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RS和USLE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变化 被引量:75
1
作者 陆建忠 陈晓玲 +3 位作者 李辉 刘海 肖靖靖 殷剑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7-344,F0003,共9页
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分别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ETM+影像分类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结合鄱阳湖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流域降雨资料分别获... 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分别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ETM+影像分类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结合鄱阳湖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流域降雨资料分别获取USLE模型中各因子值的空间分布,最后计算流域2个年份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赣江上游,信江上游,抚河上中游和修水上游地区;鄱阳湖流域1990年和2000年大范围土地经受着Ⅰ级微度与Ⅱ级轻度侵蚀,其侵蚀面积之和分别占流域面积的97.38%和97.30%;而流域产沙主要来源于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所占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58.16%和51.20%,其中中度以上等级的侵蚀对产沙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1990年到2000年土壤侵蚀等级变化呈现了由中等级侵蚀(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向低等级(Ⅰ级微度侵蚀)和高等级侵蚀(Ⅴ级极强度和Ⅵ级剧烈侵蚀)的2个极端演化的趋势。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从1990年到2000年增长幅度达6.3%;土壤平均侵蚀模数都约为1100t/(km2·a),属于Ⅱ级轻度侵蚀。分析2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发现鄱阳湖流域湿地和农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均是造成土壤侵蚀量增加的因素,而降雨侵蚀力因子空间格局也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遥感 鄱阳湖流域 产沙量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
下载PDF
基于遥感、DEM技术的西汉水水土流失变化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晖 张红 +2 位作者 徐高洪 周军其 戴明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15,共4页
嘉陵江西汉水中上游属黄土梁峁区,是长江的主要产沙区之一,亦是长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域之一。基于MODIS及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信息提取,结合流域DEM、同步降水、径流、泥沙、水土保持及野外调查资料,建立嘉陵江西汉水镡家坝以上流域... 嘉陵江西汉水中上游属黄土梁峁区,是长江的主要产沙区之一,亦是长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域之一。基于MODIS及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信息提取,结合流域DEM、同步降水、径流、泥沙、水土保持及野外调查资料,建立嘉陵江西汉水镡家坝以上流域土壤流失量评价模型,量化分析1989年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前后嘉陵江西汉水流域水土流失变化规律。在构建流域土壤流失量评价模型中引入较敏感的径流因子,提高了拟合成果与实测估算值的吻合度及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M-usle模型 遥感 dem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类型提取与制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实验样区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朱红春 张友顺 +3 位作者 汤国安 袁勘省 李晓印 易红伟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110-113,共4页
以陕北绥德县刘家沟流域为实验样区 ,从地貌成因、形态和土地利用角度出发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3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 ;以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为基础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 Arc View的支持下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 以陕北绥德县刘家沟流域为实验样区 ,从地貌成因、形态和土地利用角度出发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3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 ;以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为基础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 Arc View的支持下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自动提取黄土丘陵区 3种基本地貌类型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分析结果证明 :利用 DEM自动提取地貌类型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技术方法 ,对指导退耕还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貌类型 水土保持
下载PDF
GIS-Based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at Nihe Gou Catchment 被引量:4
4
作者 ZHANG Qing-feng WANG Li WU Fa-q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46-753,共8页
The paper discussed theory and methodologies of soil erosion assessment and established a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USLE factors combining with thematic paper maps and DEMs. Factors of USLE- R, K, S, L, P a... The paper discussed theory and methodologies of soil erosion assessment and established a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USLE factors combining with thematic paper maps and DEMs. Factors of USLE- R, K, S, L, P and C were adapted to the test area, the Nihe Gou catchment in Chunhua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fterwards the parameters of the USLE were evaluated individually and merged in order to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soil loss over the corresponding years, 1977 and 2003. In order to derive all necessary factors a TIN was generated out of a paper contour map. Furthermore, thematic paper maps and climate data completed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The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es integrated with GIS were applied during the process.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result was performed comparing the real world situation at the test area with the resulting thematic maps. It shows these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 wer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and can provide basis or reference for further area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le dem t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下载PDF
基于DEM的丹江口水源区治理区小流域划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郭文慧 于泳 +2 位作者 李璐 杨伟 袁修猛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5期51-54,共4页
