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urnal Variations in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at Typical Anatomical Sites 被引量:4
1
作者 LI-WEN HU QIAN GAO +5 位作者 WEN-YING XU YANG WANG HUI-ZHI GONG GUO-QING DONG JING-HAI LI AND YANG LIU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34-243,共10页
Objective Solar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affects human health. The understanding of diurnal variations of UV radiation at anatomical sites may be helpful in developing way... Objective Solar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affects human health. The understanding of diurnal variations of UV radiation at anatomical sites may be helpful in developing ways to protect humans from the harmful effects of UV radi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diurnal variations, the UV exposure values were measured at 30 min intervals by using Solar-UV Sensors and a rotating manikin in Shenyang city of China (41°51'N, 123°27%). Measurement data for four representative days (in each of the four seasons respectively)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iurnal variations in solar UV radiation at the shoulder, the forehead and the chest were similar to those associated with a horizontal control measurement. However, the diurnal variations at the eye and the cheek exhibited bimodal distributions with two peaks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and a unimodal distribution in winter. The UV exposure peaks at the eye and the cheek were measured at solar elevation angles (SEA) of about 30° and 4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rotection of some anatomical sites such as the eye from high UV exposure should not be focused solely on th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noon, especially in the places and seasons with high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violet radiation EXPOSURE MONITORS Radiation dose
下载PDF
紫外线照射剂量对九孔鲍胚胎及幼虫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严正凛 关瑞章 +1 位作者 胡家财 陈晓凤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409,共6页
采用不同的紫外线照射剂量的海水诱导九孔鲍产卵,观察其对卵子的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紫外线照射剂量的配制方法是:用紫外线照射过的最大剂量的海水与新鲜海水混合配制出各种剂量的海水.实验把雌亲鲍分成7组,每组20只,... 采用不同的紫外线照射剂量的海水诱导九孔鲍产卵,观察其对卵子的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紫外线照射剂量的配制方法是:用紫外线照射过的最大剂量的海水与新鲜海水混合配制出各种剂量的海水.实验把雌亲鲍分成7组,每组20只,分别用紫外线照射剂量为0(对照组)、450、600、750、900、1050和1200mW·h/dm^3的海水进行刺激产卵.试验重复3次.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剂量在1200mW·h/dm^3以内,对卵子的受精率影响不大;紫外线照射剂量在750mW·h/dm^3以内,对卵子的畸形率影响不大,但在900—1200mW·h/dm^3,对卵子的畸形率影响很大;紫外线照射剂量在600mW·h/dm^3以内,对卵子的孵化率没有什么影响,但在750—1200mW·h/dm^3,对卵子的孵化率影响很大.综合考虑卵子的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九孔鲍催产的适宜的紫外线照射剂量应为450—750mW·h/d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九孔鲍 紫外线 剂量 胚胎 幼虫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次数和剂量对白癜风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广琼 谢彩英 +1 位作者 骆丽 陈思瑜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1-582,606,共3页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不同部位的临床疗效,观察照射次数、剂量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42例稳定期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71例,进行单独NB-UVB照射治疗10次、20次、30次...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患者不同部位的临床疗效,观察照射次数、剂量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42例稳定期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71例,进行单独NB-UVB照射治疗10次、20次、30次、40次,其中20次治疗后A组NB-UVB照射剂量保持稳定不变,B组NB-UVB照射剂量继续递增,两组继续照射至40次,进行疗效观察,分析照射次数、剂量等因素对不同部位疗效的影响。结果面颈部皮损疗效最好,起效快,躯干、四肢恢复较慢,手足疗效最差。组内比较,两组患者NB-UVB照射治疗20次疗效均明显高于治疗1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次与30次、20次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UVB治疗10次、20次、30次、40次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UVB照射治疗白癜风20次后,疗效不随着次数和剂量增加而改变,进入平台期,对临床制定安全有效的光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窄谱中波紫外线 部位 次数 剂量
