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ories of Zhang Ji
1
作者 Yong Chen Yinmin Le Jia Wei 《Chinese Medicine》 2012年第3期124-127,共4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Zhang Zhongjing, who was regarded as “medical Sa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gave indications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Zhang Zhongjing, who was regarded as “medical Sa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gave indications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veloped robbing fire or inversing fire acupuncture principles to treat febrile diseases. His theori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precious and could be refer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ZHonGJING treaties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Golden Chamber SYNOPSIS Indication Theory Acupuncture Methods
下载PDF
经方治疗癌症临床运用与若干学术问题的探讨
2
作者 周岱翰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诊疗技能的典范,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中医肿瘤学)的临床诊疗规范,其中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在癌症成为慢性病、多发病的今天,经方治癌在临床广泛展开并获得较好的疗效,成为中医肿瘤学“消癥散结、扶...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诊疗技能的典范,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中医肿瘤学)的临床诊疗规范,其中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在癌症成为慢性病、多发病的今天,经方治癌在临床广泛展开并获得较好的疗效,成为中医肿瘤学“消癥散结、扶正补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提出癌症是古老的现代性疾病,高龄癌症、有共患病者是经方治疗的敏感性人群,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能提高疗效,选用“他山石”为我“攻玉”之需要,将有利于开拓经方治癌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伤寒杂病论 肿瘤 中医药 中医肿瘤学
下载PDF
三焦学说的传承与演变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俊廷 赖慈爱 +6 位作者 张琳琳 郑颖 李永春 宫凤英 林锦韬 刘钊汝 吕英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腔、缝隙腠理等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剖析三焦的形态结构。在功能方面,从《黄帝内经》的“决渎之官”“中渎之腑”“传化之府”到《难经》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历代医家大多立足于三焦的气化功能,探讨营卫、少阳、五脏、命门相火、温病等与三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温病
下载PDF
基于《神农本草经》探析张仲景运用麻黄的证治规律
4
作者 陈含情 李晓红 +3 位作者 陈晓伟 张双圆 林政道 毛堂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96-100,共5页
麻黄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在临床各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文章基于《神农本草经》对麻黄主治病症的阐述,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的记... 麻黄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在临床各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文章基于《神农本草经》对麻黄主治病症的阐述,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的记载,归纳总结了张仲景对《神农本草经》的学术继承,尤其是涉及“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等;此外,张仲景结合临证经验,将麻黄的主治功效进行了拓展创新,尤其是在“痉病”“湿病”“水气病”。同时,文章还系统整理了张仲景应用麻黄的运用时机、用量规律、炮制煎煮等,从而进一步探析张仲景运用麻黄的证治规律,以期为中医学者深入理解经方组方特色、掌握麻黄运用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麻黄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运用规律
下载PDF
小柴胡汤治疗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孙宁宇 尹萍 +5 位作者 张志航 苑丽华 程诺 夏烨 张武文 童国庆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27,共4页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著名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外感、内伤杂病、妇人病等疾病,疗效良好。中医学认为不孕症的病机与肾精亏虚、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针对“肝气郁结”这一病机,结合张机“但见一...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著名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外感、内伤杂病、妇人病等疾病,疗效良好。中医学认为不孕症的病机与肾精亏虚、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针对“肝气郁结”这一病机,结合张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宗旨,小柴胡汤常被临床用于治疗不孕症及其相关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伤寒杂病论》 不孕症 肝气郁结 辅助生殖技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 抑郁症
下载PDF
经典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关键信息考证与现代临床应用分析
6
