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排再改良Mason-Allen术与双排缝合桥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赵伟 马胜山 +3 位作者 孙阳 李贺 武栋泽 李小飞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6-741,共6页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单排再改良Mason-Allen术与双排缝合桥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期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行关节镜手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式分...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单排再改良Mason-Allen术与双排缝合桥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期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行关节镜手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式分为2组:单排再改良组(25例)和双排缝合桥组(23例)。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对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24个月。2组间术前和末次随访ASES、Constant-Murley、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内旋、外旋)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末次随访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内旋、外旋)评分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结论对于中型肩袖损伤,单排再改良Mason-Allen术与双排缝合桥术均显著有效,强调了选择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手术方法的重要性。这一策略将有助于优化术后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Mason-Allen法 缝合桥 缝合技术 关节镜 肩袖损伤
下载PDF
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与缝线桥技术治疗中小型肩袖撕裂的早期疗效比较
2
作者 王立晖 梁汉荣 +2 位作者 黄敏华 潘伟汉 臧学慧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7期16-23,共8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mMA)与缝线桥技术治疗中小型肩袖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中小型肩袖撕裂患者60例,分为mMA组和缝线桥组,各30例。mMA组采用mMA技术治疗,缝线桥组采用缝线桥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锚钉数量...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mMA)与缝线桥技术治疗中小型肩袖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中小型肩袖撕裂患者60例,分为mMA组和缝线桥组,各30例。mMA组采用mMA技术治疗,缝线桥组采用缝线桥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锚钉数量、术中出血量、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再撕裂率。结果mMA组手术时间短于缝线桥组,术中锚钉使用数量少于缝线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较术前降低,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VAS、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撕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mMA与缝线桥技术治疗中小型肩袖撕裂的早期疗效相当,但mMA的手术时间更短,锚钉使用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撕裂 关节镜 改良Mason-Allen法(mMA) 缝线桥技术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童剑萍 罗伟玲 +1 位作者 杨崇清 卢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530,共6页
目的:观察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行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探讨其适用性、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3例复杂性眼外伤患者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手术。其中9例为眼球破裂伤、... 目的:观察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行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探讨其适用性、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3例复杂性眼外伤患者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手术。其中9例为眼球破裂伤、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挫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6例为眼球破裂伤、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挫伤、球壁异物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8例为眼球钝挫伤、玻璃体积血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患者。随机选用两种人工晶体,其中组12例选用Alcon CZ70BD一片式PMMA悬吊式人工晶体,组11例选用Bausch&Lomb AkreosAdapt四襻固定亲水性丙烯酸折叠式人工晶体。完成玻璃体切除,球壁异物取出和/或晶状体摘除术后,所有患者均一期植入后房型巩膜固定人工晶体,采用四点巩膜缝线固定技术,调整缝线使人工晶体位于中心,缝线结转出眼外,包埋于巩膜板层中。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2.4±1.7)月。组11例(91.7%)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8.3%)不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3例(25.0%)。组11例(100%)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4例(36.4%)。两组所有患者术后人工晶体无明显偏位、无倾斜。结论: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均能有效、迅速地使患者恢复视功能,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由于其不同的特性各有其优缺点,可根据不同病情有选择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晶体 人工 白内障/治疗 缝合技术 晶体植入 眼内/方法 随访研究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腘窝囊肿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勇 孟祥杰 +1 位作者 刘耀华 迟兴科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3期232-233,共2页
