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the 2 Conventional Physiotherapy Sessions Alone versus One Session Associated to Kabat’s Method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Buruli Ulcer Patients (PUB), with Functional Limitations in the District Hospital of Akonolinga, Cameroon
1
作者 Fred Dikongue Dikongue Faustin Tsatedem Atemkeng +4 位作者 Joseph Fondop Jean Hubert Donfack Alain Djam Nkomo Banga Mbida Mpoame 《Surgical Science》 2023年第6期428-435,共8页
Buruli ulcer (BU) is a chronic, indolent necrotizing disease of the skin and underlying tissues caused by Mycobacterium ulcerans, which may result in functional disability. This disease is the third most frequent infe... Buruli ulcer (BU) is a chronic, indolent necrotizing disease of the skin and underlying tissues caused by Mycobacterium ulcerans, which may result in functional disability. This disease is the third most frequent infection after leprosy and tuberculosis caused by a mycobacterium.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conventional physiotherapy alone to its association with Kabat’s method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Buruli ulcer functional limitations. This was an interventional randomized, comparative and prospective study. It took place at the district hospital of Akonolinga from the 12<sup>th</sup> June to 12<sup>th</sup> September 2016. The study was included, post-Buruli ulcer patients who matched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were under treatment in the physiotherapy unit, and who accepted to participate in our study. A questionnaire on the socio-demographic profile of participants, the ulcer localization, the limitation stage, previous medical history and functional mobility assessment scale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hich lasted for twelve weeks. We had 2 groups: the case group received association of Kabat technique to conventional physio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physiotherapy alone. We had 22 patients, 11 patients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1 patients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an age was 26.18 years, 54.5% of female participation, 68.2% of leg localization, 59.1% patients with severe limitations of functional mobility, and preference for traditional medication 95.5%. After evaluation of efficiency, we concluded tha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protocols. Further studies with larger sample size are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uli ulcer Functional Limitations PHYSIOTHERAPY Kabat technique
下载PDF
A Scintigraphic Study on Gastric Emptying in Patients with Non-ulcer Dyspepsia
2
作者 王思元 程斌 +4 位作者 吴华 郑毅 胡健 周健 鲜于志群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1996年第1期41-44,共4页
Solid gastric emptying rates (GER) were determined with scintigraphic techniques in 20 patients with non-ulcer dyspepsia (NUD) and 9 healthy volunteers. GER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NUD patients compared with c... Solid gastric emptying rates (GER) were determined with scintigraphic techniques in 20 patients with non-ulcer dyspepsia (NUD) and 9 healthy volunteers. GER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NUD patient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 especially 45 min (P<0.05) , 60 and 90 min (P<0. 01) and 120 min (P<0. 05) after ingestion. In 13 out of 20 NUD patients who demonstrated lower GER, only 4 cases gave a lower GER at all stages throughout the determination, the other 9 showed their abnormal GER only after 60 min. In 3 cases who received repeated GER studies after cisapride therapy, 2 patients showed symptomatic relief accompanied by GER improve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gastric emptying delay may be present with a high percentage in patients with non-ulcer dyspepsia. Scintigraphic gastric emptying test is a safe and reliable technique with good reproducibility. It may be helpful in quantitative study about gastric motion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ulcer dyspepsia gastric emptying scintigraphic techniques
下载PDF
治疗脾胃病的含救必应药对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3
作者 李瑶 李照悦 +5 位作者 张萌萌 王娟 卫培峰 谢艳华 王四旺 李敏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47-1056,共10页
