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ritorializing the Nation: Deleuzian Time, Space and Narrative in the Video Art of Lia Lapithi Shukuroglou
1
作者 Lisa Socrate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9期897-904,共8页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ngage with Gilles Deleuze's work on time and space in cinema as a theoretical trajectory for exploring the video art of Lia Lapithi Shukuroglou. In Cinema 2: The Time-Image (1989),...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ngage with Gilles Deleuze's work on time and space in cinema as a theoretical trajectory for exploring the video art of Lia Lapithi Shukuroglou. In Cinema 2: The Time-Image (1989), Deleuze argues that post-Second World War cinema has been shaped by a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compelling it to create new signs and images. Centering on the post-war landscape of Cyprus in 1974, the moment of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in Deleuze is transposed to this national context; examining Lapithi's response to the crisis of historical time in its relation to physical spaces. It negotiates a contextualized reading of three videos and argues that they manifest Deleuzian "time-images". These texts react to the territorialization of real spaces by deterritorializing official national history. Using Martin Jones' study, Deleuze, cinema and national identity: Narrative time in national contexts (2006) Lapithi's time-images are interpreted as "unruly" as they resist a linear narrative and destabilize public time. Contrary to Martin Jones's view that time-images constitute a temporary deviation from flowing national tim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Lapithi excavates alternative temporalities in perpetuity; whilst proposing that in the context of Cyprus the deterritorialization of space by time postpones the nation's 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EUZE Lapithi shukuroglou's video-art TIME sPACE national identity
下载PDF
香港青年内地发展政策与大湾区“融合发展”--基于HKPSSD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傅承哲 张吉星 霍伟东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6-192,200,共18页
促进港澳青年"北上"内地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最终实现"人心回归",是"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回归以来,中央已累计推出100多项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政策,其效果和机制亟需进行... 促进港澳青年"北上"内地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最终实现"人心回归",是"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回归以来,中央已累计推出100多项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政策,其效果和机制亟需进行评估。论文基于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HKPSSD数据,以国家认同作为政策效标,评估现有内地发展政策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效应,并从心理层面考察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频繁返回内地对青年国家认同确有提升作用,心理融合在此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该机制在通过倾向值匹配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健,并且心理融合的中介效应量有所上升。研究表明,香港青年内地发展政策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效应,心理融合在机制中起到关键的效能转化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制度框架底下,做好心理融合工作,将是香港青年内地发展经历转化为国家归属感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内地发展政策 国家认同 心理融合 香港青年
下载PDF
论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新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世华 王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6-112,共7页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协商建国,以协商民主的形式确立了国体、政体及象征性国家符号,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结构体系和制度体系,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通...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协商建国,以协商民主的形式确立了国体、政体及象征性国家符号,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结构体系和制度体系,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通过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嵌入到国家体制中,解决了多民族国家、多利益社会格局的凝聚力问题,建构了新中国国家认同的核心和主体。正是在坚实的国家认同基础上,新中国虽经历磨难与挫折,却仍能披荆斩棘迎来新时代,这也历史地说明国家认同是国家建设的根本目标,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从“家庭主义”到“民族主义”——赛珍珠抗战题材小说《龙子》中的家国情怀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宇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32-35,共4页
