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Umami Stimulation on Salivary Secretion Rate and Duration
1
作者 Eri Sambuichi Rumi Nishimura +1 位作者 Shiho Morishita Shigeru Watanabe 《Health》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Purpose: Umami reportedly promotes salivatio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aste stimuli on slow and fast salivary secretion in humans using umami, sweet, and sour stimuli. Methods: Eight healthy women part... Purpose: Umami reportedly promotes salivatio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aste stimuli on slow and fast salivary secretion in humans using umami, sweet, and sour stimuli. Methods: Eight healthy women participated between 14:00 and 15:00, taking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salivary secretion into account. The typ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the taste solutions were glutamic acid (1.7 × 10<sup>−3</sup> M), inosinic acid (9.8 × 10<sup>−3</sup> M), and guanylic acid (9.8 × 10<sup>−3</sup> M) for umami stimulation, citric acid (6.5 × 10<sup>−3</sup> M) for acidity stimulation, and sucrose (1.6 × 10<sup>−2</sup> M) for sweetness stimulation. First, the unstimulated salivary flow rate was measured. Then, 3 ml of a flavor solution was dropped under the tongue using a syringe. The saliva was expelled into an aluminum cup every minute and weighed. The first minute’s value minus 3 ml flavor solution was the stimulated salivary secretion rate produced by each flavor. The time-to-return to the initial unstimulated salivary flow rate was the duration of the stimulated saliva secretion rate. Results: The mean unstimulated salivary flow rate across participants was 0.64 ± 0.25 ml/min (range: 0.23 - 1.03 ml/min). The highest amount of saliva was induced by citric aci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itric acid and the other flavor solutions (p < 0.05 for glutamic acid, inosinic acid, and sucrose;p < 0.01 for guanylic aci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uration of salivation between the flavor solutions. When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slow (0.45 ± 0.16 ml/min) and fast groups (0.83 ± 0.15 ml/min) based on their median resting salivary secretion rat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amount of saliva secreted at 1 minute after stimulation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salivary secretion rate. Conclusion: Umami stimulation was effective in slowing salivary secretion and sustaining salivary secretion after st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vary Secretion umami flavor Oral Health Stimulated Salivary Secretion
下载PDF
六种市售豆豉的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2
作者 覃芳丽 王思远 +4 位作者 邹宇晓 黎尔纳 穆利霞 刘军 邢东旭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8-245,共8页
为了对豆豉产品开发和风味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选择市售常见的不同产地不同发酵类型的6种豆豉(编号为DC1~DC6)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核苷酸进行测定,计算其滋味活性值(TAV)和味精当量(EUC);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为了对豆豉产品开发和风味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选择市售常见的不同产地不同发酵类型的6种豆豉(编号为DC1~DC6)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核苷酸进行测定,计算其滋味活性值(TAV)和味精当量(EUC);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豆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罗定豆豉(DC3)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占比显著高于其他豆豉(P<0.05),张家口豆豉(DC6)的呈鲜味核苷酸含量最高,罗定豆豉(DC3)的EUC值最高;六种豆豉的感官综合评分排序为DC1>DC3>DC2>DC5>DC4>DC6,永川豆豉(DC5)的香气感官评分最高。不同产地豆豉的品质和风味差异较大,与其发酵菌种关联性较大;天冬氨酸、谷氨酸、鸟氨酸是豆豉中的主要呈鲜味物质;酸类、醛类和酯类等是豆豉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曲霉发酵产鲜味氨基酸多,风味良好;毛霉发酵风味独特浓郁,但鲜味不足;细菌发酵可产较高的呈味核苷酸,但香气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豉 鲜味 挥发性风味物质 感官评价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食用菌预制菌汤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卢琪 杨德 薛淑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2,共9页
