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Alishan Tsou Tribe in Different Pl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作者 Hsiao-Ming Chang Chiu-Hui Hung Han-Ming Lin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1年第4期458-468,共11页
After the Morakot disaster in 2009, the affected indigenous tribes suffered from the government’s use of permanent housing as a single reconstruction option, which forced the victims to leave their original land for ... After the Morakot disaster in 2009, the affected indigenous tribes suffered from the government’s use of permanent housing as a single reconstruction option, which forced the victims to leave their original land for a new life in a different reconstruction mod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ays adopted by tribal residents to maintain their own culture and tribal life in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 disaster adjustment. Veoveoana Village in Taiwan is an indigenous tribe that relocated after a disaster and was re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performed the research b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on Veoveoana Village.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1)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an result in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disaster tribe and maintain the people’s incomes;2)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constantly assists with the rehabilitation of tribal industry by various policies, the implementation cannot effectively continue and the outcome is insignificant;3) due to the gap between permanent prefabricated housing and original tribal cultural features, the residential rate is not high.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hould respect the intention of the majorit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In addition, it shoul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manpower for the subsidized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yphoon Morakot Indigenous Tourism Veoveoana Village tsou Culture
下载PDF
台湾阿里山邹族服饰艺术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徐强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0-64,共5页
台湾邹族服饰地域性特色鲜明,款式简单,色彩艳丽,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寓意和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通过实地调研台湾邹族男装、女装的形制,阐述其服饰的艺术特征,总结出邹族服饰具有实用功能、成人标志、先祖记忆、信仰观念、源... 台湾邹族服饰地域性特色鲜明,款式简单,色彩艳丽,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寓意和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通过实地调研台湾邹族男装、女装的形制,阐述其服饰的艺术特征,总结出邹族服饰具有实用功能、成人标志、先祖记忆、信仰观念、源于自然、勇敢象征的文化内涵,表现出邹族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对邹族服装形制的研究既能增加设计师的灵感创作源泉,拓展广阔的设计思路,又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邹族 服饰 特征 文化 内涵
下载PDF
邹语和拉阿鲁哇语的祈使结构
3
作者 潘家荣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4-39,共6页
通过考察台湾南岛语言中邹语和拉阿鲁哇语的祈使结构,包括肯定祈使结构和否定祈使结构的语法特点,以及祈使结构与其它语法范畴的互动关系,发现拉阿鲁哇语的祈使结构与其它语法范畴的依存关系错从复杂,包括与体的关系、与动词类型的关系... 通过考察台湾南岛语言中邹语和拉阿鲁哇语的祈使结构,包括肯定祈使结构和否定祈使结构的语法特点,以及祈使结构与其它语法范畴的互动关系,发现拉阿鲁哇语的祈使结构与其它语法范畴的依存关系错从复杂,包括与体的关系、与动词类型的关系、与人称的关系、与示证的关系、与焦点的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语 拉阿鲁哇语 祈使结构 否定祈使
下载PDF
台湾邹人传统服饰的变迁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嘉慧 李强 陈东生 《服饰导刊》 2022年第1期37-45,共9页
[研究意义]台湾省邹人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通过对邹人服饰演变的探究可明晰邹人族群的社会变迁。[研究方法]以邹人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归纳法、实例分析法对邹人传统服饰的形制、结构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变迁的社... [研究意义]台湾省邹人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通过对邹人服饰演变的探究可明晰邹人族群的社会变迁。[研究方法]以邹人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归纳法、实例分析法对邹人传统服饰的形制、结构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变迁的社会原因,[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认为:邹人传统服饰作为邹人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社会变迁中不断适应与改变。通过狩猎获取兽皮制成的衣饰是邹人早期最具特色的传统服饰,随着狩猎经济衰落,由兽皮制成的衣饰慢慢淡出邹人服饰的主要地位。由于汉文化的传播,连袖、对襟、滚边等元素进入到邹人服饰中,长袖对襟开衫与胸衣的搭配成为邹人传统服饰的代表,通过独特的穿着方式与纹样特征发展出具有邹人本土化风格的服饰特色。现代邹人传统服饰在服装形制上未有大的改变,在面料与制作上的变化使邹人传统服装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现代气息。传统服饰作为邹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邹人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利于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人 高山族 传统服饰 服装款式 社会变迁 狩猎文化
下载PDF
邹承鲁:攀登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 被引量:1
5
作者 温菲 《今日科苑》 2021年第8期64-70,共7页
邹承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B两条肽链的拆合,为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 邹承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B两条肽链的拆合,为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以及确定必需基团数的作图方法;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假说,将蛋白质变性研究从以结构研究为主推向结构与功能密切结合的水平。本文通过梳理邹承鲁院士的几个重要科学发现,试图展示其在科研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承鲁 人工合成胰岛素 柔性假说 科学发现 科学家精神
下载PDF
邹语时点和时段的词性特征
6
作者 潘家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8-52,共5页
文章考察高山族南岛语邹语时点和时段的词性特征。根据Croft(1991)针对词类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最典型的词类就是语用功能和语义范畴的无标记组合,此研究方法比传统词类分析有较佳的解释力,对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词类研... 文章考察高山族南岛语邹语时点和时段的词性特征。根据Croft(1991)针对词类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最典型的词类就是语用功能和语义范畴的无标记组合,此研究方法比传统词类分析有较佳的解释力,对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词类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认为,邹语的时点和时段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句法特征,同时也具有类型学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点 时段 标记理论 邹语
下载PDF
司马迁之心-〈报任少卿书〉析论
7
作者 阮芝生(Chih-Sheng Juan) 《臺大歷史學報》
本文旨在结合相关资料与古今研究,解析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内容与作意,以阐明「司马迁之心」。研究过程必然涉及任安来书的时间与目的、史公〈报书〉的写作年月与真意、司马迁行年、汉代官制,以及汉武帝晚年的政情等基本问题的考... 本文旨在结合相关资料与古今研究,解析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内容与作意,以阐明「司马迁之心」。研究过程必然涉及任安来书的时间与目的、史公〈报书〉的写作年月与真意、司马迁行年、汉代官制,以及汉武帝晚年的政情等基本问题的考订,最後归结於破解〈报书〉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六字。本文首创「司马迁之心」一词,以有别於「司马昭之心」。「司马迁之心」者,就是自乞宫刑,隐忍苟活,完成《史记》,以雪耻扬亲,并对自己、对父亲、对历史文化做出交代。这个意思可从「太史公牛马走」六字的正确解读上看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 太史公 牛馬走 包世臣 趙翼 王國維 錢穆賓四
全文增补中
论李端棻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被引量:2
8
作者 颜建华 颜勇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0-204,共5页
晚清时期,李端棻是朝廷高级官员中为民族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维新派大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积极支持和参与变法维新,试图通过革新政治制度和改革教育体制来改变国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培养各类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才来提高国人的民族教育素... 晚清时期,李端棻是朝廷高级官员中为民族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维新派大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积极支持和参与变法维新,试图通过革新政治制度和改革教育体制来改变国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培养各类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才来提高国人的民族教育素质和民族文化素养,振奋民族精神,以达到中华民族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棻 政治革新 教育改革 民族复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