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set Time Profiles for Syncope Associated with <i>α</i><sub>1</sub>-Adrenoceptor Blockers in Males: Analysis of a Spontaneous Adverse Drug Event Database
1
作者 Katsuhiro Ohyama Masaya Furumoto Munetoshi Sugiura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8年第12期515-526,共12页
Background: α1-Adrenoceptor blockers (α1Bs) ar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hypertension, but they are known to cause hypotension-related adverse event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 Background: α1-Adrenoceptor blockers (α1Bs) ar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hypertension, but they are known to cause hypotension-related adverse event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onset time profiles for syncope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α1Bs. Methods: We analyzed the data obtained from?the Japanese Adverse Drug Event Report (JADER) database for a period from April 2004 until November 2016 and calculated reporting odds ratios (RORs) for eight α1Bs available on the Japanese market, using disproportionality analysis. Moreover, time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the JADER database was analyzed to evaluate the onset times of adverse events. Results: In total, 186,724 reports for males older than 20 years were analyzed. Significant RORs for syncope,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obtained for naftopidil (2.53, 1.81 - 3.53), silodosin (4.24, 2.37 - 5.20), and tamsulosin (2.22, 1.75 - 2.81). The median onset times of syncope for naftopidil, silodosin, and tamsulosin were 37, 26, and 108 days, respectively. The shape parameters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data for the three α1Bs to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were all less than 1.0, indicating that all these drugs could be classified as the early failure type.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s showed that the onset times of syncope tended to be similar among the three α1Bs. Conclusions: Patients treated with selective α1Bs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 for 100 days,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20 to 40 days after initiation of silodosin or naftopidil. This information may be useful for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preventing syncope due to the use of selective α1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orting Odds Ratio adverse Drug event Report database SYNCOPE Α1-ADRENOCEPTOR Blocker
下载PDF
Hepatotoxicity reports in the 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database:A comparison of drugs that cause injury via mitochondrial or other mechanisms
2
作者 Payal Rana Michael D.Aleo +1 位作者 Xuerong Wen Stephen Kogut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857-3868,共12页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is a leading reason for preclinical safety attrition and postmarket drug withdrawals.Drug-induced mitochondrial toxicity has been shown t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various forms of DIL...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is a leading reason for preclinical safety attrition and postmarket drug withdrawals.Drug-induced mitochondrial toxicity has been shown t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various forms of DILI,especially in idiosyncratic liver injury.This study examined liver injury reports submitted to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 for drugs associated with hepatotoxicity via 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compared with non-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of toxicity.The frequency of hepatotoxicity was determined at a group level and individual drug level.A reporting odds ratio(ROR) was calculated as the measure of effect.Between the two DILI groups,reports for DILI involving 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of toxicity had a 1.43(95% CI 1.42-1.45;P <0.0001) times higher odds compared to drugs associated with non-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of toxicity.Antineoplastic,antiviral,analgesic,antibiotic,and antimycobacterial drugs were the top five drug classes with the highest ROR values.Although the top 20 drugs with the highest ROR values included drugs with both mitochondrial and non-mitochondrial injury mechanisms,the top four drugs(ROR values> 18:benzbromarone,troglitazone,isoniazid,rifampin) were associated with 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of toxicity.The major demographic influence for DILI risk was also examined.There was a higher mean patient age among reports for drugs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of toxicity [56.1±18.33(SD)] compared to non-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48±19.53(SD)](P <0.0001),suggesting that age may play a role in susceptibility to DILI via 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of toxicity.