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environment and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of the Carboniferous volcanic-related source rocks in the Malang Sag,Santanghu Basin,NW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Tian-Jun Li Zhi-Long Huang +2 位作者 Xuan Chen Xin-Ning Li Jun-Tian Li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9-53,共25页
Volcanic activity was quite frequen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Ha’erjiawu Formation in the Santanghu Basin.The petrology and organic and inorganic geochemical indicato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Volcanic activity was quite frequen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Ha’erjiawu Formation in the Santanghu Basin.The petrology and organic and inorganic geochemical indicato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hydrocarbon potential,pal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of the mudston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generation capacity of the Ha’erjiawu Formation mudstones,which has abundant oil-prone organic matter(TypeⅡkerogen with hydrogen index values mainly ranging from 250 to 550 mg HC/g TOC)in mature stage(Tmax values mainly ranging from 435 to 450℃),is considerable.The Ha’erjiawu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a dysoxic,freshwater-mildly brackish,and warm-humid environment.During its deposition,the Ha’erjiawu Formation received hydrothermal inputs.The volcanic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In addition,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elsic mineral content,but it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arbonate mineral content and C27/C29 ratios,indicating that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np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surface water.Therefore,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n the Ha’erjiawu Formation was jointly affected by the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the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n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rich rocks PALEOENVIRONMENT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Hydrothermal activity ha’erjiawu Formation Santanghu basin
下载PDF
吐哈盆地三道岭煤矿4号煤层煤岩组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
作者 马荣 何建国 +4 位作者 张宁 张静 宋雪娟 刘志飞 闻名忠 《中国煤炭》 2023年第7期14-24,共11页
三道岭矿区位于吐哈盆地哈密坳陷,是南疆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研究吐哈盆地西山窑组富惰质组煤岩组分及成因,采集了三道岭煤矿西山窑组4号煤层煤为样品,采用煤岩学、煤化学和煤相学等方法,通过对样品进行工业分析、显微组分鉴定,系统地... 三道岭矿区位于吐哈盆地哈密坳陷,是南疆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研究吐哈盆地西山窑组富惰质组煤岩组分及成因,采集了三道岭煤矿西山窑组4号煤层煤为样品,采用煤岩学、煤化学和煤相学等方法,通过对样品进行工业分析、显微组分鉴定,系统地分析了西山窑组4号煤层的煤岩组分特征,并探讨了富惰质组煤的成煤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4号煤层以暗淡煤半暗煤为主,煤岩组分以富惰质组为主,平均含量高达76.1%,其次为镜质组,壳质组含量最低,属于低变质煤,富惰质组以半丝质体为主,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为主,矿物组成以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为主。4号煤层煤质属于特低灰、中等挥发分、高碳低氢的特低硫煤,煤灰成分以CaO、Fe 2O 3为主,灰成分指数K介于0.25~10.64之间;成煤期环境主要表现为干燥的森林泥炭沼泽氧化型,成煤植物主要以银杏、松柏等木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生长茂盛易于形成巨厚的煤层,同时西山窑组处于退水沉积序列,覆水性弱,泥炭整体处于弱还原环境下,物质丝炭化作用强烈,形成了富惰质组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富惰质组 煤岩组分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天山东段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沉积特征与古环境对比 被引量:4
3
作者 焦悦 吴朝东 +3 位作者 王家林 焦国华 张卫平 关旭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93,I0001-I0049,共66页
天山东段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存在争议。根据芦草沟组中发现的标准化石桃树园吐鲁番鳕、托姆介介形虫和孢粉化石组合,结合沉积地层中大量碎屑锆石最年轻峰值年龄261 Ma,认为芦草沟组的沉积时代为瓜德鲁普... 天山东段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存在争议。根据芦草沟组中发现的标准化石桃树园吐鲁番鳕、托姆介介形虫和孢粉化石组合,结合沉积地层中大量碎屑锆石最年轻峰值年龄261 Ma,认为芦草沟组的沉积时代为瓜德鲁普世(中二叠世)而非乌拉尔世(早二叠世)。近年来,在芦草沟组中发现典型海相指示矿物海绿石、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托姆介介形虫,加之超高盐度咸化湖盆的证实,认为芦草沟组主体为湖相沉积,但部分沉积时段受到海侵(泛)事件影响。天山东段地区准噶尔盆地、三塘湖盆地、吐哈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动物群面貌和构造特征,但不同盆地古盐度、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古水深、初级生产力及热液输入强度等具有差异,分析认为芦草沟组形成于相似的伸展裂谷构造背景,但不同盆地之间沉积特征具有差异、不具备统一的沉积中心,为一系列弥散性裂谷盆地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三塘湖盆地 吐哈盆地 芦草沟组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下载PDF
