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solute and Convective Instabilities of Two-Plasmon Decay in an Inhomogeneous Magnetized Plasma
1
作者 孙新锋 江中和 +4 位作者 徐涛 胡希伟 庄革 王璐 王小红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6-100,共5页
Three-wave resonant parametric decay instability of extraordinary wave decay into two upper hybrid waves in an inhomogeneous plasma is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the local absolute growth rate, c... Three-wave resonant parametric decay instability of extraordinary wave decay into two upper hybrid waves in an inhomogeneous plasma is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the local absolute growth rate, convective amplification factor and threshold intensity are obtain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magnetic field and ky (ICy is the component of the wavenumber of upper hybrid wave perpendicular to pump wave k0) on the growth rate, amplification factor and threshold intensity are extremely dependent on their strength. The absolute growth rate and convective amplification factor increase with the plasma density while the threshold decreases. Moreover, the expression indicates that the inhomogeneity scale length of density and linear damping will reduce the convective amplification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 Absolute and Convective Instabilities of two-plasmon Decay in an Inhomogeneous Magnetized Plasma TPD
下载PDF
Time evolution of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and two-plasmon decay at laser intensities relevant for shock ignition in a hot plasma
2
作者 G.Cristoforetti L.Antonelli +26 位作者 D.Mancelli S.Atzeni F.Baffigi F.Barbato D.Batani G.Boutoux F.D'Amato J.Dostal R.Dudzak E.Filippov Y.J.Gu L.Juha O.Klimo M.Krus S.Malko A.S.Martynenko Ph.Nicolai V.Ospina S.Pikuz O.Renner J.Santos V.T.Tikhonchuk J.Trela S.Viciani L.Volpe S.Weber L.A.Gizzi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42-155,共14页
Laser–plasma interaction(LPI)at intensities 1015–1016 W·cm^-2 is dominated by parametric instabilities which can be responsible for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non-collisional absorption and generate large fluxes o... Laser–plasma interaction(LPI)at intensities 1015–1016 W·cm^-2 is dominated by parametric instabilities which can be responsible for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non-collisional absorption and generate large fluxes of high-energy nonthermal electrons.Such a regim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and in particular for the shock ignition scheme.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an experiment carried out at the Prague Asterix Laser System(PALS)facility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and time history of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and two-plasmon decay(TPD)instabilities,driven by the interaction of an infrared laser pulse at an intensity^1.2×1016 W·cm^-2 with a^100μm scalelength plasma produced from irradiation of a flat plastic target.The laser pulse