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研型综合化学实验UiO-66-NH2/GO的制备、表征及其对Pb(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1
作者 郑慧玲 周贤亚 +1 位作者 陈冰艳 邹露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9-102,114,共5页
开设了UiO-66-NH2/GO的制备、表征及其对Pb(Ⅱ)吸附性能研究的综合化学实验项目。通过各种表征技术验证UiO-66-NH2/GO的表面形貌、结晶度、表面电荷和官能团等物理化学性质。采用静态批式实验法系统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下UiO-66-NH2/GO... 开设了UiO-66-NH2/GO的制备、表征及其对Pb(Ⅱ)吸附性能研究的综合化学实验项目。通过各种表征技术验证UiO-66-NH2/GO的表面形貌、结晶度、表面电荷和官能团等物理化学性质。采用静态批式实验法系统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下UiO-66-NH2/GO的吸附性能。吸附动力学显示Pb(Ⅱ)在UiO-66-NH2/GO上的吸附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是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在300 K时,利用Langmuir等温线拟合UiO-66-NH2/GO对Pb(Ⅱ)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39.907 mg·g^(-1)。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材料合成、结构表征和吸附性能测试等,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研究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实验 uio-66-nh2/go 吸附性能 表征分析
下载PDF
UiO-66-NH_(2)合成及其在混合基质碳捕集膜中的应用
2
作者 陈羿戬 生梦龙 +1 位作者 李庆华 王志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68,共11页
UiO-66-NH_(2)是典型Zr基金属有机框架(Zr-MOFs),在CO_(2)吸附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是与聚乙烯基胺(PVAm)结合制备混合基质膜(MMMs)的较好填料。但UiO-66-NH_(2)合成反应规模化效应明显,难放大到十克级以上。通过调节水–乙酸的比例,合成... UiO-66-NH_(2)是典型Zr基金属有机框架(Zr-MOFs),在CO_(2)吸附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是与聚乙烯基胺(PVAm)结合制备混合基质膜(MMMs)的较好填料。但UiO-66-NH_(2)合成反应规模化效应明显,难放大到十克级以上。通过调节水–乙酸的比例,合成了一系列UiO-66-NH_(2),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测试与孔隙率分析(BET)对样品进行表征。通过分析表征结果,提出一种水–乙酸促进Zr-MOFs二级结构(SBU)形成的机理,以此为指导成功实现UiO-66-NH_(2)颗粒的百克级规模化合成。此外,将该材料与聚乙烯基胺(PVAm)结合制备了UiO-66-NH_(2)/PVAm混合基质膜,用模拟烟道气(CO_(2)、N_(2)体积分数分别为15%、85%)进行分离性能测试,相较纯PVAm膜,UiO-66-NH_(2)/PVAm混合基质膜分离性能提高,CO_(2)渗透率达1937 GPU,CO_(2)/N_(2)分离因子达85。根据成本估算结果,用混合基质膜可有效减少碳捕集成本,在实际燃煤烟道气碳捕集中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 规模化制备 膜分离 CO_(2)捕集 水促进
下载PDF
UiO-66-NH_(2)负载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醇的催化氧化
3
作者 段章圭 裴毅 +6 位作者 郑姗姗 王召阳 王勇光 王骏杰 胡杨 吕春欣 钟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6,共11页
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的复合材料Cu-Cu_(2)O/UiO-66-NH_(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进行全面表征。在空气... 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的复合材料Cu-Cu_(2)O/UiO-66-NH_(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进行全面表征。在空气作氧化剂条件下,以苯甲醇氧化为苯甲醛作为模型反应,系统地考察了溶剂、温度、催化剂各组分用量等因素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催化剂在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60℃下反应5 h便可将苯甲醇定量转化为苯甲醛,并对其他苄基醇、烯丙基醇和杂芳基醇等底物也展现出良好活性。此外,循环利用3次后,该催化剂活性几乎不变,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_(2)O基催化剂 uio-66-nh_(2) 复合材料 醇选择性氧化
下载PDF
UiO-66-NH_(2)的改性及其吸附Cu^(2+)性能
4
作者 袁近秋 吕章怡 +3 位作者 梁宇宁 毕明春 高彦华 陈颖 《化工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的UiO-66-NH_(2),用多巴胺(DA)对其进行后合成改性,制备了UiO-66-NH_(2)/PDA复合材料,用于去除重金属Cu^(2+)。探究了pH、初始ρ(Cu^(2+))、接触时间和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u^(2+)...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的UiO-66-NH_(2),用多巴胺(DA)对其进行后合成改性,制备了UiO-66-NH_(2)/PDA复合材料,用于去除重金属Cu^(2+)。探究了pH、初始ρ(Cu^(2+))、接触时间和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u^(2+)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数据分别符合准二级和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初始ρ(Cu^(2+))=50 mg/L,pH=5.5,t<30 min,Cu^(2+)去除率为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 Cu^(2+) 吸附 功能化 多巴胺
