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Congenital Tooth Deficiencies Seen in Permanent Teeth in Individuals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to Those without Cleft Lip and Palate 被引量:1
1
作者 Ege Dogan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1年第5期188-196,共9页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compare the congenital tooth deficiencies seen in permanent denti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UCLP) to non-cleft individuals with Angle Class I m... <strong>Objective:</strong> To compare the congenital tooth deficiencies seen in permanent denti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UCLP) to non-cleft individuals with Angle Class I malocclusion. <strong>Method:</strong>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orthopantomograph films of 50 individuals with UCLP aged between 12 - 16 years and 50 individuals with Angle Class I malocclusion individuals aged between 13 - 15 years. Individuals with UCLP;32 clefts were on the left side and 18 clefts were on the right side. Permanent third molar teeth deficiency was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strong>Results: </strong>In 50 individuals with UCLP;35 (70%) upper lateral incisors were congenitally deficient in the cleft area, while 15 (30%) missing lateral teeth were found in the non-cleft side. In control group, 12 (24%) of 50 patients had congenital lateral incisor deficiency. Congenital deficiency of upper lateral incisor in UCLP;the cleft area was higher than the non-cleft side (p < 0.0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importan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1). In 50 individuals with UCLP;while 27 (54%) of second premolar teeth were congenitally deficient in cleft side, 23 (46%) were missing in non-cleft side. In control group, 18 (36%) congenital second premolar deficiency was detected. However, second premolar congenital deficiency was higher in UCLP group when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p < 0.01). <strong>Conclusion:</strong> The deficiency of the lateral incisors in the cleft side is more often congenitally deficient than upper second premolar teeth and thi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treatment planning from an early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enital Teeth Deficiency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Maxillary Dental Arch Widths in Individuals Having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Using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s
2
作者 Ege Dogan Abdü +2 位作者 lkadir Iş ik Servet Dogan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9年第7期159-167,共9页
Aim: Maxillary dental arch widths were evaluated in individuals having unilateral (UCLP) and bilateral (BCLP) cleft lip and palate (CLP) using three-dimensional (3D) digital models. Material and Method: The study had ... Aim: Maxillary dental arch widths were evaluated in individuals having unilateral (UCLP) and bilateral (BCLP) cleft lip and palate (CLP) using three-dimensional (3D) digital models. Material and Method: The study had been conducted on 80 individuals aged between 14 - 17 years having UCLP and BCLP. 40 of the individuals had UCLP, whereas 40 had BCLP. The maxillary dental models taken from patients before the treatment were scanned using Orthomodel Programme (v.1.01, Orthomodel Inc., Istanbul, Turkey) to obtain 3D imagery. Student’s t-test was used in order to assess the data obtained by using SPSS software version 22.0. Results: In BCLP, the average inter-canine distance was 17.44 ± 1.31 mm, the average inter-molar distance was 36.57 ± 1.12 mm, while inter-canine/inter-molar ratio was 0.47. Whereas in UCLP, it was 25.10 ± 0.63 mm, 42.20 ± 0.53 mm and 0.59. The inter-canine distance in UCLP was found to be large enough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even