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豆杉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1
作者 黄泽雕 王文静 +2 位作者 廖梁秀 鲜鹏杰 杨小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6-1134,共9页
目的从红豆杉内生木霉属真菌MPT-009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高分辨率质谱、NMR波谱数据和电子圆二色谱(ECD)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 目的从红豆杉内生木霉属真菌MPT-009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高分辨率质谱、NMR波谱数据和电子圆二色谱(ECD)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通过二倍稀释法评价化合物对8种临床耐药性细菌和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从木霉属真菌MPT-009大米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聚酮化合物trichoketide F(1)和6个已知化合物10-deacetylkoningiopisin D(2)、koninginin A(3)、koninginin B(4)、koninginin D(5)、koninginin E(6)、isoharziandione(7)。化合物1对马铃薯黄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菌、棉花枯萎病菌、草莓黑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MIC值为12.5~50μg/mL。结论本文对红豆杉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丰富了木霉属真菌代谢产物,且该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MIC值为12.5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杉 木霉属 聚酮 ECD计算 抗菌活性
下载PDF
一株木霉菌(Trichoderma sp.)TY2纤维素酶最佳产酶条件及部分酶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冯蕾 严琴 +6 位作者 徐晓立 罗思施 杨新平 秦新政 陈竞 唐娴 谢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24-1331,共8页
【目的】筛选高活力纤维素酶产生菌,高效利用纤维素资源。【方法】从朽木和和纸浆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TY2。对其形态和18SrDNA特征序列分析鉴定为木霉菌(Trichodermasp.)。对菌株发酵条件及酶学特性进行研究。... 【目的】筛选高活力纤维素酶产生菌,高效利用纤维素资源。【方法】从朽木和和纸浆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TY2。对其形态和18SrDNA特征序列分析鉴定为木霉菌(Trichodermasp.)。对菌株发酵条件及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TY2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1%滤纸+2%麸皮+0.5%葡萄糖为碳源,0.5%蛋白胨为氮源,起始pH5.0,温度28℃,200r/min,5d,其CMCase和FPase活力分别达412.5和100.3U/mL。经分离纯化出TY2菌株内切β-葡聚糖苷酶。内切β-葡聚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为4.6,在50℃以下,pH3.0~5.0,酶活性稳定,且在80℃仍具有降解CMC-Na的效果。同时研究发现铜离子、锌离子、钾离子和钠离子对内切β-葡聚糖苷酶的酶活有促进作用,而汞离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所筛选的TY2菌株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木霉 发酵条件 内切Β-葡聚糖苷酶 酶学特性
下载PDF
利用木霉(Trichoderma sp.)发酵改善稻草饲用价值的研究
3
作者 常志州 宁运旺 黄隆广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7-42,共6页
研究分析了稻草含硅量、稻草细度、表面活性剂、氮源、pH值和氧分压等因素对木霉发酵稻草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含硅量在12%范围内对发酵稻草无明显影响;添加0.2%—0.4%的市售洗衣粉可使发酵稻草含糖量增加11.6%,酶活性提高17.4%,... 研究分析了稻草含硅量、稻草细度、表面活性剂、氮源、pH值和氧分压等因素对木霉发酵稻草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含硅量在12%范围内对发酵稻草无明显影响;添加0.2%—0.4%的市售洗衣粉可使发酵稻草含糖量增加11.6%,酶活性提高17.4%,稻草细度、氧分压、pH值对稻草发酵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pH值的影响最大;培养条件亦可导致pH值的变化,pH值在液体发酵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在固体发酵过程中则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 稻草 发酵 饲用价值
下载PDF
胡杨根际土壤木霉菌(Trichoderma sp.)发酵液GC/MS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梁艳 姜海燕 +2 位作者 袁秀英 王洪涛 张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胡杨根际土壤木霉菌(Trichoderma sp.)发酵液进行了组分分析。从该发酵液中共分离到42种物质,鉴定了其中的39种,其主要成分是酸类、含氮化合物、酯类、烃类和醇类。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这些物质的相对质量分...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胡杨根际土壤木霉菌(Trichoderma sp.)发酵液进行了组分分析。从该发酵液中共分离到42种物质,鉴定了其中的39种,其主要成分是酸类、含氮化合物、酯类、烃类和醇类。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这些物质的相对质量分数,其中佛波醇12,13-二癸酸酯总量最高(18.79%),其次为11-顺-十八碳烯酸(17.84%)、番茄红素(11.76%)、丁二酸二丁酯(7.4%)、甲基三甲酰氧基硅烷(5.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根际土壤真菌 木霉菌 GC/MS
下载PDF
分离自木霉菌Trichoderma sp.的新型化合物Trichoderol A及绝对构型的确定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兰兰 赵齐齐 +5 位作者 俞和 王景晨 王慧君 杨芹 朱华结 李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72-1976,2129-2142,共5页