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reports of liver injury were 2.2(odds ratio:2.2,95% CI 2.12-2.26) times more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older patient age,as compared with reports involving patients less than 65 years of age.Compared to males,female patients were 37% less likely(odds ratio:0.63,95% CI 0.61-0.64) to be subjects of liver injury reports for drugs associated with mitochondrial toxicity mechanisms.Given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severe liver injury reports among drugs associated with 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of toxicity,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if a drug causes mitochondrial toxicity during preclinical drug development when drug design alternatives,more clinically relevant animal models,and better clinical biomarkers may provide a better translation of druginduced mitochondrial toxicity risk assessment from animals to humans.Our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align with mitochondrial mechanisms of toxicity being an important cause of DILI,and this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real-world studies with robust desig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tochondrial toxicity FAERS databas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HEPATOTOXICITY
原文传递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文露 陈力 +2 位作者 何绪成 陈佳 徐源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9-647,共9页
目的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对非布司他、别嘌醇进行不良事件信号挖掘,探索其潜在的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提取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17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二季度共22个季度有关非布司他、别嘌醇的不良事... 目的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对非布司他、别嘌醇进行不良事件信号挖掘,探索其潜在的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提取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17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二季度共22个季度有关非布司他、别嘌醇的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利用ROR法及PRR法对非布司他、别嘌醇不良事件(AE)进行信号挖掘。结果别嘌醇AE报告5060份,集中于≥60岁患者,累及系统器官分类项目(SOC)共计25项,主要累及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40.01%),发现说明书中未累及系统12项,非布司他AE报告905份,累及SOC共计17项,主要累及在心脏器官疾病(40.17%),发现说明书中未累及系统2项。别嘌醇、非布司他累及感染及侵染类疾病(5.51%、0.49%),肝胆系统疾病(5.35%、0.87%),但别嘌醇说明书中均未收录。别嘌醇累及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0.55%),妊娠期、产褥期及围产期状况(0.03%),但非布司他未发现累及以上SOC。结论别嘌醇较非布司他,说明书收录不良反应较不充分,新发现的累及SOC及AE为完善别嘌醇说明书不良反应可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别嘌醇和非布司他累及SOC差异,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嘌醇 非布司他 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 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报告比值比法 比例报告比值法
下载PDF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相关数据分析服用米诺环素的8~18岁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及其高危因素
4
作者 张旭升 王晓骏 +3 位作者 王丽 任秀丽 沈承武 卢翠翠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0期14-18,共5页
目的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数据分析8~18岁儿童米诺环素药品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为米诺环素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FAERS中检索2004年1月—2023年9月中疑似米诺环素导致的药品不良事件(ADE),采用报... 目的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数据分析8~18岁儿童米诺环素药品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为米诺环素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FAERS中检索2004年1月—2023年9月中疑似米诺环素导致的药品不良事件(ADE),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及综合标准法(MHRA)筛选a≥3、95%CI>1、PRR值≥2、χ^(2)≥4的米诺环素ADE发生的高危因素,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对米诺环素ADE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首选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归类(PT)。结果共得到8~18岁儿童的疑似米诺环素ADE3668份,最终得到米诺环素ADE发生的高危因素181个,涉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等22个SOC。发生频次前5位的米诺环素ADE分别为药物反应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全身性症状、发热、头痛、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和关节痛;米诺环素ADE发生的高危因素分别为急性甲状腺炎、嗜酸细胞性脑炎、坏死性血管炎、多发性单神经病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心肌炎。结论8~18岁儿童应用米诺环素时ADE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等。临床应用中米诺环素ADE包括急性甲状腺炎、嗜酸细胞性脑炎、甲状腺炎和肠梗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四环素 米诺环素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atezolizumab: A real-world study based on FAERS database
5
作者 Hao Liu Yujing Zhang +1 位作者 Jingyi Li Rong Yan 《On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AS 2021年第2期88-94,共7页
