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iltration pattern beneath shrub canopy and interspace grass patches in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s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Si-yi LI Xiao-yan +1 位作者 PENG Hai-ying ZHANG Zhi-hua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6期1117-1125,共9页
Water i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for controlling die vegetation patter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Using a dye-tracing experiment,we analyzed the infiltration pattern beneath shrub canopy and interspace grass patch... Water i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for controlling die vegetation patter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Using a dye-tracing experiment,we analyzed the infiltration pattern beneath shrub canopy and interspace grass patches in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s.The dye coverage,uniform infiltration depth,maximum infiltration depth,total stained area and heterogeneous infiltration stained area were measured by two indices,the maximum infiltration depth index(MIDI)and heterogeneous infiltration index(HII),which were calculated by processing dye-stained photos.The MIDI and HII of soil under shrubs were 1.41±0.14 and 0.29±0.068,respectively,and larger than those of grass soil,1.26±0.14 and0.20±0.076.Using the MIDI,HII,field soil moisture and rainfall data,the infiltration depth and heterogeneous infiltration amount for 26 nature rainfall events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imply that water can infiltrate to a deeper layer beneath shrub canopy than beneath grass patches and that more water infiltration occurs beneath shrub canopy than beneath grass patches.These results are of prime importance for arid and semiarid ecosystems with a limited water supply due to high evaporation and low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tration pattern dye-tracing SHRUB grass patches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s
下载PDF
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牧草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2
作者 李淳玥 甘辉林 +1 位作者 马垭杰 顾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37-139,143,共4页
[目的]筛选适宜的牧草品种和优良的混播类型,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北麓温性荒漠草原开展了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驼绒黎(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 [目的]筛选适宜的牧草品种和优良的混播类型,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北麓温性荒漠草原开展了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驼绒黎(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绢蒿(Seriphidium nitrosum)、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和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共9个品种的补播及混播适应性研究,调查记录了各品种及不同品种混播组合的生长高度、覆盖度、产草量等指标。[结果]无芒隐子草、沙蒿、沙米的生长发育表现优于其他品种,草产量较高,分别为6880.5、5329.5、5259.0 kg/hm^(2),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沙米+驼绒黎+无芒隐子草+草木樨的混播组合和无芒隐子草+沙蒿+驼绒黎+绢蒿的混播组合可以显著提高草产量,是退化荒漠草地恢复的最佳混播类型。[结论]无芒隐子草、沙蒿、沙米的适应性好、产量较高,可以作为荒漠草原改良的适宜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牧草 草产量 适应性 祁连山
下载PDF
不同修复措施对温性草原植被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冯兆林 秦丽萍 +2 位作者 罗天旭 白文丽 姜有威 《现代畜牧兽医》 2024年第5期65-68,共4页
