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玉树葬及其文化人类学解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岳小国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5期43-53,共11页
树葬是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在我国实行树葬的民族主要集中在东北及西南的一些地区。四川省白玉县的树葬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其他地区,从它的形成原因到仪式程序,都蕴含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 树葬是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在我国实行树葬的民族主要集中在东北及西南的一些地区。四川省白玉县的树葬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其他地区,从它的形成原因到仪式程序,都蕴含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对白玉树葬进行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葬 神树 仪式及程序 藏传佛教
下载PDF
论三岩的树葬 被引量:5
2
作者 许韶明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79-85,共7页
文章运用人类学田野及跨文化比较方法,探讨三岩地区实行树葬的实际情况。文章指出,三岩的树葬决不是远古时期的葬法,而是在社会发展后期由外部传入的。在当地的生育与灵魂概念,结合特殊的历史地理、生态条件、人口统计和宗教文化等因素... 文章运用人类学田野及跨文化比较方法,探讨三岩地区实行树葬的实际情况。文章指出,三岩的树葬决不是远古时期的葬法,而是在社会发展后期由外部传入的。在当地的生育与灵魂概念,结合特殊的历史地理、生态条件、人口统计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三岩的树葬形成自己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岩 树葬 丧葬习俗 藏传佛教
下载PDF
从丧葬习俗看藏族地方社会的历史及文化——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山岩树葬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岳小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09-113,共5页
丧葬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丧葬现象来解析地方文化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的一种研究视角,是人类学整体观的灵活应用。通过对山岩树葬文化的调查与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解读当地的历史及文化现象。
关键词 藏族 树葬 戈巴组织 民间信仰 生育文化
下载PDF
蒙古忽图剌汗即位仪式新解——内亚视野下的树木崇拜传统 被引量:1
4
作者 曹金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95,共6页
元代中外文献中所记蒙古忽图剌汗即位时众百姓"绕树跳跃"之举,是北方民族树木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惜未得到全面探讨。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现在蒙古族的敖包形制与蒙古百姓所跳之"树",有一些共通之处;元代君主的葬敛... 元代中外文献中所记蒙古忽图剌汗即位时众百姓"绕树跳跃"之举,是北方民族树木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惜未得到全面探讨。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现在蒙古族的敖包形制与蒙古百姓所跳之"树",有一些共通之处;元代君主的葬敛体现出蒙古大汗的树木崇拜;从内亚传统来看,"绕树跳跃"作为忽图剌汗的即位仪式,应是对突厥选汗方式的某种承袭与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忽图剌汗 树木崇拜 绕树跳跃 敖包 刳木为棺
下载PDF
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于翊鹏 黄兴成 +5 位作者 李渝 杨胜玲 张艳 刘彦伶 蒋太明 陈兴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6-363,共8页
【目的】探究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为茶树修剪物还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个埋藏深度处理,包括表层覆盖(T1)、埋藏10 cm(T2)和埋藏20 cm(T3)。采用尼龙网袋法,在盆钵中进行周年腐解试验,评估不同... 【目的】探究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为茶树修剪物还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个埋藏深度处理,包括表层覆盖(T1)、埋藏10 cm(T2)和埋藏20 cm(T3)。采用尼龙网袋法,在盆钵中进行周年腐解试验,评估不同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率及养分归还特征的影响。【结果】埋藏20 cm处理下,茎腐解最快,周年腐解率为45.99%;埋藏10 cm处理下,叶和茎叶混合腐解最快,周年腐解率分别为58.79%和51.89%。周年腐解后,茎、叶的养分富集系数差异明显,叶与茎叶混合的养分富集系数则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表层覆盖处理下,茎中氮和磷的富集系数分别增至1.46和1.36,叶中钾的富集系数降至0.64;埋藏10 cm处理下,茎中钾的富集系数降至0.23,叶中磷的富集系数增至1.41,碳和氮的富集系数下降为0.81和0.80,钾仅为0.22;埋藏20 cm处理下,茎中氮的富集系数增至1.30,钾降至0.27,叶中碳、氮和钾的富集系数分别降为0.77、0.88和0.24。养分释放率方面,埋藏10 cm处理下,碳和氮养分释放较快,叶的碳、氮释放率分别为66.7%和67.1%,显著高于茎的碳、氮释放率(P<0.05,下同);埋藏20 cm处理下,茎的磷释放率为50.7%,高于叶的磷释放率(48.6%);钾的养分释放率受还田方式影响较大,叶在埋藏10 cm处理下钾的养分释放率为90.6%,显著高于表层覆盖处理(62.5%)。【结论】深埋会促进茶树修剪物茎叶的腐解,叶的腐解速率更高;深埋可提高修剪物碳氮磷钾养分释放,其中钾元素释放最快,氮和磷较缓慢。在实际生产中可将茶树修剪物茎叶混合后深埋至10~20 cm耕层进行还田,以改良茶园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修剪物 埋藏深度 腐解率 养分释放
下载PDF
不同复合铁肥对石灰质土壤苹果黄化病的矫正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郭爱霞 王延秀 +4 位作者 唐健 陈佰鸿 胡亚 朱燕芳 贾旭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82,89,共8页
