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Glycerol from Cameroon Palm Kernel Seed Oil
1
作者 Michael Bong Alang Ndikontar Maurice Kor Peter T. Ndifon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2022年第2期28-40,共13页
Bio-glycerol was synthesized from Cameroon palm kernel oil (PKO) through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procedure. Palm kernel oil extracted from palm kernel seeds using mechanical expression and solvent extraction was purif... Bio-glycerol was synthesized from Cameroon palm kernel oil (PKO) through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procedure. Palm kernel oil extracted from palm kernel seeds using mechanical expression and solvent extraction was purified and characterized by physico-chemical methods and used in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process to give biodiesel and bio-glycerol. The biodiesel was purified and characterized as reported in previous articles. Our focus in this article is on glycerol, an important by-product of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process which has potential pharmaceutical, cosmetic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The bio-glycerol was purified by acidification and the purified glycerol was subjected to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glycerol was obtained as 1.2 kg/L, viscosity at 40&degC gave 1500 cSt and 500 cSt at 100&degC;pH was 7.4;the flash point was 160&degC, and the ASTM color was 2.0 before purification and zero after purification. The sulfur content was 0.016%w/v. This sulfur content is low thus posing no environment thre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ynthesized bio-glycerol determined using IR spectroscopy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confirmed the known chemical structure of glycerol. The pur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bio-glycerol is important as it can find applica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cosmetic and food industries inter a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m kernel seed oil TRANSESTERIFICATION BIODIESEL Bio-Glycero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Viscosity GC-MS Flash Point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遗传毒性评价
2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张淑虹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81,共7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及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探究樟树籽仁油的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98、TA100、TA...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及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探究樟树籽仁油的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98、TA100、TA102均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抑制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对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导致小鼠细胞微核率上升,对哺乳动物红细胞无致突变作用,无遗传毒性。综上,樟树籽仁油无细胞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没有遗传毒性,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食用安全性 遗传毒性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评价
3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李美娜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9,100,共8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的活动和生长均正常;除高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各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体质量及其增量、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和尿液等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检查未见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产生有意义的病理变化。综上,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无剂量-反应关系,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无亚慢性经口毒性,其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NOAEL)大于4.0 mL/kg,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毒理学 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 食用安全性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急性及42d高剂量经口毒性评价