Formation of the Permian basalts and implications of geochemical tracing for paleo-tectonic setting and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in the Turpan-Hami and Santanghu basins,Xinjiang 被引量:22
4
作者 ZHOU Dingwu1,2, LIU Yiqun1,2, XING Xiujuan1, HAO Jianrong1, DONG Yunpeng1 & OUYANG Zhengjian1 1.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2. Geo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College, SDUST, Qingdao 26651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6期584-596,共13页
The Turpan-Hami and Santanghu basins are the late Paleozoic-Mesozoic-Cenozoicreworked intracontinental basins that superposed on the folded basement of the Paleozoic orogenicbelt. ^(40)Ar/^(39)Ar geochronological stud... The Turpan-Hami and Santanghu basins are the late Paleozoic-Mesozoic-Cenozoicreworked intracontinental basins that superposed on the folded basement of the Paleozoic orogenicbelt. ^(40)Ar/^(39)Ar geochronological study of the basalts developed in the basins reveals that theformation period is Permain (293—266 Ma). From geochemical comparison of the basalts, theSantanghu basalts exhibit a strong depletion in Nb and Ta, and a selective enrichment in HFSE,reflecting that the source reg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subducted components related to subduction ofthe ancient oceanic crust and characterized with ''lagged arc volcanic rocks''. In contrast, theTurpan-Hami basalts show a slight depletion in Nb and Ta, high Th/Ta ratio, similar to the basaltsformed in an intracontinental ex-tensional zone or in an initial rift. Combined with the formationperiod of the ophiolite and ophiolite melange zones and regional magmatic activities occurring onthe post-orogenic extensional background in northern Xinjiang,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se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for forming the Turpan-Hami and Santanghubasi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extension after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alorogeny. The basalts of the two basins came from different sources on the post-orogenic extensionalbackground of the similar basin-forming dynamics. Although the settings are all intracontinentalrift, the source for the Santanghu basalts is obviously subjected to the metasomatism of thesubducted components, imply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previous sub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jiang tu-ha basin Santanghu basin basalt postorogeny TECTONIC setting extensional background.
原文传递
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二叠纪幔源岩浆杂岩:中亚地区陆壳垂向生长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61
5
作者 李锦轶 宋彪 +3 位作者 王克卓 李亚萍 孙桂华 齐得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4-446,共23页
吐哈盆地南缘土屋铜矿以西侵入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海豹滩环状杂岩体,由纯橄榄岩、含长橄榄岩、橄长岩、斜长岩、辉石橄榄岩、橄榄辉长岩、辉长岩和闪长岩等组成,其中蚀变辉长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69.2±3.2 Ma,斜长岩中... 吐哈盆地南缘土屋铜矿以西侵入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海豹滩环状杂岩体,由纯橄榄岩、含长橄榄岩、橄长岩、斜长岩、辉石橄榄岩、橄榄辉长岩、辉长岩和闪长岩等组成,其中蚀变辉长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69.2±3.2 Ma,斜长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表面年龄为282~287 Ma;侵入康古尔塔格碰撞带变形石炭系地层的恰特卡尔塔格杂岩体由蛇纹岩、含橄榄斜长岩、蚀变辉长岩和闪长岩等组成,蚀变辉长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77.0±1.6 Ma;侵入大南湖泥盆纪活动陆缘型花岗岩的基性岩墙中的锆石SHRIMP U-Pb表面年龄为271~280 Ma,类似的基性岩墙还见于克孜尔卡拉萨依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和土屋铜矿北花岗闪长岩体.上述两个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不同岩石类型及侵入三个花岗质岩体的基性岩墙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它们都是来自亏损地幔并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岩浆活动的影响,属于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幔源岩浆杂岩带的一部分.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吐哈盆地南缘及天山-准噶尔-南蒙古地区、斋桑碰撞带及其两侧地区、环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地区和中朝陆块北缘-北山南部地区二叠纪岩浆岩带的构造背景与成因机制都存在差异、但都是中亚地区地壳垂向生长的地质记录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地区 吐哈盆地南缘 二叠纪幔源侵入杂岩 基性岩墙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地壳垂向生长
下载PDF
