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曲水温江多遗址2021~2022年发掘简报
1
作者 席琳 张博(文/照相) +5 位作者 张娜(文/绘图) 沈云遥(照相) 张蕊侠(绘图) 周思聪(绘图) 达哇才让(绘图) 王平华(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0,52,共18页
202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温江多遗址核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的两座佛塔、西部的龟趺基址及中部的吾香拉康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温江多遗址先后作为吐蕃宫殿、吐蕃王室寺院及卫藏地区重... 202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温江多遗址核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的两座佛塔、西部的龟趺基址及中部的吾香拉康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温江多遗址先后作为吐蕃宫殿、吐蕃王室寺院及卫藏地区重要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沿革。遗址出土了大量吐蕃时期的琉璃质砖瓦建筑材料,是研究吐蕃高等级建筑结构与工艺的珍贵材料,也为深入研究吐蕃与中原王朝及周边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曲水县 温江多遗址 吐蕃时期 高等级建筑
下载PDF
敦煌石窟长袖舞图像流变考 被引量:2
2
作者 汪雪 朱建军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0,共9页
长袖舞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舞蹈种类之一,其特征是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长袖舞图像最早出现于中唐时期,其舞服、舞姿及宗教意涵皆体现出吐蕃文化渊源。中唐至宋代的两百余年间,敦煌壁画中的长袖舞者涵盖了成人、... 长袖舞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舞蹈种类之一,其特征是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长袖舞图像最早出现于中唐时期,其舞服、舞姿及宗教意涵皆体现出吐蕃文化渊源。中唐至宋代的两百余年间,敦煌壁画中的长袖舞者涵盖了成人、童子、迦陵频伽、共命鸟等,并先后出现了翻领、圆领、袒右肩等舞服服制。长袖舞在敦煌的传承与留居敦煌的吐蕃遗民密切相关,其图像演变依托于各类壁画题材图像模式的发展,集中展现了汉藏文化在宗教思想、民族习俗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长袖舞 翻领 吐蕃 火宅喻
下载PDF
汉藏同根同源历史踪迹溯源考 被引量:5
3
作者 任树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2-26,共5页
科学家通过遗传Y染色体的对比分析,证实汉藏两民族同根同源,拥有共同祖先。本文拟就这一重大发现,参考古人类学、考古学研究成果以及汉藏历史文献记载,试图全面展示汉藏血缘同脉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 汉藏两族 Y染色体 血缘融合 共同祖先 吐蕃 西藏
下载PDF
唐蕃关系视野下的藏东大日如来八大菩萨造像 被引量:4
4
作者 董华锋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1-177,共7页
近三十年来,藏东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9世纪上半叶的大日如来八大菩萨像,为我们探索吐蕃佛教与历史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分析实物及文献资料可知,这批造像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并与当时的唐蕃关系紧密关联:前一阶段在9世纪初,是由... 近三十年来,藏东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9世纪上半叶的大日如来八大菩萨像,为我们探索吐蕃佛教与历史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分析实物及文献资料可知,这批造像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并与当时的唐蕃关系紧密关联:前一阶段在9世纪初,是由吐蕃上层组织实施的系列造像活动;造像的题材选择、工匠团队组建、雕刻技法、造像形式等方面都透漏出"与唐议和"的意图。后一阶段在赤祖德赞时期,造像的形式、技法、功能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唐蕃和盟修好,造像已不再承担政治功能,转而进入宗教信仰的范畴。藏东大日如来八大菩萨像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忠实反映了9世纪前半叶唐蕃关系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蕃关系 藏东地区 大日如来八大菩萨像
下载PDF
金银器上的吐蕃宝马与骑士形象 被引量:6
5
作者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77-82,93,共7页
文章研究了近年来流传于海外的两件吐蕃金银器上宝马与骑士图像,再现了吐蕃时期美术中马的形象和吐蕃武士的形象塑造,并对其中若干细节如马蹬、马尾装饰等与同时期的西域和内地美术作品进行了比较,将其置于欧亚草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进... 文章研究了近年来流传于海外的两件吐蕃金银器上宝马与骑士图像,再现了吐蕃时期美术中马的形象和吐蕃武士的形象塑造,并对其中若干细节如马蹬、马尾装饰等与同时期的西域和内地美术作品进行了比较,将其置于欧亚草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进行了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西藏美术史 吐蕃金银器
下载PDF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被引量:24
6
作者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8-12,66,共6页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这一时期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西藏西部考古 茶马贸易 高原丝绸之路 汉藏文化交流