简要介绍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自动提取流域特征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丹江口水源区治理区1∶5万DEM数据为基础,在Arc Map软件的水文模块(Hydrology)环境下,通过不同阈值参数的对比分析,对提取数字河网水系及流域边界、子流域归并等进行... 简要介绍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自动提取流域特征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丹江口水源区治理区1∶5万DEM数据为基础,在Arc Map软件的水文模块(Hydrology)环境下,通过不同阈值参数的对比分析,对提取数字河网水系及流域边界、子流域归并等进行了探索,最后共提取小流域624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dem 小流域划分 丹江口水源区治理区
下载PDF
基于DEM的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高艺伟 白昊睿 高举红 《科技风》 2021年第5期132-135,共4页
本文是基于陕南地区ASTER GDEM2的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ArcGIS中提取多种窗口下的地形起伏度数据,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最佳邻域分析单元。对陕南地区的起伏度、坡度、坡向、海拔以及水土保持地形因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研究所提供的... 本文是基于陕南地区ASTER GDEM2的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ArcGIS中提取多种窗口下的地形起伏度数据,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最佳邻域分析单元。对陕南地区的起伏度、坡度、坡向、海拔以及水土保持地形因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研究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以期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工业布局、规划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均值变点 地形起伏度 地貌形态 水土保持地形因子 陕南地区
下载PDF
土壤侵蚀模型在水土保持实践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谢云 岳天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7,共13页
土壤侵蚀模型是土壤侵蚀理论研究的成果,也是指导水土保持实践的重要工具。本文回顾了美国经验模型USLE、中国经验模型CSLE、美国机理模型WEPP和几个代表性应用模型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土壤侵蚀模型的应用案例,提出几方面启示:土壤侵蚀模... 土壤侵蚀模型是土壤侵蚀理论研究的成果,也是指导水土保持实践的重要工具。本文回顾了美国经验模型USLE、中国经验模型CSLE、美国机理模型WEPP和几个代表性应用模型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土壤侵蚀模型的应用案例,提出几方面启示:土壤侵蚀模型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区域土壤侵蚀调查与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还会继续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与规划、径流泥沙输移与面源污染、大暴雨事件和重大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等生态与环境监测与评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长期高质量监测与试验是土壤侵蚀模型建立的基础;顶层设计并以管理用户需求为导向建立模型,是实现模型应用的前提;多学科交叉合作和长期坚持,不断与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融合更新模型,是保持模型有长期生命力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模型 水土保持 usle CSLE WEPP
下载PDF
岔路河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区水土流失研究
8
作者 汤洁 汪雪格 王春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0-281,285,共3页
应用修正过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确定了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区的降雨因子、土壤侵蚀因子、坡度坡长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估算了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模数。通过对这一地区各... 应用修正过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确定了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区的降雨因子、土壤侵蚀因子、坡度坡长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估算了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模数。通过对这一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水土流失分析,提出了保持该地区水土及促进该地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usle方程 岔路河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基于2009—2018年径流小区观测数据的武汉市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韩旭 田培 +4 位作者 黄建武 王珂珂 王瑾钰 刘目兴 潘成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878-3890,共13页
武汉市位于桐柏山大别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预防区与幕阜山省级水土流失治理区之间,其土壤侵蚀问题对长江中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9—2018年武汉市蔡店、磨盘山、西湖流域、燕子山等4个水土保持监测站35个径流小区的观测数据(139... 武汉市位于桐柏山大别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预防区与幕阜山省级水土流失治理区之间,其土壤侵蚀问题对长江中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9—2018年武汉市蔡店、磨盘山、西湖流域、燕子山等4个水土保持监测站35个径流小区的观测数据(139组),定量分析了坡度、侵蚀性降水量、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借鉴USLE模型识别土壤侵蚀主导因子。结果表明,裸地小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最高(2597.57 t km^(-2)a^(-1)),其次是经济林、草地和耕地小区且三者的侵蚀模数相差不大,土壤侵蚀模数与侵蚀性降雨量、坡度之间呈显著二元线性或幂函数关系;与天然植被小区相比,植物篱(草带、茶树、紫穗槐)及石坎梯田措施均显著降低了土壤侵蚀模数,其中植物篱措施的效果更优,且草带植物篱小区的侵蚀模数最低(46.13 t km^(-2)a^(-1));3个坡度等级(0—10°、10—20°、20—25°)小区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892.07、911.15、2087.60 t km^(-2)a^(-1),表明坡度超过20°后土壤侵蚀严重加剧;武汉市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为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水土保持措施合理布设及侵蚀预报模型的完善提供依据,基于径流小区长期观测数据的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模数 径流小区 土壤侵蚀因子 水土保持措施 usle 武汉市
下载PDF
松嫩平原水土保持价值复合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平安 林年丰 +2 位作者 李昭阳 汤洁 汪雪格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3-442,共10页
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在近几十年间严重恶化,荒漠化迅速发展,这与该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持续下降有关。根据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以TM/MODIS/DEM数据为基础,应用3S技术建立了水土保持价值的复合计算模型,并以松嫩... 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在近几十年间严重恶化,荒漠化迅速发展,这与该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持续下降有关。根据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以TM/MODIS/DEM数据为基础,应用3S技术建立了水土保持价值的复合计算模型,并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进行应用。计算结果表明,全区2001年水土保持价值总额为662.63亿元。就单位面积的水土保持价值而言,林地最高,为173.59万元/km2;草地次之,为70.42万元/km2;耕地较低,为24.53万元/km2;难利用地仅为2.89万元/km2。水土保持价值的分布趋势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从193.86万元/km2降至18.87万元/km2。可见,进行林地、草地建设是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关键,平原中、西部尤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解决了水土保持价值的量化问题,而且,为绿色GDP的核算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水土保持价值 复合计算模型 土地利用类型 TM/MODIS/dem数据
