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处理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宗全 叶世铎 +2 位作者 蓝鸿钧 杨辰垣 蔡俊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19,共2页
为了探明位于三尖瓣边缘上的小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易发生心内残余分流的原因,1991年1月至1992年6月,我们于术中观察了30例这一类型的VSD。发现有以下特点:(1)三尖瓣隔瓣及其腱索与室间隔粘连;(2)隔瓣下... 为了探明位于三尖瓣边缘上的小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易发生心内残余分流的原因,1991年1月至1992年6月,我们于术中观察了30例这一类型的VSD。发现有以下特点:(1)三尖瓣隔瓣及其腱索与室间隔粘连;(2)隔瓣下隐蔽着一个较大的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3)隔瓣边缘上的1个或多个缺损间及与隔瓣下的MVSD相互交通。我们认为,隔瓣边缘上的小“VSD”可能是MVSD未完全闭合的一种形式。采用切开隔瓣,修补MVSD,再缝合隔瓣切口的手术方法,成功地避免了术后心内残余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残余分流 膜部 室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 被引量:1
2
作者 顾敏 华伟 +3 位作者 刘曦 牛红霞 陈旭华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79-384,共6页
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 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远端希氏束起搏 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 三尖瓣隔叶 造影 放射影像
原文传递
改良三尖瓣前瓣转移成形术在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黄健兵 姜兆磊 +3 位作者 丁芳宝 刘浩 吴淑彬 梅举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972-97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三尖瓣前瓣转移成形术在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矫治术中的应用,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6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患者95例,男39例、女56... 目的探讨改良三尖瓣前瓣转移成形术在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矫治术中的应用,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6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患者95例,男39例、女56例,年龄3个月~46(3.2±6.6)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及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4例,中度49例,重度32例。根据三尖瓣前瓣、隔瓣的发育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矫治合并的三尖瓣病变:隔瓣残余瓣叶大于正常瓣叶1/3者,将前瓣的隔瓣侧缘一半与隔瓣的左2/3连续缝合;隔瓣残余瓣叶小于正常瓣叶1/3者,在缝合房间隔缺损心包补片时预留室间隔嵴右侧部分心包片,将其左侧缘2/3与前瓣的隔瓣侧近瓣根部一半连续缝合。所有患者术中使用食管超声评价瓣膜成形效果,出院后3~6个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三尖瓣的闭合情况。结果全组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中食管超声提示三尖瓣成形效果满意,90例无明显反流,3例轻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35.2±11.2)min,体外循环时间(64.9±16.6)min。术后3~6个月随访,三尖瓣成形术后反流情况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89例为轻度以下反流,6例为中度反流,无重度反流患者。结论应用前瓣行三尖瓣成形可有效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 前瓣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原文传递
三尖瓣隔叶下消融治疗特发性右侧His束旁室性心律失常
4
作者 王新华 孔令璁 +2 位作者 李峥 聂鹏 卜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3期254-259,共6页
目的评价三尖瓣隔叶下(U-SLTV)消融较常规(三尖瓣隔叶上消融,A-SLTV)消融治疗特发性右侧His束(HB)旁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势。方法特发性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1.4±7.9)岁,分为A-SLTV组(n... 目的评价三尖瓣隔叶下(U-SLTV)消融较常规(三尖瓣隔叶上消融,A-SLTV)消融治疗特发性右侧His束(HB)旁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势。方法特发性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1.4±7.9)岁,分为A-SLTV组(n=14)和U-SLTV组(n=16)。分析体表心电图特征,并运用三维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来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A-SLTV组消融导管直接贴靠于三尖瓣隔叶上方,U-SLTV组消融导管回钩到三尖瓣隔叶下方。比较两组即刻消融成功率和随访1年的临床成功率。结果HB旁室性心律失常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伴V1导联“QS”型(n=28)或“rS”型(n=2);胸导联移行位于V2导联(n=10)或V3导联(n=20);下壁导联RⅡ/RⅢ>1(n=3)或下壁导联极性不一致(n=27)。A-SLTV组即刻消融成功8例,U-SLTV组即刻消融成功14例(P=0.10)。随访1年,A-SLTV组5例(35.7%)、U-SLTV组13例(81.3%)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心律失常复发(P=0.02)。A-SLTV组1例因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结论特发性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形态具有特征性;与常规A-SLTV方法相比,新型U-SLTV方法消融成功率更高,并有助于改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特发性右侧His束旁室性心律失常 三尖瓣隔叶 射频消融 房室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