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biochar on growth performances,yield of root and tuber crops and controlling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1
作者 Randima Edussuriya Anushka Upamali Rajapaksha +2 位作者 Chamila Jayasinghe Chaamila Pathirana Meththika Vithanage 《Biochar》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174-1188,共15页
Root and tuber crops 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food and provide income for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besides an observed high demand for organically produced harvests.Hence,recent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utilizi... Root and tuber crops 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food and provide income for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besides an observed high demand for organically produced harvests.Hence,recent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utilizing biochar,a carbon-rich material produced from the pyrolysis of organic materials,which improves soil structure,water-holding capacity,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as an amendment to produce organic root and tuber crops.These effects are caused by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 coatings on the surface of biochar,which decreases hydrophobicity and increases the ability to retain nutrients,acting as a slow-release mechanism delivering nutrients dependent on plant physiological requirements.However,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biochar application on root and tuber crop growth,productivity,and effectiveness in eliminating soil parasites have not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Thus,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explore the use of biochar and biochar-based soil amendment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growth,yield,and efficacy of controlling parasitic nematodes in a wide range of root crops.Most of the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biochar on cassava,sweet potatoes,and minor root crops such as ginger and turmeric.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biochar application rates(5-20 t ha^(−1))increase the vine length and the number of leaves,tubers,and tuber weight.The addition of biochar demonstrate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in a rate-dependent manner.While biochar has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improving crop growth and yield of limited root and tuber crops based on a few biochar types,ample opportunities are aroun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biochar produce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feedstock,modifications and controlling parasitic nemat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yield Carbon materials Organic fertilizer Root and tuber crops Nutrient retention Nematodes
原文传递
组态视角下我国薯类作物绿色生产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DEA-Malmquist与fsQCA方法
2
作者 于水情 郑军 张明月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3-1074,共12页
绿色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薯类作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其绿色生产效率是促进薯类作物稳产保供,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构建了薯类作物绿色生产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 绿色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薯类作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其绿色生产效率是促进薯类作物稳产保供,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构建了薯类作物绿色生产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曼昆斯特指数),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 2000—2020年薯类作物绿色生产效率的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从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选择受灾率、有效灌溉面积、城镇化率、劳动力素质、农业财政支持力度5个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其提升路径进行研究,探究其核心因素、关键因素以及根本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演变趋势看,薯类作物绿色生产效率整体上增长幅度相对稳定,且增长动力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2)从空间上看,薯类作物绿色生产效率发展不平衡,且绿色生产率稳步增长的省份以黄淮地区和东北三省为主,大多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绿色生产效率下降的省份分布相对分散,涉及华中、华南、西南部分省份。