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emical Electron Microprobe U-Pb-Th Dating of Pitchblende Mineralization from Gabal Gattar Younger Granite, North Eastern Desert, Egypt
1
作者 Hassan A. A. Shahin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4年第1期24-32,共9页
Pitchblende mineralization was studied in the younger granit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Gabal Gattar, north Eastern Desert, Egypt using electron scanning microscope (ESM) and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es (EPMA). This stu... Pitchblende mineralization was studied in the younger granit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Gabal Gattar, north Eastern Desert, Egypt using electron scanning microscope (ESM) and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es (EPMA).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is pitchblende contains significant Zr content reaching up to (66.80% ZrO2), which suggests that volcanic rocks were probably the source of such a deposit. High level emplaced high-K Calc-alkaline plutons as Qattar granite may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ir volcanic equivalent emplaced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or now eroded. Lead content of the pitchblende mineralization is high and with moderate volcanics (up to 7.71% PbO). In contrast, it is low in ThO2, Y2O3 and REE2O3. High Zr and Pb content associated with pitchblende mineralization from Gattar granite indicates that the source of this mineralization derived from volcanic magma not from granitic magma.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U-Pb chemical ages using U, Th and Pb content measured with an electron microprobe for this pitchblende yielded ages within 543 - 657 Ma indicating a Pan-African age for this mineralizatio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a Pan-African age (543 to 657 Ma) is recorded for a U-mineralization in Gabal Gattar younger granite in the north Eastern Desert, Egy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TCHBLENDE MINERALIZATION Gabal Gattar GRANITE CHEMICAL u-pb-th DATING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地区始新世地壳加厚和隆升过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佳敏 侯康师 +1 位作者 李潇丽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9-1445,共17页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的埋藏和折返过程可以约束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过程,但是现有的变质记录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始新世...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的埋藏和折返过程可以约束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过程,但是现有的变质记录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始新世变质作用的分布范围、形成过程和地质意义仍然未被充分挖掘。本文首先厘定了希夏邦马峰(8027m)山体的基本岩石组成:下部为高喜马拉雅正/副片麻岩,上部为肉切村群变粒岩及贯入其中的淡色花岗岩席。进一步对1964年希夏邦马峰登山科考采集的眼球状片麻岩进行了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和独居石微区原位U-Th-Pb定年,确定了始新世变质记录的P-T-t演化轨迹:M1阶段中P/T型变质压力峰期,条件为~1.0GPa、~740℃(~22℃/km),变质年龄为~37Ma;后近等温降压至M2阶段低P/T型变质温度峰期,条件为0.5~0.4GPa、~760℃(45~57℃/km),变质年龄为~25Ma;在~18Ma左右冷却至固相线以下。希夏邦马峰~37Ma的中P/T型变质和地壳加厚事件与北喜马拉雅穹隆、高喜马拉雅主体、前陆飞来峰等地区的记录一致(40~37Ma,20~25℃/km),表明印度-亚洲初始碰撞约20Myr后中上地壳被堆叠埋藏至>33km以下,发生了广泛的整体性加厚和深熔作用。该事件与喜马拉雅内陆残留海最终退却的时间吻合,是喜马拉雅山脉初始隆升的诱因。喜马拉雅山脉不是晚新生代以来隆升的,而是经历了自始新世中期以来的长期地壳堆叠和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初始隆升 地壳加厚 中P/T型变质作用 独居石U-Th-Pb岩石年代学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淡色花岗岩岩石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小驰 杨雷 +2 位作者 何少雄 胡方泱 王佳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6-1460,共15页
