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余志敏 张芳芳 +2 位作者 郑雅芬 张丽娟 王智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 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 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3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总死亡率(RR=0.71,95%CI:0.44~1.13,P=0.15)、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RR=1.14,95%CI:0.91~1.43,P=0.26)、支架内血栓形成率(RR=0.67,95%CI:0.41~1.10,P=0.11)、主支血管再狭窄率(RR=1.23,95%CI:0.89~1.69,P=0.21)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RR=1.41,95%CI:0.95~2.09,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单支架组心肌梗死(MI)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55~0.84,P=0.0004)。真性分叉病变的亚组分析表明:单双支架策略治疗的TLR、主支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无差异(P均〉0.05),但双支架组MI发生率仍高于单支架组(RR=2.47,95%CI:1.49~4.08,P=0.000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单支架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优于双支架策略,其有效性不劣于双支架策略。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RCT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策略 双支架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META分析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一段式与两段式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浩 黄小勇 +7 位作者 吴文辉 郭曦 李铁铮 曾庆龙 薛玉国 蒲俊舟 朱俊明 黄连军 《中国医药》 201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 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一段式与两段式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 治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 目的 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一段式与两段式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 治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一段式组和二段式组,各50例。一段式组行一段式手术, 采用常规手术方式;两段式组行两段式手术,造影后分别测量近端锚定区与远端锚定区主动脉直径,并根据近端锚定区不足选择烟囱技术或血管重建技术。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 术后主动脉形态学及变化。 结果 所有患者腔内治疗操作成功率100%。一段式组的平均主动脉覆盖长度明显短于两段式组[(191±14)mm 比 (261±7)mm](P〈0.01);一段 式组的平均锥度明显小于两段式组[1.9(0.0,4.0)mm比9.0(8.0,10.0)mm](P〈0.01)。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段血栓化率为88.0%(88/100),一段式组的血栓化率与两段 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0%(46/50)比84.0%(42/50)](P〉0.05)。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近端锚定区直径、左心房水平主动脉直径、膈肌水平主动脉直径、肾动脉水 平主动脉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段式组远端锚定区直径、左心房水平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直径、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和术前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假 腔直径比值(R1)均小于一段式组[(11±4)mm比(14±4)mm、(11.8±2.6)mm比(13.7±3.4)mm、(12±4)mm比(14±4)mm、(8.5±2.7)mm比(10.8±2.9)mm、(0.7± 0.4)比(0.9±0.4)](均P<0.05),术后2组左心房水平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直径、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及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与假腔直径比值(R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均P>0.05)。术后支架段真腔均明显扩张,两段式组左心房水平、膈肌水平、肾动脉水平真腔扩张率及R(R2/R1)明显高于一段式组[(2.0±0.5)%比(1.7±0.4)%、 (1.7±0.5)%比(1.4±0.6)%、(1.50±0.50)%比(1.10±0.20)%、(1.9±0.8)比(1.3±0.7)](均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两段式组出现短暂截瘫1例,术后及时 行脑脊液引流后症状减轻;一段式组术后出现近端少量内漏1例,未予特殊处置,随访过程中内漏减轻,继续随访观察。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及灌注不良综合征发生。 结 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一段式与两段式治疗均能使支架段真腔扩张及假腔血栓化,对于术前降主动脉真腔明显受压及腹主动脉真腔纤细的患者,两段式近期 能获得更好的支架段真腔扩张率及支架以远腹主动脉重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一段式与两段式 主动脉重塑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患者血清DD、ET-1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祖辉 朱国献 杨红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974-976,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植入术患者血清D二聚体(DD)、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下肢ASO支架植入术患者100例,依据再狭窄情况分为狭窄组(n=12例)和对照组(n=88例),检测血清DD、ET-1水平。结果:在血清D...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植入术患者血清D二聚体(DD)、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下肢ASO支架植入术患者100例,依据再狭窄情况分为狭窄组(n=12例)和对照组(n=88例),检测血清DD、ET-1水平。结果:在血清DD、ET-1水平方面,狭窄组和对照组术后1d明显高于术前,两组术后3d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DD、ET-1水平方面,狭窄组术后1、3个月明显高于术前,对照组术后1、3个月明显低于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与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ASO支架植入术会短暂引起患者血清DD、ET-1水平升高,术后近期血清DD、ET-1水平变化与患者再狭窄发生有关,提示监测术后近期血清DD、ET-1水平对评估患者再狭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支架 D二聚体 内皮素1 再狭窄