though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inter-molar widths. Conclusion: For the stable orthodontic treatment resul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is arch form and widths to be coherent with each other. In our study, the increase of inter-canine distance seen in UCLP indicates that in the cleft region, the maxillary arch is inclined over to the back, while the same situation in BCLP suggests that the maxillary segments are collapsed inside. The difference in the arch is highly affected by the primary surgica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s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技术的鼻-牙槽术前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鼻唇形态的矫治效果观察
3
作者 何晓玲 陈丹 唐坤伦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55-59,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三维(Three-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的鼻-牙槽术前矫治器(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儿鼻唇形态的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 目的:观察基于三维(Three-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的鼻-牙槽术前矫治器(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儿鼻唇形态的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5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1例确诊为UCLP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PNAM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20例,采用传统方式制作PNAM)和3D组(11例,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PNAM)。比较两组患儿正畸前后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小柱斜度、鼻孔高度和鼻孔宽度,并随访正畸后3个月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正畸后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小柱斜度和鼻孔宽度均小于正畸前,鼻孔高度大于正畸前,且3D组上述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D组患儿正畸后3个月的治疗优良率达100.00%(11/11)高于传统组的65.0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的PNAM对于UCLP患儿的鼻唇形态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可以缩窄牙槽突裂隙宽度和鼻孔宽度,延长鼻小柱高度,改善塌陷的形状,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鼻-牙槽术前矫治器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鼻唇形态 正畸
下载PDF
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腭部畸形矫治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4
作者 钟渝翔 李万山 +4 位作者 李远贵 陈梦苇 廖礼姝 梁丽 左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评价鼻牙槽嵴塑形(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腭部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9例。A、B组均为非综合征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A组在唇腭裂手术前先行PNAM矫治,B组术前未行PNAM矫治。C组为3月龄左右鼻唇部及... 目的评价鼻牙槽嵴塑形(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腭部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9例。A、B组均为非综合征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A组在唇腭裂手术前先行PNAM矫治,B组术前未行PNAM矫治。C组为3月龄左右鼻唇部及腭部发育正常婴儿。获取A组PNAM矫治前及PNAM矫治后唇裂术前、B组唇裂术前和C组的标准腭部模型正位照片,对模型照片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PNAM矫治后与矫治前相比,患者的牙弓宽度(AW)、牙弓周长(AC)、腭部面积(PA)明显增加(P<0.05),腭部裂隙宽度(CPW)、牙槽突裂隙宽度(CWA)、牙槽突裂隙矢状向距离(CWAS)与水平向距离(CWAH)、前颌突倾斜度(PMD)、裂隙面积(CA)明显减小(P<0.05);但与C组相比仍有差距(P<0.05);B组AW、CPW、CA及PA较A组矫治前均明显增加(P<0.05)。多元方差分析表明,3组上颌结节间距离(TW)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NAM矫治是早期有效改善患者腭部原发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腭部畸形 术前矫治
下载PDF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唇裂修复同期硬腭裂隙封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万山 郑谦 +1 位作者 魏世成 陈吉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4-35,47,共3页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时唇裂修复同期硬腭裂隙封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4 7例年龄为 3 0~ 7 5月龄的单侧唇腭裂患儿在唇裂修复同期行硬腭裂隙封闭 ,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创口愈合及腭部裂隙变化情况。...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时唇裂修复同期硬腭裂隙封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4 7例年龄为 3 0~ 7 5月龄的单侧唇腭裂患儿在唇裂修复同期行硬腭裂隙封闭 ,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创口愈合及腭部裂隙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与单纯唇裂修复术相比平均延长 13min ,术中出血平均增加 5ml,术后恢复好 ,无创口感染及裂开。至患儿 9~ 18月龄二期手术时腭部裂隙比行单纯唇裂修复术平均小 0 2 8cm ,使二期手术时软腭后退充分 ,腭咽闭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硬腭裂隙封闭 临床观察 唇裂 修复术
