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伤寒杂病论》总结张机在中医外科中的辨证论治
1
作者 周鹏飞 陆金根 +2 位作者 王佳雯 张胜威 陈淑君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46-2351,共6页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方书之祖,开辨证论治的先河,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总结东汉以前医家著作,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完成。本书不仅论述外感热病,同时也包括内伤杂病、妇科、外科疾病的诊治,所录外科病...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方书之祖,开辨证论治的先河,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总结东汉以前医家著作,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完成。本书不仅论述外感热病,同时也包括内伤杂病、妇科、外科疾病的诊治,所录外科病证如痈肿肠痈、浸淫疮、阴阳毒、百合病等,其辨证治法至今仍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经查阅文献发现,张机在外科疾病的诊治中具有以六经辨证为本,重视疾病传变,重视脉诊,以经方为主,采用合方,内外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机 《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 六经 脉诊 经方外治
下载PDF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刺期门穴旨要探析
2
作者 赵沛涵 徐爽 +1 位作者 赵京博 钟相根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95-98,共4页
《伤寒杂病论》中仲景针刺处方出现频次最高者当属期门穴,历代医家多从调肝经之气,开启“周期之门”释其用义。本研究基于文字考证及两汉针灸学术视角探究期门之腧穴含义、归经特性和特定穴属性,认为期门穴命名取象汉代武官名,隐喻其有... 《伤寒杂病论》中仲景针刺处方出现频次最高者当属期门穴,历代医家多从调肝经之气,开启“周期之门”释其用义。本研究基于文字考证及两汉针灸学术视角探究期门之腧穴含义、归经特性和特定穴属性,认为期门穴命名取象汉代武官名,隐喻其有护卫心主之特性;其特性主要源自特定穴属性,作为肝之募穴乃脏气盛聚之处,刺之可泻血分之热盛。本研究归纳分析仲景刺期门穴条文,仲景针刺期门穴用于尸厥乃行气滞血结、护卫心主;治疗肝乘肺、肝乘脾证乃因期门为肝之募穴以泻其过亢;用在谵语证乃取其护心主、醒神志和泻肝之血分邪热,以针刺之法行急救醒神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期门 张仲景 针刺 考据
下载PDF
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新解与临床应用
3
作者 冯奕鸣 孔洋洋 +1 位作者 张可颐 袁红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95-299,共5页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对其病机认识各有不同,导师袁红霞从原文入手,条文互参,参考《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以经解经,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有以下两点:一是表邪仍在,邪热内陷;二是阳虚为主兼以阴伤。...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对其病机认识各有不同,导师袁红霞从原文入手,条文互参,参考《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以经解经,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有以下两点:一是表邪仍在,邪热内陷;二是阳虚为主兼以阴伤。据此将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拆分为祛邪、扶阳、滋阴三部分,并根据疾病所处阶段不同予以加减应用。如欲以祛邪为主,若见表邪盛则增加柴胡、黄芩用量以解表祛邪,若见邪热内陷明显则炙甘草改生甘草以增强清热之功,同时可减少桂枝用量以达到宣通气机之用;如欲以扶阳为主,则增加干姜用量,严重时致肾阳虚损可配伍附子理中丸;若欲以滋阴为主,则减干姜用量,增加栝楼根、牡蛎用量以增强滋阴清热生津之力。附病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 祛邪 扶阳 滋阴 袁红霞
下载PDF
从证态角度论述太阳病
4
作者 崔光宇 郭迪 《河南中医》 2024年第8期1145-1148,共4页
从证态角度来看,太阳表证本质为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各种外感病症的前驱期,不同体质的人又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机体强壮者会出现交感张力相对低下的麻黄汤证,麻黄汤证的状态本质是机体交感张力的相对不足,难以解除疾病。麻黄... 从证态角度来看,太阳表证本质为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各种外感病症的前驱期,不同体质的人又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机体强壮者会出现交感张力相对低下的麻黄汤证,麻黄汤证的状态本质是机体交感张力的相对不足,难以解除疾病。麻黄汤因势利导,提高人体交感神经张力,进而提高整体代谢能力以解除疾病;如果机体虚弱,便会出现交感张力偏亢的桂枝汤证,桂枝汤证的状态本质为体质的虚弱与交感的偏亢,此状态会加大能量的消耗,使机体更加虚弱,陷入恶性循环。桂枝汤一方面改善虚弱的体质以治本,另一方面抑制偏亢的交感功能以治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病 证态 外感病 麻黄汤证 桂枝汤证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外寒内饮探讨咳嗽发热性外感疾病传变诊治规律
5
作者 库喜龙 袁超 +2 位作者 张林林 谢秋利 臧云彩 《河南中医》 2024年第5期649-654,共6页