新疆吐-哈盆地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作用 被引量:25
6
作者 蒋万军 赵丹 +5 位作者 王广才 郭永海 刘成龙 钟涛 刘淑芬 何琛芝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5-833,共9页
新疆吐-哈盆地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是当地主要的水资源,探讨该地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阴阳离子Piper三线图、氢氧稳定同位素、Gibbs图以及离子相关关系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该... 新疆吐-哈盆地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是当地主要的水资源,探讨该地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阴阳离子Piper三线图、氢氧稳定同位素、Gibbs图以及离子相关关系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结果表明:吐-哈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排泄以蒸发为主;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沿地下水流动方向水化学类型由Cl·SO_4-Na型逐渐演变为Cl-Na型,水化学组分变化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浓缩现象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 分布特征 同位素 吐-哈盆地
下载PDF
新疆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的构造接触关系 被引量:18
7
作者 朱文斌 马瑞士 +1 位作者 胡德昭 徐鸣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吐哈盆地南北两侧与盆地紧密相接的两座山脉分别是觉罗塔格山和北天山。许多研究者对北天山以及山脉与盆地北界的构造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并发表了相当多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但是针对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构造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导。本文... 吐哈盆地南北两侧与盆地紧密相接的两座山脉分别是觉罗塔格山和北天山。许多研究者对北天山以及山脉与盆地北界的构造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并发表了相当多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但是针对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构造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导。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震剖面研究认识到: 1.觉罗塔格山从板块构造归属上应与北天山一样同属于东天山造山带,它们是塔里木板块的一部分; 2.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的构造交接形式在不同地段表现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构造类型: 1)托克逊冲断带型; 2)鄯善伸展构造型; 3)哈密和缓褶皱型; 3.觉罗塔格山、北天山与吐哈盆地所形成的盆地─山脉构造景观是新生代以来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接触关系 觉罗塔格山 吐哈盆地 板块构造 伸展构造 构造交接形式
下载PDF
吐哈盆地煤层的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建武 白公正 +2 位作者 雷宝林 李静 赵俊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0-32,共3页
通过对吐哈盆地煤层的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认为该盆地煤层虽然变质程度较低 ,但对甲烷气仍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煤的变质程度是影响吐哈盆地煤层吸附性的主要因素 ,煤岩显微组分、煤中水分和含油性也对煤层吸附性有不同程度的... 通过对吐哈盆地煤层的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认为该盆地煤层虽然变质程度较低 ,但对甲烷气仍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煤的变质程度是影响吐哈盆地煤层吸附性的主要因素 ,煤岩显微组分、煤中水分和含油性也对煤层吸附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甲烷 吸附性 吐哈盆地 变质程度 水分 含油性
下载PDF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轻质油藏注空气开发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占红 徐冰涛 +1 位作者 刘滨 杨永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0,共3页
为了探讨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在注空气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热采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鄯善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注空气后油藏内原油低温氧化反应过程、相态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油藏能量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油藏温度、油... 为了探讨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在注空气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热采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鄯善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注空气后油藏内原油低温氧化反应过程、相态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油藏能量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油藏温度、油藏压力和空气注入速度等因素对轻质油藏注空气开发效果的影响,阐明了注空气开发的主要驱油机理,即烟道气驱和附加的热效应,对轻质油藏注空气开发矿场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 轻质油藏 鄯善油田 气驱 热采 油藏压力 室内实验研究 吐哈盆地 分布特征 数值模拟技术
