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n damage mechanism of compressor blades in turboshaft engine induced by ice impacts at various locations
1
作者 Hao Niu Chao Li +2 位作者 Anhua Chen Guangfu Bin Lun Long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81-194,共14页
Ice causes impact damage to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compressor blade,destroys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rotor structure,and then causes unbalanced failure and even causes nonlinear vibration accidents such as... Ice causes impact damage to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compressor blade,destroys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rotor structure,and then causes unbalanced failure and even causes nonlinear vibration accidents such as collision and friction,which affects the execution of helicopter tasks.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mpact position on the damage form and dynamic response of blades during ice impact,a dynamic model by finite element-smooth particle fluid dynamic coupling method is created.The ice impact damage experiment of the TC4 plate based on the air gun experimental platform was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model.The damage of compressor blades impacted by ice from different positions under static and design speed of 45000 r/min is analyzed.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static conditions,the damage caused by ice impact from the leading edge blade tip to the leading edge blade root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with the maximum damage occurring at the 66.7%blade height position on the leading edge.At the design speed,the closer the impact locations are to the leaf tip,the greater the damage is,and the plastic damage,equivalent stress,and kinetic energy loss of the ice impact are lower than the blade static condition.The research conclusion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data support for the design of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protection of compressor blades in turboshaft eng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oshaft engine Compressor blade ICE Impact damage simulation Dynamic response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 turboshaft engines based on double engines torques matching 被引量:3
2
作者 Yong WANG Qian’gang ZHENG +1 位作者 Ziyan DU Haibo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61-571,共11页
In order to reach a compromise between fast response control and torques matching control in double turboshaft engines,research on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 turboshaft engines based on double engines torq... In order to reach a compromise between fast response control and torques matching control in double turboshaft engines,research on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 turboshaft engines based on double engines torques matching is conducted.Meanwhile,a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NMPC)method is proposed,which combines the control index of the power turbine speed with torques matching of double engines creatively.In addition to the control index,the difference of output torques between each engine is also incorporated in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s a penalty term to ensure constant speed control and short torques matching time.