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蔡海涛 王建强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9期745-751,共7页
目的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就诊的126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建模集用于模型构建,另外100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 目的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就诊的126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建模集用于模型构建,另外100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根据建模集患者院内疾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95)、死亡组(n=3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来评估模型预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和获益率。结果死亡组年龄≥60岁(83.87%vs.30.53%)、合并基础疾病(29.03%vs.10.53%)、合并颅内出血(38.71%vs.15.79%)、受伤至急诊时间>4 h(64.52%vs.33.68%)、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分:33.54±4.52 vs.29.89±3.42)、6 h乳酸值(mmol/L:5.21±0.22 vs.3.32±0.8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39.90±3.45 vs.36.42±2.94)、凝血酶时间(TT,s:17.21±2.87 vs.15.45±1.76)、凝血酶原时间(PT,s:16.98±2.19 vs.14.23±1.98)高于存活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4.53±0.98 vs.10.23±2.42)、纤维蛋白原(Fib,g/L:2.34±0.32 vs.3.87±0.33)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急诊时间(OR=3.898,95%CI 1.287~8.275)、GCS评分(OR=3.978,95%CI 1.814~7.989)、ISS评分(OR=2.342,95%CI 1.191~4.375)、6 h乳酸值(OR=2.881,95%CI 1.239~5.689)、Fib(OR=2.543,95%CI 1.198~5.389)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受伤至急诊时间(X_(1))、GCS评分(X_(2))、ISS评分(X_(3))、6 h乳酸值(X_(4))、Fib(X_(5))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集中预测模型的AUC为0.897(95%CI 0.723~0.923),验证集中预测模型的AUC为0.901(95%CI 0.786~0.955)。校准曲线发现,在两个数据集中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率接近。DCA分析发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远离净获益为0的参考线和所有样本均为阳性的参考线,提示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良好。结论受伤至急诊时间、GCS评分、ISS评分、6 h乳酸值、Fib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较高,能够为临床早期评估患者疾病转归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折 创伤失血性休克 疾病转归 列线图模型 乳酸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崔锐红 罗恒 +6 位作者 瞿丽娟 尹文 李俊杰 王倩梅 徐云云 王娇 黄杨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586-592,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龄18~55岁,平均38.6岁;道路交通伤51例... 目的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龄18~55岁,平均38.6岁;道路交通伤51例,高处坠落伤24例,挤压伤21例。患者入院后均完成止血、骨折外固定等外科急救处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完善血常规等术前检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快速液体复苏,及时补充足量的平衡液、胶体液、悬浮红细胞、血浆等,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前期适当输入高渗氯化钠溶液,而后输入平衡液等。比较两组入院时、复苏后3 d生命体征指标,凝血指标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II(APACHEⅡ)评分,电解质水平以及入院时、复苏后30 min、1 h炎症因子水平,观察两组预后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复苏后3 d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氧合指数(PaO_(2)/FiO_(2))、MAP、中心静脉压(CVP)与入院时比较均升高,血乳酸(LAC)、HR与入院时比较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复苏后3 d上述生命体征指标改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后3 d TT、PT、APTT与入院时比较均升高,APACHEⅡ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复苏后3 d TT、PT、APTT、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后3 d Na+与入院时比较均升高,K+与入院时比较均降低(P<0.05);但两组复苏后3 d Cl^(-)、Mg^(2+)、N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y干扰素(y-IFN)、IL-4、IL-6、TNF-α的时点、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后30 min、1 h的y-IFN、IL-4、IL-6、TNF-α与入院时相比均显著升高,且复苏后1 h的y-IFN、IL-4、IL-6、TNF-α高于复苏后30 min(P<0.05),但研究组复苏后30 min、1 h的y-IFN、IL-4、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肾衰竭、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8.3%vs.37.5%,2.1%vs.16.7%,P<0.05)。结论限制性急诊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具有较好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状态,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急诊 液体复苏 效果 预后
下载PDF
综合护理在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干预效果
3
作者 曹秀秀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5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索综合护理在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赣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 目的:探索综合护理在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赣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疼痛情况评分。结果:术后,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强手术成功率,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综合护理 围手术期
下载PDF
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春花 孟翠巧 +5 位作者 李尚璞 秦延军 国春花 刘雅建 马庆红 张秀果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2期3474-3476,共3页
目的研究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干预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依照入院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8例分为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每组34例。比较2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血小板(... 目的研究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干预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依照入院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8例分为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每组34例。比较2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代谢功能[血乳酸(Lac)、碱剩余(Be)],分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比较,治疗后常规组患者心率较低,血压、血氧饱和度较高(P<0.05);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T水平较高,APTT时间较长、PT指标水平较低,BE水平较高,Lac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酸中毒、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ARDS)以及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给予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凝血及氧代谢功能,降低患者MODS、ARDS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体液复苏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损伤控制理论配合一体两翼照护模式在骨盆骨折伴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鑫 赵丽丽 +2 位作者 朱金霞 崔嬿嬿 王慧敏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22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配合一体两翼照护模式在骨盆骨折伴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100例骨盆骨折伴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5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一体两...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配合一体两翼照护模式在骨盆骨折伴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100例骨盆骨折伴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5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一体两翼照护模式,联合组实施损伤控制理论配合一体两翼照护模式。比较两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干预效果、骨盆功能(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U-74)]、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Majeed、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GQOLU-74中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理论配合一体两翼照护模式有利于提高骨盆骨折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率,加强对患者骨盆功能的保护,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创伤性休克 损伤控制理论 一体两翼照护模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6
