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ed contralateral C7 nerve transfer: the possibility of permitting ulnar nerve recovery is confirmed by 10 cases of autopsy 被引量:7
1
作者 Guang-Hui Hong Jing-Bo Liu +3 位作者 Yu-Zhou Liu Kai-Ming Gao Xin Zhao Jie La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1449-1454,共6页
Contralateral C7 nerve transfer surge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treating total brachial plexus nerve injury. In the traditional contralateral C7 nerve transfer surgery, the whole ulnar ner... Contralateral C7 nerve transfer surge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treating total brachial plexus nerve injury. In the traditional contralateral C7 nerve transfer surgery, the whole ulnar nerve on the paralyzed side is harvested for transfer, which completely sacrifices its potential of recovery. In the present, novel study, we report on the anatomical feasibility of a modified contralateral C7 nerve transfer surgery. Ten fresh cadavers (4 males and 6 females) provid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at the Medical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 China were used in modified contralateral C7 nerve transfer surgery. In this surgical model, only the dorsal and superficial branches of the ulnar nerve and the medi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on the paralyzed side (left) were harvested for grafting the contralateral (right) C7 nerve and the recipient nerves. Both the median nerve and deep branch of the ulnar nerve on the paralyzed (left) side were recipient nerves.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surgery, the distances between each pair of coaptating nerve ends were measured by a vernier caliper. The results validated that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ep branch of ulnar nerve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edi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at the elbow were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could be readily anastomosed.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fiber number of donor and recipient nerves matched one another. The axons were counted in sections of nerve segments distal and proximal to the coaptation sites after silver impregnation. Averaged axon number of the ulnar nerve at the upper arm level wa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sum of the median nerve and proximal end of medi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left: 0.94:1;right: 0.93:1). In conclusion, the contralateral C7 nerve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e median nerve but also to the deep branch of the ulnar nerve via grafts of the ulnar nerve without deep branch and the medi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The advantage over traditional surgery was that the recovery potential of the deep branch of ulnar nerve was preserved. The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Fudan University (approval number: 2015-064) in July, 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injury nerve transfer CONTRALATERAL C7 nerve MODIFIED surgery deep branch of ulnar nerve median nerve medi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hand func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Inflammation and apoptosis accelerate progression to irreversible atrophy in denervated intrinsic muscles of the hand compared with biceps: proteomic analysis of a rat model of 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palsy
2
作者 Xiao-Heng Yu Ji-Xin Wu +1 位作者 Liang Chen Yu-Dong G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7期1326-1332,共7页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palsy,we noticed that denervated intrinsic muscles of the hand become irreversibly atrophic at a faster than denervated biceps.In a rat model of obstetric brachial p...