Objective In this study,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of atezolizumab,identify ADR signal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tezolizumab,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u... Objective In this study,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of atezolizumab,identify ADR signal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tezolizumab,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atezolizumab in the clinic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ts adverse drug events(ADEs)reported in the American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database.Methods In total,4796 cases of atezolizumab ADEs reported in the American FAERS database from 2017 to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top three ADEs were febrile neutropenia(3.7%),anemia(2.9%),and acute renal failure(2.3%).In addition,the incidence rates of some AD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sex and age.The systematic organ classification of atezolizumab ADEs involved 32 systems,among which the top three were blood and lymphatic system disorders(585 cases,12.2%),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433 cases,9.0%),and infections and infestations(401 cases,8.4%).The reporting odds ratio(ROR)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ADR signals of atezolizumab.The ROR(95%confidence interval)of the top ADE,febrile neutropenia,was 39.236(33.757–45.604).In addition,we found 121 cases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immune-related ADEs.Conclusion The ADRs of atezolizumab reported in the FAERS database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mentioned in the instructions for atezolizumab use,suggesting that atezolizumab has an acceptable and controllable drug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ezolizumab adverse reaction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database rational drug use
下载PDF
乌帕替尼上市后不良反应评估:一项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真实世界研究
6
作者 史华慧 许志强 季春梅 《中国药物评价》 2024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通过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系统数据库,挖掘与分析乌帕替尼上市后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信号,为其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从FAERS数据库提取2019年第3季度至2023年第1... 目的:通过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系统数据库,挖掘与分析乌帕替尼上市后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信号,为其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从FAERS数据库提取2019年第3季度至2023年第1季度的不良事件报告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对乌帕替尼相关的不良事件报告进行信号挖掘与分析。结果:共提取了28743份以乌帕替尼为首要怀疑的不良事件报告,检测出315个阳性信号,涉及20个系统器官分类(System organ class,SOC)。阳性信号涉及SOC主要为“感染及侵染类疾病”、“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及“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报告频次前5位的信号的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s,PT)为疼痛、COVID-19、肢体疼痛、肌肉骨骼强直、尿路感染。信号强度较高但说明书未记载的信号有握力减弱、腕管综合征、肌腱断裂、肌肉骨骼强直、白内障等。严重不良事件结果对应的PT主要为COVID-19、感染性肺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等。结论:临床使用乌帕替尼时,除需关注疼痛、感染等常见不良事件及说明书未提及的新不良事件外,还应重视严重感染、心脑血管意外、肺栓塞等严重不良事件结局检出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帕替尼 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信号分析 报告比值比法 比例报告比值法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基于美国FDA MADUE和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输血输液加温器不良事件分析
7
作者 牟宗峰 厉彦卓 +4 位作者 牛惠芳 时培军 牟强善 王连朋 张彦芹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7期79-83,共5页
目的挖掘输血输液加温器使用风险,为国家“十四五”输血输液加温器重点监测及医疗机构正确和安全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提供信息和参考。方法对2018—2022年美国FDA MADUE和2019—2022年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303条输... 目的挖掘输血输液加温器使用风险,为国家“十四五”输血输液加温器重点监测及医疗机构正确和安全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提供信息和参考。方法对2018—2022年美国FDA MADUE和2019—2022年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303条输血输液加温器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整理,就涉及的产品品牌、型号、上报人对不良事件的陈述、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对不良事件可能原因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品牌输血输液加温器的设计原理,对输血输液加温器的使用风险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303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事件后果主要是设备故障、患者严重伤害、患者死亡。其中设备故障1280条,占98.23%;患者严重伤害10条,占0.77%;患者死亡13条,约占1.00%。主要现象有死亡、心脏骤停、低血压、电击、低体温、皮肤烧伤、无法开机、黑屏、不加温、加温效果差、过热或超温报警、输液管内出现气泡、液体漏液、焦糊味、输血输液流量不足、报警失效或无报警等。结论生产企业要加强输血输液加温器产品的研发升级,完善产品功能,提高其性能及安全性;医疗机构等使用单位要加强输血输液加温器的使用和维护保养培训,并加强输血输液加温器的临床使用效果研究,为医院安全用械和生产企业产品研发升级提供参考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输液加温器 不良事件 风险分析 fda MADUE 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
下载PDF
基于OpenFDA挖掘和分析维奈克拉的不良事件信号
8
作者 黄晴 吴亚妹 +3 位作者 李慧敏 张媛 陈鹏 刘晓东 《感染、炎症、修复》 2024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目的:通过分析新型抗肿瘤药物维奈克拉(VEN)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Open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检索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6年4月至2023年3月维奈克拉的不良反应数据,采用报告比... 目的:通过分析新型抗肿瘤药物维奈克拉(VEN)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Open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检索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6年4月至2023年3月维奈克拉的不良反应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MHRA)综合标准法、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多项式伽马泊松分布缩减(MGPS)法挖掘和分析维奈克拉的ADE信号。