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the single-injection volar subcutaneous block and the two-injection dorsal block for digital anesthesia
1
作者 V. Monsef Kasmaei M. T. Talebian +1 位作者 A. Shams Akhtari Sh. Keykhah 《Health》 2013年第11期12-15,共4页
Objectives: Local digital nerve blockade is frequently used in many trauma cases. Two commonly used techniques of digital nerve block with local anesthetic are the two-injection dorsal technique and the single-injecti... Objectives: Local digital nerve blockade is frequently used in many trauma cases. Two commonly used techniques of digital nerve block with local anesthetic are the two-injection dorsal technique and the single-injection volar subcutaneous technique.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 various parameters of the single-injection volar subcutaneous block and the two-injection dorsal block. Pain score, amount of injected anesthetic, time of effect onset,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satisfaction scores in each injection technique was compared. Methods: 128 participating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equal experimental groups. Two-percentage Lidocaine was used as an anesthetic agent. Doses of 1.8 and 3-4 ml were used in the single-injection subcutaneous block and the two-injection dorsal block groups, respectively. Following injections, the patients were asked to score their discomfort experience on a standard visual analog scale of 0 (no pain) to 10 (most pain imaginable). They also were asked to score the rate of their satisfaction from 1(no satisfaction) to 5 (most satisfaction). The onset of effect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pinprick test. Result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wo-injection dorsal block technique imposes more pain but the pain scor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were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 single-injection subcutaneous digital block method. This satisfaction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The single-injection method is more efficient and the patients were more pleased. The advantages of this method are its safety, user friendly, need of lower amount of anesthetic drug and its easiness to teach and lea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d Surgery VOLAR SUBCUTANEOUS block two-injection dorsal block
下载PDF
三氧自体血+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MPS的效果
2
作者 陆瑞华 和滢 +4 位作者 黄荣 范海鸥 韦振权 朱丽丽 宁飞宏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7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胸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患者应用三氧自体血+颈交感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5月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治疗的胸背部MPS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1例。对照... 目的:探讨胸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患者应用三氧自体血+颈交感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5月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治疗的胸背部MPS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口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治疗组实施三氧自体血治疗+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生命体征、疼痛程度、炎症因子。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治疗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0 d后,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治疗组IL-6、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自体血+颈交感神经阻滞在胸背部MP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感,降低血压、心率及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三氧自体血 颈交感神经阻滞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超声引导肩胛背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晶 晏铮剑 +4 位作者 周黎 成涓 向醒 郑元义 张腾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第5颈椎横突后结节(PTFCV)处阻滞肩胛背神经(DSN)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单侧肩胛间区疼痛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PTFCV及DSN,测量PTFCV距皮肤的垂直距离。并于PTFCV处行超声引导下DSN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第5颈椎横突后结节(PTFCV)处阻滞肩胛背神经(DSN)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单侧肩胛间区疼痛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PTFCV及DSN,测量PTFCV距皮肤的垂直距离。并于PTFCV处行超声引导下DSN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以疼痛缓解程度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超声可准确识别所有患者的PTFCV,PTFCV距皮肤表面垂直距离为(1.09±0.22)cm。20例中,仅8例(8/20,40.00%)的DSN可被超声识别。对20例(20/20,100%)患者均成功实施超声引导下DSN阻滞,操作时间(9.05±0.41)min。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率为(70.92±17.15)%。未出现明显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于PTFCV处阻滞DSN省时、易行,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背神经 神经阻滞 超声检查 第5颈椎横突后结节
下载PDF
