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Effect 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Traits of 16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Lines in Upland Cotton
1
作者 LUAN Ming-bao GUO Xiang-mo ZHANG Yong-shan YAO Jin-bo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290-1297,共8页
Evaluation of the genetic effect 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cotton breeding. Sixteen CSB lines and TM-1 introduced from USDA/ARS were used as male and top-crossed with three elite cul... Evaluation of the genetic effect 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cotton breeding. Sixteen CSB lines and TM-1 introduced from USDA/ARS were used as male and top-crossed with three elite cultivars and the 51 F1 hybrids, 16 CSB lines, TM-1, and 3 elite cultivars were planted at the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AS, Anyang, Henan Province and Xiaj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e yield traits and fiber quality data were obtained and additive and dominance effect on each trait were measured by AD model. Boll weight takes the largest additive proration, whereas boll number takes the least additive proration. The largest and the least dominant proration for lint yield and boll weight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Fiber length has the additive and dominance effect, and dominance effect was slightly more than additive effect. Larger additive and no dominance effect on uniformity, micronaire, and fiber strength were measur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dditive effect on boll weight of CSB06 and CSB12Sh was observed. CSB14Sh and CSB01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dditive effect on 4 and 3 traits of fiber quality, respectively. CSB01 has the greatest dominant effect on lint yield among CSB lines. The dominant effect on fiber length of CSB lines showed positive. It is beneficial to use CSB06 and CSB12Sh as parents to improve boll size, to use CSB14Sh and CSB01 as parents to improve fiber quality. As for hybrid cotton breeding, it is reasonable using CSB01 to improve lint yield traits, and using CSB01, CSB11Sh, and CSB06 to improve fiber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lines in upland cotton additive genetic effect dominance genetic effect AD model
下载PDF
欧山羊草6U^b染色体附加对小麦萌发期抗旱性的改良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慧 宋利强 +3 位作者 张娜 张玮 李俊明 纪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9-644,共6页
为探究欧山羊草U^b染色体附加对普通小麦抗旱性的遗传改良作用,选取2个普通小麦-欧山羊草异附加系(Ae9041和Ae9061,均附加了一对6U^b染色体)和3个普通小麦品种为材料,以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不同小麦材料干旱胁迫后种... 为探究欧山羊草U^b染色体附加对普通小麦抗旱性的遗传改良作用,选取2个普通小麦-欧山羊草异附加系(Ae9041和Ae9061,均附加了一对6U^b染色体)和3个普通小麦品种为材料,以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不同小麦材料干旱胁迫后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胚芽鞘长度、种子根数、胚根长度、幼苗高度以及贮藏物质利用率等抗旱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各供试材料的种子萌发,且胁迫程度越大,抑制越明显。在相同浓度PEG6000处理下,两个异附加系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贮藏物质利用率的表现较为一致,且差异不显著。与耐旱品种晋麦47和节水品种石4185相比,Ae9041和Ae9061的幼苗胚芽鞘长、种子发芽率和贮藏物质利用率在干旱胁迫下均较高。在30%PEG6000胁迫下,Ae9041和Ae9061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胚芽鞘长、胚根长、幼苗高度均显著高于亲本中国春。由此可见,普通小麦-欧山羊草异附加系种子在干旱胁迫下能迅速吸水并整齐萌发,以发达的根系和较长的胚芽鞘促进幼苗地上部生长,并将胚乳营养快速转运至幼苗中,从而促进其较快地进行形态建成,也说明欧山羊草U^b染色体的附加能够改良小麦萌发期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旱性 萌发期 欧山羊草 U^b染色体附加
下载PDF
The inhibiting effect of 1.4 recombinant P chromosome of wheat-Agropyron cristatum addition line on the Ph gene 被引量:1
3
作者 YANG GuoHui YANG XinMing WANG RuiHui GAO AiNong LI LiHui LIU Wei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153-157,共5页
