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Bioartificial Renal Tubule Assist Device In Vitro and Its Function of Transporting Sodium and Glucose
1
作者 董兴刚 陈江华 +2 位作者 何强 杨毅 章维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9年第4期517-521,共5页
To explore a new way of constructing bioartificial renal tubule assist device (RAD) in vitro and its function of transporting sodium (Na^+) and glucose and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i... To explore a new way of constructing bioartificial renal tubule assist device (RAD) in vitro and its function of transporting sodium (Na^+) and glucose and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in the RAD construction, rat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line NRK-52E was cultured in vitro, seeded onto the outer surfaces of hollow fibers in a bioreactor, and then cultured for two weeks to construct RAD. Bioreactor hollow fibers without NRK-52E cells were used as control. The morphologies of attached cells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junctions of cells and polysulfone membrane were observed wi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ransportation of Na+ and glucose was measured. Oubaine and phlorizin were used to inhibit the transporting proper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RK-52E cells and polysulfone membrane were closely linked, as observed under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ter exposure to oubaine and phlorizin, transporting rates of Na^+ and glucose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RAD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Furthermore, when the inhibitors were removed, transportation of Na^+ and glucose was restored. It is concluded that a new RAD was 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in vitro, and it is able to selectively transport Na^+ and gluc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rtificial renal tubule assist device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line transport BIOREACTOR cell therapy
下载PDF
肾单位肾痨分子遗传和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邵慧瑛(综述) 安玉(审校)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63-468,共6页
肾单位肾痨是一类由纤毛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小管间质疾病,也是引起儿童和青少年肾衰竭常见的遗传病因。临床表现为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慢性间质性肾炎、囊性肾病,部分可伴肾外表现。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 肾单位肾痨是一类由纤毛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小管间质疾病,也是引起儿童和青少年肾衰竭常见的遗传病因。临床表现为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慢性间质性肾炎、囊性肾病,部分可伴肾外表现。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该病致病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调控异常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也为此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希望。本文就肾单位肾痨的致病基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单位肾痨 遗传性肾脏病 肾间质损害 肾小管疾病
下载PDF
肾小管上皮细胞与NGAL联合检测在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3
作者 裘洪梅 卢发强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4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与肾小管上皮细胞(TEC)联合检测在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至10月入院的肾脏病患者110例纳入病例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尿液中的TE... 目的:探讨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与肾小管上皮细胞(TEC)联合检测在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至10月入院的肾脏病患者110例纳入病例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尿液中的TEC数量及尿NGAL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统计TEC、NGAL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肾小管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病例组尿液中的TEC数量及尿NGA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尿液中的TEC数量与尿NGAL水平呈正相关(r=0.773,P<0.05),当尿液中TEC数量增多时,尿NGAL水平也相应增高。NGAL、TEC单独检测诊断肾小管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C与NGAL联合检测诊断肾小管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C、NGAL是反映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两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肾小管损伤的效能优于二者单独检测,对识别早期肾小管损伤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上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肾小管损伤 诊断