duration(300 ps)and the high value of plasma temperature(~4 ke V)expected from 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make these results interesting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PI in shock ignition condition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bsolute TPD/SRS,driven at a quarter of the critical density,and convective SRS,driven at lower plasma densities,are well separated in time,with absolute instabilities driven at early times of interaction and convective backward SRS emerging at the laser peak and persisting all over the tail of the pulse.Side-scattering SRS,driven at low plasma densities,is also clearly observed.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fully kinetic large-scale,two-dimensional simulations.Particle-in-cell results,beyond reproducing the framework delineated by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filamentation instability in ruling the onset of SRS and 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 instabilities and confirm the crucial role of collisionless absorption in the LPI energy bal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simulations shock IGNITION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two-plasmon DECAY
原文传递
双束延时飞秒激光调控制备二维亚波长周期阵列结构
3
作者 赵波 黄振芬 杨建军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3,共12页
利用偏振垂直的双束延时蓝色飞秒激光(400 nm)经柱透镜聚焦扫描钼表面,获得了二维矩形周期排列的方形和(椭)圆形阵列结构,以及六边形周期排列的三角形阵列结构。最小结构尺寸和周期达到100 nm和280 nm。研究发现双束飞秒激光的能量密度... 利用偏振垂直的双束延时蓝色飞秒激光(400 nm)经柱透镜聚焦扫描钼表面,获得了二维矩形周期排列的方形和(椭)圆形阵列结构,以及六边形周期排列的三角形阵列结构。最小结构尺寸和周期达到100 nm和280 nm。研究发现双束飞秒激光的能量密度和能量比是不同类型结构形成及形貌转化的关键参数。通过优化激光参数,实现了圆形和三角形阵列结构的大面积均匀制备。两种周期排布的阵列结构的形成与双束延时飞秒激光与材料作用的超快动力学过程之间的瞬态关联作用以及作用过程中表面等离激元波的共线和非共线激发密切相关。该二维周期阵列结构加工方法及理论可拓展至其它硬质金属和半导体硅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 飞秒激光 二维亚波长周期阵列结构 非共线激发 瞬态关联
下载PDF
基于紫磷增敏的即插即用式双通道光纤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折射率计
4
作者 井建迎 刘琨 +9 位作者 吴张羿 刘玥萌 江俊峰 徐天华 晏伟铖 熊艺扬 战晓寒 肖璐 刘津畅 刘铁根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36-249,共14页
光纤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技术可以直接感测传感器周围分子相互作用导致的传感器表面折射率变化,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免标记、灵敏度高,易实现小型化、多参量、实时原位检测等优势.本文基于新型二维纳... 光纤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技术可以直接感测传感器周围分子相互作用导致的传感器表面折射率变化,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免标记、灵敏度高,易实现小型化、多参量、实时原位检测等优势.本文基于新型二维纳米材料紫磷并结合完备的制备与表征工艺首先构建了两种探针式光纤SPR折射率计,可实现对面/体结合折射率的高灵敏度、即插即用式检测.在1.33-1.34低折射率范围内,本文设计的光纤/紫磷/金层/样品层近场增强型SPR折射率计灵敏度和品质因数最高分别达到2335.64 nm/RIU和24.15 RIU^(−1),分别是单金层SPR折射率计的1.31倍和1.25倍;所设计的光纤/金层/紫磷/样品层近导波型SPR折射率计灵敏度和品质因数分别达到2802.06 nm/RIU和22.53 RIU^(−1),是单金层SPR折射率计的1.57倍和1.16倍.最后,将近场增强型SPR和近导波型SPR集成到一个光纤探针中,实现了双通道传感.本文开发的探针式双通道光纤SPR折射率计为生化领域中多类型蛋白检测、重金属离子检测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磷纳米片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光纤折射率计 灵敏度增强
下载PDF
双光子3D打印超表面光器件研究进展
5
作者 吴冕 武霖 陶金 《光通信研究》 2023年第6期11-31,共21页
