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岩U系测年在滇西北北衙组地层抬升速率计算中的应用
1
作者 罗文行 周云 +5 位作者 房艳国 李路 肖宙轩 林靖愉 杨鹏 Jianxin ZHAO 《华南地震》 2019年第3期1-5,共5页
自第四纪以来,滇西北地区地壳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越来越低,人类生存环境严酷。选取滇西北地区鹤庆—洱源断裂带经过的北衙组地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干涸的溶洞内鹅管碳酸盐矿物进行U系不平衡法准确定年,厘定出... 自第四纪以来,滇西北地区地壳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越来越低,人类生存环境严酷。选取滇西北地区鹤庆—洱源断裂带经过的北衙组地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干涸的溶洞内鹅管碳酸盐矿物进行U系不平衡法准确定年,厘定出构造隆升作用的起始时间,最终计算得出该套地层抬升速率为2.4mm/a。北衙组地层的迅速抬升,反映了滇西北地区作为青藏高原东南扩展前缘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与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滇西流动汇聚有关。同时,该抬升速率为滇西地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设防抗震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系测年 构造隆升 抬升速率 北衙组 滇西北
下载PDF
青海格尔木三岔河组年龄测定与昆仑古湖发育 被引量:18
2
作者 赵希涛 郑绵平 李道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7,共9页
文章主要研究和讨论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第五级阶地的三岔河组河湖相沉积,特别是其上部的一套典型的湖相沉积。根据野牛沟和纳赤台西北两剖面三岔河组沉积样品的ESR和U系法年龄测定结果,三岔河组堆积于约355~95kaB.P.间,而被称... 文章主要研究和讨论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第五级阶地的三岔河组河湖相沉积,特别是其上部的一套典型的湖相沉积。根据野牛沟和纳赤台西北两剖面三岔河组沉积样品的ESR和U系法年龄测定结果,三岔河组堆积于约355~95kaB.P.间,而被称为昆仑古湖的湖相沉积大致开始于约200~160kaB.P.(ESR)或约150kaB.P.(u系),结束于约150~120kaB.P.(ESR)或约95kaB.P.(U系)左右,其中深湖时期约为190kaB.P.(ESR)或约110~100kaB.P.(U系)左右。此外,纳赤台东北昆仑河第三级阶地剖面上部的湖相沉积,则是约90(ESR)/72~25kaB.P.(U系)的末次冰期期间形成,可称为纳赤台古湖。根据昆仑古湖湖相沉积地层中的沉积构造和所发现的介形类化石,讨论了湖?白的沉积环境;根据区域对比,认为三岔河组发育于约355~95kaB.P.,而其中约120~95kaB.P.的末次间冰期的早中期则是昆仑古湖的发育时期与青藏高原的羌塘东湖等古大湖发育早期的最高湖面时期,而40~30kaB.P.的MIS3的后半段只是这些大湖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 u 青藏高原 三岔河组 昆仑古湖
下载PDF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及意义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元艺 赵希涛 +1 位作者 马志邦 邓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谷露间歇喷泉位于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谷露乡西北的桑曲西岸,海拔4700~4750m,现今仍在强烈活动中,其以硅华为主的泉华沉积形成了热泉型中型硅华铯矿床,属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效应的产物。本文根据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系统调查研究,将... 谷露间歇喷泉位于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谷露乡西北的桑曲西岸,海拔4700~4750m,现今仍在强烈活动中,其以硅华为主的泉华沉积形成了热泉型中型硅华铯矿床,属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效应的产物。本文根据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系统调查研究,将硅华分为南、北两区共5套沉积。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Ⅰ套硅华下伏于南区大硅华台地之下,并越过桑曲而延伸至河东,构成倒数第二次冰期(爬然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Ⅱ套硅华组成南区的大硅华台地。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Ⅲ套硅华下伏于北区硅华台地之下,也越过桑曲延伸至河东,构成末次冰期(拉曲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Ⅳ套硅华构成北区硅华台地,已被一东西向小沟分为南、北两个小片,均由数列小的硅华锥组成。第Ⅴ套硅华则为现今仍在活动和堆积的硅华锥。根据9个样品的U系法测年结果,并参考野外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结果,可将这5套硅华的铯矿床的形成,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第1阶段虽暂缺年龄数据,但可按地貌部位和地层层序,判断其堆积于倒数第三次冰期(宁中冰期)以后,很可能为0.5~0.4MaBP之间的大间冰期早中期;第2阶段为0.38~0.25MaBP,相当于大间冰期晚期至爬然冰期早期;第3阶段为0.22MaBP前后的爬然冰期早期;第4阶段为108.6~17.2kaBP的晚更新世的末次间冰期晚期至拉曲冰期;第5阶段为5.3kaBP的全新世中期以来。由老到新,各期泉华的SiO2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铯含量则呈升高趋势,是随着矿石中SiO2有序度的降低而其他成分被保留在晶格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泉型铯矿床 u 硅华 谷露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元艺 赵希涛 马志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7-724,共8页