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palsy,we noticed that denervated intrinsic muscles of the hand become irreversibly atrophic at a faster than denervated biceps.In a rat model of 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palsy,denervated intrinsic musculature of the forepaw entered the irreversible atrophy far earlier than denervated biceps.In this study,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were examined in the intrinsic musculature of forepaw and biceps on denervated and normal sides at 3 and 5 weeks to identify dysregulated proteins.Enrichment of pathways mapped by those proteins was analyzed by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analysis.At 3 weeks,119 dysregulated proteins in denervated intrinsic musculature of the forepaw were mapped to nine pathways for muscle regulation,while 67 dysregulated proteins were mapped to three such pathways at 5 weeks.At 3 weeks,27 upregulated proteins were mapped to five pathways involving inflammation and apoptosis,while two upregulated proteins were mapped to one such pathway at 5 weeks.At 3 and 5 weeks,53 proteins from pathways involving re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were downregulated.At 3 weeks,64 dysregulated proteins in denervated biceps were mapped to five pathways involving muscle regulation,while,five dysregulated proteins were mapped to three such pathways at 5 weeks.One protein mapped to inflammation and apoptotic pathways was upregulated from one pathway at 3 weeks,while three proteins were downregulated from two other pathways at 5 weeks.Four proteins mapped to re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pathways were upregulated from three pathways at 3 weeks,while two proteins were downregulated in another pathway at 5 weeks.These results implicated inflammation and apoptosis as critical factors aggravating atrophy of denervated intrinsic muscles of the hand during 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palsy.All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and protocols were approved by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Ethics Committee of Fudan University,China(approval No.DF-325)in January 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TOSIS BICEPS DENERVATION INFLAMMATION intrinsic muscles of the hand irreversible muscle atrophy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nerve regeneration proteomic rat models reversible muscle atrophy
下载PDF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功能束定位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7
3
作者 邵岩 顾立强 李绍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2-473,476,共3页
目的 :为臂丛损伤后正中神经及其手内在肌支的定位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较新鲜的上肢标本上 ,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功能束组 ,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他功能束的交错混合... 目的 :为臂丛损伤后正中神经及其手内在肌支的定位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较新鲜的上肢标本上 ,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功能束组 ,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他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结果 :(1)正中神经鱼际肌支 83 %自神经干掌桡侧汇入 ,至 5 /16平面 86%的鱼际肌支已分散到神经干截面积的 1/2以上。 (2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汇入神经干平面距尺桡骨茎突连线之间距离为 5 .3± 0 .7cm。结论 :.臂丛损伤修复正中神经手内在肌支时 ,以选择在前臂远端 (或以远 )直接修复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鱼肌际支 手内在肌 功能束组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拇收肌腱弓处尺神经卡压征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少平 王斌 +1 位作者 郑桓 崔胜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4-145,共2页
目的 :为拇收肌腱弓处的尺神经卡压征机理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2 0个 ( 4 0侧 )成人尸体标本手的拇收肌腱弓 ,对拇收肌起始部的纤维弓状结构进行观察、测量 ,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0侧中 3 7.5 % ( 15侧 )存... 目的 :为拇收肌腱弓处的尺神经卡压征机理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2 0个 ( 4 0侧 )成人尸体标本手的拇收肌腱弓 ,对拇收肌起始部的纤维弓状结构进行观察、测量 ,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0侧中 3 7.5 % ( 15侧 )存在纤维弓状结构 ;其中呈膜性的 (A型 )占 73 .3 % ( 11侧 ) ;呈索带状(B型 )占 2 6.6% ( 4侧 )。肌纤维弓状结构长平均 3 .7± 0 .6mm。结论 :部分人手存在拇收肌起始部的纤维腱弓 ,形成神经血管腔隙 ,腔隙内压增高可导致尺神经终末运动支嵌压征。治疗是在第 3掌骨基底部切开腱弓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收肌腱弓 尺神经卡压征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感觉神经保护延缓失神经性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斌 陈月 +1 位作者 杨焕友 张姚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研究感觉神经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20)即感觉神经移植保护组,对照组(n=20)即纯失神经组。第一阶段:对照组仅横断肌皮神经。实验组完成近端锁骨上神经和远端肌皮神经吻合。第二阶... 目的研究感觉神经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20)即感觉神经移植保护组,对照组(n=20)即纯失神经组。第一阶段:对照组仅横断肌皮神经。实验组完成近端锁骨上神经和远端肌皮神经吻合。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术后6个月,实验组及对照组完成胸小肌运动神经分支与肌皮神经远端的吻合。第二阶段术后4周及8周内,分别测定大鼠理毛实验、运动单位电位、肌肉湿重、肌肉HE染色、运动终板染色计数等。结果实验组术后第4及8周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电流刺激敏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二头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直径、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运动终板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理毛实验于术后第2周时优势明显。结论近端感觉神经与远端运动神经端端吻合可有效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损伤 感觉神经 失神经 肌萎缩 手内在肌