《龙子》是赛珍珠抗战题材小说中的扛鼎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声援和支持中国抗战,更是透过人文主义视角挖掘出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土地情结"背后所孕育出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尽管民族主义并非中国文... 《龙子》是赛珍珠抗战题材小说中的扛鼎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声援和支持中国抗战,更是透过人文主义视角挖掘出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土地情结"背后所孕育出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尽管民族主义并非中国文化的传统特征,而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在赛珍珠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笔下,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度所构建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使中国完成了从"家庭主义"向"民族主义"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家国情怀在民族危难时刻得到了进一步诠释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家庭主义 民族主义 文化品格 民族精神 家国情怀
下载PDF
民族文化认同与太清词的民俗文化书写 被引量:2
5
作者 孙艳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116,共7页
顾太清作为满族贵族女子,因受皇室规范的约制而生活圈子狭小。她的所思所历以日常生活起居、亲朋闺友的交往和自然时令变幻为主,因此在太清词中大量记述了满汉民俗风情。无论是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还是精神民俗的书写,都揭示了满族人豪... 顾太清作为满族贵族女子,因受皇室规范的约制而生活圈子狭小。她的所思所历以日常生活起居、亲朋闺友的交往和自然时令变幻为主,因此在太清词中大量记述了满汉民俗风情。无论是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还是精神民俗的书写,都揭示了满族人豪侠重义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对满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展现满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涵化融合的历史。这些民俗文化书写使太清词呈现出日常生活化写作特色,有自然清逸之风,满族民间信仰习俗的多元化又使太清词充满理性色彩。运用量化统计分析、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梳理太清词中的民俗文化书写,使其成为重新解读太清词的神奇密码,还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太清词中的民族文化认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清词 民族文化认同 民俗文化 民俗书写
下载PDF
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雄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在重新认识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因素,并提出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建构路径:国家认同教育是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重中... 本文在重新认识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因素,并提出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建构路径:国家认同教育是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师德是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先导,校园文化是民族师范院校催化立德树人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国家认同 师德 校园文化
下载PDF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赶牲灵人之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喆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2期84-86,共3页
澳大利亚的文学之父亨利·劳森的短篇小说"赶牲灵人之妻"在构建澳大利亚民族身份的文学叙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的解读也一直是定位于以男性为中心澳大利亚丛林生活所特有的艰辛,但女性主义的阅读视角却展示了在日... 澳大利亚的文学之父亨利·劳森的短篇小说"赶牲灵人之妻"在构建澳大利亚民族身份的文学叙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的解读也一直是定位于以男性为中心澳大利亚丛林生活所特有的艰辛,但女性主义的阅读视角却展示了在日常的丛林生活中真正的主角是丛林妈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 “赶牲灵人之妻” 女性主义阅读视角
下载PDF
北极治理法治化与中国的身份定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晨光 《领导科学论坛》 2016年第1期76-85,共10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北极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北极治理也逐渐"嵌入"到全球治理的范围和进程之中。在全球治理法治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在全球、多边、双边和北极国家国内等四个层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理机制... 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北极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北极治理也逐渐"嵌入"到全球治理的范围和进程之中。在全球治理法治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在全球、多边、双边和北极国家国内等四个层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理机制,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各治理主体的重视和遵循。但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这些机制存在规定不明确、权威性不足、"碎片化"等缺陷,且面临着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冲击。随着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意愿和能力的增强,中国在北极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应坚持一贯的"建设型的现状性国家"的身份定位,审时度势地扮演好参与者和建设者、遵法者和立法者、响应者和引领者等角色,努力塑造"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治理法治化 全球治理 国际机制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 国家身份