作者 孙锋 刘佳佳 +2 位作者 薛建华 盛小明 杨洋 《交通医学》 2023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THS)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创伤中心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THS患者75例。按接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7例,观...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THS)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创伤中心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THS患者75例。按接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LFR)。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指标,统计治疗过程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7 d内死亡率。结果:复苏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两组PT、APTT均较复苏前延长,但观察组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复苏后IL-6、TNF-α水平均高于复苏前,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7 d内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FR可以改善多发性骨折合并THS患者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 凝血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创伤处理团队救治模式在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7
作者 翁燕辉 扬国林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3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究创伤处理团队救治模式在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 目的探究创伤处理团队救治模式在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创伤处理团队救治模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时间性指标、围手术期各项体征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实验组急诊救治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率(HR)、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h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低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恢复优良率为7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创伤处理团队救治模式能有效缩短骨盆骨折伴随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时间,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体征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处理团队 救治模式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下载PDF
不同模式液体复苏疗法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王佳 姜克东 周士进 《当代医学》 2023年第9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研究不同模式液体复苏疗法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研究不同模式液体复苏疗法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早期充分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结局。结果复苏后1 h,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长于复苏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 h,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内皮素-1(ET-1)水平均低于复苏前,CD4^(+)CD25^(+)Treg均高于复苏前,且观察组TNF-α、IL-10、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4^(+)CD25^(+)Tre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进行干预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同时有效控制患者失血量并减少输血、输液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模式液体复苏疗法 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 疗效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文静 程人佳 +1 位作者 张庆红 赵文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4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2例患者中,病情好转转科或出...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2例患者中,病情好转转科或出院74例,死亡8例,其中并发急性肾衰竭6例。结论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PICCO技术能精准反映患者的容量状态,在PICCO的管理和观察中保证PICCO监测安全有效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PICCO 血流动力学 护理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严重骨盆骨折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自力 黄强 +2 位作者 王良馥 毛洪涛 李修江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431-432,439,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救治的C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病例83例,分成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24小时输血总量、死亡率、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控制液体复苏... 目的探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救治的C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病例83例,分成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24小时输血总量、死亡率、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控制液体复苏组24小时总输血量、MOD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凝血指标的变化明显小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在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前,控制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总量,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吴燕生 李金雨 李昌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614-615,共2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下载PDF
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 被引量:26
12
作者 姜大同 项和平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影响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9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7.6...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影响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9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7.6±9.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1例,高处坠落伤26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5例。非手术治疗43例,介入治疗16例,手术治疗24例。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分析死亡影响因素;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探讨早期救治策略。结果 79例患者中死亡1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t=0.926,P=0.357)、伤后至入院时间(t=0.009,P=0.993),存活组与死亡组无明显差异,但是患者是否合并休克(χ^2=9.050,P=0.003)、损伤严重度评分(ISS)(t=5.225,P=0.000)、输血量(t=3.820,P=0.000)及损伤部位数(t=2.976,P=0.008)是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ISS(OR=1.179,95%CI:1.027-1.353,P〈0.05)和输血量(OR=0.730,95%CI:0.596-0.894,P〈0.05)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休克、ISS、输血量及损伤部位数是影响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因素;早期确定性止血是患者救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死亡因素 救治策略
下载PDF
不同模式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13
作者 常子强 李淑娟 周德贵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852-854,共3页