下载PDF
高脂血症通过系膜细胞-足细胞轴加重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原 杨林 +3 位作者 王建荣 杨万霞 傅淑霞 张丽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385-2388,共4页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在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中的意义。方法 59例IgA肾病患者按照牛津分型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肾组织足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物WT1及肾组织TNF-α、IL-6的表达变化。结果 IgA肾病患者三酰甘...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在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中的意义。方法 59例IgA肾病患者按照牛津分型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肾组织足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物WT1及肾组织TNF-α、IL-6的表达变化。结果 IgA肾病患者三酰甘油与肾组织WT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58,P<0.01);与肾小管间质TNF-α、IL-6表达及系膜增生程度、尿β2微球蛋白呈正相关(r=0.672,P<0.01,r=0.713,P<0.01,r=0.519,P<0.05 r=0.543,P<0.05);且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77,P<0.01)。结论 Ig AN脂代谢紊乱可能通过系膜细胞-足细胞轴加重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高脂血症 系膜细胞-足细胞轴 肾小管间质损伤
下载PDF
IgA肾病系膜细胞-足细胞轴在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高原 杨林 +2 位作者 王建荣 杨万霞 张丽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IgA肾病系膜细胞-足细胞轴在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IgA肾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足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WT-1、肾组织TNF-α、IL-6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尿TNF-α、IL-6的活... 目的探讨IgA肾病系膜细胞-足细胞轴在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IgA肾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足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WT-1、肾组织TNF-α、IL-6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尿TNF-α、IL-6的活性水平。结果 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增生评分与WT-1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3,P<0.05),与肾组织TNF-α及IL-6表达、尿液TNF-α及IL-6活性水平均呈正相关(r=0.674、r=0.853、r=0.819、r=0.763,P均<0.05),IgA肾病患者随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肾组织WT-1的表达逐渐降低;而TNF-α、IL-6的表达逐渐升高,且尿液TNF-α、IL-6的活性水平逐渐升高(P<0.05)。肾组织WT-1表达与肾组织IL-6、TNF-α表达及尿液IL-6、TNF-α活性水平均呈负相关(r=-0.603、r=-0.564、r=-0.563、r=-0.544,P均<0.05),与尿渗透压呈正相关(r=0.821,P<0.05),且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793,P<0.01)。结论 IgA肾病系膜细胞增殖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足细胞并诱导足细胞凋亡、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系膜细胞-足细胞轴 细胞因子 肾小管间质损伤
下载PDF
肾衰泻浊汤对慢性肾衰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晏子友 王琼 +1 位作者 皮持衡 黎元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2年第16期1540-1542,共3页
目的 :探讨肾衰泻浊汤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 5 0只由腺嘌呤诱导慢性肾衰的大鼠模型分为 5组 ,4个治疗组予以肾衰泻浊汤防治 ,分析对比各组大鼠血THP浓度、尿NAG排泄量及肾组织PCNA阳性细胞数 ,评定肾... 目的 :探讨肾衰泻浊汤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 5 0只由腺嘌呤诱导慢性肾衰的大鼠模型分为 5组 ,4个治疗组予以肾衰泻浊汤防治 ,分析对比各组大鼠血THP浓度、尿NAG排泄量及肾组织PCNA阳性细胞数 ,评定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情况。结果 :各治疗组大鼠血THP浓度明显提高 ,尿NAG排泄量及肾组织PCNA阳性细胞数目明显降低 (P <0 .0 5 ) ,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有所改善。且血THP与Scr ,BUN呈显著负相关 ,尿NAG与SC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肾衰泻浊汤防治慢性肾衰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细胞增殖、减轻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衰泻浊汤 肾功能衰竭 肾小管间质损伤 治疗