3)从提升路径看,主要有“城镇化水平”主导型、“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支持”主导型、“农业基础设施+受教育程度+技术创新”推动型、“受教育程度+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推动型4条提升路径。其中,财政支持力度是提升薯类作物绿色生产效率的核心因素,技术创新是关键因素,人力资本是前提条件与根本保障。基于此,提出鼓励绿色新技术研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劳动力等建议,以此促进我国薯类作物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类作物 绿色生产效率 曼昆斯特指数 提升路径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
下载PDF
油莎豆CePIP2;1的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
3
作者 邹智 郑玉皎 +1 位作者 常丽丽 赵永国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40-1347,共8页
油莎豆是一种在块茎中高水平积累油脂的草本油料作物,其未成熟块茎的含水量高达85%,水分平衡对于块茎的发育与代谢至关重要。质膜内在蛋白(PIP)是介导细胞间水分跨膜运输的主要通道。本研究报道1个块茎高水平表达的PIP基因CePIP2;1,该... 油莎豆是一种在块茎中高水平积累油脂的草本油料作物,其未成熟块茎的含水量高达85%,水分平衡对于块茎的发育与代谢至关重要。质膜内在蛋白(PIP)是介导细胞间水分跨膜运输的主要通道。本研究报道1个块茎高水平表达的PIP基因CePIP2;1,该基因含有3个内含子,预测编码288个氨基酸(aa),其理论分子量(MW)为30.34 kDa,等电点(pI)为8.60,总平均疏水指数(GRAVY)为0.529,不稳定系数(Ⅱ)为29.60,属于典型的稳定、碱性、疏水型蛋白。CePIP2;1含有保守的MIP结构域,ar/R选择性滤器为F-H-T-R,Froger位点为Q-S-A-F-W,符合高水分转运活性PIP的特征。进化分析显示,CePIP2;1与OsPIP2;1、OsPIP2;2和OsPIP2;3聚在一起,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1.72%、90.31%和84.98%,支持其归为PIP2亚类。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CePIP2;1定位在烟草叶片的细胞膜。进一步的表达分析显示,虽然CePIP2;1为主要的块茎表达PIP基因,但其在叶片、叶鞘、匍匐茎和根等组织中的表达丰度更高,最高的为叶片,而在芽尖中的表达丰度与块茎相当;在块茎的4个典型发育时期(S_(1)~S_(4))中,CePIP2;1基因呈现先升后降的钟形趋势,表达丰度最高的是S_(2)。这些结果为解析油莎豆的水分平衡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作物 块茎 水通道蛋白 质膜内在蛋白 亚细胞定位 表达模式
下载PDF
油莎豆水通道蛋白基因CeTIP2;1的克隆与分析
4
作者 邹智 郑玉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2-1559,共8页
油莎豆起源于非洲和地中海沿岸,是一种在块茎中高水平积累油脂的新型草本油料作物。水分平衡对于块茎的发育与代谢至关重要。液泡膜内在蛋白(TIP)是一类液泡膜定位并具有高效水分转运活性的水通道蛋白,包含TIP1~5等5个亚类。本研究基于... 油莎豆起源于非洲和地中海沿岸,是一种在块茎中高水平积累油脂的新型草本油料作物。水分平衡对于块茎的发育与代谢至关重要。液泡膜内在蛋白(TIP)是一类液泡膜定位并具有高效水分转运活性的水通道蛋白,包含TIP1~5等5个亚类。本研究基于油莎豆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采用RT-PCR技术对1个块茎高水平表达的TIP基因CeTIP2;1进行克隆。序列分析表明:CeTIP2;1的基因全长3323 bp,含有2个内含子,编码区长747 bp,编码248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4.73 kDa,等电点为5.09,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948,脂肪族指数为114.60,不稳定系数为21.76,属于稳定的酸性疏水型蛋白,与其液泡膜定位一致;该蛋白含有保守的MIP结构域,其中包括6个跨膜螺旋、2个半螺旋以及2个典型的NPA基序。CeTIP2;1与AtTIP2;1的序列相似性高达87.20%,远高于与SoPIP2;1的46.23%。进化分析进一步证实,CeTIP2;1隶属于TIP2亚类,是AtTIP2;1的直系同源基因。进化分析同时显示TIP2亚类早在单、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就已经进化出2个小组。表达分析显示:CeTIP2;1在叶片、叶鞘、根、芽尖、匍匐茎、块茎等主要组织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丰度最高的是块茎和匍匐茎,最低的为芽尖;在块茎的发育过程中,呈现先升后降的钟形趋势,峰值出现在膨大中期,最低的为成熟期。此外,CeTIP2;1还在块茎的蛋白组中被检测到,表明其功能的重要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油莎豆的块茎水分平衡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作物 块茎 液泡膜内在蛋白 进化分析 表达模式
下载PDF
根菜类作物块根测定装置的研制
5
作者 张春峰 刘军亮 +3 位作者 王囡囡 朱宝国 孟庆英 冯浩原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7期129-134,共6页
根菜类作物如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营养丰富,适合大面积种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根菜类作物地上与地下生育进程和长势有很大区别,仅观测地上部长势不能准确判断地下部块根的生育进程。为解决实时观测地下部块根的生育进程,满足自... 根菜类作物如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营养丰富,适合大面积种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根菜类作物地上与地下生育进程和长势有很大区别,仅观测地上部长势不能准确判断地下部块根的生育进程。为解决实时观测地下部块根的生育进程,满足自动化管理的需要,设计一种块根自动测定装置,该装置由X型测定夹、阻值式变位计、内置导线、数据存储器等部件组成。利用该装置对甜菜块根生长进行田间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出甜菜块根生长状况,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甜菜所处生育时期以及块根直径,通过试验调查,所开发的装置对甜菜块根测定误差范围为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菜 块根 甜菜 测定装置 研制
下载PDF
薯类加工副产物饲料化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洋 余祖功 孔祥峰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7-93,共7页
