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1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micking natural cholesterol assimilation to elevate the oral delivery of liraglutide for type Ⅱ diabetes therapy 被引量:1
1
作者 Ruinan Wu Zhanghan Wu +5 位作者 Liyun Xing Xi Liu Lei Wu Zhou Zhou Lian Li Yuan Huang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22年第5期653-665,共13页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GLP-1 RA)are a series of polypeptides broadly applied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typeⅡdiabetes.However,administration of GLP-RA is mainly through repetitive subcutaneous i...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GLP-1 RA)are a series of polypeptides broadly applied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typeⅡdiabetes.However,administration of GLP-RA is mainly through repetitive subcutaneous injection,which may seriously decrease the compliance and safety.Herein,a bio-inspired oral delivery system was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oral absorption of liraglutide(Lira),a kind of GLP-1 RA,by mimicking the natural cholesterol assimilation.25-hydroxycholesterol(25HC),a cholesterol derivative,was modified on the surfaced of Lira-loaded PLGA nanoparticles(Lira 25HC NPs)and functioned as a“top-down”actuator to facilitate unidirectional transcytosis across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After oral delivery,Lira 25HC NPs displayed improved therapeutic effect as compared with oral free Lira on typeⅡdiabetes db/db mice,as evidenced by multiple relieved diabetic symptoms including the enhanced glucose tolerance,repressed weight growth,improved liver glucose metabolism,decreased fasting blood glucose,HbA 1c,serum lipid,and increasedβcells activity.Surprisingly,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liver glucose metabolism,and HbA1c of oral Lira-loaded 25HC NPs were comparable to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free Lira.Further mechanisms revealed that 25HC ligand could mediate the nanoparticles to mimic natural cholesterol absorption by exerting high affinity towards apical Niemann-Pick C1 Like 1(NPC1L1)and then basolateral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overexpressed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intestinal epithelium.This cholesterol assimilation-mimicking strategy achieve the unidirectional transport across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thus improving the oral absorption of liraglutide.In general,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cholesterol simulated platform and provide promising insight for the oral delivery of GLP-1 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ucagon-like peptide-1 Oral delivery Cholesterol assimilation LIRAGLUTIDE typediabetes HbA 1c
下载PDF
8-isoPGF2α、Metrnl、LC3B-Ⅱ/LC3B-Ⅰ与T2MD患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的相关性及预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
2
作者 徐云 陈雪辉 +3 位作者 白立炜 耿锐娜 孟祥雨 覃艳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390-1395,共6页
目的探讨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镍纹样蛋白(Metrnl)、微管相关蛋白3B-Ⅱ(LC3B-Ⅱ)/微管相关蛋白-Ⅰ(LC3B-Ⅰ)与2型糖尿病(T2MD)患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的相关性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 目的探讨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镍纹样蛋白(Metrnl)、微管相关蛋白3B-Ⅱ(LC3B-Ⅱ)/微管相关蛋白-Ⅰ(LC3B-Ⅰ)与2型糖尿病(T2MD)患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的相关性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7例T2DM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是否合并DPN分为DPN组(n=48)和无DPN组(n=139)。比较两组患者及根据TIR四分位数分组的患者8-isoPGF2α、Metrnl、LC3B-Ⅱ/LC3B-Ⅰ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8-isoPGF2α、Metrnl、LC3B-Ⅱ/LC3B-Ⅰ与TIR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PN的相关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8-isoPGF2α、Metrnl、LC3B-Ⅱ预测DPN的价值。