作者 畅明德 吴林纳 +5 位作者 钟凯 庞稳泰 曾丽蓉 邵琳琳 阚湘苓 张涛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14-22,共9页
从药味组成、药物剂量、组方原理、基原炮制、主治病证、现代临床应用、剂型制法、煎服法等方面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进行分析考证。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牡蛎、甘草、瓜蒌根(天花粉)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利导... 从药味组成、药物剂量、组方原理、基原炮制、主治病证、现代临床应用、剂型制法、煎服法等方面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进行分析考证。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牡蛎、甘草、瓜蒌根(天花粉)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寒热往来、疟疾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疾病。该方药物用量与《伤寒论》基本一致,建议参考剂量为柴胡110.40 g,瓜蒌根55.20 g,桂枝、黄芩各41.40 g,干姜、甘草、牡蛎各27.60 g;以水2400 mL,煮取1200 mL,去药渣,再浓缩至600 mL,每次温服200 mL,每日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历史沿革 临床应用 《伤寒论》 文献考证
下载PDF
基于《神农本草经》浅析黄芩在经方中的应用特点
7
作者 郝振华 梁爽 +2 位作者 白彦铭 回昕宇 周波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11-315,共5页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均约成书于东汉末年,二者理论关系密切。用《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理论理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更为恰当。黄芩是《伤寒杂病论》中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描述其功效为“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均约成书于东汉末年,二者理论关系密切。用《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理论理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更为恰当。黄芩是《伤寒杂病论》中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描述其功效为“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在《伤寒杂病论》中,主治诸热时,多配伍柴胡、黄连,以小柴胡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治疗黄疸时,常配伍柴胡,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治疗肠澼、泄痢时,多配伍芍药、黄连,以黄芩汤、葛根芩连汤为代表方。主治恶疮疽蚀时,多配伍半夏、黄连,甘草泻心汤是代表方剂。以《神农本草经》推敲医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以《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和临床来理解《神农本草经》中药物所载功效,是学习两部经典著作的正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黄芩 经方
下载PDF
唯物辩证法融入《伤寒杂病论》课程思政初探
8
作者 王献 张文龙 +3 位作者 张琳 刘英莲 谢毅强 李凯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2期2509-2512,共4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伤寒杂病论》课程思政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医风医德、文化自信、专业精神、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和谐共生等作为其常用思政挖掘切入点可挖掘内容已...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伤寒杂病论》课程思政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医风医德、文化自信、专业精神、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和谐共生等作为其常用思政挖掘切入点可挖掘内容已相对完善。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以唯物辩证法作为课程思政挖掘切入点实践有效,可以作为《伤寒杂病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新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唯物辩证法 《伤寒杂病论》 中医教育
下载PDF
经方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姜彧 张恺 +1 位作者 孙磊涛 沈敏鹤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5-40,45,共7页
[目的]基于《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及经方使用特点,归纳恶性肿瘤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这一疾病分类方式进行分析,将恶性肿瘤起病、进退、转归的过程动态化。探讨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未变先防,既病... [目的]基于《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及经方使用特点,归纳恶性肿瘤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这一疾病分类方式进行分析,将恶性肿瘤起病、进退、转归的过程动态化。探讨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未变先防,既病防变”的可能性。同时列举了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不良反应的治疗策略,根据疾病临床特点和文献研究,整理归纳经方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现代应用。[结果]六经辨证作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定位方式,能提示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病情的深浅、正邪斗争的状态,为恶性肿瘤形成因机、病位转归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借鉴。经方具有临床普遍的适用性,加减法的规范性,以及抗肿瘤治疗中全程可参与性,体现了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优势。经方在癌性发热、癌性疼痛、放射性炎症、神经损伤、消化道反应等方面有对症治疗的实用价值。[结论]经方的运用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全程、整体、灵活的特点,经方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经方 六经辨证 临床经验 恶性肿瘤 治疗