下载PDF
二维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狭窄手术及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波 赵宝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24-1227,共4页
目的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 2 7例中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二维彩色多普勒检查 ,对颅外段颈动脉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结... 目的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 2 7例中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二维彩色多普勒检查 ,对颅外段颈动脉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 :狭窄度为 5 0 %~ 70 %的患者 17例 ,71%~ 79%的患者 2例 ,80 %~ 89%的患者 5例 ,90 %~ 99%的患者 3例。12例行颈动脉内膜剥除术 (CEA)的患者术后 7d时 ,见颅外段颈动脉管腔通畅 ,血流速度接近正常 ,发现 1例患者内膜残端漂浮于管腔中 ,但不影响血流方向及流速。15例行颈动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PTAS)的患者术后 2周见支架位置及走行均正常 ,管腔无明显狭窄。 结论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在 CEA和颈动脉 PTAS术前对颅外段颈动脉进行准确测量和正确评价 ,术后可对手术疗效进行随访观察和准确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除术 颈动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A Novel guide extension assisted stenting technique for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5
作者 Shams Y-Hassan Rodney de Palma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1年第6期155-162,共8页
A challenging technical scenario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a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a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is stent implantation of only the stenosed segm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other tw... A challenging technical scenario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a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a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is stent implantation of only the stenosed segm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other two normal segments in non-true bifurcation lesions.Another is precise stent implantation covering the side branch ostium without leaving excessive stent metal at the other two segments of a bifurcation lesion in complex true bifurcation lesion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 novel stenting technique for both non-true and true CBLs by using a guide extension catheter(GuideLiner).With the assistance of a guide extension catheter mounted on both the main and the side-branch guidewires and with its intubation down to the bifurcation carina,a stent can be implanted in the side branch segment or distal main segment of the bifurcation lesion appropriately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other two segments of the coronary bifurcation.Stent implantation is described in three bifurcation lesions in three cases and shown in detail with illustrative figures.The technique facilitates side-branch only stenting in side-branch mono-ostial(medina 0,0,1)CBL or only the distal main segment in distal mono-ostial(medina 0,1,0)CBL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other two remaining segments when using the onestent technique in non-true CBLs without leaving unnecessary excessive stent metal at the bifurcation site and when using a two-stent technique in complex true bifurcation lesions(tri-ostial or medina 1,1,1).Consequently,through optimizing stent deployment,the technique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risk of subacute stent thrombosis and future in-stent restenosis.The most appropriate lesions suitable for the technique,and some other practical tips are also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 GuideLiner stent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ne-or two-stenting technique Novel descriptive intelligible and ordered
下载PDF
