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raumatic retinopathy with ultra-wide field imaging under corneal scar or fixed small pupil
1
作者 Min Tang Yan-Nian Hui +4 位作者 You-Yi Li Yue He Yang Cao Xiao-Hong Xiang Hong-Bin Ly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8期1371-1376,共6页
AIM: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ultra-wide field(UWF) imag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retinopath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rneal scar or fixed small pupil after complicated ocular trauma. METHODS: Twenty-eigh... AIM: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ultra-wide field(UWF) imag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retinopath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rneal scar or fixed small pupil after complicated ocular trauma. 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28 eyes) with complicated ocular trauma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June 2016 to May 2017, including 19 males and 9 females with age ranged from 11 to 64(43.42±12.62)y.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econdary vitrectomy after emergency operation for wound repair of open ocular trauma. Direct ophthalmoscopy and 45-degree fundus photography were taken at each time point of follow up for comparison of findings with UWF images. Routine eye examination including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 slit lamp examination were performed and analyzed as well.RESULTS: Among the 28 traumatized eyes, the positive rate for identification of traumatic retinopathed was 32.1%(9 cases), 14.9%(5 cases), and 85.7%(24 cases) with direct ophthalmoscopy, 45-degree fundus photography, and UWF imaging,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ve rate of UWF imag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rneal scar or fixed small pupil was statistically greater than that of 45-degree fundus photography and direct ophthalmoscopy(Bonferroni correction, P〈0.001). UWF image was obtained in 19 eyes with opaque corneal scar, otherwise their fundus could not be seen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The additional findings of traumatic retinopathies by UWF imaging included periretinal membranes or pre-retinal proliferating strip, retinal holes, hemorrhage in the vitreous or sub-retinal space.CONCLUSION: UWF imaging is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fundus phot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traumatic retinopath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rneal scar or fixed small pupil after complicated ocular trau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wide field imaging complicated oculartrauma corneal scar fixed small pupil fundus photography traumatic retinopathy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减压性视网膜病变分类及防治
2
作者 席海杰 冯薇 +1 位作者 刘瑞芳 戴超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治疗过程中减压性视网膜病变(ODR)的发病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山西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AACG患者发生ODR的特点,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ODR发生的影响,采用超...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治疗过程中减压性视网膜病变(ODR)的发病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山西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AACG患者发生ODR的特点,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ODR发生的影响,采用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UWFSLO)和常规眼底照相观察和收集AACG治疗中发生ODR的形态特点。结果42例(48只眼)AACG治疗中发现15只眼ODR,占31.25%;ODR可分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样型、微血管瘤样型、视盘血管炎样型和混合型4种形态。视盘血管炎型与混合型比较ODR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26,P<0.05)。术前未输注甘露醇组8/23只眼发生ODR(34.78%),输注甘露醇组5/13只眼发生ODR(38.46%),输注甘露醇+地塞米松注射液组2/12只眼发生ODR(16.67%),三组ODR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2.56,P<0.05)。