淡色花岗岩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希夏邦马峰海拔5800m大本营附近的淡色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独居石U-Th-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初步分析。研究样品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 淡色花岗岩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希夏邦马峰海拔5800m大本营附近的淡色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独居石U-Th-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初步分析。研究样品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二者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变形程度都有所差异,全岩地球化学中弱变形的黑花岗岩表现出低Si和富Al、Mg、Fe、K、Ti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强变形和弱变形的二云母花岗岩均表现出高Si和贫Mg、Fe、K、Ti的特征,A/CNK为1.11~1.17。同黑云母花岗岩相比,二云母花岗岩稀土元素中Eu元素负异常明显,微量元素中富集Sn、U,亏损Ba、Sr、Zr、Hf、LREE等元素,暗示岩浆经历了斜长石、黑云母、锆石、独居石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独居石给出U-Th-Pb年龄为22.9±0.2Ma、22.7±0.5Ma和22.7±0.7Ma的一致结果,这一年龄略早于前人报道的结果,指示藏南拆离系活动时间在该区域与喜马拉雅中段具有一致性。本文认为希夏邦马淡色花岗岩岩浆作用与碰撞后伸展阶段发育的藏南拆离系活动具有同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 希夏邦马峰 U-Th-Pb年龄 藏南拆离系 分离结晶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中下地壳分层流动与减薄:来自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构造解析的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闫佳鑫 刘俊来 +1 位作者 周保军 闻俊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5-1488,共14页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为一宽约2km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变形岩石具有显著的分层流动特征。藏南拆离系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阶段塑性变形:D 1期变形表现为面理S 1、对称状透镜体和层间褶皱F 1的发育;D 2期变形表现为糜棱面理S 2、近E-W向拉伸线理L 2、不对称旋转碎斑和透镜体及褶皱的发育。运动学标志表明D 2期变形为上盘向东的运动学特征。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测年分析获得三组年龄:32.26±0.29Ma、22.31±0.18Ma和15.54±0.11Ma,这三组年龄的淡色花岗岩分别表现出D 1期变形、D 2期变形和未变形特征。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本文得出藏南拆离系ca.35~26Ma发生以纯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1期),ca.26~15Ma发生以单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2期)。D 1-D 2期变形为一递进剪切变形,二者可能归咎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中下地壳固态分层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独居石U-Th-Pb测年 希夏邦马峰地区 藏南拆离系 中下地壳分层流动
下载PDF
湘东明月峰地区金管冲铀矿床沥青铀矿电子探针U Th Pb化学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谷勇 王珂 +4 位作者 范鹏飞 刘传东 黄宏业 欧阳平宁 王前林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6,共9页
金管冲铀矿床位于湘东明月峰地区,属花岗岩外接触带型铀矿床,主要铀矿化类型为沥青铀矿方解石和沥青铀矿微晶石英萤石。为厘定金管冲地区的铀成矿时代与成矿期次,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电子探针化学分析以及U Th Pb化学定... 金管冲铀矿床位于湘东明月峰地区,属花岗岩外接触带型铀矿床,主要铀矿化类型为沥青铀矿方解石和沥青铀矿微晶石英萤石。为厘定金管冲地区的铀成矿时代与成矿期次,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电子探针化学分析以及U Th Pb化学定年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沥青铀矿的UO_(2)含量高、PbO与SiO_(2)含量低,且w(CaO)与w(UO_(2)+PbO)、w(SiO_(2)+CaO+FeO)与w(PbO)以及沥青铀矿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表明沥青铀矿形成时较为稳定,受后期改造作用影响弱。金管冲铀矿床中沥青铀矿方解石型铀矿化加权平均年龄为(90.7±3.2)Ma(MSWD=1.9,n=17),沥青铀矿微晶石英萤石型铀矿化加权平均年龄为(70.1±2.4)Ma(MSWD=2.1,n=20),显示该矿床在晚白垩世至少经历了两阶段的铀成矿作用。综合前人已有数据,认为金管冲铀矿床铀成矿作用与华南岩石圈拉张减薄事件较为吻合,可能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电子探针U Th Pb化学定年 花岗岩外接触带型铀矿床 湘东 金管冲铀矿床