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动脉内膜剥除术和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张波 赵宝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6-438,共3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内膜剥除术(CEA)和支架成形术(PTAS)前后颅内大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为临床预测手术风险、判断疗效提供有价值的指标。方法:对13例排除了合并椎动脉或颅内动脉疾病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经颅二... 目的:分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内膜剥除术(CEA)和支架成形术(PTAS)前后颅内大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为临床预测手术风险、判断疗效提供有价值的指标。方法:对13例排除了合并椎动脉或颅内动脉疾病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TC 2D CDUS)检查,了解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情况。结果:2 例患者图像显示不满意,余11例患侧大脑中动脉流速不同程度减慢,搏动指数偏低。其中3例波峰低钝,收缩期波峰消失,加速时间延长,伴有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方向逆转。术后11例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接近正常水平,搏动指数较术前提高,双侧大脑半球颅内动脉血流恢复对称分布。结论:TC 2D CDUS可提供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信息,术后可对手术疗效进行随访观察和准确判断,及时发现并发症,向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除术 颈动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双重双J管置入联合N-trap网篮对嵌顿性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狭窄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孙阳 刘莹 +1 位作者 巫嘉文 宋小飞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241-1245,共5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置入2根双J管联合术中N-trap网篮对术后输尿管狭窄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嵌顿性结石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单根F7双J管或2根F6双J管病人临床资料,按倾向性评分法,以结石长径及嵌顿时间...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置入2根双J管联合术中N-trap网篮对术后输尿管狭窄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嵌顿性结石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单根F7双J管或2根F6双J管病人临床资料,按倾向性评分法,以结石长径及嵌顿时间匹配入组97对(n=194),比较2组病人术后狭窄发生率(置管8~10周,随访终点时间1年)、净石率及双J管相关尿路症状发生率。结果:术后首日复查病人总体净石率达到88.1%(171/194),2组净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双J管后随访过程中共发现输尿管狭窄22例,总发生率为11.3%,其中单根F7双J管组输尿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2根F6双J管组(P<0.01),留置2根F6双J管是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输尿管狭窄发生的保护因素(RR=0.294,95%CI 0.113~0.766);2组双J管相关尿路症状(发生肉眼血尿、尿急、尿频、下腹痛、腰痛中至少一项)发生率均接近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嵌顿性输尿管结石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置入2根双J管配合术中N-trap网篮的使用能更为安全、可靠地降低术后输尿管狭窄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钬激光碎石术 输尿管狭窄 双重双J管置入 N-trap网篮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心肌二维应变的变化分析
8
作者 要跟东 任彦斌 +1 位作者 侯晓英 李丽 《医学综述》 2013年第20期3803-3805,共3页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定量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局部心肌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住院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0例。分析比较各节段心肌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定量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局部心肌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住院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0例。分析比较各节段心肌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径向应变值。结果冠心病患者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内径缩短率较术前和术后1周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的收缩期峰值纵向和径向应变值均高于治疗前,除前壁基底段外,其余心肌节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收缩期峰值纵向和径向应变值较治疗后1个月,除前间隔、后壁各段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以客观地测量节段心肌的收缩期峰值纵向、径向应变,为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追踪成像 二维应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支架 心肌功能
下载PDF
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陈伟 胡玉宝 张磐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 目的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进行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指标(住院天数、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及术后6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单支架组、双支架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86%(39/42)、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支架组PCI操作时间、术中X线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双支架组(均P<0.05)。双支架组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单支架组(P<0.05)。结论与单支架植入相比,应用双支架植入行急诊PCI术可更好地改善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术后远期的分支血流灌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分叉病变 双支架植入 单支架植入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流灌注
下载PDF
飞秒激光烧蚀血管支架材料的数值模拟
10
作者 王雷雷 郑洋洋 +3 位作者 霍扬 刘建英 李春霞 卢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6-230,共5页