4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罗苗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5,共7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ICR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樟树籽仁油的急性毒性剂量和分级;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进行42 d高剂量(4.0 mL/kg)经口毒性试验评价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ICR小鼠生理和活...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ICR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樟树籽仁油的急性毒性剂量和分级;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进行42 d高剂量(4.0 mL/kg)经口毒性试验评价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ICR小鼠生理和活动均正常,无中毒和死亡现象,其组织器官均没有肉眼可见病变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对ICR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21.5 g/kg,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判定樟树籽仁油无急性经口毒性,属实际无毒级;樟树籽仁油对SD大鼠的生长和生理没有影响,对SD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表明樟树籽仁油在连续42 d饲喂期内没有呈现出亚慢性经口毒性。综上,樟树籽仁油无急性经口毒性,也无42 d高剂量经口毒性,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食用安全性 急性经口毒性 亚慢性经口毒性
下载PDF
10t/d双螺杆榨油机压榨油茶籽的工艺研究
5
作者 周万猛 张新文 +4 位作者 石胜瑜 陈波宇 倪二毛 金俊 吴港城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为提高油茶籽油的品质,减少传统油茶籽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损失,对日处理10t双螺杆榨油机压榨油茶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经过分级处理后入榨油茶仁水分控制在9%、油茶仁中含壳控制在8%时,压榨饼... 为提高油茶籽油的品质,减少传统油茶籽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损失,对日处理10t双螺杆榨油机压榨油茶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经过分级处理后入榨油茶仁水分控制在9%、油茶仁中含壳控制在8%时,压榨饼中残油率为2.49%,且产品符合一级油的国家标准。与市场上销售的油茶籽油相比,通过本工艺获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的保留率更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可为我国油茶籽油的高值化加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双螺杆榨油机 剥壳及壳仁分离 产品质量
下载PDF
焙炒工艺对葵花籽仁油风味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郭劲廷 张立伟 +3 位作者 罗质 陈建国 许毅 郑竟成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制备葵花籽仁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葵花籽仁油的焙炒工艺,并对其挥发性物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炒工艺为焙炒温度150℃、焙炒时间30 min、入榨水分含量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葵花...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制备葵花籽仁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葵花籽仁油的焙炒工艺,并对其挥发性物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炒工艺为焙炒温度150℃、焙炒时间30 min、入榨水分含量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葵花籽仁油含有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吡嗪、醛类物质含量较高。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焙炒过程中细胞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结晶度降低,蛋白质类和糖类物质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仁油 风味 微观结构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乙烯利处理对油茶采后种仁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王玮琦 陈怡汀 +1 位作者 张嘉锡 马晓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33,共5页
为开发对油茶籽进行大规模处理以促进其后熟的方法,以‘华硕’油茶鲜果为试验材料,去皮后得到油茶籽,并用1.5g/L乙烯利溶液浸泡处理,分析处理后0、3、6、9、12d和15d的油茶种仁含油率、可溶性糖、蔗糖、内源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 为开发对油茶籽进行大规模处理以促进其后熟的方法,以‘华硕’油茶鲜果为试验材料,去皮后得到油茶籽,并用1.5g/L乙烯利溶液浸泡处理,分析处理后0、3、6、9、12d和15d的油茶种仁含油率、可溶性糖、蔗糖、内源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及其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考察乙烯利处理对油茶采后种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5g/L乙烯利溶液浸泡处理油茶籽,显著提高了种仁含油率(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在处理后9d达到峰值,处理组比对照组高15.64%)、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在处理后12d达到峰值,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高16.41%和36.49%)及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处理组在处理后3d达到峰值,对照组在处理后6d达到峰值,处理组比对照组高0.28%),并改变了油茶种仁内源ACC含量的变化趋势,使原本的双峰型变为单峰型。综上,采用乙烯利浸泡处理有利于提高油茶采后种仁的品质,减少收贮不当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乙烯利 种仁含油率 不饱和脂肪酸 可溶性糖 蔗糖 1-氨基-环丙烷羧酸
下载PDF
