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杂病论》序“憃”字考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明明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3期80-84,共5页
《伤寒杂病论》仲景序有“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句,“憃”字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作“惷”或“蠢”。“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传世文献所见“惷”字实皆为“憃... 《伤寒杂病论》仲景序有“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句,“憃”字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作“惷”或“蠢”。“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传世文献所见“惷”字实皆为“憃”之讹字,而“惷”之动乱义在文献中则皆作“蠢”。“惷,乱也”之解释仅存于《说文》及历代字书中,未见文献用例。“惷”与“蠢”本无愚义,隶变后“惷”字才渐与“憃”字讹混,因而误承了“憃”的愚笨义。另外在现代大型字书辞书中也存在因对“憃”“惷”辨识不清或未核对原文而导致的错误引文和虚假义项。综合考定仲景序中“憃若游魂”之“憃”为正字,义为愚蠢,后世多讹作“惷”,或直接改作“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近讹混 《伤寒病论》
下载PDF
基于《伤寒杂病论》的冠心病证治体系构建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飞 王阶 +2 位作者 姚魁武 樊讯 蒋跃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4-277,共4页
《伤寒杂病论》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对胸痹进行完整的辨证分析与论治,确立了冠心病的阳微阴弦、水火失济、心脉痹阻的病因病机。本文从冠心病的证候要素、治则治法、治标治本、从肾论治以及冠... 《伤寒杂病论》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对胸痹进行完整的辨证分析与论治,确立了冠心病的阳微阴弦、水火失济、心脉痹阻的病因病机。本文从冠心病的证候要素、治则治法、治标治本、从肾论治以及冠心病介入术后胸痛的诊疗等多方面探讨了冠心病中医证治框架的构建,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新药研发起到引擎作用,同时拓展了六经和脏腑辨证的内涵和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胸痹 心痛 冠心 证候
原文传递
从《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肾病的经方诠释中药四气五味理论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宇阳 马放 占永立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6-369,共4页
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直接反映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药物四气五味的偏性以调节阴阳,补救偏颇,诊疗疾病。通过阐述四气五味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与肾病的密切联系,分析四气五味理论在《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病经方中... 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直接反映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药物四气五味的偏性以调节阴阳,补救偏颇,诊疗疾病。通过阐述四气五味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与肾病的密切联系,分析四气五味理论在《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病经方中的应用,包括四气五味单药理论治疗肾病,四气五味配伍理论如寒热协同、寒热互制、寒热互补、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开苦降等,以期启发肾病治疗的新思路,加深对四气五味理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 五味 经方 伤寒病论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的临床路径思想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维娜 李炳茂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24,共3页
《伤寒杂病论》按照患者患病时间、症状、体征、脉象、体质、既往疾病、饮食嗜好以及疾病变化、传经、变异等情况制订疾病治疗的标准流程,对医生规范治疗方法、详细护理方法、患者饮食起居等注意事项都详尽列出。其条文中体现出注重个... 《伤寒杂病论》按照患者患病时间、症状、体征、脉象、体质、既往疾病、饮食嗜好以及疾病变化、传经、变异等情况制订疾病治疗的标准流程,对医生规范治疗方法、详细护理方法、患者饮食起居等注意事项都详尽列出。其条文中体现出注重个体差异,遵从整体规律的思想,使单次、零乱的处方变为可重复的具有循证医学特征的临床路径雏形,具备了临床路径思想的典型要素,对当代临床路径的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临床路径 科学思维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经方特殊溶媒考述 被引量:13
5
作者 陆来安 文小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625-1629,共5页
《伤寒杂病论》共载经方300余首,所载特殊溶媒近30种。对经方中的特殊溶媒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中典型的特殊溶媒,如麻沸汤、沸汤、热汤、甘澜水、清酒、白酒、酒、苦酒、白饮、浆水、醋浆水、清浆水、麦粥、大麦粥汁、小麦汁、蜜进行... 《伤寒杂病论》共载经方300余首,所载特殊溶媒近30种。对经方中的特殊溶媒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中典型的特殊溶媒,如麻沸汤、沸汤、热汤、甘澜水、清酒、白酒、酒、苦酒、白饮、浆水、醋浆水、清浆水、麦粥、大麦粥汁、小麦汁、蜜进行了相关的考证及经方应用情况的梳理,进而探讨其功效及应用规律,旨在完善对经方的认识,以期对中医临床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经方 特殊溶媒
原文传递
从《伤寒杂病论》中探究“无证可辨”的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余涛 邹小娟 +2 位作者 许家栋 杨航 陈家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9-301,共3页
无证可辨现象对中医临床诊疗形成了挑战,其形成有诸多原因。总结无证可辨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症群",根本原因是四诊的粗疏,不是症群不存在,而是中医师未能采集到。梳理《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的关于四诊、体质辨证、以方测证和注... 无证可辨现象对中医临床诊疗形成了挑战,其形成有诸多原因。总结无证可辨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症群",根本原因是四诊的粗疏,不是症群不存在,而是中医师未能采集到。梳理《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的关于四诊、体质辨证、以方测证和注重病机转变等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无证可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论治 无证可辨 伤寒病论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证治特色及其对中医肿瘤临床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阳国彬 刘松林 梅国强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100-2103,共4页
