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puncture with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twirling manipulation inhibits hippocampal neuronal apoptosis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被引量:4
1
作者 Juan Lu Yan Guo +7 位作者 Chang-qing Guo Xue-min Shi Ning-yu Du Rui-li Zhao Wen-ping Du Jing-rong Liang Shi-peng Zhu Huan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770-778,共9页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on blood pressure and target organ damag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s), this study used the reinforcing twirling method(1.5–2-mm depth; rot...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on blood pressure and target organ damag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s), this study used the reinforcing twirling method(1.5–2-mm depth; rotating needle clockwise for 360° and then counter clockwise for 360°, with the thumb moving heavily forward and gently backward, 60 times per minute for 1 minute, and retaining needle for 9 minutes), the reducing twirling method(1.5–2-mm depth; rotating needle counter clockwise for 360° and then clockwise for 360°, with the thumb moving heavily backward and gently forward, 60 times per minute for 1 minute, and retaining needle for 9 minutes), and the needle retaining method(1.5–2-mm depth and retaining the needle for 10 minutes). Bilateral Taichong(LR3) was treated by acupuncture using different manipulations and manual stimulation. Reinforcing twirling, reducing twirling, and needle retaining resulted in a decreased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reduced Bax m 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and an increased Bcl-2/Bax ratio in the hippocampus compared with the SHR group. Among these groups, the Bcl-2/Bax protein ratio was highest in the reducing twirling group, and the Bcl-2/Bax m RNA ratio was highest in the needle retaining 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inforcing twirling, reducing twirling, and needle retaining methods all improve blood pressure and prevent target organ damage by increasing the hippocampal Bcl-2/Bax ratio and inhibiting cell apoptosis in the hippocampus in SH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acupunctur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twirling manipulation Taichong (LR3) hippocampal CAI area blood pressure apoptosi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anipulation of Yin and Yang in Acupuncture
2
作者 Zhang Changzhi(Cerebral Institute,52935 Unit of the PLA)Zhao Xhuancha Wang Junhong,(Outpatient Department,52935 Unit of the PLA)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2期351-352,共2页
DiscussiononReinforcingandReducingManipulationofYinandYanginAcupuncture¥ZhangChangzhi(CerebralInstitute,5293... DiscussiononReinforcingandReducingManipulationofYinandYanginAcupuncture¥ZhangChangzhi(CerebralInstitute,52935UnitofthePLA)Z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DISCUSSION YIN reducing reinforcing Yang manipulation and of
下载PDF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神经递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3
作者 张静 刘继鹏 +3 位作者 岳炳南 高辛瑜 张琳 刘清国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6期959-962,981,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的影响,探寻针刺调控血压的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的影响,探寻针刺调控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27只雄性SHR大鼠随机分配到补法组、泻法组和模型组中。9只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只进行捉抓固定不做针刺干预,补法组和泻法组均取双侧的太冲穴进行针刺干预。各组每日上午干预1次,周期为14 d,2周之间休息1 d。于针刺第0、3、7、14日定期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并记录。实验第14日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PVN中GABA、Glu的含量,以及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的含量,最后使用HE染色法观察PVN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补法组和泻法组均能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P<0.01),且泻法组降压效果更为显著(P<0.05)。针刺后,与模型组相比,补法组和泻法组PVN组织中GABA含量显著增加,Glu含量显著降低(均P<0.01);补法组和泻法组血清中IL-6、TNF-α水平相比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补法组和泻法组可改善病变情况,细胞总数增多。结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明显降低SHR大鼠血压,且捻转泻法降压效果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VN中神经递质GABA含量升高、Glu含量降低,以及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下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下丘脑室旁核 神经递质 炎症因子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下载PDF
针刺平补平泻的源流及演变 被引量:1
4
作者 史维霞 陈晓琳 +3 位作者 燕虹宇 殷芮 张丽丽 杜宇征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6期91-96,共6页
不同时期的学派、医家及著作赋予了平补平泻的不同内涵。本研究通过整理文献,以时间为轴梳理平补平泻的源流及其概念、术式的演变,剖析古今之异同。古代的平补平泻是一种广义的针刺方法,包含多种单式补泻手法,涉及到补泻的先后、刺激量... 不同时期的学派、医家及著作赋予了平补平泻的不同内涵。本研究通过整理文献,以时间为轴梳理平补平泻的源流及其概念、术式的演变,剖析古今之异同。古代的平补平泻是一种广义的针刺方法,包含多种单式补泻手法,涉及到补泻的先后、刺激量及适应症等。而现代意义上的平补平泻法则是一种独立的针刺补泻手法,即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在补泻内涵及手法操作上古今迥然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论,需厘清源流,依据差异分而用之,促进其在手法量学方面的发展,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手法 补泻 平补平泻