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永彬 李彦平 罗克金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892-894,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肩部疼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局部痛点封闭组(LB组,n=15)和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组(NB组,n=15),其中LB组接受局部痛点封闭与耸肩运动康复治... 目的观察应用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肩部疼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局部痛点封闭组(LB组,n=15)和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组(NB组,n=15),其中LB组接受局部痛点封闭与耸肩运动康复治疗,而NB组接受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与耸肩运动康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的疼痛程度、颈部及肩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NB组治疗后1周和3周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LB组(P<0.05)。NB组颈椎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在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1周和3周的颈椎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度明显高于LB组(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疼痛综合征可以有效减轻疼痛症状,并明显改善因疼痛所致的颈椎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肩部疼痛综合征 肩胛上神经 肩胛背神经 神经阻滞
下载PDF
三种神经阻滞方法治疗胸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效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袁燕 申海燕 +6 位作者 申文 韩茜 梁栋 陈立平 殷琴 朱雯 许恒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6年第10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硬膜外神经阻滞、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阻滞、外周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有效性,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3~2015年我科收治的PHN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目的:观察硬膜外神经阻滞、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阻滞、外周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有效性,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3~2015年我科收治的PHN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例。 A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B组为硬膜外神经阻滞组;C组为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阻滞组;D组为肋间神经阻滞组。 B、C、D组分别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有创治疗方法注射药物。观察患者治疗前1d、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记录加巴喷丁及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药物使用量。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有效。组间两两比较,有创治疗B、C、D组较A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VAS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背根神经节阻滞组、硬膜外神经阻滞组、肋间神经阻滞组;B、C、D组在治疗期间盐酸曲马多及加巴喷丁药物使用量较A组明显减少(P<0.05),日均药物使用量由少到多依次为背根神经节阻滞组、硬膜外神经阻滞组、肋间神经阻滞组。结论 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阻滞对缓解PHN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背根神经节阻滞 硬膜外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下载PDF
苯佐卡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离子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章艳 陈少锐 +2 位作者 贾岩岩 刘培庆 蒋建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53-1655,共3页
目的研究苯佐卡因(BZ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TX-r)钠电流的影响,探讨其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新生大鼠单个DRG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BZC对TTX-r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BZC浓度依赖性... 目的研究苯佐卡因(BZ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TX-r)钠电流的影响,探讨其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新生大鼠单个DRG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BZC对TTX-r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BZC浓度依赖性静息阻断TTX-r钠电流,30、100和300μmol.L-1的BZC分别使TTX-r钠电流峰值抑制率达(18.83±8.51)%、(33.08±9.19)%、(58.91±12.02)%,并使TTX-r钠电流稳态失活曲线浓度依赖性向超极化方向移动。结论 BZC浓度依赖性阻断DRG神经元TTX-r钠离子通道并改变通道的失活,可能是其影响痛觉传导通路以及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佐卡因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下载PDF
术中背根神经节阻滞控制腰椎手术后疼痛综合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永祥 王静成 +4 位作者 顾德毅 袁峰 蒋百川 冯新民 顾加祥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内注射药物对控制腰椎手术后疼痛综合征(FBSS)的作用。方法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分为神经节阻滞组32例,鞘内注射0.75%布比卡因和地塞米松阻滞背根神经节;对照组37例,不作背根神经节阻滞。分别观察术...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内注射药物对控制腰椎手术后疼痛综合征(FBSS)的作用。方法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分为神经节阻滞组32例,鞘内注射0.75%布比卡因和地塞米松阻滞背根神经节;对照组37例,不作背根神经节阻滞。分别观察术后不同时间2组腰臀部和双下肢疼痛、VAS评分及受累神经根功能情况。结果神经节阻滞组药物止痛剂用量小、术后功能恢复快。对照组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术后近期疼痛。神经节阻滞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背根神经节阻滞能有效控制FB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手术后疼痛综合征 背根神经节 阻滞麻醉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椎体转移瘤根性痛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清榜 陈永兵 +1 位作者 张金强 姚尚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13-3617,共5页