下载PDF
UiO-66-NH_(2)/wood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甲醛吸附性能研究
5
作者 房梦迪 丁佳蓉 +2 位作者 赵爱晨 胡泽文 刘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69-273,共5页
以巴沙木为载体,通过溶剂热法在木材管道内原位生成UiO-66-NH_(2)/wood复合材料;以甲醛为降解目标,对复合材料的甲醛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并借助XRD、FT-IR、SEM和热重分析表征手段探讨了材料结构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木材为... 以巴沙木为载体,通过溶剂热法在木材管道内原位生成UiO-66-NH_(2)/wood复合材料;以甲醛为降解目标,对复合材料的甲醛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并借助XRD、FT-IR、SEM和热重分析表征手段探讨了材料结构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木材为载体制备的UiO-66NH_(2)/wood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尺寸为木材的2倍,且其在200℃以下热稳定性较UiO-66-NH_(2)材料有明显提高,UiO-66-NH_(2)/wood复合材料对甲醛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100 min内对甲醛最高吸附效率为95.64%,其对甲醛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表现为物理吸附,经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其甲醛的吸附过程以内部扩散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uio-66-nh_(2)/wood 甲醛 吸附
下载PDF
BiOCl/UiO-66-NH_(2)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介颖泽 王英戈 +1 位作者 张卫珂 杨艳青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3-1452,共10页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BiOCl/UiO-66-NH_(2)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_(2)吸附-脱附比表面积分析(BET)等对其形貌、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UiO-66-NH_(2...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BiOCl/UiO-66-NH_(2)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_(2)吸附-脱附比表面积分析(BET)等对其形貌、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UiO-66-NH_(2)颗粒均匀地嵌在BiOCl的花状结构上,形成紧密接触的界面。该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的性能,经可见光照射40 min可以完全去除溶液中的RhB,降解能力是纯BiOCl材料的3.53倍。光催化活性的增强归因于BiOCl和UiO-66-NH_(2)之间形成的Z型异质结,该异质结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和转移。此外,该复合光催化剂在连续4次循环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对RhB的降解率仍保持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l uio-66-nh_(2) 复合材料 Z型异质结 光催化 降解
下载PDF
介孔及非介孔UiO-66-NH2对水溶液中污染物的吸附性能
7
作者 胡达松 林泽文 +4 位作者 邱声瑞 黄礼涛 林芊芊 陈浩 黄晓辉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01-206,共6页
以氨基-对苯二甲酸为配体和Zr4+反应制备介孔UiO-66-NH2和非介孔UiO-66-NH2,并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介孔UiO-66-NH2具有明显的介孔孔道;通过对污染物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双氯芬酸钠进行吸附的实验发现,介孔的引入明显增... 以氨基-对苯二甲酸为配体和Zr4+反应制备介孔UiO-66-NH2和非介孔UiO-66-NH2,并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介孔UiO-66-NH2具有明显的介孔孔道;通过对污染物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双氯芬酸钠进行吸附的实验发现,介孔的引入明显增强UiO-66-NH2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在25℃下,充分震荡90 min后,介孔UiO-66-NH2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率高达99.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2 水溶液 介孔 污染物 吸附性能
下载PDF
UiO-66-NH_(2)/聚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用于CO_(2)分离的研究
8