下载PDF
困蕃之策:中唐名臣李泌的边疆战略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海霞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7-61,共5页
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时期,吐蕃为边疆的首患。谋略家李泌在动荡的局势下提出了使吐蕃"自困"为目的的"困蕃之策",对唐朝西北、北部、西南和东南进行了分层级的把握,迅速扭转了唐蕃战争中唐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延缓... 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时期,吐蕃为边疆的首患。谋略家李泌在动荡的局势下提出了使吐蕃"自困"为目的的"困蕃之策",对唐朝西北、北部、西南和东南进行了分层级的把握,迅速扭转了唐蕃战争中唐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延缓了中唐的统治,为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然而"困蕃之策"对西北的把握不足,经济策略陷入困顿,对南诏的掠夺倾向认识不够,策略的成功施行有赖于吐蕃势力衰落的影响,属于救急的"时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泌 中唐三朝 吐蕃 困蕃之策 边疆
下载PDF
敦煌历史变迁在唐诗中的书写
8
作者 石云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73-82,共10页
敦煌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唐诗中有大量作品咏及敦煌,唐朝前期敦煌的繁荣和安定、安史之乱中敦煌守军抵抗吐蕃人侵略的英勇斗争,张议潮驱逐吐蕃人势力,敦煌回归的巨大胜利以及在这场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敦煌人士都在... 敦煌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唐诗中有大量作品咏及敦煌,唐朝前期敦煌的繁荣和安定、安史之乱中敦煌守军抵抗吐蕃人侵略的英勇斗争,张议潮驱逐吐蕃人势力,敦煌回归的巨大胜利以及在这场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敦煌人士都在唐诗里得到吟咏和歌颂。敦煌始终受到唐朝诗人的关注,唐诗反映了敦煌的盛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安史之乱 吐蕃 张议潮 唐诗
下载PDF
西藏政教关系历史演变述略
9
作者 阙成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6-29,62,共5页
吐蕃王朝时期,王室因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引进佛教。从一开始佛教就与政权结合在一起。由于遭到崇本大臣的反对,佛教曾遭受灭顶之灾。但是,佛教在后宏期又开始复兴,历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对佛教采取了扶持的政策,使政权与教... 吐蕃王朝时期,王室因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引进佛教。从一开始佛教就与政权结合在一起。由于遭到崇本大臣的反对,佛教曾遭受灭顶之灾。但是,佛教在后宏期又开始复兴,历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对佛教采取了扶持的政策,使政权与教权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教关系 吐蕃 西藏 佛教 政权
下载PDF
唐《史从及墓志》考释
10
作者 李宗俊 温佳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39-45,共7页
史从及为阿史那社尔的六代孙,其志文可补阿史那社尔后裔世系及其家族改姓与逐渐汉化等史事;志文提及的志主“从季父用诚”,即《史用诚神道碑》与正史所记的史用诚,其人在唐朝平定淮西之乱中立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羽林大将军... 史从及为阿史那社尔的六代孙,其志文可补阿史那社尔后裔世系及其家族改姓与逐渐汉化等史事;志文提及的志主“从季父用诚”,即《史用诚神道碑》与正史所记的史用诚,其人在唐朝平定淮西之乱中立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羽林大将军;志主随李从易兄弟两度出使吐蕃事迹,皆可与史书相关记载互印互证,为研究该时期的吐蕃政局及唐蕃关系史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从及墓志》 阿史那氏 入蕃使 唐蕃关系
下载PDF
西藏察雅县丹玛札摩崖造像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20
11
作者 夏格旺堆 张建林 +4 位作者 田有前 胡春勃 席琳 王郢 次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4,52,F0003,共10页
丹玛扎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以高浮雕与浅浮雕为主、阴线刻为辅雕刻而成,造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二飞天,皆上身披帛带、下身着裙、跣足,造像组合和背光、莲座、狮子等造像特征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来自敦煌... 丹玛扎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以高浮雕与浅浮雕为主、阴线刻为辅雕刻而成,造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二飞天,皆上身披帛带、下身着裙、跣足,造像组合和背光、莲座、狮子等造像特征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来自敦煌和中原地区唐代造像因素的影响。伴存有3组古藏文题记和1组汉文题记,古藏文题记中的"赞普赤德松赞"、"猴年夏"可与汉文题记中的"甲申年"相互佐证,表明造像雕刻年代为公元80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摩崖造像 吐蕃时期 毗卢遮那
下载PDF
西藏武术历史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景元 王慧玲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23-130,共8页