为探究冻融循环对食用菌预制菌汤的品质影响,本文以鲜菌汤为参照,对比了冻融过程中微生物数量、菌汤色泽、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含量等基本指标的变化,并基于超高效液相检测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冻融过程菌汤等鲜度和挥发性风味物... 为探究冻融循环对食用菌预制菌汤的品质影响,本文以鲜菌汤为参照,对比了冻融过程中微生物数量、菌汤色泽、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含量等基本指标的变化,并基于超高效液相检测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冻融过程菌汤等鲜度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研究表明,首次冻融大幅减少了菌汤的还原糖、总酚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了菌汤等鲜度和挥发性成分含量,综合影响了菌汤的成分与风味。进一步通过冻融次数(1~5次)之间的对比,反复冻融3次菌汤可溶性蛋白含量相较于冻融1~2次显著降低(P<0.05),此外,等鲜度由1~2次冻融的0.441~0.450 g MSG/100 g直接下降至0.407 g MSG/100 g,同时微生物开始检出。在此后4~5次冻融过程中,虽然菌汤总酚、总氨基酸含量和等鲜度相对稳定,但核苷酸、可溶性蛋白和挥发性成分不断减少且菌落总数不断升高。因此,预制菌汤若需冻融处理则应控制在2次内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菌汤 冻融次数 色泽 等鲜度 挥发性风味
下载PDF
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乌龙茶中呈味核苷酸及铁观音做青过程中呈味核苷酸变化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艳 周孝森 +3 位作者 高晨曦 张灵枝 荣杰峰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核苷酸是茶叶中核酸和咖啡碱生物合成的重要底物,也是茶汤中重要的鲜味物质之一。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核苷酸含量的分析方法,可在4 min内测定茶叶中胞苷-5’-单磷酸(C... 核苷酸是茶叶中核酸和咖啡碱生物合成的重要底物,也是茶汤中重要的鲜味物质之一。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核苷酸含量的分析方法,可在4 min内测定茶叶中胞苷-5’-单磷酸(CMP)、尿苷-5’-单磷酸(UMP)、腺苷-5’-单磷酸(AMP)、肌苷-5’-单磷酸(IMP)和鸟苷-5’-单磷酸(GMP)等5种呈味核苷酸,并分析这5种核苷酸在铁观音做青过程中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核苷酸的检出限为0.87~1.47μg·g^(-1),定量限为2.62~4.41μg·g^(-1),线性范围为50~1 000 ng·mL^(-1),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17%~4.17%和2.95%~4.74%,回收率为72.89%~91.98%;铁观音茶树品种可检测出UMP、CMP和AMP 3种核苷酸,含量分别为16.98~26.78、14.31~17.56、7.80~9.91μg·g^(-1),由高到低依次为UMP、CMP、AMP,CMP在做青后期缓慢增加;呈味核苷酸总量变化范围为40.78~56.69μg·g^(-1),呈现稳定性波动。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稳定性和精密度好,可为茶叶加工过程中风味化学物质分析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 鲜味 做青 呈味核苷酸
下载PDF
不同鸡肉香精对鸡汤食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侯钰柯 王鹏 +2 位作者 徐幸莲 韩敏义 康明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7,共11页
该文利用生物酶解技术和美拉德反应制备鸡肉香精,与市售的3种鸡肉香精以相同的工艺做成鸡汤,研究4种鸡肉香精对鸡汤的基本营养成分、气味、滋味、游离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核苷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发... 该文利用生物酶解技术和美拉德反应制备鸡肉香精,与市售的3种鸡肉香精以相同的工艺做成鸡汤,研究4种鸡肉香精对鸡汤的基本营养成分、气味、滋味、游离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核苷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谷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是4种鸡汤共同的呈味氨基酸,4组鸡汤含量较多的挥发性物质都是醛类、醇类和酮类。CS-A(自制香精所做鸡汤)感官评分最高,达到92分,丰富度、咸味明显高于其余3种鸡汤,氨基酸总量、风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等鲜浓度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以欧氏距离的平方为标准,通过分层聚类分析对4种鸡汤进行分类,结果显示CS-A和CS-B(品牌1香精做成的鸡汤)为一类。因此,自制香精和品牌1香精做成的鸡汤品质更为相近,整体食用品质更好,此研究可为鸡骨架做成鸡肉香精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香精 鸡汤 游离氨基酸 脂肪酸 核苷酸 等鲜浓度 挥发性风味物质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蟹肉酶解物的鲜味物质分析及鲜味肽的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温泽华 杨璨 +5 位作者 黄玉荣 于家乐 苏琦 李晓 金艳 张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0-17,共8页