为了研究飞秒脉冲激光烧蚀血管支架材料的特性,利用考虑了电子之间热传导项的双温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飞秒激光烧蚀NiTi合金的温度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电子温度和晶格温度随时间和烧蚀深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激... 为了研究飞秒脉冲激光烧蚀血管支架材料的特性,利用考虑了电子之间热传导项的双温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飞秒激光烧蚀NiTi合金的温度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电子温度和晶格温度随时间和烧蚀深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激光能量密度、不同激光脉宽、不同延迟时间对电子和晶格的温度场影响。发现血管支架材料在飞秒激光的作用下,先是电子吸收能量温度快速升高,再通过电声耦合作用将能量传递给晶格,最后两者的温度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激光能量密度主要影响电子的峰值温度和电子与晶格的平衡温度;脉冲宽度主要影响电子的峰值温度和达到峰值温度所用的时间;电子温度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晶格温度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不断上升。这些理论分析对实际飞秒激光加工血管支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镍钛合金 血管支架 双温方程 电子温度 晶格温度
下载PDF
两柱掩护式电液控制支架在“两硬”条件下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双林 《同煤科技》 2010年第2期3-4,25,共3页
针对侏罗纪煤层处于坚硬整体性顶板和坚硬煤层的"两硬"开采条件的特点,通过两柱掩护式支架与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的比较,介绍了电液控制技术在液压支架上的应用前景,论述了两柱掩护式电液控制支架的实用性及优越性,得出在"... 针对侏罗纪煤层处于坚硬整体性顶板和坚硬煤层的"两硬"开采条件的特点,通过两柱掩护式支架与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的比较,介绍了电液控制技术在液压支架上的应用前景,论述了两柱掩护式电液控制支架的实用性及优越性,得出在"两硬"条件下中厚以上煤层中应推广使用两柱掩护式支架,并根据发展逐步实现支架的电液控制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开采 坚硬顶板 坚硬煤层 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 四柱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 电液控制
下载PDF
Stanford 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支架象鼻术与分站式杂交手术应用比较及评价
12
作者 程良昊 王志维 +2 位作者 吴智勇 吴红兵 胡小平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8期588-590,共3页
目的对支架象鼻术和分站式杂交术治疗Stanford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进行比较分析。方法Stanford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9例,其中采用支架象鼻术37例为A组,分站式杂交术42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监护及治疗情况。结果两组... 目的对支架象鼻术和分站式杂交术治疗Stanford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进行比较分析。方法Stanford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9例,其中采用支架象鼻术37例为A组,分站式杂交术42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监护及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ICU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4%、2.4%、2.4%和7.1%,A组分别为16.2%、18.9%、18.9%和2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7±4.3)h、(59.4±21.8)h和(18.1±5.5)d;A组患者分别为(15.5±6.9)h、(93.1±29.2)h和(24.6±6.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用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站式杂交术可以作为治疗部分复杂型的StanfordB型夹层优先选择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支架象鼻术 分站式杂交术 锚定区 左锁骨下动脉
下载PDF
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在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治疗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李帅 杨震 +2 位作者 李敏 陈晨 张希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8例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腔内修复术组(A组,n=... 目的探讨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8例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腔内修复术组(A组,n=10)和改良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组(B组,n=8)。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平均(58.5±7.2) min、(33.9±3.9) min(P=0.02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平均(216.0±109.2) mL、(110.6±51.0) m L(P=0.011),B组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可进一步缩短腔内技术修复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损伤的时间,并降低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脉损伤 血管腔内技术 支架修复 两点入路
下载PDF
延迟PTCA及支架术对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近期疗效
14
作者 胡仁欣 李新华 《华夏医学》 2002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延迟经皮冠状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心肌灌注及左心室功能的近期疗效。方法 :初次 AMI患者 56例分为 PTCA及支架植入组 (治疗组 ) (n=30 )和对照组 (n=2 6)。治疗组在 AMI后1 5~ 30 d行延迟 PTC...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延迟经皮冠状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心肌灌注及左心室功能的近期疗效。方法 :初次 AMI患者 56例分为 PTCA及支架植入组 (治疗组 ) (n=30 )和对照组 (n=2 6)。治疗组在 AMI后1 5~ 30 d行延迟 PTCA治疗。治疗组术前 1~ 3天、对照组 AMI后第 1 5~ 30天行第 1次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及心脏超声检查 ,该检查后 1月、6月各复查 1次。结果 :治疗组术后 1月、6月梗死区域的缺血程度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 .0 1 ) ;术后差别无显著性 (P>0 .0 5)。对照组第 2、3次检查均较第 1次有明显好转 (P<0 .0 1 )。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P<0 .0 1 )。 1月、6月后治疗组在射血分数、左室扩大和室壁运动异常积分同对照组相比 ,改善明显 (P<0 .0 1 )。在室壁瘤发生上 ,并无明显差别 (P>0 .0 5)。结论 :表明 AMI患者梗死后梗死区域内尚有存活心肌 ,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能使梗死区内更多的心肌存活。 AMI发病后积极进行延迟 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PTCA 支架 单光子 心肌灌注 左室功能 二维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特点 被引量:7