作者 朱海山 刘向东 +3 位作者 郑海敏 何明 段翠佳 陈赞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4-199,共6页
以高比表面积、纳米尺寸的UiO-66-NH_(2)作分散相,以聚醚酰亚胺(PEI)作连续相,通过干-湿相转化纺丝法分别制备了PEI和UiO-66-NH_(2)/PEI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通过FT-IR、XRD、SEM等研究了UiO-66-NH_(2)对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以高比表面积、纳米尺寸的UiO-66-NH_(2)作分散相,以聚醚酰亚胺(PEI)作连续相,通过干-湿相转化纺丝法分别制备了PEI和UiO-66-NH_(2)/PEI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通过FT-IR、XRD、SEM等研究了UiO-66-NH_(2)对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iO-66-NH_(2)的引入使中空纤维膜过渡层结构从树枝状结构变为泡孔状结构;在UiO-66-NH_(2)/PEI中空纤维膜的CO_(2)/N_(2)选择性与PEI中空纤维膜相比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UiO-66-NH_(2)/PEI中空纤维膜的CO_(2)渗透通量从8.09 GPU提升到32.09 GP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 聚醚酰亚胺 中空纤维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下载PDF
UiO-66-NH_(2)复合磺化聚磷腈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
9
作者 付凤艳 高志华 +4 位作者 王言 王晓红 张丽 王培 刘彦彬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9-1814,共6页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由于具有结构可调、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将官能团修饰的MOF引入到能够提供质子传导的离子型聚合物中,能够制备具有较高质子传导率的质子交换膜。本文将UiO-66-NH_(2)引入到磺化聚磷腈(SPFPP...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由于具有结构可调、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将官能团修饰的MOF引入到能够提供质子传导的离子型聚合物中,能够制备具有较高质子传导率的质子交换膜。本文将UiO-66-NH_(2)引入到磺化聚磷腈(SPFPP)中制备了复合质子交换膜,并表征了复合膜的热稳定性能、溶胀度、吸水率和质子传导率。复合膜具有较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复合膜的溶胀度小于纯的SPFPP膜。UiO-66-NH_(2)能够提高复合膜的保水能力,因而复合膜的吸水率高于纯的SPFPP膜。这种高的保水能力可以提高膜在高湿度条件下的质子传导率,复合膜SP/UiO-66-NH_(2)-0.6的质子传导率在80℃、100%湿度条件下可达到0.179 S/cm,而在相同条件下纯的SPFPP膜的质子传导率为0.120 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uio-66-nh_(2) 磺化聚磷腈 溶胀度 吸水率 质子传导率
下载PDF
Zr基MOFs材料UiO-66-NH_(2)负载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10
作者 刘思乐 洪雯雯 +2 位作者 单译 回梁川 张磊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9,共5页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UiO-66-NH_(2)/g-C_(3)N_(4)催化剂,以甲基橙(MO)染料溶液为模拟污染物,研究可见光照射下UiO-66-NH_(2)/g-C_(3)N_(4)光催化活性和循环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UiO-66-NH_(2)均匀地负载在层状g-C_(3)N_(4)表面,UiO-66-N...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UiO-66-NH_(2)/g-C_(3)N_(4)催化剂,以甲基橙(MO)染料溶液为模拟污染物,研究可见光照射下UiO-66-NH_(2)/g-C_(3)N_(4)光催化活性和循环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UiO-66-NH_(2)均匀地负载在层状g-C_(3)N_(4)表面,UiO-66-NH_(2)与g-C_(3)N_(4)形成Ⅱ型异质结,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当催化剂质量浓度为1.25 g/L时,其对MO的光催化降解率达到了95.6%,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后其对MO的光催化降解率仍达到了8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g-C_(3)N_(4) 甲基橙 光催化降解 溶剂热法 MOFS 层状多孔
下载PDF
室温合成UiO-66-NH_(2)(Zr)的MOF材料及其对头孢克肟的吸附性能
11
作者 王妍 邱志芳 +1 位作者 唐贵琴 黄余改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1341-1346,共6页
通过一步法在室温下合成了NH_(2)功能化的Zr-MOF(UiO-66-NH_(2))材料,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合成的UiO-66-NH_(2)(Zr)对抗生素头孢克肟有很好的吸附,以UiO-66-NH_(2)(Zr)的荧光猝灭信号为指标,探究了... 通过一步法在室温下合成了NH_(2)功能化的Zr-MOF(UiO-66-NH_(2))材料,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合成的UiO-66-NH_(2)(Zr)对抗生素头孢克肟有很好的吸附,以UiO-66-NH_(2)(Zr)的荧光猝灭信号为指标,探究了不同条件下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 H=6.5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在0.2 mg·mL^(-1)的吸附剂上,头孢质量浓度在0.01~2.00 mg·mL^(-1)时,荧光猝灭程度随着头孢的质量浓度增加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MOF uio-66-nh_(2) 荧光猝灭 头孢克肟