结果DPN组患者的TIR为(51.43±7.68)%,明显低于无DPN组的(56.94±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患者的8-isoPGF2α、Metrnl分别为(162.78±51.33)pg/mL、(259.18±74.42)pg/mL,明显高于无DPN组的(129.56±43.00)pg/mL、(208.37±65.61)pg/mL,LC3B-Ⅱ/LC3B-Ⅰ为0.89±0.27,明显低于无DPN组的1.15±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IR第25、50、75百分位数将全部患者分为Q1~Q4四组,8-isoPGF2α、Metrnl在Q4组最低,LC3B-Ⅱ/LC3B-Ⅰ在Q4组最高;8-isoPGF2α、Metrnl随着TIR降低逐渐升高,LC3B-Ⅱ/LC3B-Ⅰ随着TIR降低而降低,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8-isoPGF2α、Metrnl与TIR呈显著负相关(r=-0.786、-0.665,P<0.01),LC3B-Ⅱ/LC3B-Ⅰ与TIR呈显著正相关(r=0.71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R、LC3B-Ⅱ/LC3B-Ⅰ是DPN的独立相关保护因素(P<0.05),8-isoPGF2α、Metrnl是DPN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单一指标中,Metrnl预测DPN的AUC最大(0.830),特异度最高(87.05%),8-isoPGF2α+Metrnl+LC3B-Ⅱ预测DPN的AUC为0.923(95%CI:0.875~0.957),大于Metrnl,预测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85.61%(P<0.05)。结论8-isoPGF2α、Metrnl、LC3B-Ⅱ/LC3B-Ⅰ与T2MD患者TIR有关,均是患者并发DPN的预警因素。联合检测三者能为临床分层管理和早期识别DPN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异前列腺素F2Α 镍纹样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3B-/微管相关蛋白-Ⅰ 2型糖尿病 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关性 预测价值
下载PDF
Progress in experimental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in vivo and in vitro antidiabetic activity of drugs
3
作者 Yasodha Krishna Janapati Sunil Junapudi 《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97-309,共13页
Diabetes mellitus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revalent and complex metabolic disorders,and it is a rapidly growing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It i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a condition involving a high blood... Diabetes mellitus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revalent and complex metabolic disorders,and it is a rapidly growing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It i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a condition involving a high blood glucose level brought on by deficiencies in insulin secretion,decreased activity of insulin,or both.Prolonged effects of diabetes include cardiovascular problems,retinopathy,neuropathy,nephropathy,and vascular alterations in both macro-and micro-blood vessels.In vivo and in vitro models have always been important for investigating and characterizing disease pathogenesis,identifying targets,and reviewing novel treatment options and medications.Fully understanding these models is crucial for the researchers so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in vivo and in vitro model options used to study diabetes and its consequences.The most popular in vivo studies involves the small animal models,such as rodent models,chemically induced diabetogens like streptozotocin and alloxan,and the possibility of deleting or overexpressing a specific gene by knockout and transgenic technologies on these animals.Other models include virally induced models,diet/nutrition induced diabetic animals,surgically induced models or pancreatectomy models,and non-obese models.Large animals or non-rodent models like porcine(pig),canine(dog),nonhuman primate,and Zebrafish models are also outlined.The in vitro models discussed are murine and human beta-cell lines and pancreatic islets,human stem cells,and organoid cultures.The other enzymatic in vitro tests to assess diabetes include assay of amylase inhibition and inhibition ofα-glucosidase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 models diabetes mellitus type diabetes mellitus type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下载PDF
网络药理学探讨雾水葛防治Ⅱ型糖尿病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4
作者 李汉成 曾茗 +1 位作者 莫紫娇 马德运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7-53,共7页
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雾水葛防治Ⅱ型糖尿病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获取雾水葛的活性成分,Pubchem等数据库分析雾水葛主要成分核心靶点,运用GeneCards获取Ⅱ型糖尿病靶点,通过微生信软件筛选雾水葛-Ⅱ型糖尿病的靶点交集,... 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雾水葛防治Ⅱ型糖尿病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获取雾水葛的活性成分,Pubchem等数据库分析雾水葛主要成分核心靶点,运用GeneCards获取Ⅱ型糖尿病靶点,通过微生信软件筛选雾水葛-Ⅱ型糖尿病的靶点交集,进一步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KEGG和GO分析.