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耀亢的两首佚诗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崇琛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第3期90-91,共2页
丁耀亢的两首佚诗《山居歌》与《田家歌》,在已出版的《丁耀亢全集》中未能收录,也不见于其它抄本,此乃首次全文公布。两诗所富有的浓重的生活情趣及其通俗、活泼、生动的风格,实为丁氏此后小说、戏剧中曲词创作的先声,对研究明末山东... 丁耀亢的两首佚诗《山居歌》与《田家歌》,在已出版的《丁耀亢全集》中未能收录,也不见于其它抄本,此乃首次全文公布。两诗所富有的浓重的生活情趣及其通俗、活泼、生动的风格,实为丁氏此后小说、戏剧中曲词创作的先声,对研究明末山东半岛东南部一带的经济形态及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耀亢佚诗 《山居歌》 《田家歌》
下载PDF
“万物同情观”对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特质的影响
2
作者 景遐东 曾羽霞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93-96,共4页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同情 山水诗 审美特质 和谐
下载PDF
论杜诗中的悯农题材
3
作者 李新 穆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1期57-59,82,共4页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有许许多多关注农耕、忧心农事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其所处"安史之乱"前后农夫所遭受的众多天灾、兵祸之苦真实记录下来,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有许许多多关注农耕、忧心农事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其所处"安史之乱"前后农夫所遭受的众多天灾、兵祸之苦真实记录下来,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这与其所继承的重农耕的儒家思想传统密切相关。同时,这一题材的开拓,对后世悯农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悯农诗 重农耕传统 儒家思想
下载PDF
暑中荷锸方知苦 停辇观苗问稼人——康熙农事诗述论
4
作者 黄建军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康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诗人,他的1000余首诗词,题材广泛,真实记载了他一生的经历。而其中尤为突出的则是他以农业、农民、农村为题材的200来首农事诗。通过这些农事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心中和谐的农村社会。
关键词 康熙 农事诗 农业 农民 农村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论北宋悯农诗
5
作者 高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北宋悯农诗歌远承《诗经》、汉乐府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近师杜甫"三吏"、"三别"以及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唯歌生民病"的写实精神,通过多重对比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北... 北宋悯农诗歌远承《诗经》、汉乐府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近师杜甫"三吏"、"三别"以及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唯歌生民病"的写实精神,通过多重对比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北宋土地、赋税、劳役等制度重压下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贫富极度悬殊、阶级尖锐矛盾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士大夫文人的悲悯、痛恨、愧疚等等复杂感情。尤其在新旧党争中,更加体现出有识之士关心民瘼、改革弊政的胆识和勇气。受到宋朝社会文化的影响,北宋悯农诗也呈现出有别于前代诗歌的议论化、散文化的创作倾向,彰显了宋诗特有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悯农诗 新旧党争 议论化 散文化
下载PDF
是咒还是诗?——读洛夫《大悲咒》兼谈元语言理论与诗歌阐释
6
作者 乔琦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39-43,共5页
《大悲咒》全诗竭力写"大悲",诗情的着力点却在漂泊,诗中的抒情主体为天涯浪迹者,欲与禅的纠葛是其形而上的呈现。漂泊天涯者,思乡又超脱于乡,其间多味杂陈,无限纠葛,此一悖论可谓《大悲咒》乃至洛夫诗歌之头条悖论。禅与诗... 《大悲咒》全诗竭力写"大悲",诗情的着力点却在漂泊,诗中的抒情主体为天涯浪迹者,欲与禅的纠葛是其形而上的呈现。漂泊天涯者,思乡又超脱于乡,其间多味杂陈,无限纠葛,此一悖论可谓《大悲咒》乃至洛夫诗歌之头条悖论。禅与诗的元语言交融,促成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诗、禅与现实世界的元语言冲突,带来阅读的晦涩感。较低层次的晦涩,因"用钥匙砍柴,用斧头开门"的元语言误用而起,一般可以解决和避免;较高层次的晦涩,则为漩涡状态的复义,实乃诗歌的绝妙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大悲咒》 元语言 禅诗
