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fe History and Biology of the Elm Bark Beetle <i>Scolytus kashmirensis</i>Schedl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Scolytinae) Infesting <i>Ulmus villosa</i>in Kashmir
1
作者 Abdul Lateef Khanday Abdul A. Buhroo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5年第4期443-453,共11页
Elm bark beetle Scolytus kashmirensis is a key pest of elm nurseries in the social forestry ecosystem of Kashmir. The b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is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both in field and in the la... Elm bark beetle Scolytus kashmirensis is a key pest of elm nurseries in the social forestry ecosystem of Kashmir. The b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is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both in field and in the laboratory. The larvae remained inactive throughout the winter which resumed their activity from the third week of March. Pupation started from the first week of April and the first swarming adults appeared from the last week of April. After emergence, the adults fly to suitable trees and undergo maturation feeding for 8.4 (±0.68 SD) days and females laid 46 (±9.45 SD) eggs on an average. The eggs hatched after an incubation period of 11 - 13 days. The five larval instars were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on the basis of the width of head capsule measurements. The larvae completed their development in 40 - 46 days. The pupal stage lasted for 10 - 20 days and finally adults emerge that lived for 45 - 60 days. The single longitudinal maternal gallery measured 42.67 (±11.07 SD) mm (on average) long and the larval gallery was 43 (±10.96 SD) mm (on average) in length.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life stages and the number of generations were also recor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Y Morphology Scolytus kashmirensis ulmus villosa Gallery Pattern
下载PDF
白榆(Ulmus pumila L.)光驯化后的快速光曲线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韩炜 徐新文 +4 位作者 李利 李生宇 罗玉新 周艺 郭灵丽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8-744,共7页
用饱和脉冲调幅式叶绿素荧光测定仪PAM-2100,分别测定了驯化于强光和弱光下的白榆(Ulmus pumila L.)叶片的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驯化后的白榆叶片样品,其光合特征值发生明显改变。①强光驯化使得瞬时荧光Ft值升高,弱光驯化下非光化学... 用饱和脉冲调幅式叶绿素荧光测定仪PAM-2100,分别测定了驯化于强光和弱光下的白榆(Ulmus pumila L.)叶片的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驯化后的白榆叶片样品,其光合特征值发生明显改变。①强光驯化使得瞬时荧光Ft值升高,弱光驯化下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高于强光驯化值;②弱光驯化后,吸收能量的比例参数Y(Ⅱ)大大减小,主动散失能量的能力参数Y(NPQ)增加,但是对于结构性保护能力参数Y(NO)影响不大;③强光驯化后的白榆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远大于弱光驯化后的相应值,相应的初始斜率α和半饱和光强Ik也具有类似的规律。市内环境的光合有效辐射不会对白榆造成光合机构的损伤,强光驯化更有利于白榆的光合作用;在干旱区植物中,白榆具有较强抗性和竞争力;市内绿化规划时,建议将白榆种植在阳光直射处,既可以充分发挥白榆的强光抗性,又可以为一些阴生绿化植物减少阳光直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ulmus pumila L.) 叶绿素荧光 光驯化 快速光曲线 拟合 能量 分配策略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Ulmus pumila)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志永 杨晓晖 +2 位作者 张晓 刘艳书 时忠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4-534,共11页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是一种以榆树为优势种的疏林草地类型,榆树的存在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同时应用生存函数、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是一种以榆树为优势种的疏林草地类型,榆树的存在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同时应用生存函数、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的种群结构和发展动态。结果表明:在4个区域中,榆树的种群密度、胸径、树高、冠幅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东部区域的种群密度最大,胸径、树高、冠幅最小。榆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2个峰值,存在断层问题。榆树种群整体呈现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动态特征。前期数量锐减可能是自然灾害、土地沙化、牲畜啃食以及人为破坏等干扰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后期衰退可能是榆树个体间对水分、光照、养分等生存因子相互竞争的结果。本研究区域存在数量较多的榆树幼苗,在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下,榆树可以实现种群的自主更新。该过程可能需要至少30a的时间,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ulmus pumila) 年龄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种群更新
