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Yellow Rice Borer, Tryporyza incertulas 被引量:2
1
作者 YUAN Zhe-ming WANG Zhi Hu Xiang-yue 《Rice science》 SCIE 2005年第3期207-212,共6页
关键词 tryporyza incertulas GEOSTATISTICS temporal patterns POPULATION FORECAST
下载PDF
Studies on Stimulating Effect of Two Selective Insecticides on the Numbers of Laid Egg by Yellow Rice Borer,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and Their Effects on Biochemistry of Rice Plants
2
作者 WU Jin-cai, WANG Ai-hua, XU Jun-feng, YANG Guo-qin, QIU Hui-min and LI Dong-hu (Department of Plant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P.R.China )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121-1129,共9页
Buprofezin and imidacloprid are selective insecticides against Homoptera insec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stimulating effect of the two insecticides on the number of laid eggs by yellow rice borer, Tryporyza incertula... Buprofezin and imidacloprid are selective insecticides against Homoptera insec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stimulating effect of the two insecticides on the number of laid eggs by yellow rice borer, 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 of three generations in 2001200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productive rate of emergence months during the larvae feeding on the rice plants of Xiushui63 treated with the two insecticid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indicating that the numbers of laid eggs by the borer was stimulated following buprofezin and imidacloprid applications. However, there was no such effect for the larvae feeding on rice variety Zhendao2 which showed moderate resistance to the insect. In addition, the incidence of stimulating egg laid for the first instar treated with the two insecticides was greater than that for the third instar. Biochemical tests showed that oxalic acid concentration declined,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of rice leaves following the two insecticide application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control, whereas reducing sugar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or all other treatments of two varieties except Xiushui63 treated with buprofezin. The level of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varied with rice variety and insectic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PROFEZIN IMIDACLOPRID tryporyza incertulas Egg laid Stimulating effect Biochemical mechanism
下载PD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s of New Biological Formulations Sprayed by Different Methods on Proceras venosatus (Walker) and 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 in Middle and Late Stages
3
作者 Li Wenfeng Shan Hongli +6 位作者 Wang Xiaoyan Zhang Rongyue Luo Zhiming Fang Chao Mao Yonglei Yin Jiong Huang Yingkun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8年第3期29-32,共4页
To screen new biological formulations, accurate and efficien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field test was conducted with 72%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monosultap WP, 8% lambda-cyhalothrin·emamectin benzoate SA a... To screen new biological formulations, accurate and efficien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field test was conducted with 72%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monosultap WP, 8% lambda-cyhalothrin·emamectin benzoate SA and 3.6% lambda-cyhalothrin·Bt SA through manual spraying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praying. Test result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72% Bt·monosultap WP and 8%lambda-cyhalothrin·emamectin benzoate SA by manual spraying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praying had g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n strains and internodes damaged by 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 in middle and late stage, which were ideal new biological formulations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risk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 intacta in middle and late stage, and could be popularized in sugarcane area. 72% Bt·monosultap WP at the dose of 3 000 g/hectare and 8% lambda-cyhalothrin·emamectin benzoate SA at the dose of 750 mL/hectare