P chromosomes may carry a genetic system that inhibits the Ph gene in wheat. Abnormal chromosome synapsis in wheat-Agropyron cristatum addition line II-21-2 (additional 1·4 recombinant P chromosome) was observed ... P chromosomes may carry a genetic system that inhibits the Ph gene in wheat. Abnormal chromosome synapsis in wheat-Agropyron cristatum addition line II-21-2 (additional 1·4 recombinant P chromosome) wa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cytogenetics and Ph1 gene amplification showed that the Ph1 gene was normal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quadrivalents or hexavalents was determined to be 0.41 and 0.13, respectively, in pollen-mother cells of wheat-Agropyron cristatum addition line II-21-2. The analysis of dual-color GISH/FISH showed that the P chromosomes were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composition of multivalents but could inhibit the effect of the Ph gene, leading to synapsis of wheat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and translocation between wheat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such as 3B-3D chromosom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 chromosomes’ promoting synapsis of wheat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ma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重组 PH基因 附加系 小麦 抑制作用 冰草 同源染色体 电话
原文传递
Effects on Genome Constitution and Novel Cell Wall Formation Caused by the Addition of 5RS Rye Chromosome to Common Wheat
4
作者 Zhi-Jun Cheng Minoru Murata +3 位作者 Sodmergen Xiao-Mei Li Hai Nian Jian-Min W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03-509,共7页
The cytological instability of common wheat-rye addition line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hromosome numbers of almost all addition lines were considerably stable, but those of CS + 5R were very varia... The cytological instability of common wheat-rye addition line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hromosome numbers of almost all addition lines were considerably stable, but those of CS + 5R were very variable. The rye chromosome added in this line was found to be much shorter than expected.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5S rDNA and the centromere-speciflc probes clearly revealed that the short rye chromosome contains only a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5R (5RS). In this line, chromosome numbers of both 5RS and common wheat were changeable. The chromosome numbers ranged from 2n = 36 to 2n = 44 in the cells carrying two 5RS, and ranged from 2n = 31 to 2n = 44 in one 5RS cells. In addition to the chromosome instability, the muIticells wrapped in a sac-like structure we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root meristematic tissues of CS +5RS after the enzyme treatment for chromosome preparation.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rye DNA as a probe showed that all cells in sacs investigated were at the interphase stage and contained one or two 5RS chromosomes. An electron microscop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ells of CS+5RS, particularly in sacs, have abnormal (irregular and curved) cell wal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5RS has (a) specif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ell wal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genome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dition lines cell wall chromosome instability common wheat rye.
原文传递
水稻CSSL-Z481代换片段携带的穗部性状QTL分析及次级代换系培育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儒香 周恺 +8 位作者 王大川 李巧龙 向奥妮 李璐 李苗苗 向思茜 凌英华 何光华 赵芳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8-1247,共20页