薯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工业原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副产物被废弃,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随着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薯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工业原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副产物被废弃,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随着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饲料原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人畜争粮问题逐渐凸显。利用薯类加工副产物替代动物饲料中的谷物原料,既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又可减少养殖动物对谷物原料的大量需求,是缓解目前人畜争粮问题的可行途径。文章从我国薯类资源的现状、营养与抗营养成分、薯类副产物的加工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促进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加工 畜禽生产 加工副产物 薯类作物 资源化
下载PDF
推进延安市薯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7
作者 郑太波 闫俊 +3 位作者 李媛 高瑞 党菲菲 邓长芳 《中国马铃薯》 2023年第2期179-182,189,共5页
延安市是陕西省薯类作物(马铃薯、甘薯)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95万hm2,产量达52.25万t。薯类作物在推动延安市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挖掘薯类作物生产潜能,助推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 延安市是陕西省薯类作物(马铃薯、甘薯)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95万hm2,产量达52.25万t。薯类作物在推动延安市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挖掘薯类作物生产潜能,助推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对延安市薯类产业深入系统的调研,明晰了延安市薯类作物生产现状,分析了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并针对产业实际提出了发展思路及对策,以期为延安市薯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薯类作物 生产现状 发展思考
下载PDF
多功能根茎类作物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87
8
作者 胡志超 彭宝良 +3 位作者 尹文庆 王海鸥 计福来 谢焕雄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8-61,共4页
简述了多功能根茎类作物联合收获机的整体结构配置、工作过程、技术特点以及关键部件结构设计等。整机主要由动力底盘、扶禾装置、挖掘装置、清土装置、夹持输送装置、摘果装置、清选系统和集果系统等组成。摘果装置采用可互换的滚筒式... 简述了多功能根茎类作物联合收获机的整体结构配置、工作过程、技术特点以及关键部件结构设计等。整机主要由动力底盘、扶禾装置、挖掘装置、清土装置、夹持输送装置、摘果装置、清选系统和集果系统等组成。摘果装置采用可互换的滚筒式分离机构和圆盘割刀式分离机构,可用于花生、大蒜、洋葱等多种根茎类作物的联合收获,实现一机多用。花生、大蒜试验结果表明:花生果实损失率2.3%,埋果率0.3%,摘果破损率0.45%,果实清洁度99%,漏摘损失率0.4%,整机可靠性系数96.2%;大蒜果实损失率3.0%,漏收损失率0.5%,果实碰伤率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茎类作物 联合收获机 设计 试验
下载PDF
美国大蒜机械化生产与加工概况 被引量:22
9
作者 胡志超 王海鸥 +1 位作者 吴峰 胡良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4059-4061,共3页
根据赴美国考察所了解的美国大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机械化情况,以及大蒜加工、大蒜产品的饮食和消费情况,提出关于发展我国大蒜机械化生产和加工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大蒜 机械化生产 根茎类作物
下载PDF
江西省薯类作物病虫草害发生及防治现状调查 被引量:10
10
作者 姚英娟 黄衍章 +5 位作者 刘子荣 刘小娟 王奋山 徐雪亮 曾绍民 熊焕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69-72,共4页
2017年对江西薯类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省薯类作物主要病害为甘薯根腐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疮痂病,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薯类主要害虫为蛴螬、蚜虫、夜蛾及甘薯麦蛾;杂草以甘薯地发生较重;种... 2017年对江西薯类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省薯类作物主要病害为甘薯根腐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疮痂病,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薯类主要害虫为蛴螬、蚜虫、夜蛾及甘薯麦蛾;杂草以甘薯地发生较重;种植规模与经济效益是决定薯类作物有害生物防控水平与成本投入的关键因素。加强薯类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推广示范有利于推动薯类作物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薯类作物 有害生物 发生 绿色防控 调查
下载PDF
薯类作物中铁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云海 唐政 +2 位作者 吴焕周 李海玲 韩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3-155,共3页
介绍了薯类作物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文中用干灰化法处理样品,把样品置于530℃马福炉中灰化,使铁游离出来,再用盐酸羟胺将其还原成Fe2+,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在510 nm波长处测定橙红色络和物Fe(Phen)32+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及样品... 介绍了薯类作物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文中用干灰化法处理样品,把样品置于530℃马福炉中灰化,使铁游离出来,再用盐酸羟胺将其还原成Fe2+,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在510 nm波长处测定橙红色络和物Fe(Phen)32+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及样品的吸光度可查得样品溶液的铁含量。经过测定和计算,薯类作物中铁含量大小顺序为马铃薯、芋头、魔芋、菱角、荸荠、山药、红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薯类 灰化 标准曲线