could be sprayed in mid September at the peak occurrence period of the forth and fifth generations of T. intacta and Proceras venosatus. Agents were diluted with 900 kg water per hectare, and manually sprayed with electric knapsack sprayer; or agents were diluted with 15 kg of Haoyang aerial control special addi-tives and water per hectare, and sprayed with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The control effect against borer-damaged strain rate was above 81.3% and that against borer-damaged internode rate was above 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formulation DIFFERENT spraying METHODS Proceras venosatus (Walker) and 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 in MIDDLE and LATE stage Control effect evaluation
下载PDF
铜仁地区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种群上升原因与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国伟 纪晓慧 +1 位作者 毛桥仙 胡国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3年第2期37-40,共4页
近年来,贵州省东部和湖南省西部地区三化螟种群上升的原因主要有:迟熟中稻品种的播种期推迟,使水稻的孕穗、抽穗期与三代螟卵盛孵期相遇;越冬虫源未能很好清理,冬后未及时灌水翻耕,残存活虫量大;部分稻田由于栽培管理不当,造成前期“坐... 近年来,贵州省东部和湖南省西部地区三化螟种群上升的原因主要有:迟熟中稻品种的播种期推迟,使水稻的孕穗、抽穗期与三代螟卵盛孵期相遇;越冬虫源未能很好清理,冬后未及时灌水翻耕,残存活虫量大;部分稻田由于栽培管理不当,造成前期“坐蔸”,生育期延迟;药剂防治工作不及时等。防治对策以“避害”为中心环节,部分避不开的稻田及时开展药剂防治。药治策略为:重点防治一代,挑治二代,狠治三代。经三年的防治实践,三化螟年诱蛾量从1989年的13325头下降到1991年的234头,越冬后亩残存活虫量从1989年的1042.1头下降到1991年的2.8头,基本上控制了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化螟 种群 防治
下载PDF
Damage and economical threshold of yellow stem borer (Tryporyza incertulas) on rice
5
作者 WANG Huadi and ZHANG Zuosheng, Zhe Jiang General St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Hangzhou 310004, China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1997年第4期6-6,共1页
Systematic measurements to damage and yieldloss due to yellow stem borer (YSB) weremade in the single crop and double crop areasof Hangzhou, Jiaxing, and Huzhou cities,northern Zhejiang Province in 1987-1994. YSBeggma... Systematic measurements to damage and yieldloss due to yellow stem borer (YSB) weremade in the single crop and double crop areasof Hangzhou, Jiaxing, and Huzhou cities,northern Zhejiang Province in 1987-1994. YSBeggmasses were released on rice plants at 0,1, 3, 6, 9, 12 eggmasses per plot (equal to0, 495, 1 500, 3 000, 4 500, and 6 000eggmasses per hectare) from tillering to head-ing. The plot size was 20 m~2. There were 3replications randomly lined. The results in 6locations during 4-6 years of 1987-1994showed that the grain losses caused by eacheggmass at tillering stage was 59.11±2.99 g,elongating 63.18±1.51 g, and heading 74.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 on rice Damage and economical threshold of yellow stem borer tryporyza incertulas
下载PDF
三化螟为害水稻白穗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
6
作者 黄华英 陈颖 陈观浩 《植物医学》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水稻三化螟白穗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为该虫害的监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选取9块水稻田逐丛调查资料,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tor幂法则,研究三化螟白穗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 本研究探讨了水稻三化螟白穗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为该虫害的监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选取9块水稻田逐丛调查资料,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tor幂法则,研究三化螟白穗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三化螟白穗在水稻田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度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此基础上,采用Iwao法确定了三化螟白穗的田间最适理论抽样公式;田间调查时,可用白穗丛率估计白穗种群密度,其公式为m=2.0982[-ln(1-p)]^(1.1273).所建立的理论抽样公式和简易估计公式可在三化螟白穗调查、监测预报和科学防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化螟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密度估计
下载PDF
我国稻螟暴发成灾的原因、趋势及对策 被引量:53
7
作者 盛承发 宣维健 +3 位作者 焦晓国 苏建伟 邵庆春 宋凤斌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3-108,共6页
1997年以来 ,我国二化螟和三化螟连年暴发成灾。究其主要外因 ,是由于气温升高 ,耕作制度改变 ,品种优化杂交化和推广高产轻型栽培措施以及人工防治水平下降等。导致防治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分散经营 ,且规模过小。这些问题一时不大可... 1997年以来 ,我国二化螟和三化螟连年暴发成灾。究其主要外因 ,是由于气温升高 ,耕作制度改变 ,品种优化杂交化和推广高产轻型栽培措施以及人工防治水平下降等。导致防治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分散经营 ,且规模过小。这些问题一时不大可能得到解决 ,因此预测未来 10年左右我国稻螟将继续暴发成灾。减灾控害的对策主要包括体系和任务两个方面。体系由社会组织和技术组成。政府应进一步发挥组织职能 ;技术包括虫情测报、经济评价和减灾手段。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中的作用值得注意。各级政府的任务是 ,国家重在制定政策 ,省、市重在提供资金 ,县级组织统一行动 ,乡、村落实人员。作者强调了扩大种稻经营规模对减灾控害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三化螟 暴发原因 中国 水稻 气温 耕作制度