原文传递
岭南盆景截干促芽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文通 王伟宏 +1 位作者 潘漫 张晚风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1093-1095,1102,共4页
以榆树(Ulmus pumila L.)为材料,就岭南盆景截干处理、不同植物激素配方与浓度处理、环剥与植物激素组合处理对岭南盆景发芽的影响以及促芽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榆树截干后,在截面以下2~4 cm的部位发芽最多;在截面上采用植物... 以榆树(Ulmus pumila L.)为材料,就岭南盆景截干处理、不同植物激素配方与浓度处理、环剥与植物激素组合处理对岭南盆景发芽的影响以及促芽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榆树截干后,在截面以下2~4 cm的部位发芽最多;在截面上采用植物激素处理后能促进愈合组织的形成并发芽,以配方6-BA120 mg/L+KT 120 mg/L+GA3200 mg/L的处理效果最好;环剥+6-BA处理能促进环剥口以下部位的发芽,以500 mg/L的6-BA处理的效果最好。试验结果在岭南盆景的截干蓄枝创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盆景 榆树(ulmus pumila L.) 截干 环剥 植物激素 促芽
下载PDF
拯救保护极小种群植物——濒危植物长序榆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文荣 曾丽芳 《福建林业》 2017年第3期18-18,共1页
长序榆(Ulmus elongata)为榆科榆属落叶树种,是我国于1979年发现的榆属新种,其树干通直、花纹美丽、材质优良、有光泽,是研究北美和东亚之间植物区系的珍贵材料。长序榆是一个较古老的类群,在地质上属第三纪植物,属珍稀濒危种,是优先... 长序榆(Ulmus elongata)为榆科榆属落叶树种,是我国于1979年发现的榆属新种,其树干通直、花纹美丽、材质优良、有光泽,是研究北美和东亚之间植物区系的珍贵材料。长序榆是一个较古老的类群,在地质上属第三纪植物,属珍稀濒危种,是优先拯救的物种,为我国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序榆 小种群 榆属 种质资源收集 濒危种 榆科 通直 ulmus 毛红椿 落叶树种
下载PDF
不同控根方法对金叶榆半球体造型的影响
6
作者 王德芳 李霞 +2 位作者 石进朝 郑志勇 刘珍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1期101-104,110,共5页
立足北京市实际,以金叶榆(Ulmus pumila‘Jinye’)半球体造型半成品为供试种苗,以无容器常规地栽造型为对照(CK),共设6个容器化控根栽培处理,对比分析不同控根方法对苗木质量的影响,筛选出中等规格造型苗木培育方法,为批量生产特色苗木... 立足北京市实际,以金叶榆(Ulmus pumila‘Jinye’)半球体造型半成品为供试种苗,以无容器常规地栽造型为对照(CK),共设6个容器化控根栽培处理,对比分析不同控根方法对苗木质量的影响,筛选出中等规格造型苗木培育方法,为批量生产特色苗木和创建精品园林提供可行方案。结果表明,处理Ⅴ细长型控根器D50 cm×H60 cm,实施部分控根与造型制作1.6年,能够培育出优质移栽容器造型苗,再应用到园林绿地中去,完好保持全冠,即时展现造型效果,出圃定植1年,其定植成活率、苗木地径及叶片盖度指标最大,造型成景美化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叶榆(ulmus pumila‘Jinye’) 控根 造型
下载PDF
白榆冠层蒸腾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的边界线
7
作者 韩磊 黄晓宇 +2 位作者 韩永贵 高阳 展秀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27,共6页
以宁夏河东沙区防护林树种白榆(Ulmus pumila)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实时监测林木树干液流,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蒸腾耗水特性;为避免时滞产生的回环效应,采用边界线分析法研究白榆冠层蒸腾(Ec)对大气环境响应的最佳估计。结果表明:... 以宁夏河东沙区防护林树种白榆(Ulmus pumila)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实时监测林木树干液流,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蒸腾耗水特性;为避免时滞产生的回环效应,采用边界线分析法研究白榆冠层蒸腾(Ec)对大气环境响应的最佳估计。结果表明:(1)白榆冠层蒸腾速率由大到小晴天、阴天、雨天,并在晴天条件下出现"午休"现象;日平均液流速率为晴天467.97 g·h-1、阴天320.08 g·h-1和雨天44.62 g·h-1,且夜间液流速率不为0。白榆日耗水量分别为(10.06±0.84)kg·d-1(晴天)、(8.02±0.48)kg·d-1(阴天)和(1.06±0.01)kg·d-1(雨天),其中夜间耗水量分别占全天耗水量的2.1%、3.0%和3.8%。(2)大气环境因子与白榆冠层蒸腾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对Ec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太阳辐射(RPA)、大气温度(Ta)、水汽压亏缺(DVP),分别可以解释41.1%、20.3%和4.4%的变量。(3)边界线分析得出,引起气孔调节的太阳辐射阈值为245 W·m-2;当DVP>1.35 kPa林木冠层蒸腾对水汽压饱和亏缺的响应敏感性降低,Ta>25.9℃和Ta<20.1℃时,成为诱导白榆气孔调节行为、限制冠层蒸腾的关键临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ulmus pumila) 树干液流 耗水量 冠层蒸腾 边界线分析
下载PDF
赤峰市大叶垂榆嫁接育苗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程瑞春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9年第1期30-31,共2页