下载PDF
俄罗斯文化因素与乌克兰东西部民族意识建构
9
作者 朱倍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89,共7页
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同属东斯拉夫民族,自17世纪以来,俄罗斯逐渐吞并乌克兰领土,开始对乌克兰进行文化上的同化。叶卡捷琳娜时期,这一目标初步达成。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但多数乌克兰人的民族认同已严重弱化,许多人在... 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同属东斯拉夫民族,自17世纪以来,俄罗斯逐渐吞并乌克兰领土,开始对乌克兰进行文化上的同化。叶卡捷琳娜时期,这一目标初步达成。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但多数乌克兰人的民族认同已严重弱化,许多人在事实上属于俄罗斯文化圈。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增强,它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国家的硬实力。因此对乌克兰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清除俄罗斯文化对本国国民的吸引力,建立自己牢靠的民族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 民族认同 俄罗斯
下载PDF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鹏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18年第1期89-96,共8页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审视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集中分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外籍女性,以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为背景,揭示其性别与国族的双重困扰,阐释莎士...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审视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集中分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外籍女性,以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为背景,揭示其性别与国族的双重困扰,阐释莎士比亚复杂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历史剧 外籍女性 性别 国族 政治
下载PDF
穿过身份与国族的迷障——新世纪以来韩国战争片透视
11
作者 林琳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2期10-15,共6页
新世纪以来,南北韩的军事紧张程度一直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缓解,这就使得韩国以南北关系为素材的电影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关注度。这类影片借军事战争的主题,辅以动作片的样式,融入了一定的历史、社会写实内涵,不仅折射出巨变时代的斑驳... 新世纪以来,南北韩的军事紧张程度一直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缓解,这就使得韩国以南北关系为素材的电影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关注度。这类影片借军事战争的主题,辅以动作片的样式,融入了一定的历史、社会写实内涵,不仅折射出巨变时代的斑驳心影和历史转圜的情感结构,而且还揭示出韩国战争片在"全球化"与"后冷战"语境中,如何以主旋律娱乐化的手法,书写自身的杂糅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朝鲜 战争片 国族 身份
下载PDF
权利时代的公民美德——评朱祥海博士的《利维坦法哲学》
12
作者 王俊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政治国家权威以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基据,秉持稳固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深厚的政治信仰是培育公民美德的关键要素。《利维坦法哲学》对合法性权威、文化认同和政治美德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梳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矛盾与政治冲突,使得民族国家... 政治国家权威以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基据,秉持稳固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深厚的政治信仰是培育公民美德的关键要素。《利维坦法哲学》对合法性权威、文化认同和政治美德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梳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矛盾与政治冲突,使得民族国家观念仍然是培养公民政治美德、文化认同和政治义务观念的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美德 政治义务 利维坦法哲学 国家观念
下载PDF
论“西部文学”理论生成的可能性
13
作者 李桂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23-24,共2页
面对新兴的“西部文学” ,理论探讨既富有前景又存在挑战。对“西部文学”的研究应全面顾及其地域、民族和时代的特性 ,适当的理论借鉴 ,是“西部文学”
关键词 “西部文学” 地域性 民族性 时代
下载PDF
Global Fordism in 1950s Urban China
14
作者 Jake Werner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2年第3期415-441,共27页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triking similarity of underlying social forms on both sides of the 1950s Cold War divide. Urban China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is interpreted as a variant of Fordism, a coherent soc...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triking similarity of underlying social forms on both sides of the 1950s Cold War divide. Urban China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is interpreted as a variant of Fordism, a coherent social system that assumed hegemony across the globe in the postwar period. Under Fordism, bureaucratic mediation of a rationalized production process was brought together with a new regime of inclusive and homogeneous work and culture, all of which supported a vis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uch an understanding may prove useful in working through difficulties in theorizing this period and in pursuing new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EAUCRACY COMMUNIsM culture identity industrialism labor nation 1950s