试验以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免耕补播、喷灌补水+免耕补播、保水剂+免耕补播和飞播等4种修复措施,比较天然草原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特性的改良效果,为退化草原保护修复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与项目区外相比,免耕补播、喷灌补水+免... 试验以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免耕补播、喷灌补水+免耕补播、保水剂+免耕补播和飞播等4种修复措施,比较天然草原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特性的改良效果,为退化草原保护修复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与项目区外相比,免耕补播、喷灌补水+免耕补播、保水剂+免耕补播和飞播区的植物种数增加,植被平均高度提高2~5 cm,喷灌补水+免耕补播显著提升了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P<0.05)。研究表明,喷灌补水+免耕补播对地上植被特征和土壤涵水能力的修复效果最佳,保水剂+免耕补播次之,水分仍是限制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产草量 盖度 补播改良 保水剂 喷灌补水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典型草原遥感估产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董建军 牛建明 +2 位作者 张庆 康萨如拉 韩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69,共6页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为对象,以2012年野外实地观测的地上生物量数据为参照,结合同期泰国THEOS卫星图像、中国环境减灾卫星图像、Terra/MODIS、SPOT/VGT等数据,通过建模与比较,探讨了多源遥感数据在典型草原植被估产方面的潜力,...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为对象,以2012年野外实地观测的地上生物量数据为参照,结合同期泰国THEOS卫星图像、中国环境减灾卫星图像、Terra/MODIS、SPOT/VGT等数据,通过建模与比较,探讨了多源遥感数据在典型草原植被估产方面的潜力,阐明了一些建模问题,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典型草原遥感估产途径。结果表明:与低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源相比,中分辨率卫星数据源的估产模型精度相对要高,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源中利用THEOS 15m分辨率图像的估产模型精度较高;低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中使用500m的MODIS NDVI产品做草原遥感估产优于其他数据;鲜重与干重均可以应用于研究区域草原遥感估产,鲜重适用于降水量较多年份,干重适用于降水量较少年份;指数模型在典型草原优于线性模型;除EVI外,NDVI、RVI等植被指数均适用于典型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遥感 植被指数 估产
下载PDF
火烧对典型草原改良的效果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政海 王炜 刘钟龄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4年第4期51-60,共10页
本文研究了秋季火烧和春季火烧对内蒙古草原地带的羊草草原总产量优势种群羊草、大针茅以及小叶锦鸡儿数量与生长状况的影响。自1990年秋至1992秋经过两年的监测、统计与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草场的总产量受大气降水的制约... 本文研究了秋季火烧和春季火烧对内蒙古草原地带的羊草草原总产量优势种群羊草、大针茅以及小叶锦鸡儿数量与生长状况的影响。自1990年秋至1992秋经过两年的监测、统计与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草场的总产量受大气降水的制约,火烧前后草场的总产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中常年景的地上生物量变化在180──200克/平方米之间。火烧对优质根茎禾草一羊草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生长季的中后期,火烧地段上羊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比未烧地段高出50──90克/平方米,提高了600──160%。火烧地段上豆科草的产量略有提高,而葱类植物的产量基本上保持稳定。火烧可以抑制大针茅、小叶锦鸡儿和菊科杂类草的生长,减少它们的数量,其中以秋季火烧最为明显。在对照群落中,大针茅的产量为30──50克/平方米,小叶锦鸡儿为20──50克/平方米,火烧之后大针茅的产量减至10──25克/平方米,减少了50──60%,小叶锦鸡儿的产量一般低于10克/平方米。火烧对草场的效应与各种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种群生态位(对水分和养分等资源利用情况)等特点紧密相关。火烧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是有关因素。综上所述,有计划的火烧可以提高草群质量和利用价值,是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典型草原 草原改良 火烧
下载PDF
典型草原CO_2通量变化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贺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4期107-111,共5页
为准确估算评价草原生态系统碳源/汇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牧草不同生育期CO2通量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 为准确估算评价草原生态系统碳源/汇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牧草不同生育期CO2通量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以吸收CO2为主,夜间表现为呼吸排放CO2,夜间较白天变化相对稳定;CO2通量晴天与阴天日变化趋势一致,但阴天变幅大于晴天;在牧草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天气背景下,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不同。CO2通量波动晴天大于阴天,但无论晴天还是阴天,返青期、黄枯期为大气CO2的源;开花期为大气CO2的汇,且开花期CO2净吸收通量明显高于生长初期和黄枯期,而黄枯期CO2呼吸排放通量明显高于生长初期和开花期。牧草在不同生育期的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平均气温、地表平均温度、5 cm平均地温和平均风速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光合有效辐射 温度 典型草原 牧草生育期
下载PDF
典型草原合理放牧强度阈值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冯秀 李元恒 +4 位作者 李芳 丛日慧 刘燕丹 丁勇 王育青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127,共8页