目的评估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椎体转移瘤根性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椎体转移瘤根性痛患者40例(患者失联3例,肿瘤进展导致死亡3例,肿瘤进展导致无法交流2例,共导致病例缺失8例),最终32例患者成为研究对象,其中P组为背根神经节... 目的评估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椎体转移瘤根性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椎体转移瘤根性痛患者40例(患者失联3例,肿瘤进展导致死亡3例,肿瘤进展导致无法交流2例,共导致病例缺失8例),最终32例患者成为研究对象,其中P组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组15例,B组为背根神经节阻滞组17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普瑞巴林剂量,同时记录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静息、活动时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生存质量有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静息时VAS评分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第1天活动时VAS评分高于术后其他时间点,B组术后90 d活动时VAS评分与术后60 d活动时VAS评分相比,有所升高(P<0.05),其他各时间点活动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普瑞巴林剂量较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减少(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头晕、便秘、嗜睡、呼吸抑制以及外周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的肌力下降和感觉障碍(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和阻滞对于椎体转移瘤根性痛均有明显效果,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为治疗椎体转移瘤根性痛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脉冲射频 阻滞 椎体转移瘤 根性痛
下载PDF
密集型银质针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骨质疏松腰背痛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8期723-724,共2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所致腰背部疼痛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本院2007~2009年60例60~86岁女性骨质疏松所致腰背部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于由骨质疏松所致的腰背部疼痛,须将疼痛治疗和抗骨质疏松治疗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密集...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所致腰背部疼痛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本院2007~2009年60例60~86岁女性骨质疏松所致腰背部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于由骨质疏松所致的腰背部疼痛,须将疼痛治疗和抗骨质疏松治疗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密集型银质针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疗法不仅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导致的腰背部疼痛,而且远期疗效十分显著。结论密集型银质针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骨质疏松腰背痛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腰背痛 银质针 脊神经后支阻滞
下载PDF
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儿童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焱 段宏 +3 位作者 成黎明 苗琼 陈春燕 张玉龙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4期23-24,共2页
目的:回顾总结收治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80例。方法:收治包茎患儿8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5~10岁。所有患儿均在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结果:所有患儿均愉快接受麻醉,完成手... 目的:回顾总结收治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80例。方法:收治包茎患儿8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5~10岁。所有患儿均在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结果:所有患儿均愉快接受麻醉,完成手术,全程无痛苦,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结论:在儿童包皮环切术中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患儿乐意接受,操作简单,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七氟烷 吸入麻醉 阴茎背神经阻滞 包皮环切术
下载PDF
改良胸膜间阻滞治疗严重胸背部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
11
作者 贾和平 金瑞林 +3 位作者 孔桂良 李英杰 徐谦 李亚楠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胸膜间阻滞治疗严重胸背部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严重胸背部PHN患者36例,自患侧腋中线第9肋上缘以改良16号硬膜外穿刺针垂直进针达肋膈隐窝(胸膜腔最宽的位置),置硬膜外导管,将导管埋于皮下隧道,以0.5%... 目的:探讨改良胸膜间阻滞治疗严重胸背部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严重胸背部PHN患者36例,自患侧腋中线第9肋上缘以改良16号硬膜外穿刺针垂直进针达肋膈隐窝(胸膜腔最宽的位置),置硬膜外导管,将导管埋于皮下隧道,以0.5%布比卡因20ml(含5μg/ml肾上腺素)经导管注入此腔,1次/d,疗程为2w,每次注毕使患者头侧稍降低,平卧30min。对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3天和3月行VAS评分,评价疗效优良率。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对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3月后随访,疼痛无明显增加,治疗3天和3月后的疗效优良率分别75%,72%,有效率分别为97%,93%,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胸膜间阻滞治疗严重胸背部PHN简单易行,安全有效,门诊即可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间阻滞 改良 胸背部 疱疹后神经痛
下载PDF
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椎间关节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汪庆玎 曹红 +1 位作者 高倩 栗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2-903,906,共3页
目的观察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椎间关节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纯椎间关节阻滞相比较,以探讨其是否存在优越性。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B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 目的观察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椎间关节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纯椎间关节阻滞相比较,以探讨其是否存在优越性。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B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A组与B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B组疗效明显好于A组(P<0.01)。结论两种治疗方式对椎间关节综合征都有良好疗效,而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有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关节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阻滞 椎间关节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DSN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胛骨骨折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13