下载PDF
薯类蛋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靖杰 国鸽 李鹏高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2575-2580,共6页
薯类作物又称根茎类作物,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薯类作物富含淀粉,是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中提取淀粉的重要原料之一。在提取淀粉的过程中,大量的薯类可溶性蛋白质流失到工艺废水中,如果直接排放,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是亟待开发... 薯类作物又称根茎类作物,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薯类作物富含淀粉,是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中提取淀粉的重要原料之一。在提取淀粉的过程中,大量的薯类可溶性蛋白质流失到工艺废水中,如果直接排放,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是亟待开发利用的一大天然食物蛋白质资源。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马铃薯、甘薯等薯类蛋白的理化特性、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薯类蛋白不仅具有优良的理化和功能特性,可以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具有不错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特殊生物活性,可以在改进营养及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发挥有益作用。本文将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角度出发,重点介绍各种主要的薯类蛋白的营养价值及生物活性,并对它们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类蛋白 营养价值 生物活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2006-2015年我国薯类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会庆 黄娅 俞洪燕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探究我国薯类作物生产变化规律。【方法】运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对2006-2015年我国薯类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0年间青海、贵州、重庆和浙江的薯类... 【目的】探究我国薯类作物生产变化规律。【方法】运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对2006-2015年我国薯类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0年间青海、贵州、重庆和浙江的薯类作物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较为突出。上海、天津、吉林和西藏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较为突出。贵州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较为突出。【结论】耕地灌溉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与薯类作物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变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变化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与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变化之间为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类作物 比较优势 空间格局 中国
下载PDF
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分离鉴定、系统发育与促生特性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艳星 郭平毅 孙建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22,共19页
【目的】分离鉴定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研究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的系统发育,分析测定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的促生特性,探讨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的种群特点及其随寄主植物的分布特征。【方法】表面消毒块根块茎样品... 【目的】分离鉴定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研究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的系统发育,分析测定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的促生特性,探讨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的种群特点及其随寄主植物的分布特征。【方法】表面消毒块根块茎样品后采用低氮培养法分离内生细菌;通过对菌株nifH的PCR扩增、测序确认分离细菌是固氮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比对初步鉴定菌株,分析菌株的系统发育;通过测定菌株产生ACC脱氨酶、植物激素IAA,拮抗病原真菌研究菌株的促生特性。【结果】从胡萝卜、白萝卜、马铃薯、紫甘蓝、山药、莲藕、芋头、红薯、生姜、甜菜等14个块根块茎类作物的块根、块茎中共分离到内生固氮菌219株。基于16S rRNA序列,这些菌株在系统发育上分别属于Acinetobacter、Arthrobacter、Bacillus、Brevibacillus、Brevibacterium、Chryseobacterium、Citrobacter、Delftia、Domibacillus、Enterobacter、Fictibacillus、Flavimonas、Flavobacterium、Microbacterium、Micrococcus、Paenibacillus,Pantoea、Pseudomonas、Rahnella、Rhizobium、Sphingobacterium、Staphylococcus、Stenotrophomonas、Variovorax,共计24属79种,显示了块根块茎内生固氮菌丰富的种群多样性。鉴定结果显示,219株新分离菌株中有77株系统发育地位属于Bacillus属的23个种,29株属于Pseudomonas属的10个种,二者合计为33种106株,分别占系统发育种数和新分离菌株数的41.77%和48.40%,说明Bacillus和Pseudomonas属是新分离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的优势种群。从219株新分离菌株中选取了79株代表菌株进行促生特性研究,结果显示8.86%菌株检测到了ACC脱氨酶活性(0.026-13.76μmolα-丁酮酸·mg^(-1)蛋白·h^(-1)),64.56%菌株检测到了产IAA(0.34-28.99μg·mL^(-1)),6.33%-13.92%菌株具有拮抗病原真菌能力(抑菌率41%-63%)。【结论】在正常生长的块根块茎类作物的块根块茎内栖息着大量内生固氮菌;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在科学分类地位上分布广泛,达到24属79种,显示出巨大的生物多样性;Bacillus和Pseudomonas是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优势种群;大约10%-60%的块根块茎类作物内生固氮菌显示出产生ACC脱氨酶、产生植物激素IAA、拮抗病原真菌等促进植物生长特性,这可能是内生固氮菌有益于植物生长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根块茎 内生固氮菌 系统发育 促生特性