西藏昂仁县搭格架地热田硅华中的铯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不同特征的热泉沉积或分布于冈底斯冰期冰碛物的外表或裂隙中,或覆于长马曲上游第5至第1级阶地及现代河床的不同部位。据热泉华野外分布的地貌部位和岩石学特征可将其分为6套。这6... 西藏昂仁县搭格架地热田硅华中的铯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不同特征的热泉沉积或分布于冈底斯冰期冰碛物的外表或裂隙中,或覆于长马曲上游第5至第1级阶地及现代河床的不同部位。据热泉华野外分布的地貌部位和岩石学特征可将其分为6套。这6套泉华代表性样品的全溶法或等时线法U系测年结果表明:第1套泉华(钙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间冰阶晚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即MIS 3;第2套泉华(硅华)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相当于MIS 8~7;第3套泉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末次间冰期,相当于MIS 5;第4套泉华(硅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间冰阶晚期至末次盛冰期早期,相当于MIS 3~2;第5套泉华(硅华)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的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冰后期,相当于MIS 2~1;第6套泉华即现代硅华。参考前人的ESR年龄测定结果,可将搭格架热泉华的形成分为5个阶段:403~202ka BP,99ka BP左右,39~25ka BP,17~4ka BP与现代。在第3阶段硅华活动早期,有一次钙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泉型铯矿 u 中晚第四纪 热泉活动分期 西藏搭格架
下载PDF
冲绳海槽火山岩Sr-Nd同位素特征及U系年龄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朋 李安春 +2 位作者 胡宁静 付永涛 马志邦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1-358,共8页
对冲绳海槽北段和中段的火山岩进行了U系年代及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其中,海槽北段火山岩(特别是关于黑色浮岩)年龄与Sr-Nd同位素数据以前未见报道.根据测得年龄数据结合相关同位素组成,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冲绳海槽岩浆演化过程认为:海槽... 对冲绳海槽北段和中段的火山岩进行了U系年代及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其中,海槽北段火山岩(特别是关于黑色浮岩)年龄与Sr-Nd同位素数据以前未见报道.根据测得年龄数据结合相关同位素组成,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冲绳海槽岩浆演化过程认为: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有一期广泛的酸性火山喷发活动;酸性岩石可进一步分成三类;冲绳海槽岩浆物质来源于PREMA地幔源区,海槽北、中段岩浆演化过程相似,但与海槽南段岩浆作用差异明显;吕宋岛弧与琉球岛弧的碰撞终止了冲绳海槽南段张裂,直到早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黑色浮岩 u系测年 Sr-Nd同位素比值 岩浆演化
原文传递
青海玉树断裂带地震落石的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田婷婷 吴中海 +5 位作者 马志邦 冯卉 尼玛次仁 蒋瑶 张绪教 张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7-577,共11页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断裂带 地震落石 u系测年 古地震事件 地震灾害
下载PDF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元艺 聂凤军 +3 位作者 侯增谦 李振清 赵希涛 马志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91,共11页
文章在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搭格架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以U系法的全溶法和等时线法为主要手段,查明了矿床的成矿时代。根据泉华在野外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6套。第Ⅰ套为灰白色钙华;第Ⅱ~Ⅵ套为硅华,主要矿物为胶... 文章在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搭格架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以U系法的全溶法和等时线法为主要手段,查明了矿床的成矿时代。根据泉华在野外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6套。第Ⅰ套为灰白色钙华;第Ⅱ~Ⅵ套为硅华,主要矿物为胶状和粒状蛋白石。硅华在长马曲河流阶地的位置分别为:第Ⅱ套,T5;第Ⅲ套,T4;第Ⅳ套,T3;第Ⅴ套,T2;第Ⅵ套,T2。泉华形成于5个阶段:403~202kaB.P.;99kaB.P.;39~25kaB.P.;17~4kaB.P.;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热泉型铯矿床 u 硅华 搭格架 西藏
下载PDF
中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研究中两种同位素测年方法的应用与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梦琪 韩非 肖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50-1461,共12页
中国早中更新世人类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时段的遗址已超出或接近^(14)C、光释光和铀系等常用同位素测年方法的极限。电子自旋共振/铀系(ESR/U系)联合化石测年和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 中国早中更新世人类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时段的遗址已超出或接近^(14)C、光释光和铀系等常用同位素测年方法的极限。电子自旋共振/铀系(ESR/U系)联合化石测年和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测年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同时对早中更新世遗址地点进行年代学研究的两种同位素测年方法,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对被关注的考古遗存(如文化层内的动物化石或石英质砾石石制品)进行测年分析,避免了由于测年对象与考古遗存之间地层关系的不明确给测年结果带来不确定性。本文以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湖北白龙洞和山东沂源人遗址为例,介绍了ESR/U系法和^(26)Al/^(10)Be埋藏测年法在上述早期遗址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两种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洞穴遗址的ESR/U系联合测年,化石年龄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对化石外部剂量率的重建,需要化石有较明确的出土层位;而^(26)Al/^(10)Be埋藏测年需要解决来自于被测沉积物或石制品可能存在的复杂埋藏历史对测年结果的影响。ESR/U系联合化石测年和等时线^(26)Al/^(10)Be埋藏测年方法是目前最可行的早期遗址测年技术手段,在动物群化石组合和磁性地层学等间接测年方法给出的时间框架下,通过上述两种同位素测年方法可以为研究东亚早期人类活动提供更为精细的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代学 早中更新世 史前人类遗址 ESR/u联合化石 等时线26Al/10Be埋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