下载PDF
玫瑰痤疮发病因素调查及其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荣利 李承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33-1235,共3页
目的探讨玫瑰痤疮的发病因素及其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检测。方法制定针对玫瑰痤疮发病因素的调查表,对收集的98例玫瑰痤疮患者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者病情对其中42例进行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检测。结果玫瑰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目的探讨玫瑰痤疮的发病因素及其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检测。方法制定针对玫瑰痤疮发病因素的调查表,对收集的98例玫瑰痤疮患者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者病情对其中42例进行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检测。结果玫瑰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辛辣刺激食物、精神因素、温度变化、外用药物、系统性疾病,29例(29.59%)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其中检测的42例中34例(80.95%)患者紫外线最小红斑量值低于正常,中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值(ultravioletB—minimalethemadose,UVB—MED),为7.70和15.70mJ/em。,长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值(ultravioletA—minimalethemadose,UVA—MED)为(11.10±4.77)J/em‘(5.40~18.20J/cm2),而且与UVB—MED相比,UVA—MED及(UVA+UVB)MED敏感的患者更易诱发病情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结论玫瑰痤疮的发病和许多因素有关,其中紫外线照射(特别是UVA)是很重要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紫外线 最小红斑量 发病因素
下载PDF
不同剂量中波紫外线照射对鹌鹑体重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明丽 刘学洪 +1 位作者 和绍禹 李国治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3,89,共5页
选择10日龄鹌鹑3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60只(公母各30只),以功率为15 W的中波紫外灯为紫外线光源,以每天连续照射1,2,4,6 h(紫外线照射剂量分别为1.4,2.8,5.6,8.4μW.h/cm2)的鹌鹑为试验组,未接受紫外线照射的鹌鹑为对照组,... 选择10日龄鹌鹑3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60只(公母各30只),以功率为15 W的中波紫外灯为紫外线光源,以每天连续照射1,2,4,6 h(紫外线照射剂量分别为1.4,2.8,5.6,8.4μW.h/cm2)的鹌鹑为试验组,未接受紫外线照射的鹌鹑为对照组,试验期为4周。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紫外线照射剂量下鹌鹑的体重及增重。结果表明,接受紫外线照射的各试验组鹌鹑的体重和增重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中以每天照射4 h的紫外线(照射剂量为5.6μW.h/cm2)最有利于鹌鹑体重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波紫外线 照射剂量 鹌鹑 体重
下载PDF
308nm准分子光照射身体不同部位产生最小红斑量的比较 被引量:9
6
作者 宋秀祖 樊奇敏 +1 位作者 胡慧丽 许爱娥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5期267-269,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皮肤经308nm准分子光照射后,产生最小红斑量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采用308nm准分子光疗仪,对50名志愿者的前臂、腹部、背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照射。结果背部和腹部的最小红斑量相比较差异...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皮肤经308nm准分子光照射后,产生最小红斑量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采用308nm准分子光疗仪,对50名志愿者的前臂、腹部、背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照射。结果背部和腹部的最小红斑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臂与背部和腹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部位皮肤的最小红斑量有差异,临床采用308nm准分子光治疗时,应根据不同部位的最小红斑量选择适当的起始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红斑量 紫外线
下载PDF
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强度预报 被引量:31
7