两种提取方式下红瓜子仁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谭韩英 高丹 +1 位作者 谢冬娣 陈振林 《现代食品》 2023年第3期200-202,共3页
本文以红瓜子仁油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提取方法对所获得红瓜子仁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角鲨烯含量以及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和水酶提取法两种提取方式下红瓜子仁油中酸价和碘值差异显著,角鲨烯含量分别为921 mg... 本文以红瓜子仁油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提取方法对所获得红瓜子仁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角鲨烯含量以及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和水酶提取法两种提取方式下红瓜子仁油中酸价和碘值差异显著,角鲨烯含量分别为921 mg·kg^(-1)、926 mg·kg^(-1),属于植物油中角鲨烯含量较高的一类油脂。索氏提取法所获得的红瓜子仁油脂肪酸种类为10种,水酶法提取所获得的红瓜子仁油脂肪酸种类为13种,但两种提取方法下红瓜子仁油脂肪酸组成相对含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瓜子仁油 提取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的油茶种仁成分差异分析及其油脂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溢 黄润生 +3 位作者 程俊森 李永泉 张庆威 张晖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9-341,共13页
为研究油茶种仁的主要代谢成分,分析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内种仁成分差异,比较2种油茶种仁油脂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通过聚类分析、样本相关性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相同生境... 为研究油茶种仁的主要代谢成分,分析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内种仁成分差异,比较2种油茶种仁油脂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通过聚类分析、样本相关性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相同生境下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内种仁的代谢物质成分的异同,最后以索氏提取法提取种仁油脂,比较油脂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从2种油茶种仁中共检出11类536种代谢物,其中高州油茶种仁特有代谢物25种,普通油茶种仁特有代谢物16种。2种油茶种仁筛选得到差异代谢物197种,占总代谢物的36.75%,其中高州油茶种仁相对普通油茶种仁有103种代谢物含量较高,占总差异代谢物52.28%,94种成分含量较低,占总差异代谢物47.72%;19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分布在20条代谢途径中,前4条通路分别是黄酮生物合成通路、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通路。两种油茶种仁油脂的抗氧化活性:高州油茶茶籽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油脂质量浓度大于6.0 mg/mL时略高于普通油茶,且当油脂质量浓度超过0.4 mg/mL时,高州油茶茶油的羟基清除率略高于普通油茶。高州油茶种仁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且脂质的种类与含量比普通油茶种仁丰富。油茶种仁的代谢物差异可能是影响两种茶油成分、抗氧化活性不同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种仁 差异代谢物 高州油茶 普通油茶 种仁油脂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微波-索氏联合工艺整仁提取瓜蒌籽油
10
作者 彭钢 张凯文 +4 位作者 胡海骏 郭梦雪 张旭 郑术琳 朱仪雯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1-78,共8页
目的:分别采用索氏提取、超声、微波及联合工艺整仁提取瓜蒌籽油,以瓜蒌籽出油率为指标优化整仁提取瓜蒌籽油的工艺,保留瓜蒌籽仁生产价值,同时实现瓜蒌籽油的高效提取。方法:选取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料液比及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料... 目的:分别采用索氏提取、超声、微波及联合工艺整仁提取瓜蒌籽油,以瓜蒌籽出油率为指标优化整仁提取瓜蒌籽油的工艺,保留瓜蒌籽仁生产价值,同时实现瓜蒌籽油的高效提取。方法:选取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料液比及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料液比等因素分别利用单因试实验、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研究瓜蒌籽油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在功率为560 W的微波条件下,对料液比(m∶V)为1∶6的瓜蒌籽仁前处理14 min,进一步采用索氏提取法整仁提取瓜蒌籽油,瓜蒌籽整仁出油率可达到21.71%,同时在微波作用下瓜蒌籽仁中蛋白质保留量达到3.01%,过氧化物酶残余活力降低至5%,瓜蒌籽油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酸值和过氧化值也表明本工艺提取的油脂品质好,油脂饱和度更高。结论:该工艺保留了瓜蒌籽仁的大部分营养成分,提取的瓜蒌籽油油色清亮,具有一定的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联合工艺 整仁提油
下载PDF
栝楼籽油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颜军 苟小军 +4 位作者 徐光域 唐鑫 周建文 何学琼 李春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7-79,共3页
以栝楼籽油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指标,研究了栝楼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栝楼籽油具有较好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最大抑制率为68.19%。栝楼籽油具有较好的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EC50为0.23mg/... 以栝楼籽油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指标,研究了栝楼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栝楼籽油具有较好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最大抑制率为68.19%。栝楼籽油具有较好的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EC50为0.23mg/ml,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栝楼籽油 羟自由基 抗氧化
下载PDF
土壤养分与油茶产量与种仁含油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6