结果:在从FAERS数据库收集的29849份报告中,确定了336份维奈克拉相关ADE报告,共累及27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发生例数较多的SOC依次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各类检查,感染及侵染类疾病,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胃肠系统疾病、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等。排除原发病本身因素及与药物无关的不良反应,常见的ADE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降低,感染性肺炎,发热等。严重的ADE(如:住院、死亡和危及生命)发生率较高。同时新发现维奈克拉说明书中未提及的可疑ADE有COVID-19、心房颤动、胸腔积液、真菌性肺炎等。结论:本研究结果与临床试验一致,同时还发现了维奈克拉潜在的新的ADE信号。本研究结果可为维奈克拉的临床使用及进一步安全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Openfda 数据挖掘 Bcl-2抑制剂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对舒尼替尼不良事件信号挖掘和用药风险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素素 马曾庆 +1 位作者 吴连平 赵欣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舒尼替尼不良事件(AE)信号,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报告比值法(ROR)、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多项式伽马泊松分布缩减法(MGPS)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舒尼替尼不良事件(AE)信号,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报告比值法(ROR)、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多项式伽马泊松分布缩减法(MGPS)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分析FAERS数据库2006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三季度舒尼替尼的数据风险信号强度。结果检索到舒尼替尼AE报告35720份,阳性信号310个;大多数AE发生在用药后30 d(39.71%);严重AE占76.37%;阳性信号共涉及27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前3位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疾病和各类检查;死亡、腹泻、疾病进展和疲劳等发生频次较高;发生强度前20位AE中,新的不良反应占65%,如肿瘤破裂和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弥漫性增殖等。结论应完善舒尼替尼用药评估,加强用药监护,保证患者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不良事件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信号挖掘
下载PDF
浅析美国FDA对医疗器械上市后监测的信息化手段及其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费晓璐 魏岚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1年第5期78-79,87,共3页
研究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对医疗器械上市后监测所采用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为公众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探讨美国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的基础数据库——厂商和用户使用设备体验数据库(MAUDE)的数据来源及各种应用特点。根据研究结果并... 研究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对医疗器械上市后监测所采用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为公众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探讨美国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的基础数据库——厂商和用户使用设备体验数据库(MAUDE)的数据来源及各种应用特点。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国家建设符合规范的自发报告系统及综合数据库提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报告 数据库
下载PDF
基于FDA报告系统的乌司奴单抗严重不良事件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滕威 沈皓 +2 位作者 焦敏 周晶晶 于鲁海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3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运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乌司奴单抗上市后的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对FAERS数据库自2009年第4季度至202... 目的:运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乌司奴单抗上市后的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对FAERS数据库自2009年第4季度至2022年第1季度的乌司奴单抗相关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及信号检测。结果:共得到乌司奴单抗相关药物警戒信号90个(116 311例次),同时满足ROR法及PRR法识别并排除同义合并、药物外不良事件,共得到38个药品不良信号(44 515例次),涉及12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13个信号未在乌司奴单抗药品说明书中提及,涉及心脏器官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等;主要累积器官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9543例次)、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9366例次)以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5801例次)等;涉及死亡结局信号28个(811例次),按频次排序排名前二的分别为肺炎(95例次)和牛皮癣(60例次)。结论:应关注药品说明书中尚未涉及的严重的、新的药物警戒信号。用药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给药部位、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及感染药物警戒信号,及早科学识别药品不良事件,做好相应防范,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奴单抗 药物警戒 信号挖掘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下载PDF
Med Watch——FDA网站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程序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军 王静 《药学进展》 CAS 200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药品上市后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备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在Internet网站上建立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程序———MedWatch的主要内容 ,以期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FAD网站 药物不良反应 报告程序
下载PDF
基于FDA不良事件数据库阿司匹林相关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不良事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海燕 《药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2期838-840,共3页
目的 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阿司匹林相关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不良事件(AE)信号并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共数据开... 目的 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阿司匹林相关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不良事件(AE)信号并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Vigil 2.1数据库中于2004年1月1日—2021年9月30日上报的阿司匹林相关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阿司匹林相关痛风的不良事件报告数为625例,报告比值比的95%CI:3.254(2.997-3.533)。高尿酸血症90个,报告比值比的95%CI:2.464(1.989-3.053)。女性信号强度高于男性,18~44岁年龄组信号强度高于其他年龄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不良事件中应用的阿司匹林均为小剂量。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是诱发痛风和高尿酸血症风险信号,阿司匹林诱发痛风信号强度高于高尿酸血症,二者可能为2个独立的不良事件,无相关性。女性和18~44岁组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应低嘌呤饮食,注意监测血尿酸和痛风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痛风 高尿酸血症 信号挖掘