下载PDF
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在尺神经高位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尹勇 吴云峰 +3 位作者 黄斐 王浩 李家华 马广文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13期2-3,共2页
目的:观察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高位损伤的疗效。方法: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与腕部尺神经深支吻合,修复单纯高位尺神经损伤。结果:4例全部随访结果显示,手内肌肌力恢复M2 1例,M31例,M4 2例,其中1例爪形... 目的:观察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高位损伤的疗效。方法: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与腕部尺神经深支吻合,修复单纯高位尺神经损伤。结果:4例全部随访结果显示,手内肌肌力恢复M2 1例,M31例,M4 2例,其中1例爪形手改善不明显,其余3例爪形手明显改善。结论: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手术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神经 旋前方肌支 修复 尺神经损伤
下载PDF
正常人腕掌部尺神经多模态超声评估
7
作者 张馨月 丛志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782-786,共5页
目的获得腕掌部尺神经主干、深支、浅支及其周围小鱼际肌的的超声影像及小鱼际肌的杨氏模量值,为研究腕掌部尺神经病变奠定影像诊断基础。方法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男18名,女12名),共60支手腕。测量并记录受试者双侧手腕宽度、手腕深度... 目的获得腕掌部尺神经主干、深支、浅支及其周围小鱼际肌的的超声影像及小鱼际肌的杨氏模量值,为研究腕掌部尺神经病变奠定影像诊断基础。方法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男18名,女12名),共60支手腕。测量并记录受试者双侧手腕宽度、手腕深度、手腕周长、手掌长度及手掌宽度;行超高频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腕尺管内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支、浅支的横截面积(CSA);利用微细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尺神经及其周围的血流信号分布情况,并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分别获取小鱼际肌的杨氏模量值。结果健康成年男性与女性间手腕宽度,手腕深度,手腕周长,手掌长度及手掌宽度与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的横截面积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的横截面积与手腕宽度,手腕深度,手腕周长,手掌长度及手掌宽度相关(P<0.05);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在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横截面积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所测全部尺神经及其深、浅支微细血流显像均未探及血流信号;除掌短肌外的小鱼际肌的杨氏模量值在男女性别间、优势手及非优势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的横截面积在不同的性别间存在差异,且与手腕的粗细、手的长度、手的宽度等有关。而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在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横截面积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腕掌部尺神经病变超声检查时,对同一人的双侧腕掌部尺神经各项参量及小鱼际肌进行对比扫查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尺神经深支 横截面积 剪切波弹性成像 小鱼际肌
下载PDF
手掌神经血管、腕横韧带和腕远纹关系的研究
8
作者 李开荣 袁琼兰 +1 位作者 曾昭明 范光碧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为腕管松解术及掌中间隙引流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男34、女16)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100侧手掌上,对其血管神经、腕横韧带及其位置关系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正中神经及其腕掌部分支均位于掌长肌腱尺侧与第3指蹼连线的桡... 目的:为腕管松解术及掌中间隙引流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男34、女16)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100侧手掌上,对其血管神经、腕横韧带及其位置关系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正中神经及其腕掌部分支均位于掌长肌腱尺侧与第3指蹼连线的桡侧,尺动脉位于尺神经桡侧,尺动脉终末支与正中神经平行,间距为11.2±2.3mm。有尺/正中神经交通支者占94%,有掌浅弓者占78%,在掌长肌腱尺侧缘与环指中轴的连线上,腕远纹至交通支的距离为35.5±3.5mm,至掌浅弓的距离为37.4±3.6mm,腕横韧带下缘至交通支的距离为6.5±3.2mm,至掌浅弓的距离为8.4±3.7mm。结论:在掌长肌腱尺侧缘至环指中轴的连线上,腕远纹远侧35.5mm内以及37.4mm以下无主要血管、神经,此区域是手术相对安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掌 掌浅弓 腕横韧带 正中神经 交通支 解剖学
下载PDF
尺神经手部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顿爱社 孙丰刚 +5 位作者 王洪宾 张春菊 李凤娟 安淑红 石娟 王慧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完善尺神经手部分支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易卡压部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头戴式放大镜下,对10具尸体标本20侧手部的尺神经分支进行纤维解剖,观察其走行及分布特点,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尺神经于腕关节近侧5 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 目的完善尺神经手部分支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易卡压部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头戴式放大镜下,对10具尸体标本20侧手部的尺神经分支进行纤维解剖,观察其走行及分布特点,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尺神经于腕关节近侧5 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穿过尺侧腕屈肌,经尺骨头尺侧进入腕背,分为桡侧分支和尺侧分支,桡侧分支又分为2支。