下载PDF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高脂血症大鼠肾损害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司晓芸 贾汝汉 +2 位作者 黄从新 丁国华 刘红燕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 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脂质肾损害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含 4%胆固醇和 1%胆酸钠的高脂饲料饲喂大鼠建立高脂模型 ,观察大鼠血脂、尿蛋白、血肌酐和肾间质病理改变 ,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α -平滑肌肌动... 目的 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脂质肾损害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含 4%胆固醇和 1%胆酸钠的高脂饲料饲喂大鼠建立高脂模型 ,观察大鼠血脂、尿蛋白、血肌酐和肾间质病理改变 ,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α -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角蛋白的表达。结果 高脂大鼠血脂、尿蛋白和血肌酐升高 ,肾间质出现明显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α -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表达增高 ,角蛋白表达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上皮细胞 转分化 高脂血症 肾损害 大鼠
下载PDF
柴苓汤不同给药时间对实验大鼠肾损害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平 赵世萍 +4 位作者 郭景珍 王彬 祖宁 赵海梅 李忻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年第4期191-194,共4页
目的 :观察柴苓汤在不同给药时间内对慢性不可逆性肾损害实验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2 1只雌性Wistar大鼠 ,一侧肾切除后尾静脉注射 5 0 0 μg单克隆抗体 1- 2 2 - 3。随机分为 3组 ,组 1给生理盐水作对照。组 2和组 3分别于造模后第 1... 目的 :观察柴苓汤在不同给药时间内对慢性不可逆性肾损害实验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2 1只雌性Wistar大鼠 ,一侧肾切除后尾静脉注射 5 0 0 μg单克隆抗体 1- 2 2 - 3。随机分为 3组 ,组 1给生理盐水作对照。组 2和组 3分别于造模后第 1d和第 7d开始每日腹腔注射柴苓汤 4 0 0mg/kg体重 ,共观察 6周。收集造模后第 3、7、14、2 1、35和 4 2d 2 4h尿 ,测量尿蛋白排泄 ;于第 4 2d处死全部大鼠 ,观察肾形态学、肾重量及血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 :第2组大鼠尿蛋白排泄从造模后第 3d开始 ,第 3组大鼠尿蛋白排泄从造模后第 14d开始减少。在造模后第 4 2d ,给柴苓汤的两组大鼠肾重量低于对照组。光学显微镜结果提示 :柴苓汤减轻了肾小球形态学的损伤及肾小球系膜基质扩张。免疫荧光所见 :柴苓汤抑制了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 β)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和胶原Ⅰ在肾小球内的表达 ,并减少了ED1和CD8阳性细胞在肾小管间质和肾小球内的浸润。结论 :柴苓汤对大鼠慢性肾小球硬化具有防治作用。给药时间对柴苓汤的治疗作用有明显影响 ,提示早期治疗对防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苓汤 给药时间 大鼠 肾损害 肾小球 肾小管间质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尿β-D-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宋云霄 邬建民 +1 位作者 张建华 姚莉韵 《检验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以2-氯-4-硝基苯基-β-D-半乳糖苷(CNP-GAL)为底物,建立测定尿β-D-半乳糖苷酶(GAL)活性的连续监测法,并探讨GAL在肾小管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基于GAL能催化水解底物生成色原2-氯-4-硝基苯酚(CNP)的原理,对最适p H值、底... 目的以2-氯-4-硝基苯基-β-D-半乳糖苷(CNP-GAL)为底物,建立测定尿β-D-半乳糖苷酶(GAL)活性的连续监测法,并探讨GAL在肾小管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基于GAL能催化水解底物生成色原2-氯-4-硝基苯酚(CNP)的原理,对最适p H值、底物浓度、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研究,建立用于检测尿GAL的连续监测法,并用该法检测125例肾脏病变(30例继发性肾损伤、36例肾小管肾炎、25例肾癌、34例肾囊肿)患者及8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尿GAL活性。结果建立了检测尿GAL活性的连续监测法,采用柠檬酸缓冲液为最佳缓冲体系,酶促反应最适p H值为4.8,最适底物浓度为2.0 mmol/L。该法批内、批间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2.44%、4.47%,线性范围为3.2~25.6 U/L,当GAL<1.6 U/L时不能被检出。继发性肾损伤、肾小管肾炎、肾癌患者的尿GAL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肾囊肿患者的尿GAL活性无明显增高。结论建立的GAL活性连续监测法敏感性高,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可用于肾小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D-半乳糖苷酶 2-氯-4-硝基苯基-β-D-半乳糖苷 连续监测法 肾小管病变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EA、SCC、CYFRA21-1水平与尿NAG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建栋 陈建中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0年第4期552-555,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水平及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水平及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的关系。方法收集140例T2DM例患者为患者组,根据NAG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两组,即T2DM合并肾小管损伤组(n=70)和单纯T2DM组(n=70),另以8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CEA、SCC、CYFRA21-1、尿NAG,另收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肌酐比、糖尿病病程等资料。结果T2DM合并肾小管损伤组的CEA、SCC、CYFRA21-1、尿NAG与单纯T2DM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YFRA21-1(r=0.627)、SCC(r=0.693)、CEA(r=0.324)水平均与NAG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G是T2DM患者CYFRA21-1和SCC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1与1.13,P<0.01)。结论T2DM患者合并肾小管损伤组肿瘤标志物CEA、SCC、CYFRA21-1较正常组和单纯DM组均有升高,其中SCC、CYFRA21-1水平与肾小管功能受损有密切关系,临床判断时应结合尿NAG水平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肿瘤标志物 肾小管损害
