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ng the Efficacy of Dexmedetomidine When Used as an Adjuvant to Bupivacaine in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 under Ultrasound-Guided 被引量:1
1
作者 Elsayed Mohamed Abdelzaam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9年第5期99-109,共11页
Background: Ultrasound-guided for regional anesthesia offers many potential benefits in the emergency setting. Analgesia can be explicitly targeted to the region of pain and provide relief for many hours and decrease ... Background: Ultrasound-guided for regional anesthesia offers many potential benefits in the emergency setting. Analgesia can be explicitly targeted to the region of pain and provide relief for many hours and decrease needing to the large volume of local anesthetic. The aim of the work: Comparing the efficacy of dexmedetomidine when used as an adjuvant to bupivacaine in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 on the onset of sensory, motor blockade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ingle-blind clinical study conducted on 60 patients underwent upper limb surgery done by ultrasound-guided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these patients allocated into two equal groups: Group I (control) received 20 ccs (19 cc bupivacaine 0.5% + 1 cc saline), Group II received 20 cc (19 cc bupivacaine 0.5% + 1 cc volume of Dexmedetomidine 1 ug/kg). Results: Demographic data and sur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able in both groups. The onset times for sensory and motor block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Group II than Group I (P Conclusion: We recommend adding Dexmedetomidine to local anesthetics in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rolonged time of both sensory and motor blocks and prolonge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XMEDETOMIDINE BUPIVACAINE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 ultrasound-guided
下载PDF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Brachial Plexus Block with “One Injection Two Points” Method Guiding by Ultrasound
2
作者 Huang Qiang Cai Lingling +10 位作者 Shi Wenjing Fang Zhiyuan Wu Meichao Sun Zhaohui Sun Yulan Li Yong Lu Shangting Xu Hui HWANG DONGWOOK Wang Hongliang Zhang Tao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7年第1期14-17,共4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with "One Injection Two Points" guided under ultrasound and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guiding by ultrasound. METHODS: 70 patients were randomi...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with "One Injection Two Points" guided under ultrasound and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guiding by ultrasound. METHODS: 70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evenly into 2 groups, with 3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hile the Experiment Group(Group B) received One Injection Two Points"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Group A) received the conventional method.The nerve block every 5 s, the success rate of anesthesia, the dosage of local anesthetics, second remedial anesthesia, adverse reactions, etc.were recorded. RESULTS: Group B was superior to group A in the success rate of anesthesia; There were 6 patients in group A who required constant pump injection of Remifentanil to remedy, while no patients in Group B needed remedy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both groups.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with "One Injection Two Points" method guided under ultrasoundguiding by ultrasound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observation ultrasound-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One Injection Two Points" method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between Brachial Plexus Block (Axillary Approach) and General Anesthesia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被引量:1
3
作者 Noriaki Matsumura Satoki Inoue +4 位作者 Hidenobu Iwagami Yumiko Kondo Kazuya Inoue Yasuhito Tanaka Akihiro Okuda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20年第12期422-434,共13页
<b><span>Background:</span></b><spa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surgery is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GA) or regional anesthesia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NB). </span><span>Wheth... <b><span>Background:</span></b><spa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surgery is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GA) or regional anesthesia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NB). </span><span>Whether anesthesia type affects patient outcomes is unclear. </span><span>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compared patient satisfaction between GA and NB after surgery. </span><b><span>Methods: </span></b><span>This was a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of 80 (34 GA and 46 NB) patients who underwent volar plate fix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was used to generate a set of matched cases (NB) and controls (GA), yielding 14 matched patient-pairs. The simplified patient satisfaction scale was compared for primary outcomes.