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镜子式人物胡屠户的叙事功能
1
作者 张晓勇 《陇东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0-33,共4页
提出"镜子式人物"概念是对那些所谓"次要人物""亚种"人物的正名与研究。本文通过对胡屠户叙事功能与人物功能的分析,研究这类人物的叙事特征和意义。
关键词 “镜子式人物” 胡屠户 叙事功能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跨文化叙事研究--基于杜甫在英文世界传播的考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鑫 黄皓宇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5期121-128,共8页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不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能指的重构与再诠释,更在跨文化、跨媒介的再现与译介过程中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世纪以来,杜甫及其诗歌经由海内外汉学家的译介进入西方的视野,其文...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不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能指的重构与再诠释,更在跨文化、跨媒介的再现与译介过程中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世纪以来,杜甫及其诗歌经由海内外汉学家的译介进入西方的视野,其文化形象也在更为深入的文化互动与政治经济秩序中不断演进。杜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跨文化译介与传播,展示了在历史语境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下,结构与主体在接合异质文化的表征实践中构成的复杂互动。迈克尔·伍德执导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将杜甫这一文化符号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给全球受众,在影像表征与文本叙事上为杜甫及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面向。以“表征”理论对杜甫的译介史进行考察,结合对迈克尔·伍德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CMC)主任戴雨果教授的访谈,尝试从多元主体与异质语境的对话中勾勒出世界重构杜甫这一文化符号所采用的机制与策略,揭示文本背后的结构-主体的张力与意识形态因素,并力图在跨文化传播中提供解决问题的中国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英国广播公司 杜甫 表征
下载PDF
明清时期中越边境“四寨六团”行政建置变动始末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粲茗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5,共8页
万历年间,广西思明土府的官族为了争夺"四寨六团"归属权,不惜同室操戈。出于调停纷争的需要,明廷将"四寨六团"归思明土府同知所辖。在此过程中,"四寨六团"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辖区,有政区之实却无政区之... 万历年间,广西思明土府的官族为了争夺"四寨六团"归属权,不惜同室操戈。出于调停纷争的需要,明廷将"四寨六团"归思明土府同知所辖。在此过程中,"四寨六团"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辖区,有政区之实却无政区之名。又因同知久不驻该地,"四寨六团"在此后一直面临着行政治理的困难。清初,"四寨六团"的地方秩序已经失控,清廷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将"四寨六团"的叛乱平定,并实设宁明州知州对该地进行专治管理,然而在善后措施中又使原思明土府同知兼管上石西州事务,使得当地又出现一个畸形的辖区——明江厅,并影响了民间记忆与官方书写,以至于明江厅似无政区之实却存政区之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中越边境 思明土府 宁明州 明江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