下载PDF
水土保持规划中低空遥感数据的获取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养安 宋晓强 +2 位作者 段怡红 李俊锋 夏积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5期338-341,346,共5页
[目的]为实现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高精度、高效率及现时性要求,探求低空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基础和前景。[方法]选取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鲍家寺景区进行低空遥感试验,通过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模型(DOM),从3个... [目的]为实现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高精度、高效率及现时性要求,探求低空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基础和前景。[方法]选取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鲍家寺景区进行低空遥感试验,通过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模型(DOM),从3个方面比较分析低空遥感数据的优势,并进一步探索了低空遥感成果在水土保持规划前期基础信息获取阶段的基本应用。[结果]低空遥感不但具有灵活性好,时效性好,数据精度高等基础优点,而且借助其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方便、快捷提取地形现状信息和水土保持治理现状信息等水土保持规划基础资料,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能满足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要求。[结论]低空遥感数据应用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具备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遥感 水土保持规划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正射模型
下载PDF
松嫩平原水土保持价值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年丰 孙平安 +2 位作者 汤洁 李昭阳 王晨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5-159,共5页
近几十年来,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荒漠化迅速发展,这与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持续下降有关。本文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以TM/M OD IS/DEM数据为基础,应用3S技术建立了松嫩平原水土保持价值的复合计算模... 近几十年来,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荒漠化迅速发展,这与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持续下降有关。本文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以TM/M OD IS/DEM数据为基础,应用3S技术建立了松嫩平原水土保持价值的复合计算模型。计算表明,全区2001年水土保持总价值为662.63亿元,就单位面积的水土保持价值而言,林地最高,为173.59万元/km2,草地次之,为70.42万元/km2,耕地很低,为24.53万元/km2,难利用地仅为2.89万元/km2。水土保持价值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从193.86万元/km2降至18.87万元/km2。研究指出,进行林地、草地建设是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关键,中、西部尤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本文不仅解决了水土保持价值的量化问题,而且为绿色GDP的核算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水土保持价值 复合计算模型 土地利用类型 TM/MODIS/dem数据
下载PDF
山区性城市建设中土石方优化配置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包中进 陆芳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48,共2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建设中的土石方配置问题尤为突出。就如何运用GIS分析计算软件和线性规划模型对城市建设土石方进行优化配置以及管理,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城市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土石方配置 数字地面高程模型
下载PDF
Assessing the soil erosion control efficiency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mplemented through free community labor mobilization in Ethiopia 被引量:1
14
作者 Tibebu Kassawmar Gizaw Desta Gessesse +1 位作者 Gete Zeleke Alemtsehay Subhatu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87-98,共12页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P) and cover management (C) on soil loss reduction by determining it at the scale of landscape units in 16 systematically selected watersheds. Focusi...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P) and cover management (C) on soil loss reduction by determining it at the scale of landscape units in 16 systematically selected watersheds. Focusing on major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mplemented through free community labor mobilization, the assessment combine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field observation, and expert as well as local knowledge. The results show an average net decrement of 39% ( ± 19%) in the P factor value and 8.9%( ± 21%) in the C factor value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P factor value re-duction is linked to a high area coverage of level structures, while increases in the P factor value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quality of structures, inappropriate practices, and wide spacing between structures on steep slopes. C factor value reduction is observed in non-arable shrub- and bushland with enriched area closure, whereas increased C factor values are associated with open access grasslands and untreated croplands. The overall change in P and C factor values resulted in a 42% ( ± 28%) relative soil loss re-duction. The demonstrated approach makes it possible to assess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in the P and C erosion factors and to estimate spatially disaggregated changes in the P and C factor values. This can help to improve parameterization of inputs for erosion modelling and to assess their relative soil loss effect. The approach provides valuable feedback on watershed planning processes and supports informed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 P and C factors soil LOSS red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WC)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