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 of the brachial plexus root and adjacent regions displayed by ultrasound imaging
1
作者 Zhengyi Li Xun Xia +2 位作者 Xiaoming Rong Yamei Tang Dachuan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6期2044-2050,共7页
Brachial plexuses of 11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examined using high resolut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tomic variation in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interscalene, supraclavicular ... Brachial plexuses of 11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examined using high resolut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tomic variation in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interscalene, supraclavicular and infraclavicular, as well as the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normal brachial plexus on cross section exhibited round or elliptic hypoechoic texture. Longitudinal section imaging showed many parallel linear hypo-moderate echoes, with hypo-echo. The transverse processes of the seventh cervical vertebra, the scalene space, the subclavian artery and the deep cervical artery are important markers in an examination. The display rates for the interscalene, and supraclavicular an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es were 100% each, while that for the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was 97%. The region where the normal brachial plexus root traversed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exhibited a regular hypo-echo. The display rate for the C5-7 nerve roots was 100%, while those for C8 and T1 were 83% and 68%,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20 of the 110 subjects underwent cervical CT scan.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can clearly display the outline of the transverse processes of the vertebrae,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CT resul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observing the morphology of the brachial plexus. The C~ vertebra is a marker for identifying the position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ro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hial plexus ultrasound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CT nerve root brachial plexus block neuralregeneration
下载PDF
Ultrasound guidance for brachial plexus block de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complete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or vascular punctures and improves success rate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block compared with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in adults 被引量:6
2
作者 YUAN Jia-min YANG Xiao-hu +4 位作者 FU Shu-kun YUAN Chao-qun CHEN Kai LI Jia-yi LI Qu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811-1816,共6页
Background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such as landmark techniques, paresthesia and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for upper-limb anesthesia has often been restricted to the expert or enthusiast, which was blin... Background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such as landmark techniques, paresthesia and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for upper-limb anesthesia has often been restricted to the expert or enthusiast, which was blind. Recently, ultrasound (US) has been applied to differ blood vessel, pleura and nerve, thus may reduc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while have a high rate of succes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the use of ultrasound guidance (vs.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PNS)) decreases risk of vascular puncture, risk of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and risk of Homer syndrome and improves the success rate of nerve block. Methods A search strategy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RCTs) reporting on complications of US and PNS guidance for upper-extremity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brachial plexus) in adults available through PubMed databases,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Embase databases, SinoMed databases and Wanfang data (date up to 2011-12-20). 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 appraised eligible studies and extracted data. Risk ratios (OR)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outcome and presented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with the software of Review Manager 5.1.0 System (Cochrane Library). Results Sixteen trials involving 1321 adults met our criteria were included for analysis. Blocks performed using US guidance were more likely to be successful (risk ratio (RR) for block success 0.36, 95% CI 0.23-0.56, P 〈0.00001), decreased incidence of vascular puncture during block performance (RR 0.13, 95% CI 0.06-0.27, P 〈0.00001), decreased the risk of complete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RR 0.09, 95% CI 0.03-0.52, P=-0.0001). Conclusions US decreases risks of complete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or vascular puncture and improves success rate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block compared with techniques that utilize PNS for nerve localization. Larg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 use of US can decrease risk of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und brachial plexus block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患儿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涛 涂友兵 +1 位作者 易祖港 马星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4-428,共5页