尺神经在腕尺侧管内分为深、浅2支,浅支为感觉支,支配小指及环指尺侧半前面的皮肤和软组织;深支为肌支,分四段,发出分支支配大部分手肌。结论明确手部尺神经分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对诊断手部神经卡压、定位探查手部尺神经分支损伤以及手术中避免破坏尺神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 手部分支 显微解剖 局部解剖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尺神经干中手内肌功能束组走行分布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绍光 顾立强 邵岩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观察尺神经内手内肌功能束组在神经干的走行分布,为临床选择性修复提供依据。方法12具上肢标本,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尺神经及其各功能束组,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它功能束的交错... 目的观察尺神经内手内肌功能束组在神经干的走行分布,为临床选择性修复提供依据。方法12具上肢标本,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尺神经及其各功能束组,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它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测量神经干及手内肌神经束组的直径,计算其面积和手内肌束组的分布范围。结果尺神经干的形态和直径随平面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束组纤维在远端分化集中、定位明确,在近端混合弥散。手内肌神经束组是尺神经中最大的功能束组,在前臂和上臂3/8段以远,纤维相对集中(分布范围占神经的40%~60%),有明确的定位。结论在前臂和上臂3/8段以远,采用束组缝合法选择性修复手内肌功能束组,将减少神经纤维的散失,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 手内肌 功能束组 显微解剖学 神经纤维
原文传递
第三骨间掌侧肌及其肌支的解剖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阚世廉 高燕新 +2 位作者 宫可同 鲁毅军 费起礼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8-340,405,共4页
目的观察第三骨间掌侧肌及其肌支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腕尺管综合征中小指内收恢复困难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倍手术放大镜下对20具新鲜无外伤、无畸形成人手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第三骨间掌侧肌及其肌支及邻近结构,测量了第三骨间掌侧肌的... 目的观察第三骨间掌侧肌及其肌支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腕尺管综合征中小指内收恢复困难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倍手术放大镜下对20具新鲜无外伤、无畸形成人手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第三骨间掌侧肌及其肌支及邻近结构,测量了第三骨间掌侧肌的大小和第三骨间掌侧肌支的长度、宽度、厚度.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第三骨间掌侧肌及第三骨间掌侧肌支分别是骨间掌侧肌和骨间掌侧肌支中最细小的,部分第三骨间掌侧肌浅层存在明显的腱束,对第三骨间掌侧肌支形成潜在的卡压。结论第三骨间掌侧肌及其肌支是骨问掌侧肌和肌支中最细小的,部分由第三骨间掌侧肌桡侧绕至尺侧入肌,而第三骨间掌侧肌掌侧存在明显的腱束,对第三骨间掌侧肌支形成潜在卡压,可以解释小指内收恢复困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深支 腕尺管综合征 小鱼际腱弓 第三骨间掌侧肌
原文传递
尺神经功能分支断面神经纤维定量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绍光 顾立强 邵岩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测算尺神经分支的神经纤维数目和结缔组织面积等指标,计算各功能束组的纤维含量及比例,为临床选择性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手术设计和估计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鲜尸体标本具,分离尺神经及其分支,各分支取材,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横... 目的测算尺神经分支的神经纤维数目和结缔组织面积等指标,计算各功能束组的纤维含量及比例,为临床选择性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手术设计和估计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鲜尸体标本具,分离尺神经及其分支,各分支取材,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横断面切片厚7μm,Loyez髓鞘染色法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定量分析。测算各分支神经断面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截面积和神经干截面积,计算神经纤维数目,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所占比例。结果定量分析:尺神经分支有髓纤维总数为13648条,其中尺神经深支(支配手内肌)(3601±647)条,占26%;第四指间隙皮支(2327±609)条,占17%;小指尺侧皮支(2236±464)条,占16%;尺神经深支(支配手内肌)(3601±647)条,占26%;腕背支(2565±382)条,占19%;尺动脉支(418±210)条,占3%;尺侧腕屈肌远支(660±376)条,占5%;指深屈肌支(930±411)条,占7%;尺侧腕屈肌近支(914±223)条,占7%。结论手内肌功能束组是尺神经中最主要的功能束组,采用束膜缝合法选择性修复,将减少所需移位神经纤维的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 手内肌 功能分支 纤维定量 组织学
原文传递
尺神经深支的影像解剖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斌 李浩 +4 位作者 赵刚 杨焕友 张雪柏 蒋文平 张剑锋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通过对尺神经深支进行显微解剖和影像学研究,为腕掌部尺神经深支损伤的早期诊治提供影像学和解剖学依据。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8月,在16侧成人防腐上肢和4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上,以钩骨钩中点为原点O,在手掌平面建立X、Y坐... 目的通过对尺神经深支进行显微解剖和影像学研究,为腕掌部尺神经深支损伤的早期诊治提供影像学和解剖学依据。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8月,在16侧成人防腐上肢和4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上,以钩骨钩中点为原点O,在手掌平面建立X、Y坐标轴,尺神经深支与X轴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OE;X轴与钩骨钩基底部尺侧界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OF;Y轴与远端尺神经深支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OG,与近端尺神经深支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OH,钩骨钩尺侧界与尺神经深支的距离为EF。确定第2~5掌骨远侧缘及近侧缘掌侧面中心点,分别经两中心点作矢状面,观测尺神经深支与矢状面上各掌骨的相关长度。将硫酸钡(Ⅱ型)干混悬剂均匀涂于尺神经深支表面,进行CT扫描观测,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包进行分析。结果OE为(4.96±0.11)mm,CT结果为(5.02±0.12)ram;OF(3.69±0.12)mm,CT结果为(3.75±0.12)mm;OG(10.55±1.07)mm,CT结果为(10.48±0.84)mm:OH(7.23±0.85)mm,CT结果为(7.29±0.84)mm;EF(1.27±0.15)mm,CT结果为(1.17±0.16)mm。同时对尺神经深支与矢状面掌骨进行了相关测量和CT测量。每组数据的解剖学结果与CT结果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学和CT影像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影像学结果可直接作为临床参考值。解剖和影像结果对临床诊治尺神经深支伤病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深支 显微解剖 影像学 肌萎缩 臂丛