下载PDF
Impact on the gait time cycle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treatment with yinyang respirator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needling technique
5
作者 李旗 《China Medical Abstracts(Internal Medicine)》 2014年第2期71-71,共1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the efficacy on gait time cycle of ischemic stroke between yin-yang respirator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needling technique(yin-yang needling)and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Me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the efficacy on gait time cycle of ischemic stroke between yin-yang respirator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needling technique(yin-yang needling)and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Methods Sixty cases of ischemic stroke betw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ing acupuncture CYCLE manipulation kinematics INTRAVENOUS UNILATERAL walking reduc deter
原文传递
重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陶晓雁 孙彩霞 +7 位作者 杨金亮 毛湄 廖辰聪 孟金光 樊文博 张一菲 任绪茹 俞洪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观察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比较轻度、重度2种不同刺激强度及白昼戴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重度刺激组... 目的:观察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比较轻度、重度2种不同刺激强度及白昼戴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重度刺激组(60例,120只患眼)、轻度刺激组(60例,120只患眼),另设戴镜组(60例,120只惠眼)对比。重度刺激组、轻度刺激组均选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太阳穴,采用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组各穴捻转幅度360°、90次/分,轻度刺激组各穴捻转90°、60次/分;戴镜组不进行针刺治疗,只需白昼戴镜。比较各组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捻转泻法治疗后视力有所提高(P<0.01),且重度刺激组较轻度刺激组视力提高明显(P<0.01),戴镜组视力无变化。患者年龄、治疗前近视程度均与治疗后视力变化差值有密切关系(P<0.01)。结论:捻转泻法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疗效肯定;重度刺激优于轻度刺激;年龄、近视程度对临床疗效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针灸疗法 捻转补泻 针刺泻法 眼针 青少年
下载PDF
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即刻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杜小正 王金海 +2 位作者 鲍春龄 焦志华 东贵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捻转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和1、2、3 h以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和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量表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针刺后即刻、1 h和2 h,捻转补法组FMA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而针刺后3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即刻和1、2、3 h,捻转补法组NDS均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各时点FMA和N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捻转补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补泻手法 急性缺血性中风 肢体运动功能 即刻效应 简化Fugl-Meyer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下载PDF
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NE、5-HT及NO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赫 杨芳媛 +8 位作者 战河 郭秋蕾 洪性勋 崔志源 张跃 纪智 袁静云 王紫娟 刘清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小脑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w,5-H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小脑在针刺降压的效应机制。...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小脑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w,5-H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小脑在针刺降压的效应机制。方法 40只9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每组10只;空白组WKY 10只。针前1天及针刺干预的第3、8、13、18、23、27天测量血压。28天后摘取小脑,应用Elisa法检测小脑组织NE、5-HT和NO的含量。结果 (1)血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的收缩压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针前,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各组之间收缩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针后第3天开始至27天,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血压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自针刺后第8天开始至27天,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与针刺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而补法组与泻法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自针后第13天开始至27天,针刺泻法组均比针刺补法组血压降低(P<0.05)。(2)NE、5-HT、NO: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小脑NE、5-HT含量显著升高(P<0.05),NO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NE、5-HT含量降低(P<0.05)NO含量升高(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泻法组NO含量升高(P<0.05);与针刺组和针刺补法组比较,泻法组小脑组织NE降低(P<0.05),而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均可有效降低SHR大鼠收缩压;自针后第7天开始,不同针刺手法降压效果出现显著差异,且捻转泻法组比捻转补法组降压效果显著,其降压作用可能与调节小脑,NE、5-HT、NO含量有关,且捻转补法组和泻法组的调节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捻转补泻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小脑
下载PDF