采用经典柱色谱方法从土壤真菌木霉菌Trichoderma sp.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为长链不饱和醇类.运用核磁共振及质谱等手段确定了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再结合电子圆二色谱(ECD)、旋光(OR)及量子化学方法计算确定其绝对构型.结果表明,该新... 采用经典柱色谱方法从土壤真菌木霉菌Trichoderma sp.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为长链不饱和醇类.运用核磁共振及质谱等手段确定了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再结合电子圆二色谱(ECD)、旋光(OR)及量子化学方法计算确定其绝对构型.结果表明,该新化合物为Trichoderol A(1).活性测试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对3株致病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活性(MIC=25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choderma sp. 电子圆二色光谱 旋光 矩阵模型 抗菌活性
下载PDF
一株木霉真菌Trichoderm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党立志 张翼鹏 +2 位作者 郑琳 蒋举兴 段焰青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7-570,共4页
本研究通过对一株木霉真菌Trichoderma sp.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和菌丝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调查,从中分离到4个化合物。经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为cyclonerodiol(1)、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m-3β-ol(2)、1-monoolein(3)... 本研究通过对一株木霉真菌Trichoderma sp.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和菌丝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调查,从中分离到4个化合物。经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为cyclonerodiol(1)、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m-3β-ol(2)、1-monoolein(3)和methyl elaidate(4)。化合物1在质量浓度800 mg/L时对全齿复活线虫表现出微弱的毒杀活性,72 h内线虫致死率为35.6%,在1 mg/disc的浓度下对淡紫拟青霉抑菌圈大小为1.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发酵液 菌丝 化学成分
下载PDF
In Vitro Screening of Endophytic Trichoderma sp. Isolated from Oil Palm in FGV Plantation against Ganoderma boninense
7
作者 Elya Masya Mohd Fishal Ili Bazilah Abd Razak +1 位作者 Nor Hidayah Bohari Muhammad Ashraf Arif Mohd Nasir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CAS 2022年第7期443-457,共15页
The potential of several endophytic Trichoderma isolates, isolated from healthy oil palm roots was assessed against Ganoderma boninense (PER71), the causal agent of Basal Stem Rot (BSR) disease through in vitro screen... The potential of several endophytic Trichoderma isolates, isolated from healthy oil palm roots was assessed against Ganoderma boninense (PER71), the causal agent of Basal Stem Rot (BSR) disease through in vitro screening. In the dual culture assay, all endophytic Trichoderma isolates were found to be capable of inhibiting the growth of PER71 mycelium, by causing more than 70% inhibition of the pathogen’s radial growth (PIRG). Trichoderma asperellum M103 has caused the highest inhibition at 93.14%. The volatile compound produced by M103 also suppressed 65% of the pathogen’s radial growth. On the other hand, T. harzianum, M108 was foun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produce non-volatile compounds that is toxic and it has effectively inhibited 98.18% of the growth of PER71. Collectively, T. asperellum M103 and T. harzianum M108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G. boninense PER71. These isolates were shown to be viable options for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G. boninense in the oil palm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phytic trichoderma Ganoderma boninense In Vitro Oil Palm
下载PDF
1株老鼠簕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RSF-1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8
作者 李娇娇 郑瑶瑶 +1 位作者 姚光山 王长云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对漳江口红树林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RSF-1的次级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综合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对菌株发酵液粗提物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目的对漳江口红树林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RSF-1的次级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综合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对菌株发酵液粗提物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学方法(核磁共振、质谱及旋光等)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从Trichoderma sp.RSF-1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单体化合物:包括1个丁内酯化合物1,5个聚酮类化合物2~6,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7,2个二倍半萜类化合物8和9,3个甾体类化合物10~12及1个脂肪酸类化合物13:piterrioneⅠ(1)、nafuredin(2)、penicilloxalone A(3)、5-hydroxy-3-hydroxymethyl-2-methyl-7-methoxychromone(4)、5-hydroxy-7-methoxy-2,3-dimethyl-4H-chromen-4-one(5)、fusarimone A(6)、(3R,6R)-4-methyl-6-(1-methylethyl)-3-phenylmethylperhydro-1,4-oxazine-2,5-dione(7)、fusaproliferin(8)、terpestacin(9)、麦角甾醇(10)、β-谷甾醇(11)、啤酒甾醇(12)及亚油酸(13)。