下载PDF
白云鄂博矿床白云石型矿石中独居石单颗粒U-Th-Pb-Sm-Nd定年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玉龙 陈江峰 +3 位作者 李惠民 钱卉 肖国望 张台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81-888,共8页
使用交换树脂TRU Spec同时分离REE、U、Th、Pb及其他的元素,然后用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Pb并用萃淋树脂分离纯化Sm和Nd,Sm、Nd、U和Pb的定量测定借助同位素稀释法,Th的定量测定则用ICP-MS分析,Nd和Pb同位素组成分析用质谱法(TIMS),从而实... 使用交换树脂TRU Spec同时分离REE、U、Th、Pb及其他的元素,然后用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Pb并用萃淋树脂分离纯化Sm和Nd,Sm、Nd、U和Pb的定量测定借助同位素稀释法,Th的定量测定则用ICP-MS分析,Nd和Pb同位素组成分析用质谱法(TIMS),从而实现独居石U-Th-Pb-Sm-Nd联合定年。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同一样品上,同时得到U-Th-Pb和Sm-Nd同位素年龄记录。白云鄂博矿床白云石型稀土矿石中12个单颗粒独居石的U-Th-Pb-Sm-Nd同位素联合定年给出Sm-Nd等时线年龄为1008±320 Ma,其中8个独居石的Th-Pb等时线年龄为1231±200 Ma,此二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似。在同一组独居石样品上得到一致的Th-Pb与Sm-Nd的中元古年龄,表明白云鄂博在中元古代的稀土成矿作用是可能的。本文独居石的Th-Pb 和Sm-Nd年龄与以前报道的独居石加里东期Th-Pb年龄差别很大,此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 独居石 TRU SPEC U—Th—Pb—Sm—Nd联合定年
下载PDF
应用电子微探针-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一种未知Ti-Zr-U氧化物的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亚非 王立社 +5 位作者 魏小燕 周宁超 来志庆 杨文强 李智明 赵慧博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5,共8页
本文应用电子微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在阿尔金地区的榴闪岩中发现了一种微米级含铀氧化物矿物,结合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该矿物的化学成分、赋存状态、物理及光学性质、晶体结构等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 本文应用电子微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在阿尔金地区的榴闪岩中发现了一种微米级含铀氧化物矿物,结合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该矿物的化学成分、赋存状态、物理及光学性质、晶体结构等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物在空间上与钛铁矿关系密切且主要产于其边部,为一种不透明矿物;主要化学组成为TiO2、ZrO2和UO2,实验化学式为(Zr,U)Ti2O6,其中U与Zr互为类质同象替代;具独特的拉曼光谱特征,初步确定为斜方晶系且具有序的铌钙矿结构。通过电子微探针U-Th-Pb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51±49Ma,可能代表了寄主岩石的退变质年龄。将该矿物与化学成分类似的晶体进行对比,发现与斯里兰卡石等已知天然矿物存在差异,而与一种人工合成晶体Zr5Ti7O24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上较为相似,可以初步推断Ti-Zr-U氧化物为一种未被人们发现的新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Zr-U氧化物 U-Th-Pb定年 电子微探针 扫描电镜 拉曼光谱 电子背散射衍射
下载PDF
大别山变质岩锆石微区稀土元素和Th,U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倪涛 陈道公 靳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9-258,共10页
对进行过微区UPb定年和阴极发光成像研究的大别山辛店榴辉岩、双河榴辉岩、黄镇榴辉岩和双河硬玉石英岩中锆石,进行了微区核部与边部稀土元素测定。结合UPb年龄和CL图象,探讨了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稀土元素从原岩锆石到变质锆石的变化。结... 对进行过微区UPb定年和阴极发光成像研究的大别山辛店榴辉岩、双河榴辉岩、黄镇榴辉岩和双河硬玉石英岩中锆石,进行了微区核部与边部稀土元素测定。结合UPb年龄和CL图象,探讨了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稀土元素从原岩锆石到变质锆石的变化。结果表明,原岩锆石和变质锆石有很不相同的稀土元素含量,它取决于变质锆石是由变质重结晶还是变质增生作用形成及形成时间。一般说来,边部变质锆石比原岩锆石亏损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并且有更低的Th/U比。变质锆石的稀土元素和Th/U比可以为变质锆石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和变质锆石成因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CL成像 REE U-PB年龄 Th/U比值
下载PDF
高级变质作用对锆石U-Pb同位素体系的影响:胶东栖霞地区变质闪长岩锆石定年 被引量:19
9
作者 万渝生 刘敦一 +3 位作者 董春艳 刘守偈 王世进 杨恩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5,共9页