超表面是一种周期性亚波长人工结构薄层,其与入射电磁波共振耦合所引入的相位突变打破了传统光学对空间光程累计的依赖,表现出独特的电磁学特性。过去10年来,超表面以其优于传统光学元件的超薄厚度、超短调制距离和超高分辨率光波操纵... 超表面是一种周期性亚波长人工结构薄层,其与入射电磁波共振耦合所引入的相位突变打破了传统光学对空间光程累计的依赖,表现出独特的电磁学特性。过去10年来,超表面以其优于传统光学元件的超薄厚度、超短调制距离和超高分辨率光波操纵能力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且作为超材料的二维对应物,超表面更易于被制造和集成到器件中,可以工作在微波到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常用于超表面的制造工艺包括紫外光刻、电子束光刻、聚焦离子束光刻和纳米压印等,但超表面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加工精度与大面积、大规模制造和加工成本之间的矛盾。基于飞秒脉冲激光和双光子聚合反应的双光子三维(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复杂3D模型和无掩膜的一步制造,具有加工便捷和灵活的优点,以及大面积制造的潜力,被广泛应用于超表面结构研究与制备。文章对基于双光子3D打印技术制备的超表面光器件的近期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文章首先概述了超表面的概念、优势及加工方法,然后介绍了双光子3D打印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和工艺优势,随后分类综述和讨论了表面等离激元超表面、超透镜、超表面纳米显示与图像处理和与光纤端面集成超表面的近期研究工作,最后对基于双光子3D打印技术的超表面光器件进行了评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表面 双光子聚合 三维打印 光器件 表面等离激元
下载PDF
二维电子气等离激元太赫兹波器件 被引量:10
6
作者 秦华 黄永丹 +4 位作者 孙建东 张志鹏 余耀 李想 孙云飞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51-67,共17页
固态等离激元太赫兹波器件正成为微波毫米波电子器件技术和半导体激光器技术向太赫兹波段发展和融合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综述介绍AlGaN/GaN异质结高浓度和高迁移率二维电子气中的等离激元调控、激发及其在太赫兹波探测器、调制器和光源... 固态等离激元太赫兹波器件正成为微波毫米波电子器件技术和半导体激光器技术向太赫兹波段发展和融合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综述介绍AlGaN/GaN异质结高浓度和高迁移率二维电子气中的等离激元调控、激发及其在太赫兹波探测器、调制器和光源中应用的近期研究进展。通过光栅和太赫兹天线实现自由空间太赫兹波与二维电子气等离激元的耦合,通过太赫兹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进一步调制太赫兹波模式,增强太赫兹波与等离激元的耦合强度。在光栅-谐振腔耦合的二维电子气中验证了场效应栅控的等离激元色散关系,实现了等离激元模式与太赫兹波腔模强耦合产生的等离极化激元模式,演示了太赫兹波的调制和发射。在太赫兹天线耦合二维电子气中实现了等离激元共振与非共振的太赫兹波探测,建立了太赫兹场效应混频探测的物理模型,指导了室温高灵敏度自混频探测器的设计与优化。研究表明,基于非共振等离激元激发可发展形成室温高速高灵敏度的太赫兹探测器及其焦平面阵列技术。然而,固态等离激元的高损耗特性仍是制约基于等离激元共振的高效太赫兹光源和调制器的主要瓶颈。未来的研究重点将围绕高品质因子等离激元谐振腔的构筑,包括固态等离激元物理、等离激元谐振腔边界的调控、新型室温高迁移率二维电子材料的运用和高品质太赫兹谐振腔与等离激元器件的集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电子气 等离激元 太赫兹 氮化镓
下载PDF
激发光的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效应导致的双光子荧光增强(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振岭 方伟 杨延强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0-244,共5页
理论上研究了吸附在金纳米颗粒表面的CdSe量子点的双光子荧光增强效应。在偶极近似下,全面地考虑了金纳米颗粒的存在造成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效应和以金纳米颗粒作为受体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效应,给出了金纳米颗粒对量子点双光子荧光的... 理论上研究了吸附在金纳米颗粒表面的CdSe量子点的双光子荧光增强效应。在偶极近似下,全面地考虑了金纳米颗粒的存在造成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效应和以金纳米颗粒作为受体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效应,给出了金纳米颗粒对量子点双光子荧光的增强因子。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将贵金属纳米颗粒更有效地用于增强双光子荧光的方法,即将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峰调至激发波长处,尽可能地增大激发光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效应。上述理论分析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已经报道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激元 双光子荧光 能量转移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罗飞 刘大博 +2 位作者 田野 祁洪飞 王素杰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119-121,共3页