原文传递
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治疗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凯 张克亮 +3 位作者 王素云 李秀荣 张华 马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02-1305,共4页
目的采用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尺神经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观察周围神经再生和效应肌恢复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A、B两组(n=30)。均制作肌皮神经损伤模型,并在相同水平,A组采用1/12尺神经束支与肌皮神经肱... 目的采用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尺神经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观察周围神经再生和效应肌恢复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A、B两组(n=30)。均制作肌皮神经损伤模型,并在相同水平,A组采用1/12尺神经束支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端端吻合,B组将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与尺神经主干端侧吻合。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取材,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肱二头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测定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count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CMF),并观察实验大鼠行为改变。结果术后4周,B组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延迟较A组明显,潜伏期波幅(amplitude,AMP)较A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B组NCV及AMP均相近,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周,A、B两组肱二头肌湿重比以及肌纤维横截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A组CMF为230.15±60.25,B组为160.73±48.7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组CMF为380.26±10.01,B组为355.63±28.5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端侧吻合与采用端端吻合尺神经部分束支(1/12)的方法治疗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恢复肱二头肌功能,远期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上干损伤 尺神经 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 端端吻合 端侧吻合 大鼠
原文传递
尺神经松解前置联合手内在肌重建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鹏 阿不来提.阿不拉 +1 位作者 程二林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 探讨尺神经松解前置联合手内在肌重建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5年5月,采用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联合手内在肌重建的方法治疗22例(23侧)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5~60岁,平均55岁。病因:... 目的 探讨尺神经松解前置联合手内在肌重建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5年5月,采用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联合手内在肌重建的方法治疗22例(23侧)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5~60岁,平均55岁。病因:肘外翻12例,尺神经半脱位4例,骨性关节炎6例。病程10个月~3年,平均17个月。根据Akahori分型,4型14例,5型9例。术后观察患者环、小指麻木感,手内在肌肌萎缩及拇指内收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爪形畸形改善情况;采用捏力计测量拇指指腹与示指侧方捏力;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术后手功能。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1 d 10侧环、小指麻木感明显减轻;术后1个月12侧麻木感完全消失,11侧至术后1年2个月仍有轻度麻木感。末次随访时,1侧手内在肌肌萎缩有部分恢复(+++),22侧仍无改善;17侧爪形畸形有明显改善,6侧无改变;拇指指腹与示指侧方捏力为(5.07±1.11)kg,较术前的(2.91±0.63)kg显著改善(t=—12.340,P=0.032)。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优11侧,良8侧,可3侧,差1侧,优良率82.6%。结论 尺神经松解前置联合手内在肌重建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手内在肌 尺神经松解 重建
原文传递
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的临床应用研究
16
作者 于亚东 马涛 +3 位作者 田方涛 孙庆禄 曹冉 崔海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肘关节以近的单纯尺神经高位损伤的7例志愿者患者,在常规修复尺神经的同时,采用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的第4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肘关节以近的单纯尺神经高位损伤的7例志愿者患者,在常规修复尺神经的同时,采用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的第4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术后3个月开始随访,最长达5.5年。术后观察手内在肌的外形、肌力、尺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功能和肌电图检测结果。结果小指指端感觉恢复时间约18个月;两点辨别觉检查显示患手感觉有效恢复,为(5.13±0.73)mm但明显较健手[(4.14±0.25)mm]差。术后7个月左右,患手尺神经相关运动开始恢复,最先恢复的是小指内收、外展功能;其次是环、中、示指;最后是拇收肌。术后1.5年,手内在肌肌力为Ⅱ-Ⅳ级不等,夹纸试验(-),Froment 征(-)。6例无明显爪形手畸形,3例有不同程度的拇内收肌萎缩。结论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可一定程度减缓手内在肌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 手内在肌肌支 正中神经 指浅屈肌肌支 手内在肌 肌萎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