文中对高级变质作用(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条件下"干的"岩石体系中锆石U、Th、Pb行为进行了研究。样品为胶东栖霞地区太古宙变质基底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闪长岩。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锆石呈... 文中对高级变质作用(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条件下"干的"岩石体系中锆石U、Th、Pb行为进行了研究。样品为胶东栖霞地区太古宙变质基底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闪长岩。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锆石呈近短轴状、等轴状和不规则状,阴极发光下具板状、杉树叶状、扇形结构,部分具封闭环带结构。锆石中存在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石英+角闪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等矿物包体。在34颗锆石上进行了50个数据点分析。锆石Th/U值普遍大于0.5,仅个别小于0.1。在U-Pb年龄谐和图上,数据点沿谐和线连续分布于2.25~2.54 Ga,最年轻锆石年龄约为1.95 Ga。同一锆石的不同位置,锆石年龄和组成也可存在很大变化。研究表明:(1)岩石遭受过两期高级变质作用,时间分别为新太古代晚期(大约2.50 Ga)和古元古代晚期(大约1.95 Ga或稍晚);(2)"干的"岩石体系发生高级变质作用,可引起锆石U-Th-Pb体系部分开放,数据点沿谐和线分散分布,在这种情况下,位于中间的数据点的年龄无地质意义;(3)高Th/U值是高级变质锆石的组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U-Th-Pb体系 铅丢失 高级变质作用 SHRIMP定年 早前寒武纪 胶东
下载PDF
中条山—吕梁山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的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研究 被引量:41
10
作者 刘树文 张臣 +5 位作者 刘超辉 李秋根 吕勇军 余盛强 田伟 凤永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74,共11页
中条山和吕梁山前寒武纪变质杂岩是华北克拉通中部带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花岗质岩浆作用是我们全面认识华北克拉通中部带的性质与演化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条山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两个样品的独居石电... 中条山和吕梁山前寒武纪变质杂岩是华北克拉通中部带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花岗质岩浆作用是我们全面认识华北克拉通中部带的性质与演化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条山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两个样品的独居石电子探针Th—U-Pb化学法定年表明,永济和横岭关岩体变质二长花岗质岩石记录了两个主要峰年龄范围,分别为1884.7~1849.9Ma和1743.5~1738.8Ma前者为变质年龄,后者为流体活化的年龄。吕梁山五个样品的独居石电子探针Th—U-Pb化学法定年表明,石榴石二云母片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的记录了〉1902Ma、1883.3~1865.6Ma和1731.3Ma。〉1902Ma年龄代表早期岩浆和深熔事件,1883.3~1865.6Ma代表峰期变质事件,1731.3Ma代表晚期流体活动事件。石榴石花岗岩记录了1882.8~1850.9Ma深熔岩浆事件。未变质花岗岩脉记录的1742.6Ma和石榴石二云母片岩记录的1731.1Ma为晚期岩浆-流体活动事件。综合上述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的结果,不难看出中条山-吕梁山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1885-1849Ma,并伴生有同期的S型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恒山-五台山-阜平杂岩的变质变形作用同时发生,进一步证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的拼合作用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条山-吕梁山前寒武纪变质杂岩 电子探针独居石定年 Th—U—Pb 华北克拉通中部带
下载PDF
柴北缘锡铁山地区镁铁质岩石的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朱小辉 陈丹玲 +4 位作者 刘良 王超 杨文强 曹玉亭 康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79-2089,共11页
柴北缘锡铁山地区西南部出露一套镁铁质岩石,主要由玄武岩、辉绿岩及辉长岩组成,三者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玄武岩的TFe2O3(9.77%-11.49%)、TiO2(1.47%-2.17%)、P20;(0.25%-0.40%)、K2O... 柴北缘锡铁山地区西南部出露一套镁铁质岩石,主要由玄武岩、辉绿岩及辉长岩组成,三者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玄武岩的TFe2O3(9.77%-11.49%)、TiO2(1.47%-2.17%)、P20;(0.25%-0.40%)、K2O(0.28%-0.76%)含量较高,具有LREE富集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富集K、Rb、Ba、Th、Nb、Ta等不相容元素,呈现隆起型(驼峰式)分布型式,显示了典型的洋岛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为板内岩浆作用的产物。辉长岩中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本套镁铁质岩石的结晶年龄为520.8Ma±7.0Ma。结合区域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资料,推测柴北缘地区在早古生代已发育成为一个成熟的多岛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岩石 洋岛 地球化学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西秦岭勉县北部光头山二长花岗岩独居石电子探针U-Th-Pb化学法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旭 刘树文 +4 位作者 李秋根 吴峰辉 杨凯 张帆 陈友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88-895,共8页