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臂丛内侧束、外侧束、后束在CCS集中于腋动脉外侧,位置关系固定,使用较少的局麻药即可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近年来,CCS臂丛神经阻滞逐渐应用于患儿区域麻醉。患儿CCS臂丛神经... 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臂丛内侧束、外侧束、后束在CCS集中于腋动脉外侧,位置关系固定,使用较少的局麻药即可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近年来,CCS臂丛神经阻滞逐渐应用于患儿区域麻醉。患儿CCS臂丛神经解剖位置表浅,易于超声定位,但血管、神经、胸膜等结构距离较近,超声引导增加了患儿CCS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CCS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基础及超声定位、阻滞方法及药物用量、患儿临床应用和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为患儿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间隙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区域麻醉 儿童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范志勇 谢海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0期171-175,共5页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相对于全身麻醉(全麻),臂丛阻滞能够减少麻醉药物对各系统的影响,用药简单、有效。常见入路有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和腋窝4种。随着麻醉技术以及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一...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相对于全身麻醉(全麻),臂丛阻滞能够减少麻醉药物对各系统的影响,用药简单、有效。常见入路有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和腋窝4种。随着麻醉技术以及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一种新的入路--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方法相比,肋锁间隙臂丛外侧束、内侧束及后束集中走行在腋动脉外侧,位置更表浅,因此,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花费的时间短、起效快、局部麻醉(局麻)药用量少、并发症少,广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间隙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联合前臂尺神经阻滞在手部尺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钟永灿 郭志杰 +1 位作者 蔡晶莹 蔡水民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6期47-51,共5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联合前臂尺神经阻滞在手部尺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晋江市中医院择期接受神经阻滞下手部尺侧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阻滞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SU组(超声引导下...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联合前臂尺神经阻滞在手部尺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晋江市中医院择期接受神经阻滞下手部尺侧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阻滞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SU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联合前臂尺神经阻滞,n=30)和S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阻滞,n=30)。比较两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总时间、尺神经感觉阻滞效果、手术区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U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长于S组,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总时间均明显短于S组,尺神经感觉阻滞效果、手术区域麻醉效果均明显优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部尺侧手术患者中,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联合前臂尺神经阻滞可提供更完善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缩短阻滞完善时间和麻醉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锁骨上臂丛阻滞 尺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臂丛复合上臂根部肋间臂神经阻滞用于肱骨远端骨折手术的效果
6
作者 钟永灿 杨璟辉 陈桂培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7期161-164,18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引导臂丛复合上臂根部肋间臂神经(ICBN)阻滞用于后侧入路肱骨远端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晋江市中医院接受神经阻滞下行后侧入路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60例,根据神经阻滞方式不同分为观...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引导臂丛复合上臂根部肋间臂神经(ICBN)阻滞用于后侧入路肱骨远端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晋江市中医院接受神经阻滞下行后侧入路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60例,根据神经阻滞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0,实施臂丛复合ICBN阻滞)和对照组(n=30,实施臂丛阻滞)。记录阻滞起效时(t0)、切皮时(t1)、显露骨折断端时(t2)、骨折解剖复位时(t3)、缝皮时(t4)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阻滞起效时间、针刺疼痛阻滞效果、术中需辅助镇痛药物例数以及患者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在t1、t2、t3、t4的VAS评分均低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阻滞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上臂远端内侧区和后侧区的皮肤痛觉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术中需辅助镇痛药物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麻醉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0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臂远端外侧区的皮肤痛觉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臂丛阻滞比较,臂丛复合上臂根部ICBN阻滞能为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阻滞 肋间臂神经阻滞 肱骨远端骨折 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章志祥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7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淮安工业园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作为受试者,总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淮安工业园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作为受试者,总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接受常规麻醉,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长更短,维持时长更长,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手术结束后12、24、48 h,观察组疼痛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麻醉前、术毕,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组间各项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麻醉生效后5 min,两组MAP、HR值均较麻醉前更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数值高,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应用在上肢骨折手术中,能够快速发挥麻醉作用,保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且麻醉效果维持时间长,患者术后疼痛轻,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 超声引导 锁骨上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要新宇 乔路筱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4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掷硬币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传统组,每组39例.传统组采用超声引导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掷硬币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传统组,每组39例.传统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对比2组患者的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不同神经支配区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24、48 h,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锁骨下肌间沟,超声引导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上的应用能加快神经支配起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缓解患者的静息疼痛评分,提高总体麻醉阻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肌间沟 超声 喙突旁臂丛 神经阻滞 肱骨远端C型骨折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清Cor、NE水平的影响
9
作者 见芳琼 陈娜娜 党志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20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20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两组均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用解剖定位法实施麻醉,研究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完成麻醉用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认知功能、血清Cor、NE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完成麻醉用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局麻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研究组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5 min、麻醉结束时,研究组的Cor、N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利于缩短麻醉用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局麻药用量,同时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 认知功能
下载PDF
Role of the neuromuscula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tic of the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
10