作者 吴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8-42,共5页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 0~ 1 5的数字来表示 ,通常规定 ,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 0 ,在热带高原地区 ,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 1 5。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了单位紫外线指数相当于 2 5 m W/m2 红斑加权剂量率。紫外线指数预报大致可分为统计预报方...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 0~ 1 5的数字来表示 ,通常规定 ,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 0 ,在热带高原地区 ,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 1 5。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了单位紫外线指数相当于 2 5 m W/m2 红斑加权剂量率。紫外线指数预报大致可分为统计预报方法和模式预报方法两种。统计预报方法主要依赖于高精密度、高准确性的紫外线实测资料和相关的气象要素观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指数 红斑加权剂量率 预报方法 辐射强度
下载PDF
中波紫外线照射对鹌鹑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明丽 董新星 +1 位作者 顾招兵 兰国湘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2,共3页
将300只10日龄鹌鹑随机分成5组,每组60只,以功率为15 W的中波紫外灯为紫外线光源,以每天连续照射1、2、4和6 h(紫外线照射剂量分别为1.4、2.8、5.6、8.4μW·h/cm2)的鹌鹑为试验组,未接受紫外线照射的鹌鹑为对照组。在38日龄时从... 将300只10日龄鹌鹑随机分成5组,每组60只,以功率为15 W的中波紫外灯为紫外线光源,以每天连续照射1、2、4和6 h(紫外线照射剂量分别为1.4、2.8、5.6、8.4μW·h/cm2)的鹌鹑为试验组,未接受紫外线照射的鹌鹑为对照组。在38日龄时从每组中随机抽取30只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每天用15 W的中波紫外灯连续照射6 h和4 h可显著提高血清中白蛋白和钙的含量,采用5.6~8.4μW·h/cm2的中波紫外线照射可望提高鹌鹑的生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波紫外线 照射剂量 鹌鹑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中波紫外线照射对鹌鹑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明丽 刘学洪 +1 位作者 李国治 程美玲 《家畜生态学报》 2009年第6期126-128,共3页
将10日龄鹌鹑3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60只(公、母各30只),以功率为15 W的中波紫外灯为紫外线光源,以每天连续照射1 h2、h、4 h和6 h(紫外线照射剂量分别为1.4μW.h/cm2、2.8μW.h/cm2、5.6μW.h/cm2和8.4μW.h/cm2)的鹌鹑为... 将10日龄鹌鹑3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60只(公、母各30只),以功率为15 W的中波紫外灯为紫外线光源,以每天连续照射1 h2、h、4 h和6 h(紫外线照射剂量分别为1.4μW.h/cm2、2.8μW.h/cm2、5.6μW.h/cm2和8.4μW.h/cm2)的鹌鹑为试验组,未接受紫外线照射的鹌鹑为对照组,试验期4周。系统比较了不同紫外线照射剂量下鹌鹑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的重量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C4的含量,结果表明:每天照射1 h的中波紫外线(照射剂量为1.4μW.h/cm2)可显著增加胸腺和法氏囊的重量,并显著提高血清IgG、IgA和C4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波紫外线 照射剂量 鹌鹑 免疫器官 血清免疫指标
下载PDF
TiO_2-膨润土的投加量对光降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温淑瑶 马占青 马敏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4,48,共4页
在反应温度20℃、紫外光强度700~750μW/cm2、照射时间2h、电磁搅拌时间2h、溶液初始浓度20mg/L的实验条件下,TiO2-膨润土的投加量对光催化降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效果有影响:随着TiO2-膨润土投加量由0.01‰增加到0.5‰,SDBS的... 在反应温度20℃、紫外光强度700~750μW/cm2、照射时间2h、电磁搅拌时间2h、溶液初始浓度20mg/L的实验条件下,TiO2-膨润土的投加量对光催化降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效果有影响:随着TiO2-膨润土投加量由0.01‰增加到0.5‰,SDBS的降解率逐渐提高,当投加量为0.5‰时,光催化降解率最高,达92%,以后随着投加量的增加(从0.5‰到6‰),降解效率反而下降。可见,最佳投加量为0.5‰。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投加0.17‰的TiO2(与0.5‰的TiO2-膨润土中含Ti量相同),SDBS的降解率只有40%。可见,相比TiO2,TiO2-膨润土具有投加量小,降解效率高的优点,更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TiO2-膨润土 紫外光 降解 投加量
下载PDF
城北污水处理厂紫外线消毒等效生物验证剂量测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东 尹新哲 +1 位作者 陈淑芬 Karl G.Linden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13,共6页
使用准平行紫外光束仪测定了重庆城北污水处理厂终沉池出水中粪大肠菌群的紫外线响应曲线,验证了常用剂量下紫外线辐照强度与时间的互为倒数关系,并对验证微生物和商业UV消毒反应器紫外线剂量分布模式的选择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当进... 使用准平行紫外光束仪测定了重庆城北污水处理厂终沉池出水中粪大肠菌群的紫外线响应曲线,验证了常用剂量下紫外线辐照强度与时间的互为倒数关系,并对验证微生物和商业UV消毒反应器紫外线剂量分布模式的选择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当进水粪大肠菌群的浓度取3.0×106MPN/L时,与104MPN/L和103MPN/L两个排放标准对应的目标紫外线剂量分别为11.3mJ/cm2和15.8 mJ/cm2,对应的REDMS2分别为28.2 mJ/cm2和40 mJ/cm2。分析发现,当使用等效生物验证剂量(RED)方法确定紫外线消毒系统的处理能力时,进水粪大肠菌群浓度为107MPN/L的取值过于保守,会造成设备处理能力过度富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紫外线消毒 等效生物验证剂量 粪大肠菌群 MS2噬菌体
下载PDF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对紫外线消毒RED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东 陈淑芬 +3 位作者 尹新哲 Karl G.Linden 张文品 郝敦玲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47,51,共4页