结论从漳江口红树林植物老鼠簕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RSF-1中分离获得了化合物1~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7、8和9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化合物7对多种癌细胞系均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8对部分癌细胞具有中等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7和13对多种致病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杀鲑气单胞菌和鳗弧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25~50.0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老鼠簕 trichoderma sp. 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Thirteen new peptaibols with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from Trichoderma sp.
9
作者 TANG Pan HUANG Dan +7 位作者 ZHENG Kai-Xuan HU Dan DAI Ping LI Chuan-Hui QIN Sheng-Ying CHEN Guo-Dong YAO Xin-Sheng GAO Hao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SCD 2023年第11期868-880,共13页
From the fungus Trichoderma sp., we isolated seven novel 18-residue peptaibols, neoatroviridins E-K ( 1−7 ), and six new 14-residue peptaibols, harzianins NPDG J-O ( 8−13 ). Additionally, four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From the fungus Trichoderma sp., we isolated seven novel 18-residue peptaibols, neoatroviridins E-K ( 1−7 ), and six new 14-residue peptaibols, harzianins NPDG J-O ( 8−13 ). Additionally, four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18-residue peptaibols neoatroviridins A-D ( 14−17 ) were also identified. The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s of the newly identified peptaibols ( 1−13 ) were determined by comprehens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high-resolu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HR-ESI-MS/MS) data. Their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were further determined using Marfey’s method. Notably, compounds 12 and 13 represent the first 14-residue peptaibols containing an acidic amino acid residue. In antimicrobial assessments, all 18-residue peptaibols ( 1 − 7 , 14 − 17 ) exhibited moderate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209P, with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values ranging from 8−32 μg·mL^(−1). Moreover, compound 9 exhibited moderate inhibitory effect on Candida albicans FIM709, with a MIC value of 16 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PTAIBOLS Neoatroviridin Harzianin trichoderma sp. Antibacterial activity
原文传递
CBL+PBL联合SP教学法在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探索
10
作者 万程 牟临杰 +4 位作者 张兴逵 李俊君 李智高 王向鹏 汤志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6期82-87,共6页
目的探索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及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教学法在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 目的探索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及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教学法在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专业3个年级研究生共60名,按入科顺序分为传统教学组、CBL+PBL组及CBL+PBL+SP组,每组20名。进行3个月的入科培训后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临床技能、病历质量、SP评价及自我感知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CBL+PBL组、CBL+PBL+SP组课后的基本理论、病例分析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L+PBL+SP组的查体、腰穿及影像资料判读均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L+PBL组与CBL+PBL+SP组的病历书写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L+PBL组与CBL+PBL+SP组的SP综合评价成绩、学生满意度、技能和知识吸收能力、医患沟通技巧、学习动机、理解力、师生互动、课程所花时间、课后考试、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完成课题能力均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L+PBL联合SP教学法在提高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医患沟通技巧、知识理解及吸收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一种更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L PBL sp 研究生 神经外科 教学模式 临床技能 自我感知能力
