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 of the brachial plexus root and adjacent regions displayed by ultrasound imaging
1
作者 Zhengyi Li Xun Xia +2 位作者 Xiaoming Rong Yamei Tang Dachuan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6期2044-2050,共7页
Brachial plexuses of 11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examined using high resolut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tomic variation in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interscalene, supraclavicular ... Brachial plexuses of 11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examined using high resolut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tomic variation in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interscalene, supraclavicular and infraclavicular, as well as the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normal brachial plexus on cross section exhibited round or elliptic hypoechoic texture. Longitudinal section imaging showed many parallel linear hypo-moderate echoes, with hypo-echo. The transverse processes of the seventh cervical vertebra, the scalene space, the subclavian artery and the deep cervical artery are important markers in an examination. The display rates for the interscalene, and supraclavicular an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es were 100% each, while that for the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was 97%. The region where the normal brachial plexus root traversed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exhibited a regular hypo-echo. The display rate for the C5-7 nerve roots was 100%, while those for C8 and T1 were 83% and 68%,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20 of the 110 subjects underwent cervical CT scan.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can clearly display the outline of the transverse processes of the vertebrae,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CT resul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observing the morphology of the brachial plexus. The C~ vertebra is a marker for identifying the position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ro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hial plexus ULTRASOUND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CT nerve root brachial plexus block neuralregeneration
下载PDF
Ultrasound guidance for brachial plexus block de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complete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or vascular punctures and improves success rate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block compared with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in adults 被引量:6
2
作者 YUAN Jia-min YANG Xiao-hu +4 位作者 FU Shu-kun YUAN Chao-qun CHEN Kai LI Jia-yi LI Qu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811-1816,共6页
Background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such as landmark techniques, paresthesia and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for upper-limb anesthesia has often been restricted to the expert or enthusiast, which was blin... Background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such as landmark techniques, paresthesia and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for upper-limb anesthesia has often been restricted to the expert or enthusiast, which was blind. Recently, ultrasound (US) has been applied to differ blood vessel, pleura and nerve, thus may reduc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while have a high rate of succes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the use of ultrasound guidance (vs.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PNS)) decreases risk of vascular puncture, risk of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and risk of Homer syndrome and improves the success rate of nerve block. Methods A search strategy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RCTs) reporting on complications of US and PNS guidance for upper-extremity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brachial plexus) in adults available through PubMed databases,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Embase databases, SinoMed databases and Wanfang data (date up to 2011-12-20). 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 appraised eligible studies and extracted data. Risk ratios (OR)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outcome and presented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with the software of Review Manager 5.1.0 System (Cochrane Library). Results Sixteen trials involving 1321 adults met our criteria were included for analysis. Blocks performed using US guidance were more likely to be successful (risk ratio (RR) for block success 0.36, 95% CI 0.23-0.56, P 〈0.00001), decreased incidence of vascular puncture during block performance (RR 0.13, 95% CI 0.06-0.27, P 〈0.00001), decreased the risk of complete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RR 0.09, 95% CI 0.03-0.52, P=-0.0001). Conclusions US decreases risks of complete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or vascular puncture and improves success rate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block compared with techniques that utilize PNS for nerve localization. Larg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 use of US can decrease risk of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und brachial plexus block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原文传递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deactivation impacts the recovery of hand function from severe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被引量:2
3
作者 Ye-chen Lu Han-qiu Liu +4 位作者 Xu-yun Hua Yun-dong Shen Wen-dong Xu Jian-guang Xu Yu-dong G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70-675,共6页
Although some patients have successful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a poor recovery of hand function often occurs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apability of brain plasticity is crucial for th... Although some patients have successful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a poor recovery of hand function often occurs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apability of brain plasticity is crucial for the recovery of hand function.The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may play a key role in brain remodeling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In this study,we explored the activation mode of the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during a motor imagery task.We investigated the plasticity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fter brachial plexus injury,using the motor imagery task.Results from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that after brachial plexus injury,the motor imagery task for the affected limbs of the patients triggered no obvious activation of bilateral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excite the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patients during a motor imagery task,thereby impacting brain remodeling.Deactivation of the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is likely to be a serious problem for brachial plexus injury patients in terms of preparing,initiating and executing certain movements,which may b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unsatisfactory clinical recovery of hand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brachial plexus injury neuronal plasticity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premotor are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otor preparation motor imagery clinical restoration of hand function cortical remodeling block desig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手腕部手术患者阻滞区域肌力恢复的影响