目的分析治疗脾胃病的含救必应药对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方法(1)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检索使用救必应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研究,收集其临床处方。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脾胃病的含救必应核心药对。(2)选... 目的分析治疗脾胃病的含救必应药对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方法(1)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检索使用救必应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研究,收集其临床处方。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脾胃病的含救必应核心药对。(2)选择90只小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救必应组及6组救必应药对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给予其余组小鼠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以建立UC模型,同时给予各给药组小鼠灌胃1.8 g/kg的相应药物,连续灌胃6 d,1次/d。在实验期间记录各组小鼠的一般症状,实验第7天观察其结肠外观、病理改变,检测其结肠组织Occludin蛋白、抗黏蛋白2(MUC2)、ATOH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共获得6组含救必应的核心药对,分别为救必应-白芍、救必应-白术、救必应-茯苓、救必应-蒲公英、救必应-柴胡、救必应-党参。(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结肠长度缩短,体重下降率、疾病活动指数(DAI)及肺脏系数升高,结肠组织中MUC2、ATOH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救必应-党参组小鼠体重下降率降低,救必应组、救必应-白芍组及救必应-党参组小鼠的结肠长度增加,救必应组、救必应-茯苓组及救必应-党参组小鼠的DAI降低,救必应组及救必应-白芍组小鼠的肺脏系数降低(P<0.05);救必应组及救必应-白芍组、救必应-柴胡组、救必应-党参组小鼠结肠组织黏膜下层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有所改善,救必应-白术组、救必应-茯苓组、救必应-蒲公英组小鼠结肠的黏液屏障损伤有所改善;救必应组MUC2、ATOH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救必应-白术组、救必应-茯苓组、救必应-蒲公英组和救必应-党参组MUC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救必应-白芍能组ATOH1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救必应-白术组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救必应组相比,救必应-党参组的结肠长度增加,救必应-党参组及救必应-白芍药组对结肠病理改变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救必应-白术组MUC2的蛋白表达水平更高(P<0.05)。结论救必应治疗脾胃病常用配伍药物为白芍、白术、茯苓、蒲公英、柴胡和党参。大多数含救必应药对可不同程度地改善UC小鼠模型的一般症状、病理表现及黏膜屏障蛋白的表达,其中,救必应-党参药对在改善结肠短缩及结肠病理改变方面均优于单用救必应,而救必应-白术药对在上调MUC2蛋白表达方面优于单用救必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救必应 药对 病理改变 黏膜屏障蛋白 数据挖掘技术 小鼠
下载PDF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年·西安)
4
作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量控制评估中心 +2 位作者 吴开春 陈旻湖 钱家鸣 《胃肠病学》 2024年第3期145-173,共29页
溃疡性结肠炎(UC)病程迁延反复,涉及多个学科,规范化诊疗对提高UC的疗效以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我国在UC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诸多进展,加之新的诊疗理念、新的治疗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因此有必要更新UC诊疗共识意见,为广大... 溃疡性结肠炎(UC)病程迁延反复,涉及多个学科,规范化诊疗对提高UC的疗效以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我国在UC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诸多进展,加之新的诊疗理念、新的治疗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因此有必要更新UC诊疗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基于最新循证依据的诊治指南。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牵头并联合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量控制评估中心,结合国外最新共识、国内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在2018年版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本指南的制定旨在反映当前UC临床诊治的最新理念和研究成果,为UC的临床诊治提供规范化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指南 GRADE分级 德尔菲法
下载PDF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From the gastroenterologist’s stand-point
5
作者 John K Triantafillid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2024年第5期1235-1254,共20页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UC)and Crohn’s disease(CD)represents,in the majority of cases,a real challenge to the gastroenterologist’s abilities and skills as well as a clinical test concerning his/her levels of...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UC)and Crohn’s disease(CD)represents,in the majority of cases,a real challenge to the gastroenterologist’s abilities and skills as well as a clinical test concerning his/her levels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our pharmaceutical arsenal was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ed,especiall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o-called biological agents,drugs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not only improved the results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but also change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disease.However,colectomy is still necessary for some patients with severe UC although smaller compared to the past,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improvements achieved in the available conservative treatment.Nevertheless,surgeries to treat colon dysplasia and cancer are increasing to some extent.At the same time,satisfactory improvements in surgical techniques,the pre-and post-operative care of patients,as well as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time for performing the surgery have been noticed.Regarding patients with CD,the improvement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need for surgical treatment since two-thirds of patients need to undergo surgery at some point in the course of their disease.On the other hand,the outcome of the operation has improved through good preoperative care as well as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ore conservative surgical techniques aimed at keeping as much of the bowel in situ as possibl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dications for surgical management of UC patients from the gastroenterologist’s point of view,the results of the emerging new techniques such as transanal surgery and robotics,as well as alternative operations to the classic ileo-anal-pouch anastomosis.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he self-evident is emphasized,that is,to achieve an excellent therapeutic resul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today’s era;the close cooperation of gastroenterologists with surgeons,pathologists,imaging,and nutritionist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Crohn’s disease Surgery Treatment Ileo-anal-pouch anastomosis INDICATIONS techniques