咳嗽发热是疾病过程,其症状、病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步发展变化,初期邪气进犯太阳,外寒里饮偏重,用药干预后疾病痊愈或转归传变,入里化热与饮相结或者转入少阴,阳虚水泛冲逆。针对由外寒内饮病机引起的咳嗽发热性外感病,其治疗及转归... 咳嗽发热是疾病过程,其症状、病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步发展变化,初期邪气进犯太阳,外寒里饮偏重,用药干预后疾病痊愈或转归传变,入里化热与饮相结或者转入少阴,阳虚水泛冲逆。针对由外寒内饮病机引起的咳嗽发热性外感病,其治疗及转归在于寒之多少,饮之多寡以及是否化热损及正气。风寒侵袭太阳,表寒束表则予麻黄汤或甘草麻黄汤;寒束饮停则用小青龙汤;若寒饮冲逆较重则用射干麻黄汤;风寒束表、郁久化热,其证轻者用越婢汤或麻杏石甘汤,其证重者则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治疗;若水饮郁热伤及正气则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及泽漆汤治疗。若风寒邪气侵犯太阳与少阴,两感相传,则以大青龙汤加附子、小青龙汤加附子治疗;若阳气虚损,表寒不重,里饮弥散则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外感病末期,阳气虚损,水湿泛滥,冲逆射肺则予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等方治疗,若阳虚水饮上泛严重,则用真武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寒内饮 咳嗽 发热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辨证的整体观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于彩云 尉若山 吕翠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79-283,共5页
整体观是中医的精髓与特色,《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思想内涵更丰富、更鲜活的整体观思维。从伤寒、杂病一体的角度,以辨证的整体观、整体观指导下的联系观、整体观指导下的知常达变及辨证的整体观意义四个方面,总结张仲景运用整体观进... 整体观是中医的精髓与特色,《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思想内涵更丰富、更鲜活的整体观思维。从伤寒、杂病一体的角度,以辨证的整体观、整体观指导下的联系观、整体观指导下的知常达变及辨证的整体观意义四个方面,总结张仲景运用整体观进行辨证的学术经验。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辨证的整体观体现在六经皆有表证、常脉辨识以及各篇互相印证分析疾病等方面。同一主症,脉不同,则证不同,其治有别;而同一脉象,其症不同,则主病不同,因此在整体观指导下需脉症互测、全面权衡。疾病的发展变化以及杂病间、脏腑经络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整体观思想。从整体观出发,掌握主方病机,临证化裁,主方与其衍生方的应用,体现了知常达变。不管从局部着眼全体,还是全面权衡,整体观于疾病辨证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整体观 联系观 知常达变 辨证 常脉 主方 系列方
下载PDF
经方中大黄应用规律探析
7
作者 于真苹 曲夷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8期798-803,共6页
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方面分析《伤寒杂病论》32首含大黄的经方及原文,认为:①经方中大黄用量多为30~60 g,明显大于现代常规用量,概因原文大黄多为生品、鲜品。②经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多为30~60 min,“后下”非短煎,实际指缩短与他... 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方面分析《伤寒杂病论》32首含大黄的经方及原文,认为:①经方中大黄用量多为30~60 g,明显大于现代常规用量,概因原文大黄多为生品、鲜品。②经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多为30~60 min,“后下”非短煎,实际指缩短与他药共煮时间。③含大黄经方主治症状均具有搏结、互结、凝结的特点,属结证。通降气机是大黄的基本功效,常伍厚朴、枳实理气,芒硝、黄芩清热,桃仁、芍药活血,为纠苦寒之弊,常伍温药和补药,甚至配伍附子治寒证,应用熟大黄治虚证。④在祛饮时,应根据病位偏上还是偏下,及胃肠内还是胃肠外调整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伤寒杂病论》 经方 用量 炮制 煎煮 主治证候 配伍
下载PDF
经方中大枣配伍应用规律
8
作者 司尚坤 王法帅 曲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2531-2535,共5页
目的:总结和明确经方中大枣的功用、主治证候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从用法用量、主治证候及配伍应用等方面,查证《伤寒杂病论》原文中配伍应用大枣的72首经方及相关条文,总结其规律。结果:大枣基本以“枚”作单位,以12... 目的:总结和明确经方中大枣的功用、主治证候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从用法用量、主治证候及配伍应用等方面,查证《伤寒杂病论》原文中配伍应用大枣的72首经方及相关条文,总结其规律。结果:大枣基本以“枚”作单位,以12枚为常用药量,含大枣经方多为汤剂,多直接掰开去核入剂,也有以枣肉入膏和丸的形式。含大枣经方主治证候,病位涉及头面、胸中、胃肠、四肢、营血等身体各部分,病性涉及寒热、疼痛、呕呃下利等;大枣与生姜配伍,有调营卫、和枢机之功;与人参、甘草配伍具有补中养营之效;与当归配伍还有养血通脉安神的作用;还能益土制水、缓和药性,与甘遂、芫花、葶苈等逐水药物合用,在逐水利水的同时还能减毒、缓和药性。对于“咳”“胸腹满”“痰涎阻滞”等情况应慎用大枣。结论:大枣的功效因配伍和用量不同而异,临床需要谨慎辨证,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枣 《伤寒杂病论》 经方 证候 配伍 调和营卫 补中养营 缓和药性
下载PDF
从肺主治节论甘草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9
