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1
作者 魏凯峰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以功能失调为主;血分统营分,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更加严重的功能失调。外感热病重症转化病机包括热盛动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化源欲绝、少阴寒化及正气外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共性病机 传变机制 卫气郁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规律探讨
2
作者 李天骄 张沁园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78-182,共5页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涉及经方10首,根据对其相关原文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其配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对栀子的用量较为稳定,为14~15枚不等,约12.6~19.5 g,皆取生品入汤剂。(2)所伍经方主治症状多以烦、热为主,病位多在上...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涉及经方10首,根据对其相关原文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其配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对栀子的用量较为稳定,为14~15枚不等,约12.6~19.5 g,皆取生品入汤剂。(2)所伍经方主治症状多以烦、热为主,病位多在上焦,涉及中下二焦,原文提示六经多在太阳、阳明及厥阴,病机皆突出郁热内结的特点。(3)栀子的配伍甚为灵活,基于中医治疗八法分析,其配伍组方规律体现在:①以清法为主,如代表方栀子豉汤,栀子配豆豉而成清宣里热基本药对;②清中兼下-栀子配厚朴、枳实或大黄以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有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等;③清中兼消——栀子配茵陈、黄柏以清消湿热,解毒退黄,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④清中兼温——即栀子干姜汤中配入干姜,寒温并用,清热温中;⑤清中兼补——即栀子甘草豉汤中配入甘草,补益中气,标本兼顾;⑥清中兼和——即栀子生姜豉汤中配入生姜以调理气机,降逆和中。仲景运用栀子灵活巧妙,药简力宏,探析其配伍规律对现代用药组方思路颇具指导性及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配伍规律 经方
下载PDF
《伤寒论》方佐药组方规律理论研究《伤寒论》方佐药组方规律理论研究(正文见847-850页)图1佐药药物类别统计图图2佐药补虚药统计图图3佐药解表药统计图图4佐药四气统计图图5佐药归经统计图图6佐药规律统计图
3
作者 刘春慧 董秋梅 +7 位作者 王滨 麻春杰 任存霞 金星 任常胜 张志芳 郭静 史圣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4期847-849,I0007,共4页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112首方剂的佐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佐药的组方规律,认为佐药的规律是偏于扶正。
关键词 《伤寒论》 佐药 理论研究
下载PDF
五运六气与乌梅丸结合,寒热错杂-异病同治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瑞雪 薛一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1期51-52,共2页
五运六气是古人探讨人体与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医学理论,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正确认识五运六气,不迷信,不生搬硬套,灵活恒动,可预测疾病发展演变规律。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蛔厥、久利,被奉为经典。五运六气与... 五运六气是古人探讨人体与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医学理论,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正确认识五运六气,不迷信,不生搬硬套,灵活恒动,可预测疾病发展演变规律。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蛔厥、久利,被奉为经典。五运六气与乌梅丸有机结合,认准寒热错杂病机,异病同治,下半夜(厥阴病欲解丑至卯时)加重症状,诸如心慌、胸痛、胁痛、呕吐、失眠、痛经等证属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者,皆可用乌梅丸治疗,正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乌梅丸 伤寒论 厥阴病 上热下寒 寒热错杂 异病同治 预测疾病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从“方-证要素对应”探讨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的演化规律 被引量:5
5
作者 郭梦莹 张鑫蕾 孙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590-1593,1597,共5页
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为治疗心中懊恼、烦、热和不得眠等症的主方,后世对其发展应用治疗诸多病症,且疗效颇佳。“方-证要素对应”是在“方证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用于探究证候要素与方剂要素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属于临证组方... 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为治疗心中懊恼、烦、热和不得眠等症的主方,后世对其发展应用治疗诸多病症,且疗效颇佳。“方-证要素对应”是在“方证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用于探究证候要素与方剂要素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属于临证组方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同时更加强调“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配伍组方药物的靶向更加明确。用“方-证要素对应”理论对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进行剖析,探究其演化规律,以扩大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在临床中的应用,拓展用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要素对应 栀子豉汤 衍化方 演化规律 伤寒论 心中懊恼 不得眠