下载PDF
VEGF、bFGF和TGF-β_1在大鼠马兜铃酸肾损伤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雯 陈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643-646,共4页
目的观察3种致纤维化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马兜铃酸肾病肾损伤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实验组:Wistar大鼠20只,马兜铃酸Ⅰ(AAⅠ)50 mg.kg-1.d-1灌胃,连续7 d,分... 目的观察3种致纤维化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马兜铃酸肾病肾损伤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实验组:Wistar大鼠20只,马兜铃酸Ⅰ(AAⅠ)50 mg.kg-1.d-1灌胃,连续7 d,分别于停药后第1、2、3、4周宰杀。对照组大鼠6只,纯净水灌胃,连续7 d,分别于第2和4周宰杀。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观察各组大鼠肾脏VEGF、bFGF和TGF-β1的表达及产生规律。结果实验组于第2周起,出现明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初期以近曲肾小管病变为主,至第4周时病变累及各段肾小管,损害更为明显。VEGF、bFGF和TGF-β1的表达具有共同特点,阳性表达范围均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呈逐渐扩大趋势,弥漫分布于肾皮髓质各段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VEGF、bFGF和TGF-β1的平均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马兜铃酸可以刺激致纤维化细胞因子VEGF、bFGF和TGF-β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表达。VEGF、bFGF、TGF-β的早期、过度表达可加重马兜铃酸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肾病 VEGF BFGF TGF-β1 肾小管间质病变 肾间质纤维化
下载PDF
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晏子友 皮持衡 陈法根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0年第5期279-282,共4页
肾间质纤维化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其发病机理主要与细胞外基质 (ECM )过度沉积及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作用有关 ;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抑制纤维细胞活性及ECM合成 ,刺激ECM降解。
关键词 肾间质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
下载PDF
膜性肾病患者蛋白尿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丽丹 刘华锋 +2 位作者 卓华钦 张莞灵 冯胜军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5期2246-2247,2250,共3页
目的探讨膜性肾病患者蛋白尿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方法提取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进行蛋白成分分析、细菌内毒素试验、蛋白溶液的肌酐水平等质量鉴定后,尿蛋白组分别按1.0、2.0、4.0、8.0 mg/mL蛋白质量浓度刺激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目的探讨膜性肾病患者蛋白尿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方法提取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进行蛋白成分分析、细菌内毒素试验、蛋白溶液的肌酐水平等质量鉴定后,尿蛋白组分别按1.0、2.0、4.0、8.0 mg/mL蛋白质量浓度刺激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RTEC)48 h;空白对照组无尿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RTEC胞浆内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的表达,观察hRTEC转分化情况。结果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组分构成:清蛋白为56.4%、转铁蛋白为34.6%、免疫球蛋白G(IgG)为6.9%。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诱导hRTEC胞浆中α-SMA水平随蛋白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膜性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原因之一,并具有质量浓度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膜性 蛋白尿 肾小管 细胞学 纤维化 肾小管上皮细胞
下载PDF
肾小管1号方治疗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疗效及对尿RBP、NAG、β2-MG的影响
14
作者 赵俊 徐业 +4 位作者 黄科 王力勇 娄成利 徐秀琴 王向晶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8期111-114,共4页
目的研究肾小管1号方治疗肾小管间质功能受损的CKD1~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肾小管间质功能损伤的CKD1~3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160 mg qd+百令胶囊1.5 g tid口服,治疗组加用肾小管1号煎服,总疗程12周... 目的研究肾小管1号方治疗肾小管间质功能受损的CKD1~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肾小管间质功能损伤的CKD1~3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160 mg qd+百令胶囊1.5 g tid口服,治疗组加用肾小管1号煎服,总疗程12周,采集患者治疗前后血、尿标本,观察血肌酐、尿RBP酶(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尿NAG酶(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Glucosaminidase,NAG)、尿β2-微球蛋白(β2-MG)、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RBP酶、尿NAG酶、尿β2-微球蛋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比对照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更显著(P<0.05)。结论肾小管1号方治疗肾小管间质功能损伤的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疗效显著,能够降低肾小管的标志性蛋白/酶,减轻肾小管间质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1号方 肾小管间质损伤 肾小管标志性蛋白/酶 蛋白尿