针刺曲池穴得气和捻转补泻手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睢明河 王朝阳 马文珠 《中医药信息》 2012年第3期87-90,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评价不得气、得气、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的效应。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不得气组、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和得气右转组,分别于针刺前...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评价不得气、得气、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的效应。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不得气组、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和得气右转组,分别于针刺前、进针10min、起针即刻和起针10min测量血压。结果:与针刺前相比,针刺后各组血压明显降低(P<0.01);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得气右转组、虚补实泻("得气左转组"中的虚证和"得气右转组"中的实证)、虚泻实补("得气左转"中的实证和"得气右转"中的虚证)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不得气组(P<0.01);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得气右转组、虚补实泻、虚泻实补之间的降压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中,不得气也有效,但得气比不得气效果好;以针的捻转方向的不同来区分的捻转补泻手法即"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在本研究中未显示相应的补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针刺 得气 捻转补泻 曲池
下载PDF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纪智 郭文 +3 位作者 朱华超 谢晓佳 孙启胜 刘清国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458-461,共4页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内在机理。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7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针刺泻法组,每组9只。造模方法:噪声结合足底电击刺激,周期为14d。造模同时针...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内在机理。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7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针刺泻法组,每组9只。造模方法:噪声结合足底电击刺激,周期为14d。造模同时针刺泻法组取曲池穴、太冲穴进行干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天做与针刺组相同的抓取刺激。在造模前1天、第3、5、7、9、11、13、15天测量大鼠的血压,并观察其生理学行为学改变。第15天量取血压后取材,用Rat Gene 2.0 Array technology进行基因芯片分析。结果造模期间空白组血压始终保持正常水平。模型组在造模第3天即突破了120 mmHg(P〈0.01),并在后来的第5、7、9、11、13、15天持续升高至较高水平(P〈0.01)。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尖叫、咬架、小便变黄、毛质粗糙、眼睛充血等变化,且血压始终处于120~139 mmHg范围内,说明造模成功。模型+针刺泻法组的血压值在第5、7、9、11、13、15天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基因表达频谱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泻法组有106个基因表达升高,92个基因表达降低。其中高血压相关基因CYP1A1、IGFBP-1的表达也发生相应变化。结论针刺太冲、曲池并施以泻法,可明显降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的血压,并影响其肾脏的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泻法 应激性高血压前期 基因芯片
下载PDF
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成勇 秦珊 +5 位作者 李忠仁 刘兰英 王和生 吴文忠 陈栋 张聪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9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6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9眼)和对照组20例(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 目的观察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6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9眼)和对照组20例(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视野平均视敏度(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视力、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3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是一种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视神经萎缩 新明 针药并用 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下载PDF
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2
作者 朱毅 徐曼文 +6 位作者 黄艳 马晓芃 施征 徐世芬 刘慧荣 汪司右 吴焕淦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12期1413-1418,共6页
目的采用麦吉疼痛询问量表(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PQ)观察陆氏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温针组和温针补泻组。3组均选择风池、天柱、大杼、列缺作为针刺穴位,隔... 目的采用麦吉疼痛询问量表(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PQ)观察陆氏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温针组和温针补泻组。3组均选择风池、天柱、大杼、列缺作为针刺穴位,隔日治疗1次。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中期、治疗结束及治疗随访1个月后的MPQ评分,主要观察Mc Gill总评分、PRI评分、VAS评分和PPI评分。结果针刺组、温针组和温针补泻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94.3%和97.1%,温针补泻组优于针刺组(P<0.05)。3组McGill总评分、PRI评分、PRI情感项评分、VAS评分和PPI评分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减低(P<0.05);3组PRI感觉项评分治疗结束和随访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在降低Mc Gill总评分、PRI评分、PRI感觉项评分和PPI评分方面,温针补泻组优于温针组和针刺组(P<0.05);在降低PRI情感项评分、VAS评分方面,温针补泻组、温针组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单纯针刺、温针、温针结合补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温针结合补泻手法的整体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疗法 颈椎病 神经根型 颈痛 麦吉疼痛询问量表 针刺补泻
下载PDF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其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平 关卫 +2 位作者 王芳 陈冰 诸凯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1-33,共3页
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 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合谷穴
下载PDF