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以水解度和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采用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复合风味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蟹肉进行酶解,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酶解物中呈味物质进行分析,经分离纯化后采用高... 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以水解度和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采用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复合风味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蟹肉进行酶解,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酶解物中呈味物质进行分析,经分离纯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鉴定酶解物中鲜味肽的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蟹肉经胰蛋白酶酶解后,鲜味浓郁、感官评价最佳,其水解度为(51.99±1.85)%,其中鲜味肽、谷氨酸、5’-单磷酸肌苷(5’-inosine monophosphate,5’-IMP)和琥珀酸是主要鲜味物质,经质谱鉴定及鲜味预测筛选,得到14条分子量为795.42~981.55 Da的具有潜在鲜味特性的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胰蛋白酶 呈味特性 鲜味肽 氨基酸序列
下载PDF
鲜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7
作者 吴娜 顾赛麒 +1 位作者 陶宁萍 王锡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89-392,400,共5页
肉类、贝类和鱼类等食物以及味精和酱油等调味品都具有特殊的鲜美滋味,其中的鲜味物质如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无机离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显著改善食品的整体鲜味。鲜味感觉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味觉,目前国内外对于鲜味物质的... 肉类、贝类和鱼类等食物以及味精和酱油等调味品都具有特殊的鲜美滋味,其中的鲜味物质如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无机离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显著改善食品的整体鲜味。鲜味感觉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味觉,目前国内外对于鲜味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定量检测方面,关于鲜味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晰。本文阐述了食品中鲜味物质的呈味特性,并综述了其相互作用及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食品风味的研究及调味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物质 呈鲜成分 增鲜物质 呈味特性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不同品种干制香菇子实体等鲜浓度值差异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于海龙 李玉 +6 位作者 陈万超 李文 宋春艳 尚晓冬 章炉军 张美彦 杨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1-175,共5页
以中国12个主要栽培品种为实验材料,在培养料、发菌、转色、出菇以及加工前的干制处理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获得的不同品种的香菇子实体中的游离氨基酸、5’-核苷酸含量和等鲜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 以中国12个主要栽培品种为实验材料,在培养料、发菌、转色、出菇以及加工前的干制处理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获得的不同品种的香菇子实体中的游离氨基酸、5’-核苷酸含量和等鲜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值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香菇中同一种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品种939与申香8号的总氨基酸含量相近,但品种939中天冬氨酸的含量是申香8号的3.7倍,鲜味氨基酸以武香一号含量最高,为(5.76±0.13)mg/g,是135品种的2.2倍,甜味氨基酸以605含量最高,为(14.35±0.32)mg/g,是Cr04品种的2.6倍;不同品种香菇子实体中鲜味核苷酸以605含量最高,为(5.24±0.27)mg/g,是808品种的3.3倍;但是综合各种呈鲜成分,申香10号的EUC值最高,达(342.1±4.61)g MSG/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品种 等鲜浓度值 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不同体质量鲢肌肉中主要滋味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贾丹 刘敬科 +2 位作者 孔进喜 熊善柏 赵思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4-129,共6页
以1.0~3.0 kg/尾的鲢为材料,通过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和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2种滋味表征方法,研究加热对不同体质量鲢肌肉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体质量鲢肌肉游离氨基... 以1.0~3.0 kg/尾的鲢为材料,通过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和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2种滋味表征方法,研究加热对不同体质量鲢肌肉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体质量鲢肌肉游离氨基酸以牛磺酸(Tau)、组氨酸(His)、甘氨酸(Gly)为主,加热导致鲢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鲢肌肉中组氨酸(His)贡献的苦味明显,谷氨酸(Glu)对鲜味有所贡献,甘氨酸(Gly)和丙氨酸(Ala)对甜味有所贡献。不同体质量鲢肌肉中的核苷酸类物质以肌苷酸(IMP)和肌苷(HxR)为主,加热对鲢肌肉中核苷酸类物质含量影响显著。加热导致鲢肌肉中肌苷酸(IMP)和一磷酸腺苷(AMP)的TAV均有所下降,而次黄嘌呤(Hx)的TAV有所上升,但对鲜味贡献明显的仍是IMP。熟鲢肌肉的EUC随着体质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 kg时达到最大为31.57 g MSG/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氨基酸 核苷酸 滋味活性值 味精当量 食品风味