使用准平行紫外光束仪测定了重庆市3个采用不同处理工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终沉池出水中粪大肠菌群(FC)的紫外线响应曲线,考察了不同处理工艺对紫外线消毒等效生物验证剂量(RE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mJ/cm2的紫外线辐照剂量下,3个污水... 使用准平行紫外光束仪测定了重庆市3个采用不同处理工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终沉池出水中粪大肠菌群(FC)的紫外线响应曲线,考察了不同处理工艺对紫外线消毒等效生物验证剂量(RE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mJ/cm2的紫外线辐照剂量下,3个污水处理厂终沉池出水中的FC未发生光复活和暗复活现象;运用虚拟变量回归分析法对3个水样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3个水样属于同一个样本空间,表明不同的二级污水处理工艺对紫外线消毒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基于数据合并处理的结果,建议新建的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紫外线消毒反应器的进水FC浓度设计值取5.0×106MPN/L,以对应1.0×104和1.0×103MPN/L的两个排放标准,REDMS2分别为25和36 mJ/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污水 紫外线消毒 等效生物验证剂量 粪大肠菌群
下载PDF
2006年沈阳市太阳及紫外线辐射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磊石 杨丽丽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677-680,共4页
目的:分析研究2006年沈阳市太阳及紫外线辐射强度和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太阳及紫外线监测仪对沈阳市2006年四季太阳及紫外线辐射强度进行监测,分析数据。结果:全年各月太阳及紫外线辐射平均强度的日变化呈钟型曲线分布,清晨及... 目的:分析研究2006年沈阳市太阳及紫外线辐射强度和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太阳及紫外线监测仪对沈阳市2006年四季太阳及紫外线辐射强度进行监测,分析数据。结果:全年各月太阳及紫外线辐射平均强度的日变化呈钟型曲线分布,清晨及傍晚强度低,正午强度高。四季环境辐射量平均日强度分布,太阳总辐射强度秋季时最大,紫外线A段强度夏季时最大,紫外线B段强度秋季时最大。结论:本数据可作为近地面太阳及紫外线辐射量的基础分析依据,是紫外线现状、变化趋势及生物效应的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环境辐射量 监测数据
下载PDF
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萍 刘玮 +1 位作者 信许亚 范立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建立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模型。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人工光源,以连续紫外线(波段290~400nm)照射健康受试者上臂内侧皮肤,观察不同照射剂量及照射后不同测量时间局部皮肤黑素测量值的变化。结果:照射后1周,2.0倍最小红... 目的:建立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模型。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人工光源,以连续紫外线(波段290~400nm)照射健康受试者上臂内侧皮肤,观察不同照射剂量及照射后不同测量时间局部皮肤黑素测量值的变化。结果:照射后1周,2.0倍最小红斑量(MED)照射剂量组产生黑素的强度高于1.5MED组(P<0.05),与2.5ME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MED组红斑消退及表面光滑度较2.5MED组轻(P<0.05),与1.5ME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照射后1周,各剂量组黑素测量值(L值)均达到高峰,其后随时间延长迅速下降(P<0.05),在第4、5周下降趋势变缓(P>0.05);而红斑测量值(a值)在紫外线照射1周时达到高峰后呈持续递减趋势(P<0.05)。结论:2.0MED照射剂量是紫外线在正常皮肤诱导色素斑的最佳剂量,照射后1~4周是观察色素变化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色素沉着 CIE-L^*a^*b^* 最小红斑量
下载PDF
紫外线消毒系统中强度分布的理论计算与生物验证对比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孙文俊 刘文君 +2 位作者 胡田甜 李张卿 王志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3-567,共5页
应用以MPSS模型为基础的计算软件UVcalc对某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反应器进行强度分布的计算,同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ATCC9372)作为受试菌种进行生物验证.结果显示,在该反应器中理论计算数值总体上明显高于生物验证的数值,反应器中最低紫外... 应用以MPSS模型为基础的计算软件UVcalc对某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反应器进行强度分布的计算,同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ATCC9372)作为受试菌种进行生物验证.结果显示,在该反应器中理论计算数值总体上明显高于生物验证的数值,反应器中最低紫外剂量区域出现在2支灯管之间的反应器壁附近.另外,理论计算和生物验证的误差与流量、透光率具有相关性.在高流量、低透光率的情况下,理论计算的数值更接近于生物验证数值.相对于理论计算,生物验证是确定紫外线反应器剂量反应曲线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消毒 反应器模型 紫外线强度 紫外线剂量 生物验证
