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癌肿瘤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表现 被引量:4
1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陈德 江金带 李志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C)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84例经临床、DSA及病理证实的PHCC边缘肝双期扫描表现。结果 :肝癌边缘形态分为四个类型 :( 1)边缘清楚型 ( 19例 ) ,6例肝动脉期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C)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84例经临床、DSA及病理证实的PHCC边缘肝双期扫描表现。结果 :肝癌边缘形态分为四个类型 :( 1)边缘清楚型 ( 19例 ) ,6例肝动脉期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 ,3例门静脉期边缘部分强化 ;( 2 )完整包膜型 ( 14例 ) ,包膜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多见 ;( 3)边缘不清型( 2 7例 ) ,2 4例肝动脉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 ,7例门静脉期边缘部分强化 ;( 4 )混合型 ( 2 4例 )。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可较好显示PHCC边缘形态特点及血供 ,对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介入治疗效果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肿瘤边缘 螺旋CT 双期扫描 CT表现 PHCC
下载PDF
双期动态增强螺旋CT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边缘血供情况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大庆 舒圣捷 姜慧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75-277,共3页
目的:应用螺旋CT双期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边缘的血供情况。方法:对52例经活检、手术及血管造影诊断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经螺旋CT全肝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的分析。动脉期的延... 目的:应用螺旋CT双期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边缘的血供情况。方法:对52例经活检、手术及血管造影诊断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经螺旋CT全肝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的分析。动脉期的延迟时间为18~20s,门脉期为50~60s。结果:①原发性肝细胞癌4种肿瘤边缘CT征象分型通过双期动态增强螺旋CT很好显示;②CT平扫显示边缘模糊的病灶,在门脉期大部分范围减小,而在动脉期范围不变。动脉期能很好的反映肿瘤的大小和形状;③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双期边缘的强化特点可以反映其病理组织学的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能够很好的展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特点及其血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液供应 肿瘤边缘
下载PDF
荧光素钠导航下切除胶质母细胞瘤范围及分子病理学标志物表达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田海龙 王益华 +6 位作者 郭振涛 姜彬 殷鑫 王超超 何伟 和政 王志刚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3期251-254,255,256,共6页
目的分析荧光素钠(FL)标记下,胶质母细胞瘤(GBM)肿瘤实质、瘤脑边界、瘤周水肿的荧光显影程度,探讨肿瘤分子病理学标志物在肿瘤不同区域的表达,提供术中根据荧光性质评估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的线索和证据,提高荧光导航技术在胶质瘤手... 目的分析荧光素钠(FL)标记下,胶质母细胞瘤(GBM)肿瘤实质、瘤脑边界、瘤周水肿的荧光显影程度,探讨肿瘤分子病理学标志物在肿瘤不同区域的表达,提供术中根据荧光性质评估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的线索和证据,提高荧光导航技术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水平。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术前经MRI诊断的GBM患者23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44岁。行手术切除,术中利用FL将肿瘤染色标记,根据荧光影像(强荧光、弱荧光、无荧光)判定肿瘤的边界并切除肿瘤,比较术中所见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包括光学显微镜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GFAP、CD28和Ki67+的表达)。结果术后病理诊断证实23例肿瘤中,GBM18例,包括多形性GBM 15例(混合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巨细胞GBM 3例(混合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18例GBM荧光主要表现:肿瘤实质呈强荧光18例(100%);瘤脑边界呈强荧光12例(66.67%),弱荧光3例(16.67%),无荧光3例(16.67%);瘤周水肿无强荧光显影,弱荧光13例(72.22%),无荧光显影5例(27.78%)(P〈0.05)。18例GBM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提示,在肿瘤实质、瘤脑边界和瘤周水肿等不同肿瘤区域,P53和GFAP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49),CD28、Ki67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标记GBM,肿瘤不同区域荧光显影程度不一,肿瘤不同区域和荧光显影部位其分子病理学标志物的表达不同;综合分析GBM荧光显影和分子病理学标志物表现,有助于术中分辨肿瘤浸润范围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荧光素钠 荧光显影 肿瘤实质 瘤脑边界 分子生物学指标 病理组织
下载PDF