下载PDF
我国薯类作物生产周期波动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合光 谢思娜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X期15-19,共5页
运用HP滤波法对我国1949~2011年薯类作物产量的波动周期进行测定和分析。将我国薯类作物产量波动划分为14个波动阶段,平均波动周期为4 a。分析结果表明:薯类作物播种面积波动较单位面积产量波动对总产量波动的影响大;相对于内部传导机... 运用HP滤波法对我国1949~2011年薯类作物产量的波动周期进行测定和分析。将我国薯类作物产量波动划分为14个波动阶段,平均波动周期为4 a。分析结果表明:薯类作物播种面积波动较单位面积产量波动对总产量波动的影响大;相对于内部传导机制,外部冲击如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对薯类作物生产波动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类作物 生产波动 HP滤波法
下载PDF
云南薯类作物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前景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郭华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B05期384-387,共4页
通过对云南主要薯类作物的生产现状分析认为:云南薯类作物已从单一的“救荒”作物,向轻工、能源、医药原料转变,云南发展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可积极发展;而甘薯作为未来重要的能源作物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魔芋发展中... 通过对云南主要薯类作物的生产现状分析认为:云南薯类作物已从单一的“救荒”作物,向轻工、能源、医药原料转变,云南发展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可积极发展;而甘薯作为未来重要的能源作物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魔芋发展中应该注意多元市场的开发;发展薯蓣的规模要适度,并要增加产业中的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薯类作物 产业化 马铃薯 魔芋
下载PDF
三种薯类作物对土壤干旱反应的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根平 赵彩霞 王韶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4期37-42,共6页
对甘薯、马铃薯、菊芋在土壤干旱下的一些生理反应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干旱程度下,甘薯的RWC、叶水势变化很小,叶片还保持一定的生长速率,叶细胞膜透性小,Pro没有积累或积累很少,品种间有一定差异;菊芋在干旱下表现则相反,RW... 对甘薯、马铃薯、菊芋在土壤干旱下的一些生理反应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干旱程度下,甘薯的RWC、叶水势变化很小,叶片还保持一定的生长速率,叶细胞膜透性小,Pro没有积累或积累很少,品种间有一定差异;菊芋在干旱下表现则相反,RWC、叶水势剧烈下降、生长停止以至死亡,叶片细胞膜透性和Pro线性增加;马铃薯的各种参数变化处于二者之间。据此可以认为,甘薯的抗旱性最强,马铃薯次之,菊芋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干旱 薯类作物 马铃薯 甘薯 菊芋 抗旱性
下载PDF
籽实作物、茎秆作物和块根(茎)作物作车用乙醇原料的优势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谭显平 《可再生能源》 CAS 2007年第3期21-26,30,共7页
对我国主要车用乙醇原料作物的经济性状和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甘蔗、水果甘蔗、糖料甘蔗等茎秆作物的经济产量最高,达75-300 t/hm2,可产车用乙醇约5.4-27.5 t/hm2;生产1 t车用乙醇需要的耕地面积最少,约0.1-0.14 hm2;原料成本... 对我国主要车用乙醇原料作物的经济性状和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甘蔗、水果甘蔗、糖料甘蔗等茎秆作物的经济产量最高,达75-300 t/hm2,可产车用乙醇约5.4-27.5 t/hm2;生产1 t车用乙醇需要的耕地面积最少,约0.1-0.14 hm2;原料成本最低,约1 600-4 430元/t;经济效益最高,约2 130-2 480元/t和9 100~89 700元/hm2。因此,甘蔗是车用乙醇产业首选的原料作物。甘薯、木薯、马铃薯及甜菜等块根(茎)作物各项性状居中,生产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是车用乙醇产业第二选择的原料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籽实作物单位质量的车用乙醇产量最高,但吨车用乙醇原料需要的耕地最多,约达0.28-0.69 hm2/t;原料成本最高,约为3 520-4 770元/t;经济效益最低,约为230-1 740元/t和-221-7 980元/hm2。因此,籽实作物用作车用乙醇原料不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乙醇 茎秆作物 块根(茎)作物 籽实作物 成本 效益
下载PDF
块茎类作物机械化收获需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被引量:13
19
作者 金诚谦 吴崇友 王焕然 《农业装备技术》 2006年第3期15-17,共3页
论述了我国目前块茎类作物机械化收获存在的技术问题,解决减阻、降耗、防堵问题;提高机具在中粘壤土下作业性能;加强块茎类作物种植规范化,收获机具标准化和发展联和收获是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途径。
关键词 块茎类作物 机械化收获 作业效果 作业效率
下载PDF
土壤镉污染对薯类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勇 蒋万 宋勇 《中国园艺文摘》 2016年第10期1-6,32,共7页
土壤中重金属镉污染的问题,已成为环境治理研究的重大课题。阐述土壤中镉污染的现状、来源及重金属镉修复治理的状况;总结当前镉污染在薯类作物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生长特性、胁迫机理(影响镉吸收的因素、镉积累的特征、作物生理方面的... 土壤中重金属镉污染的问题,已成为环境治理研究的重大课题。阐述土壤中镉污染的现状、来源及重金属镉修复治理的状况;总结当前镉污染在薯类作物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生长特性、胁迫机理(影响镉吸收的因素、镉积累的特征、作物生理方面的表现);提出在安全生产、科学利用的前提下,如何把大生物量的薯类作物应用到土壤重金属镉的修复治理上,旨在为土壤中重金属镉污染修复治理和资源有效化利用等方面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镉污染 薯类作物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