下载PDF
大黄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探析
10
作者 魏向东 肖白君 +6 位作者 李书月 范晶晶 汪梓超 丁喜英 尹晓娟 高建忠 王平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97-501,529,共6页
大黄是中医临床常用饮片,因其作用广泛,疗效明显,被誉为中药“四维”之一。对于大黄功效的论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对于大黄的具体运用则成熟于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书中关于大黄的应用散见于全篇各处,涉及承气汤、... 大黄是中医临床常用饮片,因其作用广泛,疗效明显,被誉为中药“四维”之一。对于大黄功效的论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对于大黄的具体运用则成熟于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书中关于大黄的应用散见于全篇各处,涉及承气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大黄附子汤、泻心汤等经典名方,对后世影响颇深。通过整理相关条文及分析与大黄相关的方剂配伍,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大黄的作用包括泻胃肠实热、疗湿热黄疸、下肠腑积滞、活血化瘀、涤荡水饮、调中化食、降火止血等,常用于治疗痞证、呕吐、黄疸、便秘、发热、癥瘕积聚、水饮、宿食、出血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大黄 应用 探析
下载PDF
《伤寒论》经方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概况
11
作者 王越男 聂坚 《四川中医》 2024年第8期87-90,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中医药在该病的防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诸多临床运用处方来自《伤寒论》,仲景之方药少而效宏,疗效显著。通过文献梳理,现将《伤寒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中医药在该病的防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诸多临床运用处方来自《伤寒论》,仲景之方药少而效宏,疗效显著。通过文献梳理,现将《伤寒论》中方剂防治新冠毒感染的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伤寒论 经方 临床治疗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温阳法探讨眩晕的辨治思路
12
作者 罗刘军 陈兰 梁潇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8期24-27,共4页
眩晕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中有因阳虚所致者,人体阳虚可导致水饮、痰湿、瘀血等病理变化发生,进而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其上可促使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脑失所养,故易发眩晕。而最早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因阳... 眩晕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中有因阳虚所致者,人体阳虚可导致水饮、痰湿、瘀血等病理变化发生,进而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其上可促使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脑失所养,故易发眩晕。而最早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因阳虚所致眩晕的相关论述及具体方药,因此,文章主要就阳虚与眩晕的发病及《伤寒论》相关条文中运用温阳法治疗眩晕进行总结,进而对温阳法辨治眩晕进行探讨,以拓宽临床治疗眩晕的辨治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温阳法 眩晕 辨证论治 临床思路
下载PDF
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探究及验案浅析
13
作者 李方凯 曹云松 +4 位作者 谷新怡 朱跃兰 刘小平 王东峰 胡博 《四川中医》 2023年第11期21-25,共5页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下法 临床杂病 中医理论 验案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序看张仲景的创作方法
14
作者 赵东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5期83-86,共4页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等书籍的考察中也可看出,其与早期中医文献如《黄帝内经》《难经》的联系,对于脉象、症状的重视与详细描述及对疾病本源——病因病机的探讨。正是这些内容,将详尽的脉证与病因病机相对应,才让后人能够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脉法 症状 病因病机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特色探赜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素素 黄巧艺 李浩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354-1358,共5页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心悸的治疗特色。[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心悸条文的系统研读,结合对其他古籍论述的学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证型分类,并剖析仲景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心悸的治疗特色。[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心悸条文的系统研读,结合对其他古籍论述的学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证型分类,并剖析仲景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可将心悸条文总结归纳为心阳亏虚、水饮内停、气血虚弱、气机不利、阴虚火旺五类证型,仲景治疗时常以温阳为重、化饮为先,温阳以桂枝配伍甘草为核心药对,化饮则茯苓为最佳选择;体现了合法而施、多法并用、三因制宜的杂合以治的学术特点;遵循形神同调,双心并治的治疗思想;根据患者证型特点,选取不同的特殊煎服法,重视煎服法的运用。[结论]临证治疗心悸时要明辨证型分类,借鉴学习仲景温阳化饮、杂合以治、形神同调、选取不同煎服法的证治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临床诊疗思路,对于临证治疗心悸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心悸 证型分类 方药特色 温阳化饮 杂合以治 形神同调 特殊煎服法
下载PDF