下载PDF
改良式负压贴膜法在骶尾部压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6
作者 龚丽华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负压贴膜法在骶尾部压疮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7月收治的骶尾部Ⅳ期压疮患者7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单层贴膜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观察组采取内... 目的:探讨改良式负压贴膜法在骶尾部压疮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7月收治的骶尾部Ⅳ期压疮患者7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单层贴膜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观察组采取内层贴膜缝合固定+外层贴膜VSD治疗。比较两组VSD治疗情况、压疮愈合计分量表(PUSH)评分及创面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贴膜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首次肉芽出现时间、肉芽布满创面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VSD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USH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PUS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负压贴膜法在骶尾部VSD治疗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延长贴膜维持时间,加快肉芽生长,减轻压疮严重程度,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压疮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改良式负压贴膜法 贴膜维持时间 压疮愈合 创面愈合
下载PDF
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冲洗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
7
作者 邵明冰 马桓 田林刚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冲洗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3年1月于龙口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30例。常规组采取常... 目的:分析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冲洗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3年1月于龙口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3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生理盐水冲洗治疗,试验组采取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冲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时间指标、疼痛情况、创面异常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创面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3d,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d,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创面异常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冲洗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创面异常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 负压引流技术 糖尿病足溃疡
下载PDF
规范化压疮护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影 张锦锦 +3 位作者 冯杰 樊丽丽 李茵 田丽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目的构建规范化压疮护理体系。方法在循证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以确定规范化压疮护理体系。结果通过两轮函询,形成了包含4个一级条目、23个二级条目和85个三级条目的规范化压疮护理体系。两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为0... 目的构建规范化压疮护理体系。方法在循证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以确定规范化压疮护理体系。结果通过两轮函询,形成了包含4个一级条目、23个二级条目和85个三级条目的规范化压疮护理体系。两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为0.91和0.92,两轮函询后各级条目的专家协调系数为0.251~0.465。结论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的规范化压疮护理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压疮的护理提供了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循证护理 德尔菲法 护理
下载PDF
刺参“腐皮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强 孙康泰 张显昱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0-45,共6页
随着北方刺参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刺参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腐皮综合征"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制约刺参养殖业的一大难题。就该病的流行情况及发病症状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该病的病原病理和发病原因,归纳总结了该... 随着北方刺参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刺参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腐皮综合征"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制约刺参养殖业的一大难题。就该病的流行情况及发病症状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该病的病原病理和发病原因,归纳总结了该病常见的诊断技术及防治措施,并对刺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刺参养殖过程中"腐皮综合征"的有效防治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腐皮综合征 诊断技术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与速度的中药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黄芳 徐桂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中药保留灌肠的最佳温度和速度,以期为中药保留灌肠的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不同的灌肠温度、速度干预分为4组,12 d为1个疗程,分别记录测评疗效相关性指标、医...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中药保留灌肠的最佳温度和速度,以期为中药保留灌肠的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不同的灌肠温度、速度干预分为4组,12 d为1个疗程,分别记录测评疗效相关性指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对温度和速度等的主观感受。结果组1、组3药液保留时间长于组2,组2长于组4;保留时间和医院焦虑、抑郁呈现负相关。组3、组4的温度感觉较好(P〈0.05);组2、组4的速度感觉较好(P〈0.05)。组3、组4腹痛得分较高,组2、组4即刻便意得分较高(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灌肠以温度37.0~38.9℃、速度10~14 m L/min为宜,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保留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护理技术
下载PDF
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2种致病菌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印庚 谢建军 +2 位作者 荣小军 廖梅杰 张正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9-336,共8页