研究发现雾水葛中含有丰富的熊果酸、东莨菪素、槲皮素及芹菜素等,这些活性成分通过调控INSR、ERBB2、AKT1及TEK等重要靶点,进一步影响PI3K/Akt通路、HIF-1通路及5-羟色胺能突触等信号通路发挥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雾水葛 型糖尿病 物质基础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影响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朱熊兆 龚耀先 +4 位作者 姚树桥 王丽 王湘 曹行芝 毛季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 :了解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入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完成实验的有效例数分别为 5 5例和 73例。实验组除常规糖尿病药物治疗外辅以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对照组只给以常... 目的 :了解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入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完成实验的有效例数分别为 5 5例和 73例。实验组除常规糖尿病药物治疗外辅以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对照组只给以常规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后不同的时间点测定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餐前后 1小时血糖。结果 :经治疗 1个月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平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的下降 ,实验组的下降幅度及速度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实验组的血糖波动明显减小 ,且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在追踪期间 ,实验组糖代谢的改善与坚持放松练习与否、放松程度有关。结论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能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 ,有效控制血糖波动 ,坚持放松练习者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糖尿病 生物反馈 血糖
下载PDF
三黄煎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等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陆灏 朱宇清 +2 位作者 唐静芬 丁学屏 蔡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81-283,共3页
观察中药三黄煎对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升糖素分泌的影响。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能量饲料制成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治疗组、造模组和正常组 ,治疗组予中药三黄煎治疗 6周。结果 : 型糖尿病大鼠与正常... 观察中药三黄煎对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升糖素分泌的影响。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能量饲料制成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治疗组、造模组和正常组 ,治疗组予中药三黄煎治疗 6周。结果 : 型糖尿病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存在明显的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和胰升糖素分泌异常 ,治疗组经 6周的治疗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其胰岛素分泌亦有所改善 ,胰升糖素的不适当分泌也受到抑制。结论 :中药三黄煎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之间、胰岛素与胰升糖素之间的反馈平衡关系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糖尿病 中医药疗法 三黄煎 胰岛素
下载PDF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成乔 胡秀平 +1 位作者 尹淑杰 崔运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教育对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性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观察组30例例糖尿病病人,除常规药物治疗外辅以糖尿病教育4周,对照组28例,仅常规药物治疗,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C。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目的:探讨糖尿病教育对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性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观察组30例例糖尿病病人,除常规药物治疗外辅以糖尿病教育4周,对照组28例,仅常规药物治疗,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C。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血糖及HbAIC均有下降,但干预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并且日血糖波动范围明显减少,对照组血糖波动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糖尿病 干预
下载PDF
黑灵芝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改善作用 被引量:30
8
作者 朱科学 聂少平 +3 位作者 宋丹 李川 林素丽 谢明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00-304,共5页
目的:研究黑灵芝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改善作用。方法:高脂高糖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Ⅱ型糖尿病模型,分别灌服黑灵芝多糖(100mg/(kg·d),体质量计)、环孢素A(CSA,8mg/(kg·d))及N-乙酰-L-半... 目的:研究黑灵芝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改善作用。方法:高脂高糖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Ⅱ型糖尿病模型,分别灌服黑灵芝多糖(100mg/(kg·d),体质量计)、环孢素A(CSA,8mg/(kg·d))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100mg/(kg·d));每周测定各组实验动物血糖值、摄食量和饮水量。给药4周后,测定血清中TC、TG、HDL-C、LDL-C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对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病理观察。结果:黑灵芝多糖具有显著降血糖、降血脂作用(P<0.05);黑灵芝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多饮多食的症状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同时对糖尿病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具有保护作用,且其作用效果均优于CSA和NAC。结论:黑灵芝多糖可能通过调节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途径改善糖尿病小动脉血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灵芝多糖 型糖尿病 肠系膜上动脉 病理观察 糖尿病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三黄降糖方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68