4
作者 任映梅 杨小林 +2 位作者 吴宏伟 丁颖 周桂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手腕部手术患者阻滞区域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手腕部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21~28 kg/m 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前臂中段选择性臂...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手腕部手术患者阻滞区域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手腕部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21~28 kg/m 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前臂中段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30例。A组根据手术切口位置在前臂中段选择性阻滞尺神经和(或)正中神经和(或)桡神经,每根神经注射0.4%罗哌卡因5 ml。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4%罗哌卡因30 ml。两组均于神经阻滞操作前开始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持续10 min后,改为0.4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术毕送麻醉恢复室观察30 min后返回病房。记录术后2、4、8、12、24、48 h阻滞区域肌力和肌力恢复至5级的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和术中止血带耐受评级。记录患者满意度评分、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追加镇痛药例数、术后补救镇痛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记录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2、4、8、12 h阻滞区域肌力评级明显升高(P<0.05),肌力恢复至5级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中均能耐受止血带的使用,与B组比较,A组术中止血带耐受1级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臂和前臂运动功能影响小,术后肌力恢复快,更适合手腕部短小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 腕部 短小手术 肌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对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5
作者 税云华 胡震宇 +2 位作者 向继林 姚富 苏丽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对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组(SR组)...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对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组(SR组)和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组(HR组)。超声引导下行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组注射0.33%罗哌卡因30 mL,SR组注射舒芬太尼5μg+0.33%罗哌卡因30 mL,HR组注射氢吗啡酮1 mg+0.33%罗哌卡因30mL。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程度,记录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患者镇痛满意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SR组和HR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R组术后曲马多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与SR组比较,HR组感觉和运动完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P<0.05),3组感觉及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及SR组比较,HR组感觉持续阻滞在<12 h时段的患者构成比降低(P<0.05),在≥20 h时段增高(P<0.05);与R组及SR组比较,HR组运动持续阻滞在<12 h时段的患者构成比降低(P<0.05),在12~24 h时段增高(P<0.05)。结论氢吗啡酮可延长罗哌卡因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且延长效果优于舒芬太尼,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但也增大了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可能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吗啡酮 舒芬太尼 酰胺类 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术联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杰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术联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厦门市中医院收治的68例肩周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术联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厦门市中医院收治的68例肩周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观察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术联合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肩关节功能、实验室指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10(IL-10)高于治疗前,血浆P物质(S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10高于对照组,SP、TNF-α、PGE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周炎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术联合小针刀治疗,可改善肩关节功能、实验室指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手法松解术 小针刀 肩关节功能 复发率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7
作者 齐梦圆 徐进 赵燕鹏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9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60)、参照组(n=60)。联合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60)、参照组(n=60)。联合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参照组给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最大肺活量(VC_(max))、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VC)差异;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在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及6 h时,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48 h时,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诱导后10 min、30 min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MAP、HR、SpO_(2)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术后24 h时,两组患者VC_(max)、FVC、FEV_(1)/FVC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中,在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能够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引起的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具有肺功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手术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肩胛上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镇痛效果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观察
8
作者 李丹 吕磊 +2 位作者 王二凯 杨百武 李玉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7期54-60,共7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80例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阻滞+芬太尼,观察组行臂丛神经阻...