下载PDF
肾小管重塑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沈云琳 黄文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5-897,共3页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病死率高。AKI时主要的受损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塑在AKI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小管重塑过程机制复杂,其确切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文章就AKI肾小管重塑调控机...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病死率高。AKI时主要的受损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塑在AKI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小管重塑过程机制复杂,其确切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文章就AKI肾小管重塑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肾小管重塑 肾小管上皮细胞
下载PDF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新型底物的合成及在肾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6
作者 徐蕾 姚莉韵 +2 位作者 刘慧中 张建华 杨婉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4-688,共5页
目的优化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新型底物6-甲基-2-吡啶基-1-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MPT-NAG)的合成方法,探讨其在肾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活泼中间物(1-氯-1-脱氧乙酰糖)与6-甲基-2-巯基吡啶成苷合成底... 目的优化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新型底物6-甲基-2-吡啶基-1-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MPT-NAG)的合成方法,探讨其在肾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活泼中间物(1-氯-1-脱氧乙酰糖)与6-甲基-2-巯基吡啶成苷合成底物;以MPT-NAG为底物,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尿液样本中NAG的活性。结果底物MPT-NAG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和1HNMR谱鉴定,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纯度达99.8%。NAG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和肾移植患者的尿NAG活性增高,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优化制备工艺合成获得NAG新型底物MPT-NAG,所用原料成本低、操作简便且产物得率较高,在肾小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6-甲基-2-吡啶基-1-硫-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 肾小管疾病
下载PDF
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的测定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丹 丁振若 符祖军 《中国医学工程》 2004年第6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GGT)、溶菌酶(LYS)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129例正常对照、2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3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间质性肾炎和34例慢性肾衰患者尿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活性。采用连续... 目的探讨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GGT)、溶菌酶(LYS)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129例正常对照、2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3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间质性肾炎和34例慢性肾衰患者尿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活性。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尿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应用琼脂平板溶菌法测定尿溶菌酶活性。结果急性肾小球肾炎组、间质性肾炎组尿GGT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慢性肾衰组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慢性肾小球肾炎组、间质性肾炎组、慢性肾衰组LY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GGT联合LYS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检出率为92.38%,与肾活检结果符合率为86.75%。结论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是诊断肾小球-肾小管损伤灵敏、可靠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损伤 Γ-谷氨酰转移酶 肾小球 正常 对照组 尿液 慢性肾衰 测定 酶活性 目的
下载PDF
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光镜下肾小管病变与临床指标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邵晓琳 罗雨轻 +2 位作者 马东红 邓喜文 郭明好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903-910,共8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的光镜下肾小管病变与临床指标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为预测DKD患者不良进展提供临床病理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DKD的...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的光镜下肾小管病变与临床指标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为预测DKD患者不良进展提供临床病理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DKD的患者126例,随访至2021年9月结束,以肾功能不良进展(肾脏替代疗法或血肌酐加倍)作为结局指标。