15
作者 高永山 张振明 +4 位作者 金凤仙 董跃华 姜伟华 王大伟 魏玉磊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using two-stent graft implantation,TEVAR-TSI)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using two-stent graft implantation,TEVAR-TSI)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9年5月应用TEVAR-TSI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12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前(T0)、术后1周(T1)、术后3个月(T2)、术后6个月(T3)及术后1年(T4)时,主动脉近端破口平面(L1)、气管分叉平面(L2)、第一枚支架末端平面(L3)、腹腔干动脉平面(L4)及最低侧肾动脉下缘平面(L5)的真、假腔内径实测值及其变化率,以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支架覆盖的胸主动脉段(L1~L3):在L1~L3平面,术后真腔内径呈增大及假腔内径呈缩小趋势,真腔内径变化与随访时间呈正相关(r=0.721、0.827、0.893,P<0.05),真腔内径变化率与随访时间也呈正相关(r=0.763、0.818、0.902, P<0.05),而假腔内径变化与随访时间呈负相关(r=-0.750、-0.927、-0.934,P<0.05),假腔内径变化率与随访时间亦呈负相关(r=-0.774、-0.935、-0.952,P<0.05)。支架未覆盖的腹主动脉段(L4~L5):在L4平面,真腔内径呈缓慢增大趋势,在术后1年较术前扩大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假腔内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在L5平面,真腔及假腔内径均呈缓慢增大的趋势,到术后1年真腔内径较术前扩大10.1%,假腔内径较术前扩大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8,0.017)。另外,末次随访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结果显示:假腔血栓化程度在支架覆盖段亦明显优于未覆盖段。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TEVAR-TSI术后,支架覆盖的胸主动脉段假腔血栓吸收率高且主动脉形态重塑更为理想,未能覆盖的腹主动脉段的主动脉重塑效果不理想,且腹主动脉内径趋于增大,应严密随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 胸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重塑 “两段式”覆膜支架
原文传递
“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腹主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永山 姜伟华 +5 位作者 杨燕君 张振明 金凤仙 董跃华 王大伟 魏玉磊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2-687,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腹主动脉扩张(abdominal aortic enlargement,AA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9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 目的探讨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腹主动脉扩张(abdominal aortic enlargement,AA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9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每年定期随访。主要结局指标为AAE,并筛选术后AAE的相关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完整收集146例于我院进行定期随访的患者资料,中位随访48个月(范围:12~84个月),随访期内,术后AAE发生率为19.9%(29/146),共有29例患者出现AAE(AAE组),117例未出现AAE(Non-AAE组)。随访期共有27例患者死亡(NonAAE组13例,AAE组14例);有10例接受了主动脉相关的再干预治疗,其中Non-AAE组4例,AAE组6例。Non-AAE组的远期生存率和免于主动脉相关的再干预率均优于AA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假腔部分血栓化[比值比(OR)=4.090,95%可信区间(CI):1.539~10.867,P=0.005]、肾动脉上主动脉残留破口累积长度增加(OR=1.290,95%CI:1.164~1.429,P=0.000)及肾动脉下主动脉残留破口累积长度缩减(OR=0.487,95%CI:0.270~0.878,P=0.017)是术后AA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发生AAE的患者预后差。随访时应重视假腔部分血栓化、肾动脉上主动脉残留破口累积长度及肾动脉下主动脉残留破口累积长度,警惕术后AA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 胸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腹主动脉扩张 “两段式”覆膜支架
原文传递
Impact of Side Branch Lesion Length on Clinical Outcome after Coronary Stenting Techniqu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Disease:A Meta-Analysis 被引量:1
17
作者 Junyan Kan Shuai Luo +3 位作者 Dongchen Wang Dandan Cai Xiaojuan Zhang Jing Kan 《Cardiology Discovery》 2022年第3期157-173,共17页
Objective:The optim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technique for bifurcation lesions remains controversial,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ide branch(SB).A provisional stenting technique is cu... Objective:The optim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technique for bifurcation lesions remains controversial,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ide branch(SB).A provisional stenting technique is currently recommended in most cases.This meta-analysis aimed to compare outcomes of different bifurcation PCI strategies,clarifying their scope of application.Method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aring PCI strategies for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were systematically retrieved from 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and EBSCO literature databases without limitations on published date or language.