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relative to unilateral torques matching,the settling time of the bidirectional matching method can be reduced by nearly 30.8%.Nevertheless,compared with the bidirectional torques matching method under the cascade PID controller,the NMPC method can decrease the overshoot of the power turbine speed by 65%and reduce the matching time by 15.5%synchronously.Besides fast response control of turboshaft engines,fast torques matching control of double engines is accomplish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turboshaft engines Fast response CONTROL HELICOPTER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TORQUES MATCHING method
原文传递
A novel control method for turboshaft engine with variable rotor speed based on the Ngdot estimator through LQG/LTR and rotor predicted torque feedforward 被引量:4
3
作者 Yong WANG Qian’gang ZHENG +1 位作者 Zhigui XU Haibo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1867-1876,共10页
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the disturbance of wide variation in rotor demanded torque on power turbine speed and realize the fast response control of turboshaft engine during variable rotor speed,a cascade PID control... 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the disturbance of wide variation in rotor demanded torque on power turbine speed and realize the fast response control of turboshaft engine during variable rotor speed,a cascade PID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the acceleration estimator of gas turbine speed(Ngdot)and rotor predicted torque feedforward is proposed.Firstly,a two-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model is applied in the integrated rotor/turboshaft engine system to achieve variable rotor speed.Then,an online estimation method of Ngdot based on the Linear Quadratic Gaussian with Loop Transfer Recovery(LQG/LTR)is proposed for power turbine speed cascade control.Finally,according to the cascade PID controller based on Ngdot estimator,a rotor demanded torque predicted method based on the Min-batch Gradient Descent-Neural Network(MGD-NN)is put forward to compromise the influence of rotor torque interference.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cascade PID controller based on Ngdot estimator and the one combined with collective pitch feedforward control,the novel control method proposed can reduce the overshoot of power turbine speed by more than 20%,which possesses faster response,superior dynamic effect and satisfactory robustness performance.The control method proposed can realize the fast response control of turboshaft engine with variable rotor speed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QG/LTR Ngdot estimator Rotor predicted torque feedforward turboshaft engine Variable rotor speed
原文传递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simple and modified cycle turboshaft gas turbines 被引量:4
4