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的2种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抗原,分别制备兔抗血清。以载玻片为介质,建立了2种病原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T)。交... 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的2种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抗原,分别制备兔抗血清。以载玻片为介质,建立了2种病原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T)。交叉反应、阻断试验和吸收试验结果均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强。对人工感染实验中的养殖水体及发病刺参溃烂组织检测,可以检出水体和患病刺参溃烂组织中的相应病原菌,病原菌被染成明亮的黄绿色,检测灵敏度2.4×104cell/mL。冰冻切片检测结果显示,在刺参肿胀嘴部与溃烂肌肉处有大量染成黄绿色的细菌颗粒。结果表明:采用IFAT可以对刺参腐皮综合征2种致病菌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该方法的建立对刺参腐皮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腐皮综合征 灿烂弧菌 假交替单胞菌 间接荧光抗体检测(IFAT)
下载PDF
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疗效与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镛 杨国凯 +7 位作者 何晓明 陆平 徐雄 马震寰 钱腾飞 李国剑 万嘉 杨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996-999,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300例300条下肢,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组(简称旋切组)190例190条下肢,经皮缝扎术组(简称缝扎组)110例110条下肢。于术后5、20、120及3... 目的评价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300例300条下肢,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组(简称旋切组)190例190条下肢,经皮缝扎术组(简称缝扎组)110例110条下肢。于术后5、20、120及360d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皮肤感染率及皮肤坏死率、色素减退率及创面收缩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6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5d皮肤感染率和皮肤坏死率旋切组低于缝扎组(P<0.05);术后20d创面收缩率与色素减退率旋切组高于缝扎组(P<0.05);术后120d溃疡愈合率旋切组与缝扎组相近(P>0.05);术后360d溃疡复发率旋切组低于缝扎组(P<0.05)。结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愈合,并在减轻皮肤感染及皮肤再损伤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 溃疡 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花鲈溃疡病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国良 金珊 +2 位作者 薛良义 钱云霞 徐万土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327-330,共4页
在海水网箱养殖花鲈溃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养殖水域细菌学分析和防治药物的研究,提出了以生态防病结合药物防治的综合性防治技术。结果表明:依细菌数量的动态规律可预测鱼病的发生时期。环丙沙星、... 在海水网箱养殖花鲈溃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养殖水域细菌学分析和防治药物的研究,提出了以生态防病结合药物防治的综合性防治技术。结果表明:依细菌数量的动态规律可预测鱼病的发生时期。环丙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磺胺+TMP、磺胺甲基异恶唑等可作为首选药物,联合用药效果更佳。试验点的花鲈成活率为93.9%~98.6%,比较同一海区另两个养殖点的成活率72.7%和37.5%分别提高了约23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表明综合防治技术应用试验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溃疡病 细菌数量 药物 防治技术
下载PDF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唐乾利 李杰辉 +9 位作者 贺全勇 王洪生 黄许森 王克净 莫小强 黄衍强 吴标良 周薇 王丽 王露瑶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慢性皮肤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易诊断难治疗,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文通过评述近年来创面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结合课题组的系列研究,发现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相对比较系统深... 慢性皮肤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易诊断难治疗,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文通过评述近年来创面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结合课题组的系列研究,发现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相对比较系统深入,基础研究取得阶段成果,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 创面修复 皮肤溃疡 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益气化瘀为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性足溃疡临床观察 被引量:34
15
作者 阙华发 唐汉钧 +7 位作者 向寰宇 刘晓鸫 王云飞 徐杰男 邢捷 张臻 沈亮 单玮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为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性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463例糖尿病性足溃疡患者,采用益气化瘀为主的综合方案,内治以益气化瘀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分期辨证论治,外治以祛瘀化腐、补虚活血生肌法中药,注重煨脓祛腐法、煨...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为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性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463例糖尿病性足溃疡患者,采用益气化瘀为主的综合方案,内治以益气化瘀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分期辨证论治,外治以祛瘀化腐、补虚活血生肌法中药,注重煨脓祛腐法、煨脓长肉法运用以保持疮面湿润。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截肢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1.58%,痊愈率为65.87%,截肢率为5.62%,截趾率(致残率)为10.37%,死亡率为1.73%。结论益气化瘀为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性足溃疡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足溃疡 中医药疗法 益气化瘀 煨脓祛腐 拖线技术
下载PDF
内镜成像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殷泙 杨振华 +4 位作者 黄傲霜 张仁岭 史琲 武和平 邹煜明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4期3-6,共4页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影像检测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内镜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软件定量分析UC患者结肠黏膜变化。159例UC患者分为EUS组、NBI内镜组和AFI内镜组。EUS组评估炎症深度分UC-M、UC-SM、UC-SMdeep、UC-MP和UC-...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影像检测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内镜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软件定量分析UC患者结肠黏膜变化。159例UC患者分为EUS组、NBI内镜组和AFI内镜组。EUS组评估炎症深度分UC-M、UC-SM、UC-SMdeep、UC-MP和UC-SE;NBI内镜组分析炎症程度的黏膜表面微血管类型(CP)改变分UC-CPI、UC-CPII、UC-CPIII和UC-CP0;AFI内镜组获取的RGB值进行荧光强度(G/R比值)分析。结果EUS组湿热证患者肠壁UC-M、UC-SM和UC-SMdeep厚于脾虚证患者;脾虚证患者肠壁UC-MP和UC-SE厚于湿热证患者(P<0.05)。NBI内镜组湿热证患者多见UC-CPII和UC-CPIII,脾虚证多见UC-CPI和UC-CP0(P<0.05)。