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80例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阻滞+芬太尼,观察组行臂丛神经阻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神经阻滞前(T_(1))、神经阻滞即刻(T_(2))、麻醉后10 min(T_(3))、手术开始后5 min(T_(4))、手术开始后30 min(T_(5))、术毕(T_(6))的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amsay镇静评分,T_(1)、T_(5)、T_(6)时应激激素水平[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麻醉前、术后24 h、术后72 h前列腺素(PG)E2、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麻醉前及术后1、3、7 d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T_(1)~T_(6)时MAP、HR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82和8.632,P=0.047和0.000);(2)两组的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31和12.023,均P=0.000);(3)两组MAP、HR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69和9.438,均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T_(1)~T_(6)时刻Ramsay镇静评分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23,P=0.000);(2)两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2,P=0.000);(3)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25,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T_(1)、T_(5)、T_(6)时NE、E及Cor水平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NE、E及Co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25、37.523和22.057,均P=0.000);(2)两组的NE、E及Co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54、23.727和18.636,均P=0.000);(3)两组NE、E及Cor水平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35、28.079和20.547,均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前、术后24 h、72 h血清PGE2、NGF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血清PGE2、N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52和39.524,均P=0.000);(2)两组的血清PGE2、N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35和25.419,均P=0.000);(3)两组血清PGE2、NGF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36和28.447,均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前、术后1、3、7 d认知功能评分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25,P=0.000);(2)两组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72,P=0.000);(3)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29,P=0.000)。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上肢骨折臂丛神经阻滞中镇静效果好,可有效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感,促进术后认知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交感神经反应 应激激素
下载PDF
超声引导臂丛复合上臂根部肋间臂神经阻滞用于肱骨远端骨折手术的效果
9
作者 钟永灿 杨璟辉 陈桂培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7期161-164,18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引导臂丛复合上臂根部肋间臂神经(ICBN)阻滞用于后侧入路肱骨远端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晋江市中医院接受神经阻滞下行后侧入路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60例,根据神经阻滞方式不同分为观...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引导臂丛复合上臂根部肋间臂神经(ICBN)阻滞用于后侧入路肱骨远端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晋江市中医院接受神经阻滞下行后侧入路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60例,根据神经阻滞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0,实施臂丛复合ICBN阻滞)和对照组(n=30,实施臂丛阻滞)。记录阻滞起效时(t0)、切皮时(t1)、显露骨折断端时(t2)、骨折解剖复位时(t3)、缝皮时(t4)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阻滞起效时间、针刺疼痛阻滞效果、术中需辅助镇痛药物例数以及患者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在t1、t2、t3、t4的VAS评分均低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阻滞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上臂远端内侧区和后侧区的皮肤痛觉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术中需辅助镇痛药物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麻醉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0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臂远端外侧区的皮肤痛觉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臂丛阻滞比较,臂丛复合上臂根部ICBN阻滞能为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阻滞 肋间臂神经阻滞 肱骨远端骨折 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章志祥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7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淮安工业园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作为受试者,总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淮安工业园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作为受试者,总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接受常规麻醉,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长更短,维持时长更长,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手术结束后12、24、48 h,观察组疼痛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麻醉前、术毕,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组间各项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麻醉生效后5 min,两组MAP、HR值均较麻醉前更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数值高,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应用在上肢骨折手术中,能够快速发挥麻醉作用,保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且麻醉效果维持时间长,患者术后疼痛轻,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 超声引导 锁骨上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李小磊 邵丹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5期609-610,共2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43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联合组(43例,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MAP、HR、麻醉效果及麻醉不良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43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联合组(43例,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MAP、HR、麻醉效果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麻醉1 min,两组的MAP、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30 min、术毕,联合组MAP高于基础组,HR低于基础组(P<0.05)。联合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基础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基础组(P<0.05)。联合组低血压发生率为2.33%,低于基础组的18.60%(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维持上肢骨折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麻醉效果,降低患者低血压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手术 右美托咪定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要新宇 乔路筱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4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掷硬币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传统组,每组39例.传统组采用超声引导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掷硬币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传统组,每组39例.传统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对比2组患者的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不同神经支配区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24、48 h,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锁骨下肌间沟,超声引导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上的应用能加快神经支配起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缓解患者的静息疼痛评分,提高总体麻醉阻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肌间沟 超声 喙突旁臂丛 神经阻滞 肱骨远端C型骨折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清Cor、NE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见芳琼 陈娜娜 党志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20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20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两组均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用解剖定位法实施麻醉,研究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完成麻醉用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认知功能、血清Cor、NE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完成麻醉用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局麻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研究组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5 min、麻醉结束时,研究组的Cor、N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利于缩短麻醉用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局麻药用量,同时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超声引导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周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4