下载PDF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联合优拓和藻酸盐填塞治疗窦道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巧玲 孟玲 +1 位作者 徐海燕 时丽萍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9期10-11,共2页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填充窦道在脊髓损伤及偏瘫患者窦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或偏瘫并发窦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常规方法清创,对照组(30处窦道)采用溃疡糊填充窦道及周围组织,...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填充窦道在脊髓损伤及偏瘫患者窦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或偏瘫并发窦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常规方法清创,对照组(30处窦道)采用溃疡糊填充窦道及周围组织,外用美皮康覆料覆盖;观察组(30处窦道)先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窦道10~20 s/次,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制成圆柱状填充窦道。结果观察组窦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时间比对照组缩短。结论使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填充窦道,明显加快了窦道的愈合速度,缩短了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偏瘫 窦道 紫外线照射 最弱红斑量 藻酸盐 优拓
下载PDF
贵阳地区190例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世军 汪宇 +4 位作者 张伟 蔡灵龙 刘倩 韦蓉 陆洪光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1075-1078,1107,共5页
目的:测定贵阳地区正常人群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最小红斑量(MED)。方法:以SUV-l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测定190例健康志愿者腹部正常皮肤UVA-MED及UVB-MED,比较不同皮肤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受试... 目的:测定贵阳地区正常人群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最小红斑量(MED)。方法:以SUV-l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测定190例健康志愿者腹部正常皮肤UVA-MED及UVB-MED,比较不同皮肤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受试者UVA-MED及UVB-MED。结果:190例志愿者UVA-MED中位数为48.25 J/cm2,UVB-MED为35.24 m J/cm2,男性UVA-MED和UVB-MED中位数均高于女性(P〈0.01),Ⅳ型皮肤MED中位数亦均显著高于Ⅲ型皮肤(P〈0.01);男性10~29岁组及30~49岁组UVA-MED明显高于≥50岁组(P〈0.01),10~29岁组UVB-MED高于30~49岁组及≥50岁组(P〈0.05);男性夏季UVA-MED显著低于春、秋两季(P〈0.01),女性夏季UVA-MED亦显著低于春、冬两季(P〈0.01);男、女性夏季UVB-MED低于春、秋、冬季(P〈0.05)。结论:皮肤日光反应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是影响贵阳地区人群MED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红斑量 皮肤日光反应类型 紫外线 贵阳
下载PDF
紫外线对石英前剂量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晓聆 程传福 《同位素》 CAS 1999年第4期234-236,共3页
对四组石英样品采用不同的实验照射程序,以观察紫外线对测量石英粉末前剂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直接影响石英110℃峰的TL响应,因此为使TL响应准确可靠。
关键词 紫外线 石英粉末 前剂量效应 热释光 辐射剂量
下载PDF
防晒类化妆品的日光防晒系数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与使用浓度及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福民 朱世幸 +1 位作者 廖金凤 段西凌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6期39-41,共3页
目的:研究防晒化妆品日光防晒系数( SPF)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PFA)与使用浓度及时间的关系,并探讨正确使用防晒类化妆品的方法。方法将几种的防晒化妆品分别按不同的浓度涂抹于受试者皮肤表面,隔15分钟后给予以出现最小红斑量... 目的:研究防晒化妆品日光防晒系数( SPF)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PFA)与使用浓度及时间的关系,并探讨正确使用防晒类化妆品的方法。方法将几种的防晒化妆品分别按不同的浓度涂抹于受试者皮肤表面,隔15分钟后给予以出现最小红斑量( MED)为度的中波紫外线和最小持续黑化量( MPPD)为度的长波紫外线照射,进而分别算出SPF值和PFA值。将几种的防晒化妆品分别按标识浓度涂抹于受试者皮肤表面,间隔不同时间后给予以出现MED为度的中波紫外线和最小持续黑化量为度的长波紫外线照射,分别算出不同时间所对应的SPF值和PFA值。结果防晒化妆品的使用浓度和SPF以及PFA都具有相关性。防晒化妆品的SPF值在使用时间70~100分钟下降最为明显。 PFA值在时间为80~110分钟下降最为明显。结论使用防晒化妆品的标识浓度才可起到合适的防晒效果。在日常使用防晒化妆品时应每80分钟左右涂抹一次,以保证防晒化妆品的防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防晒系数 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MED 最小持续性黑化量 防晒化妆品
下载PDF
人工紫外线诱导皮肤参数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洪艳 杨丽 +4 位作者 朱建宇 雷芳敏 岳章 胡楠 贾雪婷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0年第5期53-55,85,共4页
借助Chromameter、Mexameter及Tewameter等仪器,对人工紫外线诱导后受试者皮肤颜色、皮肤血红素和黑色素含量以及皮肤水分流失量进行测试,探索经模拟日光照射后皮肤特性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多次低剂量照射过程中,皮肤L~*和ITA&#... 借助Chromameter、Mexameter及Tewameter等仪器,对人工紫外线诱导后受试者皮肤颜色、皮肤血红素和黑色素含量以及皮肤水分流失量进行测试,探索经模拟日光照射后皮肤特性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多次低剂量照射过程中,皮肤L~*和ITA°值呈现降低趋势,a~*值、皮肤血红素及黑色素含量值逐渐升高,在停止紫外照射后的2周内,皮肤L~*和ITA°值逐渐升高,a~*值、皮肤血红素及黑色素含量值逐渐降低,但仍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皮肤水分流失量在持续照射阶段及恢复阶段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最小红斑量 皮肤颜色 皮肤水分流失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