12
作者 刘伟 陈世品 +4 位作者 陈辉 刘玉宝 杨志坚 林文俊 马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63,共5页
对福建省5个主要油茶产区的土壤养分、油茶产量和种仁含油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1)样地间p H值差异最小,其他土壤养分差异明显,种仁含油率的差异较小。(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相互关系紧密,有非常明显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对福建省5个主要油茶产区的土壤养分、油茶产量和种仁含油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1)样地间p H值差异最小,其他土壤养分差异明显,种仁含油率的差异较小。(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相互关系紧密,有非常明显的协同与拮抗作用,油茶产量与种仁含油率的负相关系数达到-0.67。(3)通径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效Fe、水解性N、速效K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大、中量元素对油茶产量较大的正向直接通径效应是微量元素的间接通径效应累积的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全K、有机质、有效Fe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主要结果基本一致。(4)含油率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应根据油茶林本底营养和需肥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土壤养分 产量 种仁含油率 相关性
下载PDF
同种溶剂两步浸提法分离提取花椒籽皮油和仁油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郑旭煦 殷钟意 +3 位作者 杜若愚 方明建 王星敏 李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80-184,共5页
以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以油脂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同种溶剂两步浸提法分离提取花椒籽皮油和仁油,优化其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采用溶剂油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分步提取花椒籽皮油和仁油,提取率分别达到96.00%和97.51%,提取后的皮油产品主要含棕... 以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以油脂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同种溶剂两步浸提法分离提取花椒籽皮油和仁油,优化其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采用溶剂油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分步提取花椒籽皮油和仁油,提取率分别达到96.00%和97.51%,提取后的皮油产品主要含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等饱和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而仁油产品主要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有望开发为一种高营养保健食用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籽 两步浸提法 皮油 仁油 溶剂油
下载PDF
瓜蒌籽油脱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海荣 王乃富 +1 位作者 杨丽萍 周裔彬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19,共4页
脱色是瓜蒌籽油精炼过程中比较难处理的环节。选用活性白土对瓜蒌籽油进行脱色,测定了瓜蒌籽油的脱色率,并探讨了不同脱色工艺对瓜蒌籽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磷脂酶脱胶-脱酸-脱色工艺脱色效果较理想。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 脱色是瓜蒌籽油精炼过程中比较难处理的环节。选用活性白土对瓜蒌籽油进行脱色,测定了瓜蒌籽油的脱色率,并探讨了不同脱色工艺对瓜蒌籽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磷脂酶脱胶-脱酸-脱色工艺脱色效果较理想。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用量14 g/100 g,脱色温度95℃,脱色时间2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瓜蒌籽油脱色率达到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 瓜蒌籽油 脱色 脱色率 活性白土
下载PDF
油葵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与土壤盐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24
15
作者 陈炳东 岳云 +3 位作者 黄高宝 贾秀萍 车宗贤 裴怀第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3-486,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盐量对油葵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实含油率和籽仁含油率随土壤盐含量的升高下降明显,且籽仁含油率受到的影响大于子实含油率。土壤含盐量的增加,促进棕榈酸、亚油酸的生成,抑制油酸的生成,但...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盐量对油葵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实含油率和籽仁含油率随土壤盐含量的升高下降明显,且籽仁含油率受到的影响大于子实含油率。土壤含盐量的增加,促进棕榈酸、亚油酸的生成,抑制油酸的生成,但硬脂酸、亚麻酸的变化受土壤盐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土壤盐含量对籽仁含油率组分的影响依次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子实含油率 籽仁含油率 土壤含盐量
下载PDF
华榛种仁油提取及GC-MS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刘祝祥 陈功锡 +2 位作者 欧阳姝敏 徐亮 周建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7,共4页
