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ternal Motion” as a “Form of Movement of a Special Nature” and the Main Condi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1
作者 Avas Khugaev Eugeniya Bibaev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6期2041-2068,共28页
The article hypothesizes that DE and DM (UCM) are a “Form of Motion of a Special Nature”, where “Form of Motion” means “Eternal Motion” as the power of dynam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self-su... The article hypothesizes that DE and DM (UCM) are a “Form of Motion of a Special Nature”, where “Form of Motion” means “Eternal Motion” as the power of dynam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self-sufficiency, and by “Special Nature”, gravitational and two other properties of matter, “tied” to the “Eternal Movement” and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it. Carriers of key properties of a “Special Nature” have been established: “0”-DE particles and “3”-DM particles (UDM). The unity of their inherent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and the peculiar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on” and “gravity” are revealed: the higher the intensity of “Eternal Motion”, the stronger the 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of matter are manifested (and vice versa). The relationship of “time” with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the “mass” of photons with the “degree of bonding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the field” is shown. The maximum level of gravity has been determined, which allows Nature to successfully create the Universe: such a landmark is the proximity to the property of the Primary Source—the “pure graviton” of the OSP space, the most powerful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article of the Universe.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such an identity of the 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ith the indicators of a “pure graviton” are established: for “0”-DE particles, this is the acquisition of the function of “freedom of movement”;for “3”-DM particles (UDM), the creation of a special structure—a “double field” (“Main” and “Small”). The presence in the “double field” of specific “tool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s of the Universe—gravitational “waves” gives rise to impulses (shocks)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shape. A list of functions performed by “waves” in the “Main” and “Small” fields has been compiled.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UDM Streams”, their transformation into a “Vortex”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powerful Initial Impulse (push), sending them to the “place” of the creation of galaxies, are show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Cycle of Matter in Nature” in the closed structure of our Universe due to the “work” of “waves” and the functioning of special “factories” in the form of exotic space objects—Black ho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 DM (UCM) Graviton Eternal motion Double Field of the Universe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articles Degree of Self-Sufficiency Main Field Small Field Gravitational Waves Primary Impulse Flows UDM Vortex Time Massive Photons Clumps of DM Movement of Galaxies Factories of Black Holes Circulation of Matter in Nature
下载PDF
丰富环境通过上调海马LASP1改善父系应激致子代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
2
作者 王雪琴 王来法 +2 位作者 张辉 邓玲 崔艳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2-548,共7页