作者 侯超 胡渊龙 +2 位作者 臧国栋 邱占军 陈宪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肺主治节主要体现在肺对人体气血津液以及其他脏腑的治理调节方面。肺治节有权,则气血津液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和谐有序;肺治节不利,则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五脏六腑功能紊乱。甘草归肺经,能补益调节肺脏,并可通过不同的配伍发挥清肺热、温... 肺主治节主要体现在肺对人体气血津液以及其他脏腑的治理调节方面。肺治节有权,则气血津液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和谐有序;肺治节不利,则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五脏六腑功能紊乱。甘草归肺经,能补益调节肺脏,并可通过不同的配伍发挥清肺热、温肺阳、补肺气、润肺燥等作用,改善肺脏功能,助肺恢复治节之权,从而恢复机体气血阴阳平衡调和的状态,令五脏六腑和谐有序,诸病邪气自然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肺主治节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脏腑辨证
下载PDF
六病辨证防治外感病要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臧云彩 王世保 +8 位作者 臧云喜 吴玉玺 宋阳 李宁宁 杨伟超 张亚静 张佳乐 张林林 库喜龙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治疗流行性、传染性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著作,其中的伤寒包含狭义伤寒和温病,外感病防治整体可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病辨证思路。预防和初起阶段,以辛温透达为治则,可用神仙汤等。病位在表属阳者,从太阳病论治...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治疗流行性、传染性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著作,其中的伤寒包含狭义伤寒和温病,外感病防治整体可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病辨证思路。预防和初起阶段,以辛温透达为治则,可用神仙汤等。病位在表属阳者,从太阳病论治,治法为解表祛邪,达邪外出,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葛根加半夏汤、五苓散等。病位在表属阴者,从少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解表,扶正达邪,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白通汤等。病在中(半表半里)属阳者,可从少阳病论治,治法为扶正祛邪,给邪以出路,可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泻心汤等。病位在中(半表半里)属阴者,可从厥阴病论治,治法为寒热并调,清上温下,可用乌梅丸或麻黄升麻汤加减。病位在里属阳者,可从阳明病论治,治法为清泄内热,养阴生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承气汤等。病位在里属阴者,可从太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扶正,可用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通脉四逆汤等。外感病病情变化迅速,治疗时需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及时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六病辨证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从兵法角度探析《伤寒杂病论》“重攻”治疾思想
11
作者 林靖欣 温易雯 +1 位作者 廖华君 文小敏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0期1459-1463,共5页
兵法万变不离其宗,皆以攻击与打败敌人为目标、守护己方安全为前提,治病救人也与之相似,遣方用药意在祛除病邪,同时也要顾护正气,从而使病人恢复健康。兵法中的攻守与中医的攻法、补法有相通之处。张仲景受时代影响,较为注重“攻”法,... 兵法万变不离其宗,皆以攻击与打败敌人为目标、守护己方安全为前提,治病救人也与之相似,遣方用药意在祛除病邪,同时也要顾护正气,从而使病人恢复健康。兵法中的攻守与中医的攻法、补法有相通之处。张仲景受时代影响,较为注重“攻”法,即以祛邪为主。对于邪实之证,如阳明腑实证、痞证、结胸、水气等,有邪必攻。感受外邪,速攻速决,如治疗外感的方剂随着病邪由太阳到阳明的深入而变换,由表及里依次为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此外,进攻重速,收兵也需及时,中病即止,张仲景多次提到“停后服”“止后服”,即体现了该思想。在治疗虚实夹杂证时,张仲景多以祛除病邪为主,扶正补虚为辅,且补虚目的并非补其不足,而是为了使机体能承受药物的攻伐之力,补虚多是在病邪祛除后进行,如十枣汤服后需“糜粥自养”。当正气犹存,可耐受药力时,更是纯攻无守,如抵当汤。纯攻非长久之计,当中病即止。兵法思想与中医学有互通之处,可借兵法理解历代中医学说的理、法、方、药,但二者也存在差异,应有所取舍地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法 攻法 “重攻”思想 “攻守”思想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量效关系及配伍规律
12
作者 刘星 沈璐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865-870,876,共7页