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北侧光头山花岗岩体由早期的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岩石和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早期侵入相明显地经历了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于勉略构造带闭合之前。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早期的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 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北侧光头山花岗岩体由早期的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岩石和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早期侵入相明显地经历了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于勉略构造带闭合之前。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早期的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韧性剪切带中,是与勉略洋盆闭合密切相关的同碰撞—后碰撞阶段侵位的花岗岩。所以光头山岩体的形成年龄可以较好地限定西秦岭勉略洋盆闭合、扬子板块与微秦岭板块碰撞的时代。2个二长花岗岩样品的独居石电子探针U-Th-Pb定年分析,分别得到3组年龄和4组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独居石BSE图像和表观年龄分布,确定S型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09~196Ma,它限定了勉略构造带闭合隆升的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较老的240Ma±4Ma、318Ma±5Ma和249Ma±4Ma记录了早期与勉略缝合带闭合洋壳俯冲相关的残留独居石的年龄,年轻的184Ma±3Ma和154Ma±3Ma反映了后期的变形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石电子探针年龄 年龄图谱 二长花岗岩 光头山岩体 勉略构造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都兰地区旺尕秀辉长杂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3
作者 朱小辉 陈丹玲 +1 位作者 刘良 李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柴北缘旺尕秀辉长杂岩(包括辉长岩、辉绿岩和斜长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形成于岛弧环境。对辉长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微量元素的研究显示,所有的锆石均具有相对宽缓的振荡环带结构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 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柴北缘旺尕秀辉长杂岩(包括辉长岩、辉绿岩和斜长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形成于岛弧环境。对辉长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微量元素的研究显示,所有的锆石均具有相对宽缓的振荡环带结构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的典型基性岩浆锆石的特征。通过锆石LA-ICP-MSU-Th-Pb同位素分析,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468Ma±2Ma,同时得到一个最大的谐和年龄522Ma±9Ma,表明旺尕秀辉长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介于468~522Ma之间。岛弧型旺尕秀辉长杂岩时代的确定,结合本区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柴北缘确实存在古生代洋盆事件,至少从中奥陶世开始发生板块的俯冲消减作用,从侧面说明柴北缘陆壳深俯冲的时代不应早于46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辉长杂岩 锆石LA—ICP—MS U—Th—Pb定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河北康保地区花岗岩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鑫琳 张臣 +1 位作者 刘树文 舒桂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7-822,共6页
已有年代学研究表明,康保地区西阿公单元含石榴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我们采用近年来新发展的独居石电子探针Th-U-总Pb定年方法对康保地区西阿公单元十硼地区变质细粒含石榴二长花岗岩样品中的独居石开展了电子探针进行测年分析,... 已有年代学研究表明,康保地区西阿公单元含石榴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我们采用近年来新发展的独居石电子探针Th-U-总Pb定年方法对康保地区西阿公单元十硼地区变质细粒含石榴二长花岗岩样品中的独居石开展了电子探针进行测年分析,计算方法为Suzuki和Adachi等提出的方法。独居石年龄峰值分别为252Ma,265Ma,281Ma和322Ma,表明西阿公单元含石榴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不是中元古代,其侵位时间应为二叠纪。这一新的年代学结果与Sengor和王荃推测的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晚二叠世碰撞"的模式一致。康保地区西阿公单元含石榴二长花岗岩具过铝花岗岩特征,代表古蒙古洋消失,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阶段多期岩浆作用的结果,为确定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独居石 钍-铀-铅 康保花岗岩
下载PDF
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及其在新疆东天山变质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党青宁 刘树文 +1 位作者 舒桂明 李秋根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78-585,共8页