结论AACG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术易发生ODR,UWFSLO有助于提高ODR检出率;ODR可分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样型、微血管瘤样型、视盘血管炎样型和混合型4型;术前静脉输注甘露醇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可减少ODR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性视网膜病变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眼底照相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眼底照相法在下斜肌亢进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遐 赵堪兴 +5 位作者 郭新 陈霞 朱丽娜 韩颖 宋春颖 张淑丽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以眼底照相为客观性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下斜肌功能异常(原发性下斜肌亢进,继发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下斜肌亢进)患者手术前后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日本Canon眼底照像机拍摄眼底像,使用Au... 目的以眼底照相为客观性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下斜肌功能异常(原发性下斜肌亢进,继发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下斜肌亢进)患者手术前后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日本Canon眼底照像机拍摄眼底像,使用Auto CAD R14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其中正常人70例(140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29例(58眼)。结果本研究中正常人的FDA为:右眼5.24°±2.63°,左眼6.68°±2.86°,双眼总FDA为11.92°±4.24°,双眼之差为3.11°±2.11°。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中16例(占89%)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11例原发性下斜肌亢进患者中9例(占82%)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表现为外旋转斜视。V征与外旋转有关。斜肌手术后眼底的FDA均趋于正常。下斜肌亢进的程度越强,V现象越明显,眼底照相显示的FDA超出正常值越多,术后改善得越明显。结论眼底照相技术可以客观描述旋转斜视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也可对手术效果做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照相 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 旋转 斜视 下斜肌异常
下载PDF
青光眼相关检查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章峥嵘 王晟 陈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757-760,共4页
目的:评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检查的可靠性。方法:对96例10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眼科电生理仪、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根据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 目的:评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检查的可靠性。方法:对96例10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眼科电生理仪、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根据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选取96例109眼获得P-VEP阳性病例72眼(66.1%),未见明显异常37眼(33.9%);视野检查显示阳性病例84眼(77.1%),未见明显异常25眼(22.9%);眼底照相成功获取阳性病例图像87眼(79.8%),未见明显异常22眼(20.2%);成功获取OCT阳性病例图像94眼(86.2%),未见明显异常OCT图像15眼(13.8%)。OCT阳性检出率高于视野检查、眼底照相、P-VEP检查(P<0.05)。OCT在获取前房角图像与三面镜检查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结果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前房角 视觉诱发电位 视野 眼底照相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超广角眼底照相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检查的临床应用研究
5
作者 郭家箭 杨根兰 唐鹏钧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12期74-76,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CLARUS 500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和间接眼底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结果,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40例(40眼),术前均进行散瞳下CLARUS 500超广角眼底照相机检查和散瞳... 目的对比分析CLARUS 500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和间接眼底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结果,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40例(40眼),术前均进行散瞳下CLARUS 500超广角眼底照相机检查和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记录两种方法的术前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检查方法视网膜裂孔检出率Kendall Wa系数为0.842,两种检查方法存在显著的一致性,但两种检查方法检出不同类型的视网膜裂孔的数量存在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小圆孔及沙眼孔,其他类型裂孔的遗漏相对较少。结论CLARUS 500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前检查效果与间接眼底镜检查一致性显著,但可能会遗漏较周边的视网膜裂孔,尤其是周边视网膜的细小沙眼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角眼底照相 间接眼底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Nd:YAG激光治疗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的临床疗效
6
作者 周芬 蒋沁 姚进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72-75,119,120,共6页
目的观察Nd∶YAG激光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切开术治疗视网膜ILM下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视网膜ILM下出血患者13例13只眼的临床资料,均采用Nd∶YAG激光切开术治疗。术后1周、1个月、3... 目的观察Nd∶YAG激光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切开术治疗视网膜ILM下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视网膜ILM下出血患者13例13只眼的临床资料,均采用Nd∶YAG激光切开术治疗。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VA)改变,前置镜下眼底检查,广角眼底照相评估玻璃体腔积血吸收情况,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ILM下出血消退和激光孔闭合情况。同时,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3例患者治疗后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例患者下方积血完全吸收,其余12例患者见玻璃体腔下方陈旧性积血。OCT结果显示:11例激光孔未闭,2例激光孔闭合;3例ILM贴于视网膜,10例患者ILM下空腔。所有患者黄斑区ILM下出血均引流成功,术中未损伤晶状体及角膜,术后也未见黄斑裂孔、黄斑前膜、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严重等并发症。结论Nd∶YAG激光ILM切开术治疗视网膜ILM下出血安全、有效,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 超广角眼底照相 OCT