目的:探讨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以及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干姜的条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姜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以及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干姜的条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姜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总结干姜量效特点及其主治证候。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干姜方剂42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16.28%,对其中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的30方剂分析发现,干姜单次用量与药味数量、剂量、服用次数均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干姜的单次用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干姜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并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干姜与附子、细辛、人参、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干姜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与附子配伍时用量为13~28 g,与细辛配伍时用量为4~6 g,与人参配伍时用量为6~16 g,(表6得出为6~16 g)并得出干姜可作为固定剂量应用于临床,所得剂量为6~35 g。干姜的作用部位主要在中焦,以温中为主,通过温中,散寒邪在胸中,治寒邪在筋骨者,治寒邪在肠胃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伤寒杂病论》 量效关系 配伍规律 主治证候 二元相关性分析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下载PDF
大承气汤主治病证数据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琦 黄蕊 +4 位作者 高燕 陈甲秀 吴均华 闫旭 任玉兰 《河南中医》 2014年第10期1861-1864,共4页
目的:总结古今医家运用大承气汤的选方思路。方法:查阅2010年前出版的医案及临床经验集622种、期刊150余种,收集大承气汤古今医案500例,建立医案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加以分析。结果:500例大承气汤医案中,频数居前3位的中医病证... 目的:总结古今医家运用大承气汤的选方思路。方法:查阅2010年前出版的医案及临床经验集622种、期刊150余种,收集大承气汤古今医案500例,建立医案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加以分析。结果:500例大承气汤医案中,频数居前3位的中医病证是:腹痛128例、阳明腑实证32例、中风病25例;西医疾病是:肠梗阻78例、脑血管病症25例、细菌性痢疾17例;居前3位的高频主症是:大便秘结332次、腹痛192次、发热134次;常见舌象为舌质红苔黄,或干、或腻、或厚;常见脉象有滑数、弦数、弦滑。结论:大便秘结、腹痛、发热是古今医家选用大承气汤的常见主症,其中,便秘最为多见,腹痛以胀痛多见,发热以壮热多见,常见舌象是舌红苔黄,其脉滑数、弦数或弦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数据挖掘 主治病证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琳 傅延龄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11期18-21,共4页
整理《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情况,总结出其日服次数有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等9种情况,以日三服占多数,这一服量方法较现代多用"每日一剂,每剂分早晚服二次"更为合理;每... 整理《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情况,总结出其日服次数有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等9种情况,以日三服占多数,这一服量方法较现代多用"每日一剂,每剂分早晚服二次"更为合理;每次服量有1升、1.5升、8合、7合、6合、5合、8.3合、6.7合、7.5合等。张仲景对服量的控制方法有"缩短服药间隔时间,不效加量""以知为度、逐渐变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几种,充分体现"随症施量"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服量 随症施量 文献研究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鸿昌 张晓艳 +1 位作者 蔡超产 陈晓辉 《河南中医》 2017年第6期940-942,共3页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古人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病人陈述,望闻问切结束方开始分析病情;而古代大医却较重视脉诊,参考问诊,脉诊的过程即是诊断辨证的过程,相比之...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古人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病人陈述,望闻问切结束方开始分析病情;而古代大医却较重视脉诊,参考问诊,脉诊的过程即是诊断辨证的过程,相比之下,此法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较高,但诊断的准确性亦较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当为此诊法之肇端。"脉诊"乃"病脉证治"诊疗模式的核心内容。脉诊是对患者整个身体状态的把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测病因,推测治疗经过,推测兼证,推测预后,指导治疗,其中,最关键是治疗作用。由此可见,较目前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模式而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的应用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脉证并治” 诊疗思维模式 脉象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从针灸学角度试论《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桂荣 姚文轩 蔡群 《河南中医》 2017年第4期563-565,共3页