下载PDF
论杜甫的悯农诗
7
作者 李新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4-97,共4页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有许许多多关注农耕、忧心农事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其所处"安史之乱"前后农夫所遭受的众多天灾、兵祸之苦真实记录下来,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有许许多多关注农耕、忧心农事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其所处"安史之乱"前后农夫所遭受的众多天灾、兵祸之苦真实记录下来,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这与其所继承的重农耕的儒家思想传统密切相关。同时,这一题材的开拓,对后世悯农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悯农诗 重农耕传统
下载PDF
大爱永存与灾难永志——论地震诗潮中传统诗词灾难书写的美刺精神
8
作者 张帆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81-84,89,共5页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美刺"的教化功能,但对于重大的自然灾难却鲜有表现。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在两年内相继发生,诗歌的抒情主体倏忽回归到时代的"大我",改变了长期以来陷于"小我"圈子里自娱自乐的状况...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美刺"的教化功能,但对于重大的自然灾难却鲜有表现。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在两年内相继发生,诗歌的抒情主体倏忽回归到时代的"大我",改变了长期以来陷于"小我"圈子里自娱自乐的状况,不少诗人还借用旧体诗词寄情抒怀。今天,当我们诀别灾难,静下心来沉淀这场由灾难诉说引起的古典诗潮,会发现诗人们对传统美刺精神的把握、继承与超越,集中体现在当代人珍视生命的人文关怀、直面现实的诗人良知和由此引发的悲悯情怀及含蓄深沉的理性洞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诗词 美刺精神 人文关怀 悲悯情怀 理性洞彻
下载PDF
陆游农技、农谚诗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姜春霞 《济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9-12,共4页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在其诗集《剑南诗稿》中有六十余首诗记载了当时农人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生产技术以及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其中一些诗作还保留了许多农谚。这些诗作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题材,也大量保存了...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在其诗集《剑南诗稿》中有六十余首诗记载了当时农人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生产技术以及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其中一些诗作还保留了许多农谚。这些诗作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题材,也大量保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对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农技诗 农谚诗
下载PDF
范成大山川行旅诗的复合主题
10
作者 罗小华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41-44,共4页
南宋时代,外患频仍,范成大在宦途漂泊、登山临水之际,社稷之忧亦时时盘结于心,并在诗中艺术地表现为山川行旅与爱国主题、悯农主题的复合咏叹。
关键词 范成大 山川行旅诗 爱国 悯农
下载PDF
唐庚惠州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管窥——以杂诗二十首为例
11
作者 余红芳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26-128,共3页
唐庚,与苏轼同乡,文采风流,人称"小东坡",仕途坎坷,被贬惠州期间,创作出了有名的"惠州诗",其中杂诗二十首尤为特色独具,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包括屏迹隐居、躬耕垄亩的田夫形象,壮志难酬、落魄失意的... 唐庚,与苏轼同乡,文采风流,人称"小东坡",仕途坎坷,被贬惠州期间,创作出了有名的"惠州诗",其中杂诗二十首尤为特色独具,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包括屏迹隐居、躬耕垄亩的田夫形象,壮志难酬、落魄失意的士子形象,思念故土、怀念亲人的异客形象,潇洒田园、诗意栖居的隐士形象等,堪为"惠州诗"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庚 杂诗 田夫 落魄士子 异客 隐士