胭窝囊肿也称为Baker囊肿,是胭窝内滑液囊肿的总称。胭窝囊肿多发在半膜肌腱滑囊和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之间的滑囊,并常与关节腔相通。除外,还可发生于股二头肌、半膜肌、韧带和关节囊。。胭窝囊肿是膝部最常见的一种肿物,其传统... 胭窝囊肿也称为Baker囊肿,是胭窝内滑液囊肿的总称。胭窝囊肿多发在半膜肌腱滑囊和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之间的滑囊,并常与关节腔相通。除外,还可发生于股二头肌、半膜肌、韧带和关节囊。。胭窝囊肿是膝部最常见的一种肿物,其传统的囊肿切除术治疗方法疗效多不理想,复发机会较多。自1998年6月至2005年12月,对新发病例及传统手术方法复发的病例,我们将治疗腱鞘囊肿的翻转缝合法术式应用于胭窝囊肿手术治疗中,治疗52例,和以前传统手术方法的病例30例对比,经观察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窝囊肿 缝合技术 病例对照研究 骨科手术方法
下载PDF
指尖离断后逆行与顺行掌侧静脉吻合再植术疗效对比
5
作者 田宇 李楠 +1 位作者 王宝石 蒋朝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7期1249-1251,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指尖离断后采用逆行顺序和顺行顺序掌侧静脉吻合再植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最优方式修复指尖离断患者指端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来本院就诊的指尖离断患者80例共216指,按照所行... 【目的】对比分析指尖离断后采用逆行顺序和顺行顺序掌侧静脉吻合再植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最优方式修复指尖离断患者指端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来本院就诊的指尖离断患者80例共216指,按照所行指尖离断再植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逆行掌侧静脉吻合再植术,对照组进行顺行掌侧静脉再植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术后1年指尖成活率分别为91.3%、72.3%,外形良好分别为89指、77指,指甲生长良好分别为89指、77指。观察组两点辨别觉为:(5.1±0.4)mm ,触觉良好者88指,痛觉正常者83指,运动功能良好者77指,对照组两点辨别觉为(6.2±0.6)mm ,触觉良好74指、痛觉正常分别为66指、运动功能良好62指,两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 P <0.05)。【结论】逆行掌侧静脉吻合再植术成活率高、外观与指甲与正常手指相似、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植术 指损伤 外科学 静脉 外科学 缝合技术 吻合术 外科 方法
下载PDF
机械性缝合在支气管-肺外科中的应用
6
作者 赵锡江 《肿瘤防治杂志》 2004年第7期761-763,共3页
系统回顾了机械性支气管 -肺外科的发展史。就机械性缝合应用于支气管 -肺外科的适应证、禁忌证、应用形式、优缺点、临床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予以综述。
关键词 肺/外科学 肺外科手术/方法 缝合技术 综述文献
下载PDF
“21”缝合技术联合早期序贯开放血流法在T_(1b)期单发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2
7
作者 褚健 吕建敏 +10 位作者 张向民 潘秀武 胡传义 章璟 郑景存 曲发军 徐冀东 张鹤 吕涛 朱晨辰 崔心刚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应用“2+1”缝合技术联合早期序贯开放血流法治疗T_(1b)期单发肾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为22例T_(1b)期单发肾肿瘤患者采用“2+1”缝合技术联合早期序贯开放血流法行腹...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应用“2+1”缝合技术联合早期序贯开放血流法治疗T_(1b)期单发肾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为22例T_(1b)期单发肾肿瘤患者采用“2+1”缝合技术联合早期序贯开放血流法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平均(5.4±0.8)cm,R.E.N.A.L评分平均(7.5±0.8)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36.5±31.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5.0±40.6)mL,热缺血时间平均(15.0±2.3)min,术中、术后无一例输血,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均无漏尿、切口感染、患侧肾脏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应用“2+1”缝合技术联合早期序贯开放血流法治疗T_(1b)期单发肾肿瘤,术中出血可控,热缺血时间可得到较好控制,手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腹腔镜检查 “2+1”缝合技术 早期序贯开放血流法
下载PDF
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洪氏一针法”联合“陈氏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2
8
作者 金浩 刘会春 +5 位作者 王勇 满忠然 庞青 胡小四 朱超 杨云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670-674,共5页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的操作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应用“洪氏一针法”及...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的操作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应用“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标本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术中观察:手术时间(291.08±58.77)min,标本切除时间(159.54±31.50)min,胰肠吻合时间(43.38±6.32)min,术中出血量(151.54±102.69)mL,输血患者比例为6.15%(4/65)。并发症:A级胰瘘12例,B级胰瘘5例,胆瘘4例,胃排空障碍4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积液2例,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2.26±0.59)天,平均排气时间(3.91±0.76)天,平均进食时间(4.57±0.75)天,平均住院时间(14.28±5.42)天。无死亡病例。再入院患者1例,原因为消化道出血,DSA血管造影提示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出血,栓塞后治愈。结论: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应用“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胰肠吻合时间较短,操作较简单,术后胰瘘发生率较低,吻合安全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洪氏一针法 陈氏缝合技术