下载PDF
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 被引量:95
8
作者 盛承发 王红托 +2 位作者 盛世余 高留德 宣维健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 1 996年 2种稻螟大发生 ,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 ,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 2 3和 1 3。全国年发面积约 1 5 0 0万hm2 ,防治约 3 80 0万hm2 次。该文首次估计年防治代价约 45 7~ 60亿元 ,残虫造成作物损失近 65亿元 ,总经济损失约 1 1 5亿元。由此可见 ,当前稻螟已取代稻飞虱、棉铃虫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头号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三化螟 虫灾 损失评估 中国 稻螟灾害
下载PDF
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14
9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2 位作者 张舒 杨小林 常向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6,共4页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 二化螟 三化螟 监测
下载PDF
水稻螟虫发生动态与循证控制方案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陆自强 杜予州 +4 位作者 周福才 陈丽芳 吴永方 奚本贵 王德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1,共5页
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种群回升、危害加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就目前螟虫综合治理中在管理与技术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螟害治理的循证控制概念和措施。
关键词 若干问题 控制方案 发生动态 水稻螟虫 长江中下游地区 水稻二化螟 综合治理 三化螟 螟害
下载PDF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振飞 黄炳超 +6 位作者 肖汉祥 李燕芳 廖永林 李国君 谭耀华 范秀其 张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73-7180,共8页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对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防治措施 三化螟 控制作用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的三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袁哲明 张中霏 胡湘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6-370,共5页
为探索三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并为预测建模提供信息,对常德市鼎城区1960~1990年三化螟冬后及各世代幼虫高峰虫量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三化螟年间总虫量、第1代、第3代和越冬后虫量序列数据结构性较强,可预测性较好;... 为探索三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并为预测建模提供信息,对常德市鼎城区1960~1990年三化螟冬后及各世代幼虫高峰虫量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三化螟年间总虫量、第1代、第3代和越冬后虫量序列数据结构性较强,可预测性较好;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和年间第2代虫量序列数据的结构性较弱,第4代虫量基本是随机性的.三化螟虫量发生无长期趋势,间歇性发生特点较为明显;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呈现4代(1年)的季节性周期.采用缺失或插入法分析了各世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第2代和第3代虫量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有一定影响,而冬后基数和第1代、第4代虫量的影响甚微,三化螟发生量更多地受栽培制度、气候、食料和天敌等因子的影响.初步总结并建立了种群时间格局分析的地统计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化螟 地统计学 时间格局 种群预测
下载PDF
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水稻害虫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耿鹏 杨柳 +1 位作者 胡美英 安国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64,73,共3页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667 m2使用8 g处理对三化螟的防治效果达92.12%,明显高于其单剂及对照药剂,使用量8、10 g处理对稻飞虱连续两年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使用量8 g处理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其单剂及对照药剂...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667 m2使用8 g处理对三化螟的防治效果达92.12%,明显高于其单剂及对照药剂,使用量8、10 g处理对稻飞虱连续两年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使用量8 g处理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其单剂及对照药剂,表明其对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噻虫嗪 三化螟 稻飞虱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红尾白螟和二点螟性外激素分泌腺的形态构造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善干 张玉华 陈德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0-82,共3页
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a Snellen性外激素分泌腺是一个可外翻的上皮腺褶,位于第八、九腹节间的节间膜背方。分泌腺细胞柱形,细胞基部与基底膜相连,顶部复盖表皮层。表皮可分二层。细胞核椭圆形。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性... 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a Snellen性外激素分泌腺是一个可外翻的上皮腺褶,位于第八、九腹节间的节间膜背方。分泌腺细胞柱形,细胞基部与基底膜相连,顶部复盖表皮层。表皮可分二层。细胞核椭圆形。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性外激素分泌腺的位置与结构和红尾白螟的相似。红尾白螟和二点螟的性外激素分泌腺可以作为螟蛾科昆虫性外激素分泌腺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尾白螟 二点螟 激素分泌腺
下载PDF
