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蚌科钩介幼虫比较形态学研究──Ⅰ.四个种幼虫的形态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小平 梁彦龄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钩介幼虫 形态学
下载PDF
蚌科钩介幼虫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Ⅱ.六个种幼虫的形态 被引量:6
2
作者 吴小平 梁彦龄 +1 位作者 王洪铸 欧阳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研究了真柱矛蚌、剑状矛蚌、洞穴丽蚌、角月丽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六种蚌的育儿囊的类型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钩介幼虫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真柱矛蚌、剑状矛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育儿囊... 研究了真柱矛蚌、剑状矛蚌、洞穴丽蚌、角月丽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六种蚌的育儿囊的类型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钩介幼虫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真柱矛蚌、剑状矛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育儿囊为外鳃类同生型,洞穴丽蚌、角月丽蚌的育儿囊为外鳃类四生型;钩介幼虫可分为二类:真柱矛蚌、剑状矛蚌、褶纹冠蚌为有钩型,三角帆蚌、洞穴丽蚌、角月丽蚌为无钩型。一些细微结构在不同种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育儿囊 钩介幼虫 比较形态学
下载PDF
钩介幼虫壳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舒凤月 吴小平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3-76,共4页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鱼尾楔蚌和圆顶珠蚌钩介幼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态、壳表面、壳钩、棘刺等存在着差异.对这些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钩介幼虫 蚌科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基于多位点分子标记和线粒体基因组学中国蚌类(蚌目:蚌超科)物种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
4
作者 武瑞文 安建梅 +2 位作者 陈如如 欧阳珊 吴小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88-1804,I0001-I0011,共28页
中国是东亚蚌类(蚌目:蚌超科)物种分布中心,共记录有26属.然而,在世界蚌目框架下,中国仍缺乏一个完整科学的蚌类分类系统.本研究基于多位点分子标记(COI、16S、28S)和线粒体基因组学重构聚焦于蚌超科的蚌目系统发育关系,ML、BI和BEAST... 中国是东亚蚌类(蚌目:蚌超科)物种分布中心,共记录有26属.然而,在世界蚌目框架下,中国仍缺乏一个完整科学的蚌类分类系统.本研究基于多位点分子标记(COI、16S、28S)和线粒体基因组学重构聚焦于蚌超科的蚌目系统发育关系,ML、BI和BEAST系统发育结果均支持蚌科5亚科分类系统,即(((Ambleminae+Gonideinae)+Rectidentinae)+Unioninae)+Parreysiinae;珍珠蚌科2亚科分类系统,即(Gibbosulinae+Margaritiferinae);中国蚌类隶属蚌科4亚科(Gonideinae,Rectidentinae,Unioninae,Parreysiinae)13族和珍珠蚌科两亚科(Gibbosulinae,Margaritiferinae).基于化石标定的分子钟显示:蚌科物种分化时间为中三叠世(median=232.07 Ma),其中雕刻蚌亚科(Parreysiinae)起源和物种分化时间早于其他亚科;矩形蚌亚科(Rectidentinae)物种分化时间最晚,为晚白垩世(median=94.72 Ma);小方蚌亚科(Ambleminae)和隆脊蚌亚科(Gonideinae)最近共同祖先分化于晚侏罗纪世(median=144.69 Ma),珍珠蚌科起源于晚石炭世(median=312.61 Ma),物种分化于晚白垩世(median=91.59 Ma),中国蚌科现生物种最早起源时间可追溯到白垩纪(中国尖嵴蚌(Acuticosta chinensis),median=114.36 Ma).蚌超科线粒体基因重排分析显示:蚌超科线粒体基因组有4种基因排列方式(GO),珍珠蚌科独享一种(GO1);蚌科中Unioninae和Ambleminae共享一种(GO2);Gonideinae有2种基因排列方式(GO3和GO4),其中室蚌(Chamberlainia hainesiana)独享一种(GO4),其余物种共享一种(GO3).以往作为高阶元分类的贝壳形态、钩介幼虫形态以及育儿囊类型,并不能作为蚌科属及以上阶元分类依据.本研究重构了世界蚌目聚焦于蚌超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历史,建立了中国蚌类分类系统,为今后该类群区系多样性研究及资源保护提供了分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珍珠蚌科 系统发育 线粒体基因组学 基因排列 形态学 解剖学
下载PDF
两水系三角帆蚌亲本及杂交、自交组钩介幼虫形态性状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闻海波 顾若波 +2 位作者 华丹 徐钢春 徐跑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2-614,共3页
对采集于长江和淮河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及正反交、自交组的钩介幼虫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两个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形态差异显著。太湖三角帆蚌亲本群体较洪泽湖群体的壳顶位置偏向贝壳前端,壳高与壳长、壳宽与壳长的比值... 对采集于长江和淮河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及正反交、自交组的钩介幼虫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两个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形态差异显著。太湖三角帆蚌亲本群体较洪泽湖群体的壳顶位置偏向贝壳前端,壳高与壳长、壳宽与壳长的比值均极显著低于洪泽湖群体(P<0.01)。综合分析表明太湖三角帆蚌的壳型为长扁型,而洪泽湖三角帆蚌为圆润型。反交组(H0T)成熟钩介幼虫指数为(0.066 7±0.005 9),极显著高于正交组(T0H)和两个自交组(P<0.01),其杂交优势率为2.54%。以太湖三角帆蚌为母本的幼虫壳长与壳高的比值为(0.828 4±0.029 4),极显著低于以洪泽湖群体为母本的比值(0.848 2±0.034 5),而同一母本不同父本之间的钩介幼虫无显著差异(P=0.286,P=0.106),该性状表现为明显的母性遗传,这与已有的贝类杂交研究结论相似。而各组幼虫的寄生成活率、稚贝生长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亲本 杂交 钩介幼虫 形态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