下载PDF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利奥西呱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14
作者 杨健 郭丽萍 +1 位作者 万盟 赵拯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3年第5期448-453,共6页
目的:挖掘和分析利奥西呱上市后的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2013年10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的原始数据导入SAS 9.4软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以及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对利奥西... 目的:挖掘和分析利奥西呱上市后的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2013年10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的原始数据导入SAS 9.4软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以及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对利奥西呱不良事件信号进行挖掘,分层分析考察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的人群服用利奥西呱发生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以利奥西呱为主要可疑药物的不良事件报告共计10528份,不良事件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83 d。共挖掘出305个不良事件信号,涉及20个系统和器官分类,发生频次较高的不良事件信号与药品说明书基本一致。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包括肠道梗阻、食管炎、反应迟缓、听觉障碍等。女性患者出现头痛、心悸和颌骨疼痛的概率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患者发生咯血的概率显著高于女性。18~64岁的患者发生头痛、心悸、颌骨疼痛和咯血概率显著高于64岁以上患者,而后者出现外周水肿(肿胀)、舒张压降低和贫血的概率显著增加。结论:临床使用利奥西呱时,应关注性别和年龄对不良事件的影响,以及说明书未载入的不良事件,加强药学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奥西呱 肺动脉高压 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信号挖掘
下载PDF
基于OpenFDA数据挖掘和分析司美格鲁肽的不良事件报告信号 被引量:13
15
作者 郭艳琼 彭晶 +2 位作者 李庆德 郑锦坤 何蓉蓉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3期475-478,共4页
目的:对司美格鲁肽安全警戒信号进行挖掘与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提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7年12月1日~2021年9月30日司美格鲁肽相关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目的:对司美格鲁肽安全警戒信号进行挖掘与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提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7年12月1日~2021年9月30日司美格鲁肽相关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提取得到的5 185 800份ADE报告中,以司美格鲁肽为怀疑药物的有8 005份。司美格鲁肽ADE报告数量逐年递增,报告者主要为消费者或非医务人员,报告国家前6位分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丹麦和德国。经报告比值比法(ROR)检测得到56个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累及13个系统器官分类(SOC),信号强度排前3位的ADR是嗳气(ROR=39.34)、视网膜病(ROR=31.83)和胰腺炎(ROR=20.55)。共有35个ADR信号和6个SOC尚未被说明书记载,排除假阳性和原发病相关信号,信号强度排前3位的ADR是食欲减退(ROR=6.36)、体质量降低(ROR=5.97)和摄食量减少(ROR=5.30)。结论:利用大数据对司美格鲁肽ADE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多维度的挖掘分析,为有效开展药学监护和及时处理相关ADR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美格鲁肽 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药物警戒 报告比值比法 安全用药
下载PDF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数据库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郁薇 蒙龙 刘箫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8-333,共6页
目的: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美国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数据库中于2004年1月1日-2019年12... 目的: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美国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数据库中于200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上报的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不良事件涉及的人口学特征、不良反应构成和信号。结果: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不良事件报告数分别为1659例,其中女性(1169例,占70.5%)多于男性(345例,占20.8%);年龄主要在45~64岁(519例,占31.3%)。该药的不良反应信号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血液及淋巴系统、胃肠系统、肝胆系统、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系统和全身性不良反应。分析发现了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阳性不良反应信号20个,包括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黄斑水肿、腹痛、吞咽困难、寒战、黄疸、肝衰竭、肝硬化、尿路感染、脓性分泌物、射血分数降低、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骨痛、面瘫、精神状态变化、鼻出血、肺不张等,其中淋巴细胞减少、黄斑水肿、精神状态改变并未记录在该药的药品说明书中,其他则为药品说明书中已记录的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结论:临床应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时,除药品说明书中已提到的不良反应外,还应密切关注其神经毒性、淋巴细胞变化并定期进行眼部与精神状态监测,以避免因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或造成患者器官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 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不良事件 药品不良反应 信号挖掘
下载PDF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数据库的利伐沙班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圆圆 郑淑芬 钟诗龙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764-1769,共6页