三化螟种群动态、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俊铭 韦刚 +3 位作者 周先文 2.夏骞 林善长 盛承发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报道了江淮南部水稻螟虫演变规律 ,总结了近年来三化螟的发生新特点 ,即发生期提早、主害代提前、发生盛期拉长、主害代数增加、峰次明显增多以及田间虫量超历史水平。分析其回升及暴发原因 ,主要有耕作制度变更、品种与茬口布局变化、... 报道了江淮南部水稻螟虫演变规律 ,总结了近年来三化螟的发生新特点 ,即发生期提早、主害代提前、发生盛期拉长、主害代数增加、峰次明显增多以及田间虫量超历史水平。分析其回升及暴发原因 ,主要有耕作制度变更、品种与茬口布局变化、栽培方式多样化、暖冬以及天敌寄生率下降。提出了防治对策包括栽培防治、灌水灭蛹和药剂治螟 ,其中药剂治螟的关键是适期施药、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合理选用农药和改进施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化螟 优势种 大发生原因 对策 药剂防治
下载PDF
几种药剂对三化螟室内与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振飞 黄炳超 +6 位作者 张扬 肖汉祥 李燕芳 刘梅凤 薛皇娃 范秀其 周小武 《现代农药》 CAS 2011年第1期51-54,56,共5页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10种药剂对水稻三化螟的药效,并在此基础上,选取6种防效较好的药剂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田间防治效果、施药次数对三化螟控制作用以及评价这些药剂对稻田生态系统内其它生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10种药剂对水稻三化螟的药效,并在此基础上,选取6种防效较好的药剂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田间防治效果、施药次数对三化螟控制作用以及评价这些药剂对稻田生态系统内其它生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三化螟防效最好,不会造成褐飞虱的猖獗发生和严重杀伤天敌;58%噻嗪.杀虫单WP对三化螟和稻褐飞虱都具有较好防效,但是对天敌有较大杀伤作用;8%三唑磷EC和14.5%吡虫.杀虫单ME对三化螟具有一定防效,但是造成褐飞虱的猖獗发生。所有6种药剂施药1次均不能有效防治三化螟,而施药2次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4种药剂对三化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三化螟 防治药剂 筛选 评价
下载PDF
水稻三化螟对杀虫剂的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沈国清 周福才 +4 位作者 方继朝 李沛元 李祥 杨代凤 张青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39-41,共3页
研究了江苏省3个地区水稻三化螟对有机磷、沙蚕毒素杀虫剂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水稻三化螟对甲胺磷、杀虫双的耐药力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淳种群对甲胺磷、杀虫双具有很强的耐药力。以广东翁源种群为相对敏感种群,高淳、邗江... 研究了江苏省3个地区水稻三化螟对有机磷、沙蚕毒素杀虫剂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水稻三化螟对甲胺磷、杀虫双的耐药力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淳种群对甲胺磷、杀虫双具有很强的耐药力。以广东翁源种群为相对敏感种群,高淳、邗江、如皋种群对杀虫双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2.4、4.4和5.1倍。如皋、高淳和邗江种群对杀虫单的敏感性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杀虫剂 三化螟 耐药性
下载PDF
三化螟、二化螟及大螟成虫的飞翔能力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建中 张建新 沈雪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15-322,共8页
本文利用飞行磨(Flight mill)装置对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及大螟Sesamia inference (Walker)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三化螟与二化螟成虫的飞翔能力基本一致,其有效飞行日... 本文利用飞行磨(Flight mill)装置对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及大螟Sesamia inference (Walker)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三化螟与二化螟成虫的飞翔能力基本一致,其有效飞行日龄均为4天,成虫羽化后无明显的生殖前期(<1天),卵巢发育为Ⅱ级时(Ⅰ日龄)飞行能力最强。最远累计飞行距离可达32公里以上。雌雄虫具有不同的持续飞翔能力。大螟是这三种螟虫中飞翔能力最强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持续飞行能力,雌、雄虫可分别达32与50公里以上,大螟的有效飞行日龄一般为6天,且具有2—3天的生殖前期,卵巢发育为Ⅱ级时飞翔能力最强,随日龄的增加,飞翔能力逐步下降,大螟成虫具有远距离扩散飞翔能力及一定的迁飞生理行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化螟 二化螟 大螟 飞行能力
下载PDF
三化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惠祥 陈小波 顾国华 《昆虫知识》 CSCD 1999年第6期322-325,共4页
2代三化螟平均每块卵为害 11.25个枯心丛,34.75个枯心株; 3代每块卵平均为害 7.95个白穗丛,14.55个白穗株。模拟为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2代Y=s8060.5-2181.5X,Y-水稻产量(kg/h... 2代三化螟平均每块卵为害 11.25个枯心丛,34.75个枯心株; 3代每块卵平均为害 7.95个白穗丛,14.55个白穗株。模拟为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2代Y=s8060.5-2181.5X,Y-水稻产量(kg/hm2),X-枯心株率,水稻耐害补偿作用明显,枯心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27;3代Y=7654.2-3902.2X,Y-水稻产量(kg/hm2),X-白穗株率,水稻表现一定的耐害补偿能力,白穗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51。三化螟危害允许水平1.28%。防治指标:2代卵块4875万块/hm2,3代卵块6519块/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化螟 危害性 防治指标
下载PDF
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方法的一点改进──三化螟种群动态模拟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文庆 古德祥 蒲蛰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81-289,共9页
以Ruesink(1976)的模型为基础,根据昆虫个体一般不同步地进入下一发育阶段的状况,当昆虫各虫态发育到完成该虫态发育所需要的最低年龄级数后,假定各年龄级的昆虫种群均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函数值进入下一个发育阶段,同时... 以Ruesink(1976)的模型为基础,根据昆虫个体一般不同步地进入下一发育阶段的状况,当昆虫各虫态发育到完成该虫态发育所需要的最低年龄级数后,假定各年龄级的昆虫种群均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函数值进入下一个发育阶段,同时根据有效积温向前推进。据此,对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方法作了一点改进。该方法综合了已有的种群模型的优点,因而较Ruesink(1976)和ChiHsin等(1985)提出的方法更真实地反映了昆虫种群动态的变化规律。根据三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资料,分析和确定逐日存活率、逐日发育率和逐日生殖率,对三化螟种群进行逐日动态模拟和预测,同时引入环境因素对种群的控制作用,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动态,经验证,模型基本能够反映田间三化螟的发生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化螟 种群动态 模拟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