对采自湖南保靖白云山的华榛种仁,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种仁油脂,设计正交实验比较不同超声强度、提取时间、溶剂种类、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获得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料液比1∶9,超声强度250 W,提取时间30 min,油脂提... 对采自湖南保靖白云山的华榛种仁,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种仁油脂,设计正交实验比较不同超声强度、提取时间、溶剂种类、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获得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料液比1∶9,超声强度250 W,提取时间30 min,油脂提取率为57.84%,所得油脂橙黄清亮。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油脂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分析,得出油酸69.54%,亚油酸16.09%,9-十六碳烯酸0.22%,棕榈酸9.01%,硬脂酸4.44%,11-二十烯酸0.24%,花生酸0.23%,2-己基环丙烷辛酸0.14%,十七烷酸0.09%,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6.09%,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榛 种仁油 超声波提取 GC—MS
下载PDF
光皮树果实不同部位油脂组成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肖志红 李昌珠 +2 位作者 陈景震 刘汝宽 吴晓芙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4,共3页
对光皮树果实中果肉、种核、种仁3个部位的油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肉中油脂占全果总含油比例为66.95%,种核中油脂占16.96%,种仁中油脂占16.09%。3部位油脂均含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只是相对... 对光皮树果实中果肉、种核、种仁3个部位的油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肉中油脂占全果总含油比例为66.95%,种核中油脂占16.96%,种仁中油脂占16.09%。3部位油脂均含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只是相对含量不同,其中果肉中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24.41%)、亚油酸(32.46%)、油酸(30.07%)、硬脂酸(1.64%)、花生酸(3.09%);种核中油脂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2.48%)、亚油酸(54.79%)、油酸(26.93%)、硬脂酸(2.18%)、花生酸(1.63%);种仁中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6.61%)、亚油酸(58.80%)、油酸(22.32%)、硬脂酸(2.03%)、花生酸(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皮树果实 果肉 种仁 种核 油脂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主要特征成分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38
18
作者 龙伶俐 薛雅琳 +2 位作者 张东 朱琳 张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1,共4页
研究分析了采自我国油茶籽主产地95个油茶籽和87个成品油茶籽油样品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纯仁率为57.5%~71.8%;含油量(干基)为39.6%~65.3%。提取油茶籽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分别为178.0~197.7 mg/g和79.3~97.3 g/100 g... 研究分析了采自我国油茶籽主产地95个油茶籽和87个成品油茶籽油样品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纯仁率为57.5%~71.8%;含油量(干基)为39.6%~65.3%。提取油茶籽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分别为178.0~197.7 mg/g和79.3~97.3 g/100 g,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181.0~188.0 mg/g和82.0~86.0 g/100 g。提取油茶籽油和成品油茶籽油中占主要组分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几乎一致,提取油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7.1%~9.6%,硬脂酸含量为1.6%~3.3%,油酸含量为77.2%~83.6%,亚油酸含量为5.4%~9.8%;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3.9%~9.1%,1.0%~4.6%,74.3%~83.6%和7.0%~15.0%。根据上述数据可确定油茶籽油国家标准的特征指标和限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纯仁率 含油量 脂肪酸组成 特征成分
下载PDF
苹果籽营养成分测定 被引量:15
19
作者 洪庆慈 汪海峰 +2 位作者 杨晓蓉 吴骏 左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48-151,共4页
苹果籽经皮仁分离,已醚提取,对其出仁率、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苹果籽出仁率为69.36%,籽仁含油率为28.9%,其中主要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33.6%和55.5%。籽仁中含蛋白质和淀粉分... 苹果籽经皮仁分离,已醚提取,对其出仁率、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苹果籽出仁率为69.36%,籽仁含油率为28.9%,其中主要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33.6%和55.5%。籽仁中含蛋白质和淀粉分别为48.72%和5.01%。甲醇提取物含量为10.4%,定性试验表明其中很可能含有酚性的还原物质和糖甙等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籽 营养成分 测定 出仁率 粗脂肪含量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和壳油的油脂组成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曼丽 杨辉 +2 位作者 杨芳 胡蒋宁 邓泽元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5-448,共4页
以樟树籽为研究对象,对其仁油及壳油的油脂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仁油中富含癸酸和月桂酸,占95%左右,并且均匀分布在甘油三酯Sn-1,2和3位上;壳油中脂肪酸主要为癸酸、月桂酸和油酸,其中癸酸和月桂酸总量为48%左右,半数分布在Sn-2... 以樟树籽为研究对象,对其仁油及壳油的油脂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仁油中富含癸酸和月桂酸,占95%左右,并且均匀分布在甘油三酯Sn-1,2和3位上;壳油中脂肪酸主要为癸酸、月桂酸和油酸,其中癸酸和月桂酸总量为48%左右,半数分布在Sn-2位上,油酸含量达27.60%,并集中在Sn-1,3位上。仁油中豆甾醇含量为33.89mg/100g,壳油中豆甾醇含量是仁油的3倍左右。仁油中不含角鲨烯或者其含量低于HPLC检出限,壳油中角鲨烯含量为1.88mg/100g。樟树籽仁油中主要含有α-VE,δ-VE和γ-VE,总量为30.45mg/100g,其中以γ-VE含量最高,为19.47mg/100g;壳油中VE总量是仁油的2~3倍,其中以α-VE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樟树籽壳油 脂肪酸 豆甾醇 角鲨烯 V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