遍览《伤寒论》《金匮要略》,仲师用针灸时描述都非常简单,如刺某穴,灸某穴,这与其严谨的文风格格不入。《灵枢经》关于腧穴的揣定、针具的选择、体位的选择、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手法、得气、候气、催气、守气、行气... 遍览《伤寒论》《金匮要略》,仲师用针灸时描述都非常简单,如刺某穴,灸某穴,这与其严谨的文风格格不入。《灵枢经》关于腧穴的揣定、针具的选择、体位的选择、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手法、得气、候气、催气、守气、行气、治神与守神、针刺补泻等都有较完备的论述。可以肯定的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这两部著作都不会有针灸的内容。《黄帝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等著作在仲师之前,仲师采撷其精华为己所用是完全可能的,正是这些著作为仲师的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若割裂《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等古籍的关系,则仲师的针灸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强调《伤寒杂病论》源自《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而否认与《黄帝内经》等相关,就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笔者主张借用《黄帝内经》等古籍的理论去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但也反对牵强附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针灸学 张仲景
下载PDF
思考《千金要方》中的伤寒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10期22-24,共3页
《千金要方》广泛收集唐以前医家有关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认为此书是从广义角度来理解伤寒,即可指疫病,具有传染性。仲景之书用药痕迹保留在《千金要方》中,隋唐时期丰富的医学文献对于伤寒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千金要方》 《伤寒杂病论》 伤寒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郁证特点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云辉 梁峰 《河南中医》 2017年第5期749-751,共3页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治误治等皆可导致郁证。《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一种滞而不通,结而不散的病理状态,其以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为基础病机,气郁、血郁、水郁、火郁均蕴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之内涵,气郁为诸郁之先,亦为诸郁之结果。仲景对郁证之症状描述,既包括病机的内涵,亦包含有症状之内涵,对郁证病位、性质和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有对《黄帝内经》之发挥,又有对各种临床所见郁证之总结,主要表现为满、痹、着、结、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证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治疗腰痛临床体会 被引量:6
19
作者 殷鸣 赖宇 《河南中医》 2016年第7期1234-1236,共3页
近代以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现世,载有通行版《伤寒论》中未有之方剂,如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真伪考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理论与临床价值。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功能温阳除湿,通络止痛,临床用于治疗湿气... 近代以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现世,载有通行版《伤寒论》中未有之方剂,如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真伪考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理论与临床价值。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功能温阳除湿,通络止痛,临床用于治疗湿气在下之腰痛,疗效满意。但在临床运用时应注意:1脉象,患者尺脉需见滑脉等反映下部湿气明显之脉象,其疗效方好;若尺脉沉弱无力,腰痛以肾虚为主因,则效果不佳。2细辛用量,对于湿气较重的患者,可以用到每日10 g,但必须先煎20 min以减其毒。3用药时间,此方以祛湿通络见长,久服易损伤正气,应中病即止,以7天以内为度,若疼痛明显减轻,可减去细辛,以它药替之;若无效,应考虑换方。4临床加减,若患者肾阳虚明显,可酌情加入炒杜仲、菟丝子、炒续断、仙灵脾、鹿角霜;肾阴虚者加生地黄、石斛;湿瘀互结加赤芍、川牛膝、鸡血藤、川芎;寒湿重症加生麻黄、独活、羌活、王不留行;湿郁化热加败酱草、大血藤、薏苡仁、土茯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湿气 腰痛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方证”应用规律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超 赵鸣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99-100,共2页
"方证"是《伤寒杂病论》中特有的概念,文章就"方证"的应用规律,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内容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方证 应用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