大叶垂榆(Ulmus laevis cv.‘Pendula’)是新疆大叶榆的栽培品种,作为观叶观形树木,零星应用于赤峰市中南部地区的园林绿化。管理不善导致大叶垂榆保存率低是制约苗木繁育和园林应用的主要障碍。文章介绍了基于赤峰市中温带半干旱大陆... 大叶垂榆(Ulmus laevis cv.‘Pendula’)是新疆大叶榆的栽培品种,作为观叶观形树木,零星应用于赤峰市中南部地区的园林绿化。管理不善导致大叶垂榆保存率低是制约苗木繁育和园林应用的主要障碍。文章介绍了基于赤峰市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特点的大叶垂榆嫁接育苗技术,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大叶榆 ulmus LAEVIS 大叶垂榆 嫁接 赤峰
下载PDF
CONTENTS VOLUME 10,1990
9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13-318,共6页
关键词 TENDER 月峙 OBESITY 二山 RADIX ulmus Skin DOCTOR MIXTURE Blood
下载PDF
Studies on Occurrence Ecological Factor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in Harbin City
10
作者 Ma Xiao-chi Wei Wei +5 位作者 Ye Le-fu Zhao Jia-nan Zhao Kui-jun Wang Zi-jian Liu Xiao-jie Fu Xu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6年第1期9-15,共7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effects of four ec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damage levels of elm leaf beetle(different effects of minimum and maximum values, relations between each two variables were also explored) and discu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effects of four ec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damage levels of elm leaf beetle(different effects of minimum and maximum values, relations between each two variables were also explored) and discussed current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se factors, interval between elm tre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damage level by this leaf beetle species, and perimeter of elm trunk could change this effect. On the other side, while middle values for each index were deleted, effects comparison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parts showed that good root soil as overwintering was related with more damage; more severe damages on elm tree would result in more control measures used; on elm tree with bigger trunk, more damages were observed; and if other elm tree was closer, more damages would occur. Secondly, good root soil was related with more measures used; good root soil was correlated with smaller perimeter; good root soil was associated with bigger interval. Thirdly, more measures were correlated with bigger perimeter; more measures were also correlated with good root soil. Fourthly, bigger perimeter was correlated with worse root soil. Current dominant control measures included chemical pesticide application preventing adult insects from descending or climbing up along trunk before and after overwinter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focus on elm leaf beetle management on all the elm trees instead of only on bigger elm trees at proper period simultaneously because occurrence on these elm trees were related intensively although this adult elm leaf beetle species could not fly and had limited movement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m leaf beetle monophagous ulmus pumila ecological factor
下载PDF
纽约中部地区的榆枯萎病和榆黄化病
11
作者 Gerald N.Lanier 陈建东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美洲榆树 Ulmus americana L.面临着两种致死性流行病的威胁,即榆枯萎病又称荷兰榆树病(DED)和榆黄化病(EY)。毫无疑问,榆枯萎病是所有树木病害中名声最坏,研究得比较细致的病害之一;榆黄化病也称榆韧皮部坏死病,除在美国中东部零星爆发... 美洲榆树 Ulmus americana L.面临着两种致死性流行病的威胁,即榆枯萎病又称荷兰榆树病(DED)和榆黄化病(EY)。毫无疑问,榆枯萎病是所有树木病害中名声最坏,研究得比较细致的病害之一;榆黄化病也称榆韧皮部坏死病,除在美国中东部零星爆发外,其它地区很少发生。榆枯萎病流行后,残存的美洲榆成树和许多幼树常常能存活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枯萎病 黄化病 树木病害 荷兰榆树病 坏死病 榆树林 ulmus 欧洲榆 美国东南部 性外激素
下载PDF
圆冠榆引种试验初报
12
《吉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2-13,共2页