下载PDF
唇裂术后鼻部对称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睿 郑谦 +2 位作者 石冰 李盛 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评价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底宽度及其对称性的变化以及与裂隙宽度的关系,为一期手术鼻畸形整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应用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拍摄面部正位照片,测量鼻小柱中点... 目的评价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底宽度及其对称性的变化以及与裂隙宽度的关系,为一期手术鼻畸形整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应用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拍摄面部正位照片,测量鼻小柱中点偏离程度、鼻底宽度及裂隙宽度,计算鼻小柱中点回归率、鼻底宽度对称率和鼻底宽度变化,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周同术后1年相比,鼻小柱中点回归率(54.06%,63.96%)有统计学差异(P<0.05),鼻底宽度对称率(69.12%,75.93%)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的1周鼻底宽度变化与患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而1年鼻底宽度变化与患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62)。术后1周的鼻小柱中点偏离程度与术前的裂隙宽度(r=0.486,P=0.010)、鼻小柱中点偏离程度(r=0.465,P=0.014)存在着相关关系,而其他术后指标与术前各项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采用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其鼻底宽度的对称性较为稳定,术后短期内的生长变化对手术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法 单侧完全性唇裂 回归率 对称率
下载PDF
唇腭裂新生儿术前矫治方法与技术的探讨及术后疗效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欣 封兴华 +1 位作者 陆斌 吴国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目的:探讨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腭-牙槽骨矫形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对10例单侧唇腭裂新生儿(包括2例伴对侧I度唇裂)进行术前鼻-腭-牙槽骨矫形主要包括鼻矫形、恢复牙弓形态、减小腭部裂隙;矫形后用改良Millard法行单侧... 目的:探讨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腭-牙槽骨矫形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对10例单侧唇腭裂新生儿(包括2例伴对侧I度唇裂)进行术前鼻-腭-牙槽骨矫形主要包括鼻矫形、恢复牙弓形态、减小腭部裂隙;矫形后用改良Millard法行单侧唇裂唇鼻畸形同期整复术。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10例唇腭裂新生儿经3个月左右术前鼻-腭-牙槽骨矫形,鼻小柱高度、鼻塌陷畸形显著改善及鼻小柱歪斜度减小(P<0.01);唇部软组织裂隙宽度显著变窄(P<0.05),牙槽裂隙及腭部裂隙显著变窄(P<0.01)。经矫形的患儿术后鼻对称性得到很好的恢复;唇部形态恢复佳。结论:唇腭裂患者术前进行鼻-腭-牙槽骨矫形是值得采用的序列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新生儿 术前鼻-腭-牙槽骨矫形 唇腭裂序列治疗
下载PDF
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鼻唇畸形矫治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钟渝翔 李万山 +4 位作者 李远贵 陈梦苇 廖礼姝 梁丽 左丁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71,共3页
目的:客观评价带鼻撑与固位柱的鼻牙槽嵴塑形(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唇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三组病例各14例。病例组患者出生后1月内即使用带鼻撑及固位柱的PNAM矫... 目的:客观评价带鼻撑与固位柱的鼻牙槽嵴塑形(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唇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三组病例各14例。病例组患者出生后1月内即使用带鼻撑及固位柱的PNAM矫治器同期完成鼻唇部与腭部畸形矫治。通过对三组对象标准鼻唇部正位及鼻底位照片的标记与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行配对t检验与多元方差分析,客观评价对鼻唇部的矫治效果。结果:PNAM矫治能使患者鼻尖高度,鼻小柱高度与宽度,双侧鼻孔高度、宽度、周长与面积及上唇面积明显增加(P<0.05),而双侧鼻翼高度差、鼻底裂隙宽度、鼻尖与鼻小柱倾斜度明显减小(P<0.05);但与正常组仍有差距(p<0.05);而非矫治病例其健侧鼻孔高度、周长与面积及上唇面积较矫治前有增大的趋势(P<0.05)。多元方差分析发现,EnW、BAW、CHW、NWR四项指标无差别(p>0.05)。结论:PNAM矫治是早期有效改善患者鼻唇部原发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术前矫治 鼻唇畸形 配对t检验 多元方差分析
下载PDF
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唇鼻体表特点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志农 姬莉 +3 位作者 张强 郭美玲 段咏华 王予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2-155,159,共5页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唇鼻体表特点,为适龄婴儿手术治疗及治疗后效果的评估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按纳入标准随机选取9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采用直接测量法对其唇鼻体表进行测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获得单侧完全性...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唇鼻体表特点,为适龄婴儿手术治疗及治疗后效果的评估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按纳入标准随机选取9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采用直接测量法对其唇鼻体表进行测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获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和正常婴儿唇鼻体表的28项数据的基本均值和标准差。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除去患侧高点上唇红厚、健侧唇高及健侧鼻孔底宽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数据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数据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多项数据间存在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具有复杂的唇、鼻畸形,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一个畸形的整体,既表现有组织的缺损又存在组织的移位,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很大但在同一个体的成对指标间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测量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唇鼻部 婴儿