作者 Antonios Kerasnoudis Kalliopi Pitarokoili Min-Suk Yoon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inflammation》 201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is th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cquired 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orders of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The diagnosis i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neurological sem...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is th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cquired 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orders of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The diagnosis i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neurological semiology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in classical cases.However,in cases with subtle clinical presentation,an extended diagnostic workup may be needed,such as 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laboratory tests,and nerve biopsy.NCS remain nowadays fundamental not only for the diagnosis,but also for the follow-up and measurement of response to immune-treatment in MMN.New challenges arose though,on how best to acquire a static and dynamic imaging of the peripheral nerves,aiming to provid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he nerve impairment.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neuromuscular ultrasound is able to detect in MMN patients thickened or swollen cervical roots,peripheral nerves or brachial plexus,findings that suggest ongoing inflammation.This review provides a timely update on the nerve ultrasound findings in M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hial plexus conduction block immune-mediated neuropathies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 nerve hypertrophy nerve ultrasound
原文传递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吴道珠 黄品同 +3 位作者 李挺 徐旭仲 余微萍 杨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4期524-527,共4页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来评价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旨在探讨一种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上肢前臂及手部、血管造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锁骨上(SCB)和锁骨下(ICB)二组,...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来评价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旨在探讨一种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上肢前臂及手部、血管造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锁骨上(SCB)和锁骨下(ICB)二组,每组各60例,各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阻滞,两组测定麻醉操作时间,分别记录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并发症,并评定麻醉效果。结果:高频超声能成功地引导到达靶神经,并能清晰地显示局麻药的扩散。SCB组和ICB组的麻醉操作时间分别为(4.5±3.2)min,(3.9±1.6)min,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组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3±3.1)min、(7.1±2.8)min和(3.8±4.1)min,ICB组分别为(4.1±2.0)min、(3.6±1.7)min和(8.5±1.8)min,SCB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起效时间较ICB组长,而桡神经的起效时间较短(P<0.05);两组麻醉完善率为100%。SUB组麻醉有效率86%,INF组有效率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的组Horner`s综合征发生率为16%,ICB无并发症。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其能监测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可行的区域麻醉方法,尤其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 被引量:34
12
作者 陈云俊 夏艳 +2 位作者 夏新 黄树敬 何咸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患儿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周玉弟 姜慧丽 +2 位作者 汤洋 崔耀梅 田伟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全麻患者70例,男25例,女45例,年龄18~75岁,随机分为两组,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组(S组)和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SB组),每...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全麻患者70例,男25例,女45例,年龄18~75岁,随机分为两组,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组(S组)和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SB组),每组35例。S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给予C5、C6神经根0.5%罗哌卡因各5ml;ISB组在超声引导下给予0.5%罗哌卡因10ml。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记录术后4、12、24h的VAS评分和前臂(屈肘、屈腕、屈指)MBS运动评分;记录术后24h曲马多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ISB组[(8.24±2.96)min vs(13.85±7.45)min,P<0.01];S组术后12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ISB组[(1.7±0.8)分vs(3.6±0.7)分,P<0.05],术后4h前臂(屈肘、屈腕、屈指)MBS运动评分明显高于ISB组[(3.5±0.6)分vs(0.8±0.3)分,(3.4±0.5)分vs(0.9±0.4)分,(3.6±0.6)分vs(0.7±0.4)分,P<0.01];术后24h曲马多用量明显少于ISB组[(37.5±35.9)mg vs(112.5±43.5)mg,P<0.05],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ISB组(88%vs 56%,P<0.05),术后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优于臂丛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神经根阻滞 肌间沟臂丛阻滞 肩关节镜手术 超声引导
下载PDF
不同注射点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傅志海 徐文娟 +2 位作者 王小虎 陈再治 熊贤俊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25-28,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注射点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30例:解剖手法定位组(A组)取锁骨中点上1cm左右为穿刺点,注射20mL局部麻醉药;单... 目的评价不同注射点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30例:解剖手法定位组(A组)取锁骨中点上1cm左右为穿刺点,注射20mL局部麻醉药;单点注射组(S组)超声引导下在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及第一肋骨三者相接的位置注射20mL局部麻醉药;两点注射组(D组)超声引导下先在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及第一肋骨三者相接的位置注射10mL局部麻醉药,然后在臂丛神经的上方再注射10 mL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为0.75%罗哌卡因10mL和2%利多卡因10mL的混合液。记录各组的操作时间,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及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及镇痛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程度及手术时的麻醉效果,并观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S组和D组麻醉效果满意率更高,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尺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完全率升高(P<0.05)。与D组相比,S组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延长(P<0.05)。3组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刺破血管3例,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眼睑下垂6例;S组和D组无刺破血管和局部麻醉药中毒发生,发生眼睑下垂分别为8、5例。结论与解剖手法定位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单点和两点注射法的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时间较长,相关并发症较少,两点注射法对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单点注射 两点注射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王俊安 汪春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51-1052,共2页