西藏武术历史悠久,尤其吐蕃时期推崇武功,崇拜勇士,军事武艺达到了巅峰。元朝以后进入农奴制社会初期,武术发展有过短暂的辉煌,但随后宗教、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之逐步与中原武术的发展拉大了差距。新的时期... 西藏武术历史悠久,尤其吐蕃时期推崇武功,崇拜勇士,军事武艺达到了巅峰。元朝以后进入农奴制社会初期,武术发展有过短暂的辉煌,但随后宗教、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之逐步与中原武术的发展拉大了差距。新的时期,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帮助下,西藏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西藏人民热爱武术,有尚武的根基,再加上国家的支持,西藏在武术事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西藏武术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克服高原特殊环境,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高原武术科学研究,才是西藏武术发展的新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武术 吐蕃 元朝 历史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榆林25窟一佛八菩萨图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粟裕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82,共27页
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所开凿的洞窟中,榆林25窟是相对较特殊的一个,窟内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弥勒经变延续了盛唐洞窟中经变画的构图、风格,而正壁残存的一佛八菩萨图在造像样式上与窟内其他图像则有一定的差别。从正壁残存的主尊、... 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所开凿的洞窟中,榆林25窟是相对较特殊的一个,窟内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弥勒经变延续了盛唐洞窟中经变画的构图、风格,而正壁残存的一佛八菩萨图在造像样式上与窟内其他图像则有一定的差别。从正壁残存的主尊、菩萨名号题记中可以发现,唐代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能够与之相对应,但是该经对八大菩萨身形的描述与榆林25窟的图像有一定差别。此图像与藏经洞中的部分绢画具有类似的风格特征,其中一部分有藏文题记,表明它们与居住在敦煌的吐蕃信众有密切的关系,而藏经洞中发现的藏文抄写的《八大菩萨曼拏罗经》可以证明此地的吐蕃信众确实信奉这一经典。一佛八菩萨的图像在吐蕃本土拉萨及青海地区屡有发现,其中西藏昌都与青海玉树的两处摩崖石刻由高僧益西央开凿,年代均在九世纪初,这些遗迹说明一佛八菩萨图像在吐蕃本土的流传情况。在这几处图像与榆林25窟的一佛八菩萨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吐蕃流行的八大菩萨图样并不十分固定,但其构图和风格是基本接近的,而榆林25窟所采用的图像可能来源于吐蕃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25窟 一佛八菩萨图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 吐蕃益西央
原文传递
西藏朗县列山墓地的调查与发掘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慧民 陈超 +16 位作者 刘建国 黄大路 丹扎 刘世忠 洛桑扎西 哈比布 格桑拥珠 茨珍 张培军 旺堆茨仁 洛桑珠扎 尼玛丹增 马慧军 达珍 夏格旺堆 夏吾卡先 王树芝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8-66,共9页
列山墓地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东北约1.5公里的列山南坡,海拔32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93°6′,北纬29°4′。金东曲自东向西流经墓地南缘,在6公里外注入雅鲁藏布江。墓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已发现不同规模和形制... 列山墓地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东北约1.5公里的列山南坡,海拔32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93°6′,北纬29°4′。金东曲自东向西流经墓地南缘,在6公里外注入雅鲁藏布江。墓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已发现不同规模和形制的墓葬213座以上,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墓葬191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朗县 列山墓地 吐蕃时期
原文传递
论青藏高原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开创了“高原丝绸之路” 被引量:11
15
作者 霍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5,共11页
"丝绸之路"是指以古代中国为出发点的东西方交往的各条道路或路网。长期以来,在有关丝绸之路的讨论中,地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基本上没有被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按照人们一般的认识,这是由于其地处高寒雪域,... "丝绸之路"是指以古代中国为出发点的东西方交往的各条道路或路网。长期以来,在有关丝绸之路的讨论中,地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基本上没有被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按照人们一般的认识,这是由于其地处高寒雪域,自然环境险恶,人烟稀少,古往今来皆被视为"畏途",因此在传统的汉、藏历史文献记载中对此几乎完全失语。