下载PDF
上颌前牵引对唇腭裂上颌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雷勇华 翦新春 任毕乔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98-905,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的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分析比较在相同力...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的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分析比较在相同力值,不同牵引方向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前牵引力为500 g/侧,前牵引方向向前下20°-45°之间时,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位移变化,上颌腭部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内缩变化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关系;前牵引方向与功能牙合平平面夹角越小,牙弓内缩越明显,区域越大,牵引方向与牙合平面夹角越大,内缩程度越轻,区域越小。结论:在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增长,上颌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三维有限元 上颌前牵引 正畸学
下载PDF
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使用鼻-牙槽突矫治器术前正畸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文莉 庞雪晶 +2 位作者 张玉萍 韩秀丽 兰柳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85-87,共3页
目的:观察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行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对患儿鼻唇部和牙槽突部矫治的效果。方法:选用56例患儿做为实验组进行唇裂手术前鼻-牙槽突塑形治疗,比较实验组患儿使用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前后及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唇裂术前的唇... 目的:观察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行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对患儿鼻唇部和牙槽突部矫治的效果。方法:选用56例患儿做为实验组进行唇裂手术前鼻-牙槽突塑形治疗,比较实验组患儿使用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前后及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唇裂术前的唇部裂隙,牙槽突裂隙,鼻翼宽度,鼻小柱倾斜度,鼻小柱高度。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经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后唇部裂隙及牙槽突裂隙,鼻翼宽度明显减小,鼻小柱高度明显增加,鼻小柱倾斜度减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明显改善了双侧鼻部的对称性。结论:通过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减小唇部及牙槽突的裂隙宽度,改善鼻部外形,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值得临床推广采用的唇腭裂序列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鼻-牙槽突塑形治疗 术前正畸 治疗
下载PDF
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行术前鼻牙槽塑形治疗后牙槽突变化的三维测量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鸿艺 邝海 +1 位作者 王晓萌 李冬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5-380,共6页
目的应用三维测量分析法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行术前鼻牙槽塑形(PNAM)治疗后牙槽突的变化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PNAM治疗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30例,分别于PNAM治疗前后制取腭部口腔石... 目的应用三维测量分析法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行术前鼻牙槽塑形(PNAM)治疗后牙槽突的变化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PNAM治疗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30例,分别于PNAM治疗前后制取腭部口腔石膏模型,以锥形束CT(CBCT)采集DICOM数据,应用Mimics 15.0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突裂隙宽度、牙槽突末端宽度、上唇系带中线距离、牙槽突移动距离、牙槽突长度,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NAM治疗前后,患者的牙槽突裂隙宽度、上唇系带中线距离明显缩小(P<0.05),牙槽突末端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大侧牙槽突移动距离明显大于较小侧(P<0.05),双侧牙槽突长度均有明显增长(P<0.05),较大侧牙槽突增长量明显大于较小侧(P<0.05)。结论印模+CBCT扫描法可以获得准确的牙槽突三维数据,经过PNAM治疗后,牙槽突形态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鼻牙槽塑形 单侧完全性唇裂 三维测量
下载PDF
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底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海鹏 王予江 +2 位作者 宁文杰 朱志农 郭美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98,共4页