【背景】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稻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是重要的育种目标。水稻产量由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粒重等性状构成,其中,粒重与籽粒形状、充实程度等密切相关。但这些性状都是由多基因... 【背景】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稻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是重要的育种目标。水稻产量由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粒重等性状构成,其中,粒重与籽粒形状、充实程度等密切相关。但这些性状都是由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复杂。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可将这些复杂性状的QTL较准确地分解为单个孟得尔因子研究,且与育种工作紧密衔接,因而是理想的遗传研究和育种材料。【目的】前期以4代换片段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481精细定位了一个易落粒基因SH6,但Z481与受体日本晴间还存在多个显著差异的穗部性状。明晰控制这些差异性状的QTL在代换片段上如何分布,并分解为单片段代换系,对目标QTL的图位克隆及应用于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有重要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受体亲本日本晴与Z481杂交构建的次级F2分离群体以SAS9.3统计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法进行穗部性状QTL定位(P<0.05),然后,根据基因型和表型,从F2选择42个单株在F3株系利用MAS法培育单片段及双片段代换系,并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的ONE-WAY ANOVA和TWO-WAY ANOVA分析及LSD和Duncans多重比较(P<0.05)分析这些单片段代换系(SSSL)和双片段代换系(DSSL)的QTL加性和上位性效应。【结果】以日本晴/Z481构建的次级F2群体共定位出12个控制水稻穗部性状的QTL,并培育出相应QTL的11个单片段代换系(S1—S11)和3个双片段代换系(D1—D3)。其中,有8个QTL(qGL1、qGL3、qGL6、qGW1、qGW3、qRLW1、qRLW3和qRLW6)可被单片段代换系所验证,表明这些QTL遗传稳定。此外,利用单片段代换系鉴定到qGL1-2、qGL1-3、qGL3-2等33个QTL。其中,qNSB1-1等15个可能为新鉴定的QTL。且利用3个DSSL分析了非等位QTL间的上位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QTL聚合会产生不同的上位性效应,如qGL3(a=1.26)和qGL6-2(a=0.86)聚合产生了-0.77的上位性效应,据DSSL遗传模型,D2的粒长遗传效应(1.35)产生了更长的粒长表型;qGWT3-2(a=3.18)和qGWT6-2(a=3.39)聚合产生了-5.46的上位性效应,则D2的千粒重遗传效应(1.11)产生了更小的籽粒。【结论】Z481的4个代换片段上共携带45个水稻穗部性状的QTL,并进一步分解到11个次级单片段代换系上,单片段代换系具有比F2群体更高的QTL检测效率。利用SSSL和DSSL解析的水稻穗部性状QTL的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有助于根据这些遗传信息预测设计基因型的表型,从而选择合适的SSSL进行育种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部性状 QTL 染色体代换片段 加性效应 上位性效应
下载PDF
基于水稻长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66的粒型QTL的鉴定及其聚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向思茜 李儒香 +8 位作者 徐光益 邓岢莉 余金琎 李苗苗 杨正林 凌英华 桑贤春 何光华 赵芳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1-743,共13页
水稻籽粒大小是一个复杂的农艺性状,受多基因控制。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是创造自然变异的有效手段,也是复杂性状研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水稻长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66,Z66以日本晴的基因组为遗传背景,含有来自R225的12个代... 水稻籽粒大小是一个复杂的农艺性状,受多基因控制。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是创造自然变异的有效手段,也是复杂性状研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水稻长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66,Z66以日本晴的基因组为遗传背景,含有来自R225的12个代换片段,平均代换长度为3.32Mb。然后,以日本晴/Z66创建的次级F2群体定位出12个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QTL,并培育出具有目标QTL的5个新单片段代换系(S1~S5)和4个新双片段代换系(D1~D4)。其中有9个QTL(qGL3、qGL7、qGL10、qGW6、qGW10、qRLW3、qRLW10、qGWT3、qGWT10)可被单片段代换系所验证,表明这些QTL遗传稳定。此外,还利用单片段代换系鉴定到6个新的QTL(qGL9-2、qGW9-2、qRLW6、qRLW7、qRLW9-2、qGWT7)。在这18个QTL中,qGL9-2、qRLW9-1、qRLW9-2、qGW9-2、qGWT9-2可能是新鉴定的QTL。双基因聚合分析表明,不同QTL间聚合产生不同的上位性效应。如qRLW3(a=0.21)和qRLW9-2(a=0.08)聚合产生了0.10的上位性效应,使D2具有比受体日本晴、S1(qRLW3)和S4(qRLW9-2)更大的谷粒长宽比,且差异显著。qGWT3(a=3.99)和qGWT10(a=3.98)聚合产生了-5.35的上位性效应,其遗传效应(2.62)使D3的千粒重比日本晴显著增加,而比S1(qGWT3)和S5(qGWT10)显著减少。了解QTL间的互作效应可对未来基因型的表型进行预测,从而对实现智能型设计育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QTL 染色体代换片段 加性效应 上位性效应
下载PDF
大白菜—甘蓝异附加系的获得与鉴定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炜 申书兴 +5 位作者 王彦华 张成合 轩淑欣 陈雪平 李晓峰 罗双霞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7-212,共6页
异附加系是利用外源基因进行品种改良和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材料。以大白菜—甘蓝异源三倍体(AAC)与二倍体大白菜(AA)回交一代BC1为材料,经过细胞学鉴定,从中筛选出大白菜—甘蓝7号单体附加系CO-7-1和9号单体附加系CO-9-2。在CO-7-1、CO-9-... 异附加系是利用外源基因进行品种改良和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材料。以大白菜—甘蓝异源三倍体(AAC)与二倍体大白菜(AA)回交一代BC1为材料,经过细胞学鉴定,从中筛选出大白菜—甘蓝7号单体附加系CO-7-1和9号单体附加系CO-9-2。在CO-7-1、CO-9-2自交后代中外源染色体出现频率分别为35·3%、20·0%。从CO-7-1的自交后代中分离鉴定出二体异附加系CO-7-1D的比率为11·8%。该异附加系的获得,为分析大白菜和甘蓝的亲缘关系,进一步获得大白菜和结球甘蓝易位系、代换系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结球甘蓝 染色体 倍性 异附加系
下载PDF