目的探索丰富环境(environmental enrichment,EE)在父系应激致子代焦虑、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给予雄性C57BL/6小鼠(F0)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UCMS),随后与正常雌鼠交配获得F1子代(F... 目的探索丰富环境(environmental enrichment,EE)在父系应激致子代焦虑、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给予雄性C57BL/6小鼠(F0)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UCMS),随后与正常雌鼠交配获得F1子代(F1-UCMS)小鼠。在F1-UCMS子代小鼠幼年期(3~5周龄)分别给予标准环境(standard environment,SE)和丰富环境(EE)干预,成年后(8周龄)采用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maze test,EPM)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采用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年F1-UCMS小鼠海马LIM和SH3结构域蛋白1(LIM and SH3 domain protein 1,LAS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父系的F1子代(F1-Nor)相比,应激父系的F1子代F1-UCMS小鼠在OFT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EPM的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P均<0.05),表现出明显焦虑样行为;F1-UCMS组小鼠在FST的不动时间百分比增加、SPT的糖水消耗百分比减少(P均<0.01),表现出明显抑郁样行为。与SE组相比,EE组小鼠在OFT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雄性:(7.44±0.75)%vs.(14.93±1.74)%,P<0.01;雌性:(8.89±1.06)%vs.(15.10±1.82)%,P<0.05]、EPM的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雄性:(8.09±1.05)%vs.(14.15±1.88)%,P<0.05;雌性:(9.13±1.14)%vs.(14.04±1.37)%,P<0.05],表明EE改善父系应激导致的F1-UCMS小鼠焦虑样行为;EE组小鼠在FST的不动时间百分比减少[雄性:(58.63±4.51)%vs.(42.15±3.81)%,P<0.05;雌性:(57.96±4.19)%vs.(43.25±4.22)%,P<0.05]、SPT的糖水消耗百分比增加[雄性:(50.38±3.47)%vs.(70.39±3.12)%,P<0.01;雌性:(52.42±2.84)%vs.(69.99±3.55)%,P<0.01],表明EE改善父系应激导致的F1-UCMS小鼠抑郁样行为。RT-q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F1-Nor组相比,SE组子代小鼠海马LASP1表达减少(雄性P<0.01,雌性P<0.05);与SE组相比,EE组小鼠海马LASP1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EE可改善父系应激导致的F1-UC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F1-UCMS小鼠海马LASP1表达增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环境 焦虑 抑郁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ucms) LASP1
下载PDF
南海琼东南盆地两种不同成因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深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俊杰 蒋彬 +6 位作者 廖玉宏 赖洪飞 郭睿波 曾清 黄越义 方允鑫 匡增桂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对来自琼东南盆地W03和W09站位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及其赋存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W03和W09站位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分别对应以生物气为主和以热成因气为主的混合成因气, 2个站位水合物赋存的深层沉积物的地... 对来自琼东南盆地W03和W09站位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及其赋存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W03和W09站位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分别对应以生物气为主和以热成因气为主的混合成因气, 2个站位水合物赋存的深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以生物成因气为主的W03站位沉积物表现出较高的总有机碳(TOC)、较低的硫酸盐含量以及较高的孔隙度,这些是产甲烷菌活跃的有利条件;同时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层沉积物的饱和烃中显示出强度很高的低碳数未分离复杂化合物(UCM)鼓包(C_(12)~C_(19)),推测该站位沉积物中产甲烷菌活跃。以热成因气为主的W09站位沉积物中轻重烷烃指数(L/H)、姥鲛烷/植烷(Pr/Ph)和n-C_(17)/Pr等多种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该站位在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层有明显的油源烃浸染的痕迹,推测来自深部油气藏的天然气将油源烃携带到天然气水合物层位,同时该站位部分样品色谱图中显示出与油源烃微生物降解活动相关的UCM鼓包(C_(17)~C_(21)),表明油源烃在沉积物中也受到了微生物降解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热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 UCM鼓包 琼东南
下载PDF
WIoTa和5G融合的移动定位终端研究与设计
4
作者 田炜 蒋增文 +1 位作者 黄武 李刚锋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23年第11期10-13,共4页
研究了现有人员定位移动终端的发展现状及适用于人员移动定位终端的主流技术,针对现有移动定位终端在功耗和定位精度面临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具备差分定位功能的融合WIoTa及5G通信的移动定位终端。通过分析差分定位原理提出了一种将WIoTa... 研究了现有人员定位移动终端的发展现状及适用于人员移动定位终端的主流技术,针对现有移动定位终端在功耗和定位精度面临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具备差分定位功能的融合WIoTa及5G通信的移动定位终端。通过分析差分定位原理提出了一种将WIoTa AP与定位基准站融合的方法,消除了差分定位对额外电台或移动网络的依赖,基于WIoTa通信实现区域内差分数据的传输,并通过5G实现定位信息上云。本文基于UCM202、UM626N和RG200U等芯片实现了定位系统,并搭建了测试环境进行实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空旷环境下可达厘米级定位精度、在室内靠窗位置可达分米级定位精度,同时具有更小体积、更低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定位 WIoTa UCM202 UM626N RG200U
