法:从邵武市立医院急诊2017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抽取8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收治时间分组,2017年9月—... 目的:探讨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对其急诊抢救效果的临床影响。方法:从邵武市立医院急诊2017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抽取8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收治时间分组,2017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救治模式;2020年10月—2022年8月收治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检查完成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休克缓解时间、抢救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和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查完成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休克缓解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的效果较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可以缩短检查完成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升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 抢救成功率 急诊抢救
下载PDF
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指导液体复苏中的临床价值
16
作者 莎日娜 耿立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2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监测下腔静脉(IVC)内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指导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监测IVC内径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 目的分析超声监测下腔静脉(IVC)内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指导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监测IVC内径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复苏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及观察组复苏前后下腔静脉变异度(IVCV)、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水平,复苏前后的乳酸水平,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和输血量,预后情况。结果复苏后2、6、12、24 h,两组MAP、CVP、ScvO_(2)均高于本组复苏前,且观察组复苏后2、6、12、24 h的MAP均高于对照组,复苏后12 h的CVP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12、24 h的ScvO_(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2、6、12、24 h的IVCV均低于复苏前,复苏后24 h的IVC-CI低于复苏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12、24 h,观察组乳酸水平分别为(4.55±1.04)、(3.34±1.25)、(1.43±0.76)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6.60±1.03)、(5.37±2.67)、(3.38±1.12)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巴胺、5%碳酸氢钠、去氧肾上腺素、悬浮红细胞、血浆用量分别为(96.25±18.07)mg、(78.68±10.02)ml、(67.34±8.25)mg、(5.28±1.67)U、(688.55±13.04)ml,均少于对照组的(120.61±21.18)mg、(150.67±21.02)ml、(80.37±9.67)mg、(8.82±2.35)U、(835.60±25.03)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和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5.0%、7.5%、12.5%,均低于对照组的20.0%、25.0%、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超声监测IVC内径指导液体复苏可以准确的评估患者的血容量,更加有效适量的对患者进行补液,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监测 下腔静脉内径 创伤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预后
下载PDF
Blast-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riggered by Moderate Intensity Shock Wave Using a Modified Experimental Model of Injury in Mice 被引量:3
17
作者 Yuan Zhou Li-Li Wen +4 位作者 Han-Dong Wang Xiao-Ming Zhou Jiang Fang Jian-Hong Zhu Ke D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0期2447-2460,共14页
Background: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explosive injuries has increased interest in blast-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TBI). Various shock tube model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bTBI. Mild-to-moderate explosions ... Background: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explosive injuries has increased interest in blast-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TBI). Various shock tube model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bTBI. Mild-to-moderate explosions are often overlooked because of the slow onset or mildness of the symptoms. However, heavy gas cylinders and large volume chambers in the model may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and danger. This study sought to design a modified model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oderate explosion on brain injury in mice. Methods: Pathology scoring system (PSS) was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graded intensity by the modified model. A total of 160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sham, and bTBI groups with different time points. The clinical features, imaging features, neurobehavior, and neuropathology were detected after moderate explosion.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followed by Fisher's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osttest or Dunnett's t 3-test was performed for data analyses. Results: PSS of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explosion was 13.4 ± 2.2, 32.6 ± 2.7 (t = 13.92, P 〈 0.001; vs. mild group), and 56.6 ± 2.8 (t = 31.37, P 〈 0.001; vs. mild group), respectively. After moderate explosion, mice showed varied symptoms of malaise, anorexia, incontinence, apnea, or seizure. After bTBI, brain edema reached the highest peak at day 3 (82.5% ± 2.1% vs. 73.8% ± 0.6%. t - 7.76, P 〈 0.001), while the most serious neurological outcomes occurred at day 1 (Y-maze: 8.25 ±2.36 vs. 20.00 ± 4.55, t = -4.59, P=0.048; 29.58% ± 2.84% vs. 49.09% ±11.63%, t = -3.08, P = 0.008; neurologic severity score: 2.50 ± 0.58 vs. 0.00±0.00, t = 8.65, P = 0.016). We also found that apoptotic neurons (52.76% ± 1.99% vs. 1.30% ± 0.11%, t =57.20, P 〈 0.001 ) and gliosis (2.98 ± 0.24 vs. 1.00 ± 0.00, t = 14.42, P = 0.021) in the fronta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day 3 post-bTBI than sham bTB1. Conclusions: We provide a reliable, reproducible bTBI model in mice that can produce a graded explosive waveform similar to the free-field shock wave in a controlled laboratory environment. Moderate explosion can trigger mild-to-moderate blast damage of the b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 Edema GLIOSIS shock Tub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原文传递
不同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妍君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8期159-16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该院收治的9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输血方案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冰冻血浆∶... 目的:观察不同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该院收治的9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输血方案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冰冻血浆∶红细胞为1∶2输血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冰冻血浆∶红细胞为1∶1输血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输血前后血栓弹力图(TEG)参数[血凝块最大强度(MA)、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水平、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 h,研究组R、MA、K、α角等TEG参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PTT、PT、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7 d,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72.92%(35/48),高于对照组的52.08%(2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血浆∶红细胞为1∶1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缩短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提高TEG参数水平和预后良好率,效果优于冰冻血浆∶红细胞为1∶2输血方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红细胞 创伤失血性休克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预后
下载PDF
优质急诊护理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小红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3期119-121,共3页
目的:研究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6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 目的:研究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6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入院不同时间体温情况、急诊救治实施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入院时,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0、20 min时,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急诊救治实施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工作中实施优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优质急诊护理 并发症
下载PDF
分析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康复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秋花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402-1404,共3页
目的:分析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康复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 目的:分析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康复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优质急诊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急诊抢救时间、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失血性休克患者体温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检查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急救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休克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入院10 min后、入院30 min后的体温高于对照组,PSQ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夜间睡眠时间高于对照组,水电解质紊乱、呼吸窘迫、器官功能衰竭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经过优质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提高患者体温,改善不良症状,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 优质急诊护理 康复指标 睡眠质量 急救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