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modelled-and remote sensing-derived daily snow line altitudes at Ulugh Muztagh,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4
1
作者 Marinka SPIESS Eva HUINTJES Christoph SCHNEIDER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593-613,共21页
The ice cap Ulugh Muztagh in the central Kunlun Shan at the northern frin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very isolated region with arid cold conditions. No observ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 glaciological ground truth da... The ice cap Ulugh Muztagh in the central Kunlun Shan at the northern frin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very isolated region with arid cold conditions. No observ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 glaciological ground truth data is available. Using the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Level 1 radiance Swath Data(MOD02QKM)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250 m, transient snow lines during the months of July to September in 2001 to 2014 are derived. Results are used to calibrate the physical based Coupled Snowpack and Ice surface energy and Mass balance model(COSIMA). The model runs on a representative detail region of Ulugh Muztagh(UM) on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with the same spatial resolution as the MODIS bands. In the absence of field observations, the model is driven solely by dynamically downscaled global analysis data from the High Asia Refined analysis(HAR). We compare remote sensing derived and modelled mean regional transient snow line altitudes in the course of consecutive summer seasons in 2008 to 2010. The resulting snow line altitude(SLA) and annual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ELA) proxy of both methods coincide very well in their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climatic conditions. Since SLAs of both methods do notconsistently agree on a daily basis a usage of remote sensing derived SLAs for model calibration in the absence of field observation data is only limitedly feasible for daily analysis. ELA approximation using the highest SLA at the end of ablation period may not be applied to UM because the negative winter mass balance(MB) is not reflected in the summer SLA. The study reveals moderate negative MB for UM throughout the modelling period. The mean regional MB of UM accounts for-523±410 mm w.e. a-1 in the modelling period. Hence UM seems not to belong to the area of the ‘Karakorum anomaly' comprising a region of positive mass balances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its centre presumably in the Western Kunlun S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木孜塔格 雪线 遥感 建模 衍生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地区水汽来源分析
2
作者 吴佳康 陈丽花 +3 位作者 车彦军 张明军 曹昀 谷来磊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9,共9页
降水是山地冰川重要的补给,水汽来源与降水的多少密切相关。本文选取昆仑山东部木孜塔格峰现代冰川分布区,基于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和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对木孜塔格峰地区2005—2022年水汽来源进行后向轨迹分析... 降水是山地冰川重要的补给,水汽来源与降水的多少密切相关。本文选取昆仑山东部木孜塔格峰现代冰川分布区,基于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和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对木孜塔格峰地区2005—2022年水汽来源进行后向轨迹分析,并探讨其季节变化,揭示木孜塔格峰地区水汽来源及其规律。结果表明:木孜塔格峰地区的水汽源主要随着中纬度西风带向欧亚内陆延伸,在青藏高原西部分为三路,分别从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以及从高空平流层进入我国青藏高原,印度洋水汽向北翻越喜马拉雅山或者西北转向东与西风环流混合进入高原腹地。木孜塔格峰地区主要由陆源水汽控制,分别是从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进入,其水汽占总量的62.52%;海源水汽则为西风带的高空水汽(大西洋水汽)以及印度洋水汽,占总量的37.48%;且海源水汽的占比逐年上升。从多年季节平均角度分析,除了以上的水汽源以外,夏季的局地再循环水汽比重较高,占总量的22.64%。本文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地区水循环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孜塔格峰 HYSPLIT模型 水汽来源 东昆仑
下载PDF
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地区冰湖演变与冰川物质亏损
3
作者 车彦军 陈丽花 +4 位作者 谷来磊 张明军 曹昀 吴佳康 赖彦怡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4-1265,共12页