9
作者 朱章志 熊曼琪 +7 位作者 林安钟 蔡文就 陈芝喜 沈德婷 龙新生 糜军 伍游雅 何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590-593,共4页
目的:观察三黄降糖方(即加味桃核承气汤)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9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以三黄降糖方的水煎剂和片剂同时使用;西药组用美吡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6个月,治... 目的:观察三黄降糖方(即加味桃核承气汤)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9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以三黄降糖方的水煎剂和片剂同时使用;西药组用美吡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标准馒头餐试验,并计算外周胰岛素敏感度(SI)、胰岛素释放率(IRG)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1)中药组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疗效的总有效率为79.2%(其中逆转率26.4%),降糖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0.1%,与西药组的疗效相当(P>0.05);但中药组的气虚证候及瘀血征象的改善较为明显。(2)中药组的SI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显著改善(P<0.05和P<0.01),而空腹胰岛素及其面积明显降低(P<0.05),但IRG无明显改善。(3)中药组的血糖降低与SI、IAI的改变呈明显负相关(r=-0.77和-0.42,P<0.01和P<0.05),而与胰岛素面积的改变无相关性(r=0.127,P>0.05)。结论:三黄降糖方治疗Ⅱ型糖尿病可能通过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的胰外作用途径,达到减轻外周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三黄降糖方 胰素抵抗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益生菌对Ⅱ型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闫芬芬 李娜 +4 位作者 李柏良 岳莹雪 史佳鹭 赵莉 霍贵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95-302,共8页
肠道菌群在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过敏、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成为研... 肠道菌群在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过敏、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成为研究热点,但肠道菌群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的16S rRNA及宏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了肠道菌群组成与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益生菌作为人体肠道共生菌中一类特殊的菌群,可以调节胃肠道稳态、营养物质代谢和能量平衡。因此,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缓解或治疗糖尿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了益生菌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型糖尿病 益生菌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小檗碱对Ⅱ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汪群红 何贤君 +1 位作者 胡敏 汪官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531-2533,共3页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提取盐酸小檗碱;高脂高糖饲料饲养并结合链脲佐霉素(STZ)诱导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盐酸小...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提取盐酸小檗碱;高脂高糖饲料饲养并结合链脲佐霉素(STZ)诱导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盐酸小檗碱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均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4 d。于给药第14天各组动物禁食不禁水24 h,尾端取血,用血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糖浓度。结果:小檗碱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摄食量、饮水量、空腹血糖、糖耐量。结论:小檗碱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高血糖症状,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型糖尿病 大鼠 降血糖 药效学
下载PDF
“优糖米”对Ⅱ型糖尿病人餐后血糖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施标 孙志敏 +3 位作者 白建江 杨瑞芳 张小峰 朴钟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35,共6页
选择4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10例健康人作为试验组,比较研究了高抗性淀粉含量的"优糖米"和一般稻米对Ⅱ型糖尿病人控制餐后血糖和改善糖化血红蛋白(HhA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血清抵抗... 选择4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10例健康人作为试验组,比较研究了高抗性淀粉含量的"优糖米"和一般稻米对Ⅱ型糖尿病人控制餐后血糖和改善糖化血红蛋白(HhA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血清抵抗素浓度等指标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优糖米"的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为48.53±17.94,是一种低GI食物。食用"优糖米"的Ⅱ型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值显著低于一般稻米,而且长期食用"优糖米"显著改善Ⅱ型糖尿病人的HhAlc,TG、HDL-C、LDL-C和血清抵抗素浓度也得到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淀粉 优糖米 型糖尿病 血糖 血脂
下载PDF
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74
13
作者 熊曼琪 梁柳文 +5 位作者 林安钟 吴清和 张国梁 苗理平 郑俊煦 刘建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74-75,共2页