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anesthesia and surgery duration, hospital stay length, adverse events,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requirement, and wrist range of motion (ROM) 2 weeks and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span><span> </span><b><span>Results:</span></b><span> After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atients in almost all cases in both groups were “Satisfied” (effect size: 0.1,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572), indicating litt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dverse events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e observed before matching disappeared after matching. Anesthesia duration and hospital stay length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NB group (effect size: </span><span>-</span><span>1.27 and </span><span>-</span><span>0.77,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00074 and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0388, respectively), as was surgery duration (effect size: </span><span>-</span><span>0.84,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0122) after matching. Similar to before matching, wrist RO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NB group (effect size: 1.11, p</span><span> </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0.0279)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but the difference disappeared at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span><span> </span><b><span>Conclusions:</span></b><span> Patient satisfaction betwee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surgery under GA and NB was similar. Nerve block could help shorten hospital stay length and surgery duration and improv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und-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Axillary Approach) General Anesthesia Patient Satisfactio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儿童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刘华艳 钱秋 +1 位作者 王娅静 郝亚萍 《现代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儿童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接受上肢骨折术治疗的8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儿童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接受上肢骨折术治疗的8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苏醒时间、麻醉后监护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切皮时、拔管时心率与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研究组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胰岛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总优良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结论:儿童上肢骨折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上肢骨折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麻醉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锁胸筋膜平面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5
作者 华萍 章洪志 邹欣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锁胸筋膜平面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锁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应用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麻醉)和观察组(n=42,应用超声引导下颈浅丛...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锁胸筋膜平面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锁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应用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麻醉)和观察组(n=42,应用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锁胸筋膜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段镇痛效果和术中体征、同侧膈肌麻痹发生率、阻滞相关指标、上肢运动阻滞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时段VAS得分、术中心率和血压、同侧膈肌麻痹总发生率、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血氧饱和度、镇痛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阻滞后4、8、12 h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锁胸筋膜平面阻滞,更能提高锁骨骨折患者镇痛效果,维持术中体征稳定,减少同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保留同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且该区域麻醉技术操作简单,适合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颈浅丛 锁胸筋膜平面阻滞 肌间沟臂丛 锁骨中段骨折 麻醉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余亚丁 李小微 王韵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信封法对厦门市第五医院2021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84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46例)联用超声... 目的:探讨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信封法对厦门市第五医院2021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84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46例)联用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术后1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心率和收缩压,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 h和术后24 h的VAS评分和术后24 h的NE、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2 h,两组心率和收缩压均下降,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24 h两组心率和收缩压均上升,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研究组苏醒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48 h,研究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能够促使患者心率和收缩压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缓解氧化应激刺激,提高苏醒质量,加快预后康复,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麻醉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全身麻醉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手术 血流动力学 氧化应激刺激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全海琴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水平、麻醉优良率、运动阻滞有效率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有效率为86.11%(31/36),高于对照组的55.56%(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3/36),低于对照组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孟氏骨折手术患儿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提高麻醉优良率和运动阻滞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但需延长麻醉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骨折 超声引导下 肌间沟 腋路 臂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李斌斌 应海峰 黎毓秋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7期11-14,18,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11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11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操作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神经阻滞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超声单独引导,可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提高神经阻滞效果,且穿刺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但操作时间较长,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阻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超声 肥胖 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 上肢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9