下载PDF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孙旭光 陈建平 王延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21-726,共6页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 ,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 ,对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主要组分—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藻类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 ,芳香结...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 ,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 ,对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主要组分—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藻类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 ,芳香结构含量相对较少 ;角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中含有较丰富的芳香结构以及长链脂族结构 ;而丝质体则主要由芳香结构组成 ,脂族结构含量很少。显微组分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藻类体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角质体和镜质体的生烃潜力中等、而丝质体的生烃潜力则很低。对于吐哈盆地煤成油来说 ,由于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 ,并且生烃潜力也高 ,因此其具有高的液态烃产率、丝质体的产油率最小、角质体和镜质体的液态烃产率中等。由于镜质体是本区煤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因此 ,对于吐哈盆地所形成的具有工业规模的油田来说 ,镜质体应该是主要的贡献组分之一。但对于富含藻类体的厚层状烛藻煤 ,由于它类型好 ,品质高、生烃潜力大、以中长链脂族结构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吐哈盆地 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 显微组分 结构组成 生烃潜力 煤成油
下载PDF
吐哈盆地红台地区中侏罗统地震相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潘少伟 杨少春 +1 位作者 陈旋 刘金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5-429,366-367,共7页
吐哈盆地红台地区中侏罗统在地震剖面上分别表现为强振幅、中低频、高连续、亚平行反射,中强振幅、低频、高连续、平行反射,弱振幅、低频、中连续、平行反射和空白反射等特征。本文根据中侏罗统地震反射特征,按地震相分析方法对地震道... 吐哈盆地红台地区中侏罗统在地震剖面上分别表现为强振幅、中低频、高连续、亚平行反射,中强振幅、低频、高连续、平行反射,弱振幅、低频、中连续、平行反射和空白反射等特征。本文根据中侏罗统地震反射特征,按地震相分析方法对地震道波形进行分类,并转换为地震相。据此对红台地区大致划分10类地震相,构成四个地震相分布区,分别对应低频区、高频区和中频区(与两个相区对应)。低频区对应砂岩,高频区对应泥岩,中频区对应的岩性介于砂岩和泥岩之间。依据地震相分布图编制了S2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图,经钻井资料证实,井点处沉积微相类型与井孔岩心微相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台地区 中侏罗统 地震相 沉积微相 吐哈盆地
下载PDF
吐哈盆地西南缘水西沟群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正海 焦养泉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对吐哈盆地西南缘区勘探孔不同层位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泥岩 ,其常量、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及分布不同。利用泥质岩中常、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及组合特征 ,采用聚类分析能很好地识别出不同的沉... 对吐哈盆地西南缘区勘探孔不同层位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泥岩 ,其常量、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及分布不同。利用泥质岩中常、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及组合特征 ,采用聚类分析能很好地识别出不同的沉积环境 ,特别是 10 0 %识别出湖泊环境和河流环境 ;泥质岩中常、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及组合特征 ,显示吐哈盆地西南缘水西沟群形成时古环境为温暖潮湿、富氧氧化的淡水湖泊环境。但是 ,从层序Ⅰ—层序Ⅲ ,水体有从半咸水到淡水 ,古气候由半干热到温暖潮湿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 层序地层 水西沟群 吐哈盆地
下载PDF
吐哈盆地侏罗系含煤沉积层序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吴因业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5-39,共5页
本文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方法对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层序进行了综合分析,划分出三套层序和一套超层序。对八道湾、西山窑和七克台这三套煤系及其相应的沼泽环境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5种沉积体系域,建立了6种体系域模式。
关键词 沉积层序 层序地层学 侏罗系
下载PDF
吐哈盆地煤层气开发前景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建武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3-24,共2页
通过对吐哈盆地煤层气富集条件、资源状况和开发条件的分析 ,认为吐哈盆地具有形成煤层气藏的良好条件 ,预测煤层气资源量巨大 ,具备了较好的开发条件 ,应是我国实现煤层气大规模商业开发的重要勘探目标之一。
关键词 煤层气 成藏条件 资源 开发前景 吐哈盆地 富集条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兆明 罗晓容 +4 位作者 刘楼军 吴鉴 张秉良 陈瑞银 武明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34,共7页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对断层岩显微构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断层大致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结合前人对该区断层岩以及三级河流阶地的年代学研究结果,确定了该断层3次活动的时间分别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对断层岩显微构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断层大致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结合前人对该区断层岩以及三级河流阶地的年代学研究结果,确定了该断层3次活动的时间分别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末期。根据断层岩中发育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断层带中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测定结果,确定了该断层的最小贯穿深度为6 500m,至少断至侏罗系的烃源岩。对准噶尔南缘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霍-玛-吐断层向下断至侏罗系烃源岩,并在侏罗系主力烃源岩大量生、排烃之后,经过3次启闭过程,对应了3次成藏过程。断层目前处于封闭状态,可对油气藏形成遮挡。对成藏过程进行的分析表明,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构造的中部成藏系统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是有利的勘探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霍-玛-吐断层 显微构造 断层封闭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塔北哈6区块奥陶系油藏地质与成藏特征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丽娟 范秋海 +7 位作者 朱永峰 朱光有 李国会 尹峰林 邹克元 左小军 孙琦 张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2期7-12,共6页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通过在隆起的围斜部位和斜坡区域开展三维地震和综合研究以及钻探工作,获得重大发现。