下载PDF
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徐博 付兵 《微创医学》 2020年第1期23-25,54,共4页
目的研究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取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Krackow缝合法治疗。... 目的研究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取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Krackow缝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跟腱再断裂率、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跟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随访6个月的Arner-Lindholm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跟腱再断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跟腱断裂患者应用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治疗切口小、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跟腱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跟腱断裂 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 KRACKOW缝合法 跟腱再断裂率
下载PDF
连续埋线法与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矫正先天性单侧单睑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湉 黄渭清 +5 位作者 戚征 单梦洁 梁铮韵 郝岩 宋可新 王友彬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8-20,24,共4页
目的比较连续埋线法与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对先天性单侧单睑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24例先天性单侧单睑患者,11例采用连续埋线法重睑成形术矫正(连续埋线组),1... 目的比较连续埋线法与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对先天性单侧单睑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24例先天性单侧单睑患者,11例采用连续埋线法重睑成形术矫正(连续埋线组),13例采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矫正(切开组)。术前评估患者上睑特点,术后随访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24例患者中,21例(连续埋线组10例,切开组11例)获随访3~60个月,平均9.6个月。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连续埋线组患者自觉水肿消退时间为2~6 d,平均4 d,均无眼周淤青情况,无瘢痕形成;主观体验良好,术后恢复较快;非常满意9例(90%),满意1例(10%)。切开组患者自觉水肿、淤青7~60 d消退,平均20 d;主观体验较好,但普遍反映恢复期较长,重睑形态欠自然,存在线状瘢痕;非常满意7例(64%),满意3例(27%),感觉一般1例(9%)。结论在先天性单侧单睑的矫正中,连续埋线法重睑成形术尤其适用于无明显皮肤松弛、上睑臃肿,无需去皮、去脂的患者,具有简便、安全、创伤较小、恢复较快,皮肤切口无瘢痕等优势,美学效果较好;对于上睑皮肤有较明显松弛、软组织臃肿,需同时矫正内眦赘皮等情况,切开法重睑成形术更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睑成形术 上睑 单睑 连续埋线法 切开法
原文传递
改良两针法连续缝合在回肠单腔造口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蓝青楠 俞金龙 +5 位作者 余捷 何首华 翁起宁 罗桂芝 邹琦 邹兆伟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3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倒刺线的改良两针法连续缝合方式在回肠单腔造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单腔回肠造口术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方式不同分为改良两针法连续缝合造口组(改良两针法... 目的探讨使用倒刺线的改良两针法连续缝合方式在回肠单腔造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单腔回肠造口术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方式不同分为改良两针法连续缝合造口组(改良两针法组32例)和传统造口组(60例),改良两针法连续缝合造口术使用免打结倒刺线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比较两组患者造口手术时间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两针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造口组短[(14.3±1.1)min vs(25.1±2.4)min,t=24.332,P<0.001]。改良两针法组中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造口周围皮炎的发生率较传统造口组低(6.3%vs 31.7%,χ2=7.653,P=0.006;3.1%vs 28.3%,χ2=8.427,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造口旁疝、造口脱垂、造口回缩的发生率及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倒刺线的改良两针法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术与传统造口术相比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具有操作简便、造口美观及减少造口相关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刺线 回肠造口术 连续缝合 两针法 缝合技术