以氢氧化铵溶液和2,6-吡啶二羧酸为还原剂,通过两步还原法还原氯金酸溶液制备出金纳米颗粒,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对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金纳米颗粒具有尺寸小、分散性好的特... 以氢氧化铵溶液和2,6-吡啶二羧酸为还原剂,通过两步还原法还原氯金酸溶液制备出金纳米颗粒,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对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金纳米颗粒具有尺寸小、分散性好的特点,并且具有明显的表面等离基元共振效应,使其在纳米尺度的光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两步还原法 表面等离基元共振效应
下载PDF
新型双通道可选择性SPR光纤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文超 何家欢 +3 位作者 李志全 王亚娟 冯丹丹 顾而丹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6-132,共7页
设计了一种双通道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纤传感器,分析了Au、Cu两种材料对波长调制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纤传感器的影响,优化了金属厚度并且选取优化后的金属厚度d_(Au)=47 nm,d_(Cu)=53 nm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金属层为金的通道比... 设计了一种双通道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纤传感器,分析了Au、Cu两种材料对波长调制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纤传感器的影响,优化了金属厚度并且选取优化后的金属厚度d_(Au)=47 nm,d_(Cu)=53 nm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金属层为金的通道比金属层为铜的通道灵敏度高,但是金属层为铜的通道比金属层为金的通道检测精度高4倍;金属层为金的传感通道适合检测折射率较低的物质,而金属层为铜的传感通道适合检测折射率较高的物质,该传感器的提出扩大了单一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并且文中提出的传感器比传统的SPR传感器检测精度高,灵敏度和单通道传感器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光纤传感器 双通道 灵敏度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进展 被引量:40
10
作者 甄朱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1-493,共3页
在蛋白质水平上定量、动态、整体性研究生物体的蛋白质组学 ,将在后基因组时代大大增进我们对基因功能的理解。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概念、研究手段 。
关键词 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学 酵母双杂交系统 质谱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含光学非线性介质薄膜对表面等离子波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丙芳 张学如 +2 位作者 李茫雪 白士刚 刘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731-733,共3页
表面等离子体是在金属和电介质交界面上所形成的电荷层,在电磁波的激励下表面等离子体会发生共振现象,影响电磁波的传播。为了拓宽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应用,研究了多层纳米膜结构中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并且根据Fresnel公式和Walpita... 表面等离子体是在金属和电介质交界面上所形成的电荷层,在电磁波的激励下表面等离子体会发生共振现象,影响电磁波的传播。为了拓宽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应用,研究了多层纳米膜结构中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并且根据Fresnel公式和Walpita描述的矩阵方法,计算了光在含有非线性介质的多层纳米膜中传播时的反射率R,其中非线性介质具有光克尔效应和双光子吸收。应用Matlab软件,画出了反射系数R和入射角θ之间的关系曲线。进一步讨论了光学非线性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角谱的影响,其中光强在0.5×1012W/m2到1.5×1012W/m2的范围内,Rmin随着入射光强的增加而变大,而θp随入射光强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光克尔效应 双光子吸收
下载PDF
外磁场对THz波段超导表面等离激元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兴坊 刘凤收 梁兰菊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1-1086,共6页
根据超导二流体模型,研究了在THz波段超导材料铌表面存在的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曲线和特征长度随外磁场的变化关系,分析了外磁场对表面等离激元激发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磁场强度增大时,色散曲线偏离光锥线程度将增大,表面等离激元传... 根据超导二流体模型,研究了在THz波段超导材料铌表面存在的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曲线和特征长度随外磁场的变化关系,分析了外磁场对表面等离激元激发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磁场强度增大时,色散曲线偏离光锥线程度将增大,表面等离激元传播距离、归一化波长及其在介质内的穿透深度将变小,而在超导材料内的穿透深度将增大,且色散曲线和特征长度随磁场的变化程度还与频率有关.同时,共振角度对外磁场变化不敏感,但共振频率将随外磁场强度增大而红移.该结果可为超导波导器件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 THZ波段 表面等离激元 色散曲线 二流体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及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宏一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1-35,共5页