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were stipulated as main outcomes.Secondary outcomes of interest were all-cause mortality,cardiovascular mortality,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MI),and stent thrombosis.Both pooled analysis and sub-group analysis were performed.Results:Twenty-thre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6380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Eighteen studies compared the provisional strategy with 2-stent approache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CEs(relative risk(RR),1.16;95%confidence interval(CI),0.90-1.48;I2=62%)was found between 1-stent and 2-stent techniques.However,when SB lesion length was used as the separation condition,the 2-stent strategy was associated with fewer MACEs(RR,1.87;95%CI,1.46-2.41;I2=70%),TLRs(RR,2.13;95%CI,1.50-3.02;I2=59%),and MIs(RR,2.17;95%CI,1.19-3.95;I2=52%)than the provisional strategy in those where SB lesions measured>10 mm long.Conclusions:In the current work,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1-stent and 2-stent techniques in terms of MACEs or secondary outcomes.However,2-stent approaches have clinical advantages over the provisional strategy in bifurcation when the SB lesion length is>10 mm due to fewer cases of TLR and 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mplex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Provisional stenting two-stent strategy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Stent thrombosis
原文传递
双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明峰 郭镔荣 田松朝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方法。方法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双导丝技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结果 6例患者的导引导管稳定性好,支架定位准确,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结论双导丝技术血管...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方法。方法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双导丝技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结果 6例患者的导引导管稳定性好,支架定位准确,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结论双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有效方法,能够增加导引导管的稳定性,确保支架定位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导丝技术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
原文传递
Meta分析双支架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蔡金赞 陈青远 +1 位作者 李承刚 张瑶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59-6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双支架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同时查阅心血管相关网站。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已公布随访... 目的系统评价双支架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同时查阅心血管相关网站。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已公布随访数据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3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共包含2731例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双支架术组1369例,即兴支架术组1362例)。相比于即兴支架术组,双支架术组显著降低了靶病变血运重建(RR=0.57,95%CI0.42~0.78,P=0.0003;I2=11%,P=0.34)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0.71,95%CI0.58~0.86,P=0.0007;I2=43%,P=0.07)的风险。而两组患者发生死亡(RR=0.95,95%CI0.51~1.79,P=0.88;I2=43%,P=0.07)、心肌梗死(RR=0.94,95%CI0.70~1.28,P=0.32;I2=14%,P=0.70)及支架内血栓形成(RR=0.81,95%CI0.42~1.56,P=0.53;I2=0%,P=0.62)的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即兴支架术,双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显著降低了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但仍需更长随访时间及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 双支架术 即兴支架术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支架置入治疗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亚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11期1807-1808,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支架置入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对其PCI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冠脉造影确定两组患者...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支架置入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对其PCI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冠脉造影确定两组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支架置入。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在PCI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行冠脉造影均提示冠脉病变需支架置入,对照组患者冠脉造影均提示斑块稳定,无需支架置入。结论 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来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亦可作为预测冠脉造影是否需要支架置入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D-二聚体 支架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