下载PDF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小会 陈丽名 屈杰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11期65-68,共4页
分析《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应用特点,指出寒热错杂于中焦,则治以互解寒热,调和脾胃;上热下寒,治以清上温下;外寒内热,治以解表清热;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少阳,畅达枢机。慢性肾脏疾病具有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临证常需寒热并... 分析《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应用特点,指出寒热错杂于中焦,则治以互解寒热,调和脾胃;上热下寒,治以清上温下;外寒内热,治以解表清热;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少阳,畅达枢机。慢性肾脏疾病具有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临证常需寒热并用,温凉协同,扶正祛邪,各司其职,使其相得益彰,方能效若桴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疾病 《伤寒论》 寒热并用
下载PDF
黄星垣研究员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赜
7
作者 杜磊 成恋恋 +2 位作者 任毅 何德英 徐健众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8期1455-1457,共3页
介绍黄星垣研究员清热解毒法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清热解毒法和《伤寒论》阳明病之联系,并按其提出的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思路,结合清热解毒法治疗外感发热。附以具体案例对辨治手段进行实践展示并讨论,为临床辨治外感热病提供... 介绍黄星垣研究员清热解毒法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清热解毒法和《伤寒论》阳明病之联系,并按其提出的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思路,结合清热解毒法治疗外感发热。附以具体案例对辨治手段进行实践展示并讨论,为临床辨治外感热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伤寒论》 中医药治疗 清热解毒法 黄星垣
下载PDF
基于多维宏观量化方法解读《伤寒论》寒热错杂证组方规律
8
作者 李诗雨 高蕊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11期90-96,共7页
目的:基于多维宏观量化方法解读《伤寒论》寒热错杂证组方规律。方法:采用量化计算方法对《伤寒论》中7首寒热错杂证代表方药进行四气五味作用度比较,分析方证的寒药热药比例轻重、药物五味偏重及处方整体偏性;运用数学方法设定四气五... 目的:基于多维宏观量化方法解读《伤寒论》寒热错杂证组方规律。方法:采用量化计算方法对《伤寒论》中7首寒热错杂证代表方药进行四气五味作用度比较,分析方证的寒药热药比例轻重、药物五味偏重及处方整体偏性;运用数学方法设定四气五味计分,并将中药实际剂量转化为标准化相对剂量,通过计算得到四气五味作用度。结果:1)7首方剂的四气作用度量化(偏寒性作用度/偏热性作用度)如黄连汤为32.03%/67.97%。2)7首方剂五味作用度量化(按酸、苦、甘、辛、咸、淡、涩顺序)如乌梅丸分别为12.34%、31.2%、11.54%、35.04%、0、0、9.87%。3)方药按偏温热性到偏寒凉性依次为:黄连汤、半夏泻心汤、麻黄升麻汤、乌梅丸、栀子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附子泻心汤;偏温热方药适宜寒热错杂证中寒性症状较重者,偏寒凉方药适宜寒热错杂证中热性症状较重者。4)方药五味以辛、苦、甘为主,辛能发散能开宣,苦能敛降能泻火,甘能补益能调和。结论:通过对组方药物气味的整体把握来调理脏腑阴阳升降,维持其五行平衡关系,从而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而将方剂功效、作用部位与数学方法结合进行研究可促进中医诊疗的数字化、信息化,临证中可更加精准地把握处方用药与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寒热错杂证 四气 五味 量化
下载PDF
基于阴阳理论阐述《伤寒论》三阴三阳病两种主要传变模式
9
作者 曹建恒 李国臣 +1 位作者 胡海波 孙义洋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10期1883-1888,共6页
伤寒论之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和少阴病简称为三阴三阳病较六经病恰当,因后者易引起歧义。三阴三阳病是伤寒病的6个不同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病人体质、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的差异所导致。进展路径为“三阳病之太阳→少阳→阳明,... 伤寒论之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和少阴病简称为三阴三阳病较六经病恰当,因后者易引起歧义。三阴三阳病是伤寒病的6个不同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病人体质、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的差异所导致。进展路径为“三阳病之太阳→少阳→阳明,再至三阴病之太阴→厥阴→少阴”,这其中,少阳、厥阴病分别为三阳病、三阴病的枢纽,阳明、厥阴病为伤寒六病的2个极期。这2个极期是六病传变中热伤津路线的基点,也是后来明清温病学继承与发展的节点。由太阳进入少阳,少阳病热化伤津进入阳明、厥阴,最后发展成阴竭(阳闭)呈现出神昏、痉厥、动风、动血诸症,与病人内在体质偏热有关,进一步恶化进入少阴而亡阳;而另一条寒伤阳路线自少阳病寒化始(体质偏寒之故),最后进展为太阴→少阴,甚者厥脱。向愈路径分两种情况,三阳病阶段,阳明病转归少阳而愈;而三阴病阶段,要么太阴厥阴回转阳明少阳,要么厥阴少阴回转至太阴而愈。疾病是否传变以及如何传变皆是邪正交争的结果,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邪盛入里既伤阴津又损阳气,故仲景既扶助阳气又保护津液,其中尤以护阳为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三阴三阳病 传变 合病 并病 温化 寒化 温病 病机