作者 Barinyima Nkoi Pericles Pilidis Theoklis Nikolaidis 《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 SCIE 2013年第2期96-106,共11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vestigations encompassing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gasturbine cycle options.More specifically,investigation was caried out of technical performanceof turboshaft engine cycles based on exist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vestigations encompassing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gasturbine cycle options.More specifically,investigation was caried out of technical performanceof turboshaft engine cycles based on existing simple cycle(SC)and its projected modifiedcycles for civil helicopter application.Technically,thermal efficiency,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and power output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gas urbineengines.In course of carrying out this research,turbomatch software established at CranfieldUniversity based on gas turbine theory was applied to conduct simulation of a simple cycle(baseline)two-spool helicopter turboshaft engine model with free power turbine.Similarly,some modified gas urbine cycle configurations incoporating unconventional components,such as engine cycle with low pressure compressor(LPC)zero-staged,recuperated enginecycle,and intercooled/recuperated(ICR)engine cycle,were also simulated.In doing so,designpoint(DP)and off-design point(OD)performances of the engine models were established.Thepercentage changes in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modified cycle engines over the simplecycle were evaluat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o a large extent,the modified engine cycles withunconventional components exhibit better performances in terms of thermal efficiency and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than the traditional simple cycle engine.This research made use ofpublic domain open source re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turbines turboshaft Technical performance INTERCOOLED Recuperated Low pressure compressor(LPC)zero-staged Simple cycle Comparative assessment
原文传递
粒子分离器结构优化对吞雨性能改进研究
5
作者 杨群杰 林阿强 +2 位作者 王家友 马佳乐 刘高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5-1313,共9页
本文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粒子追踪模型对某型涡轴发动机粒子分离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原理进行试验并完成了对粒子分离器结构的优化,研究并揭示了粒子分离器结构参数对其分离效果和吞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 本文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粒子追踪模型对某型涡轴发动机粒子分离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原理进行试验并完成了对粒子分离器结构的优化,研究并揭示了粒子分离器结构参数对其分离效果和吞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干工况条件下,与原型相比,优化后的模型扫气比降低4.3%,总压损失系数降低0.03%;在吞雨工况下,相比于原型,优化后的模型扫气比降低0.97%,总压损失系数降低0.039%,分离效率提高5.5%。本次结构优化基本达到了粒子分离器低总压损失高分离效率的优化要求,并且对粒子分离器吞雨性能有较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轴发动机 粒子分离器 正交试验设计 优化设计 吞雨 扫气比 总压损失系数 分离效率
下载PDF
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对带有轴承共腔结构涡轴发动机的减振特性
6
作者 刘源 王四季 +3 位作者 陈佳窈 张晋琪 林大方 王程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66-175,共10页
为研究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在带有轴承共腔结构的涡轴发动机减振特性,基于阻尼器动静摩擦副的运动特征,提出弹支干摩擦阻尼器位于轴承共腔结构处的附加刚度和阻尼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弹支干摩擦阻尼器与涡轴发动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数... 为研究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在带有轴承共腔结构的涡轴发动机减振特性,基于阻尼器动静摩擦副的运动特征,提出弹支干摩擦阻尼器位于轴承共腔结构处的附加刚度和阻尼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弹支干摩擦阻尼器与涡轴发动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求解,分析不同支点阻尼器对涡轴发动机各阶模态减振效果及阻尼器对可控模态的减振机理。基于以上工作提出了阻尼器各阶模态减振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通过设计弹支干擦阻尼器的支点位置、个数、正压力及控制转速区间等参数,可实现阻尼器对带有轴承共腔结构涡轴发动机各阶模态振动的有效控制,最大减振比达9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支干摩擦阻尼器 涡轴发动机 轴承共腔结构 不平衡响应 减振特性