下载PDF
负载UiO-66-NH2棉织物的制备及化学战剂降解性能表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阳 沈晨康 +4 位作者 王碧佳 冯雪凌 毛志平 陶呈安 隋晓锋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1期8-15,25,共9页
提供了一种UiO-66-NH2高效负载棉织物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功能棉织物具有良好的化学战剂催化降解效果。首先利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对棉织物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溶剂热合成法在预处理棉织物上原位生长UiO-66-NH2晶体... 提供了一种UiO-66-NH2高效负载棉织物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功能棉织物具有良好的化学战剂催化降解效果。首先利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对棉织物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溶剂热合成法在预处理棉织物上原位生长UiO-66-NH2晶体,由此制备的负载UiO-66-NH2棉织物经10次皂洗后,其UiO-66-NH2负载量无明显变化,表明该织物具有良好的耐皂洗牢度。此外该负载UiO-66-NH2棉织物对有机磷酸酯类化学战剂模拟物甲基对氧磷(DMNP)的催化降解转化率在210 min时高达70.73%,半衰期约为3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原位生长 uio-66-nh2 降解 甲基对氧磷
下载PDF
Rh/UiO-66-NH_2催化1,4-丁炔二醇加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勇 潘越 +4 位作者 刘德蓉 袁涛 熊伟 冯岐 邱会东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6-139,144,共5页
采用浸渍法将Rh Cl3浸渍于Ui O-66-NH2上,用异丙醇还原,制得Rh/Ui O-66-NH2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活性中心金属Rh与底物1,4-丁炔二醇(BYD)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H2压力、反应时间等因素对1,4-丁炔二醇加氢制备1,4-丁烯二醇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浸渍法将Rh Cl3浸渍于Ui O-66-NH2上,用异丙醇还原,制得Rh/Ui O-66-NH2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活性中心金属Rh与底物1,4-丁炔二醇(BYD)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H2压力、反应时间等因素对1,4-丁炔二醇加氢制备1,4-丁烯二醇的影响。结果表明,Rh/Ui O-66-NH2催化剂负载量为5%时,以甲醇作为溶剂,催化剂活性中心金属Rh与底物1,4-丁炔二醇物质的量比1∶4 000,反应温度为140℃,H2压力4 MPa,反应时间30 min时,1,4-丁炔二醇转化率99. 2%,1,4-丁烯二醇选择性90.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uio-66-nh2 催化加氢 1 4-丁炔二醇 1 4-丁烯二醇
下载PDF
基于UIO-66-NH2构建的Turn-On型荧光传感器在检测硫化钠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晓华 胡水生 丁文捷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18年第2期12-18,共7页
本文利用pH响应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NH_2检测硫化钠,材料的分散液在没有目标物尿素存在时,体系的p H不发生改变,此时只能测到背景荧光信号;若加入目标物硫化钠时,硫化钠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的pH上升,此时UIO-66-NH_2中配体上的邻... 本文利用pH响应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NH_2检测硫化钠,材料的分散液在没有目标物尿素存在时,体系的p H不发生改变,此时只能测到背景荧光信号;若加入目标物硫化钠时,硫化钠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的pH上升,此时UIO-66-NH_2中配体上的邻位氨基去质子化使材料UIO-66-NH_2在330 nm处激发时,在425 nm处产生发射信号增强的过程,基于此构建了对硫化钠快速检测的传感器。相比较于传统方法本实验设计的传感器步骤简便,操作简单耗时短可以实现硫化钠的快速检测而且具有方法的检测限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响应 uio-66-nh2 Na S 荧光传感器
下载PDF
具有高传质和亲和表面的NH_(2)-UIO-66基疏水多孔液体用于增强CO_(2)光还原
15
作者 徐阳锐 任叶炜 +2 位作者 刘馨琳 李宏平 逯子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0,共2页