下载PDF
食品增味剂及其发展前景 被引量:10
10
作者 田斌 朱振宝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5-177,共3页
主要从食品增味剂的分类、应用及其理化特性等方面综述了食品增味剂的发展状况,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食品增味剂 鲜味 发展前景
下载PDF
白腐乳中呈味肽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0
11
作者 廖顺 胡雪潇 +2 位作者 金二庆 彭聪 吴建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3-118,共6页
目的:从白腐乳中寻找呈味肽,分析其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肽样品,研究其滋味特性。方法:白腐乳提取液经过超滤、Sephedex G-15葡萄糖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出3个呈味组分,通过感官评价筛选出呈鲜效果最优的组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其进一... 目的:从白腐乳中寻找呈味肽,分析其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肽样品,研究其滋味特性。方法:白腐乳提取液经过超滤、Sephedex G-15葡萄糖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出3个呈味组分,通过感官评价筛选出呈鲜效果最优的组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其进一步分离纯化,选择峰面积最大的组分,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结合De Novo软件分析呈味肽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肽样品,对合成肽样品的呈味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在白腐乳中发现并确定序列的肽链3条,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Asp-Phe-Lys-Arg-Glu-Pro、Asp-Arg-Glu-Lys-Phe-AspGlu、Asp-Glu-Asp-Phe-Lys-Arg-Glu-Pro。其中肽Asp-Phe-Lys-Arg-Glu-Pro具有鲜味,肽Asp-Glu-Asp-Phe-Lys-ArgGlu-Pro兼具鲜味与酸味,肽Asp-Arg-Glu-Lys-Phe-Asp-Glu虽无明显特征滋味,但在味精溶液中则体现出较强的增鲜效果。结论:腐乳的鲜味不仅仅来自于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还与小分子肽类的呈鲜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呈味肽 白腐乳 鲜味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天然风味增强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进杰 冯涛 庄海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13,共5页
风味增强剂在人们的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传统的风味增强剂包括谷氨酸及其盐类、鸟苷酸及其盐类、肌苷酸及其盐类、核苷酸及其盐类、甘氨酸及其钠盐、麦芽酚、乙基麦芽酚和L-亮氨酸等。文章按来源把天然风味... 风味增强剂在人们的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传统的风味增强剂包括谷氨酸及其盐类、鸟苷酸及其盐类、肌苷酸及其盐类、核苷酸及其盐类、甘氨酸及其钠盐、麦芽酚、乙基麦芽酚和L-亮氨酸等。文章按来源把天然风味增强剂分为微生物源、动物源和植物源,并对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增强剂 鲜味 酵母抽提物 动物水解蛋白 植物水解蛋白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中国对虾风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蔡路昀 年琳玉 +5 位作者 曹爱玲 李冬梅 李秀霞 吕艳芳 伊宇婷 励建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91-298,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中国对虾风味组分的影响,该文采用热风(温度:(50±2)℃,风速:1.5 m/s,时间:8 h)、冷风(温度:18~20℃,风速:1.5 m/s,时间:56 h)、微波真空(功率500 W,真空度70 kPa,时间:40 min)、微波真空-冷风联合(先温度为1... 为了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中国对虾风味组分的影响,该文采用热风(温度:(50±2)℃,风速:1.5 m/s,时间:8 h)、冷风(温度:18~20℃,风速:1.5 m/s,时间:56 h)、微波真空(功率500 W,真空度70 kPa,时间:40 min)、微波真空-冷风联合(先温度为18~20℃,时间27h的冷风干燥,后功率500 W,真空度70 kPa,时间10 min的微波真空干燥)4种干燥方式对其干制品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呈味核苷酸、等鲜量以及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后的中国对虾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为63.31 mg/g,相对于对照组鲜虾(72.04 mg/g)有明显损失(P<0.05);呈味核苷酸质量分数为7.9 mg/g,较对照组(9.05 mg/g)损失严重(P<0.05);其等鲜量(127 g/(100 g))较鲜虾(180 g/(100 g))显著降低(P<0.05);对虾产生以烤肉香味和海鲜风味为主的挥发性成分。冷风干燥使中国对虾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较对照组损失偏大,其值为63.70 mg/g(P<0.05);等鲜量(155(g/100 g))损失较大(P<0.05);挥发性成分以烃类化合物为主,风味较寡淡。