下载PDF
谁是“田父”?——论陶渊明《饮酒》诗中的“田父”
12
作者 贺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45-50,共6页
陶渊明移居南村后,结识了一批新的朋友,殷晋安便是其中之一。义熙十一年末(415)至义熙十二年初(416),陶渊明被朝廷征为著作佐郎,与此同时,殷晋安被太尉刘裕辟为参军。殷晋安与陶渊明感情颇为深厚,欣赏奇文,辨析疑义,信宿清话,携手同游... 陶渊明移居南村后,结识了一批新的朋友,殷晋安便是其中之一。义熙十一年末(415)至义熙十二年初(416),陶渊明被朝廷征为著作佐郎,与此同时,殷晋安被太尉刘裕辟为参军。殷晋安与陶渊明感情颇为深厚,欣赏奇文,辨析疑义,信宿清话,携手同游。殷氏有功名事业之心,积极用世,得知朝廷征召渊明,诚恳地劝其赴任。而陶渊明此时身染疾病,不乐仕宦,委婉拒绝了殷氏的好意。《饮酒》第九首便是写这一事件,其中的“田父”即指“殷晋安”。此外,《与殷晋安别》、《饮酒》其六和其十三、《感士不遇赋》等篇目,也与这一事件有关,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殷氏劝仕话语的潜在回应,以及对其热衷仕途的批评和遗憾。陶渊明是厚道的,他把殷晋安的人物原型改造成“田父”的形象,没有直接点出友人姓名,因此他的批评是含蓄的、委婉的、影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饮酒》 “田父” 殷晋安
下载PDF
“谷雨”举隅
13
作者 张建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64-69,共6页
通过文献规整来探究“谷雨”名称的来源,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分析“谷雨”时节在天文所处的位置及历史演变;用物候知识解读“谷雨”三候及其蕴含的自然规律,引入概念隐喻和语义分析理论释读“谷雨”农谚;考证花信概念的起源和择取古人关于... 通过文献规整来探究“谷雨”名称的来源,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分析“谷雨”时节在天文所处的位置及历史演变;用物候知识解读“谷雨”三候及其蕴含的自然规律,引入概念隐喻和语义分析理论释读“谷雨”农谚;考证花信概念的起源和择取古人关于花信的合理分类,从花信诗管窥文人对于“谷雨”三信的歌咏和对人生节律的深刻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雨” 农谚 隐喻 花信诗
下载PDF
浅析唐宋悯农诗中的对比手法
14
作者 张学椿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4-47,共4页
在灿若星河的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农民疾苦的悯农诗。这类诗歌,在经济异常发达的唐宋时期达到高峰,许多优秀诗人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在这类诗歌中,对比手法是其显著特色之一。对比手法更好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在灿若星河的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农民疾苦的悯农诗。这类诗歌,在经济异常发达的唐宋时期达到高峰,许多优秀诗人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在这类诗歌中,对比手法是其显著特色之一。对比手法更好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仅把不同人物、不同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悯农诗 对比手法
下载PDF
离开大地的李绅:作者暧昧读者欭嚘
15
作者 王列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14,共14页
李绅乃唐贞元至会昌年间诗人,“新乐府运动”得风气之先者。少年寒士而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千古佳句,以诗性言说洞穿农业中国生存真相,由此而与白居易、元稹因“少贫而孤”的相同命运,客居京城广崇... 李绅乃唐贞元至会昌年间诗人,“新乐府运动”得风气之先者。少年寒士而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千古佳句,以诗性言说洞穿农业中国生存真相,由此而与白居易、元稹因“少贫而孤”的相同命运,客居京城广崇里得“共脱青衫”诗歌唱和之欢。然而就是这位“短李”,三十五岁举进士,并在渐入仕途之后,因完全离开他所依存的大地、民间和苍生日常,终至逐官如饥似渴,攀附于“子弟”并深陷“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自此无好诗,得意失意处每有“小人”嘴脸,终于去所在时域“元、白”和“韩、柳”渐行渐远,且忮求结局惨至官职尽削,敕斥世代不得参政。对后世读者而言,往往只知《悯农》而不知作者,偶知其然则唯有一声长叹。所议镜鉴在于,大地有大地的权利,亦如诗有诗的尊严。为诗必须与大地为伍,背叛正义生存选择就会最终背叛自身主体性乃至身份独立性,并且唯其背叛而必然遭遇读者漠视与抛弃。在文学价值天平上,历史是唯一的最后裁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绅 《悯农》二首 牛李党争 大地 历史镜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