全脑灌注在脑胶质瘤边界区分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苏杭 梁新强 +3 位作者 宾静文 吕健 陈晓武 杜成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3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全脑灌注在脑胶质瘤边界区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胶质瘤病例资料,低级别组(WHOⅠ~Ⅱ级)14例,高级别组(WHOⅢ~Ⅳ级)16例,均行全脑灌注扫描,测量CT增强与CT灌注上影像边界并求出面积,并在全脑灌注图显示的边界区... 目的探讨全脑灌注在脑胶质瘤边界区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胶质瘤病例资料,低级别组(WHOⅠ~Ⅱ级)14例,高级别组(WHOⅢ~Ⅳ级)16例,均行全脑灌注扫描,测量CT增强与CT灌注上影像边界并求出面积,并在全脑灌注图显示的边界区、CT灌注边界外围区和健侧正常脑组织划定兴趣区,测量CBV。结果 CT灌注面积大于CT增强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低级别取边界参考值,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级别胶质瘤以CBV 1.770 0mL/100g为CT灌注边界截点时,灵敏度85.71%,特异度78.57%。高级别胶质瘤以CBV值2.275 0mL/100g作为判断CT灌注边界截点时,灵敏度93.75%,特异度93.75%。高、低级别都以rCBV为1.025 0为判断CT灌注边界截点,灵敏度93.33%,特异度83.33%。结论全脑灌注成像在胶质瘤边界区分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全脑灌注成像 肿瘤边界
下载PDF
一例边境牧羊犬皮肤肥大细胞瘤的诊治 被引量:20
5
作者 孙甲川 《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第6期119-122,125,共5页
1只7岁雄性边境牧羊犬,就诊约一月前主人发现患犬啃噬左侧前脚掌,在左侧前脚趾发现有溃疡灶,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斑块以及渗出物。其他脚趾未出现类似情况,触诊淋巴结未见肿大。通过临床检查、细胞学、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该病例进行诊... 1只7岁雄性边境牧羊犬,就诊约一月前主人发现患犬啃噬左侧前脚掌,在左侧前脚趾发现有溃疡灶,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斑块以及渗出物。其他脚趾未出现类似情况,触诊淋巴结未见肿大。通过临床检查、细胞学、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该病例进行诊断,确定该病例为皮肤型肥大细胞瘤,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该研究结果既可为犬皮肤型肥大细胞瘤的确诊提供可靠的诊断方法,又可为临床病例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羊犬 皮肤肥大细胞瘤 细胞学 组织病理学 治疗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常见脑肿瘤边缘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容 缪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1期1482-1484,共3页
综述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包括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及血氧水平依赖的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在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边缘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星形细胞瘤 转移瘤 脑膜瘤 边缘
下载PDF
直肠癌切除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宗兵 郝博 刘牧林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518-1521,共4页
目的分析直肠癌切除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直肠癌病人60例,均行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途无转开腹;对所有病人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是否... 目的分析直肠癌切除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直肠癌病人60例,均行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途无转开腹;对所有病人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是否发生排便障碍分组,排便功能障碍组38例、非排便功能障碍组22例,分析影响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直肠癌切除术病人,术中出血量(65.14±23.50)mL,手术时间(246.15±60.33)min,术后肿瘤病理学标本最大径(3.65±0.72)cm,肿瘤最大径(4.02±1.63)cm,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42±0.53)cm,术后尿管拔除时间(5.47±3.95)d。随访3个月,随访成功率100.00%。单因素分析病人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肿瘤大小、术前同步放化疗等是造成病人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排便功能障碍危险因素是肿瘤最大径>5 cm、术前同步放化疗、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3 cm(P<0.05)。结论肿瘤最大径>5 cm、术前同步放化疗、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3 cm是造成直肠癌切除术后排便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后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结肠切除术 重建性 排便功能障碍 肿瘤最大径 直肠癌切除术 吻合口距肛缘距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肿瘤运动幅度 被引量:1
8
作者 麻亚茹 周姝含 林茂盛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2772-2774,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实施过程中的肿瘤运动幅度,为靶区外放边界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的NSCLC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上叶和中下叶肿瘤各15例,定位时行4D-CT呼吸门控技术确定患者呼吸时... 目的:通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实施过程中的肿瘤运动幅度,为靶区外放边界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的NSCLC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上叶和中下叶肿瘤各15例,定位时行4D-CT呼吸门控技术确定患者呼吸时相勾画靶区。患者每次放疗前行4D-CBCT图像扫描,获得X轴(左右)、Y轴(上下)、Z轴(前后)三个方向的肿瘤最大运动范围Mask(A)值,用统计学分析计算肿瘤运动幅度和靶区外放边界。结果:上叶和中下叶肿瘤在X(P=0.072)、Z(P=0.152)方向运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Z方向肿瘤运动幅度分别为(0.17±0.12)cm、(0.25±0.14)cm,对应靶区外放边界分别为0.30 cm、0.34 cm;上叶和中下叶肿瘤在Y方向运动幅度分别为(0.35±0.21)cm、(1.05±0.53)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应靶区外放边界为0.57cm、1.34cm。结论:上叶和中下叶非小细胞肺癌在X、Z方向的肿瘤运动幅度无差异,靶区外放边界较小;在Y方向的肿瘤运动幅度有较明显差异,中下叶明显大于上叶,应扩大中下叶肿瘤的靶区外放边界以适合肿瘤的实际运动幅度,实现放疗计划个体化精准设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运动幅度 外放边界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治疗