微波真空干燥后的中国对虾呈味核苷酸和等鲜量分别为9.17 mg/g和176 g/(100 g),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较对照组损失较严重,为55.81 mg/g(P<0.05);挥发性成分以肉香味和烤香味为主。微波真空-冷风联合干燥后的中国对虾呈味核苷酸含量最高,其值是9.90 mg/g;等鲜量值为189 g/(100 g),相对于鲜虾有所提高(P<0.05);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为62.84 mg/g呈现降低(P<0.05);产生以烤肉香味和海鲜风味为主的挥发性成分。因此,微波真空-冷风联合干燥方式对中国对虾风味变化影响最小,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干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风味 品质控制 中国对虾 游离氨基酸 呈味核苷酸 等鲜量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香菇失香突变菌株的营养成分和呈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余昌霞 赵妍 +4 位作者 陈明杰 杨焕玲 奚莉萍 汪虹 查磊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6期17-23,共7页
在栽培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测定了’L808’和ww808(子实体无香菇香味)2个香菇菌株子实体的粗蛋白、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醇)、有机酸和5’-核苷酸的组成及含量,并分析其营养成分和呈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L808’和ww808... 在栽培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测定了’L808’和ww808(子实体无香菇香味)2个香菇菌株子实体的粗蛋白、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醇)、有机酸和5’-核苷酸的组成及含量,并分析其营养成分和呈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L808’和ww808菌株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分别为88.98和87.69,’L808’菌株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于ww808菌株;’L808’菌株可溶性糖(醇)及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ww808菌株,有机酸、甜味氨基酸以及鲜味核苷酸含量较ww808菌株低。综合各种呈鲜成分,’L808’和ww808菌株的等鲜浓度值(EUC)分别为38.70 g MSG/(100 g)和53.38 g MSG/(100 g),ww808菌株鲜味呈鲜效果较’L808’菌株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子实体 呈味物质 等鲜浓度值(EUC)
下载PDF
不同产地香菇非挥发性滋味成分含量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玉 于海龙 +4 位作者 姜宁 李正鹏 宋春艳 谭琦 李巧珍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80,共14页
自主产地采集46个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样品,采用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测定样品的非挥发性滋味成分含量,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等鲜浓度值(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对样品的鲜味... 自主产地采集46个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样品,采用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测定样品的非挥发性滋味成分含量,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等鲜浓度值(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对样品的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泌阳雨花5号样品的葡萄糖含量最高,上海金山申香18样品的海藻糖和甘露醇含量均最高,湖北随州申香238样品的阿糖醇含量最高,浙江庆元241-4样品的5'-鸟苷酸、5'-腺苷酸、鲜味氨基酸、乙酸含量均最高,河北平泉L 808样品的5'-肌苷酸含量最高,上海金山申香18样品的5'-黄苷酸含量最高,浙江庆元L135样品的呈鲜核苷酸总量最高,浙江武义L808样品的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陕西汉中908样品的苹果酸含量最高,河北平泉0912样品的柠檬酸、琥珀酸含量均最高。相同产地不同香菇菌株样品在聚类图上非常相近,而不同产地菌株申香215和L808样品在聚类图上相距均较远。在所有样品中,14个样品的EUC处于第2水平,具有较好的鲜味特征,其中浙江庆元241-4样品的EUC最高,为4.87;27个样品的EUC处于第3水平,5个样品的EUC处于第4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地 香菇 非挥发性滋味成分 聚类分析 鲜味评价
下载PDF
熟化温度对杏鲍菇粉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梅 马琦 +2 位作者 张船 李娜 徐怀德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36-43,共8页
该文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仪考察不同熟化温度(90、100、110、120℃)对杏鲍菇粉挥发性成分和滋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熟化温度的升高,杏鲍菇粉中挥发性物质种类从33种增加至56种,但挥发性物质总含量从128.44μg/... 该文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仪考察不同熟化温度(90、100、110、120℃)对杏鲍菇粉挥发性成分和滋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熟化温度的升高,杏鲍菇粉中挥发性物质种类从33种增加至56种,但挥发性物质总含量从128.44μg/g下降到69.27μg/g,挥发性成分损失较大,其中醇类物质损失最严重(从52.34μg/g下降到1.22μg/g)。具有典型蘑菇气味的1-辛烯-3-醇含量从46.32μg/g下降至0.61μg/g。随着熟化温度的升高,杏鲍菇粉的滋味成分变化较大。可溶性糖、有机酸、呈味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等效鲜味浓度值也呈下降趋势(从174.6 g MSG/100 g下降至118.96 g MSG/100 g)。综合挥发性成分和滋味成分变化来看,当熟化温度为90℃时杏鲍菇粉风味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熟化温度 挥发性成分 滋味成分 等效鲜味浓度