《伤寒杂病论》中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包括本虚标实、辨证施治,痰瘀并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中病即止,重视丸剂、缓图消积4个方面。《伤寒杂病论》对癥瘕积聚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本质认识是一致的,《伤寒杂病论》针对癥瘕积聚治... 《伤寒杂病论》中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包括本虚标实、辨证施治,痰瘀并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中病即止,重视丸剂、缓图消积4个方面。《伤寒杂病论》对癥瘕积聚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本质认识是一致的,《伤寒杂病论》针对癥瘕积聚治疗中的辨证论治、复法大方、以人为本治疗理念对当今中医肿瘤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癥瘕积聚 辨治特色 肿瘤
原文传递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8
作者 范天田 王凤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633-1638,共6页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证并治 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模式 《伤寒病论》
原文传递
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付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200-1203,共4页
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必须从病证表现中辨清病变属性,从疾病演变规律中寻找内在关系,从复杂多变的症状表现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病变证机中确立相应的治疗方药。临证只有重视研究和归纳经方针对脏腑病证用方及其基础方、代表方、经... 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必须从病证表现中辨清病变属性,从疾病演变规律中寻找内在关系,从复杂多变的症状表现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病变证机中确立相应的治疗方药。临证只有重视研究和归纳经方针对脏腑病证用方及其基础方、代表方、经方合方、衍生方,才能更好地学好、用活经方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难 经方 伤寒病论 思维方法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中两味中药复方药物性味配伍特点探析
10
作者 张莹 赵艺涵 +6 位作者 尚青华 白瑞娜 段文慧 杜健鹏 高铸烨 姜众会 史大卓 《中医杂志》 2024年第22期2378-2382,共5页
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记载的药物性味为基础,对《伤寒杂病论》中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简称两味中药复方)的性味配伍特点进行分析。最终纳入31个复方进行分析,发现其两味中药复方的中药性味多与复方的功用密切相关,如常用辛甘... 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记载的药物性味为基础,对《伤寒杂病论》中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简称两味中药复方)的性味配伍特点进行分析。最终纳入31个复方进行分析,发现其两味中药复方的中药性味多与复方的功用密切相关,如常用辛甘配伍温阳化气、辛苦配伍调和寒热、甘苦配伍化湿清热、辛辛配伍止呕降气、酸甘配伍缓急止痛等。无论病证虚实,相关病证对应的两味中药复方多扶正与祛邪兼顾,部分两味中药配伍的复方还有方病和方症对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中药复方 药性 药味 中药配伍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原文传递
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应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晓鸽 唐旭东 王凤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9-192,共4页
"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诊疗疾病过程中执简驭繁的理论基础。"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异同可以将异病同治分为"异病同证同治"和"异病... "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诊疗疾病过程中执简驭繁的理论基础。"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异同可以将异病同治分为"异病同证同治"和"异病异证同治"。《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都应用甘草泻心汤,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理论特点,掌握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的应用机理可以扩大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范围,为临床高效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治 伤寒病论 甘草泻心汤 狐惑 心下痞
原文传递
经方方证用量发微与探索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付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6-639,共4页
方证是研究方剂与病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多边关系所构建的辨治体系,突出研究方剂药物及用量调配比例以辨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方证"之方是治证之手段,证是用方之依据,学习经方方证的固定性是灵活选用经方方证可变性... 方证是研究方剂与病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多边关系所构建的辨治体系,突出研究方剂药物及用量调配比例以辨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方证"之方是治证之手段,证是用方之依据,学习经方方证的固定性是灵活选用经方方证可变性的基本点和切入点,方证可变性是应用方证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变应变的治病宗旨和最终目的。只有重视研究方证固定性并结合临证应用可变性,才能真正掌握经方方证;只有从药症角度深入研究方证理论,才能用活经方方证用量以指导临床辨治内伤杂病、外感疾病、内外夹杂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经方 方证 药症 用量
原文传递
《汤液经法》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凝 赵志伟 田永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46-949,953,共5页
《汤液经法》一书的相关记载首见于《汉书·艺文志》,目前学术界认为《汤液经法》为《伤寒杂病论》之源头,且为一部经方类著作。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的关系,认为《汤液经法》非经方类著作,亦非《伤寒杂病论》源头... 《汤液经法》一书的相关记载首见于《汉书·艺文志》,目前学术界认为《汤液经法》为《伤寒杂病论》之源头,且为一部经方类著作。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的关系,认为《汤液经法》非经方类著作,亦非《伤寒杂病论》源头。考证先秦两汉"汤液"相关论述,认为《汤液经法》为一部以食疗为主的著作,认为"汤剂"不能等同于"汤液",由此佐证《汤液经法》是以食疗为主的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 汤液 汤剂 伤寒病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