下载PDF
双波长激光联合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辅助磨牙根管治疗效果分析
11
作者 王冕 姚莉莉 +2 位作者 韩爽 笪海芹 侯颖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讨双波长激光联合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辅助磨牙根管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4例磨牙根管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iRoot SP糊剂进行根管充填,试验组以双波... 目的:探讨双波长激光联合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辅助磨牙根管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4例磨牙根管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iRoot SP糊剂进行根管充填,试验组以双波长激光(Nd:YAG和Er:YAG)联合iRoot SP糊剂进行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12周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周探诊深度(depth of periodontal probing,PD)和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根管填充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6、12周的IL-6、IL-17、TNF-α、BI、PD和CA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波长激光联合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辅助磨牙根管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有利于减轻牙周炎症和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波长激光 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 磨牙 根管治疗 疼痛 炎性因子
下载PDF
牙体牙髓病根管治疗应用iRoot SP冷侧法的效果
12
作者 王珺 吉凯 +2 位作者 高波 刘琳 杨婷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牙体牙髓病根管治疗应用iRoot SP冷侧法的效果。方法筛选2018-06至2020-06在解放军总医院京南医疗区就诊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均进行根管治疗,其中对照组充填根管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法,试验... 目的探讨牙体牙髓病根管治疗应用iRoot SP冷侧法的效果。方法筛选2018-06至2020-06在解放军总医院京南医疗区就诊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均进行根管治疗,其中对照组充填根管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法,试验组采用iRoot SP冷侧法。比较两组根管充填效果、临床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咀嚼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根管充填效果和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周[(4.13±0.79)vs.(5.11±0.98)]及1个月[(2.45±0.37)vs.(3.11±0.67)]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咬合力[(131.25±11.21)lbs vs.(120.34±14.09)lbs]及咀嚼效率[(90.12±4.13)%vs.(78.98±7.45)%]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中应用iRoot SP冷侧法的充填效果和疗效与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基本相同,但iRoot SP冷侧法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咀嚼功能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体牙髓病 根管治疗 iRoot sp冷侧法 垂直加压法 咀嚼 疼痛
下载PDF
SPS烧结双主相Sm_(2)Co_(17)-Ce_(2)Co_(17)复合永磁体的微观组织
13
作者 徐成福 傅森杨 +5 位作者 马冬冬 顾正飞 马垒 阳永泉 高新强 刘荣进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7,共8页
研究了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和退火温度对双主相Sm_(2)Co_(17)-Ce_(2)Co_(17)复合永磁体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双主相Sm_(2)Co_(17)-Ce_(2)Co_(17)复合永磁体的最佳SPS工艺为:烧结温度750℃、压强64 MPa、烧结时间10 min,这... 研究了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和退火温度对双主相Sm_(2)Co_(17)-Ce_(2)Co_(17)复合永磁体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双主相Sm_(2)Co_(17)-Ce_(2)Co_(17)复合永磁体的最佳SPS工艺为:烧结温度750℃、压强64 MPa、烧结时间10 min,这样有利于减少稀土元素之间的扩散。退火可使烧结后磁体中存在的非晶相晶化。退火温度越高,双主相磁体中的稀土元素之间越容易相互扩散,Ce原子易扩散到Sm_(2)Co_(17)相中取代Sm原子,而Sm原子扩散到Ce_(2)Co_(17)相中取代Ce原子的机会就相对较少些,且在Sm_(2)Co_(17)相与Ce_(2)Co_(17)相的边界处形成一个过渡的富稀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主相Sm_(2)Co_(17)-Ce_(2)Co_(17)复合永磁体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 退火温度 微观组织
下载PDF
PBL教学法联合SP在心胸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李建涛 孙浩亮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6期42-46,共5页