以化学法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的原理以及前人改良过的年龄计算公式为基础 ,利用全微分和最大误差原理 ,确定了年龄误差计算新方法。并用VisualC语言在Windows平台下编制出了计算年龄和年龄误差的计算机程序。运用此程序对前人公开发表的... 以化学法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的原理以及前人改良过的年龄计算公式为基础 ,利用全微分和最大误差原理 ,确定了年龄误差计算新方法。并用VisualC语言在Windows平台下编制出了计算年龄和年龄误差的计算机程序。运用此程序对前人公开发表的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年龄以及年龄误差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 ,验证了给出的误差公式的可靠性。同时 ,利用JXA 810 0电子探针仪对新疆东天山变质沉积岩的两个样品 (KM2 12 7 5 ,DK2 10 7 2 )中的独居石进行了电子探针微区U -Th -Pb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样品DK2 10 7 2记录了两期变质作用 ,峰期年龄分别是 341.0±3.9Ma和 2 5 5 .2± 3.3Ma ,其中最主要的变质峰期年龄为 341.0± 3.9Ma ,该期的矿物组合为Ky +St+Bt+Pl+Q +/ -Or;而 2 5 5 .2± 3.3Ma和样品KM2 12 7 5记录的变质峰期年龄 2 6 2 .3± 4 .4Ma为次要变质峰期年龄 ,该期矿物组合是Cord +Bt +Pl+Or +Q。分析结果与前人用4 0 Ar- 39Ar法得到的结果相吻合 ,表明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技术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测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石 U—Th—Pb 电子探针定年 计算程序 变质作用 东天山
下载PDF
湘南—桂东北地区寒武—奥陶纪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雄 曾佐勋 +6 位作者 刘伟 潘黎黎 杨宝忠 刘建雄 魏运许 贺赤诚 李绍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3-173,共21页
本文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湘南—桂东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沉积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有效年龄数据239组,年龄值变化范围较大(3146-474 Ma),主要集中分布于2633-2473 Ma(峰值2500Ma),1880-1521 Ma(峰值1650 Ma... 本文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湘南—桂东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沉积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有效年龄数据239组,年龄值变化范围较大(3146-474 Ma),主要集中分布于2633-2473 Ma(峰值2500Ma),1880-1521 Ma(峰值1650 Ma),1146-911 Ma(峰值970 Ma),896-720 Ma(峰值800 Ma)和682-474 Ma(峰值520 Ma)5个时间段。4件样品均记录了古太古代—中太古代年龄信息,同时以1146-911 Ma和896-720 Ma两个时间段年龄最集中,反映全球Grenville造山事件和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对研究区影响显著。此外,本次还获得大量泛非期(520 Ma左右)锆石年龄,认为全球泛非事件对华夏地块及其邻区影响显著,反映华夏地块与冈瓦纳大陆可能有一定亲缘性。结合前人资料,认为研究区位于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西南段碰撞拼合带,研究区地层同时接受两地块物质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华夏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Th-Pb同位素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湘南—桂东北
下载PDF
一种含自生独居石富钾、富稀土的多硅白云母泥岩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宋天锐 张巧大 万渝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8-433,共6页
1999年在《沉积学报》发表了“大连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自生独居石及其意义”一文 ,此后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加以继续研究。含自生独居石的泥岩研究的新成果介绍如下 :①泥岩的特征化学成分 :K2 O11.94 % ,Al2 O3 16 .4... 1999年在《沉积学报》发表了“大连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自生独居石及其意义”一文 ,此后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加以继续研究。含自生独居石的泥岩研究的新成果介绍如下 :①泥岩的特征化学成分 :K2 O11.94 % ,Al2 O3 16 .4 7% ,SiO2 6 1.91% ;ΣREE 330 .6 9μg/ g ,Ce 130 .80 μg/g ;La(N) /Yb(N) 12 .4 4 ,δEu 0 .75 ,δCe1.17;②泥岩造岩矿物经电子探针能波和波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曲线对比 ,认为是由伊利石转变成的多硅白云母 ,长期的成岩作用和中生代滑脱构造的压力促进了伊利石的转化 ;③自生独居石也经受了成岩作用及其后的影响 ,表现为矿物晶形包括 :散点状、单针状、晶簇状和连晶状等 ,大小由 1~ 6 0 μm ;其晶形与产生自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物中的短柱状单斜晶系独居石外形截然不同 ;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该泥岩是一种罕见的特殊泥岩 ,富钾、富稀土元素和内部—外部环境创造了独居石的形成和生长条件。同时 ,本文强调在华北地台元古宙富稀土元素层位 ,有可能找到自生独居石并进而开展U、Th -Pb同位素地质测年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独居石 多硅白云母泥岩 成岩作用 前寒武纪震旦系 大连 同位素地质测年 变质岩