目的:挖掘利伐沙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比例报告比法对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中于2008年9月-2020年12月上报的利伐沙班ADR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分... 目的:挖掘利伐沙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比例报告比法对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中于2008年9月-2020年12月上报的利伐沙班ADR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相关ADR报告并映射得到对应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同时,统计报告病例的性别、年龄、适应证等基本信息。结果与结论:共提取到相关ADR报告9373236例,其中以利伐沙班为伴随和怀疑药物的ADR报告有102027例;共挖掘得到ADR信号883个,涉及系统器官27个。102027例ADR报告中,女性(41294例,占40.47%)与男性(41071例,占40.26%)比例相当;年龄主要在>50~75岁(29261例,占28.68%)和>75岁(21470例,占21.04%);上报年份主要集中在2018年(18446例,占18.08%);主要上报国家为美国(75390例,占73.89%);严重的ADR报告有35046例(占34.35%),以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为主。利伐沙班ADR信号的SOC主要集中在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各类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在ADR报告数排序前20位的ADR首选术语中,除肺栓塞、急性肾损伤和心房颤动外,其余主要为出血相关的ADR,其中颅内出血是较为严重的ADR。当利伐沙班应用于房颤和预防脑血管意外时易引发颅内出血,当应用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和血栓形成预防时易引发肺栓塞,临床应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 信号挖掘 比例报告比法 报告比值比法
下载PDF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来氟米特致肝损伤病例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崔向丽 张志琪 +3 位作者 孙丽莹 郭明星 曾志贵 徐菀佚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4期426-431,共6页
目的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挖掘来氟米特肝损伤的药品不良反应特点,提示临床用药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警示此药具肝损伤特点。方法比较各国说明书和指南对肝损伤... 目的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挖掘来氟米特肝损伤的药品不良反应特点,提示临床用药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警示此药具肝损伤特点。方法比较各国说明书和指南对肝损伤患者使用来氟米特的推荐意见;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 ratio,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oportion report ratio,PRR)对FAERS数据库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间来氟米特不良事件报告进行信号挖掘,对其患者人群特点、原发病、合并用药、临床结局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中国来氟米特说明书【禁忌症】中写明了严重肝脏损害禁用,相对其他国家的说明书或指南推荐使用过于宽泛。美国说明书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伤和致命性肝衰竭的报道,避免用于之前有肝病史或ALT>2倍正常值的患者。FAERS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来氟米特不良事件28186例,其中肝损伤不良反应人数4319例,占17.9%。来氟米特与其他药物肝损伤的ROR和PRR分别是51.6和43.9。肝损伤患者中女性人数约为男性的3.5倍,年龄46~60岁占比最高,达35.1%。治疗原发病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占77.5%。合并用药方面,单用来氟米特患者2288例,占52.98%,其次是合并使用1~5种药物,占29.22%;合并使用阿达木单抗、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甲氨蝶呤的患者例数最多。死亡风险主要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与合并用药种类无显著相关性。男性、高龄,死亡风险增加。结论我国临床使用来氟米特应警惕其引起肝损伤风险,应间隔2~4周监测患者肝功能,尤其与其他有肝损伤风险药物合用时更应该加强监测,有肝病史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氟米特 肝损伤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对非布司他血栓栓塞风险信号的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钟国冬 张翼 +2 位作者 方振威 王亚力 张茹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434-438,共5页
目的:以别嘌醇为对照分析并评价非布司他致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FAERS)中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相关不良事件(ADE)报告,检索时限为2004年1月1日~201... 目的:以别嘌醇为对照分析并评价非布司他致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FAERS)中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相关不良事件(ADE)报告,检索时限为200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通过报告比值比(ROR)对比非布司他的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纳入的8447806份ADE报告中,以非布司他为首要怀疑药物的报告5953份,以别嘌醇为首要怀疑药物的报告72569份。非布司他致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390例,别嘌醇5917例。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致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ROR=1.08,95%CI(0.96,1.22)]、非致死性血栓栓塞事件[ROR=0.87,95%CI(0.74,1.03)]、卒中[ROR=1.23,95%CI(0.75,2.01)]、心肌梗死[ROR=0.77,95%CI(0.59,1.00)]、其他血栓栓塞事件[ROR=0.92,95%CI(0.73,1.16)]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致全因死亡风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R=1.37,95%CI(1.16,1.61)],提示非布司他每导致1例ADE,该病例的死亡风险比别嘌醇高37%。结论:与别嘌醇相比,非布司他增加了报告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但并未增加患者的非致死性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本研究主要结局与此前研究基本一致,仍需要后续研究对其关联性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布司他 别嘌醇 药品不良事件 血栓栓塞事件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库
下载PDF
美国FDA MAUDE数据库气管插管不良事件相关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兵 岳中胜 +3 位作者 王丽 王新茹 马雪皎 刘伟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4期480-488,共9页
目的:分析呼吸机用气管插管不良事件相关数据,探讨影响气管插管安全性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及安全使用气管插管提出建议。方法:检索美国FDA MAUDE数据库,对2019-2021年间3777例气管插管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管插管不良事件... 目的:分析呼吸机用气管插管不良事件相关数据,探讨影响气管插管安全性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及安全使用气管插管提出建议。方法:检索美国FDA MAUDE数据库,对2019-2021年间3777例气管插管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管插管不良事件器械故障方面主要表现为气囊问题、连接问题、导管问题和标签问题等;患者伤害方面主要表现为非计划性拔管、缺氧/低血氧饱和度和呼吸功能问题等。结论:通过分析美国FDA MAUDE数据库中2019-2021年气管插管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建议我国气管插管生产企业应积极主动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加强对气管插管的质量管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使用单位应严格执行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熟练掌握插管技术,特别警惕呼吸机与气管插管配合使用进行机械通气所产生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和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培训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气囊问题 非计划性拔管 不良事件 fda MAUDE数据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