蛋白质组学是在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对蛋白质组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接近对生命过程的认识。本文对蛋白质组学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技术例如二维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学是在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对蛋白质组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接近对生命过程的认识。本文对蛋白质组学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技术例如二维凝胶电泳、质谱、酵母双杂交、蛋白质芯片、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生物信息学等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二维凝胶电泳 酵母双杂交 蛋白质芯片 表面等离子共振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近场光刻制作二维纳米阵列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海军 林文魁 +5 位作者 张晓东 王逸群 曾春红 赵德胜 王敏锐 张宝顺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3,共4页
重点介绍了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效应的近场光刻制作亚微米结构的二维点阵图形的技术。在研究亚波长纳米孔阵列超透射现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差分时域(FDTD)算法数值模拟了周期性孔阵列的电场强度分布,讨论了纳米孔阵列所激发的... 重点介绍了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效应的近场光刻制作亚微米结构的二维点阵图形的技术。在研究亚波长纳米孔阵列超透射现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差分时域(FDTD)算法数值模拟了周期性孔阵列的电场强度分布,讨论了纳米孔阵列所激发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提高近场光刻分辨率的微观机制。以金膜上的亚波长纳米孔阵列作为掩模版进行了接触式曝光实验,实际制作出了光刻胶的亚波长二维点阵图形,点阵图形的直径约为300nm,周期约为700nm。这种新型的微纳加工技术具有应用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在大规模二维纳米点阵的制作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 近场光刻 纳米孔阵列 二维纳米阵列 金膜
下载PDF
基于铌酸锂光折变光栅的表面等离子滤波器
15
作者 张明 余渝栋 乐孜纯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3-77,82,共6页
基于铌酸锂光折变光栅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效应,设计了一种绝缘体-金属-绝缘体结构的滤波器,利用二维有限元法仿真得到,波长656 nm时SPR角度为46.399 5°。在定义了光折变复合折射率的基础上,理论推导了SPR波长对双光束半角的灵... 基于铌酸锂光折变光栅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效应,设计了一种绝缘体-金属-绝缘体结构的滤波器,利用二维有限元法仿真得到,波长656 nm时SPR角度为46.399 5°。在定义了光折变复合折射率的基础上,理论推导了SPR波长对双光束半角的灵敏度。最后研究了铌酸锂晶体内不同光栅周期时,宽光谱光源固定入射激励SPR的光谱特性,发现反射光谱中满足SPR的波长被滤除;改变光折变光栅周期,SPR所激励的波长发生偏移。该器件有望用来实现可调谐滤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波器 光折变光栅 表面等离子共振 二维有限元法 铌酸锂
下载PDF
基于H形金属狭缝阵列结构双共振谷折射率传感特性
16
作者 肖功利 韦清臣 +7 位作者 杨宏艳 徐俊林 杨秀华 窦婉滢 李海鸥 陈永和 傅涛 李琦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0-225,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H形金属狭缝阵列的新型结构。利用该结构形成的法布里-珀罗腔(Fabry-Perot,F-P)来加强表面等离激元的耦合作用,以获得一种双共振反射现象;同时研究了基于该现象的折射率传感特性。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该结构中狭缝... 提出了一种基于H形金属狭缝阵列的新型结构。利用该结构形成的法布里-珀罗腔(Fabry-Perot,F-P)来加强表面等离激元的耦合作用,以获得一种双共振反射现象;同时研究了基于该现象的折射率传感特性。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该结构中狭缝长度、宽度、金膜厚度等参数对双共振反射现象的影响。研究发现,双共振谷波长可由以上主要参数有效调控,当竖直狭缝长度为150nm、水平狭缝长度为200nm、狭缝宽度为50nm、金膜厚度为300nm时,该结构具有较好的双共振反射现象,其灵敏度分别为590和1 199nm/RIU。该发现为新一代高性能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 金属狭缝阵列 双共振谷 折射率传感特性
下载PDF
超导-常规介质界面的可调表面等离激元
17