下载PDF
京津唐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增温效应模拟 被引量:25
5
作者 崔耀平 刘纪远 +2 位作者 张学珍 秦耀辰 董金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3-1003,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相互作用,影响区域气候,而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成为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强烈的区域。利用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大气模式(WRF/UCM),在2008年的初始大气条件和边界条件下,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2008...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相互作用,影响区域气候,而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成为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强烈的区域。利用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大气模式(WRF/UCM),在2008年的初始大气条件和边界条件下,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2008年两期京津唐地区土地利用资料替换WRF/UCM模式推荐的地表覆盖数据,模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对应的气候差异情况。在此过程中,利用插值方法(ANUSPLIN)得到京津唐及其周边26个气象站点观测气温的插值数据,并以此在时空尺度上对比验证了模式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WRF/UCM较好地模拟出了近地表2 m的气温,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表现良好;由城市扩展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增温幅度大于0.05℃,且最大的增温区域出现在城市扩展区,可达1.31℃。此外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增温贡献率,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增温0.08℃,整体贡献率为9.88%,城市扩展区增温0.29℃,表示出了城市扩展导致的增温贡献率达到3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城市热岛 气候变化 WRF/UCM 城市扩展
下载PDF
WRF/UCM在广州高温天气及城市热岛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0
6
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3 位作者 李江南 林文实 戴光丰 李昊睿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应用WRF及其耦合的城市冠层模式(UCM,Urban Canopy Model),对2004年6月底—7月初受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外围气流影响下发生在广州地区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WRF/UCM对"城市热岛"及城市高温天气模拟的应用效... 应用WRF及其耦合的城市冠层模式(UCM,Urban Canopy Model),对2004年6月底—7月初受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外围气流影响下发生在广州地区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WRF/UCM对"城市热岛"及城市高温天气模拟的应用效果。三个不同设计的模拟试验表明,E-UCM试验(新土地利用资料,耦合UCM模式)比E-BPA试验(新土地利用资料,BPA方法)和E-NOU试验(旧土地利用资料,耦合UCM模式)更好地模拟出了城区2 m高度温度的演变,平均绝对误差最小。尤其在夜间,E-UCM试验成功地再现了夜间热岛的形成及分布。城区及郊区地表能量平衡差异的分析表明,日间城区高温与低反射率引起的短波辐射吸收增加有关,由于城区缺少水汽蒸发蒸腾冷却过程,大部分能量收入被分配为感热加热大气。夜间,地表能量收入来自土壤热通量的向上输送,收入能量除部分用于长波辐射之外,由于城区潜热通量小,其余部分仍主要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夜间热岛的形成与感热加热的持续有关,有利于夜间高温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天气 城市热岛(UHI) 城市冠层模式(UCM)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测算方法 被引量:55
7
作者 王铁冠 王春江 +4 位作者 何发岐 王君奇 朱丹 王传刚 谢明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4-79,共6页
针对石油从单个烃源层(或烃源灶)向一个油藏分前、后两期充注的成藏条件,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尝试采用代表每一期充注的两个端元原油样品,作模拟两期充注混合油的人工配比实验。借助于气相色谱工作站的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可以... 针对石油从单个烃源层(或烃源灶)向一个油藏分前、后两期充注的成藏条件,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尝试采用代表每一期充注的两个端元原油样品,作模拟两期充注混合油的人工配比实验。借助于气相色谱工作站的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可以从混合油样的色谱图上实测出可分辨组分与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的峰面积比值R/U,并建立混合油样配比率与其R/U值的相关曲线,作为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的测算图版。基于前期充注原油曾遭到强烈生物降解作用的事实,在实际采集的原油样品的全油气相色谱图上,同样可以测得R/U值,用以表征两期充注原油的烃类数量比率,然后再在原油充注比率测算图版上,将R/U值折算成该原油样品中前、后两期充注原油的数量的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期成藏 原油充注比率 可分辨组分 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
下载PDF
一种面向按需集成服务的业务模型构造方法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长云 阳爱民 +1 位作者 满君丰 应晶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95-1104,共10页