下载PDF
卤制小龙虾卤水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慧 张帆 +2 位作者 文新年 谭欢 于美娟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79-81,87,共4页
以传统卤制小龙虾使用的卤水为研究对象,取不同卤制次数的卤水为样品,考察卤水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含量、味精当量及亚硝酸盐残留量在卤制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卤制次数的增加,卤汤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亚硝酸盐都呈... 以传统卤制小龙虾使用的卤水为研究对象,取不同卤制次数的卤水为样品,考察卤水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含量、味精当量及亚硝酸盐残留量在卤制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卤制次数的增加,卤汤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亚硝酸盐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新鲜卤水相比,第9次卤制卤水中的总游离氨基酸从147.47 mg/100mL上升2986.52 mg/100mL;呈味核苷酸5'-GMP、5'-IMP、和5'-AMP分别从0.31、0.36、0.16 mg/L升高至32.43、397.66、353.56 mg/L;味精当量从0.0096 gMSG/100mL升至10.68 gMSG/100mL;同时,卤水中的亚硝酸盐也不断累积,从0.51 mg/kg增至1.43 mg/kg,但仍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处于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虾 卤水 游离氨基酸 呈味核苷酸 亚硝酸盐 味精当量
下载PDF
谷胱甘肽对鲜味的增味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毕继才 杨震 +5 位作者 林泽原 李洋 张肖楠 张令文 李波 陈复生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13,共4页
文章探究了谷胱甘肽对L-谷氨酸钠增味特性的影响,在保证混合溶液中L-谷氨酸钠阈值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从pH、温度、稀释度3个方面对混合溶液进行感官评定、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来探究在不同因素和条件下谷胱甘肽对混合溶液中L-谷氨... 文章探究了谷胱甘肽对L-谷氨酸钠增味特性的影响,在保证混合溶液中L-谷氨酸钠阈值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从pH、温度、稀释度3个方面对混合溶液进行感官评定、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来探究在不同因素和条件下谷胱甘肽对混合溶液中L-谷氨酸钠的增味特性影响。其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当温度为35℃,pH为7,稀释度为20倍时,溶液的感官评分最高,表明pH、温度、稀释度对混合溶液的风味有一定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当温度为40℃,pH为7,稀释度为20倍时,感官评分最高,谷胱甘肽对L-谷氨酸钠具有一定的风味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L-谷氨酸钠 鲜味 增味特性
下载PDF
食品中鲜味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蓉 何颖 +5 位作者 王桂瑛 万大千 孔维成 李聪 葛长荣 廖国周 《肉类研究》 2022年第4期65-71,共7页
鲜味肽作为新型的鲜味剂,除了本身具有的风味外,还可与其他的鲜味物质发挥协同增鲜作用。目前对鲜味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及分离鉴定等方面,而鲜味肽的形成机理及呈味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对鲜味肽的制备与分离鉴定方法、呈味影响因素... 鲜味肽作为新型的鲜味剂,除了本身具有的风味外,还可与其他的鲜味物质发挥协同增鲜作用。目前对鲜味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及分离鉴定等方面,而鲜味肽的形成机理及呈味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对鲜味肽的制备与分离鉴定方法、呈味影响因素、鲜味评价方法、具体应用、呈味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鲜味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肽 鲜味物质 风味 制备 鲜味
下载PDF
食品中鲜味物质及鲜味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李学鹏 谢晓霞 +6 位作者 朱文慧 励建荣 张玉玉 李婷婷 李钰金 牟伟丽 黄建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19-327,共9页
鲜味是食品五大基本味觉之一,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之一。"天然、营养、安全"的鲜味物质(包括氨基酸类、核苷酸类、有机酸类、鲜味肽等)的开发是近年来食品鲜味科学的研究热点和鲜味调味品研发的重点方向。本文概述了食品... 鲜味是食品五大基本味觉之一,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之一。"天然、营养、安全"的鲜味物质(包括氨基酸类、核苷酸类、有机酸类、鲜味肽等)的开发是近年来食品鲜味科学的研究热点和鲜味调味品研发的重点方向。本文概述了食品中鲜味及鲜味物质的研究现状,并重点介绍了鲜味肽的来源(水产品等)、特点、构效关系、呈鲜机制以及制备和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以期为鲜味调味品的开发,鲜味肽的研究利用及呈鲜机制的研究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 鲜味物质 鲜味肽 呈鲜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