探寻合理放牧强度及其研判依据,是当前草原监管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例,利用放牧强度实验平台的植被和家畜监测数据,解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草-畜系统重要指标的响应规律,依据成本-效益分析模式,确... 探寻合理放牧强度及其研判依据,是当前草原监管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例,利用放牧强度实验平台的植被和家畜监测数据,解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草-畜系统重要指标的响应规律,依据成本-效益分析模式,确立了研究区合理放牧强度的阈值,并筛选出7个能够指示草畜平衡的参考指标。主要结论:(1)试验区合理放牧强度为170~340羊单位·d/hm^2/a,下限时生态效益较好,经济效益偏低,上限时生态和经济效益可实现均衡最优。(2)与对照系统相比,牧后剩余率(35%~75%),建群植物高度(50%~95%)、密度(≥85%)、生物量(50%~95%),群落物种多样性(≥100%)和生物量(55%~85%)以及净初级生产力(≥100%)等指标可作为草畜平衡快速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畜量 草畜平衡 合理放牧强度 植被-家畜互作 典型草原
下载PDF
灌草立体配置对退化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梁方晖 赵凌平 +2 位作者 谭世图 魏楠 赵芙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25,共8页
【目的】比较灌草立体配置模式下3种不同生境的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根系相关参数的差异,探究灌草立体配置30年对退化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以及植物根系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黄土高原云雾山... 【目的】比较灌草立体配置模式下3种不同生境的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根系相关参数的差异,探究灌草立体配置30年对退化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以及植物根系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黄土高原云雾山国家草原自然保护区种植30年的人工柠条和野山桃搭配灌丛带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灌丛带内部、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不同土层的土样和植物根系,比较3种位置下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和植物根系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了根长与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0~80 cm土层,灌丛带内部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在0~8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灌丛带3个位置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同一土层,灌丛带内部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在灌丛带内部、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3个位置,植物根系生物量呈减小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灌丛带内部、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0~15 cm土层的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别占0~40 cm土层植物根系生物量的90.86%,90.79%,92.91%,说明植物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于0~15 cm土层。3个取样位置中,灌丛带内部植物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灌丛带植物根长与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0~80 cm土层碱解氮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黄土高原退化草地上进行灌草立体配置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有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草立体配置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典型草原 根系形态特征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两种草原类型植物体内草酸钙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梦琦 何兴东 +6 位作者 杨祥祥 丁新峰 赵月丹 高玉葆 尤万学 余殿 蔡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1-1427,共7页
本文利用连续组分法测定了半干旱区两种草原类型植物体内的草酸钙含量,在宁夏盐池北部的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为荒漠化草原)采集了91种植物,在内蒙古正蓝旗中北部(植被为典型草原)采集了77种植物。结果表明,在宁夏哈巴湖,草... 本文利用连续组分法测定了半干旱区两种草原类型植物体内的草酸钙含量,在宁夏盐池北部的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为荒漠化草原)采集了91种植物,在内蒙古正蓝旗中北部(植被为典型草原)采集了77种植物。结果表明,在宁夏哈巴湖,草酸钙含量最高的物种是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草原石头花(Gypsophila davurica)和虫实(Corispermum declina-tum),内蒙古正蓝旗植物草酸钙含量最高的物种是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碱地肤(Kochia scoparia var.sieversiana);两地禾本科草本草酸钙含量均显著低于非禾本科草本,宁夏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正蓝旗禾本科草本的草酸钙含量比非禾本科草本分别低56.37%和45.29%;C_3植物体内的草酸钙含量显著低于C_4植物。可见,植物体内草酸钙是植物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荒漠化草原 典型草原 禾本科草本 草酸钙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典型草原打草对植被表型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特日格勒 包玉龙 +4 位作者 陶赛喜雅拉图 图布新巴雅尔 包玉海 郭恩亮 陈晓慧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24-131,共8页