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温雁云 袁宜勤 +2 位作者 赵锋 曹东波 罗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9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龙虎交战针法组(A组)、平补平泻针法组(B组)和中频理疗组(C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9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龙虎交战针法组(A组)、平补平泻针法组(B组)和中频理疗组(C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检测3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浆P物质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A组与B、C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血浆P物质含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后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血浆P物质含量的影响,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结论龙虎交战针法是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有效的镇痛针法之一,其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中P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交战针法 非特异性下背痛 血浆P物质 平补平泻针法 中频理疗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针刺手法补泻有无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英英 沈燕 王舒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1期81-84,共4页
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中医理论颇受争议,时至今日,关于针刺手法的补泻效应,仍然有学者用现代的物理化学观点来否认。笔者通过对临床和基础实验的多方面总结分析,证实了针刺手法的补泻效应,并从文献查阅过程中发现,针刺量化、... 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中医理论颇受争议,时至今日,关于针刺手法的补泻效应,仍然有学者用现代的物理化学观点来否认。笔者通过对临床和基础实验的多方面总结分析,证实了针刺手法的补泻效应,并从文献查阅过程中发现,针刺量化、规范化、标准化已成为现在针刺手法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可以进行全国各重点实验室分工,按病种和疾病的病程阶段,将不同针刺方法进行规范化,然后汇总形成统一的操作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手法 补泻效应 实验研究 量化 综述
下载PDF
石学敏针刺补泻手法量学切入点浅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阿根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11期32-34,共3页
通过对比常见针刺补泻手法的特点,探索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研究以研究捻转补泻手法作为突破口的科学性、合理性。
关键词 补泻手法 针刺手法量学 捻转补泻
下载PDF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平 关卫 +2 位作者 王芳 陈冰 诸凯 《天津中医》 2002年第4期51-53,共3页
目的 :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 ,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 :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 ,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 ,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 ,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 目的 :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 ,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 :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 ,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 ,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 ,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 :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 ,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 ,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 ,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 :1)补泻手法 ,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 ,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足三里
下载PDF
针刺手法在针灸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8
作者 袁宏伟 李琰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22期100-101,共2页
针刺手法属于《针灸学》一书中“刺灸方法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经络腧穴理论向针灸临床过渡的桥梁,在针灸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作者在进行针刺手法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传授一直以... 针刺手法属于《针灸学》一书中“刺灸方法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经络腧穴理论向针灸临床过渡的桥梁,在针灸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作者在进行针刺手法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传授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文从针刺手法的教学现状出发,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提出应重拾针刺手法的精髓,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将针刺手法运用到针灸临床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手法 针灸教学 行针手法 补泻手法
下载PDF
左右利手捻转补泻手法对血虚证模型大鼠RBC、Hb、IRF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肖敏佳 褚亚宇 +2 位作者 柳杨 刘清国 王朝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4期482-484,共3页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具体捻转方向的关系。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留针组(C组)、右手前捻组(D组)、右手后捻组(E组)、左手前捻组(F组)、左手后捻组(G组)。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备血虚证模型。...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具体捻转方向的关系。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留针组(C组)、右手前捻组(D组)、右手后捻组(E组)、左手前捻组(F组)、左手后捻组(G组)。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备血虚证模型。隔日针刺1次,共10次。检测大鼠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IRF)。结果:治疗前1 d,与A组相比,其余各组RBC、Hb显著降低(P<0.01),IRF显著升高(P<0.01);治疗第7 d,各组RBC、Hb比较,B组含量最低(P<0.05),C、D、F 3组差异不明显(P>0.05),A、E、G 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3组含量高于后3组(P<0.05),IRF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第14、21 d,各治疗组RBC、Hb、IRF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捻转补泻手法与左、右捻转方向无关,无论何手持针,均拇指前捻用力为"补",拇指后捻用力为"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补泻手法 捻转方向 血虚证
下载PDF
浅谈针刺补泻操作的关键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明慧 孙燕丽 +2 位作者 江山 徐放明 陈爽白 《天津中医药》 CAS 2010年第2期121-122,共2页
通过对各种针刺补泻手法的分析,结合实验验证,在得气的基础上,针刺补泻操作的关键可能是其作用于躯体的趋势,即向(体)内趋势为主的操作手法为补,向(体)外趋势为主的操作手法为泻。
关键词 针剌 补泻 操作 关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