原文传递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视网膜动脉夹角变化与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项子怡 毛剑波 +6 位作者 王勤美 张正熙 陈怡静 张士安 张晓雅 钟静 沈丽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5,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M)患眼视网膜动脉角的改变,初步分析动脉角与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ERM分级、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横断面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 目的观察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M)患眼视网膜动脉角的改变,初步分析动脉角与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ERM分级、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横断面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的单眼特发性ERM(IERM)患者187例187只眼(IERM组)纳入研究。将患者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谱域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谱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参照文献中心凹内层异位的分级标准将ERM分为1~4级,分别为42、45、62、38只眼,并据此将IERM组再分为1级组、2级组、3级组、4级组。应用Image J软件在彩色眼底像上测量视网膜动脉角及1/2视网膜动脉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CVA与动脉角、1/2动脉角、CMT、FAZ面积、A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ERM组患眼BCVA降低(t=9.727)、CMT增厚(t=12.452),FAZ面积缩小(t=-14.329)以及动脉角(t=-9.165)、1/2动脉角(t=-9.549)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IERM分级增大,动脉角、1/2动脉角显著减小(F=21.763、12.515,P<0.001)。其中,1级组与2级组动脉角及1/2动脉角、2级组与3级组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动脉角、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ERM组不同分级亚组间CMT、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组与4级组之间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角减小(P=0.013)、CMT增厚(P<0.001)与BCVA降低相关。结论与健康眼比较,随ERM分级增大,动脉角显著减小;动脉角减小与IERM患眼视力降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视网膜动脉角度 眼底照相 光相干断层扫描 中心凹内层异位
原文传递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CAD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 被引量:7
8
作者 邸悦 周行涛 周晓东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探讨该技术在测量客观旋转斜视角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门诊160例(320只眼)非斜视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20岁,~40岁,>40岁3... 目的 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探讨该技术在测量客观旋转斜视角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门诊160例(320只眼)非斜视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20岁,~40岁,>40岁3组,行免散瞳眼底照相后图片导入Auto CAD软件中测量FDA值,2眼所测夹角之和即为受检者总的旋转斜视角,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左右眼之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160例受检者眼底照相经分析,FDA为左眼(5.75±1.84)°,右眼(7.18±2.02)°,双眼差值为(1.43±1.20)°,双眼总FDA为(12.9±3.68)°.各年龄组F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者F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软件作为一种客观测量旋转斜视角的方法,能有效测量FDA且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照相 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 旋转斜视 眼肌麻痹
原文传递
基于眼底照相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人群筛查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梁庆丰 彭晓霞 王宁利 《眼科》 CAS 2014年第3期177-181,共5页
目的基于"北京眼病研究"与"邯郸眼病研究"获得的基础数据,对采用眼底照相在人群开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筛查的成本-效果进行评价,为POAG人群筛查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设计成本-效果分析。研究对象"... 目的基于"北京眼病研究"与"邯郸眼病研究"获得的基础数据,对采用眼底照相在人群开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筛查的成本-效果进行评价,为POAG人群筛查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设计成本-效果分析。研究对象"北京眼病研究"及"邯郸眼病研究"中关于POAG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方法采用R软件计算40岁以上POAG在人群筛查和医院机会就诊两种诊疗模式下的伤残调整生命年,并基于2014年的成本,计算两种诊疗模式的直接成本费用(筛查成本、诊断成本、干预成本),然后比较两种模式的成本-效果。主要指标成本费用,伤残调整生命年。结果以1万例40岁以上社区人口为拟合基数,分析结果提示:如果每5年筛查一次,可及早发现POAG患者并及时药物控制,其视功能损害率为30%左右;而医院就诊方式,其视功能损害率均在50%以上;采用眼底照相完成POAG的筛查、确诊及治疗所需直接医疗成本为175万;通过医院机会就诊模式,需直接成本为406万,但开展社区筛查发生的疾病负担,即伤残调整生命年(1.33)却低于医院机会就诊模式(2.76)。结论 POAG的社区筛查可降低由于其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对患者视功能的维持及改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且可降低直接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社区筛查 眼底照相 成本-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