下载PDF
隐蔽式安装布局涡轴发动机安装损失的飞行试验
7
作者 张浩 汪涛 李延希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74,共5页
为确定轻小型直升机飞行性能评估所需的发动机安装性能损失,对隐蔽式安装布局的涡轴发动机进行了不同直升机飞行姿态的飞行试验。基于试飞数据建立了一套真实飞行条件下涡轴发动机安装损失的计算流程,对比分析了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稳定... 为确定轻小型直升机飞行性能评估所需的发动机安装性能损失,对隐蔽式安装布局的涡轴发动机进行了不同直升机飞行姿态的飞行试验。基于试飞数据建立了一套真实飞行条件下涡轴发动机安装损失的计算流程,对比分析了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稳定平飞、有/无地效悬停、有/无地效悬停回转、不同高度爬升、不同高度下滑、盘旋、侧后飞等飞行姿态对涡轴发动机安装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隐蔽式安装布局的涡轴发动机安装损失主要来自进气温升,不同飞行姿态下功率损失为4.3%~20.7%,耗油率相对增量为1.2%~132.7%;功率损失随飞行高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飞行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耗油率相对增量随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在近地面的低速飞行姿态下安装损失最小,且受地效影响较小;风速和风向对安装损失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装损失 涡轴发动机 飞行姿态 隐蔽式安装布局 飞行试验
下载PDF
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交联控制方法研究
8
作者 谌昱 宋劼 +1 位作者 张海波 杨波 《航空科学技术》 2024年第2期68-74,共7页
针对常规的旋翼总距前馈方法难以有效实现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快速交联控制的问题,本文提出并设计了适用于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的新型交联控制方法。首先,基于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综合仿真平台,揭示不同运行工况下,共轴双旋翼、... 针对常规的旋翼总距前馈方法难以有效实现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快速交联控制的问题,本文提出并设计了适用于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的新型交联控制方法。首先,基于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综合仿真平台,揭示不同运行工况下,共轴双旋翼、推力桨操纵输入、发动机燃油输入变化规律;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考虑共轴双旋翼、推力桨桨距的增益自调节交联控制方法,并针对不同的运行工况,开展了数值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中等、高速度飞行时,相比于常规的旋翼总距前馈,新型交联控制方法可使动力涡轮转速的超调与下垂量减小36%与70%,可使直升机/发动机快速交联控制品质更优,进一步提升直升机/发动机综合系统的控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轴高速直升机 涡轴发动机 交联控制 双旋翼 推力桨
下载PDF
某变转速涡轴发动机优化设计与调试研究
9
作者 赵海凤 朱如鹏 张海彪 《中国科技纵横》 2024年第13期86-88,共3页
为确定某变转速涡轴发动机验证机的性能调试方案,本文根据各部件性能要素的设计和试验结果,分别按照单要素偏差、单部件偏差、所有部件综合性能偏差对整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计算评估。结合发动机已进行的试验结果,制定了部件改进设计要... 为确定某变转速涡轴发动机验证机的性能调试方案,本文根据各部件性能要素的设计和试验结果,分别按照单要素偏差、单部件偏差、所有部件综合性能偏差对整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计算评估。结合发动机已进行的试验结果,制定了部件改进设计要求和优化调试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达到了预期效果,发动机性能可以满足验证机阶段的设计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转速 涡轴发动机 优化 调试
下载PDF
民用涡轴发动机燃油结冰试验及分析
10
作者 阮华波 郭勤涛 +3 位作者 华继伟 赵赟杰 鄢骏 刘献忠 《中国科技纵横》 2024年第22期104-106,共3页
本文结合《航空发动机适航规定》(CCAR-33R2)的要求,对民用涡轴发动机整机开展燃油结冰试验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鉴于系统级试验在模拟真实发动机燃滑油换热情况方面的局限性,整机试验成为全面评估发动机性能的关键手段。本文详细阐述... 本文结合《航空发动机适航规定》(CCAR-33R2)的要求,对民用涡轴发动机整机开展燃油结冰试验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鉴于系统级试验在模拟真实发动机燃滑油换热情况方面的局限性,整机试验成为全面评估发动机性能的关键手段。本文详细阐述了试验的关键条件,包括最危险结冰条件的确定、环境大气温度和压力的选择,以及发动机状态的影响等。通过精心设计的试验程序和专用试验设备,对某型民用涡轴发动机进行严格燃油结冰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细致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该发动机在极端结冰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工作,充分满足适航规章的相关要求,为其他型号发动机的燃油结冰试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涡轴发动机 燃油结冰 试验分析
下载PDF
某型涡轴发动机燃气涡轮转速跳变故障分析
11
作者 宋宇航 樊建楼 +3 位作者 孟庆骁 樊伟杰 关丁铭 时越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7期89-95,共7页