冰湖接触型冰川的“湖-冰”相互作用显著,且共同作用于高山区水循环过程,在山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维护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对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冰川区冰湖演变、冰川物质平... 冰湖接触型冰川的“湖-冰”相互作用显著,且共同作用于高山区水循环过程,在山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维护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对东昆仑木孜塔格峰冰川区冰湖演变、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木孜塔格峰冰川区冰湖主要分布于海拔5275~5400 m,多为冰川阻塞湖。1990—2020年分布有冰湖16个,其中,冰川5Y624E0022和5Y624F0020阻塞形成的两个冰湖分别发生3次和2次冰湖溃决事件。两湖均为周期性溃决冰湖,前者于1999年和2001年发生较大规模冰湖溃决,溃决前面积分别为(0.250±0.044)km^(2)、(0.500±0.097)km^(2),溃决水量分别为(0.014±0.003)km^(3)、(0.026±0.006)km3;后者为2000年形成的冰川阻塞湖,溃决前面积为(0.110±0.030)km^(2),同年溃决,水量为(0.006±0.002)km^(3)。期间,冰湖数量有所增加,面积和储量均有减少趋势。然而,2000—2010年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呈增加趋势,2010—2020年呈减少趋势,且有冰湖接触型冰川年均物质平衡呈显著的减小趋势(-0.024 m w.e.·a^(-1)),略大于无冰湖接触型冰川的减小趋势(-0.022 m w.e.·a^(-1))。此外,冰川热融侵蚀和冰崩作用使得冰鳞川和木孜塔格冰湖与冰川相连位置分别加速退缩了0.65 km、0.28 km。总之,该地区冰湖正处于数量增加、冰湖空间扩张阶段,其加速了母冰川的物质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冰川物质平衡 木孜塔格峰 东昆仑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技术提取木孜塔格峰冰川面积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崔志勇 周文明 《现代测绘》 2013年第4期6-8,共3页
为了研究木孜塔格峰区域1977年—2001年的冰川变化情况,本文发挥RS和GIS的技术优势,基于EN-VI、ERDAS遥感软件平台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Landsat MSS、ETM卫星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1977—2001年的冰川面积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 为了研究木孜塔格峰区域1977年—2001年的冰川变化情况,本文发挥RS和GIS的技术优势,基于EN-VI、ERDAS遥感软件平台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Landsat MSS、ETM卫星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1977—2001年的冰川面积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冰川在这24年中面积减少了12.678km2。最后对本区域冰川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域冰川整体呈现缓慢退缩趋势,并得出气温对该区域冰川面积变化产生了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与GIS 木孜塔格峰 冰川 变化提取
下载PDF
昆仑山木孜塔格地区冰川发育水汽来源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永 易朝路 +1 位作者 刘金花 毋宇斌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383-391,共9页
统计昆仑山的木孜塔格峰及其周围214条现代冰川朝向、面积、长度和坡度等地形学特征,发现N、NW和NE朝向冰川数量多、以长度小于1 km小型冰川为主,长度5 km以上冰川仅占4.6%。E、SE和S朝向冰川数量少,但长度较大,且坡度相对平缓,冰川面... 统计昆仑山的木孜塔格峰及其周围214条现代冰川朝向、面积、长度和坡度等地形学特征,发现N、NW和NE朝向冰川数量多、以长度小于1 km小型冰川为主,长度5 km以上冰川仅占4.6%。E、SE和S朝向冰川数量少,但长度较大,且坡度相对平缓,冰川面积也较大。SW和W朝向冰川发育则受山脊走向和局地地形影响。利用TRAM、THAR和AAR三种方法计算各坡向长度>1.65 km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结果显示:N和NE朝向冰川ELA平均值明显低于其它坡向;茫崖、小灶火、若羌和且末气象站2011—2015年最大风速的风向和降水统计资料显示木孜塔格地区可能受来自东北方向气流的影响。据此推断,木孜塔格地区偏西北坡冰川发育可能受西风气流影响,而偏北坡和偏东坡冰川发育则可能受来自东北方向气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来源 木孜塔格 地形特征 ELA
下载PDF
1972—2011年东昆仑山木孜塔格峰冰川面积变化与物质平衡遥感监测 被引量:6
6
作者 蒋宗立 张俊丽 +5 位作者 张震 刘时银 魏俊锋 郭万钦 祝传广 黄丹妮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136,共9页
为了评估木孜塔格峰冰川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利用历史地形图数据、Landsat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及TerraSAR-X/TanDEM-X数据,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 为了评估木孜塔格峰冰川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利用历史地形图数据、Landsat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及TerraSAR-X/TanDEM-X数据,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和大地测量法对木孜塔格峰地区1972—2011年间的冰川面积变化和物质平衡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972—2011年间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面积年均缩减率为0.02±0.06%,其中47条冰川表现为退缩,2条冰川表现为前进;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物质呈现微弱的负平衡(-0.06±0.01 m w.e./a)趋势,其中1999年以前为-0.11±0.02 m w.e./a,主要受气温升高所影响,1999年后几乎接近于平衡状态(0.02±0.04 m w.e./a),降水的增加弥补了气温升高造成的物质亏损;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前进不同于正常前进冰川,其前进原因可能是冰川内部消融引起的液态水润滑作用导致上游物质向下转移;在当前气候背景下,该区域大部分冰川表现为退缩,2条冰川有前进现象,1条冰川有过跃动(崩塌)现象,总体上该区域冰川呈现微弱的物质负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孜塔格峰 冰川变化 物质平衡 冰川跃动 TanDEM-X
下载PDF
基于HJ-1数据的木孜塔格峰地区雪深时空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吴红波 贺建桥 +2 位作者 郭忠明 毛瑞娟 吴玉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82-1791,共10页
以木孜塔格峰地区为研究区,从不同坡度、坡向的样方内测量雪深和采集光谱,通过分析归一化差分雪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NDSI)、反照率、HJ-1卫星的红外波段反射率与雪深的相关关系,建立了适用于HJ-1星的积雪深度反演... 以木孜塔格峰地区为研究区,从不同坡度、坡向的样方内测量雪深和采集光谱,通过分析归一化差分雪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NDSI)、反照率、HJ-1卫星的红外波段反射率与雪深的相关关系,建立了适用于HJ-1星的积雪深度反演模型,估算出2012年4月14日-25日木孜塔格峰地区的雪深时空变化,并结合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反照率反演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92;通过NDSI阈值区分混合雪盖像元和积雪像元,雪深估测精度可达92.78%。冰川区的反照率、NDSI与海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6和0.733,且高海拔带反照率值明显高于低海拔带的反照率值。受西风带降雪的影响,非冰川区的北坡雪深值较大;西坡、南坡次之;东坡最小,且雪深最大值出现在坡度约等于10°处。雪深估测的相对误差随着样地的坡度增大而增加,坡度为15°时相对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J-1卫星 反照率 雪深 反演模型 NDSI 木孜塔格峰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