目的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 目的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三组局麻药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S组和U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S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S组(P<0.05);US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U组(P<0.05),三组均无病人改全麻。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用于老年病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刺激仪 臂丛 神经阻滞 老年病人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汪涛 何开华 +1 位作者 刘小男 高进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传统方法定位组,B组为神经刺激器定位组,C组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组。观察三组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传统方法定位组,B组为神经刺激器定位组,C组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组。观察三组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麻醉持续时间、静脉辅助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穿刺针误入血管、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气胸)。结果:C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A组及B组(P<0.05),C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及B组(P<0.05),C组麻醉持续时间长于A组(P<0.05),C组静脉辅助用药少于A组及B组(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A组及B组(P<0.05)。结论:在上肢手术中使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刺激器 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定位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剂量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益维 方向明 +3 位作者 张凯 黄长顺 陈益君 张兴彩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1%利多卡因复合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拟行择期手部或者前臂手术的患者。局部麻醉药为1%利多卡因复合0.375%罗哌卡因。...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1%利多卡因复合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拟行择期手部或者前臂手术的患者。局部麻醉药为1%利多卡因复合0.37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组患者在超声定位仪引导下,手法解剖组患者采用手法解剖定位法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每组根据罗哌卡因注射剂量的不同(0.5、0.4、0.3mL/kg)再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15例:超声、手法罗哌卡因0.5亚组,超声、手法罗哌卡因0.4亚组,超声、手法罗哌卡因0.3亚组。记录操作时间和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评定麻醉效果优良率,记录并发症。结果超声引导组的平均操作时间为(5.1±1.0)min,显著短于手法解剖组的(9.7±1.9)min(P<0.05)。超声罗哌卡因0.5亚组与超声罗哌卡因0.4亚组间、手法罗哌卡因0.5亚组与手法罗哌卡因0.4亚组间痛觉阻滞起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分别显著短于超声罗哌卡因0.3亚组和手法罗哌卡因0.3亚组(P值均<0.05)。超声罗哌卡因0.5亚组、超声罗哌卡因0.4亚组、超声罗哌卡因0.3亚组间麻醉效果优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超声罗哌卡因各亚组与手法罗哌卡因0.5亚组间麻醉效果优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超声引导组与手法解剖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减少局部麻醉药用量,1%利多卡因复合0.375%罗哌卡因0.3mL/kg即能取得安全、有效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 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下载PDF
腋入法超声引导联合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雁 种皓 +1 位作者 许莉 杨庆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5,共6页
目的: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67例,... 目的: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67例,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明确各组织结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记录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在以腋动脉为中心划分的4个象限内的位置;记录腋动脉距皮深度及周围腋静脉数量。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在腋鞘内按顺时针方向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正中神经(83.8%)主要分布在第Ⅳ象限(腋动脉的前外侧),尺神经(72.5%)主要分布在第Ⅰ象限(腋动脉的前内侧),桡神经(61.7%)主要分布在第Ⅱ象限(腋动脉的后内侧),且3支神经间相对位置固定。肌皮神经大部分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89.2%),有10例(6%)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头侧。有8例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4支神经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由深到浅依次为肌皮神经(1.58±0.59)cm、桡神经(1.33±0.69)cm、正中神经(0.62±0.13)和尺神经(0.59±0.22)cm,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间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2支神经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7例患者中,47.3%腋鞘内静脉为2条,平均为(2.4±0.8)条。结论:在腋窝顶点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 臂丛神经 腋路阻滞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导管注射0.75%罗哌卡因的有效剂量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学均 万永灵 +3 位作者 温开兰 梁涛 林涛 李鹏 《四川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导管0.75%罗哌卡因的有效剂量。方法选取我院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38例,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导管注射0.7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5m L,若...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导管0.75%罗哌卡因的有效剂量。方法选取我院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38例,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导管注射0.7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5m 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1m 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量1m 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ED50及其ED95。并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结果经导管注射0.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概率单位模型为Probit(P)=-6.186+3.925(ln剂量),ED50为4.836(3.826~5.584)m L,ED95为7.353(6.111~19.616)m L。剂量从4m L升至6m L时,成功阻滞率由25%升高至7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中位数5min(最小5min,最大20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中位数10min(最小5min,最大15min);阻滞维持时间(8.9±3.7)h。结论通过建立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模型,对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导管注射0.75%罗哌卡因的95%有效剂量为7.353m L,剂量从4m L升至6m L时,可显著提高阻滞成功率。该技术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具有较好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半数有效量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20
作者 卢承志 田友芳 姚猛飞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159-1161,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36例,ASAⅡ或Ⅲ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定位(U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S组),每组18例...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36例,ASAⅡ或Ⅲ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定位(U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S组),每组18例,两组均给予0.33%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两组阻滞麻醉操作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误入血管次数、感觉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辅助用药例数,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U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4.5±1.2)min,明显短于S组的(8.1±2.5)min(P<0.01)。U组一次穿刺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S组,U组穿刺误入血管次数和辅助用药例数明显低于S组,U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2±2.4)min,明显快于S组(13.1±2.5)min(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有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神经刺激器 肌间沟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