下载PDF
“火郁发之”在《伤寒论》寒热错杂方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家馨 张纾难 +3 位作者 贾明月 肖锶瑶 樊佳佳 韩桂玲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火郁”是以热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为主要矛盾,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根本病机的病证,故治宜因势利导,散而发之。凡使气机畅达,无论是发汗、升散、疏导,皆可谓之“发”。用药上有解郁和除热两端,以温药开郁散结,以寒药清火降泄。《伤寒论》... “火郁”是以热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为主要矛盾,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根本病机的病证,故治宜因势利导,散而发之。凡使气机畅达,无论是发汗、升散、疏导,皆可谓之“发”。用药上有解郁和除热两端,以温药开郁散结,以寒药清火降泄。《伤寒论》首创寒热错杂方,“火郁发之”的思想在其中多有体现。烦躁、心下痞、四肢厥逆为典型表现,代表方剂大青龙汤表寒热闭,治以解表清热;栀子干姜汤热郁胸膈,治以宣泄并举;半夏泻心汤中虚热结,治以辛开苦降;柴胡桂枝干姜汤饮结阳郁,治以透达郁阳;麻黄升麻汤阳郁下陷,治以发越郁阳。治疗上寒热并用,升降气机,调和阴阳。煎法上,使用麻沸汤渍,轻泄拂郁。服法上,中病即止,以和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寒热错杂证 火郁发之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误治之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帆 关玉龙 +1 位作者 周芳 李智杰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1期25-28,共4页
溯及《伤寒论》原文,临证不明表里、虚实、寒热、病位、病邪、病势等,治失其法,导致火邪炽盛,伤津耗液,或误治伤正,阳气亏虚,或正虚邪陷,虚实夹杂等,酿成动血、谵语、烦躁、惊狂、发黄、奔豚、心悸、中虚、痞满、结胸、不寐、下利、便... 溯及《伤寒论》原文,临证不明表里、虚实、寒热、病位、病邪、病势等,治失其法,导致火邪炽盛,伤津耗液,或误治伤正,阳气亏虚,或正虚邪陷,虚实夹杂等,酿成动血、谵语、烦躁、惊狂、发黄、奔豚、心悸、中虚、痞满、结胸、不寐、下利、便难、发喘之变。该篇从条文出发,探析误治的原因和条件及误治对疾病传变和人体正气的影响,究极误治之病因病机,强调不论何种变证,辨证论治贯穿治疗始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误治 变证 辨证论治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寒热错杂理论探析恶性肿瘤病机及其经方辨治
12
作者 赵书亚 陈舒怡 舒琦瑾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204-1208,共5页
[目的]基于阴阳失衡、寒热错杂理论,探究恶性肿瘤病机、证治分型及经方治疗。[方法]通过查阅古籍文献,溯源“寒热错杂”理论,探究恶性肿瘤寒热错杂病因病机的演化过程,并汇通中西,充分认识西医抗肿瘤多元治疗进一步对机体阴阳、寒热平... [目的]基于阴阳失衡、寒热错杂理论,探究恶性肿瘤病机、证治分型及经方治疗。[方法]通过查阅古籍文献,溯源“寒热错杂”理论,探究恶性肿瘤寒热错杂病因病机的演化过程,并汇通中西,充分认识西医抗肿瘤多元治疗进一步对机体阴阳、寒热平衡的影响,以《伤寒论》为指导,运用八纲及脏腑辨证探讨其经方论治,并以临床验案佐证。[结果]恶性肿瘤病机冗杂,临床表现多具有矛盾性和寒热错杂的特点,辨治颇为棘手,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源,从阴阳、寒热失调认识并辨治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开寒热错杂辨证论治之先河,通过参悟仲景思想,认为治疗上可从清肺温脾、清肝温肾、清温中焦、清肠温肾等立法,代表经方包括麻黄升麻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所附肺癌放疗后放射性皮炎验案,其证型归属于脾阳亏虚夹痰热蕴肺之证,治以上清肺热,下温脾寒,方予麻黄升麻汤加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阴阳失衡、寒热错杂是恶性肿瘤的关键病机及临床表现,临证中常运用经方治以寒温并用、平调阴阳,患者多有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病机 阴阳失衡 寒热错杂 辨证论治 《伤寒论》经方
下载PDF
从《伤寒论》“太阴虚寒”论治原发性灼口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喻国 林垦 +2 位作者 赵昕怡 闫旭 谭翠霞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3期115-118,共4页
目的:观察从《伤寒论》“太阴虚寒”论治原发性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伤寒论中“太阴虚寒”理论对32例BMS患者应用四逆汤、理中汤加减治疗,疗程1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口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 目的:观察从《伤寒论》“太阴虚寒”论治原发性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伤寒论中“太阴虚寒”理论对32例BMS患者应用四逆汤、理中汤加减治疗,疗程1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口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其他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及烧灼感、异物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木感、口干、异味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62.50%。结论:从伤寒论“太阴虚寒”论治BMS可缓解患者口腔疼痛,减轻烧灼感、异物感,有一定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口综合征 《伤寒论》 太阴虚寒 扶阳 四逆汤 理中丸
下载PDF
《伤寒论》第96条“往来寒热”刍议
14
作者 赵阳 陈涵彬 陈明 《四川中医》 2023年第2期42-46,共5页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第96条 往来寒热 柴胡证 少阳证
下载PDF