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事实上从史前时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先民们便已经开始与外界发生各种形式的交流与交往;至迟到汉晋时代,传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拓展出重要的高原支线;唐代吐蕃王朝时期随着其势力的不断扩张,形成面向南亚、中亚和东亚地区较为稳定的交通干线和路网——这就是本文所论的"高原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其意义极其重大,它不仅将中国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联结成一个整体,而且起到了将我国西部疆域和民族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中无可替代的纽带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青藏高原古代各族人民为此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交流 吐蕃王朝 青藏高原考古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被引量:53
16
作者 仝涛 李林辉 +1 位作者 赤列次仁 姚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9-50,2,共22页
2012~2014年,对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开展发掘。故如甲木墓地为竖穴土坑墓葬群,曲踏墓地属洞室墓群,墓葬形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富。两处墓地的发掘,对于建立西藏西部考古学文化体系、推进西藏早期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西藏 阿里地区 故如甲木墓地 曲踏墓地 前吐蕃时期
原文传递
从青藏高原新出土吐蕃墓葬看多民族的交流融合 被引量:5
17
作者 霍巍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5,210,229,共17页
近年来青藏高原不断考古出土新的吐蕃时期墓葬,它们等级不同、形制各异,但却体现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对青藏高原新出土的一批吐蕃时期墓葬,以及墓葬制度、习俗等加以分析。从中可以窥见青藏高原本土的文化因素和来自中原、... 近年来青藏高原不断考古出土新的吐蕃时期墓葬,它们等级不同、形制各异,但却体现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对青藏高原新出土的一批吐蕃时期墓葬,以及墓葬制度、习俗等加以分析。从中可以窥见青藏高原本土的文化因素和来自中原、河西地区的文化因素相互交织融合,体现出7—9世纪生活在这里的不同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若干历史片断,为认识吐蕃时代的墓葬制度与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考古 吐蕃墓葬 交往交流交融 高原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吐蕃时期西藏地方档案管理制度初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侯希文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以考论吐蕃时期西藏地方档案管理为旨归。本研究采用考证法与历史分析法,对吐蕃时期西藏地方档案的副本制度、保管制度、利用制度,以及公文驿递制度进行探源分梳。研究成果希望能引起学界,对吐蕃时期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探究,以期... 以考论吐蕃时期西藏地方档案管理为旨归。本研究采用考证法与历史分析法,对吐蕃时期西藏地方档案的副本制度、保管制度、利用制度,以及公文驿递制度进行探源分梳。研究成果希望能引起学界,对吐蕃时期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探究,以期索解西藏地方历史档案的内在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吐蕃 档案史 档案管理
原文传递
松赞干布陵的古史传说与考古探索 被引量:3
19
作者 霍巍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5,共5页
松赞干布陵是吐蕃王朝开国君主的陵墓,历史上对其陵墓的营建、内部构造与随葬品、地面建筑等有若干传说记载,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也对这座举世闻名的藏王陵墓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地面陵垣建筑的遗迹,证明... 松赞干布陵是吐蕃王朝开国君主的陵墓,历史上对其陵墓的营建、内部构造与随葬品、地面建筑等有若干传说记载,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也对这座举世闻名的藏王陵墓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地面陵垣建筑的遗迹,证明吐蕃王朝的陵墓制度很可能受到唐代帝陵的影响,是唐代中原王朝礼制影响到周边民族的一个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王陵 松赞干布 西藏考古 帝陵考古
原文传递
西藏琼结县青瓦达孜遗址的调查与试掘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锋 李帅 +2 位作者 夏吾卡先 强巴次仁 徐承炎霍大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64,共15页
青瓦达孜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城北面的青瓦达孜山上,东南面山下为巴雄曲,隔河与藏王陵相对,为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址,最低处碉堡中部的地理坐标为东经91°40’49.15”、北纬29°1’49.36”,海拔高程为385... 青瓦达孜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城北面的青瓦达孜山上,东南面山下为巴雄曲,隔河与藏王陵相对,为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址,最低处碉堡中部的地理坐标为东经91°40’49.15”、北纬29°1’49.36”,海拔高程为3855米(图一;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琼结县 青瓦达孜遗址 吐蕃时期建筑 明清时期琼结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