目的评价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联合教学法在心胸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6月-2023年6月80名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参加... 目的评价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联合教学法在心胸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6月-2023年6月80名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联合SP,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理论、技能考试及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出科技能考试为(80.23±0.92)分,总成绩为(80.48±0.54)分均高于对照组[出科技能考试(75.33±0.54)分及总成绩(78.23±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2组住培医师进行个人综合能力提高自我评定问卷调查,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及提高自我学习兴趣选项中,试验组选择是的人数分别为34(85.00%)、31(77.50%)、31(77.50%)、34(85.00%),对照组选择是的人数分别为26(65.00%)、16(40.00%)、18(45.00%)、19(47.5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法联合SP在心胸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并赢得了学生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sp 心胸外科临床教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联合教学法 教学法改革
下载PDF
SPS监管差异对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视角
15
作者 董银果 吴宇森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9-308,共10页
利用2022年中国对157个国家(地区)出口50种果蔬类农产品贸易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基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视角,实证分析SPS监管差异对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SPS监管差异抑制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的二元... 利用2022年中国对157个国家(地区)出口50种果蔬类农产品贸易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基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视角,实证分析SPS监管差异对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SPS监管差异抑制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即贸易成本效应大于竞争优势效应,贸易成本效应抑制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而竞争优势效应仅促进集约边际;SPS监管差异对中国向发达国家出口以及对蔬菜农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更大;杀菌剂监管差异对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均具有抑制作用,而杀虫剂监管差异仅抑制集约边际。据此,提出对标国际高标准SPS措施、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技术难关、宣传食品安全理念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S监管差异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果蔬类农产品 出口二元边际
下载PDF
SP结合Workshop教学法在针灸实训课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友刚 高大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9期7-9,共3页
目的研究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结合工作坊(Workshop)教学法在针灸实训课中的应用效果,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实习生40名,随机分为SP结合Workshop教学组、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 目的研究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结合工作坊(Workshop)教学法在针灸实训课中的应用效果,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实习生40名,随机分为SP结合Workshop教学组、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组,各20名。分别进行授课后,采用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及不记名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评价并统计。结果SP结合Workshop教学组理论考试和病案分析题成绩均显著高于LBL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显著优于LB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结合Workshop教学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针刺操作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为针灸学科实训课教学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便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教学法 Workshop教学法 针灸实训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山胡椒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SHJN1和Perenniporia sp.SHJG1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17
作者 阮清锋 卢淇平 +3 位作者 陈小晶 赵敏 崔辉 赵钟祥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535-2542,共8页
目的从民族药山胡椒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SHJN1和Perenniporia sp.SHJG1的代谢物中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制备型HPLC等对Trichoderma sp.SHJN1和Perenniporia sp.SHJG1发酵物进行分... 目的从民族药山胡椒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SHJN1和Perenniporia sp.SHJG1的代谢物中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制备型HPLC等对Trichoderma sp.SHJN1和Perenniporia sp.SHJG1发酵物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NMR、ESI-MS等鉴定化合物结构,同时采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肺癌细胞(A549)对这些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从2株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alantrypinone(1)、oryzalactam(2)、phomoindene A(3)、cis-gregatin B(4)、huaspenone B(5)、stigmasta-7,22-dien-3β,5α,6α-triol(6)、ergosterol(7)、1-deoxy-2-demethylviridiol(8)、viridiol(9)、trichodermamides A(10)、chromone(11)、对-羟基苯乙酸(12)。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3抑制MCF-7细胞增殖活性IC50为(62.9±1.02)μmol·L^(−1)[顺铂(cisplatin,DDP)IC50为(30.1±1.67)μmol·L^(−1)];化合物8和9抑制A549细胞增殖活性的IC50分别为(34.6±1.57)μmol·L^(−1)和(44.9±1.74)μmol·L^(−1)[DDP IC50为(20.6±1.42)μmol·L^(−1)]。结论化合物3,8和9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胡椒 内生真菌 木霉属真菌 多年卧孔菌属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退火对SP-700合金板材组织、织构和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