打草是畜牧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牧草的表型特征,并且对地表温湿度、地表反射率甚至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北部的典型草原打草场为试验区,采用无人机(UAV)载Cubert S185高光谱成像仪、ASD(Anal... 打草是畜牧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牧草的表型特征,并且对地表温湿度、地表反射率甚至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北部的典型草原打草场为试验区,采用无人机(UAV)载Cubert S185高光谱成像仪、ASD(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地物光谱仪等设备,采集了打草场打草前后的牧草高光谱数据及地面样方生物量,分析了已打草和未打草区域植被表型特征差异。从光谱反射率曲线特征来看,未打草区域植被反射率和离散程度均高于已打草区,地面光谱仪和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上的表现结果一致。从窄波段植被指数特征来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SRI)和Voglemann红边指数(VOGI)等指数在2个区域均表现正常,且打草区的值高于未打草区,其中,VOGI指数差异最明显。未打草区域和已打草区域地上生物量与实际产草量存在一定差异。从分析结果来看,打草前后草场植被表型差异明显,原因主要有2个,其一,与典型草原主要优势种(针茅Stipa capillata L.)的形态特征有关;其二,由于打草后植物的绿色根系会留在地上,所以打草和采集地上生物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高光谱成像仪 典型草原 打草 植被表型
下载PDF
不同水分因子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牧草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侯琼 魏学占 宋学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0,共6页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对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经验方程,结果表明:各水分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依次为土壤水分...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对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经验方程,结果表明:各水分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依次为土壤水分〉耗水量〉降水量;在时间尺度上,水分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前期小中后期大的趋势。表现为随生长进程的推进,相关程度逐渐增强.同时水分对产量的影响存在累加效应;一般情况下,典型草原牧草产量所需的水分基本由0~50cm土层提供;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产草量的关系用直线或指数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降水与产草量的关系多用二次曲线拟合。这些结论和方程对牧草产量监测币口旱情评价、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因子 牧草产量 影响 典型草原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草原四季产草量的测定及载畜量的计算 被引量:1
12
作者 谷英 桑丹 +7 位作者 孙海洲 张崇志 凌树礼 斯登丹巴 余奕东 王玮 吉仁巴雅尔 姚江勇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3-125,130,共4页
天然草地是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草原草地资源,试验对毛乌素沙地三种不同草地类型的四季产草量进行测定,并计算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草原的理论载... 天然草地是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草原草地资源,试验对毛乌素沙地三种不同草地类型的四季产草量进行测定,并计算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草原的理论载畜量。结果表明:春季温性荒漠草原平原丘陵荒漠草场的产草量最高,干物质产草量为624.45 kg/hm^2;夏季和秋季低平地盐化草甸草场产草量最高,干物质产草量分别为1 551.60 kg/hm^2和1 717.65 kg/hm^2;冬季温性荒漠草原沙地荒漠草场产草量最高,达525.60 kg/hm^2。低平地盐化草甸草地、温性荒漠草原平原丘陵荒漠草地、温性荒漠草原沙地荒漠草地的全年理论载畜量分别为97.67 hm^2/100只、238.73 hm^2/100只和181.20 hm^2/100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审旗 毛乌素沙地 荒漠化草原 产草量 载畜量
下载PDF
天山北坡温性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生物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小锋 倪兆春 刘秀梅 《草食家畜》 2023年第2期42-48,共7页
【目的】为了分析气候变化和温性荒漠草原主要植物产草量的之间关系。【方法】采用巴里坤县国家级固定监测点2011-2020年主要植物沙生针茅、银灰旋花、芨芨草、多根葱、醉马草物候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近10年... 【目的】为了分析气候变化和温性荒漠草原主要植物产草量的之间关系。【方法】采用巴里坤县国家级固定监测点2011-2020年主要植物沙生针茅、银灰旋花、芨芨草、多根葱、醉马草物候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近10年来研究区年均气温-1.694 5℃·a^(-1),降雨量平均每年减少0.064 2 mm·a^(-1),气候逐渐寒冷干旱化趋势明显;在近10年间,在以沙生针茅为建群种的温性荒漠草原,总生物量倾向斜率为-29.629 kg·a^(-1),与沙生针茅产草量倾向斜率-27.299 kg·a^(-1)接近,说明沙生针茅为建群种的温性荒漠草原,沙生针茅的产草量决定总产草量的变化趋势;植物生物量与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植物的产草量与4、5月份的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相关性不大,产草量与5-7月份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关系,平均气温和降雨量越高,植物生物量也越高。【结论】5-7月份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温性荒漠草原的地上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生物量 气候变化 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