AFI内镜组患者脾虚证R成分明显低于湿热证,脾虚证G成分明显高于湿热证;湿热证G/R比值明显低于脾虚证(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与活动期(轻度)和缓解期之间及湿热证与活动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内镜成像技术 湿热证 脾虚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经方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顾立梅 刘培钊 +3 位作者 孔维乾 潘程宇 李慧 田耀洲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84-89,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医经典名方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其临床运用及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检索获取黄芩汤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潜在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OMIM数据库检索溃疡性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医经典名方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其临床运用及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检索获取黄芩汤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潜在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OMIM数据库检索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疾病相关靶点,将两者取交集获得黄芩汤治疗UC的潜在靶点93个,继而将获得的有效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导入Cytoscape软件,绘制“黄芩汤-活性化合物-UC作用靶点”的网络图,筛选关键活性成分;并将潜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筛选黄芩汤治疗UC的核心靶点;同时利用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结果黄芩汤治疗UC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汉黄芩素(wogonin)、黄芩素(baicale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等;可作用于AKT1、JUN、IL-6、VEGFA、STAT3、CASP3、EGFR等关键靶点,激活或抑制PI3K/Akt、MAPK、endocrine resistance、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NF-κB、AGE-RAGE、JAK-STATs等相关通路,涉及内毒素反应、调节小分子代谢、调节活性氧代谢、调控凋亡信号通路、负调控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同时,通过Swissdock平台分子对接验证表明:黄芩汤的关键活性成分kaempferol、quercetin、wogonin与核心作用靶点AKT1结合能均小于-5.0 kJ/mol。结论研究初步揭示了黄芩汤治疗UC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经方黄芩汤的临床开发以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黄芩汤 溃疡性结肠炎 潜在作用机制
下载PDF
波浪床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严重压疮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淮玲 王维平 +3 位作者 彭佳华 刘江辉 黄勇 王科科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7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波浪床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严重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近5年我院收治Ⅲ至Ⅳ度压疮患者146例,按受波浪床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方法治疗。对照组:5年前我院收治Ⅲ至Ⅳ度压疮患者146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指标:压疮愈合情... 目的探讨波浪床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严重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近5年我院收治Ⅲ至Ⅳ度压疮患者146例,按受波浪床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方法治疗。对照组:5年前我院收治Ⅲ至Ⅳ度压疮患者146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指标:压疮愈合情况,压疮直径变化。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入院前的PU病程、PU的PUSHTOOL评分、Braden's评分、PU评估分期)对应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经过治疗后进入红期的速度愈合的速度较对照组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浪床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方法可提高Ⅲ至Ⅳ度压疮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床 封闭式负压引流 压疮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奚氏中医外科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90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丽翔 杨婷 柳国斌 《西部中医药》 2019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观察奚氏中医外科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给予奚氏中医外科技术(SOP)换药,对照组给予外科常规换药技术换药,观察2组创面生长情况及治疗前后症... 目的:观察奚氏中医外科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给予奚氏中医外科技术(SOP)换药,对照组给予外科常规换药技术换药,观察2组创面生长情况及治疗前后症状、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脱疽愈显率为66.7%,筋疽愈显率为76.2%;对照组脱疽愈显率为39.2%,筋疽愈显率为4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疼痛症状评分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奚氏中医外科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奚氏中医外科技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超声清创联合封闭负压技术治疗下肢多因素慢性溃疡的病例回顾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青青 严磊 +2 位作者 蔡佳 展红波 刘凯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1年第6期524-528,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下肢多因素慢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的下肢多因素慢性溃疡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清创联合封闭负压... 目的观察超声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下肢多因素慢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的下肢多因素慢性溃疡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清创换药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治疗后观察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创面细菌清除率、创面缩小率、创面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疗效。结果治疗3周后,细菌清除率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72%;观察组创面缩小率(48.24±7.26)%,对照组(23.02±2.60)%;观察组创面疼痛评分为1.24±0.44,对照组为2.32±0.78;患者满意度评分观察组为8.02±0.76,对照组为5.86±0.84。两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下肢多因素慢性溃疡,能有效清除细菌,减轻感染,改善血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达到明显促进创面修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清创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慢性溃疡 伤口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