利用SSR鉴定普通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Line24中外源染色体同源群的归属 被引量:8
8
作者 郭光艳 李瑞芬 +4 位作者 张敬原 葛荣朝 赵茂林 沈银柱 黄占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17,共4页
用227对小麦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76对可在多枝赖草和耐黄矮病的普通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Line24的小麦亲本中国春、丰抗13间检测到多态性。在这76对引物中,发现有4对引物能从Line24中扩增出和多枝赖草相同而与Line24其他小麦亲... 用227对小麦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76对可在多枝赖草和耐黄矮病的普通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Line24的小麦亲本中国春、丰抗13间检测到多态性。在这76对引物中,发现有4对引物能从Line24中扩增出和多枝赖草相同而与Line24其他小麦亲本不同的扩增带。进一步用Line24和普通小麦杂交得到的7个不同的单体异附加系进行验证,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这4对微卫星引物扩增出的特异带可以作为Line24中多枝赖草染色体的分子标记。根据这4对引物各自对应的微卫星标记位点在小麦染色体上的位置,说明Line24中附加的一对多枝赖草染色体是第3,5,6和7部分同源群多枝赖草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枝赖草 异附加系 普通小麦 引物 外源染色体 亲本 SSR 中国春 微卫星 扩增
下载PDF
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傅杰 陈漱阳 +2 位作者 张安静 侯文胜 杨群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4-31,共8页
本文对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附加染色体的传递及丢失规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并且分离向染色体数目减少偏移,有利于43、44条染色体的分离;双单体附... 本文对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附加染色体的传递及丢失规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并且分离向染色体数目减少偏移,有利于43、44条染色体的分离;双单体附加和单体附加后代异染色体丢失严重,分别为65.79%和61.99%,双单体附加分离出单体附加占10.53%,单体附加的传递率为26.92%,单体附加后代分离出的二体附加为5.56%,二体附加自交世代中,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29.03%,传递率为56.45%;PMCMI染色体构型为21.70Ⅱ+0.05Ⅰ+0.02Ⅲ+0.01Ⅳ,2n=22Ⅱ的细胞占88.96%。选育的附加系及具42条染色体的株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大穗、大粒、优质、抗病等滨麦的优良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滨麦 小麦 杂种后代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特征和预后分析(英文) 被引量:9
10
作者 赖悦云 邱镜滢 +6 位作者 江滨 卢锡京 黄晓军 张艳 刘艳荣 史惠琳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733-740,共8页
t(8;21)是急性髓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t(8;21)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化疗缓解率较高,生存期较长,但亦有预后较差的报道。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群t(8;21)AM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对75例t(8;21)AML患者,其中包括68例FABM2,5例... t(8;21)是急性髓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t(8;21)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化疗缓解率较高,生存期较长,但亦有预后较差的报道。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群t(8;21)AM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对75例t(8;21)AML患者,其中包括68例FABM2,5例M4,2例M5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39例患者骨髓中可见Auer小体(52%),而骨髓嗜酸细胞增多(>5%)见于5例(6.7%);免疫分型高表达CD34和HLADR,仅有13例患者表达CD19(20.9%);细胞遗传学分析示62.5%患者具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附加异常类型为性染色体丢失(LOS),+4,del(9q)及+8;通过常规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82.7%;随访1-96月,19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0.5月(3-42月),中位生存时间是20个月,5年预期生存率为32.3%;多因素分析显示染色体核型,髓外白血病,年龄及缓解后治疗方式是影响生存的主要预后因素;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生存期较单纯t(8;21)患者短(P=0.019),而不同附加异常之间无明显差异;髓外白血病亦是不良的预后因素(P=0.012),年龄≤15岁患者比年龄>15岁者生存期长(P=0.045);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预后好于单纯化疗者(P=0.030)。结论:中国人群t(8;21)AML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性,其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及髓外白血病者预后更差;对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t(8;21)AML患者应该建议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8 21) 附加染色体异常 急性髓性白血病
下载PDF
小麦-黑麦附加系的创制及5R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现 被引量:10
11
作者 符书兰 唐宗祥 任正隆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58-1262,共5页