目的探讨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模式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在2011年8月-2015年8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治疗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治疗方法,研究组46例采用限制性... 目的探讨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模式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在2011年8月-2015年8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治疗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治疗方法,研究组46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经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后患者DIC、MO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复苏后6h,研究组PT和血乳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血PLT和HG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明显优于常规快速液体复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骨盆骨折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下载PDF
经导管血管造影栓塞联合外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强 丁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5期686-689,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血管造影栓塞联合外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1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10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53)... 【目的】探讨经导管血管造影栓塞联合外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1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10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49),其中观察组经导管血管造影栓塞后行外固定术,对照组行外固定术后经导管血管造影栓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死率;抗休克治疗中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输血量及休克纠正时间;治疗前及治疗4 h后检测血乳酸水平;血清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栓塞及外固定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5);观察组抗休克治疗中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输血量及休克纠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结论】经导管血管造影栓塞后行外固定术应用于Tile C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输血量,缩短休克纠正时间,降低代谢性酸中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损伤 骨折/并发症 骨折/外科学 休克 出血性/并发症 栓塞 治疗性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65例骨盆骨折失血休克的临床急救与护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侯淑娟 裴敏杰 宋彬彬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B08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5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救和护理要点。结果:在救治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止痛、严格监测生命体征,进行针...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5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救和护理要点。结果:在救治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止痛、严格监测生命体征,进行针对性护理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本组患者中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及时、有效、合理的早期治疗和针对性护理是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临床急救 护理措施
下载PDF
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46例临床急救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谭志永 《中国医药导刊》 2014年第3期406-407,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46例临床急救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液体复苏方法分为A组(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23例和B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3例,将两组患者中...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46例临床急救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液体复苏方法分为A组(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23例和B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3例,将两组患者中不同休克程度者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24h输血量及治疗前后的血乳酸、凝血指标、血细胞比容进行比较。结果:B组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治愈率高于A组,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均低于A组,24h输血量小于A组,治疗后4h的血乳酸、凝血指标、血细胞比容均优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急救效果
下载PDF
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鹏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21期180-181,共2页
目的讨论急诊救治对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7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积极输液输血,在休克得到控制后采用Seldinger的改良技术,进行DSA造影,用明胶海绵进行动脉栓塞,栓塞后进行骨... 目的讨论急诊救治对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7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积极输液输血,在休克得到控制后采用Seldinger的改良技术,进行DSA造影,用明胶海绵进行动脉栓塞,栓塞后进行骨盆外固定、肢体外固定。结果 2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死亡,占11.8%;7例经紧急救治后好转,占41.2%;8例经紧急救治后,发现局部皮肤、肌肉感染或坏死,其中2例盆腔脏器发生严重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延期好转,占47.1%,总成功率为88.2%。结论发生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后,进行紧急救治,输液输血,固定止血,对提高骨盆骨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是重要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急诊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骨盆骨折伴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礼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17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应用于骨盆骨折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对其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30例骨盆骨折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65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应用于骨盆骨折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对其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30例骨盆骨折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复苏后,研究组的ISS评分、复苏时间、输液量、HCT、PT、PLT和血乳酸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为98.4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ODS率为9.23%、ARDS率为7.69%、病死率为1.5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式对骨盆骨折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ISS评分 复苏时间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郝斌昌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9期194-195,97,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骨折分型,按照分型结果选择合适的入路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骨盆骨折情况...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骨折分型,按照分型结果选择合适的入路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骨盆骨折情况均得到改善,均恢复行走功能,X线片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的骨折移位情况愈合良好,术后骨盆功能优良率为96.25%。结论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对患者失血性休克症状进行纠正,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介入治疗骨盆骨折伴大出血9例报告
20
作者 陈曙光 张旭鸣 +3 位作者 陈良生 杨厚林 李琪 许志贤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技术在骨盆骨折伴大出血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介入治疗骨盆骨折伴大出血9例,患者经大量输血、补液等保守治疗无效,在入院3~5h内急诊行髂内动脉分支或主干栓塞未,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技术在骨盆骨折伴大出血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介入治疗骨盆骨折伴大出血9例,患者经大量输血、补液等保守治疗无效,在入院3~5h内急诊行髂内动脉分支或主干栓塞未,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术后24h内患者血压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生命征平稳。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技术是治疗骨盆骨折引起盆腔大出血的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急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治疗性 骨折 骨盆 休克 出血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