目的针对某型涡轴航空发动机在直升机地面试车和空中飞行过程中均出现右侧发动机燃气涡轮转速(Ng)跳变现象,且转速跳动数值超出允许范围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方法从燃气涡轮转速数据测量原理出发,通过建立故障树排故方法,检查可能对N... 目的针对某型涡轴航空发动机在直升机地面试车和空中飞行过程中均出现右侧发动机燃气涡轮转速(Ng)跳变现象,且转速跳动数值超出允许范围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方法从燃气涡轮转速数据测量原理出发,通过建立故障树排故方法,检查可能对Ng造成跳变影响的各相关部位,并进行相关附件的更换。结果通过一系列排故工作,并结合发动机地面试车情况,对故障源头进行了准确定位,确定跳变为Ng传感器与发动机传动齿轮配合间隙过大导致的假跳变,非Ng转速真实发生跳变,是较为罕见的故障源。结论经过发动机厂专家的验证,完成传动齿轮的更换,排除了故障,并给出了预防和排除该类型故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涡轮转速 涡轴发动机 转速传感器 转速跳变 传动齿轮 直升机
下载PDF
涡轴发动机台架刹车起动试验研究
12
作者 刘志 向露宇 宛何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4期59-61,共3页
旋翼刹车起动是涡轴发动机一种特有的起动方式,为减少装机试验风险,须在台架模拟涡轴发动机刹车起动。介绍了涡轴发动机刹车起动原理,给出了在台架条件下模拟涡轴发动机刹车起动试验方法,并证明了试验方法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涡轴... 旋翼刹车起动是涡轴发动机一种特有的起动方式,为减少装机试验风险,须在台架模拟涡轴发动机刹车起动。介绍了涡轴发动机刹车起动原理,给出了在台架条件下模拟涡轴发动机刹车起动试验方法,并证明了试验方法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涡轴发动机可以在台架模拟直升机旋翼刹车起动;与正常起动相比,刹车起动可以使动力涡轮转速在起动阶段具有较快的加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加速到慢车状态,但直升机传动系统要承受较大负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轴发动机 刹车起动 刹车装置 试验方法
下载PDF
涡轴航空发动机转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
13
作者 王超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常规的涡轴航空发动机转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对发动机转速扭矩参数的调整不太精准,导致转速控制效果较差;因此,提出涡轴航空发动机转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文章首先对逻辑进行模糊化处理,得到相应的隶属度函数,对其进行模糊推理,... 常规的涡轴航空发动机转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对发动机转速扭矩参数的调整不太精准,导致转速控制效果较差;因此,提出涡轴航空发动机转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文章首先对逻辑进行模糊化处理,得到相应的隶属度函数,对其进行模糊推理,并采用重心法进行去模糊化;将模糊子集的参数作为控制器的主要参数,形成涡轴航空发动机转速模糊控制器;再基于此,构建转速模糊控制器系统结构,以便后续对实施自适应模糊控制;最后对变化率的调整规则进行设计,将转速波动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并建立参数调整规则表,按照模糊自整定数值关系,对发动机转速扭矩参数进行精确调整,从而对发动机转速进行自适应模糊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文章设计的方法,对涡轴航空发动机转速进行自适应模糊进行控制后,能够较好地将发动机转速控制在3000 rpm附近小波动振荡,说明该方法的控制效果较好;当阶跃干扰为10 N·m时,转速波动在11.38~17.77 rpm之间,当阶跃干扰为15 N·m时,转速波动的平均值在11.69~17.81 rpm之间,相对于对比方法均较小,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轴航空发动机 转速控制 自适应模糊控制 PID控制器 模糊控制器 转速扭矩参数
下载PDF
某型涡轴发动机喘振故障分析
14
作者 林柏生 黄南都 +1 位作者 刘志天 赵黎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5期86-88,共3页
针对某型涡轴发动机喘振故障,通过稳态测试数据和动态测试数据的详细分析对比,确定了故障时序,准确定位故障原因为燃油加温条件下低压泵腔体结构堆积空气,进而引起燃油压力持续掉压且压力偏低所致。燃油压力不足导致供油偏少,引起发动... 针对某型涡轴发动机喘振故障,通过稳态测试数据和动态测试数据的详细分析对比,确定了故障时序,准确定位故障原因为燃油加温条件下低压泵腔体结构堆积空气,进而引起燃油压力持续掉压且压力偏低所致。燃油压力不足导致供油偏少,引起发动机迅速掉转,电子控制系统为维持发动机动力涡轮恒定的调节逻辑,急剧供油,导致富油燃烧,急剧升高的燃气温度导致燃气涡轮进口形成“热节流”,引起发动机喘振。通过半物理仿真和整机试验进行了故障复现验证,并提出了改进措施。该故障的分析和排除能为其他型号排故和燃油泵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轴发动机 喘振 燃油加温 低压泵
下载PDF
基于试验设计的涡轴发动机性能试飞研究
15
作者 范平 屈霁云 《工程与试验》 2024年第2期19-22,共4页
涡轴发动机的装机性能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直升机鉴定试飞中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发动机配装直升机后的气动力学分析,采用结构化试验机理构建了基于试验设计的涡轴发动机装机性能预测评估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修正和性能... 涡轴发动机的装机性能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直升机鉴定试飞中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发动机配装直升机后的气动力学分析,采用结构化试验机理构建了基于试验设计的涡轴发动机装机性能预测评估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修正和性能评估飞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发动机安装性能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飞行试验测试数据的误差不大于5%,结果吻合良好,能够满足对该型发动机装机后的性能试飞鉴定要求;该模型可以预测出不同飞行工况下的发动机性能数据,为飞行手册的完善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避免了传统计算方法所带来的进气道损失、引气及功率提取、动力涡轮转速为定值等“不相似”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后续涡轴发动机装机状态下的性能试验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轴发动机 技术指标 安装性能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某型直升机动力装置起动特性试飞研究