作者 佘高明 聂偲 +3 位作者 刘育勇 彭雪梅 张清德 李雅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93-1196,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行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肩周关节松解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7名拟行双侧肩周关节松解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I~Ⅱ级,0.4%罗哌卡因与0.8%利多卡因24mL混合液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行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肩周关节松解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7名拟行双侧肩周关节松解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I~Ⅱ级,0.4%罗哌卡因与0.8%利多卡因24mL混合液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麻醉前后肩周关节松解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Ⅵ峪),腋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上神经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观察麻醉前后患者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左右侧膈肌运动幅度。结果麻醉前后患者MA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双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环转摇肩、后伸内旋时低于麻醉前肩关节各项运动时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神经和肩胛背神经阻滞完善率100%,肩胛上神经92.6%;患者左侧和右侧膈肌运动幅度在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发生部分膈神经阻滞,1例发生轻微局麻药中毒。结论超声引导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周关节松解术镇痛完善,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肩关节周围炎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臂丛阻滞用于小儿多指手术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4
15
作者 杨世辉 孙维国 +3 位作者 李永乐 陈祥楠 漆冬梅 孙艺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3-83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用于小儿多指手术的比较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小儿多指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不同剂量Dex组(D1-3组)和对照组(C组)。D1-3组腋路臂丛用药分别为Dex 0.25、0.5、0.75μg/kg+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用于小儿多指手术的比较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小儿多指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不同剂量Dex组(D1-3组)和对照组(C组)。D1-3组腋路臂丛用药分别为Dex 0.25、0.5、0.7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 L/kg,C组为0.25%罗哌卡因0.20 m L/kg。记录阻滞完成、起效、维持及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D2组及D3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比C组短,而维持时间长,D3组比D1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缩短,而维持时间长。D1-3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4组未出现血肿病例,各有1例患儿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各有1例呼吸抑制,2或3例霍纳综合征,D3组出现1例患儿心率<70 min,经处理均安全恢复。结论单纯罗哌卡因或复合Dex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以用于小儿多指手术,中剂量Dex(0.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 L/kg的配伍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多指手术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臂丛
下载PDF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6
16
作者 崔旭蕾 徐仲煌 +3 位作者 董锡臣 黄宇光 任洪智 罗爱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S)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US组和NS组。两组均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ml。记录寻找目标神经所需时...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S)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US组和NS组。两组均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ml。记录寻找目标神经所需时间和完成操作所需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程度、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失败);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US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3.7±1.1)min,明显短于NS组的(7.2±3.5)min(P<0.01)。US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2.0±2.4)min,明显快于NS组(15.2±3.0)min(P<0.05)。麻醉效果优等率US组为85%,NS组为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组未出现并发症;NS组有3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吴道珠 黄品同 +3 位作者 李挺 徐旭仲 余微萍 杨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4期524-527,共4页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来评价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旨在探讨一种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上肢前臂及手部、血管造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锁骨上(SCB)和锁骨下(ICB)二组,...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来评价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旨在探讨一种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上肢前臂及手部、血管造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锁骨上(SCB)和锁骨下(ICB)二组,每组各60例,各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阻滞,两组测定麻醉操作时间,分别记录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并发症,并评定麻醉效果。结果:高频超声能成功地引导到达靶神经,并能清晰地显示局麻药的扩散。SCB组和ICB组的麻醉操作时间分别为(4.5±3.2)min,(3.9±1.6)min,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组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3±3.1)min、(7.1±2.8)min和(3.8±4.1)min,ICB组分别为(4.1±2.0)min、(3.6±1.7)min和(8.5±1.8)min,SCB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起效时间较ICB组长,而桡神经的起效时间较短(P<0.05);两组麻醉完善率为100%。SUB组麻醉有效率86%,INF组有效率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的组Horner`s综合征发生率为16%,ICB无并发症。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其能监测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可行的区域麻醉方法,尤其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 被引量:34
18
作者 陈云俊 夏艳 +2 位作者 夏新 黄树敬 何咸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患儿
下载PDF
0.375%罗哌卡因用于肥胖患者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低有效剂量 被引量:11
19
作者 姜景卫 鲁华荣 +5 位作者 郑向明 周召文 毛桂琴 李亭 何利方 王障云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确定0.375%罗哌卡因用于肥胖和健康体重患者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低有效剂量(MED)。方法择期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和健康体重组,每组30例,ASA分级Ⅰ~Ⅱ级,均采用Di... 目的确定0.375%罗哌卡因用于肥胖和健康体重患者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低有效剂量(MED)。方法择期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和健康体重组,每组30例,ASA分级Ⅰ~Ⅱ级,均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第1例患者0.375%罗哌卡因起始剂量为30 m L,相邻剂量之间的比值为1.1。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0.375%罗哌卡因用于肥胖及健康体重患者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MED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0.375%罗哌卡因用于肥胖患者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MED为20.89 m L,95%CI为19.83~21.96 m L;健康体重MED为19.80 m L,95%CI为18.68~20.91 m L。结论 0.375%罗哌卡因用于肥胖和健康体重患者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MED分别为20.89 m L和19.80 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类 剂量效应关系 臂丛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检查 肥胖
下载PDF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挺 刘若海 +2 位作者 李军 吴道珠 徐旭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2期3861-3863,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分为3组,每组40例,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超声引导A组(UA组)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20mL,超声引...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分为3组,每组40例,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超声引导A组(UA组)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20mL,超声引导B组(UB组)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观察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和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结果:与N组比较,UA组和UB组感觉阻滞效果较完善(P<0.01)。与N组和UA组比较,UB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较轻(P<0.05)。UA组和UB的麻醉效果较N组好(P<0.01)。3组均未记录到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技术改善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能降低局麻药浓度或用量并保证镇痛效果完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