以重复序列pAS1和pSc119.2为探针,对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5代植株进行了FISH分析,同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从中鉴定出了1R、2R、3R、4R、5R、6R、7R单体附加系和1R、2R二体附加系,1R和4R附加系出现频率相对较高... 以重复序列pAS1和pSc119.2为探针,对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5代植株进行了FISH分析,同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从中鉴定出了1R、2R、3R、4R、5R、6R、7R单体附加系和1R、2R二体附加系,1R和4R附加系出现频率相对较高。5R和6R单体附加系对白粉病免疫,推测5R染色体上带有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此外,还检测到不少植株染色体组发生了变异,且小麦4B染色体优先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附加系 白粉病 染色体缺失
下载PDF
大白菜-结球甘蓝5号和8号单体异附加系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11
12
作者 桑丹 刘畅 +5 位作者 王娟 陈雪平 罗双霞 李晓峰 王彦华 申书兴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17-520,共4页
为建立成套的大白菜-结球甘蓝异附加系,以大白菜-结球甘蓝异源三倍体(AAC,2n=3x=29)与二倍体大白菜(AA,2n=2x=20)回交世代BC1为材料,对其进行细胞学观察并从中筛选单体异附加系。结果表明,BC1群体植株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范围为2n... 为建立成套的大白菜-结球甘蓝异附加系,以大白菜-结球甘蓝异源三倍体(AAC,2n=3x=29)与二倍体大白菜(AA,2n=2x=20)回交世代BC1为材料,对其进行细胞学观察并从中筛选单体异附加系。结果表明,BC1群体植株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范围为2n=20~29,其中以2n=23~24的非整倍体植株居多,占总观察株数的51.44%;对2个2n=21的植株进行核型分析,初步鉴定为大白菜-结球甘蓝5号和8号单体异附加系,分别命名为CO-5-1和CO-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结球甘蓝 染色体 单体异附加系
下载PDF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和附加系的C-分带鉴定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继新 陈新宏 +5 位作者 王小利 武军 傅杰 何蓓如 宋亚珍 孙志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共4页
 利用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和附加系进行了细胞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3个异代换系H921-6-12为5A/Nh5代换、H922-9-12为3B/Nh4代换、H924-3-4为3D/Nh4代换,2个异附加系H8911-1-2-6为Nh...  利用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和附加系进行了细胞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3个异代换系H921-6-12为5A/Nh5代换、H922-9-12为3B/Nh4代换、H924-3-4为3D/Nh4代换,2个异附加系H8911-1-2-6为Nh4附加、H9014-154-2为Nh7附加。初步推断华山新麦草的Nh5和Nh4染色体分别能补偿普通小麦的5A和3B,3D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华山新麦草 异代换系 异附加系 染色体C-分带 细胞学鉴定
下载PDF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赵继新 陈新宏 +4 位作者 王小利 武军 傅杰 何蓓如 孙志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5-108,113,共5页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异附加系进行了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异附加系H9015-17-1-9,H9017-14-16-5都附加有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对这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C-分带带型比较,初...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异附加系进行了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异附加系H9015-17-1-9,H9017-14-16-5都附加有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对这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C-分带带型比较,初步推断,H9015-17-1-9附加的是Nh5染色体,H9017-14-16-5附加的是Nh6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华山新麦草 异附加系 分子细胞遗传学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
下载PDF
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黄寿松 李万隆 +1 位作者 徐洁 薛昌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1-87,共7页
将蓝粒小麦中携带有蓝色胚乳基因和育性恢复基因的4E 染色体,附加到小麦核型雄性不育系上,选育出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保持系。该体系浅蓝粒种子长出植株自交结实,粒色分离为深蓝、浅蓝和白粒。其中,白粒种子长出植株,全部为雄性不育,... 将蓝粒小麦中携带有蓝色胚乳基因和育性恢复基因的4E 染色体,附加到小麦核型雄性不育系上,选育出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保持系。该体系浅蓝粒种子长出植株自交结实,粒色分离为深蓝、浅蓝和白粒。其中,白粒种子长出植株,全部为雄性不育,为普通小麦品种所恢复,杂种优势显著;浅蓝粒种子植株则自交结实,粒色仍分离为深蓝、浅蓝和白粒,可作为雄性不育的保持系;深蓝粒种子植株自交结实,粒色深蓝不分离。白粒、浅蓝粒和深蓝粒种子植株,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1Ⅱ、21Ⅱ十1Ⅰ和22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系 保持系 蓝粒小麦
下载PDF
中国春—山羊草2C二体附加系同中国春—偃麦草二体附加系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凤歧 曲敏 +2 位作者 张延明 张雪亭 李集临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3,共5页