圆冠榆(Ulmus densa)榆科榆属,系高大乔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全部用无性嫁接繁育,现已确定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树。它树冠庞大,树枝垂直向上,树叶呈倒卵形或椭园形,鲜绿色,冠幅呈圆形,树形优美。
关键词 圆冠榆 引种试验 榆科 榆属 嫁接繁育 ulmus 庭院绿化 白榆 高大乔木 绿化树木
下载PDF
罕见的榔榆林
13
作者 黄红卫 黄开响 《广西林业》 1994年第2期39-39,共1页
在桂西北的雅长林区境内部一片天然的榔榆林,面积约2公顷,共151株,最大胸径99.8厘米,一般胸径50厘米左右,树高17~20米,活立木蓄积约300立方米。有关专家认为该林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我区实属罕见,有较高的经济和科研价值。 榔榆(Ulmu... 在桂西北的雅长林区境内部一片天然的榔榆林,面积约2公顷,共151株,最大胸径99.8厘米,一般胸径50厘米左右,树高17~20米,活立木蓄积约300立方米。有关专家认为该林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我区实属罕见,有较高的经济和科研价值。 榔榆(Ulmus parvifolia)又名榉木、榔木、小叶蚬木。榆科榆属。是我国的硬材之一,其硬榆属。是我国的硬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立木蓄积 桂西北 科研价值 绿化树种 生活力 ulmus 高级家具 庭园绿化 铁力木 抑制作用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地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丽萍 代海燕 +3 位作者 陈素华 秦艳 吕迪波 郭晓丽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8-523,共6页
物候现象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基于物候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地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对于林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开鲁农牧业气象观测站1983—2012年小叶杨和榆树物候观测资料及同期气候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 物候现象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基于物候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地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对于林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开鲁农牧业气象观测站1983—2012年小叶杨和榆树物候观测资料及同期气候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地小叶杨和榆树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3—2012年,研究区增温明显,气候倾向率0.501℃·(10a)-1;日照时数平均每10 a增加109.65 d。(2)近30多年来,科尔沁沙地小叶杨和榆树花芽开放期"先提前后推迟"特点明显,落叶末期相对稳定。生长季呈相对缩短趋势,平均生长季长度分别为198 d和209 d。(3)气温是影响小叶杨和榆树花芽开放期的关键气象因子;落叶末期对日照时数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 榆树(ulmus pumila L.) 物候期 气候变化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榆种子扩散及成苗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雪 胡春元 +1 位作者 李钢铁 左合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2-547,共6页
以浑善达克沙地榆为研究对象,以种子扩散规律及成苗率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平沙地、沙丘迎风坡、丘间草地、稀疏灌木地、灌木地5种不同地表类型下沙地榆种子数量。分析种子分布数量与母树距离、地表状况、植被种类、盖度和... 以浑善达克沙地榆为研究对象,以种子扩散规律及成苗率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平沙地、沙丘迎风坡、丘间草地、稀疏灌木地、灌木地5种不同地表类型下沙地榆种子数量。分析种子分布数量与母树距离、地表状况、植被种类、盖度和高度及成苗率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证明:影响种子分布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母树的距离,其他因子对沙地榆种子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影响种子萌发成苗的主要因子是6~8月的降水量以及由此导致的沙层含水率,其他因子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沙地榆(ulmus pumila var.sabulosa) 种子 扩散 幼苗 浑善达克 内蒙古
原文传递
白榆大田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莉莉 杨庆山 +5 位作者 周健 王振猛 李永涛 孙吉锋 孙保洲 魏海霞 《林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10期70-71,共2页
阐述了白榆(Ulmus pumila)组培苗大田栽培地块选择及育苗技术,分析了采穗圃、繁殖区建设要点,同时指出了白榆组培苗大田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以期能提升白榆组培苗大田栽培技术应用水平。
关键词 白榆 ulmus pumila 育苗 大田栽培 采穗繁殖 病虫害
原文传递
‘白洼1号’速生白榆组培苗品种特性和种植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庆山 王莉莉 +5 位作者 周健 王振猛 李永涛 孙吉锋 孙保洲 魏海霞 《林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7期86-87,共2页
调查东营市垦利区不同基地速生白榆(Ulmus pumila)培苗的生长状况,分析‘白洼1号’速生白榆组培苗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连续5年的观察表明,速生白榆在生长中受到的影响较少,抗有毒气体、风沙、盐碱、干旱、寒冷,萌芽生长能力强,根系发达,... 调查东营市垦利区不同基地速生白榆(Ulmus pumila)培苗的生长状况,分析‘白洼1号’速生白榆组培苗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连续5年的观察表明,速生白榆在生长中受到的影响较少,抗有毒气体、风沙、盐碱、干旱、寒冷,萌芽生长能力强,根系发达,能够保持水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洼1号’速生白榆 ulmus pumila 组培苗