作者 张婷 刘宏飞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4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2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41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动脉入路...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2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41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动脉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的麻醉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的麻醉用药剂量、麻醉完成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_(0))、切皮时(T_(1))、术毕即刻(T_(2)),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两组的肾上腺素(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颈动脉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与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相近,血流动力学均较稳定,应激反应程度均较轻,但超声引导颈动脉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阻滞起效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老年 肱骨骨折 应激反应
下载PDF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要新宇 乔路筱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4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掷硬币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传统组,每组39例.传统组采用超声引导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掷硬币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传统组,每组39例.传统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对比2组患者的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不同神经支配区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24、48 h,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锁骨下肌间沟,超声引导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上的应用能加快神经支配起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缓解患者的静息疼痛评分,提高总体麻醉阻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肌间沟 超声 喙突旁臂丛 神经阻滞 肱骨远端C型骨折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玉凯 徐晓 邹亚媛 《中外医疗》 2024年第8期39-42,71,共5页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术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临床效果以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105例需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2例,接受全...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术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临床效果以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105例需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2例,接受全身麻醉)和观察组(53例,接受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标准(Alliance Supplier Evaluation Standard,ASES)评分。结果观察组在T1(手术开始5 min)、T2(手术开始30 min)以及T3(拔除气管插管30 min后)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于麻醉复苏室、术后6 h及术后12 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ASE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为(86.94±11.28)分,高于对照组的(80.53±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4,P<0.05)。结论肩关节镜术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选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方式,可达到术中控制性降压的目的,提供满意的麻醉深度控制,同时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肩关节镜术 血流动力学 镇痛效果 运动功能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联合颈中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锁骨骨折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12
作者 薛晓文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60-262,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臂丛联合颈中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锁骨骨折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福清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臂丛联合颈中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锁骨骨折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福清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麻方式干预,观察组给予超声阻滞复合全麻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比较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 d、3 d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5 d的PSQI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锁骨骨折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联合颈中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麻醉效果较为理想,可减轻对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改善患者术后睡眠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全麻 超声引导下臂丛联合颈中丛神经阻滞 认知功能 睡眠状况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李奉通 卞金娥 张清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6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上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上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盲探的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10、30 min,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麻醉前(P<0.05);麻醉10、30 min及术毕,研究组的HR、MAP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研究组的麻醉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其起效时间快,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上肢骨折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不同类型上肢骨、折镇痛效果
14
作者 曾浩 邓富强 刘卫涛 《西藏医药》 2024年第5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不同类型上肢骨折镇痛效果。方法择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上肢骨折患者80例。按骨折不同类型分为尺桡骨骨折组(n=25例)、桡骨骨折组(n=28例)、肱骨骨折组(n...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不同类型上肢骨折镇痛效果。方法择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上肢骨折患者80例。按骨折不同类型分为尺桡骨骨折组(n=25例)、桡骨骨折组(n=28例)、肱骨骨折组(n=27例),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镇痛、镇静效果及舒适度、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1~T4:三组NRS评分,(P<0.05),尺桡骨骨折组NRS评分高于桡骨骨折组及肱骨骨折组(P<0.05);使用次数:尺桡骨骨折组PCIA使用次数多于桡骨骨折组及肱骨骨折组(P<0.05);Ramsay镇静、BCS评分(P>0.05);三组T0时点IL-6、TNF-α水平比较,(P>0.05),与T0时点比较,三组T4时点IL-6、TNF-α水平更高,尺桡骨骨折组IL-6、TNF-α水平高于桡骨骨折组及肱骨骨折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不同类型上肢骨折术后镇痛,以桡骨、肱骨骨折效果最好,但尺桡骨骨折效果一般,可能与炎性反应控制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
下载PDF
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不同入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9
15