湿温、湿热辨析及其临证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宁百乐 邓启粤 +1 位作者 纪雪梅 周登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20-223,共4页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湿热 外感热病 内伤杂病 病因 病机 病证
下载PDF
基于文献探讨不同时代阳明病的概念演变
17
作者 余小乔 赖慈爱 +5 位作者 方枫琪 张琳琳 郑颖 张霞 陈芯莹 杜淑娟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1349-1354,共6页
历代医家立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对阳明病的理论来源及其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演变。《黄帝内经》从阴阳气血盛衰、气机开阖、经脉主病、标本从化等方面论述阳明之生理、病理,认为其具有捍卫诸阳、维络阴阳、多气多血、主... 历代医家立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对阳明病的理论来源及其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演变。《黄帝内经》从阴阳气血盛衰、气机开阖、经脉主病、标本从化等方面论述阳明之生理、病理,认为其具有捍卫诸阳、维络阴阳、多气多血、主阖、本燥标阳从中化等特点。《难经》拓展对于阳明经脉的论述,提出“冲脉并行阳明经脉,阳明脉浮大而短,手阳明属下部,足阳明属中部”等观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现阳明与其他五个界面生理病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联性,对同时立足于阳明合病去解释和治疗相应疾病进行了延伸,如太阳阳明合病宜透邪;正阳阳明多见火热燥实,久则津液不足;阳明少阳合病则少阳枢机不利,阳明失阖;太阴阳明合病,虚寒治之太阴,湿热治之阳明;少阴阳明合病,注意顾护元气;厥阴阳明合病,土虚木乘,注意顾护中土。温病学医家关于阳明病进一步拓展了“承气法”,并更注重固护阴津,明确卫气营血辨证,提出阳明温病热邪深入营血分的治法。后世医家还提出了“膈阳明分上热中寒,宜上下分消”“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 文献探讨 学术思想 传承与演变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温病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免疫学思想与方药探析
18
作者 涂思 张华兴 +1 位作者 涂敏 黄勇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2期221-224,共4页
中医学的免疫学思想早在《伤寒杂病论》就有所记载并具备一定体系,如“湿病”“厉节病”“狐惑病”“水气病”等,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白塞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症状相似。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条文,分析张仲景... 中医学的免疫学思想早在《伤寒杂病论》就有所记载并具备一定体系,如“湿病”“厉节病”“狐惑病”“水气病”等,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白塞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症状相似。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条文,分析张仲景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传变认识,并分析治则、治法以及方药规律,以探究张仲景的免疫学思想。张仲景认为,免疫病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感邪气以风寒湿为主,内在亏虚包括脾虚和元阳不足;脾虚是疾病传变、外邪入里而致疾病慢性化的关键。基本治疗原则为急性期祛邪,慢性期扶正以托邪外出。急性期祛邪实证多用麻黄配甘草祛邪,虚证多用桂枝配甘草和营卫以祛邪,邪去则正安。慢性期扶正重在三阴经之太阴、少阴,以健脾、扶元阳为要,鼓舞脾气、阳气以托邪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伤寒杂病论》 免疫 方药 思路
下载PDF
麻黄汤合方辨治今病验案举隅
19
作者 王海舰 张亚男 +1 位作者 翟乐乐 马桂琴(指导)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6期3212-3215,共4页
麻黄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发汗解表第一方,临床多用于风寒郁滞腠理导致的经络不通和肺气失宣等外感疾病的治疗。笔者通过在仲景书院研修班的学习及临证,对陈明教授及马桂琴教授的思想伏阁受读,通过自己学、读经典的感悟,归纳麻黄汤... 麻黄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发汗解表第一方,临床多用于风寒郁滞腠理导致的经络不通和肺气失宣等外感疾病的治疗。笔者通过在仲景书院研修班的学习及临证,对陈明教授及马桂琴教授的思想伏阁受读,通过自己学、读经典的感悟,归纳麻黄汤的病症特点,临证中谨守病机,分别合枳术汤、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五苓散治疗今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与各位同道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麻黄汤 经方 辨治今病 验案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中“死证症候群”谈现代重症医学对中医应用范围的拓展作用
20
作者 李硕思 王文清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6期186-191,共6页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死证”“不治”“不可治”等病症(以下称为“死证症候群”),代表传统中医学所能治疗的极限水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医学的引入,在目前中医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及医学理论的更新与联合运用,重...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死证”“不治”“不可治”等病症(以下称为“死证症候群”),代表传统中医学所能治疗的极限水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医学的引入,在目前中医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及医学理论的更新与联合运用,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统中医记录的“死证症候群”病机也在救治中得到转变,甚至已不再是“死证”“不治”“不可治”。通过用现代重症医学理论对原有“死证症候群”病症及病机进行重症理论解读,以求利用现代重症医学理论与技术为传统中医学救治危重症患者提供新的应用空间,使在“死证”病机转化后继续发挥传统中医学的协同作用,并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以求尝试实现临床工作中的中西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死证 不治 重症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