原文传递
白榆幼林施肥效果
18
作者 杨庆山 周健 +3 位作者 王振猛 李永涛 王莉莉 魏海霞 《林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7期103-104,共2页
结合白榆(Ulmus pumila)幼林以往施肥经验及实际情况,对白榆幼林的施肥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白榆 ulmus pumila 幼林 施肥
原文传递
水分处理对榆树幼苗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凯 赵成姣 +2 位作者 林婷婷 于国庆 孙菊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21,共9页
设置正常供水、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处理,分析两年生榆树幼苗不同器官的可溶性糖、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随处理时间延长(15、30、45 d和60 d)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分处理15 d时,随着干旱程度增加,叶片和细根可溶性糖含量... 设置正常供水、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处理,分析两年生榆树幼苗不同器官的可溶性糖、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随处理时间延长(15、30、45 d和60 d)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分处理15 d时,随着干旱程度增加,叶片和细根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淀粉含量在中度和重度干旱处理最低,为(18.35±0.06)mg·g^-1,茎和粗根可溶性糖含量在重度干旱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处理30 d时,叶片淀粉和NSC含量随干旱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叶片淀粉含量在重度干旱处理最高,为(47.83±0.27)mg·g^-1,茎和粗根淀粉及NSC含量在轻度干旱处理下显著低于适宜水分处理。处理45 d时,随干旱程度增加,细根可溶性糖/淀粉呈下降趋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糖/淀粉和茎淀粉含量在重度干旱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60 d时,随着干旱程度增加,叶片和细根可溶性糖/淀粉逐渐增加,粗根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在重度干旱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NSC含量达到最大值(68.88±1.01)mg·g^-1。以上结果表明,榆树幼苗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及NSC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做出不同的响应,各器官NSC下降,并在粗根中积累。这为科尔沁沙地榆树防护林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ulmus pumila Linn) 幼苗 器官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ultradry storage on fluidity of plasma membrane of seed 被引量:2
20
作者 Xiaofeng Wang Guanghua Zheng +1 位作者 Shijie Yang Xinming 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11期1008-1014,共7页
The effects of ultradry seed storage on the fluidity of plasma membran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he DPH fluorescent probe (1,6-diphenyi-1, 3, 5,-hexatrien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icro-viscosity of p... The effects of ultradry seed storage on the fluidity of plasma membran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he DPH fluorescent probe (1,6-diphenyi-1, 3, 5,-hexatrien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icro-viscosity of plasma membrane of ultradried seeds ha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compared with the seeds which were stored under -20℃ condition. However, there is a little adverse effect on the seeds with extreme dehydration.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higher vigor level of ultradried seed. It indicated that ultradry seed storage could maintai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seed,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membrane and improve the storability of seed.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sugar has the effect on protecting membrane structure and preserving the fluidity of the plasma membrane under seed dehydration. In the meantime, some mechanism about ultradry seed storage and the tolerance of dehydration of seed have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dry storage fluorescent probe FLUIDITY of plasma membrane BRASSICA CHINENSIS ulmus pumil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