根据肾脏病理光镜下肾小管病变程度分为3组,轻度肾小管病变(light tubulopathy,LT)组41例,中度肾小管病变(moderate tubulopathy,MT)组40例,重度肾小管病变(severe tubulopathy,ST)组45例。结果相比MT和ST组,LT组的血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s/lymphocyte ratio,MLR)、肾小球硬化比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程度偏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钙、血白蛋白水平偏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肾小管病变与NLR(r=0.205,P=0.021)、MLR(r=0.196,P=0.028)、hs-CRP(r=0.203,P=0.023)、α1-MG(r=0.280,P=0.001)、β2-MG(r=0.348,P<0.001)、RBP(r=0.495,P<0.001)、血肌酐(r=0.627,P<0.001)、血尿素氮(r=0.587,P<0.001)、Cys C(r=0.727,P<0.001)、肾小球硬化比例(r=0.416,P<0.001)、病理分级(r=0.628,P<0.001)、临床分期(r=0.578,P<0.001)均呈正相关。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T、ST、血肌酐、血尿素氮、Cys C、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是肾功能不良进展的危险因素,血白蛋白、血钙、eGFR是其保护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MT、ST是肾功能不良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K-M生存曲线显示肾小管病变程度与肾功能不良进展发生存在显著相关(P<0.001)。ROC曲线显示NLR、MLR、PLR、α1-MG、β2-MG、RBP、Cys C、血肌酐、血尿素氮在判定肾功能不良进展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8、0.635、0.553、0.678、0.732、0.770、0.853、0.804、0.793,灵敏度为38.8%、42.5%、81.3%、67.5%、81.3%、72.5%、77.5%、72.5%、62.5%,特异度为85.0%、82.5%、32.5%、65.0%、67.5%、75.0%、85.0%、80.0%、87.5%,截断值分别为3.60、0.22、105.37、39.34 mg/L、0.69 mg/L、2.74 mg/L、1.42 mg/L、77.90μmol/L、7.80mmol/L。结论肾小管病变是肾功能不良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NLR、MLR、α1-MG、β2-MG、RBP、Cys C、血肌酐、血尿素氮在预测肾功能不良进展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疾病 肾小管病变 临床指标 预后
下载PDF
ILK在白蛋白诱导人HK-2细胞转分化中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艳东 秦晓华 +1 位作者 房向东 涂卫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12期21-25,36,共6页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白蛋白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TMET)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随机分为4组:1)空白对照组。仅加入DMEM/F12培养基培养细胞。2)白蛋白诱导组。加入含人...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白蛋白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TMET)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随机分为4组:1)空白对照组。仅加入DMEM/F12培养基培养细胞。2)白蛋白诱导组。加入含人纯化白蛋白的培养液,白蛋白终浓度为5g·L-1(以下白蛋白终浓度为此浓度)。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中和抗体对照组。加入含TGF-β1中和抗体的培养液,TGF-β1中和抗体终浓度为5μg·L-1(以下TGF-β1中和抗体终浓度为此浓度)。4)TGF-β1拮抗组。在加入人纯化白蛋白15min前加入TGF-β1中和抗体。观察4组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GF-β1、ILK、纤维连接蛋白(FN)、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水平。结果空白对照组0、12、24和48h时TGF-β1、ILK、E-cadherin、α-SMA和FN mRNA表达水平与TGF-β1中和抗体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蛋白诱导组、TGF-β1拮抗组12、24和48h时TGF-β1、ILK、E-cadherin、α-SMA和F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0h时、空白对照组和TGF-β1中和抗体对照组(均P<0.05);TGF-β1拮抗组12、24和48h时TGF-β1、ILK和FN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白蛋白诱导组(均P<0.01),24、48h时E-cadherin、α-SMA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白蛋白诱导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K mRNA表达与TGF-β1、α-SMA和FN 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r=0.944、0.974和0.989,均P<0.01)。结论白蛋白可以诱导HK-2细胞发生转分化,ILK在其中发挥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整合素连接激酶 肾脏病 慢性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肾小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璇 张若杰 +1 位作者 张露露(综述) 吴红赤(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11期3020-3025,共6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DN的发病机制复杂,以往认为病变主要集中在肾小球,最近研究发现肾小管损伤在DN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肾小管病变甚至要早于肾小球,其损伤程度与DN患者的肾功能进展及预后密切相...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DN的发病机制复杂,以往认为病变主要集中在肾小球,最近研究发现肾小管损伤在DN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肾小管病变甚至要早于肾小球,其损伤程度与DN患者的肾功能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发现肾小管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病变 标志物 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