单侧完全性唇裂裂隙侧上颌骨与前颌骨分离,健侧前颌骨前端向健侧旋转,患侧上颌骨发育不足和外移,加重了患侧鼻孔扁平、鼻底过宽、鼻翼塌陷、鼻翼基部外旋和下沉畸形。大部分单侧完全性唇裂皆伴牙槽突裂及腭裂,鼻底完全消失。单侧完全性... 单侧完全性唇裂裂隙侧上颌骨与前颌骨分离,健侧前颌骨前端向健侧旋转,患侧上颌骨发育不足和外移,加重了患侧鼻孔扁平、鼻底过宽、鼻翼塌陷、鼻翼基部外旋和下沉畸形。大部分单侧完全性唇裂皆伴牙槽突裂及腭裂,鼻底完全消失。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底修复有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前正畸治疗和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底修复的手术治疗。术前正畸可缩小鼻底裂隙间隙,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方法简单。后者有旋转推进法:手术操作简单,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早期渡过平稳;唇裂裂缘黏膜瓣修复:在修复鼻底和恢复鼻底形态的同时,消灭了所有裸露创面,保留了所有可利用的组织,操作进一步简化,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出血少。下鼻甲黏膜瓣修复完全性唇裂鼻底裂隙:可有效地增加组织量、减少术区张力、保证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安全的闭合鼻底。术前的正畸治疗在中国还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的阶段,治疗效果还不稳定;因此,需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弥补传统整复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裂 术前正畸 鼻底修复
下载PDF
含骨缝唇腭裂颅上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志芳 雷勇华 +2 位作者 李文杰 廖胜辉 赵子进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利用CT原始数据建立一个包含骨缝的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为唇腭裂颅上颌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建模依据。方法:选择1例替牙期单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lip and palate,UCLP)患者... 目的:利用CT原始数据建立一个包含骨缝的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为唇腭裂颅上颌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建模依据。方法:选择1例替牙期单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lip and palate,UCLP)患者进行颅面部螺旋CT扫描,利用所得CT原始数据、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建立一个颅上颌复合体的三维几何模型,再导入Solidworks三维CAD软件中,进行颅面部12条骨缝的切割和建模,最后在自编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和赋予材料属性。模拟临床条件,在所建模型上施加上颌前牵引力,分析颅上颌各骨性结构的位移及骨缝应力分布情况,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一个包含骨缝并具有生物力学特征的颅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模型由206 753个单元和260 662个节点组成。模型的几何相似性和有效性好,可被用于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结论:应用CT薄层扫描数据结合相关工程软件,是一种有效的建立含骨缝唇腭裂颅上颌有限元模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唇腭裂 颅上颌复合体 骨缝 三维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单侧唇腭裂鼻-牙槽骨塑形后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锦峰 牛百平 +2 位作者 任战平 刘建华 谈龙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后的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对31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关闭牙槽骨间隙...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后的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对31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关闭牙槽骨间隙、唇牵张及鼻矫形;早期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即牙龈-牙周膜-牙槽骨整形术和改良Mohler法单侧唇裂唇鼻畸形同期整复术。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1例唇腭裂婴幼儿经2~3个月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唇裂隙宽度显著变窄(P<0.01),裂隙两侧唇组织适度牵张;鼻小柱延长及鼻塌陷畸形显著改善(P<0.05);牙槽裂隙显著变窄(P<0.01)。术后2例失访,29例患者随访6~30个月,结果显示:上唇和鼻形态俱佳,鼻小柱端正,鼻尖形态改善,双鼻孔、鼻底堤状隆起对称;口腔前庭-鼻腔瘘封闭;27例患者牙槽突裂隙关闭,牙槽骨连续性及稳定性增强并在原牙槽裂隙处有牙萌出,其中13例牙槽嵴高度、宽度及厚度不足;2例仍有1~2mm的牙槽裂隙。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唇鼻形态及完整稳定的牙槽骨,术前进行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是值得采用的序列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婴幼儿 术前鼻-牙槽骨塑形 唇-鼻-牙槽骨整复术 唇腭裂序列治疗
下载PDF
双侧唇腭裂婴幼儿正畸与外科治疗新技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和早期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锦峰 周洪 +4 位作者 陈国鼎 任战平 张智勇 文抑西 刘建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索双侧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的时机、方法、特点,并进行其疗效的初步观察。方法:对21例双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了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前颌后退、... 目的:探索双侧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的时机、方法、特点,并进行其疗效的初步观察。方法:对21例双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了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前颌后退、牙槽骨间隙的关闭、唇的牵张及鼻的矫形;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整形术及改良长庚式双侧唇裂唇鼻同期整复术。结果:21例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的患者前唇后退充分;唇裂隙宽度变窄,裂隙两侧唇组织适度牵张;鼻小柱延长及鼻塌陷畸形明显改善;牙槽裂隙变窄为1~2mm。19例术后患者经1~5年随访,结果表明:唇鼻形态良好;前庭沟连续;口-鼻腔瘘封闭;16例上牙槽连续、稳定,但部分病例牙槽高度、宽度稍嫌不足,其中13例患者在原牙槽裂隙处长出乳齿。结论:双侧唇裂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唇鼻形态及完整稳定的牙槽骨,术前进行正畸鼻-牙槽突塑形和早期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是一种实用、无创、安全、可行、经济、值得借鉴的序列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双侧唇腭裂 术前正畸 鼻-牙槽骨塑形 唇-鼻-牙槽整复术 唇腭裂序列治疗