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E.elongata2n=14EE)二体附加系(1E-7E)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Ae.cylindrica2n=28CCDD)2C二体附加系杂交后代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杂交当代(1E-7E)的结实率最高为36.06%,最低为19.43%,平均为29.5%。F1自... 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E.elongata2n=14EE)二体附加系(1E-7E)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Ae.cylindrica2n=28CCDD)2C二体附加系杂交后代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杂交当代(1E-7E)的结实率最高为36.06%,最低为19.43%,平均为29.5%。F1自交结实率最高为62.09%,最低为30.92%,平均为39.64%。对照实验和方差分析表明,杀配子染色体对不同品系杂交的结实率影响有差异。杂交F1减数分裂观察,看到F1单价体数超过理论数值,后期出现大量的染色体片段,认为这种异常现象与杀配子染色体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配子染色体 附加系 结实率 减数分裂
下载PDF
小麦-冰草异源附加系的创建──Ⅱ.异源染色质的检测与培育途径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立会 杨欣明 +3 位作者 周荣华 李秀全 董玉琛 赵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38-544,共7页
为了建立一套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和原位杂交方法,对普通小麦品种Fukuho×冰草Z559杂交组合所衍生的BC2到BC5世代的866株进行了细胞学分析和外源染色质的检测。结果表明,(1)形态学和细胞学检... 为了建立一套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和原位杂交方法,对普通小麦品种Fukuho×冰草Z559杂交组合所衍生的BC2到BC5世代的866株进行了细胞学分析和外源染色质的检测。结果表明,(1)形态学和细胞学检测是其他检测方法的基础;(2)在建立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的研究中,异源单体和双单体附加系并非良好的基础材料;(3)从BC2到BC5,随着回交世代的提高产生异源二体附加系的频率提高(0→4.12%);(4)从染色体结构呈22Ⅱ+nⅠ的材料中不仅比较容易衍生出异源二体附加系而且是相异;(5)首次获得了11个在表型性状上有明显差异的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冰草 异源 二体附加系 外源染色质检测
下载PDF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与杀配子材料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红美 李兴锋 +1 位作者 高居荣 王洪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6-691,共6页
利用已选育的抗白粉病烟农152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与农林262离果山羊草3C染色体附加系杂交,对其F1、F2、F3的细胞遗传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紊乱,在39.48%的细胞中发现染色体断片、单价体,后期I... 利用已选育的抗白粉病烟农152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与农林262离果山羊草3C染色体附加系杂交,对其F1、F2、F3的细胞遗传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紊乱,在39.48%的细胞中发现染色体断片、单价体,后期I、后期I I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四分体期微核出现频率达48.65%,说明杀配子染色体可有效诱导染色体发生断裂等结构变异;F2代在细胞学方面仍不稳定,表现为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紊乱,多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微核的普遍出现,说明染色体间可能发生断裂、重接、交换或易位等现象,F2代白粉病抗性也出现分离;F3代虽然染色体数目和白粉病抗性仍在分离,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较F2稳定,相对紊乱系数下降,从F3代鉴定出了染色体数目为42、构型稳定且对白粉病表现免疫的单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粉病 中间偃麦草 异附加系 杀配子染色体
下载PDF
普通小麦-鹅观草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初报 被引量:13
19
作者 汪杏芬 吴丽芳 +1 位作者 陈佩度 刘大钧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5年第11期878-884,共7页
应用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构型分析、植株外形特征观察、染色体C-分带技术,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鹅观草(Roegneria kam ojiOhw i)的杂交及回... 应用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构型分析、植株外形特征观察、染色体C-分带技术,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鹅观草(Roegneria kam ojiOhw i)的杂交及回交后代F5、BC1F3、BC1F4和BC2F4群体中选育并鉴定出3个二体异附加系V39-15-5、V35-8-8 和V58-6-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鹅观草 异附加系 育种 鉴定
下载PDF
VE161小麦的外源染色体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天章 马学峰 +3 位作者 张文俊 杨春雷 侯文胜 别绒利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27-531,共5页
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RFLP分析和染色体重双端体分析,对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VE161小麦不育异代换系及其附加系进行了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VE161小麦代换的或附加的外源染色体为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 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RFLP分析和染色体重双端体分析,对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VE161小麦不育异代换系及其附加系进行了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VE161小麦代换的或附加的外源染色体为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被代换的小麦染色体为4B。过去曾鉴定为7B,可能是由于VE161早代染色体易位较多所致。同时发现,VE161小麦在5B,7B和1D所在的3个部分同源群中仍有染色体相互易位存在,为进一步研究VE161小麦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机制、不育的机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161小麦 外源染色体 鉴定 品种选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