针对如何从初始需求出发构造业务模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强调将显性需求和专家知识有机融合.客户化的场景在设计模式、插件库和本体库的支持下被交互式地创建、求精,最终成为内容完备、结构良好的业务模型,... 针对如何从初始需求出发构造业务模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强调将显性需求和专家知识有机融合.客户化的场景在设计模式、插件库和本体库的支持下被交互式地创建、求精,最终成为内容完备、结构良好的业务模型,为服务集成、任务协调提供支持.文章也给出了将质量需求分配到软件功能块的策略.最后,举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服务 服务集成 场景 业务模型 UCM
下载PDF
夏季长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大气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璐 杨修群 +2 位作者 汤剑平 房佳蓓 孙旭光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利用WRF/Noah/UCM模拟系统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进行了2003—2007年共5个夏季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了夏季长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大气边界层影响。开展了2组平行的积分试验,控制试验为MOD IS遥感资料给出的地表特征分布,敏感性试... 利用WRF/Noah/UCM模拟系统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进行了2003—2007年共5个夏季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了夏季长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大气边界层影响。开展了2组平行的积分试验,控制试验为MOD IS遥感资料给出的地表特征分布,敏感性试验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表面改为农田类型,其他与控制试验完全相同。两组试验的对比分析表明城市群热岛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热岛效应白天向上发展较高,夜间地表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城市热岛导致午后城市上空产生强烈的局地上升气流,从而使得低层大气以补偿流的形式向城市辐合,然而在夜间上升运动很微弱。伴随这种热力状况的日变化,大气边界层高度也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白天增高,夜间降低。同时,白天城市边界层内风速明显减小,夜间地面风速减小加剧,但夜间边界层顶风速却有所增强。另外,城市化还会导致"城市干岛"现象,且其白天强度大于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热岛 WRF/Noah/UCM 高分辨模拟 大气边界层 日变化
下载PDF
人民币汇率、汇率风险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经济影响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吴武清 陈敏 毛志杰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3-677,共15页
汇率影响出口有两个途径,一是汇率变动(升值或贬值),二是汇率波动(汇率风险).2003年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日本对人民币重新估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否对出口产生负面效应,影响程度有多大,一直是这段... 汇率影响出口有两个途径,一是汇率变动(升值或贬值),二是汇率波动(汇率风险).2003年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日本对人民币重新估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否对出口产生负面效应,影响程度有多大,一直是这段时期的关注焦点.本文利用1990.01-2007.08间的月度数据主要从时间序列数据的季节效应分解(UCM)、自回归建模(自回归-GARCH)和动态条件相关系数(DCC)三个角度实证的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经济影响,几个不同的角度,都揭示了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本文还发现汇率风险的增加会减少出口贸易的增速.通过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实际汇率对出口的解释能力为20%-30%;通过汇率对出口的弹性分析发现人民币月度汇率弹性为150~220(亿元/人民币兑美元);此外,近两年实际汇率升值起点滞后名义汇率升值起点1年左右,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又滞后实际汇率的升值起点3-4个月.最后,本文指出通过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降低美元储备,转移汇率风险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对冲汇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汇率风险 升值 UCM 自回归-GARCH 动态条件相关系数
下载PDF
南京地区城市冠层效应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宋静 汤剑平 孙鉴泞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9-789,共11页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模式分城市下垫面(wrf-ucm)、城市冠层下垫面(wrf+ucm)和自然下垫面(wrf-no urban)三种情况模拟了南京地区2005年7月17-18日的2 d天气过程.当模拟城市冠层效应时,WRF模式与Urban Canopy...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模式分城市下垫面(wrf-ucm)、城市冠层下垫面(wrf+ucm)和自然下垫面(wrf-no urban)三种情况模拟了南京地区2005年7月17-18日的2 d天气过程.当模拟城市冠层效应时,WRF模式与Urban Canopy Model(UCM)模式耦合.结合同期外场试验观测结果和模式模拟结果,分析城市冠层效应对局地天气的影响.结果发现:考虑冠层效应时,城市地区的2 m温度比不考虑冠层效应时略低一些,但都高于自然下垫面;白天地面感热通量与不考虑冠层时基本相当,而在夜间前者高于后者,两者都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情形;地面潜热通量比不考虑冠层低,均远低于自然下垫面.考虑冠层效应的地面通量模拟结果较为接近观测结果.冠层效应使得城市地区近地层水平风速明显减小;考虑冠层时城市地区气流垂直运动强于自然下垫面,冠层对气流的影响夜间强于白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UCM模式 城市冠层 南京