增加光催化剂表面的CO_(2)浓度有助于提高光催化还原CO_(2)的反应动力学速率。然而,CO_(2)在水相中的低溶解度和较差的传质严重阻碍了CO_(2)在活性位点的吸附和转化。在本工作中,将疏水性液体端长链(PDMS)接枝到金属有机骨架(NH_(2)-UIO... 增加光催化剂表面的CO_(2)浓度有助于提高光催化还原CO_(2)的反应动力学速率。然而,CO_(2)在水相中的低溶解度和较差的传质严重阻碍了CO_(2)在活性位点的吸附和转化。在本工作中,将疏水性液体端长链(PDMS)接枝到金属有机骨架(NH_(2)-UIO-66)的氨基位点上,合成了具有强疏水性的多孔液体光催化剂(NH_(2)-UIO-66 PL)。研究发现,具有永久孔隙率的NH_(2)-UIO-66 PL能够使大量CO_(2)富集在多孔液体的空腔中,便于CO_(2)的快速运输并扩散到光催化剂表面。通过接枝疏水性PDMS形成具有高正电位的CO_(2)亲和表面和活化还原反应的关键中间体,从而形成更强的电子富集Zr活性位点,增强整体的光还原CO_(2)能力。NH_(2)-UIO-66 PL的CO产率为24.70μmol·g^(-1)·h^(-1),CH_(4)产率为7.93μmol·g^(-1)·h^(-1),分别是亲水性NH_(2)-UIO-66的2.3倍和2.7倍。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疏水性多孔液体的设计,为高CO_(2)吸附和还原提供了工业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液体 uio-66 疏水表面 CO_(2)传输通道 CO_(2)光还原
下载PDF
CeO_(2)@UiO-66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
16
作者 张琳 宫晓杰 李丽华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14,共7页
盐酸四环素(TC)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光催化降解TC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用共沉淀法制备CeO_(2),溶剂热法合成CeO_(2)@UiO-66复合催化剂,对制备的催化剂分别采用FT-IR、XRD、SEM、EDS等手段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CeO_(2)... 盐酸四环素(TC)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光催化降解TC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用共沉淀法制备CeO_(2),溶剂热法合成CeO_(2)@UiO-66复合催化剂,对制备的催化剂分别采用FT-IR、XRD、SEM、EDS等手段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CeO_(2)物质的量、催化剂质量浓度和H_(2)O_(2)质量分数对TC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地合成了CeO_(2)@UiO-66;当CeO_(2)物质的量为25 mmol、TC溶液质量浓度为20 mg/L、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2 g/L、H_(2)O_(2)质量分数为2%时,CeO_(2)@UiO-66光催化效果最佳,在紫外灯照射70 min,TC降解率达到98%以上。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可知,空穴和·OH是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贡献者。此外,经过6次循环,复合光催化剂对TC降解率仍能保持85%以上,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 CeO_(2) 盐酸四环素 光催化
下载PDF
电化学快速合成UiO-66及构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Cd^(2+)
17
作者 刘晓东 《测试技术学报》 2024年第5期474-480,共7页
由于目前合成UiO-66需要高温和长时的苛刻条件,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在无需添加锆盐、常温和2 h的条件下快速合成出UiO-66,并用其制备UiO-66/玻碳电极(GCE)构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Cd^(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由于目前合成UiO-66需要高温和长时的苛刻条件,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在无需添加锆盐、常温和2 h的条件下快速合成出UiO-66,并用其制备UiO-66/玻碳电极(GCE)构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Cd^(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X射线衍射(XRD)和比表面积(BET)的表征及分析可知,合成的UiO-66为菱形十二面体结构,结晶度良好,比表面积较大,可达到1 054.455 m^(2)/g,总孔隙体积为0.709 cm3/g。同时,探索出最佳检测条件为:NaAc-HAc缓冲溶液pH值为5、富集电压为-1.0 V、富集时间为120 s。在最佳检测条件下,基于UiO-66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对Cd~(2+)的检测灵敏度为4.10 AM^(-1),最低检测限为0.037μM,显示出较好的检测Cd^(2+)性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回收实验表明,检测实际汾河水样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电化学 uio-66 Cd^(2+)检测
下载PDF
UiO-66-NH_2负载Pd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反应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想 张艳梅 +2 位作者 张静 储刚 权春善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8-13,共6页