《伤寒论》方君药组方规律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春慧 程振芳 +4 位作者 赵清树 王滨 董秋梅 任常胜 金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5期1115-1116,共2页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伤寒论》112首方剂的君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君药的组方原理。认为君药的规律是偏于祛邪。
关键词 《伤寒论》 君药 理论研究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疾病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郁金 周永学 苏衍进 《吉林中医药》 2014年第2期132-134,共3页
半夏泻心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功在和中降逆,补脾助运,其主要适应证为"心下痞",其病因有偏寒、偏热的不同,但挟湿是其共性,舌苔以白腻、黄腻居多。现代医家运用其治疗胃肠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 半夏泻心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功在和中降逆,补脾助运,其主要适应证为"心下痞",其病因有偏寒、偏热的不同,但挟湿是其共性,舌苔以白腻、黄腻居多。现代医家运用其治疗胃肠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结肠炎,胰腺炎等,取其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寒热并调之功,为治痞之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胃肠疾病 虚实 寒热 《伤寒论》
下载PDF
《伤寒论》方的君药组方原理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春慧 赵清树 +4 位作者 董秋梅 王滨 程振芳 任常胜 金星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S1期52-55,共4页
综述《伤寒论》方的君药组方原理研究近况。研究君药的源流、涵义、定性、定位。君药源流,一起源于《神农本草经;》二起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君药涵义,主要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定性从历史来源看,主要有... 综述《伤寒论》方的君药组方原理研究近况。研究君药的源流、涵义、定性、定位。君药源流,一起源于《神农本草经;》二起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君药涵义,主要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定性从历史来源看,主要有三种观点:《神农本草经》的君药固定论;《黄帝内经》的君药随证论;李东垣的君药按量论。从目前研究现状看包括:君药原则论、君药结构论、君药原理论、君药主药论。定位方面包括传统君药定位法、现代实验研究君药定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君药原理 综述
下载PDF
经方常用药物在韩国韩医中用量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林 安相佑 +4 位作者 车雄硕 赵城焄 李丙旭 朴持炫 傅延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417-421,共5页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使用频次最高前15位药物有14味相同。Top50在韩医临床的平均剂量范围有80%的药物在3g/日~6g/日之间;83%的药物最小量不超过2g/日;85%药物的最大量不超过30g/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医 用量 经方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伤寒论》中“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的运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方春平 刘步平 朱章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948-950,共3页
[目的]探析《伤寒论》中"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的运用。[方法]逐条摘录《伤寒论》中与胃气相关的服药、饮食、大便、脉象等条文,归纳其胃气思想在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运用。[结果]《伤寒论》主张试验性地投用水谷... [目的]探析《伤寒论》中"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的运用。[方法]逐条摘录《伤寒论》中与胃气相关的服药、饮食、大便、脉象等条文,归纳其胃气思想在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运用。[结果]《伤寒论》主张试验性地投用水谷和药物以测胃气之盛衰。药食后发热则胃气受损、疾病难愈,不发热则胃气尚存、疾病易愈;腹中转矢气则胃气实、可攻下,无矢气则胃气虚、不可攻下。能食代表中焦实热、胃气来复或中焦虚极;不能食者根据伴随症状又有寒、热、虚、实之分。通过观察大便的数量、颜色、形状、次数、气味,可推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瘀血。脉证相符提示胃气尚存、病重能愈;脉证不符提示胃气衰败、病轻难愈;趺阳脉(冲阳脉)浮、太溪脉小于趺阳脉均是有胃气的表现。[结论]《伤寒论》常通过试药食、问饮食、审大便、切脉博来判断胃气的盛衰和戾、推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胃气 饮食 大便 脉象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从《伤寒论》谈咳嗽治从少阳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孟达 寇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75-76,共2页
运用《伤寒论》中理论,对部分咳嗽从少阳论治进行探讨,分析少阳病机特点为枢机不利,易化火邪,影响津液代谢,并针对病机分析四逆散,论述其治当在少阳。治疗少阳咳嗽,少火被郁,郁之轻者,发于外致咳则用小柴胡汤加减;郁之重者,发于内致咳... 运用《伤寒论》中理论,对部分咳嗽从少阳论治进行探讨,分析少阳病机特点为枢机不利,易化火邪,影响津液代谢,并针对病机分析四逆散,论述其治当在少阳。治疗少阳咳嗽,少火被郁,郁之轻者,发于外致咳则用小柴胡汤加减;郁之重者,发于内致咳则用四逆散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咳嗽 辨证论治 少阳 小柴胡汤 四逆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