原文传递
国家身份、国内政治与地缘博弈——乌克兰地区一体化政策探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志 王梅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1年第5期141-168,共28页
冷战结束后,受国家身份、国内政治和地缘博弈因素的影响,乌克兰外交政策中的地区一体化方向,存在向西、平衡或欧亚三种选择。乌克兰自身定位为东欧国家,欧亚取向不可取,向西成为基本目标。然而,受制于国内政治和地缘博弈干扰,地区一体... 冷战结束后,受国家身份、国内政治和地缘博弈因素的影响,乌克兰外交政策中的地区一体化方向,存在向西、平衡或欧亚三种选择。乌克兰自身定位为东欧国家,欧亚取向不可取,向西成为基本目标。然而,受制于国内政治和地缘博弈干扰,地区一体化方向在不同政策间摇摆。当国内政治或地缘博弈削弱了国家身份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时,它偏向平衡外交。当然,如果这种反作用的力量过于强大,偏离了身份塑造外交的基本方向,则将引发国内政治动荡。理论层面,本文借鉴新古典现实主义改造结构现实主义的逻辑,将国家身份作为自变量,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博弈为干扰变量,以提升建构主义对国家具体外交政策的解释力。现实层面,通过分析乌克兰地区一体化政策及背后的动因,认识其外交政策的内在困境、东部危机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国家身份 乌克兰内政与外交 乌克兰地区一体化
原文传递
儿童文学接受与少数民族的心理认同——以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欢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1,共4页
儿童文学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认知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应当成为各民族少年儿童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少数民族少年儿童阅读资源的稀缺与儿童文学接受的不畅将导致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自我情感与心理认同的淡泊。论文拟从国家认... 儿童文学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认知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应当成为各民族少年儿童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少数民族少年儿童阅读资源的稀缺与儿童文学接受的不畅将导致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自我情感与心理认同的淡泊。论文拟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三个角度,阐述儿童文学接受与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认同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接受 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自我认同
原文传递
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获“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为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晓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8,共11页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又呈现着中华文化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共有的行为规范,展示了当代多民族文学中不同族群经验和多元文学传统所构成的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向心力的形成、建设共享现代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布列斯特要塞》:硝烟弥漫中的俄罗斯精神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雄庆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1期177-181,共5页
历史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电影《布列斯特要塞》通过追溯民族历史事件探寻在困境中凝聚形成的俄罗斯精神,以电影的手法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建构民族英雄符码,以儿童的视角将个体的成长叙事与民族记忆有效缝合,并将过往的历史与民族... 历史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电影《布列斯特要塞》通过追溯民族历史事件探寻在困境中凝聚形成的俄罗斯精神,以电影的手法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建构民族英雄符码,以儿童的视角将个体的成长叙事与民族记忆有效缝合,并将过往的历史与民族精神转换为当下的群体记忆,从而构建起统一的民族认同,呼唤民族精神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英雄符码 儿童叙事 民族认同
原文传递
京味文学英译研究的多维文化再现
19
作者 吴庆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4-167,共14页
京味文学呈现了京味特征的市井故事、城市空间和民族认同等多维文化特征。在文化翻译语境下,译本在文学传统、文体风格和叙事特征等方面与英语受众的文化契合是京味文学英译研究的首要关注点,这决定了京味文学中的多维文化在受众文化中... 京味文学呈现了京味特征的市井故事、城市空间和民族认同等多维文化特征。在文化翻译语境下,译本在文学传统、文体风格和叙事特征等方面与英语受众的文化契合是京味文学英译研究的首要关注点,这决定了京味文学中的多维文化在受众文化中的本真再现。与此同时,空间书写中的叙述视角和空间连贯是英译本的“京味”本真再现的重要技巧,城市空间书写中的“京味”在译本中的再现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民族认同是京味文学的文化之魂,民族文化和民族创伤的本真再现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味文学 翻译研究 受众文化 空间书写 民族认同
原文传递
认同理论视阈下的乌克兰危机根源研究
20
作者 王会花 梅颖 《国别和区域研究》 2020年第1期123-140,210,共19页
意识归属及政治行为是分析国际和国内政治的重要依据。从认同理论的角度管窥乌克兰历史发展、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民族政策,可以发现在民族认同上的裂痕反射到国家认同时,无论是附着在文化层面的民族认同还是建构在政治层面的国家认同... 意识归属及政治行为是分析国际和国内政治的重要依据。从认同理论的角度管窥乌克兰历史发展、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民族政策,可以发现在民族认同上的裂痕反射到国家认同时,无论是附着在文化层面的民族认同还是建构在政治层面的国家认同都呈现二元分化的格局。这种认同上的分裂性以及由此造成的认同结构困境是现今乌克兰危机及其政局持续动荡的真正根源。在全球化深入推进和世界民族主义新浪潮的冲击下,乌克兰国家惨痛的教训对于多民族国家消除认同危机、构建民族认同与找到国家认同的一体化路径具有深刻的反面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同理论 乌克兰危机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