下载PDF
万能凸度轧机中间辊偏移板形调控能力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洋 王晓晨 +1 位作者 杨荃 彭劲松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89,共8页
1420单机架万能凸度轧机(Universal crown mill,UCM)轧制极薄带时,中间辊偏移对正向轧制与负向轧制时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及中间辊窜辊的板形调控特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从力学角度分析辊系的受力状态,并运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显... 1420单机架万能凸度轧机(Universal crown mill,UCM)轧制极薄带时,中间辊偏移对正向轧制与负向轧制时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及中间辊窜辊的板形调控特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从力学角度分析辊系的受力状态,并运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显示动力学模型,定量计算中间辊不偏移轧制与正向偏移轧制及负向轧制时各板形调控手段的调控特性。计算结果显示轧机中间辊不偏移时,工作辊弯辊力与带钢凸度呈线性关系,随着工作辊弯辊力的增大,带钢凸度减小;当中间辊偏移时,工作辊弯辊调控功效要大于中间辊不偏移时,且正向轧制的弯辊调控功效要优于负向轧制;中间辊弯辊调控特性表现出与工作辊弯辊相似的变化趋势。不同中间辊窜辊的板形调控能力变化不大,不偏移轧制与负向轧制调控能力基本相同,正向轧制在窜辊量为15~30 mm范围内,其调控能力好于另外两种轧制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CM轧机 极薄板 中间辊偏移 板形调控 有限元
下载PDF
UCM可逆式轧机板形设定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3
作者 龚殿尧 徐建忠 +1 位作者 张进 张殿华 《轧钢》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共3页
为了提高板形控制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结合我国某厂UCM可逆轧机生产实际情况,基于轧辊弹性变形原理建立了影响函数法工作辊弯辊力寻优机制。根据不同带钢宽度、变形抗力、入口厚度、压下率和入口凸度以及轧辊半径计算与目标出口凸度对应... 为了提高板形控制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结合我国某厂UCM可逆轧机生产实际情况,基于轧辊弹性变形原理建立了影响函数法工作辊弯辊力寻优机制。根据不同带钢宽度、变形抗力、入口厚度、压下率和入口凸度以及轧辊半径计算与目标出口凸度对应的最佳弯辊力,将计算结果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板形设定模型,该模型计算值与影响函数法计算值之差在±20kN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CM轧机 板形设定 影响函数法 模型建立
下载PDF
粘弹性塑料熔体在狭缝流道中的流动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涂志刚 柳和生 包忠诩 《塑料科技》 CAS 2001年第1期19-21,27,共4页
详细分析了PhanThien Tanner(PTT)流体在狭缝流道中流动的流场,求出了速度分布、流率、温度分布等的解析表达式,并与Upper convectedMaxwell(UCM)流体的分析结果比较,讨论了PTT模型中引入与熔体拉伸相关的材料参数ε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详细分析了PhanThien Tanner(PTT)流体在狭缝流道中流动的流场,求出了速度分布、流率、温度分布等的解析表达式,并与Upper convectedMaxwell(UCM)流体的分析结果比较,讨论了PTT模型中引入与熔体拉伸相关的材料参数ε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中把流场分为剪切流动区和拉伸流动区是合理的,PTT模型比UCM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实际聚合物熔体的流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T模型 UCM模型 狭缝流道 流场 粘弹性塑料熔体
下载PDF
影响杭州城市高温因子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樊高峰 朱蓉 +1 位作者 张小伟 马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4,共8页
随着全球气候增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高温灾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基于WRF/UCM模式,研究了西湖与城市化进程两个因子对杭州城市高温的影响。设计了三组试验:试验1为采用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的控制试验;试验2在试验1的基础上将西湖替... 随着全球气候增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高温灾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基于WRF/UCM模式,研究了西湖与城市化进程两个因子对杭州城市高温的影响。设计了三组试验:试验1为采用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的控制试验;试验2在试验1的基础上将西湖替换为水田;试验3与试验1相同,但采用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试验1与试验2,发现西湖的存在对杭州白天高温有减缓作用、夜间高温有促进作用,总体而言对杭州城市高温有正贡献;对比试验1与试验3,发现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热岛效应加剧了杭州高温,使高温区域面积显著增加;热岛效应对白天高温与夜间高温均有促进作用,但对白天高温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西湖 城市化 WRF/UCM模式
下载PDF
城市化及人为热对西安市气象要素影响差异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建鹏 薛春芳 +3 位作者 黄少妮 王丹 潘留杰 程路 《干旱气象》 2015年第3期434-443,共10页