作者 武茜 田伟千 +3 位作者 郑曼 季方兵 杨程 汤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87-1090,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C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阻滞药物均为1%盐酸利多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C组分2次,每次注入10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完成后5min(T_0)、10min(T_1)、15min(T_2)、20min(T_3)、25min(T_4)、30min(T_5)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M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0和T_1时M组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T_0时C组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M组(P〈0.05);T_5时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操作时间更短,更易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锁骨中点入路 喙突入路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周玉弟 姜慧丽 +2 位作者 汤洋 崔耀梅 田伟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全麻患者70例,男25例,女45例,年龄18~75岁,随机分为两组,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组(S组)和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SB组),每...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全麻患者70例,男25例,女45例,年龄18~75岁,随机分为两组,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组(S组)和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SB组),每组35例。S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给予C5、C6神经根0.5%罗哌卡因各5ml;ISB组在超声引导下给予0.5%罗哌卡因10ml。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记录术后4、12、24h的VAS评分和前臂(屈肘、屈腕、屈指)MBS运动评分;记录术后24h曲马多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ISB组[(8.24±2.96)min vs(13.85±7.45)min,P<0.01];S组术后12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ISB组[(1.7±0.8)分vs(3.6±0.7)分,P<0.05],术后4h前臂(屈肘、屈腕、屈指)MBS运动评分明显高于ISB组[(3.5±0.6)分vs(0.8±0.3)分,(3.4±0.5)分vs(0.9±0.4)分,(3.6±0.6)分vs(0.7±0.4)分,P<0.01];术后24h曲马多用量明显少于ISB组[(37.5±35.9)mg vs(112.5±43.5)mg,P<0.05],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ISB组(88%vs 56%,P<0.05),术后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优于臂丛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神经根阻滞 肌间沟臂丛阻滞 肩关节镜手术 超声引导
下载PDF
神经阻滞的罗哌卡因浓度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露 张晓光 +1 位作者 廖俊 李世忠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278-1280,共3页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30 mL罗哌卡因的最佳浓度。方法对择期行上肢手术ASAⅠ~Ⅱ级的13例患者采用序贯法设计试验。罗哌卡因容量定为30 mL,以0.42%为初始浓度,相邻浓度之比为1∶1.2。以感觉神经阻滞完善(VAS〈3)...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30 mL罗哌卡因的最佳浓度。方法对择期行上肢手术ASAⅠ~Ⅱ级的13例患者采用序贯法设计试验。罗哌卡因容量定为30 mL,以0.42%为初始浓度,相邻浓度之比为1∶1.2。以感觉神经阻滞完善(VAS〈3)为有效。试验终止时不少于5个上-下周期。用Dixon-Massey公式计算半数有效浓度。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运动的阻滞效果。结果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30 mL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324%,0.35%浓度组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高于0.30%浓度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逆行臂丛神经阻滞的30 mL罗哌卡因的最佳浓度为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数抑制浓度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逆行锁骨下 罗哌卡因
下载PDF
硫酸镁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文娟 江伟 +1 位作者 曾真 张光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硫酸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和镇痛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ISBPB复合喉罩全麻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37~7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超声引导下IS...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硫酸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和镇痛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ISBPB复合喉罩全麻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37~7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40mg)加10%硫酸镁2ml(0.5g);对照组(N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加生理盐水2ml(40mg)。待神经阻滞完全起效后,静脉诱导插入喉罩通气,术中七氟醚(呼末MAC 0.8)维持。分别记录局麻药注射后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4、8、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N组(P〈0.05)。术后8、12、24h M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5)。两组的术后补救用镇痛药、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肌力减弱、麻木、瘙痒、寻麻疹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ISBPB注射0.5%罗哌卡因复合硫酸镁能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立成 罗富荣 +3 位作者 廖荣宗 龚琴 冯舒韵 范伟锋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8期1027-1029,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对上肢多发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分级上肢多发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40)采用超声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锁骨...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对上肢多发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分级上肢多发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40)采用超声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作术后镇痛,对照组(n=40)采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记录麻醉前(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术后48h(T5)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于T1~T5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记录T2~T5的静息和主动运动视频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例数。结果两组HR和MAP比较,在T3和T4时间点,对照组较治疗组升高(P〈0.05);治疗组T3、T4静息VAS评分和T3、T4、T5主动运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IL-6和IL-10组内比较,T2~T5时间点较T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两组IL-6比较,在T3、T4时间点治疗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IL-10比较,在T3、T4时间点治疗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安全、可靠、简便,有利于术后细胞因子平衡和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 术后镇痛 炎性反应
下载PDF
超声引导罗哌卡因局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最佳药物浓度的筛选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德强 尹立军 陈学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患儿上肢臂丛神经经腋路入路进行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因上臂骨折或前壁血管瘤首次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2岁。随机将其分为3组,即罗哌卡因0.30%组...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患儿上肢臂丛神经经腋路入路进行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因上臂骨折或前壁血管瘤首次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2岁。随机将其分为3组,即罗哌卡因0.30%组、0.40%组和0.50%组,每组各40例。均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总体积均为24 mL。观察指标包括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起效时间(评估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和维持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差)和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罗哌卡因0.30%组明显长于罗哌卡因0.40%组和罗哌卡因0.50%组(F=4.123、4.568,P<0.05);而其他4个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在3个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时间方面,罗哌卡因0.30%组明显短于罗哌卡因0.40%组和罗哌卡因0.50%组(F=15.236、8.659,P<0.05)。麻醉效果发现,罗哌卡因0.30%组麻醉优良率低于罗哌卡因0.40%组和罗哌卡因0.50%组(χ^2=4.501、6.275,P<0.05)。但3组患儿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局部阻滞麻醉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0.40%罗哌卡因可作为较低浓度的最佳麻醉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 罗哌卡因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