本文报道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Ⅱ型糖尿病106例,总有效率79%,与西药优降糖组疗效相当;但降糖幅度和临床主要症状的改善方面均较优降糖组为优。动物实验表明,加味桃核承气汤能降低糖尿病及正常大鼠的空腹血糖浓度,促进β细胞分泌内源性... 本文报道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Ⅱ型糖尿病106例,总有效率79%,与西药优降糖组疗效相当;但降糖幅度和临床主要症状的改善方面均较优降糖组为优。动物实验表明,加味桃核承气汤能降低糖尿病及正常大鼠的空腹血糖浓度,促进β细胞分泌内源性胰岛素,抑制胰及胰外组织分泌胰高血糖素,对胰岛内分泌细胞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及增加胰岛β细胞的分泌颗粒,刺激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原的分解。认为加味桃核承气汤的作用机理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润肠通下"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核承气汤 糖尿病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利国 屈援 +2 位作者 陈贵海 李永峰 贾振华 《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7-309,共3页
目的 研究中老年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 (Leptin)水平 ,以及内皮素 (ET)、胰岛素 (Ins)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0 1例高血压病与 16 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 ,观察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 目的 研究中老年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 (Leptin)水平 ,以及内皮素 (ET)、胰岛素 (Ins)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0 1例高血压病与 16 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 ,观察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 (BMI)、脂肪百分比 (%Fat)、空腹血糖 (FBS)、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甘油三脂 (TG)、内皮素 (ET)、血浆胰岛素 (Ins)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BMI、Fat、FBS、HDL C和TG等五项指标差异显著 ;多元线性相关结果显示 ,瘦素与ET呈负相关 ,与BMI、Fat呈正相关 ;在逐步回归分析中 ,HDL C和ET最后进入方程。结论 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 ,影响血清瘦素水平的因素 ,除BMI和Fat外 ,主要为血浆内皮素 ,与血浆胰岛水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高血压 型糖尿病 血清 放射免疫法 内皮素 胰岛素
下载PDF
糖尿病雄性大鼠性腺5α-还原酶Ⅱ型活性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弘珺 张家颖 +2 位作者 刘素嬛 赵慧 王忠山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青春期和成年期糖尿病时性腺 5α 还原酶Ⅱ型的活性变化。 方法 :取 4 0d和 90d龄雄性Wistar大鼠各 30只 ,分别分为对照组 (C)、糖尿病组 (D)和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组 (ID)。采用薄层层析法测定各组附睾头、附睾尾、前列腺... 目的 :探讨大鼠青春期和成年期糖尿病时性腺 5α 还原酶Ⅱ型的活性变化。 方法 :取 4 0d和 90d龄雄性Wistar大鼠各 30只 ,分别分为对照组 (C)、糖尿病组 (D)和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组 (ID)。采用薄层层析法测定各组附睾头、附睾尾、前列腺和睾丸组织内 5α 还原酶 Ⅱ型的活性。 结果 :①青春期大鼠性腺的各部位内 ,5α 还原酶 Ⅱ 型的活性D组均明显低于C组 (P <0 .0 1) ,而ID组明显高于D组 (P <0 .0 1) ;②成年期大鼠性腺的各部位内 ,5α 还原酶 Ⅱ型的活性在C、D和ID组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结论 :青春期大鼠性腺内 5α 还原酶 Ⅱ型的活性更易受代谢环境、激素水平及局部特异性因素的影响 ,而成年期大鼠性腺内 5α 还原酶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雄性 大鼠 性腺 5α-还原酶型活性 附睾头 附睾尾 前列腺 睾丸组织
下载PDF
大剂量糖适平治疗Ⅱ型糖尿病病人75例量效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尚平 池芝盛 +10 位作者 李秀钧 冯登尧 许樟荣 刘颖耿 张喆 金星 李美莲 刘永志 冯颖 刘雪萍 于国宁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12-215,共4页
对单用大剂量糖适平(>120mg/d)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75例的结果作了分析。试验时间5~7个月,每2周测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达到控制的标准订为:空腹≤7.8mmol/L及餐后2小时≤11.lmmol/L。结果:分4种情况,①42例开... 对单用大剂量糖适平(>120mg/d)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75例的结果作了分析。试验时间5~7个月,每2周测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达到控制的标准订为:空腹≤7.8mmol/L及餐后2小时≤11.lmmol/L。结果:分4种情况,①42例开始时用常规剂量(15~120mg/d),因血糖控制不满意,逐渐加大剂量。血糖逐渐下降达到控制标准,其中最终所用糖适平剂量为>135mg/d(n=3)、>150mg/d(n=5)、>180mg/d(n=22)及210~275mg/d(n=12);②12例病人因血糖甚高,从开始或两周内,即用180mg/d并持续到试验末。空腹及餐后血糖在2个月内逐渐下降达标;③8例用药情况与①相似,最终剂量平均达190~230mg/d,但试验末只有餐后血糖达标(10.2土0.8mmol/L),空腹血糖未达标;④13例用药情况同①,最终剂量达270mg/d,试验7个月空腹及餐后血糖仍未达标。本组结果说明,在对糖适平一般剂量反应差的糖尿病病人中,有80%以上的病人加大药物剂量可能增加效果,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并无更多的低血糖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适平 治疗
下载PDF
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改变及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晓丽 孟萍 +2 位作者 黄姝 袁林贵 张忠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 探讨男性Ⅱ型糖尿病 (DM2 )患者骨密度 (BMD)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 5 9例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及3 6例健康男性对照者股骨近端 (Neck、Troch、Ward三角区 )及腰椎 (L2~ 4)正侧位BMD ,血钙 (Ca)、磷 (P)、骨钙素、甲状旁腺... 目的 探讨男性Ⅱ型糖尿病 (DM2 )患者骨密度 (BMD)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 5 9例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及3 6例健康男性对照者股骨近端 (Neck、Troch、Ward三角区 )及腰椎 (L2~ 4)正侧位BMD ,血钙 (Ca)、磷 (P)、骨钙素、甲状旁腺素 (PTH )、睾酮 (T)和尿Ca Cr、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CTX) Cr浓度。