原文传递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度复杂性肾癌的方法改进及疗效分析(附84例报道)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溪 潘秀武 +7 位作者 杨启维 李霖 黄海 吕建敏 王林辉 高轶 徐丹枫 崔心刚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6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改进方法治疗中度复杂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R.E.N.A.L.评分为中度复杂肾癌(7~9分)并在我院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改进方法治疗中度复杂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R.E.N.A.L.评分为中度复杂肾癌(7~9分)并在我院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5±10.5)岁,肾脏肿瘤均为单发,其中腹侧12例,背侧72例,肿瘤直径(52±23)mm,R.E.N.A.L.平均评分为(8.1±0.92)分。结果: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其中采用"2+1"法(改良组)48例,标准肾部分切步骤(对照组)手术36例,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104.2±31.6)min vs.(97.0±21.9)min),P〉0.05]、术中出血量[(81.9±8.7)ml vs.(78.9±7.9)ml,P〉0.05)]、术后血清肌酐[(91±29)μmol/L vs.(93±42)μmol/L,P〉0.05)]、术后血红蛋白减少值[(2.2±1.8)g/ml vs.(1.9±1.3)g/ml,P〉0.05)]、术后住院天数[(6.0±2.0)d vs.(6.0±3.3)d,P〉0.05]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2+1"缝合法热缺血时间显著减少[(14.1±3.3)min vs.(17.6±4.9)min,P〈0.01)]。术后尿漏2例(改良组1例,对照组1例);高热(体温〉39.0℃)两组各1例。术后平均随访(19.6±2.3)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肾功能无持续恶化。结论:"2+1"缝合法改良早期开放肾阻断钳技术及缝合方法,使热缺血时间显著缩短,扩大了肾部分切的适应证,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肾部分切手术方法,值得向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后腹腔镜检查 肾部分切除术 早期松开肾动脉阻断钳 缝合方法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新型带线缝合夹悬吊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方军 谢静 +3 位作者 刘亚萍 施新岗 王东 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1-325,共5页
目的评价新型带线缝合夹悬吊法用于胃部ESD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SPSS软件将20个离体猪胃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每个模型均于胃窦大弯和胃窦后壁各进行1次相同方法的ESD,操作由同一名内镜医生和间一名... 目的评价新型带线缝合夹悬吊法用于胃部ESD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SPSS软件将20个离体猪胃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每个模型均于胃窦大弯和胃窦后壁各进行1次相同方法的ESD,操作由同一名内镜医生和间一名护上完成。对比分析穿孔发生率、剥离黏膜直径、总的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下注射次数及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的组间差异。结果40例次离体猪胃胃窦部ESD操作均成功完成,拟切除黏膜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无一例次出现穿孔。(1)胃窦大弯ESD:2组在剥离黏膜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总的剥离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4.70±1.06)min和(37.10±2.23)min(P=0.009)、黏膜下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1.40±2.00)13min和(34.80±2.20)min(P=0.817),黏膜下注射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60±1.00)次和(10.60±1.00)次(P〈0.001)。(2)胃窦后壁ESD:2组在剥离黏膜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实验组总的剥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37.00±1.25)min比(39.60±1.65)min,P〈0.001],黏膜下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34.50±1.35)min比(37.00±1.25)min,P〈0.001],黏膜下注射次数较对照组明硅减少[(7.60±1.27)次比(11.40±1.00)次,P〈0.001]。结论动物实验仞步显示胃部ESD术中使用新型缝合夹悬吊法安全、有效,较之传统ESD方法具有操作时间短、黏膜下注射次数少、简单易行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悬吊法 离体猪胃
原文传递
两针法连续缝合在回肠单腔造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蓝青楠 俞金龙 +3 位作者 余捷 罗桂芝 邹琦 邹兆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两针法连续缝合方式在回肠单腔造口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预防性单腔回肠造口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符合预防性回... 目的探讨两针法连续缝合方式在回肠单腔造口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预防性单腔回肠造口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符合预防性回肠单腔造口术适应证,排除年龄>80岁、基础疾病复杂、全身条件极差不能耐受手术者、肠管末端血液供应不良以及肠管末端严重水肿或感染严重者。其中2021年10月1日前治疗的患者,采用传统的间断缝合法进行回肠造口(传统法造口组,60例);2021年10月1日以后治疗的患者,采用两针法连续缝合进行回肠造口(两针法造口组,38例)。两针法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术操作如下:第1根缝线将肠管浆肌层与腹膜、后鞘及前鞘由深至浅分2层连续缝合;一期开放造口,第2根缝线将肠管全层与皮肤连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造口手术时间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针法造口组肠造口手术时间较传统法造口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2.2)min比(25.1±2.4)min,t=-17.874,P<0.001]。两针法造口组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造口周围皮炎和造口回缩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法造口组[分别为5.3%(2/38)比31.7%(19/60),χ²=9.633,P=0.002;5.3%(2/38)比28.3%(17/60),χ²=7.923,P=0.005;2.6%(1/38)比18.3%(11/60),P=0.026],而造口旁疝、造口脱垂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单腔回肠造口术,两针法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的优势,还可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术 连续缝合 两针法 缝合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