作者 李世英 柴彬 邵忠新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964-96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肩胛背神经(DSN)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肩胛骨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152例肩胛骨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76例。对...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肩胛背神经(DSN)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肩胛骨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152例肩胛骨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肩胛骨内固定手术,观察组则采用超声引导下DSN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血管活性药使用率、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术后镇痛补救次数、术后开始康复锻炼时间、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补救次数、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开始康复锻炼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肩关节被动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活动度均逐渐增加(P<0.05),观察组术后4h(T0)、8h(T1)、16h(T2)、24h(T3)、48h(T4)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3、术后36h(M0)、T4、术后72h(M1)肩关节被动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DSN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轻肩胛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缩短术后肩关节康复锻炼开始时间,增加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背神经 全身麻醉 局部神经阻滞 肩胛骨骨折 术后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肩胛间区疼痛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海霞 刘思兰 +2 位作者 嵇富海 陆香红 孟晓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7-201,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肩胛背神经(DSN)阻滞治疗肩胛间区疼痛的效果。方法针对213例接受DSN阻滞治疗单侧肩胛间区疼痛患者行肌间沟、C5横突后结节(RTFCV)和肩胛骨内侧缘(MES)入路超声扫查,统计DSN识别率;而后将患者随机纳入3组(每...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肩胛背神经(DSN)阻滞治疗肩胛间区疼痛的效果。方法针对213例接受DSN阻滞治疗单侧肩胛间区疼痛患者行肌间沟、C5横突后结节(RTFCV)和肩胛骨内侧缘(MES)入路超声扫查,统计DSN识别率;而后将患者随机纳入3组(每组71例),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A组)、RTFCV(B组)及MES(C组)入路DSN阻滞(注射1%利多卡因2 ml),对比3组超声扫查耗时、神经阻滞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肌间沟、RTFCV及MSE入路超声扫查对A、B、C组DSN的识别率分别为91.08%(194/213)、46.01%(98/213)、26.29%(56/213),3组总体差异及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超声扫查平均耗时低于C组,B组神经阻滞有效率高于A组和C组(P均<0.05)。A组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B、C组,A、B组超范围阻滞发生率高于C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RTFCV入路行DSN阻滞治疗肩胛间区疼痛较经肌间沟及肩胛骨内侧缘入路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肩胛间区 肩胛背神经 神经阻滞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利多卡因乳膏与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包皮环切术中麻醉效果比较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涛 吴开杰 +2 位作者 裴昕奇 李阿兴 范晋海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768-772,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利多卡因乳膏与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包皮环切术中的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数据库的所有有关利多卡因乳膏和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包皮环切术中麻醉效果比较的随机对... 目的系统评价利多卡因乳膏与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包皮环切术中的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数据库的所有有关利多卡因乳膏和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包皮环切术中麻醉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7年2月1日。由2位研究员独立对每一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结果最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583例患儿,结果显示在儿童(>2岁)中,阴茎背神经阻滞组患者的麻醉持续时间较利多卡因乳膏组患儿长;在新生儿当中,利多卡因乳膏组患儿疼痛评估量表的评分高于阴茎背神经阻滞患儿(P<0.001),加上术中心率或呼吸频率等多项比较,均表明阴茎背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利多卡因乳膏。结论现有的研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利多卡因乳膏的麻醉效果优于阴茎背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乳膏 阴茎背神经阻滞 包皮环切术 麻醉效果 系统评价
下载PDF
脊神经后内支阻滞对腰椎骨折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镇城 张文龙 +4 位作者 陈建华 于美华 何丽云 粱勃威 卢承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47-650,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脊神经后内支阻滞对腰椎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多裂肌入路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20~75岁,BMI 19~27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脊神经后内支阻滞组(D组)和... 目的探讨术中脊神经后内支阻滞对腰椎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多裂肌入路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20~75岁,BMI 19~27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脊神经后内支阻滞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0例。D组于术毕缝合前在手术腰椎节段双侧骨纤维管内口处分别注射0.5%罗哌卡因1~1.5 ml;C组不予注射。术毕所有患者行PCIA。记录术后腰酸、腰部架空感不适;术后1、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追加镇痛次数;术后48 h嗜睡、头晕、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D组腰酸、腰部架空感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D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D组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追加镇痛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1)。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神经后内支阻滞联合PCIA可以更好缓解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疼痛,腰酸、腰部架空感不适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内支阻滞 腰椎骨折 术后镇痛 腰部架空感
下载PDF