以UiO-66-NH2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浸渍和还原的方法制备了担载Pd纳米粒子的多相双功能催化剂UiO-66-NH2/Pd。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分别以芳香烯烃的催... 以UiO-66-NH2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浸渍和还原的方法制备了担载Pd纳米粒子的多相双功能催化剂UiO-66-NH2/Pd。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分别以芳香烯烃的催化加氢、苯甲醛和氰基乙酸乙酯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了UiO-66-NH2/Pd材料的加氢和碱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浸渍和还原的方法在UiO-66-NH2上引入了粒径为1nm左右的Pd纳米粒子,Pd的质量分数为3.4%,材料的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UiO-66-NH2/Pd能够高效催化多种烯烃的加氢反应,在苯乙烯的催化加氢反应中,催化剂循环使用6次,转化率大于96%,催化剂结构没有明显变化,催化剂UiO-66-NH2/Pd依然具备很好的碱催化能力,在苯甲醛和氰基乙酸乙酯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2 PD 催化加氢 KNOEVENAGEL缩合反应 循环
下载PDF
UIO-66-NH2渗透汽化复合膜制备及乙醇脱水 被引量:8
19
作者 仲华 谢浩然 +1 位作者 马晓华 许振良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86,共8页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改性高分子渗透汽化复合膜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UIO-66-NH2,利用旋涂法在改性的聚丙烯腈(PAN)底膜表面涂覆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和UIO-66-NH2混合液制备活性分离层,采用顺丁烯二酸交...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改性高分子渗透汽化复合膜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UIO-66-NH2,利用旋涂法在改性的聚丙烯腈(PAN)底膜表面涂覆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和UIO-66-NH2混合液制备活性分离层,采用顺丁烯二酸交联分离层制备SA-PVA-MOF/PAN渗透汽化复合膜.考察了SA、PVA和UIO-66-NH2浓度对复合膜形貌结构、亲水性能和醇水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膜分离层含质量分数1%SA、4%PVA和0.8%UIO-66-NH2时,75℃条件下复合膜对质量分数85%乙醇水溶液的渗透通量最高可达905 g/(m2·h),此时分离因子为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2 PVA SA 渗透汽化复合膜 醇水分离
下载PDF
Fe_3O_4@UiO-66-NH_2 core–shell nanohybrid as stable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艳梅 戴田霖 +3 位作者 张帆 张静 储刚 权春善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06-2113,共8页
separation is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filtration or centrifugation for separating solid catalysts from a liquid phase, Here, core-shell Fe3O4@UiO-66-NH2 nanohybrids with well-defined structures were constructed b... separation is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filtration or centrifugation for separating solid catalysts from a liquid phase, Here, core-shell Fe3O4@UiO-66-NH2 nanohybrids with well-defined structures were constructed by dispersing magnets in a dimethylformamide (DMF) solution con- taining two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 precursors, namely ZrCI4 and 2-aminobenzenetricar- boxylic acid. This method is simpler and more efficient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step-by-step method in which magnets were consecutively dispersed in DMF solutions each containing one MOF precursor, and the obtained Fe304@UiO-66-NH2 with three assembly cycles has a higher degree of crystallinity and porosiW. The core-shell Fe3O4@UiO-66-NH2 is highly active and selective in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s because of the bifunctionality of UiO-66-NH2 and better mass transfer in the nano-sized shells. It also has good recycling stability, and can be recovered magnetically and reused at least four times without significant loss of catalytic activity and framework integrity. The effects of substitution on the reactivity of benzaldehyde and of substrate siz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uio-66-nh2 Fe3O4 Heterogeneous catalyst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Magnetic sepa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