18
作者 赵天章 杨震 +3 位作者 王珏 韩颖杰 付和国 庾雅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7-811,共15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衍射(EBSD)及单向拉伸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退火温度对SP-700合金板材微观组织、织构和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SP-700合金板材的晶粒等轴化程度提高;当退火温度为780℃时,退火织... 通过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衍射(EBSD)及单向拉伸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退火温度对SP-700合金板材微观组织、织构和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SP-700合金板材的晶粒等轴化程度提高;当退火温度为780℃时,退火织构类型基本不变;当退火温度为860℃时,初生α相向次生α相的转变形成了新的织构;经900℃退火后,组织类型转变为网篮组织,织构类型为棱锥织构和R型织构。α相的棱锥织构取向是造成原始板材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原因;晶内亚结构在变形初期对滑移系的阻碍作用影响了板材在不同方向上的室温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晶内亚结构的消除和新的织构取向的产生导致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增强。此外,晶粒形貌和相含量的差异也会导致各向异性的变化。原始板材的断裂机制均为韧性断裂,且不同方向的断口特征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sp-700合金板材 微观组织 织构 力学性能 各向异性
下载PDF
一株新型高效聚磷菌Glutamicibacter sp.G2的分离鉴定及除磷特性
19
作者 习彦花 吴健 +3 位作者 孙立博 魏帅强 吕亚天 程辉彩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3期119-125,共7页
聚磷菌(Phosphorus accumulating bacteria,PAOs)在生物除磷系统(EBPR)的强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挖掘新型高效聚磷菌并优化其除磷工艺,对于废水生物除磷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富集驯化、分离纯化,结合MOPS蓝白斑(10... 聚磷菌(Phosphorus accumulating bacteria,PAOs)在生物除磷系统(EBPR)的强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挖掘新型高效聚磷菌并优化其除磷工艺,对于废水生物除磷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富集驯化、分离纯化,结合MOPS蓝白斑(10×)初筛、Albert异染颗粒复筛等方法从某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中筛选出一株高效聚磷细菌G2,将其鉴定为盐生谷氨酸杆菌(Glutamicibacter halophytocola),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pH、温度、接种量、初始磷含量,以及水体中的阳离子浓度对菌株G2生长及除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初始磷浓度为30 mg/L、pH为8.0、8.0%接种量、32℃的条件下发酵72 h后,磷去除率可达78.79%。同时,添加2.0%的Mg^(2+)可以将菌株G2在人工合成废水中的除磷率提高17.50%。文章所筛选出的盐生谷氨酸杆菌G2在人工合成废水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除磷效果,有望为废水生物除磷技术提供优质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菌 分离鉴定 Glutamicibacter sp.G2 合成废水 除磷特性
下载PDF
基于免疫组化SP法检测AEG-1在不同分化程度和分期的卵巢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及病理特点
20
作者 冯占军 祝云霄 于晓宇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9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在不同分化程度和分期的卵巢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3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97例卵... 目的探讨基于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在不同分化程度和分期的卵巢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3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97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并经过病理检查确诊。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病变组织肿瘤中的AEG-1表达情况,分析AEG-1阳性表达情况、染色强度评分、病理特点。结果染色强度评分为(3.14±0.76)分。卵巢癌组织中AEG-1阳性表达率为83.51%,AEG-1阳性信号未出现在肿瘤周边正常卵巢组织。黏液性卵巢癌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卵巢癌组织中AEG-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各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年龄、各分化程度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G-1会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其可用于判断卵巢癌的恶性程度、疾病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sp 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 分化程度 分期 卵巢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