通过采样分析以及对哈6区块构造演化、地层发育特征及碳酸盐岩油藏的石油地质条件的深入研究,认为围斜区域奥陶系裂缝—孔...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通过在隆起的围斜部位和斜坡区域开展三维地震和综合研究以及钻探工作,获得重大发现。通过采样分析以及对哈6区块构造演化、地层发育特征及碳酸盐岩油藏的石油地质条件的深入研究,认为围斜区域奥陶系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上覆志留系和奥陶系吐木休克组泥岩组形成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通过油源对比、区域构造演化、生烃史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分析,认为哈6区块奥陶系原油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晚海西期充注成藏;燕山期以来,油藏进入调整和保存阶段。哈6区块储盖组合配置良好、优势通道和充足的油气在时空耦合关系良好,奥陶系具广阔的勘探前景。该区目前处于油气发现的初期阶段,相关地质认识较为浅显,对目前的认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各项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油气成藏 碳酸盐岩 哈6区块 塔北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准南霍-玛-吐构造带紫泥泉子组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勇 王鑫涛 +4 位作者 方世虎 张健 赵孟军 柳少波 白振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6,43,共8页
在区域热演化史和埋藏史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白垩系东沟组-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确定各期次油气成藏的主要时间,并对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在油气成藏期中的古流体势演化和油气运聚特征... 在区域热演化史和埋藏史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白垩系东沟组-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确定各期次油气成藏的主要时间,并对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在油气成藏期中的古流体势演化和油气运聚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主要在中新世中—晚期(距今约14~9 Ma),第二期主要在上新世中—晚期(距今约3.7~2.5 Ma);两期油气成藏的古流体势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差异,第一期在吐谷鲁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最低,以聚集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为主,第二期在玛纳斯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演变为最低,以聚集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藏期次 古流体势 流体包裹体 霍-玛-吐构造带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洪水预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文明 董增川 +2 位作者 梁忠民 朱华 杨新建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4期134-137,共4页
基于C/S和B/S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开发了九龙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采用了马斯京根矩阵解法、卡尔曼滤波实时校正、交互式调度方案生成、ASP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信息管理、洪水预报、洪水调度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关键词 洪水预报 洪水调度 决策支持系统 九龙江流域 福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与成藏年代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有瑜 罗修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48-757,共10页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油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测定与研究。哈6井石炭系角砾岩段自生伊利石K-Ar年龄为86Ma,相当于晚白垩世,表明为燕山晚期成藏;志留系沥青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年龄为125Ma...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油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测定与研究。哈6井石炭系角砾岩段自生伊利石K-Ar年龄为86Ma,相当于晚白垩世,表明为燕山晚期成藏;志留系沥青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年龄为125Ma,相当于早白垩世晚期,表明为燕山中晚期成藏。石炭系、志留系砂岩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储层,广泛分布于塔中隆起、北部坳陷和塔北隆起,已知的自生伊利石年龄范围分别是:石炭系东河砂岩为231~285Ma,志留系沥青砂岩为204~383Ma。与塔里木盆地其他地区相比,本次研究的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明显偏小,表明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油气藏的成藏期明显偏晚,对其勘探意义应该开展深入研究。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自生伊利石的Ar-Ar年龄分别为148~159Ma和189~195Ma,与其K-Ar年龄相比明显偏老,可能不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更不能反映油气注入事件和代表成藏期,快中子照射过程中的39 Ar反冲丢失是其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哈6井 石炭系、志留系砂岩 自生伊利石 K-Ar、Ar-Ar测年 成藏年代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泥砂岩储层试油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成 刘雄飞 +1 位作者 安耀清 王宝剑 《油气井测试》 2001年第3期52-53,56,共3页
以吐哈油田LS1井为例 ,介绍了低渗透裂缝性泥砂岩层的试油技术。由于该井储层特殊 ,试油中难点较多 ,具体施工中 ,针对储层渗透性差、微裂缝发育、泥质含量高的不利因素 ,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措施 ,从强化射孔、地层测试、排液求产... 以吐哈油田LS1井为例 ,介绍了低渗透裂缝性泥砂岩层的试油技术。由于该井储层特殊 ,试油中难点较多 ,具体施工中 ,针对储层渗透性差、微裂缝发育、泥质含量高的不利因素 ,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措施 ,从强化射孔、地层测试、排液求产到酸化压裂改造都采用了较为先进合理的手段 ,有效地保护了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盆地 低渗透储集层 裂缝 泥质砂岩 试油 吐哈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