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急性腰椎体压缩骨折成形术后残留疼痛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金海 刘勇 钟琼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4期86-88,92,共4页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急性腰椎体压缩骨折成形术后残留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急性腰椎体压缩骨折成形术治疗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6例。对照...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急性腰椎体压缩骨折成形术后残留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急性腰椎体压缩骨折成形术治疗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对术后残留疼痛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方式对术后残留疼痛进行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止痛干预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急性腰椎体压缩骨折成形术后残留疼痛控制治疗方案及效果的满意度(93.5%)高于对照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由于疼痛导致的不良情绪和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处残留疼痛控制的总有效率(91.3%)优于对照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急性腰椎体压缩骨折成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术后残留疼痛,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缩短术后治疗时间,防止不良情绪及睡眠障碍的产生,显著提高疼痛控制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椎体压缩骨折 脊神经后支阻滞 手术 疼痛 残留
下载PDF
降低阴茎敏感度治疗早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琦钢 李家诚(综述) 黄晓军(审校)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0,共5页
早泄目前已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之一,它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神经、内分泌、肌肉功能、心理等多项领域。随着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目前针对早泄一线治疗仍以口服药物为主,但口服药物导... 早泄目前已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之一,它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神经、内分泌、肌肉功能、心理等多项领域。随着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目前针对早泄一线治疗仍以口服药物为主,但口服药物导致的耐药性及副作用明显。本文就近年来从神经调节方面治疗早泄的方法做一综述,主要包括阴茎背神经阻断术、阴茎头应用局部麻醉药物、阴茎头注射透明质酸酶、肉毒杆菌毒素注射,为临床医生在处理不同早泄患者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泄 射精反射 背神经阻断术 局部麻醉药物 透明质酸注射 肉毒素
下载PDF
应用肩胛背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下滑囊痛点注射治疗肩胛肋骨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佟明建 李彦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1032-1034,共3页
目的观察肩胛背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下滑囊痛点注射方法治疗肩胛肋骨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肩胛肋骨综合征患者31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肩胛下滑囊注射组(A组,n=15),肩胛背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下滑囊痛点注射组(B组,n=16)。治疗方法:(1)肩... 目的观察肩胛背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下滑囊痛点注射方法治疗肩胛肋骨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肩胛肋骨综合征患者31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肩胛下滑囊注射组(A组,n=15),肩胛背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下滑囊痛点注射组(B组,n=16)。治疗方法:(1)肩胛背神经阻滞;(2)肩胛下滑囊痛点阻滞(肩胛骨下滑囊或/和前锯肌下滑囊);治疗时间:1次/周,共4次。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2周和4周)局部静止时VAS疼痛评分;(2)治疗前、后(2周和4周)肩关节外展活动时VAS疼痛评分;(3)治疗前、后(2周和4周)肩胛周围放射痛。结果 (1)组内比较:A组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比较,三项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2周、4周与治疗前比较,三项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2周和4周三项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肩胛背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下滑囊痛点阻滞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肩胛肋骨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肋骨综合征 肩胛背神经阻滞 肩胛下滑囊 痛点注射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同固定方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20
作者 吴世桐 宁仁德 +1 位作者 方闰 毕程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343-3348,共6页
背景: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中尺背侧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对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受到较多临床骨科医生的关注。目的:对比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 背景: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中尺背侧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对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受到较多临床骨科医生的关注。目的:对比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合并有尺背侧骨折块),其中男23例,女30例,A组(n=22)接受掌侧入路掌侧钢板辅助背侧入路固定尺背侧骨折块治疗,B组(n=31)接受掌侧入路掌侧钢板联合背侧闭合复位尺背侧骨折块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拍摄腕关节X射线片观察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变化及尺背侧骨折块移位情况,应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观察患侧腕关节周围伸肌腱的激惹和损伤情况。研究获得安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53例患者获得10-14个月随访,未出现切口感染及明显的血管和神经损伤情况;②术后第2天与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末次随访的腕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④A组桡骨远端尺背侧骨折块后期移位发生率低于B组(P <0.05),两组腕关节周围伸肌腱激惹或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⑤结果表明,掌侧入路钢板辅助背侧入路和掌侧入路钢板联合背侧闭合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均能取得满意的术后效果,但掌侧入路钢板辅助背侧入路固定治疗后能更有效防止尺背侧骨折块的再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植入物 桡骨远端 骨折 尺背侧骨折块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