下载PDF
利用螺旋CT技术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雷勇华 翦新春 任毕乔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索快速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头颅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直接将CT扫描样本得到的Dicom标准文件进行处理,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来构建模型的... 目的:探索快速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头颅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直接将CT扫描样本得到的Dicom标准文件进行处理,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来构建模型的表面,在此基础上用Ansys软件建立完整的单侧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由27405个实体单元和26876个节点组成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结论:应用螺旋CT技术和联合使用Mimics软件、Geomagic Studio软件对模型进行构建,并结合Ansys软件生成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是一种快速有效地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有限元模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模型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DICOM标准 MIMICS软件 GEOMAGIC Studio 软件 螺旋CT
下载PDF
唇粘连术与Millard Ⅱ式联合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谢锋 张正文 +1 位作者 李昊 李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分析唇粘连术与MillardⅡ式手术联合矫正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优点与手术要点。方法:2003年3月至2009年9月对42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接受过唇粘连术患者采用MillardⅡ式手术矫正。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随访3~6个月,患侧鼻小柱延... 目的:分析唇粘连术与MillardⅡ式手术联合矫正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优点与手术要点。方法:2003年3月至2009年9月对42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接受过唇粘连术患者采用MillardⅡ式手术矫正。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随访3~6个月,患侧鼻小柱延长,两侧鼻孔对称,人中嵴对称,唇弓形态好,无瘢痕增生。结论:唇粘连术与MillardⅡ式手术联合是矫正单侧完全性唇裂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裂 唇粘连术 MillardⅡ式
下载PDF
口轮匝肌功能重建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伟 张来健 +2 位作者 王浩 蒋蕾 陈志 《口腔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663-665,共3页
目的探讨口轮匝肌功能重建在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011年我科收治的82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其中52例唇裂整复术中同期行口轮匝肌功能重建术,而30例仅行单纯唇裂整复术。2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 目的探讨口轮匝肌功能重建在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011年我科收治的82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其中52例唇裂整复术中同期行口轮匝肌功能重建术,而30例仅行单纯唇裂整复术。2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测量比较2种治疗方法整复后的患者术后鼻唇外形。结果在唇裂整复术同期应用口轮匝肌功能重建组的患者,术后可获得更好鼻唇对称性,患侧上唇高度及鼻孔高度明显优于未行口轮匝肌重建组(P<0.01),并可获得满意的人中、鼻堤、红唇形态。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裂整复术中同期施行口轮匝肌功能重建能有效地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及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提高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轮匝肌 功能重建 单侧完全性唇裂
下载PDF
单侧唇裂下三角瓣的整复技巧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伯钧 韦进 蒋才丽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386,共3页
目的:根据单侧完全性唇裂的畸形特点,探讨更加合理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式。方法:采用遵循几何原理的改良下三角瓣法对9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阐明遵循几何原理的改良下三角瓣法手术设计思路和操作要点... 目的:根据单侧完全性唇裂的畸形特点,探讨更加合理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式。方法:采用遵循几何原理的改良下三角瓣法对9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阐明遵循几何原理的改良下三角瓣法手术设计思路和操作要点。结果:随访例数93例,85例整复效果满意,较好恢复上唇三角形两侧唇部的对称性,占90%以上。结论:采用遵循几何原理的改良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整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术式 修复术 单侧完全性唇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