下载PDF
甘肃阳山金矿独居石Th-U-Pb化学年龄及其地质和成矿意义 被引量:71
18
作者 杨荣生 陈衍景 +4 位作者 张复新 李志宏 毛世东 刘红杰 赵成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603-2610,共8页
阳山金矿是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脉的独居石 Y-Th-U-Pb含量,采用 ChemAge 软件计算了各测点的表面年龄,各测点表面年龄落入3个组。第一组包括9个数据,来自独居石的核心部位,表面年龄变化于2... 阳山金矿是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脉的独居石 Y-Th-U-Pb含量,采用 ChemAge 软件计算了各测点的表面年龄,各测点表面年龄落入3个组。第一组包括9个数据,来自独居石的核心部位,表面年龄变化于297-251 Ma,等时线年龄为268±4Ma(MWSD=0.24),记录了勉略洋俯冲引发的晚古生代弧岩浆活动。第二组包括12个数据,表面年龄变化于237~207Ma,等时线年龄为220±3Ma(MWSD=0.20),属花岗斑岩侵入结晶年龄,与西秦岭碰撞型花岗岩开始大规模发育的时间一致。第三组包括7件位于独居石边缘的测点,表面年龄变化于200~179Ma,等时线年龄为190±3Ma(MSWD=0.15),属阳山金矿的成矿时间。因此,阳山金矿成矿时间与西秦岭中生代陆陆碰撞体制的大规模流体成矿事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山金矿 独居石Th—U—Pb化学年龄 电子探针 成矿时间 晚古生代岩浆弧 碰撞体制流体成矿作用
下载PDF
独居石成因特征与U-Th-Pb定年及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例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邱昆峰 杨立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21-2732,共12页
独居石U-Th-Pb定年在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成因类型的识别和年龄值的合理地质解释始终是研究的难点。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岩浆、热液和沉积成因独居石的内部结构、矿物组合以及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厘定了不同成因类... 独居石U-Th-Pb定年在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成因类型的识别和年龄值的合理地质解释始终是研究的难点。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岩浆、热液和沉积成因独居石的内部结构、矿物组合以及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厘定了不同成因类型独居石的鉴别标志;并以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为例,探讨了独居石的U-Th-Pb定年及其合理地质应用。不同地质环境中形成的独居石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和矿物组合及元素组成:岩浆独居石可能存在较宽且平直的岩浆环带,常与磷钙钍石共生;相对富集重稀土,具有较高的Y、Sc、Th、U、Sm、Gd等含量和Th/U比值,较低的La、Ce含量和稀土总量,显示为Eu强烈亏损的右倾斜分布模式。而热液独居石可能存在与流体作用有关的扇形环带,常与斜钍石共生;沉积独居石形态多不规则,与自生矿物相伴生。它们具有典型的四分组稀土分布模式,稀土总量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如La、Ce),贫Y、Sc、Th、U、Sm、Gd等,Th/U比值较低。独居石U-Th-Pb定年限定了松潘-甘孜造山带204~190Ma的早期变质作用和168~158Ma的局部热干扰,约140~130Ma冈底斯浅色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的缩短加厚及快速隆升作用,约33~22Ma红河断裂带与伸展作用有关的岩体侵位和左行走滑运动年代(且北部的去顶剥蚀作用要比中部早9Ma),约8~11Myr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挤出"构造变形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石成因特征 U-Th-Pb地质年代学 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藏山南列麦始新世花岗岩独居石U-Th-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曹华文 李光明 +3 位作者 张林奎 董磊 高轲 代作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1-42,共12页
西藏山南隆子县列麦地区始新世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和背景对喜马拉雅地区同碰撞阶段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隆子县列麦乡界归党村的白云母花岗岩开展独居石LA-ICP-MS U-Th-Pb测年,独居石40个测点的208 Pb/232 Th加权平均年龄为41&#... 西藏山南隆子县列麦地区始新世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和背景对喜马拉雅地区同碰撞阶段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隆子县列麦乡界归党村的白云母花岗岩开展独居石LA-ICP-MS U-Th-Pb测年,独居石40个测点的208 Pb/232 Th加权平均年龄为41±0.1Ma(MSWD=1.4),形成于始新世中期。结合区域上的始新世岩浆岩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本文认为在50~45Ma印度下地壳发生中-高压变质和部分熔融;45Ma新特提斯洋洋壳板片断离,软流圈地幔上涌;45~41Ma喜马拉雅发生短暂的拉张环境导致大量的埃达克质岩浆岩侵位和麻粒岩的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白云母花岗岩 独居石U-Th-Pb年龄 山南地区 喜马拉雅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