16
作者 范平 《工程与试验》 2024年第2期36-40,共5页
军用直升机动力装置在高原、高温、低温及雨、雪、结冰等恶劣环境下稳定、高效的地面起动特性是一项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也是直升机鉴定试飞中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本文以某型涡轴发动机试飞鉴定试验为平台,设计了完整的直升机动力装置... 军用直升机动力装置在高原、高温、低温及雨、雪、结冰等恶劣环境下稳定、高效的地面起动特性是一项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也是直升机鉴定试飞中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本文以某型涡轴发动机试飞鉴定试验为平台,设计了完整的直升机动力装置起动试飞鉴定方案,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起动试飞方案合理可行,能够最大程度贴近部队实战使用的技术特征,满足对发动机起动高度包线、起动时间等研制总要求规定的技术指标验证需求。在高温环境下,发动机燃油流量随转速的增加趋势相对较慢,反之,低温环境下增加趋势相对较快,发动机的加速性相较于高温环境要快。当排气温度T45增加到某一限制值时,燃油流量突然降低以降低发动机排气温度。起动电机的带转时间与最大起动电流有关,起动电流越大,带转时间越少,发动机起动越快。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后续涡轴发动机装机状态下的起动科目试验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轴发动机 空中停车 地面试验 技术指标 起动特性
下载PDF
某型涡轴发动机动力涡轮超限故障研究
17
作者 马洪杰 李汉青 +3 位作者 唐建 苗国磊 陈强 漆杰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24年第3期80-82,共3页
针对某型涡轴发动机动力涡轮(Npt)发生超限故障,通过发动机控制理论分析并结合试验验证相结合方式,对本次涡轴发动机动力涡轮转速Npt超限故障进行复现并排除;针对发动机地面实验控制系统缺陷问题,本文通过实验验证并结合专家经验积累总... 针对某型涡轴发动机动力涡轮(Npt)发生超限故障,通过发动机控制理论分析并结合试验验证相结合方式,对本次涡轴发动机动力涡轮转速Npt超限故障进行复现并排除;针对发动机地面实验控制系统缺陷问题,本文通过实验验证并结合专家经验积累总结分别从从提高数采保护系统采样频率、完善数采保护系统启动机制、完善数采保护系统设计、强化培训四个方面给出预防措施与使用建议,避免发动机地面试验时出现严重超限情况,同时其排除方法可为发动机出现类似故障解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轴发动机 动力涡轮 Npt超限 建议措施
下载PDF
涡轴(涡桨)/涡扇(涡喷)发动机通用核心机技术 被引量:11
18
作者 尹泽勇 曾源江 +1 位作者 石建成 罗安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88-2094,共7页
通用核心机技术不仅可增加所发展发动机的通用零件数,缩短研制周期,还可使所发展的各类发动机性能均较先进.不同流量的通用核心机可相应发展不同功率/推力范围的各类发动机,通用核心机的设计需考虑强度与气动性能的折衷,其部件应有宽广... 通用核心机技术不仅可增加所发展发动机的通用零件数,缩短研制周期,还可使所发展的各类发动机性能均较先进.不同流量的通用核心机可相应发展不同功率/推力范围的各类发动机,通用核心机的设计需考虑强度与气动性能的折衷,其部件应有宽广的高效与稳定工作范围,且通用前提下也允许核心机后续发展时有小的变动.文中最后讨论了某中小型通用核心机方案设计中涡轮级数和压气机形式的选择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核心机 涡轴发动机 涡桨发动机 涡扇发动机 涡喷发动机
下载PDF
内燃波转子影响涡轴发动机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成本林 李建中 +2 位作者 巩二磊 温泉 张堃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6-731,共6页
内燃波转子涡轴发动机是一种集波转子增压技术、等容燃烧技术和涡轴发动机技术为一体的新概念发动机。介绍了内燃波转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内燃波转子涡轴发动机热力循环分析数学模型,开展内燃波转子通道出口气流马赫数变化对涡轴发... 内燃波转子涡轴发动机是一种集波转子增压技术、等容燃烧技术和涡轴发动机技术为一体的新概念发动机。介绍了内燃波转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内燃波转子涡轴发动机热力循环分析数学模型,开展内燃波转子通道出口气流马赫数变化对涡轴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探讨内燃波转子涡轴发动机热力循环状态参数变化规律,验证了内燃波转子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涡轴发动机性能,内燃波转子涡轴发动机比功率和热循环效率最大提高了35.79%,耗油率SFC最大减少了26.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轴发动机 内燃波转子 热力循环 性能 出口马赫数
下载PDF
直升机飞行/推进系统综合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志峰 姜广伦 安锦文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7-21,共5页
利用递阶、分散的控制思想, 将直升机对象划分为三个具有独立功能、便于建模的子系统, 即直升机、旋翼、发动机子系统, 再在各子系统模型基础上根据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整个系统的模型。其中四片铰接式旋翼模型起着纽带作用... 利用递阶、分散的控制思想, 将直升机对象划分为三个具有独立功能、便于建模的子系统, 即直升机、旋翼、发动机子系统, 再在各子系统模型基础上根据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整个系统的模型。其中四片铰接式旋翼模型起着纽带作用, 只有充分考虑机体/旋翼及发动机/旋翼间耦合关系才能建立直升机飞行/推进综合模型, 仿真结果证明了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为直升机飞行/推进综合控制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 直升机 综合控制 飞行-推进系统 综合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