【目的】研究叶片大面积黄化时,不同复合铁处理对苹果生理特性的影响,从而明确不同铁肥处理方法对缺铁黄化症的矫正效果.【方法】以3年生‘长富2号’/‘山定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硫酸亚铁配合氨基酸(AA)、尿素(Urea)以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目的】研究叶片大面积黄化时,不同复合铁处理对苹果生理特性的影响,从而明确不同铁肥处理方法对缺铁黄化症的矫正效果.【方法】以3年生‘长富2号’/‘山定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硫酸亚铁配合氨基酸(AA)、尿素(Urea)以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螯合铁的不同组合,进行埋瓶与叶面喷施,测定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Pn)等光合特性指标以及活性铁和全铁含量,并利用SPSS软件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比CK,Fe-EDTA、Fe-EDTA-Urea、Fe-AA和Fe-AA-Urea处理均可提高黄化叶片中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与活性铁含量,提高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细胞间CO2(Ci)浓度及全铁含量.主成分分析(PCA)显示,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94.095%,Fe-EDTA-Urea处理的PCA得分最高.【结论】埋瓶+叶面喷施Fe-EDTAUrea通过提高叶绿素相对含量、改善光合性能、提高铁的利用率而显著矫正苹果黄化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埋瓶 缺铁 黄化病 叶片复绿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达县三里坪汉墓洪荒摇钱树座的文化阐释
7
作者 张雄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11-118,共8页
摇钱树是一种流行于汉到魏晋时期的随葬明器。在四川和重庆的砖室墓和崖墓中,多次发现这种随葬明器。洪荒摇钱树底座出土于达县三里坪汉墓M4,该底座上的蛇、蟾蜍、鹿、玉兔等形象描绘了一幅蛮荒景象,这些图案既包含两汉时期的文化内涵,... 摇钱树是一种流行于汉到魏晋时期的随葬明器。在四川和重庆的砖室墓和崖墓中,多次发现这种随葬明器。洪荒摇钱树底座出土于达县三里坪汉墓M4,该底座上的蛇、蟾蜍、鹿、玉兔等形象描绘了一幅蛮荒景象,这些图案既包含两汉时期的文化内涵,也保留了巴蜀的地域文化因素,表达了墓主人对生命和财富的认知与追求,反映了两汉时期的丧葬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钱树 明器 汉墓 文化阐释
下载PDF
推广树葬的利弊探讨
8
作者 熊诗鹏 《安徽林业科技》 2015年第4期52-54,共3页
树葬是节地生态葬的一种,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但在我国现行条件下推广树葬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本文对推广树葬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大力推广树葬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树葬 生态葬 森林资源保护 环保价值
下载PDF
释“正藏”与“外藏” 被引量:4
9
作者 高崇文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0年第1期292-298,共7页
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可分正藏椁、外藏椁两部分,这两部分如何区分,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分析先秦丧葬礼制中的'寿终正寝'之礼,论证了'题凑'之内的棺房、前室、回廊整个椁室即为'正藏',也是仿... 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可分正藏椁、外藏椁两部分,这两部分如何区分,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分析先秦丧葬礼制中的'寿终正寝'之礼,论证了'题凑'之内的棺房、前室、回廊整个椁室即为'正藏',也是仿自生前之'正寝'。又结合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阐明了'黄肠题凑'中的'便房'即指'题凑'内的整个椁室,又称之为'便椁',也就是'正藏'。'题凑'之外其他放随葬品的位置则为'外藏'。崖洞式诸侯王墓中的棺房与前室为'正藏',而甬道、墓道两侧的侧室或耳室为'外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凑 正藏 正寝 便房 外藏
原文传递
生生不已的板凳龙:用仪式设计塑造中国本土的树葬模式
10
作者 陈嘉诚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4期96-108,共13页
尽管树葬传统已有多年历史,但在中国社会的普及度仍然不高,其原因在于树葬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尚未被公众完全接纳,其实践形式尚未完成本土化的进程。本文提出中国本土化的树葬活动需要放置在区域城乡关系中考量,并将祭扫活动与乡村地区传... 尽管树葬传统已有多年历史,但在中国社会的普及度仍然不高,其原因在于树葬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尚未被公众完全接纳,其实践形式尚未完成本土化的进程。本文提出中国本土化的树葬活动需要放置在区域城乡关系中考量,并将祭扫活动与乡村地区传统仪式的更新相结合,从而吸引城市居民的参与。本文所选取的场地安徽省右龙村位于新安江源头,这一水源地区位优势可吸引下游城市居民到此游访。以当地的“板凳龙”仪式为例,本文通过分析其现有的仪式环节、空间节点和意义指涉,从而梳理得出其仪式结构。以此为参照,本文的提案设计了“板凳龙”仪式在清明节的主要环节和行进路线,并提出三个策略:1)扩大仪式路线的范围至周边的茶园;2)改变仪式队伍的行进方向与组织方式;3)公平对待来自本土与异乡的所有逝者。原本以生产为主的场地由于仪式场合的周期性出现而衍生为独特的仪式性场所,并由此引领村外树葬场所的营造。在伦理学上,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拓展了原本单一的仪式内涵,使其从求雨祈福延伸到哲学层面更为深刻的“生生”理念,为传统的生死观作出了现代注解。对场地景观的日常管理可以与当地产业相结合,从而在经济上发挥仪式所带来的溢出效应。恰当的仪式设计可以贯通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中条分缕析的评价分类,以具身的形式回应景观的整体性特征。同时在仪式研究的视阈下,设计师不再因循选取“八景”的传统做法,而能以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乡村的生活与文化,进而回归真实的人地关系。最终,仪式设计有望在伦理迁移的过程中推进树葬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改造,促使中国的乡土文化更好地赓续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设计 树葬 生态祭扫 本土化 板凳龙仪式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具身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