利用西安市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量、汽车保有量、主干道车流量等数据,对工业、交通和生活3种人为热排放量进行综合估算,利用耦合到WRF模式中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WRF/UCM),采用修订的西安人为热日逐时变化参数,对城市化及人为热的... 利用西安市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量、汽车保有量、主干道车流量等数据,对工业、交通和生活3种人为热排放量进行综合估算,利用耦合到WRF模式中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WRF/UCM),采用修订的西安人为热日逐时变化参数,对城市化及人为热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采取修订后的人为热源参数,耦合城市冠层的模式系统更能详细刻画出降水分布的局地性差异,人为热源对城市温度分布及强度的模拟效果有一定的改进作用,对城市地面流场、降水分布及强度有一定的影响,模拟结果更接近实况;(2)城市冠层对长波辐射有一定的截获作用,在增加人为热源的影响下,城市地表吸收的长波辐射增多更为明显,加强了地表对边界层大气向上的感热输送;(3)人为热源对增加边界层高度的作用较为明显,平均在50—100m;耦合城市冠层和人为热源后,在城市下风方向,垂直速度增大,局地垂直环流逐渐加强,对流系统水平尺度更小;在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源共同影响下,大气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城区不同部位降水强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热 城市冠层模式(UCM) 气象要素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广州人为热初步估算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志铭 王雪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2-430,共9页
考虑了工业、交通和生活三种人为热排放源,利用广州市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量、汽车保有量、主干道车流量等数据,估算出广州人为热日变化排放通量,全天平均排放通量41.1 W.m-2,最大排放通量出现在11时,为72.3 W.m-2,其中工业排放占总排放... 考虑了工业、交通和生活三种人为热排放源,利用广州市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量、汽车保有量、主干道车流量等数据,估算出广州人为热日变化排放通量,全天平均排放通量41.1 W.m-2,最大排放通量出现在11时,为72.3 W.m-2,其中工业排放占总排放量68.6%。利用耦合到WRF中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WRF/UCM),对人为热作用进行敏感性试验,包括无人为热、无日变化人为热、有日变化人为热、人为热排放通量翻倍四种方案。结果显示,方案之间冠层感热通量的差异与人为热设置的差异大致相等。试验方案之间冠层内气温差异较小,单倍人为热与双倍人为热的最大差值约只有0.2℃。另外,人为热使湍流得到发展,双倍人为热比单倍人为热湍流动能增加约0.1~0.4 m2.s-2。且人为热对白天城市边界层湍涡有增强作用,添加单倍人为热后使气流垂直速度最大增加可达0.1 m.s-1,使垂直混合加强。有日变化的人为热对热岛强度的贡献在中午时最大,单倍人为热的平均贡献率15.9%,双倍人为热为22.8%;而无日变化的人为热在凌晨时贡献最大,平均贡献率1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UCM模式 人为热估算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单机架UCM轧机冷轧无取向硅钢板形控制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晓东 张喜榜 +2 位作者 王文广 李华 于孟 《轧钢》 2013年第3期7-11,共5页
针对首钢单机架UCM轧机轧制无取向硅钢出现高次复合浪形缺陷的问题,采用二维变厚度有限元方法对轧机板形调控性能进行了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制定了相应的轧制道次与板形改善策略。在第1~第2道次,以等比例凸度原则进行轧制,而在第3~第... 针对首钢单机架UCM轧机轧制无取向硅钢出现高次复合浪形缺陷的问题,采用二维变厚度有限元方法对轧机板形调控性能进行了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制定了相应的轧制道次与板形改善策略。在第1~第2道次,以等比例凸度原则进行轧制,而在第3~第5道次对板形进行控制,并且使目标平直度设定值遵循从小逐渐增大到成品板形的原则。为了兼顾浪形与横断面厚度轮廓协调控制,合理分配道次压下量,充分利用中间辊横移量、工作辊与中间辊弯辊的功能来改善板形。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该优化策略后,冷轧无取向硅钢的波浪度由原来1%~3%降低到1%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单机架UCM轧机 无取向硅钢 平直度 横断面轮廓
下载PDF
场景驱动的业务过程模型设计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频捷 吴岳忠 +1 位作者 文志华 李长云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242-244,248,共4页
针对从初始需求出发逐步构造业务过程模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场景驱动的业务过程模型设计方法。该方法强调场景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并以此为核心驱动整个业务过程模型的设计。最后依据设计场景规约抽取构件行为,并进行构件组装与绑定... 针对从初始需求出发逐步构造业务过程模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场景驱动的业务过程模型设计方法。该方法强调场景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并以此为核心驱动整个业务过程模型的设计。最后依据设计场景规约抽取构件行为,并进行构件组装与绑定,从而形成结构良好,内容完备的可执行业务过程。最后以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过程 场景 构件 UCM
下载PDF
富钴结壳分子化石指示的微生物成矿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振华 胡超涌 +1 位作者 黄咸雨 谢树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4-84,92,114,共3页
利用GC-MS对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发现了结壳的表层和核部均存在不可辨别的复杂混合物(UCM),探讨了UCM对富钴结壳成矿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富钴结壳成矿过程微生物作用的强度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利用GC-MS对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发现了结壳的表层和核部均存在不可辨别的复杂混合物(UCM),探讨了UCM对富钴结壳成矿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富钴结壳成矿过程微生物作用的强度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富钴结壳成矿的早期,UCM含量相对高,微生物作用强烈;海水深度大,UCM含量高,微生物改造作用强。UCM的时空变化反映了海洋环境变化对微生物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分子化石 UCM 成矿作用 微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