作者 韦德泉 张兴坊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4-28,共5页
研究了环境温度对超导材料和常规介质分界面处的表面等离激元色散曲线和特征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等离激元沿界面传播波矢的最大值和传播距离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减小,但表面等离激元在超导材料中的穿透深... 研究了环境温度对超导材料和常规介质分界面处的表面等离激元色散曲线和特征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等离激元沿界面传播波矢的最大值和传播距离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减小,但表面等离激元在超导材料中的穿透深度却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表面等离激元波长与其在常规介质中的穿透深度还与频率有关,处于低频段时,两者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处于高频段时,两者却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利用超导二流体模型的电子超导态和正常态转换机制对该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 表面等离激元 色散曲线 温度 二流体
下载PDF
构筑先进二维异质结构Ag/WO3-x用于提升光电转化效率(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玉美 许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57-1164,共8页
等离子体激元诱导的光电化学反应被认为是太阳能转换的有效的替代方案。寻找具有增强的光吸收以及更长载流子寿命的高效光催化剂对于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至关重要,但其制备却具有挑战性。我们制备了Ag纳米颗粒均匀负载的二维(2D)无定... 等离子体激元诱导的光电化学反应被认为是太阳能转换的有效的替代方案。寻找具有增强的光吸收以及更长载流子寿命的高效光催化剂对于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至关重要,但其制备却具有挑战性。我们制备了Ag纳米颗粒均匀负载的二维(2D)无定形三氧化钨(a-WO3-x),并对其进行退火处理,所获得的纳米异质结用作光电极材料具有高效的光电转化效率,并且其光氧化降解性能也显著提升。该光电阳极的高光电催化(PEC)性能归因于等离子体金属Ag纳米颗粒的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效应能够增强体系的光吸收和热电子转移。此外,局部结晶-非晶界面的构筑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并增加体系的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等离子体金属/半导体异质结构 PEC转换
下载PDF
基于超表面的Tamm等离激元与激子的强耦合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晗 吴竞宇 陈卓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9-206,共8页
本文研究了由超表面-介质间隔层-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构成的等离激元微腔结构中的Tamm等离激元及其与激子间的相互作用.利用超表面中的结构参数变化能够调控光在其表面的反射位相这一特性,可以在微腔... 本文研究了由超表面-介质间隔层-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构成的等离激元微腔结构中的Tamm等离激元及其与激子间的相互作用.利用超表面中的结构参数变化能够调控光在其表面的反射位相这一特性,可以在微腔结构的介质间隔层厚度保持不变时,通过调节超表面的结构参数来调控微腔结构所支持的Tamm等离激元模式的共振位置,从而为Tamm等离激元模式的调控提供更多自由度.相比于传统金属薄膜-介质间隔层-DBR结构,我们发现超表面的引入及其对反射位相的调控可以使超表面-介质间隔层-DBR结构在更小的间隔层厚度下支持共振在相同波长处的Tamm等离激元模式.此外,结合超表面对场的局域特性,可以有效地降低Tamm等离激元模式体积.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传统的和基于超表面的Tamm等离激元与单层二硫化钨(WS2)的相互作用,发现基于超表面的Tamm等离激元可以产生更强的光子与激子的强耦合作用,获得更大的拉比(Rabi)劈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 超表面 二维材料 强耦合
下载PDF
受激Raman散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梅启庸 赵雪薇 +2 位作者 郑志坚 唐道源 彭翰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09-417,共9页
本文测量了受激Raman散射(SRS)(又称Stokes光)能量及等离子体尺度的依赖关系,揭示了SRS产生的条件及演变的规律。证明在黑洞靶中SRS是产生超热电子的主要机制。较好地测量了波长1.053μm激光在1.2~2.1μm波段范围内产生的SRS光谱及在0... 本文测量了受激Raman散射(SRS)(又称Stokes光)能量及等离子体尺度的依赖关系,揭示了SRS产生的条件及演变的规律。证明在黑洞靶中SRS是产生超热电子的主要机制。较好地测量了波长1.053μm激光在1.2~2.1μm波段范围内产生的SRS光谱及在0.72~0.78μm波段范围内产生的Anti-Stokes光谱。由SRS谱的短波截止推算出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为1.35keV。由谱的分布推算出SRS主要产生在0.07~0.15临界密度范围内(波长1.053μm激光的临界密度为1×10^(21)/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激 拉曼散射 双等离子 衰变 散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