下载PDF
AgNOR检测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9
作者 蒋树娟 魏英 +1 位作者 杜心序 张廷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58-461,共4页
细胞核内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的检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价值[1]。本文对451例乳腺恶性、良性及交界性病变进行了AgNOR检测,发现良性组与恶性组无论数量还是形态、大小都有显著差异(P<0... 细胞核内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的检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价值[1]。本文对451例乳腺恶性、良性及交界性病变进行了AgNOR检测,发现良性组与恶性组无论数量还是形态、大小都有显著差异(P<0.001)。恶性肿瘤伴腋下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术后2年内发生远处转移或死亡组其AgNOR计数与无远处转移存活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在交界性病变中AgNOR平均计数介于良恶性之间,(平均计数4.52).在复发或癌变者的AgNOR颗粒基本为弥散型或混合型,发生癌变者计数均超过平均值。我们认为交界性病变AgNOR计数及形态对临床处理和估计预后均有价值。结果提示在非恶性病变的诊断中,尤其在交界性病变中AgNOR计数大于4.5,且以弥散型或混合型为主者,要结合病人年龄及临床表现作出适宜的手术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OR 交界性病变 乳腺肿瘤
下载PDF
卵巢交界性肿瘤9例复发后再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17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复发后再次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临床意义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9例再次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复发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以及手术后的月...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复发后再次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临床意义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9例再次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复发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以及手术后的月经、生育情况。结果 9例复发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5.8岁,均未生育,再次手术后病理结果仍为卵巢交界性肿瘤,其中复发病灶仍局限于卵巢的7例。9例复发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中,再次手术后月经仍规律7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经期延长和月经量减少。其中成功妊娠并顺利分娩4例。平均随访时间63个月,最长123个月,最短24个月,2例患者再次手术后提示再次复发,其中1例患者再次复发后行第3次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仍为卵巢交界性肿瘤;另1例仅B超检查提示卵巢病变,未经手术证实。本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肿瘤相关性死亡。结论对于有强烈生育要求、年轻的复发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是可行的,术后仍有较高的妊娠成功率,但仍存在复发可能,需严密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交界性肿瘤 复发 手术 保留生育能力
下载PDF
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和边界优化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白逸川 江明祥 +2 位作者 时建芳 孙钦飞 胡攀峰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3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平移摆位误差,使用无动作等级(NAL)协议优化临床靶区(CTV)至计划靶区(PTV)边界。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行IMRT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68例,使用千伏级锥形束断层扫描(kV-CBCT)获取图像2850张,...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平移摆位误差,使用无动作等级(NAL)协议优化临床靶区(CTV)至计划靶区(PTV)边界。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行IMRT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68例,使用千伏级锥形束断层扫描(kV-CBCT)获取图像2850张,其中校正前1425张、校正后1425张,比较参考图像与XVI图像并记录位置变化,统计分析X、Y、Z三个方向的位移数据,确定整体的系统和随机误差,评估PTV边界,分析体重减轻(<5%vs≥5%)对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校正前,在X轴、Y轴和Z轴上分别有15.1%、12.0%、9.2%的患者系统误差≥3 mm,校正后分别下降至9.0%、0%、0%;校正前患者摆位边界≥5 mm的总百分比分别为4.9%、6.3%、3.8%,校正后降低至1.9%、0%、0.67%;体重减轻>5%的患者在Z轴、X轴两个方向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有所增加,但5 mm PTV边界足够弥补摆位误差。结论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使用kV-CBCT和NAL离线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IMRT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调强放疗 摆位误差 计划靶区 边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