根据BMD将DM2 患者又分为无骨质疏松组 (DM A1 )和并发骨质疏松组(DM A2 ) ,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 ,餐后血糖、胰岛素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DM2 组L2~ 4及Ward三角区的BMD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L2~ 4侧位BMD下降更明显 (P <0 .0 0 1)。DM2 组的骨钙素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血Ca、P、PTH、T和尿CTX Cr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尿Ca Cr比对照组高 2 5 %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13 7)。DM A2 组的体重指数、血T、尿Ca Cr、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DM A1 组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Ⅱ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骨形成和骨转换率降低而骨密度下降 ,腰椎侧位的骨密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男性患者中体重指数低、血清睾酮浓度低及血糖控制不良者更易并发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糖尿病 骨密度 骨钙素 男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丝胶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付秀美 马洪伟 +3 位作者 付文亮 宋成军 陈志宏 薛景凤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观察丝胶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丝胶组和二甲双胍组.模型组、丝胶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均建立链脲佐菌素致Ⅱ型糖尿病模型.待模型成功建立后,丝胶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分别给予丝... 目的:观察丝胶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丝胶组和二甲双胍组.模型组、丝胶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均建立链脲佐菌素致Ⅱ型糖尿病模型.待模型成功建立后,丝胶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分别给予丝胶和二甲双胍灌胃35d.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Bax和Bcl-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各组大鼠胰岛细胞胰岛素和神经肽Y (NPY)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大鼠相比,丝胶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的血糖、胰Bax和NPY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Bcl-2和胰岛素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丝胶对Ⅱ型糖尿病胰岛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作用与二甲双胍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胶 型糖尿病 血糖 胰岛素 神经肽Y BAX BCL-2
下载PDF
鼠李糖乳酸杆菌对高脂饮食和链脲霉素诱发的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佩 党辉 +5 位作者 张秋香 刘小鸣 赵建新 陈永泉 张灏 陈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51-354,366,共5页
主要研究了鼠李糖乳酸杆菌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通过给小鼠连续12周喂食鼠李糖乳酸杆菌109CFU/d,结果表明,鼠李糖乳酸杆菌可减缓糖尿病小鼠体重下降,显著(p<0.05)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性,缓解胰... 主要研究了鼠李糖乳酸杆菌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通过给小鼠连续12周喂食鼠李糖乳酸杆菌109CFU/d,结果表明,鼠李糖乳酸杆菌可减缓糖尿病小鼠体重下降,显著(p<0.05)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性,缓解胰岛素抵抗;显著(p<0.05)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丙二醛(MDA)含量,并显著(p<0.05)提高胰岛素、白介素-10、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胰腺组织切片染色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鼠李糖乳酸杆菌可保护胰岛细胞免受损伤。因此,鼠李糖乳酸杆菌对糖尿病小鼠的胰岛具有保护作用,并可通过免疫调节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和减轻相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酸杆菌 型糖尿病 血糖 吡格列酮
下载PDF
胃癌Billroth Ⅱ式胃切除术对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磊 李际辉 +6 位作者 郑成竹 柯重伟 印慨 陈丹磊 胡旭光 蔡景理 吴金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951-953,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对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观察7例体重指数(BMI)<35kg/m2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人因胃癌接受BillrothⅡ式胃切除手术前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糖尿病治疗的变化。结果7例均成功完成了根... 目的探讨胃癌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对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观察7例体重指数(BMI)<35kg/m2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人因胃癌接受BillrothⅡ式胃切除手术前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糖尿病治疗的变化。结果7例均成功完成了根治性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手术,3例行开腹手术。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空腹血糖(FPG)6.6~9.0mmol/L,平均8.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8%~9.5%,平均7·8%。术后1~8个月复查FPG4.8~7.9mmol/L,平均6.4mmol/L;HbA1c5.5%~7.2%,平均6.3%。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疗效判断标准,4例治愈,3例改善。结论胃癌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可治疗胃癌患者合并的2型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lroth式胃切除术 胃癌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